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性叙事与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盖 光  陈莹 

摘  要 : 当代文学中生态性叙事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 它启示着人们如何在生态境域 中, 紧扣社会发 

展、 文化推 进 、 神深化 的历 史脉搏 而合 理 生存 。 陈应 松对 生态 性叙 事方 式 的有 机操作 , 神农 架”自 精 对“  

然生态境域的营造 , 多重环境状况的体验 , 对 对人们在其 中的生存体验方式多层次 、 多方面的揭示, 对 

人与 自然 、 与社会及 人 与人 之 间的生 态关 系都 有 着深 度 的体 验 。 人   关键 词 : 生态性 叙事 ; 陈应松 ; 神农架 小说 

生 态性叙 事 与 当代 文学 实践 

生态性叙事 旨在表现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 以生态性  它

的眼 光 , 认 同人与 自然 生态 的和 谐关 系 , 征 人类 对 自 通过 表  

神农架小说, 揭示其独特的文学及美学体验方式 , 以及对 自   然生态 、 生命存在的独特感受方式 , 是有其现实意义及价值  的。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境域 , 既是他的生存境域 、 生命体  验境域 , 也是 其文学 叙事境域。在其 中, 陈应松 全方位揭  示、 阐释的人的生存 、 精神状况 , 无不是 由这种 自然生态条  件及其地域环境所至。其 中不论是人 的底层性生存 , 人的 

精神 困顿及 人 的愚昧 , 是 现 代 工业 文 明 及 城市 文 明 对 人  还

然生态 、 生物 多样性及非人类生命多向度 的呵护与关 爱作  为叙事策略 , 进而审视 自然、 社会 、 精神及文化的生态运演  对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状况的深度影响, 并试图为人们未  来生态化的生存与发展构建体验性机理 。当代文学中生态  性叙事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门 淘阐释空间的言说方式。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叙事视点不断扩展, 已从一般动  植物性叙事以及对动植物的关爱、 山水 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的强烈冲击 , 其潜在因素也无不是起因于这种生态的条件。   但我们并不能认定人在这种生态条件下生存就必 然困顿 、   愚昧 、 落后 。其实 , 他为人们提 出的矛盾及展示的 困境 , 也 

是 人类 发展 史及 当今 发 展 过 程 困扰 人 们 的 矛盾 状 态 , 是  这

深入到人在自然生态境域中生存状况的叙事及由此而延伸 

的人的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状况的叙事 ; 通过对生态 问题  的深层原因分析及形 象绘制 , 深入到人的精神灵魂深处去  析理。内蕴生态性叙事创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 既  旨在展示人如何能在生态境域中合理地生存与发展 , 又能  紧扣社会发展 、 文化推进 、 精神

深化的历史脉搏。生态性叙  事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 一是社会规律运行 演替到某一  阶段时所 出现 的必然状况 ; 二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 

机 在文学 领域 中的反映 ; 三是 中国作 家强 烈 的责 任 感 , 人  对

带有普泛性 、 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理应看到 , 作为个体文学 

家 要将 涉及 人类 生存与 发展 的宏 观性 问题 叙述 得异 常 透 彻 

将未来设计得清澈明了是非常困难的 , 但只要提出了问题 ,  

就必 会 引发人 们 的思 考 , 就必 会 为 人 们 的生 态 体 验 及 审 美 

体验育就涪 陛生命及其情感的涌动机制 。   陈应松对生态性叙事方式的有机操作 、神农架” “ 自然  生态境域的营造 、 多重环境状况的体验 、 人们在其中生命体  验方式多层次 、 多方面的揭示, 对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及人  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的展示有着较为深刻地把握和深度体  验, 从而使他的作品含有深层次的生态体验性意蕴。  

生存的普遍关注及对危机状况中人的关爱的体现 。   陈应松小说的生态性叙事尽管以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  境域为背景 , 但他并不将之限定为自然性书写, 而是作为一  个自然 、 社会、 人及其伦理 、 精神多重环境存在叠合的生存  场域 , 内蕴着强烈的象征意味。通过这 个多重环境存在的  深度体验 , 他关注人与 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异 , 自然状况的不 

底层 : 生态 性叙 事 的特殊 视角 

当代文学中有一种强烈的底层叙事转向, 关注底层人  的生存状况 、 精神状况 , 尤其注重解析其产生的 自然 、 地域  及历史原因 , 并且也力图设计解决底层困境 的策略。陈应  松的神农架小说也较多地表现了对底层人们生存的伦理关  注以及对底层价值的审恩。张艳梅写道 :陈应松用一系列  “ 小说建构了‘ 文学神农架 ’他的文化寓言 、 , 现实魔幻、 生存 

