从传统中蜕变_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Example

周向频 郑春燕

摘要:日本现代园林尊重传统,继承古老的文化精髓;同时又大胆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形成富有现代感的新型园林。文章通过对日本园林发展历程的梳理,归纳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原因。并在对日本现代园林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总结其设计的理念和手法,比照中国园林的现代化进程,思考我国园林发展的未来之路。

Abstract: Modern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ot only respects for the tradition, but also inherits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constantly explores to make bold innovations on finding new ways for combining the tradition with modern technologies, ending up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sums up the reasons for the transi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rough re-co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ggregates its design ideas and practic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consider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future on comparing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关键词:日本园林;现代;转型;中国园林Keywords: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odern; Transitio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者:周向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

观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

z [email protected]

   郑春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

观学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

   [email protected]

1 引言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古代文化曾对日本有深刻的影响。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吸取了大量西方的有益文化,使本国的新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凭借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日本现代园林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世界园林东方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并深得国际评论界的赞扬。日本现代园林尊重传统,继承古老的文化精髓,又大胆尝试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途径,从而能够以富有现代感的新园林来表达日本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国现代园林如今正在改革开放和国家蓬勃建设浪潮的推动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走出了传统的禁锢,而且关注国际化潮流。尤其近年来,有相当一批有创意的优秀园林作品问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园林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部分园林作品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渐渐失掉了民族个性,虽然形态入时、功能上能够满足需要,但却与传统文化相割裂;而且,它们在风格上杂糅混乱、摇摆不定,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现代园林从古典园林中转型的成功经验也许可以给中国园林设计界以启迪。我们应该通过借鉴和学习其它国家现代园林设计的理念和手法等方面,更加明确地找出中国园林发展的未来之路。

2 日本近现代园林的转型历程

日本现代园林是在民族、地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发展起来的。它根植于日本传统园林,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它提炼传统园林的文化精髓,紧跟时代步伐,逐步从古典园林转型为具有现代感的日本新型园林。

2.1 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其标志就是对外开放、放手向西方学习,提倡“洋为和用”,大力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以及西洋建筑和园林理论。日本园林逐渐走出了贵族化和私有化的藩篱,开始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并在美国的中央公园及英国的自然风景园理论与实践的极大影响下形成了开放古园和创建公园两大主流。一方面在古典园林中营造自然风时尚,另一方面则在新园林中大量引入缓坡草地、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99

周向频 郑春燕

花坛喷泉以及西洋建筑等西式造园要素。这一时期的造园家把古典和西洋两种风格进行折衷,创造了一些新的园林样式。不过,在固有审美倾向的影响下,二者的结合不免生硬,传统形式依然十分彰显,总体上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如始建于1899年的东京藤山邸庭院,内有蹲踞、细砂、型篱、白金阁、中岛、洋风馆、草地、广场等,是一座在洋风影响下诞生的综合式庭院。而位于京都的无邻庵庭园,则是造园家植冶于1896年建造的私家园林(见图1)。园中的湖沼、溪谷、水池、曲流,是明治时代接受西方自然风景园思想后极力在园中展现自然的典型表现。之后传统园林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私家宅园和公园,除了将传统的茶室、枯山水与池泉园任意地组合外,明治时代的借景风、草地风和西洋风都进一步得以发扬。

段的重要成果,实现了设计风格的包容、演进与新的增长。

2.3 1970年至20世纪末

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日本经济进入高增长期,城市化进程随着人口的剧增明显加速。为满足住区居民户外游戏、运动和休憩的需求,社区公园与儿童公园等小型公共绿地大量兴建,并逐渐开展了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对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此时的日本造园家把传统精髓进一步整合到现代园林中,使传统形式从彰显走向含隐,以更为深层的意境营造来实现对传统文脉的延续。而且,随着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时代的到来,日本园林的现代化得以进一步推动,最终促成了具有大和民族特质的新型现代园林的形成。1984年完成的爱媛县南乐公园,用半岛、筑山、汀步表现爱媛县的山、海等风土主题,用山间的菖蒲田、花木、渔村模仿当地的农家景观,不仅是传统技法在现代公园中的应用,而且也是从单纯的形式契合到传统文脉的精神表现(见图3)。1991年完成的加拿大大使馆庭院,则通过巧妙的构思将地理景观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出来,使日本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见图4)。2000年完成的运动公园“划艇俱乐部”,则是运用色彩的变化创造富有生命感空间的佳例(见图5)。日本现代园林在经历过现代社会的洗礼后,在发展速度、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传统园林的范畴,从历史中得到了重生。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0年

日本园林的飞速发展因二战的爆发而停滞,直至战争结束才又开始了全面建设。战后园林是在一片爱国和复国的浪潮声中进行的,努力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经历二战的惨败后,日本以近乎自卑的心态崇敬西方,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园林曾一度全面西化;但随后传统精神又迅速抬头,以传统回归为口号重新审视造园国粹并加以分析应用。设计师开始有意识地从古典园林中汲取灵感,并在结合本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发扬传统的造园技法。如1953年重森三玲在自己的宅邸中设计了11平方米的枯山水,以白砂中的两个景石表现了传统回归的思想。1958年,锅岛雄男设计的京都市龙源院东滴壶,则在13平方米的天井中用枯山水的形式再现了寺院园林的故日风采(见图2)。如果说明治时期的园林是一种简单拼凑,那么二战后的园林就是刻意探索如何将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材料及技术有机融合,并吸收了之前阶

3 日本园林转型原因的探究

日本园林的转型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以历史改革的大背景为基础,在文化的兼容并取中发展、演变;它以社会的客观需求为外因,在整个行业的共同推进中转型、成长。

图1 京都无邻庵庭园

资料来源: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图2 京都市龙源院东滴壶

资料来源: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大学 出版社, 2005。

100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

3.1 改革的历史基础

日本传统制度的改革,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的成功,都是在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恰当的内部条件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巧妙地利用了外来的强大压力和影响,鼓舞并激起了社会和民族自强不息的勇气,加速自身变革,迅速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并保持了自身独有的民族特色。在园林上,不仅是在古典园林外观中加入了西式要素——增加缓坡草地、花坛喷泉及西洋建筑,更重要的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从早年的古典园林研究转向了洋风园林的研究,并在西化论与传统论的斗争中对古典和西洋两种风格进行折衷,摸索本土特色,为后来日本园林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现代化历程中不致迷失了本源。3.2.2 文化“嫁接”的深入