断恶化, 更通过对人不断危难的生存境遇的深度思索 , 来关  注底层人的生存境遇 。应 该说 , 陈应松 的神农架小说并非 

全部是主动的生态意义的创作 , 但当他将 自身的阐释 背景 

移至神农架这种自然生态境域中 , 我们或许会认定他 的叙  事方式中已满含生态性的内涵 , 更何况他的《 松鸦为什么呜  叫》 《 、豹子最后的舞蹈》 等纯正的生态文学作品, 获得过环 

境文学大奖。我们通过生态的学理性阐释来审视陈应松的 

反思 、 社会批判以及启蒙思想和终极关怀, 可以看成是对底  层文学价值悖论的超越性文化 自觉。  ”

陈应松通过对底层人生存状态的揭示和对工业文明之  矛盾性的批判表现 了

他对底层人的关爱 , 但其底层叙事更 

创 作 研 究 ・当 代 文 坛 ・2   4 011.  

带有较强且厚重的生态伦理特点。这表现在他的这种批判  性所指一是底层人的生存境况及长期贫困 、 信息隔绝, 而造  成的人的社会生态空 间的狭小、 精神生态的扭曲及文化生 

的和谐有 序及 人的可 持续 发展 , 却是值 得 的。《 豹子最 后 的 

舞蹈》 转换 了叙事策略, 以豹子作为第一人称及故事的讲述 

者, 来叙述豹子家族走向灭亡的全过程。人对 自然环境的 

破坏让豹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在豹子家族走向灭亡的同  时, 打猎者的家族 也同样在走向灭亡。最后舞蹈着的豹子 

之 死经 历了 曲折的过 程 , 不仅豹 子 的生命 终结 , 子群类 濒  豹 于终结 , 也付 出 了惨 痛 的代 价 。豹 子 家族 的 灭 亡激 起 了  人 最后一 只豹子 复 仇 的欲 望 。老关 一 家 是 人类 的 缩 影 , 命  其

态的偏执 ; 一是工业文明不断向神农架大山的位移 , 向在山 

中人的躯体、 精神及文化存在的渗透 , 不仅使 自然生态行将  受到严重危害 , 并且对人的精神与灵魂也带来了巨大冲击。   陈应松总是将底层人的生活放在 自然 、 社会、 精神、 文化的  生态大系统范围内, 放在神农架这种多重环境状况的境域  中, 这种复合性生态环境设置中的文学叙事就必然会表现  出明确的生态性特点。他的神农架小说凸显了人与 自然的  生态关系, 而一切底层现象及人与社会的矛盾 , 人与人的矛  盾也离不开这种自然及地域状态的因缘关系。   当代底层现象存在有着经济、 社会及历史形成的复杂  原因。陈应松的底层叙事策略主要从人与自然 、 人与社会  共振的层面 , 在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境域中展示底层人的  生存状况, 更加全面地审视底层现象的成因 , 探求解决底层 

存在 的策略 。  

运似乎也预示着人的命运 , 而豹子最后的舞蹈所负载 的象 

征意 蕴 , 否也 在 昭示 着 人 类最 后 的舞 蹈 ?这 部 小说 以即  是

将灭绝的豹子为例警示人们 , 当所有的生物都灭绝之时 , 人  将会怎样呢?显然 , 这其中还内涵着双重叙事策略, 豹子的  讲述具有较强的寓言特 色及象征性 , 豹子家族的消亡作为 

象征性 叙事 , 反衬着 人类 活动 对 自然生 态 的掠 夺 , 生物  也 对 多样性 的破坏 , 以这种 消亡 的悲剧性 展示 , 表现 一 种批判 性  叙事 。  

爱 意 : 注生命 并抒 发 的生态情 感  关

人应对所有的生命怀有一种责任感和怜悯之情。阿尔  贝特 ・ 施韦泽说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 , “ 恶是阻