日本文化是在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吸纳与融合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嫁接”文化。就如植物嫁接后生命力顽强、生长格外茂盛一样,日本文化也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并总是借鉴他人以充实自己,以“和魂洋才”为口号进行选择性的兼容。日本园林从明治维新以后,就不满足于单纯地学习中国古典造园理念和技法,而是放眼于世界,大力引进西方工艺、材料、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全力吸收、迅速“生长”,加快转型的步伐,从而大大缩短了日本园林从古典形式演变为现代园林的时间。

3.2.3 文化自觉的发展

3.2 文化的兼容并取

从古典园林到现代园林,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的是民族特质和民族精神。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到“嫁接”文化的深入,再到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都是日本园林蜕变的根本原因。

3.2.1 文化传统的继承

日本民族很关注本土传统文脉,并在更为普遍和具体的意义上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意识。一方面,对其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过程中,着眼于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民众普遍继承了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园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是盲从地求新求变、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是崇尚本土精神和提倡民族气质。公众参与园林设计,诉说自己的意愿与心声,并与设计师配合塑造理想中的新型园林,这无疑为日本园林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同时,政府的有效引导和财政支持的倾向也提供了相对宽裕的社会大环境,为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整体造园水平的提高。

日本传统文化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除了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很大程度上还有其内部自身的原因。岛国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和宿命感。这种孤寂的审美意识,使人有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再加上与禅宗精神的融合,更产生了趋向于空寂与枯淡的审美观。固定审美观的形成,使日本园林在受到欧美园林文化侵袭后仍能保有传统的喜恶偏好。虽有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却选择回归传统风格;虽有西方理念、手法和材料的引入,却不迷失其本土精神。传统的延续为日本园林从古典形式中转型指明了方向,使其在

3.3 社会的客观需求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虽然遭受了二战战败

图3 爱媛县南乐公园

资料来源: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图4 加拿大大使馆庭院资料来源:作者拍摄照片。

图5 运动公园“划艇俱乐部”资料来源:作者拍摄照片。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101

周向频 郑春燕

的打击,但仍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恢复并持续上升。其间过热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剧烈的破坏。城市化进程也随着经济的复兴和人口的剧增而明显加速,日本人的精神与生活节奏越发紧张。传统园林只能容纳少数人活动的弊端此时充分显露。在这样繁忙的生活环境中,人们需要并渴望适宜大众化休闲娱乐的新型园林以顺应时代要求,给更多人以安宁和提供精神慰籍。随着1960年后一些污染和公害事件的曝光,日本也最终把生态保护提升为现代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并着眼于从环境的角度实现生态全局的治理。另外,二战的爆发几乎将一些城市销毁殆尽,西方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等在城市复兴重建中被引入。从绿地系统规划到社区公共园林建设,从整体环境保护到都市空间人性化应用等,这些都为日本园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客观条件。

“日本味道”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对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1 理念

4.1.1 体现布局空间的场所感

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不是图案和样式的简单拼凑,而是讲究环境与空间二者的关系,力求创造出具有“场所感”的空间效果。此外,在场所中消融建筑,在场所中消融景观,与周围的大环境相融合,给人以归属感和认同感。日本许多城市中的广场与道路只是一些缝隙空间,而且在功能、视觉、气氛等方面与西方城市有明显差异,但它们却同样具有大都市的现代感。尤其一些新建的城区,更是通过空间构成营造出城市中心文化,真正使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相融合,实现整体布局的场所感。4.1.2 注重人性化的时代需求

3.4 行业的主观推进

日本从1929年开始培养专业从事园林设计的人员,并从战前起制定了一系列的造园法规,对技术标准、设施种类、建筑面积等都做了规定。日本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制定了城市园林管理计划。有关调查包括自然、历史、社会、道路、设施、园林类型、市民印象中的城市园林,对现有的园林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城市园林形象,以制定相应的园林基本计划和园林建设的方法、体制以及管理条例。这种行业的健全机制保证了城市各地区园林设计在一个总的理念下进行,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形成了风格统一但个性鲜明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日本园林行业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走向专业和秩序,设计师整体历史使命责任感较强。他们在学习掌握西方设计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并使之与现代手法和技术契合,通过作品来表达设计者自身理念及传统的精神内涵。正是整个行业的完善体制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现代园林与历史文化精神的交汇,成为日本园林转型的主观推动力。

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将功能与形式有机结合。力图理解普通人的环境认知,构建公众身心再生的空间。它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体现人精神需求的观念及形式。并抓住现代日本人的口味喜好,通过“形”的表达阐明设计意图,给人以直观的感悟。使园林真正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满足普通人的需求,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庭院”。

4.1.3 充分挖掘自然与地方特色

日本的国土特点培养出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他们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有意识地接纳相关自然因素的介入,并力图将自然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进程纳入开放的园林体系中,并赋予其深厚的象征韵味。同时他们也注意保持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提炼当地地域特色和自然景观以作为设计思想来源,使日本园林生根于本土、与自然风貌“共生”,并且风味独特,带有强烈的个性。

4.1.4 追求简约主义设计风格

4 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与手法的借鉴

日本现代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场所性、民族气质及时代感等显著特点。它形式简约明快,再现自然,富于生命力;手法丰富,蕴含文化,矛盾中求和谐统一;意境清幽,引导冥想,带有舒缓身心的效力;在国际化中展现地方性与民族性,在现代化中演绎传统精神。正如铃木大拙所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①。虽然今天的日本园林设计中也存在程式化、夸张、造作等缺点,但我们更应看到其主流园林文化业已成熟,其独有

① 铃木大拙. 禅与日本文化[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日本传统的禅宗园林与西方极简主义艺术在某些设计思想上有着相似之处——都崇尚简洁、自然。随着日本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吸收,二者在碰撞中引发共鸣,使日本现代园林形式从精致的“浓缩”发展为极度简化、客观、抽象,并以较少的设计元素控制较大尺度的空间,给人迅速、直接的影响和视觉冲击。在简单中彰显理念,在纯净中映透神秘,成就了以少胜多的感官效果。

102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

4.1.5 营造富有民族气质的意境

今都以形态的神似贯穿始终。如1997年竣工的横滨港湾地区的水岸公园,即用一系列逐渐变小、伸向水边的草坡来象征荡漾的水纹(见图6)。古典园林中象征海岛的石块,也逐渐演变为日本现代园林组成中的重要元素而被广泛应用。如1982年完成的绿色津南中央庭院,以置石造型象征湖水结冰时出现的“御神渡”现象①(见图7)。 4.2.2 把握适宜的空间尺度

日本现代园林承袭了日本传统园林“中和”、“物哀”的审美倾向,追求入境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并以特有的符号参解自然界真山真水的内在和本源。园林含而不露,抽象深邃,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体味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带有强烈的意蕴效果。这种沧桑的阴性美是地方性、历史性、文脉性的表现,却也构成了现代日本园林最为令人欣赏的民族气质。

面对现代城市空间“大”的特征,日本现代园林更注重从

4.2 手法

4.2.1 运用演绎化的象征手法

人的心理尺度出发,营造静态、和谐、亲切的适宜空间,满足现代人对“小”的渴望,真正做到大小尺度共生,动静空间并置。同时,发挥日本园林的暗示专长,给人以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向无限空间扩展延伸的精神诱导。如日本广岛市1994年完成的基街credo 交流广场,在人流量较大的“大”空间中,开辟可驻足休憩的“小”空间。人们虽同处一块场地之上,而视线彼此交流,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4.2.3 融合有现代感的传统元素

象征手法在日本园林中一直广为应用,即通过抽象或概括的方法来表达园林含蓄的意图。古典园林枯山水以白砂表现层层的海浪,现代园林则用韵律状起伏的草坪表现动态水纹,古

所谓传统元素,既包括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实体要素,又涵盖传统造园中的技艺和手法。日本现代园林对传统要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出新,使其适应时代的步伐和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在达到与现代功能及形式折衷融合的同时,形成日本现代园林明显的特色徽志。传统园林中经常使用的竹篱、石桥、块石、洗手钵等,已转化为日本现代园林特色元素。如1993年完成的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中庭“风磨白练的庭”中的石桥(见图8)和1999年竣工的濑户内海广播庭院的石头汀步(见图9),都是传统元素现代演绎的表现。

图6 横滨港湾地区的水岸公园

图7 绿色津南中央庭院

资料来源:图6–9 为作者拍摄照片。

图8 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中庭“风磨白练的庭”中的石桥图9 濑户内海广播庭院的石头汀步

① “御神渡”现象,由外界气温变化而膨胀的原理,在结冰的湖上,湖中央部破裂的冰呈山脉排列的自然现象,有时会形成一公尺高。名字来源于神

在长野县诹访湖冰上经过留下痕迹的传说。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103

周向频 郑春燕

4.2.4 展示材料本身的特质4.2.6 表达细节的精致完美

日本得天独厚的岛国环境奠定了他们返璞归真的自然观。因此现代园林也着重体现材料本身的特质,用以展示自然界本来的面貌。日本古典园林中象征海岛的石,在现代园林中得到了更大的发掘:或浑圆保持传统的意味,或粗糙追求原始的质感。对于水的处理,现代园林继续强调禅宗空寂的清宁。若静,则清澈见底(见图10);若动,则薄如蚕翼(见图11)。而在植物的选择上,现代园林则多采用符合东方人身体及心理特点的小乔木,并注重植物本身形体姿态的展示。4.2.5 运用色彩的艺术效果

日本现代园林注重对细节的表达建立在对设计的深入探索基础之上。从铺装图案的人性尺度把握,到园林小品的风格化设计;从神秘氛围的精心营造,再到灯光环境的细致处理;正是借助于这些细微处的“完美”成就了大的构想和布局,决定了园林整体的成效。如2000年竣工的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中别致精巧的地面铺装,其夜景被誉为“光之海洋”的下沉式广场(见图14),以及清晨照射在台阶状跌水上的阳光和雾状的喷雾,都是这一园林作品以细节打动人心之处。

5 借鉴与启示

归纳总结日本现代园林从古典园林中转型的方法及特点,是进一步了解日本园林的手段。日本园林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后,已成功转型,并找到了适宜其发展的手段和继承传统的途径。尽管中日园林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功能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但一些方法和手段却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从江户时代晚期起,日本园林就流行起一种代表回归自然的“利休灰”。直至现代,他们仍认为色彩的魅力在于不同颜色间的和谐,在于彼此相互的关系。因此日本现代园林常以黑、白、灰为主色,结合具有透明质感的水或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共同构成大背景凝重的基调,并配以植物自然的绿色达到简朴而清纯的美学效果。如1998年完成的菊町会馆“青山绿水的庭”中的一层庭院(见图12)和1993年竣工的寝觉床美术公园都将古典园林中这一色彩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整体色调追求上,日本现代园林较少使用色彩丰富、明丽的花卉,而多采用变色树种,体现自然界季相的变化。如1993年竣工的桑德药品筑波综合研究所内庭花园的秋季景色(见图13)。

5.1 中国园林的现代化历程与困境

清朝末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提出打开国门、放手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自此也开始了中国园林的现代化历程。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引入西式造园要素到解放后学习苏联“文化休息公园”模式,再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民族特色振兴与

图10 水(静态)图11 水(动态)

图12 菊町会馆“青山绿水的庭”中

的一层庭院

图13 桑德药品筑波综合研究所内庭 花园的秋季景色图14 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下沉 式广场