碍和毁灭 

生命 。如果 我们摆 脱 自己 的偏 见 , 弃 我 们对 其 他 生 命 的  抛

动 物 : 撑生态 性叙 事 的象征体 验  支

神农架这样一个 自然生态存在 , 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活 

动境 域 , 不论生 态状 况 本 来 如何 , 只要 有 人 的 活动 注 入 , 这 

种生态境域 、 其他 生物 生命的躯体 及生灵就必然 会受到 

危害 。  

疏远性 , 与我们周 围的生命休戚 与共 , 那么我们就是道德 

的。 ⑨ 韦泽既 将生 命 理 解 为一 种 自然现 象 , 视 之 为一  ”施 也 一

陈应松小说很少将动物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 即便是  写动物也并不过多展示动物 的美态 , 而往往以人们普遍认  为丑的动物及病态动物来表现独特的动物叙事。如《 松鸦  为什么鸣叫》 中的松鸦, 狂犬事件》 《 《 、 太平狗》 中的病狗 ,  

种道德及伦理现 象 , 任何生命都承 载了与之相 关的伦理 

问题 。  

生态性叙事 策略及伦理的善性 表达 , 亦在于唤起人的  爱意。这既有人的自身之爱, 更有对大地 、 自然生态之爱  对 与关怀 , 或者说对 生命共 同体 中每一份子都能施以爱意。   这既包括理性至上的关爱, 更是充满情意的爱。在文学体  验中这需要我们重估 自然与生态 , 重估自然之美及其价值。   自然的审美价值尽管需要与人建立审美关系, 但其起 因却  是由自然生态本身的运行状态而致。自然生态的结构 、 形 

式、 节律 , 动的完 整 、 其运 健壮 、 力 、 耐 对称 、 统一 等特 性 都可 

《 巨兽》 中未出场的巨兽等。当他将动物生命及活动 作为  种叙事策略时 , 往往伴以象征性及寓言性 的叙事 , 展示人 

对动物及其自身的不和谐行为, 通过动物生命的最后境遇  来反衬人的活动 , 巨兽》 如《 中为了“ 征服” 巨兽 , 丑恶的人  们不惜牺牲孩童的生命。陈应松在表现对动物关爱的同时  又对人的愚昧 、 冷漠 , 对生命置若 罔闻 , 为了些许利益残害 

生命展开了批判。他在谈到创作《 豹子最后的舞蹈》 的原  因时说 :我发现了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真的是非常残酷 的, “  

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 , 不可逆转 的。然后  我就回来写《 豹子最后的舞蹈》 。我是怀着义愤, 讲最后一  只豹子是怎样死亡的。 ②他的“ ” 义愤 ” 及以“ 最后” 为提示  符, 作为一种反衬带有否定性及警示性。其“ 最后” 的启示  存有两重含义: 一是通过最后舞蹈着的豹子 的“ 无奈” 来  ,

表达 濒于 绝迹 的野生 动物 的 “ 奈 ” 更最 为重 要 的是 表现  无 ;

以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 产生无尽

的爱意 。自然生物 的美 

不仅在 于外 表的雄 壮 或 柔美 , 还在 于 生 命 本 身所 具 有 的 活 

力和节律感应。“ 节律是生命精神的感性表现 , 是生命意象 

最本 真而普 遍的 形 态 。它传 达 出的 生命 情 调 , 够 让 人体  能

验到具体而微的生命意蕴, 使特定的生命意义以音乐化的  意态而被人的生命存在所持有。@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有  ”

着 大量对 自然 生命 的描 写 。《 鸦 为什 么 呜 叫 》 各 种 鸦  松 对

的鸣叫声描写得非常细致 , 一种短促 的声音 ‘ ’ “ 哇 那就是  松鸦, 而叫得很长的, 叫得更恐怖的 :哇—— ’ ‘ 是寒鸦或者  秃鼻乌鸦 。“ ” 听到好像捏着鼻子叫‘ ’ ‘ ’ 要 或 娘 的鬼鬼祟祟 

人的这种活动以及“ 最后境况 ” 。这种最后境况 , 一是人与  动物本应有的关系的最后境况, 一是人必须改变久 已形成 

的畸形生活状态的最后境况 , 其中隐含并 昭示着人只有改 

变对自然 、 对动物的态度 , 改变“ 悖论” 的生存方式 , 方能面 

的声音  是松鸦中的母鸦和雏鸦。 鸦的叫声在人看来有着  ”

某种怪异和恐怖的意味 , 但这在树林 中却极为普遍 。不 论  其叫声是否悦耳 , 在树林 中各种叫声的和旋却在说明这个 

以树林 为 中心 的 生 态境 域 是怎 样 的 繁 盛 。生命 之 所 以美 ,  

对自身生态条件下的真 正的生活与生存状况, 并规避这种 

“ 后” 最 的状况 。  

我们保护生物 的多样性 , 注重保护及拯救濒危野生动  植物 , 或许会使人的利益短期内受损, 但为了整个生态系统 

不仅因为它是生物及人存在的基础 , 更在于其活动的状态  及运动的节律感应性 , 在于多样性存在的生命体及其种群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之间的物质转换 、 能量交换与信息传递而形成生命的活动 