资料来源:图10–14 为作者拍摄照片。

104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

国际化风格引进,中国园林在巨大的历史机遇中不断地拓展和繁荣。尤其1990年后,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现代西方园林设计思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多元化发展,并随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的参与,为中国园林设计增添了更丰富的语言和新的思想。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园林建设发展迅速、喜人成绩显著的同时,中国今日园林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传统文化继承上的缺失,使相当一部分设计师不能对园林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表层形式结构进行真正深入的探索——或生吞活剥西化模式,或被陈旧的保守观念所束缚,怯于创新。另一方面,一部分从业人员在利益化的负面影响下,急功近利、迎合业主与大众,极少顾及对传统精髓的挖掘,不自觉地落入俗套,致使相当一部分粗制滥造的园林作品产生。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园林正在经历着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从沧桑的历史中走来,带着对传统的留恋,在西方文化的强势浪潮中沉浮。

为“盛装”下具有特色的民族徽志,代表着华夏的历史文化,代表着今日的繁荣富强,也代表着未来的发展与希望。无论传统如何辉煌灿烂,我们应站在新的角度、新的高度上看待今天的中国园林。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成功的作品中吸取优点,实现今后更大的飞跃与发展。借鉴他人不是目的,而是加速自身成长的手段。中国园林的转型之路还在继续,当代中国园林设计师的责任是利用历史赋予我们的最好条件与契机,共同努力,使中国现代园林走出困境、走向辉煌,再次成为一朵在世界园林中大放异彩的美丽奇葩!

参考文献

[1] 刘磊, 章俊华. 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思考[J]. 中国园林,

2007(4).

[2] 吉立峰, 过伟敏. 日本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及启示[J]. 建筑创作,

2007(3).

[3] 张振. 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03(8).[4] 徐玲. 浅论日本文化的和洋结合[J]. 学术论坛, 2007(1).

[5] 彭一刚. 从彰显到含隐——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J]. 建筑师, 2006(1).[6] 罗肇前. 中日两国近代化殊途探因[J]. 史学月刊, 2001(6).

[7] 王奉惠. 论禅宗与景观设计[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4.[8] 李猛志. 禅与古代日本建筑园林[J]. 设计艺术, 2005(4).

[9] 和水英. 浅析日本建筑设计中禅的精神[J]. 艺术与设计, 2007(1).[10] 周向频. 全球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J]. 城市规划汇刊, 2001(3).[11] 沈悦. 再读传统[J]. 风景园林, 2005(1).[12] 王向荣. 现代景观设计在中国[J].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5(3).[13] 张长文, 刘大平. 日本建筑师继承空间的理论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04(2).[14] 赖肖尔. 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M]. 北京: 商务出版社, 1992. [15] 池田二郎. 现代造园[M]. 东京: 农业图书株式会社, 1985. [16] 石田一郎. 日本文化史[M]. 东京: 东海大学出版社, 1989.[17] 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18]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野俊明[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9]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户田芳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0]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二[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1]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三谷长谷川浩已[M].北京: 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002. [22] 章俊华, 屈德印.90年代日本环境设计50例[M].郑州:河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99.

5.2 对日本园林的借鉴

同为东方园林派系,比照今日中国园林所面临的困境,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尤为令人欣赏。通过对日本现代园林从传统园林中转型方法和手段的总结归纳,我们应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园林理念,潜心研究表现方式和手法,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中国传统园林是随着历史长河流淌并积淀下来的精华,应该成为与时俱进中现代园林作品背后的底蕴,也是现代园林今后设计思想的灵感与源泉。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重新诠释传统,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继承传统园林中造园技法,将传统园林中的精髓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有选择地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积极探索有本土特色的现代设计语言,并与传统相交融,实现我国现代园林新的发展。

同时,日本园林的转型也应唤起中国园林设计师所肩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许今天中国园林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改变的,这种情感失落也不是靠几位大师就能够轻易摆脱的。但重要的是保有一种危机意识,一方面要努力向外看,了解、吸收世界上最新的东西;一方面则往回看,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实现文化自觉;真正把“继承传统”从“领悟传统”发展到“参与传统”,最终形成反映我们自己文化特色的中国园林。

6 未来之路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中国再一次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如果说对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是中国人脸上的盛情,那么中国今天的建设风貌就是中国人身上的盛装。中国园林作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105

从传统中蜕变——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启示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Tak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or Example

周向频 郑春燕

摘要:日本现代园林尊重传统,继承古老的文化精髓;同时又大胆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途径,形成富有现代感的新型园林。文章通过对日本园林发展历程的梳理,归纳其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原因。并在对日本现代园林特征进行概括的基础上,总结其设计的理念和手法,比照中国园林的现代化进程,思考我国园林发展的未来之路。

Abstract: Modern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ot only respects for the tradition, but also inherits the essence of ancient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constantly explores to make bold innovations on finding new ways for combining the tradition with modern technologies, ending up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sums up the reasons for the transition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rough re-co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ggregates its design ideas and practice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mod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consider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future on comparing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关键词:日本园林;现代;转型;中国园林Keywords: Japa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odern; Transitio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者:周向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

观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士。

z [email protected]

   郑春燕,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

观学系2006级硕士研究生。

   [email protected]

1 引言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古代文化曾对日本有深刻的影响。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吸取了大量西方的有益文化,使本国的新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凭借雄厚的物质经济基础、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日本现代园林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世界园林东方体系中重要的一支,并深得国际评论界的赞扬。日本现代园林尊重传统,继承古老的文化精髓,又大胆尝试创新,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的发展途径,从而能够以富有现代感的新园林来表达日本传统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国现代园林如今正在改革开放和国家蓬勃建设浪潮的推动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走出了传统的禁锢,而且关注国际化潮流。尤其近年来,有相当一批有创意的优秀园林作品问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园林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部分园林作品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渐渐失掉了民族个性,虽然形态入时、功能上能够满足需要,但却与传统文化相割裂;而且,它们在风格上杂糅混乱、摇摆不定,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现代园林从古典园林中转型的成功经验也许可以给中国园林设计界以启迪。我们应该通过借鉴和学习其它国家现代园林设计的理念和手法等方面,更加明确地找出中国园林发展的未来之路。

2 日本近现代园林的转型历程

日本现代园林是在民族、地域文化与外来异质文化的碰撞中发展起来的。它根植于日本传统园林,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化,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在历史进程中发展壮大。它提炼传统园林的文化精髓,紧跟时代步伐,逐步从古典园林转型为具有现代感的日本新型园林。

2.1 明治维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明治维新是日本现代化的起点,其标志就是对外开放、放手向西方学习,提倡“洋为和用”,大力引进西方的物质文明以及西洋建筑和园林理论。日本园林逐渐走出了贵族化和私有化的藩篱,开始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并在美国的中央公园及英国的自然风景园理论与实践的极大影响下形成了开放古园和创建公园两大主流。一方面在古典园林中营造自然风时尚,另一方面则在新园林中大量引入缓坡草地、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99

周向频 郑春燕

花坛喷泉以及西洋建筑等西式造园要素。这一时期的造园家把古典和西洋两种风格进行折衷,创造了一些新的园林样式。不过,在固有审美倾向的影响下,二者的结合不免生硬,传统形式依然十分彰显,总体上只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如始建于1899年的东京藤山邸庭院,内有蹲踞、细砂、型篱、白金阁、中岛、洋风馆、草地、广场等,是一座在洋风影响下诞生的综合式庭院。而位于京都的无邻庵庭园,则是造园家植冶于1896年建造的私家园林(见图1)。园中的湖沼、溪谷、水池、曲流,是明治时代接受西方自然风景园思想后极力在园中展现自然的典型表现。之后传统园林的变化主要集中于私家宅园和公园,除了将传统的茶室、枯山水与池泉园任意地组合外,明治时代的借景风、草地风和西洋风都进一步得以发扬。

段的重要成果,实现了设计风格的包容、演进与新的增长。

2.3 1970年至20世纪末

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日本经济进入高增长期,城市化进程随着人口的剧增明显加速。为满足住区居民户外游戏、运动和休憩的需求,社区公园与儿童公园等小型公共绿地大量兴建,并逐渐开展了从行为心理学角度对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研究。此时的日本造园家把传统精髓进一步整合到现代园林中,使传统形式从彰显走向含隐,以更为深层的意境营造来实现对传统文脉的延续。而且,随着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时代的到来,日本园林的现代化得以进一步推动,最终促成了具有大和民族特质的新型现代园林的形成。1984年完成的爱媛县南乐公园,用半岛、筑山、汀步表现爱媛县的山、海等风土主题,用山间的菖蒲田、花木、渔村模仿当地的农家景观,不仅是传统技法在现代公园中的应用,而且也是从单纯的形式契合到传统文脉的精神表现(见图3)。1991年完成的加拿大大使馆庭院,则通过巧妙的构思将地理景观用抽象的手法表现出来,使日本味道展现得淋漓尽致(见图4)。2000年完成的运动公园“划艇俱乐部”,则是运用色彩的变化创造富有生命感空间的佳例(见图5)。日本现代园林在经历过现代社会的洗礼后,在发展速度、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传统园林的范畴,从历史中得到了重生。

2.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70年

日本园林的飞速发展因二战的爆发而停滞,直至战争结束才又开始了全面建设。战后园林是在一片爱国和复国的浪潮声中进行的,努力在一片废墟上重建家园。经历二战的惨败后,日本以近乎自卑的心态崇敬西方,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也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园林曾一度全面西化;但随后传统精神又迅速抬头,以传统回归为口号重新审视造园国粹并加以分析应用。设计师开始有意识地从古典园林中汲取灵感,并在结合本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发扬传统的造园技法。如1953年重森三玲在自己的宅邸中设计了11平方米的枯山水,以白砂中的两个景石表现了传统回归的思想。1958年,锅岛雄男设计的京都市龙源院东滴壶,则在13平方米的天井中用枯山水的形式再现了寺院园林的故日风采(见图2)。如果说明治时期的园林是一种简单拼凑,那么二战后的园林就是刻意探索如何将传统形式与现代功能、材料及技术有机融合,并吸收了之前阶

3 日本园林转型原因的探究

日本园林的转型是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以历史改革的大背景为基础,在文化的兼容并取中发展、演变;它以社会的客观需求为外因,在整个行业的共同推进中转型、成长。

图1 京都无邻庵庭园

资料来源: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图2 京都市龙源院东滴壶

资料来源: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大学 出版社, 2005。

100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

3.1 改革的历史基础

日本传统制度的改革,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的成功,都是在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和恰当的内部条件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它巧妙地利用了外来的强大压力和影响,鼓舞并激起了社会和民族自强不息的勇气,加速自身变革,迅速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潮流,并保持了自身独有的民族特色。在园林上,不仅是在古典园林外观中加入了西式要素——增加缓坡草地、花坛喷泉及西洋建筑,更重要的是在理论研究方面从早年的古典园林研究转向了洋风园林的研究,并在西化论与传统论的斗争中对古典和西洋两种风格进行折衷,摸索本土特色,为后来日本园林的转型奠定了基础。

现代化历程中不致迷失了本源。3.2.2 文化“嫁接”的深入

日本文化是在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吸纳与融合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嫁接”文化。就如植物嫁接后生命力顽强、生长格外茂盛一样,日本文化也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并总是借鉴他人以充实自己,以“和魂洋才”为口号进行选择性的兼容。日本园林从明治维新以后,就不满足于单纯地学习中国古典造园理念和技法,而是放眼于世界,大力引进西方工艺、材料、技术等。并在此基础上全力吸收、迅速“生长”,加快转型的步伐,从而大大缩短了日本园林从古典形式演变为现代园林的时间。

3.2.3 文化自觉的发展

3.2 文化的兼容并取

从古典园林到现代园林,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的是民族特质和民族精神。从传统文化的继承到“嫁接”文化的深入,再到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都是日本园林蜕变的根本原因。

3.2.1 文化传统的继承

日本民族很关注本土传统文脉,并在更为普遍和具体的意义上形成一种“文化自觉”意识。一方面,对其自身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有较为充分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过程中,着眼于确立“和而不同”的文化关系。民众普遍继承了传统文化思想,并对园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是盲从地求新求变、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是崇尚本土精神和提倡民族气质。公众参与园林设计,诉说自己的意愿与心声,并与设计师配合塑造理想中的新型园林,这无疑为日本园林的良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同时,政府的有效引导和财政支持的倾向也提供了相对宽裕的社会大环境,为一些优秀园林作品的诞生提供了契机,促进了整体造园水平的提高。