态美。如《 云彩擦过悬崖》 中的云海 : 水平的云 海上突然  “

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气泡 , 它从云海深处钻 出来 , 往上一冲 ,   慢悠悠地破裂了, 在破裂的瞬间冲出一个烟圈样 的巨大的 

系统 。这部作品 中, 大雪封山 , 天气奇冷无比 , 但在这萧瑟  的景色中仍能看到生机,牛在石坎边的水洼里舔水。水太  “

冰冷 , 是它用蹄子把 冰砸个洞才能舔到的 , 它不敢狂饮 , 只  能一点一点地舔食。猪在垫圈沤肥 的枯草中瑟瑟发抖 , 把  它们的嘴拱在更深的草叶中。狗在跳跃着 , 追逐并凌辱家 

里饥饿 的猫 。那猫 连 在 那 早 晨伸 懒 腰 的 机 会都 没 有 , 哀哀  

圆环 , 那圆环又悠悠地往上浮动 , 最后消失了, 而云海呢,

又 

合拢了 , 又静止不动。 云海的变幻莫测 , ” 在突然演绎了奇特  景象之后又趋于平静 , 就像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 冬天的云  海是轻柔的 , 动得缓慢 , 像猫子走过时的样子 。而夏天因受  暖湿气流和季风 的影响 , 云海是流动 的, 变幻急遽 , 充满着  惊慌和朝气, 诡谲和疯狂。冬天与夏天的云海亦有不同, ” 像 

地叫着 , 想说话 , 想伸冤 , 有时竟能说出一两个与人一模一  样的单音来。 在人不在场的环境中动物以最为自在的方式  ” 生存着 , 在与人共处的境遇 中, 动物也以自己的方式和人进  行着节律性交流。   这种节律感应还体现在人与 自然生物的交互作用中。   人们在与其他生命的交互感应中体验着生命的本真状态 ,   也使生命的存在具有了意义存在的特性 。在 《 云彩擦过悬  崖》 当主人公宝良在大雪封山的嘹望塔中和一只麂子对  中, 视时 , 他失去了射杀的勇气,四野无人, “ 也许只有我们两个 

活物 在 此了 ” 活物 ” 词 将 生 命 华 丽 的 外 衣 褪 去 , 留  。“ 一 只

人在平静与烦躁时的不同表现。“ 有一种云海 , 是在将雨未 

雨时 , 天上的云就下来了 , 是云 , 不是雾 , 雾是灰蒙蒙的 , 这  云却是自的, 白纯 自。它们 总是顺着靠阴峪河方向的山  纯 脊, 一条一条地哗哗淌向山底 , 不断地滚动, 像瀑布 , 一下子  没有了 , 一下子又流来了。 这种 自然景象的描写并不是简  ” 单衬托人的某种心境或行为, 而在于它本身是美的。当人  独自面对自然事物的美感属性 , 能激起人的审美体验, 所以  宝良一人在嘹望塔工作 , 与外界很少 交流 , 却不感到孤独 ,  

就 因为他 已与 自然融 为一体 。  

其真实的存在 。四野无人, 此时的麂子 不是作为主人公的  盘中餐出现 , 而是作 为除他之外唯一的活物出现 的。生命 

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叙事伴随着问题意识及社会演化的  悖论状况产生 , 在具体的文学体验及叙事 中, 会产生生态关  注有之而审美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性叙事尚为  初创 , 尚不成熟 ; 由于总是缠绕着问题意识及批判性 , 也会  影响审美特性的挥洒。吴 秀明说: 真正的生态文学 , 的  “ 它 所有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都是被充分地情感化 、 形象化 了  的, 因而它的生态叙事既是生态的, 更是审美的, 具备了文  学作为人学应有的情感和美感 、 温暖和魅力。 ”  但文学的  生态性叙事的关注视域更宽广, 对生命及人的生存问题体  认得更深刻 , 其叙事角度及 策略往往从人 与自然生态的关  系状