日本传统文化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除了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很大程度上还有其内部自身的原因。岛国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助长了日本人的无常感和宿命感。这种孤寂的审美意识,使人有一种解脱和超越的渴望,再加上与禅宗精神的融合,更产生了趋向于空寂与枯淡的审美观。固定审美观的形成,使日本园林在受到欧美园林文化侵袭后仍能保有传统的喜恶偏好。虽有自然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却选择回归传统风格;虽有西方理念、手法和材料的引入,却不迷失其本土精神。传统的延续为日本园林从古典形式中转型指明了方向,使其在

3.3 社会的客观需求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之后虽然遭受了二战战败

图3 爱媛县南乐公园

资料来源: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图4 加拿大大使馆庭院资料来源:作者拍摄照片。

图5 运动公园“划艇俱乐部”资料来源:作者拍摄照片。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101

周向频 郑春燕

的打击,但仍在美国的扶持下迅速恢复并持续上升。其间过热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剧烈的破坏。城市化进程也随着经济的复兴和人口的剧增而明显加速,日本人的精神与生活节奏越发紧张。传统园林只能容纳少数人活动的弊端此时充分显露。在这样繁忙的生活环境中,人们需要并渴望适宜大众化休闲娱乐的新型园林以顺应时代要求,给更多人以安宁和提供精神慰籍。随着1960年后一些污染和公害事件的曝光,日本也最终把生态保护提升为现代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并着眼于从环境的角度实现生态全局的治理。另外,二战的爆发几乎将一些城市销毁殆尽,西方城市规划的原则和方法等在城市复兴重建中被引入。从绿地系统规划到社区公共园林建设,从整体环境保护到都市空间人性化应用等,这些都为日本园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客观条件。

“日本味道”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对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1 理念

4.1.1 体现布局空间的场所感

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不是图案和样式的简单拼凑,而是讲究环境与空间二者的关系,力求创造出具有“场所感”的空间效果。此外,在场所中消融建筑,在场所中消融景观,与周围的大环境相融合,给人以归属感和认同感。日本许多城市中的广场与道路只是一些缝隙空间,而且在功能、视觉、气氛等方面与西方城市有明显差异,但它们却同样具有大都市的现代感。尤其一些新建的城区,更是通过空间构成营造出城市中心文化,真正使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相融合,实现整体布局的场所感。4.1.2 注重人性化的时代需求

3.4 行业的主观推进

日本从1929年开始培养专业从事园林设计的人员,并从战前起制定了一系列的造园法规,对技术标准、设施种类、建筑面积等都做了规定。日本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制定了城市园林管理计划。有关调查包括自然、历史、社会、道路、设施、园林类型、市民印象中的城市园林,对现有的园林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和城市园林形象,以制定相应的园林基本计划和园林建设的方法、体制以及管理条例。这种行业的健全机制保证了城市各地区园林设计在一个总的理念下进行,给人以整体的印象,形成了风格统一但个性鲜明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日本园林行业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走向专业和秩序,设计师整体历史使命责任感较强。他们在学习掌握西方设计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并使之与现代手法和技术契合,通过作品来表达设计者自身理念及传统的精神内涵。正是整个行业的完善体制和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最终促成了现代园林与历史文化精神的交汇,成为日本园林转型的主观推动力。

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将功能与形式有机结合。力图理解普通人的环境认知,构建公众身心再生的空间。它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体现人精神需求的观念及形式。并抓住现代日本人的口味喜好,通过“形”的表达阐明设计意图,给人以直观的感悟。使园林真正走入普通人的生活,满足普通人的需求,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庭院”。

4.1.3 充分挖掘自然与地方特色

日本的国土特点培养出日本人对自然的敏感,他们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有意识地接纳相关自然因素的介入,并力图将自然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进程纳入开放的园林体系中,并赋予其深厚的象征韵味。同时他们也注意保持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提炼当地地域特色和自然景观以作为设计思想来源,使日本园林生根于本土、与自然风貌“共生”,并且风味独特,带有强烈的个性。

4.1.4 追求简约主义设计风格

4 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与手法的借鉴

日本现代园林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对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具有场所性、民族气质及时代感等显著特点。它形式简约明快,再现自然,富于生命力;手法丰富,蕴含文化,矛盾中求和谐统一;意境清幽,引导冥想,带有舒缓身心的效力;在国际化中展现地方性与民族性,在现代化中演绎传统精神。正如铃木大拙所说:“日本人最擅长的,是用直觉把握最深的真理,并借表象将此极为现实地表现出来”①。虽然今天的日本园林设计中也存在程式化、夸张、造作等缺点,但我们更应看到其主流园林文化业已成熟,其独有

① 铃木大拙. 禅与日本文化[M].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89。

日本传统的禅宗园林与西方极简主义艺术在某些设计思想上有着相似之处——都崇尚简洁、自然。随着日本对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的吸收,二者在碰撞中引发共鸣,使日本现代园林形式从精致的“浓缩”发展为极度简化、客观、抽象,并以较少的设计元素控制较大尺度的空间,给人迅速、直接的影响和视觉冲击。在简单中彰显理念,在纯净中映透神秘,成就了以少胜多的感官效果。

102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

4.1.5 营造富有民族气质的意境

今都以形态的神似贯穿始终。如1997年竣工的横滨港湾地区的水岸公园,即用一系列逐渐变小、伸向水边的草坡来象征荡漾的水纹(见图6)。古典园林中象征海岛的石块,也逐渐演变为日本现代园林组成中的重要元素而被广泛应用。如1982年完成的绿色津南中央庭院,以置石造型象征湖水结冰时出现的“御神渡”现象①(见图7)。 4.2.2 把握适宜的空间尺度

日本现代园林承袭了日本传统园林“中和”、“物哀”的审美倾向,追求入境入定,超凡脱俗的心灵感受。并以特有的符号参解自然界真山真水的内在和本源。园林含而不露,抽象深邃,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体味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带有强烈的意蕴效果。这种沧桑的阴性美是地方性、历史性、文脉性的表现,却也构成了现代日本园林最为令人欣赏的民族气质。

面对现代城市空间“大”的特征,日本现代园林更注重从

4.2 手法

4.2.1 运用演绎化的象征手法

人的心理尺度出发,营造静态、和谐、亲切的适宜空间,满足现代人对“小”的渴望,真正做到大小尺度共生,动静空间并置。同时,发挥日本园林的暗示专长,给人以从小空间向大空间甚至向无限空间扩展延伸的精神诱导。如日本广岛市1994年完成的基街credo 交流广场,在人流量较大的“大”空间中,开辟可驻足休憩的“小”空间。人们虽同处一块场地之上,而视线彼此交流,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4.2.3 融合有现代感的传统元素

象征手法在日本园林中一直广为应用,即通过抽象或概括的方法来表达园林含蓄的意图。古典园林枯山水以白砂表现层层的海浪,现代园林则用韵律状起伏的草坪表现动态水纹,古

所谓传统元素,既包括日本古典园林中的实体要素,又涵盖传统造园中的技艺和手法。日本现代园林对传统要素进行变化、重组和出新,使其适应时代的步伐和现代人的审美心理,在达到与现代功能及形式折衷融合的同时,形成日本现代园林明显的特色徽志。传统园林中经常使用的竹篱、石桥、块石、洗手钵等,已转化为日本现代园林特色元素。如1993年完成的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中庭“风磨白练的庭”中的石桥(见图8)和1999年竣工的濑户内海广播庭院的石头汀步(见图9),都是传统元素现代演绎的表现。

图6 横滨港湾地区的水岸公园

图7 绿色津南中央庭院

资料来源:图6–9 为作者拍摄照片。

图8 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中庭“风磨白练的庭”中的石桥图9 濑户内海广播庭院的石头汀步

① “御神渡”现象,由外界气温变化而膨胀的原理,在结冰的湖上,湖中央部破裂的冰呈山脉排列的自然现象,有时会形成一公尺高。名字来源于神

在长野县诹访湖冰上经过留下痕迹的传说。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103

周向频 郑春燕

4.2.4 展示材料本身的特质4.2.6 表达细节的精致完美

日本得天独厚的岛国环境奠定了他们返璞归真的自然观。因此现代园林也着重体现材料本身的特质,用以展示自然界本来的面貌。日本古典园林中象征海岛的石,在现代园林中得到了更大的发掘:或浑圆保持传统的意味,或粗糙追求原始的质感。对于水的处理,现代园林继续强调禅宗空寂的清宁。若静,则清澈见底(见图10);若动,则薄如蚕翼(见图11)。而在植物的选择上,现代园林则多采用符合东方人身体及心理特点的小乔木,并注重植物本身形体姿态的展示。4.2.5 运用色彩的艺术效果

日本现代园林注重对细节的表达建立在对设计的深入探索基础之上。从铺装图案的人性尺度把握,到园林小品的风格化设计;从神秘氛围的精心营造,再到灯光环境的细致处理;正是借助于这些细微处的“完美”成就了大的构想和布局,决定了园林整体的成效。如2000年竣工的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中别致精巧的地面铺装,其夜景被誉为“光之海洋”的下沉式广场(见图14),以及清晨照射在台阶状跌水上的阳光和雾状的喷雾,都是这一园林作品以细节打动人心之处。

5 借鉴与启示

归纳总结日本现代园林从古典园林中转型的方法及特点,是进一步了解日本园林的手段。日本园林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后,已成功转型,并找到了适宜其发展的手段和继承传统的途径。尽管中日园林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功能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但一些方法和手段却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从江户时代晚期起,日本园林就流行起一种代表回归自然的“利休灰”。直至现代,他们仍认为色彩的魅力在于不同颜色间的和谐,在于彼此相互的关系。因此日本现代园林常以黑、白、灰为主色,结合具有透明质感的水或玻璃、金属等现代材料,共同构成大背景凝重的基调,并配以植物自然的绿色达到简朴而清纯的美学效果。如1998年完成的菊町会馆“青山绿水的庭”中的一层庭院(见图12)和1993年竣工的寝觉床美术公园都将古典园林中这一色彩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在整体色调追求上,日本现代园林较少使用色彩丰富、明丽的花卉,而多采用变色树种,体现自然界季相的变化。如1993年竣工的桑德药品筑波综合研究所内庭花园的秋季景色(见图13)。

5.1 中国园林的现代化历程与困境

清朝末年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提出打开国门、放手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自此也开始了中国园林的现代化历程。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引入西式造园要素到解放后学习苏联“文化休息公园”模式,再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民族特色振兴与

图10 水(静态)图11 水(动态)

图12 菊町会馆“青山绿水的庭”中

的一层庭院

图13 桑德药品筑波综合研究所内庭 花园的秋季景色图14 琦玉新都心榉树广场——下沉 式广场

资料来源:图10–14 为作者拍摄照片。

104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

国际化风格引进,中国园林在巨大的历史机遇中不断地拓展和繁荣。尤其1990年后,生态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等现代西方园林设计思潮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园林的多元化发展,并随着越来越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设计师的参与,为中国园林设计增添了更丰富的语言和新的思想。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园林建设发展迅速、喜人成绩显著的同时,中国今日园林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传统文化继承上的缺失,使相当一部分设计师不能对园林深层的精神内涵和表层形式结构进行真正深入的探索——或生吞活剥西化模式,或被陈旧的保守观念所束缚,怯于创新。另一方面,一部分从业人员在利益化的负面影响下,急功近利、迎合业主与大众,极少顾及对传统精髓的挖掘,不自觉地落入俗套,致使相当一部分粗制滥造的园林作品产生。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园林正在经历着一个痛苦的转型过程,从沧桑的历史中走来,带着对传统的留恋,在西方文化的强势浪潮中沉浮。

为“盛装”下具有特色的民族徽志,代表着华夏的历史文化,代表着今日的繁荣富强,也代表着未来的发展与希望。无论传统如何辉煌灿烂,我们应站在新的角度、新的高度上看待今天的中国园林。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从成功的作品中吸取优点,实现今后更大的飞跃与发展。借鉴他人不是目的,而是加速自身成长的手段。中国园林的转型之路还在继续,当代中国园林设计师的责任是利用历史赋予我们的最好条件与契机,共同努力,使中国现代园林走出困境、走向辉煌,再次成为一朵在世界园林中大放异彩的美丽奇葩!