况植入 , 其审美特性必然表征对生命 的深层次理解及  体验 , 并满含对生态 、 生命 、 生存之真的把握及善性的爱意 

呈现 。  

之间相互支撑 , 在天寒地冻的寂寥之处, 另外一个生命的存  在给主人公带来了温暖和勇气。在《 松鸦为什么呜叫》   中,

伯纬背尸还乡时遭遇老熊 , 他与熊心中各怀心思 , 相互对峙  许久 。熊作为生物种群的高端动物在陈应松的笔下充满了  智慧与灵性 , 有着自己的计谋和行动。在这个庞然大物面  前人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 旺盛的生命力, 人与熊达成 了一 

种交 流和 对抗 , 最后 熊的 走掉 也意味 着对 抗的 结束 。 而  

颂扬 : 自然 美 感蕴 聚的 生态性 体验 

作为生态性叙事对象的神农架既呈现 出原生态的自然  美, 也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础性条件 ; 既是人的生存境域 , 也  是与人的活动及 日常行为进行生态交融的叙事对象, 具有  家园性 、 诗意性 , 自然的生命律动、 其 摇曳风姿都成为人活 

动 的 有机 组成 部分 。  

神农架的自然之美在陈应松 那里 , 既是实体的生存境  域, 也是展示其生态情思之地 ; 既是他与各种人物及其事件  建立关系的场域 , 也是与多样化 的自然现象及 自然生物建 

注释:  

① 张艳梅 : 从底 层文 学的文 化立场 看 陈应松小说 创作》 《 《 , 文艺  

理论 与批评) 0 9年第 5期。 20  

②⑤周新 民、 陈应松 : 灵 魂 的守望 与救赎—— 陈应松 访谈 录》  《 , 《 小说评论} 0 7 第5期。 20 年   ③ [ 阿尔贝特 ・ 韦泽著 , 法] 施 陈泽环 译: 敬畏 生命—— 五十 年 《  

来 的基本论述》, 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 20 0 3年版 , l 第 9页。  

立交往关系的活动场所。他每每将这种活动境域精神化 ,   通过对 自然 的精神、 灵魂性提升使 其转 化为心灵的写照。  

陈应松也很动情地描述过这种体验及对它的理解 :这种 自 “   然应该是一种内心的 自然 , 是一种精神 向度的东西。它是 

④ 曾永成 :节律感应 : 《 人本生态美 学的核 心 范畴》 《 , 江汉大 学学  

报} 0 7 第 2   20 年 期。

种精神存在 , 它不光是一 种大 自然。它也是一 种符号。  

说不定它是一个精神的高度 , 或者是一个精神的坐标 , 我们 

⑥ 吴秀 明:关于 生态文 学理论基 点和 生存境 遇的 思考》 《 会 《 ,社   科学战线 ̄08 20 年第 5期。  

的一切必须到那里去。这不是一般的旅游者所想象的那种  大 自然 , 它是我 , 作为一个写作者所想象的大自然。它的世  界, 也有人 , 也有树木

, 也有石头 , 也有野兽 , 整个大 自然的 

那种生机勃勃 , 那种非常陌生的境界 , 这是真真切切能够慰  藉和安抚我们的一个世界。 ⑨ ”  如果说神农 架的地 貌与植被景观 展现 的是静态美 的  话, 那么在一定天气现象的映衬下, 整个景观更会表现出动 

( 者单 位 : 东理工 大 学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 作 山   本 文 系 国家社 科基 金 项 目“ 态批 评 与 中国文学传 统  生 融合 与 学理 构建研 究” 项 目编 号 :0 Z 0 ; 东理  , 1 B W0 1 山 工大 学人 文社 会 科 学发展 基金 项 目“ 中西文论 与 生 态 

批评 研 究”, 目编号 :0 0 G D 1的 阶段成 果 。  项 2 1G T 0 )

责任编 辑

杨梅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盖 光  陈莹 

摘  要 : 当代文学中生态性叙事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 它启示着人们如何在生态境域 中, 紧扣社会发 

展、 文化推 进 、 神深化 的历 史脉搏 而合 理 生存 。 陈应 松对 生态 性叙 事方 式 的有 机操作 , 神农 架”自 精 对“  

然生态境域的营造 , 多重环境状况的体验 , 对 对人们在其 中的生存体验方式多层次 、 多方面的揭示, 对 

人与 自然 、 与社会及 人 与人 之 间的生 态关 系都 有 着深 度 的体 验 。 人   关键 词 : 生态性 叙事 ; 陈应松 ; 神农架 小说 

生 态性叙 事 与 当代 文学 实践 

生态性叙事 旨在表现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 以生态性  它

的眼 光 , 认 同人与 自然 生态 的和 谐关 系 , 征 人类 对 自 通过 表  

神农架小说, 揭示其独特的文学及美学体验方式 , 以及对 自   然生态 、 生命存在的独特感受方式 , 是有其现实意义及价值  的。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境域 , 既是他的生存境域 、 生命体  验境域 , 也是 其文学 叙事境域。在其 中, 陈应松 全方位揭  示、 阐释的人的生存 、 精神状况 , 无不是 由这种 自然生态条  件及其地域环境所至。其 中不论是人 的底层性生存 , 人的 