参考文献

[1] 刘磊, 章俊华. 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风格的思考[J]. 中国园林,

2007(4).

[2] 吉立峰, 过伟敏. 日本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及启示[J]. 建筑创作,

2007(3).

[3] 张振. 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J]. 中国园林, 2003(8).[4] 徐玲. 浅论日本文化的和洋结合[J]. 学术论坛, 2007(1).

[5] 彭一刚. 从彰显到含隐——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J]. 建筑师, 2006(1).[6] 罗肇前. 中日两国近代化殊途探因[J]. 史学月刊, 2001(6).

[7] 王奉惠. 论禅宗与景观设计[D]. 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4.[8] 李猛志. 禅与古代日本建筑园林[J]. 设计艺术, 2005(4).

[9] 和水英. 浅析日本建筑设计中禅的精神[J]. 艺术与设计, 2007(1).[10] 周向频. 全球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的拓展[J]. 城市规划汇刊, 2001(3).[11] 沈悦. 再读传统[J]. 风景园林, 2005(1).[12] 王向荣. 现代景观设计在中国[J]. 技术与市场(园林工程), 2005(3).[13] 张长文, 刘大平. 日本建筑师继承空间的理论分析[J]. 低温建筑技术,

2004(2).[14] 赖肖尔. 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M]. 北京: 商务出版社, 1992. [15] 池田二郎. 现代造园[M]. 东京: 农业图书株式会社, 1985. [16] 石田一郎. 日本文化史[M]. 东京: 东海大学出版社, 1989.[17] 刘庭风. 日本园林教程.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18]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野俊明[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19]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户田芳树[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0]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二[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1] 章俊华.日本景观设计师三谷长谷川浩已[M].北京: 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 2002. [22] 章俊华, 屈德印.90年代日本环境设计50例[M].郑州:河南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99.

5.2 对日本园林的借鉴

同为东方园林派系,比照今日中国园林所面临的困境,日本现代园林的转型尤为令人欣赏。通过对日本现代园林从传统园林中转型方法和手段的总结归纳,我们应认真思考并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园林理念,潜心研究表现方式和手法,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实现历史性的突破。中国传统园林是随着历史长河流淌并积淀下来的精华,应该成为与时俱进中现代园林作品背后的底蕴,也是现代园林今后设计思想的灵感与源泉。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重新诠释传统,理解表象背后的文化内涵,继承传统园林中造园技法,将传统园林中的精髓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有选择地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积极探索有本土特色的现代设计语言,并与传统相交融,实现我国现代园林新的发展。

同时,日本园林的转型也应唤起中国园林设计师所肩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许今天中国园林所面临的困境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改变的,这种情感失落也不是靠几位大师就能够轻易摆脱的。但重要的是保有一种危机意识,一方面要努力向外看,了解、吸收世界上最新的东西;一方面则往回看,从传统中汲取精华,实现文化自觉;真正把“继承传统”从“领悟传统”发展到“参与传统”,最终形成反映我们自己文化特色的中国园林。

6 未来之路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中国再一次成为了世界的焦点。如果说对世界人民的热烈欢迎是中国人脸上的盛情,那么中国今天的建设风貌就是中国人身上的盛装。中国园林作

国际城市规划2008 Vol.23, No.6105


相关文章

  • 浅谈枯山水和极简主义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 第4卷 第5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年 10月 Journal o fYunnan Agricu lturalU niversity V o l 4 N o 5O ct . 2010 浅谈枯山水和极简主义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启示 张一弛, ...查看


  •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 口海南省社舒 主义新农村 建设总体规 划专版, COn8tructiOnNewCountryslde MasterPlanofHainanProvince 国内外经验与新农村建设的海南模式 86 gJ薯 :l錾 鏊I§ tl罩 望J芝 蚕I ...查看


  • 哈贝马斯_公共领域的现代转型及其启示
  • 23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现代转型及其启示 韩升 (鲁东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主要是指介于公共权力领域和 ...查看


  • 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_杨艺红
  • 江苏农业学报(Ji ang s u J. of Ag r . Sci . ), 2009, 25(2):369~371 369 日本枯山水造园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继承和发展 杨艺红, 刘劲军, 顾至欣, 李 辰 1 2 1 1 (1. 南 ...查看


  • 生态城市主义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_蒙俊硕
  • 2011年第9期现代园艺 生态环境 生态城市主义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蒙俊硕 (广东南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佛山 510150) 摘要:生态城市主义是近两年建立在景观都市主义理念之上发展的一种新概念.生态城市主义更加强调采用设计的方式 ...查看


  • 园林设计专业就业形势及市场前景
  • 园林设计专业就业形势及市场前景 导语: 改革开放20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也迅猛发展起来,而与之配套的园林设计也于此时开始火爆起来,各大房地产公司对景观园林设计师趋之若鹜,相应的人才需求促使在国内各大高校纷纷设立园林设 ...查看


  • 广东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 世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探寻广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李海鹰1 [摘要]:改革开放近30年,广东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许多问题,一是长期以牺牲自身资源.能源.环境以及低劳动力成本为代价:二是外向型经济中出口产品大多处于制造产业"微笑曲线&q ...查看


  • 现代日本社会与文化
  • 日本文化演绎下的启示 摘要:日本文化史乃是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融会贯通的历史.日本的发展与外来的文化密切相关,日本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模式,展示了日本独特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日本的文化史也是一部日本的演绎史.以文化来展示日本整个社会的变迁与 ...查看


  • 近代景观史笔记
  • 第一部分景观史概论 一学科的发展概况1.学科的诞生 1858年奥姆斯特德首先提出景观学一词1899年美国成立景观建筑师协会(ASLA)1900年美国哈佛大学开始了第一个景观学专业 2.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概况建国后王菊洲作为我国园林 第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