精神 困顿及 人 的愚昧 , 是 现 代 工业 文 明 及 城市 文 明 对 人  还

然生态 、 生物 多样性及非人类生命多向度 的呵护与关 爱作  为叙事策略 , 进而审视 自然、 社会 、 精神及文化的生态运演  对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状况的深度影响, 并试图为人们未  来生态化的生存与发展构建体验性机理 。当代文学中生态  性叙事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门 淘阐释空间的言说方式。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叙事视点不断扩展, 已从一般动  植物性叙事以及对动植物的关爱、 山水 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的强烈冲击 , 其潜在因素也无不是起因于这种生态的条件。   但我们并不能认定人在这种生态条件下生存就必 然困顿 、   愚昧 、 落后 。其实 , 他为人们提 出的矛盾及展示的 困境 , 也 

是 人类 发展 史及 当今 发 展 过 程 困扰 人 们 的 矛盾 状 态 , 是  这

深入到人在自然生态境域中生存状况的叙事及由此而延伸 

的人的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状况的叙事 ; 通过对生态 问题  的深层原因分析及形 象绘制 , 深入到人的精神灵魂深处去  析理。内蕴生态性叙事创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 既  旨在展示人如何能在生态境域中合理地生存与发展 , 又能  紧扣社会发展 、 文化推进 、 精神

深化的历史脉搏。生态性叙  事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 一是社会规律运行 演替到某一  阶段时所 出现 的必然状况 ; 二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 

机 在文学 领域 中的反映 ; 三是 中国作 家强 烈 的责 任 感 , 人  对

带有普泛性 、 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理应看到 , 作为个体文学 

家 要将 涉及 人类 生存与 发展 的宏 观性 问题 叙述 得异 常 透 彻 

将未来设计得清澈明了是非常困难的 , 但只要提出了问题 ,  

就必 会 引发人 们 的思 考 , 就必 会 为 人 们 的生 态 体 验 及 审 美 

体验育就涪 陛生命及其情感的涌动机制 。   陈应松对生态性叙事方式的有机操作 、神农架” “ 自然  生态境域的营造 、 多重环境状况的体验 、 人们在其中生命体  验方式多层次 、 多方面的揭示, 对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及人  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的展示有着较为深刻地把握和深度体  验, 从而使他的作品含有深层次的生态体验性意蕴。  

生存的普遍关注及对危机状况中人的关爱的体现 。   陈应松小说的生态性叙事尽管以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  境域为背景 , 但他并不将之限定为自然性书写, 而是作为一  个自然 、 社会、 人及其伦理 、 精神多重环境存在叠合的生存  场域 , 内蕴着强烈的象征意味。通过这 个多重环境存在的  深度体验 , 他关注人与 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异 , 自然状况的不 

底层 : 生态 性叙 事 的特殊 视角 

当代文学中有一种强烈的底层叙事转向, 关注底层人  的生存状况 、 精神状况 , 尤其注重解析其产生的 自然 、 地域  及历史原因 , 并且也力图设计解决底层困境 的策略。陈应  松的神农架小说也较多地表现了对底层人们生存的伦理关  注以及对底层价值的审恩。张艳梅写道 :陈应松用一系列  “ 小说建构了‘ 文学神农架 ’他的文化寓言 、 , 现实魔幻、 生存 

断恶化, 更通过对人不断危难的生存境遇的深度思索 , 来关  注底层人的生存境遇 。应 该说 , 陈应松 的神农架小说并非 

全部是主动的生态意义的创作 , 但当他将 自身的阐释 背景 

移至神农架这种自然生态境域中 , 我们或许会认定他 的叙  事方式中已满含生态性的内涵 , 更何况他的《 松鸦为什么呜  叫》 《 、豹子最后的舞蹈》 等纯正的生态文学作品, 获得过环 

境文学大奖。我们通过生态的学理性阐释来审视陈应松的 

反思 、 社会批判以及启蒙思想和终极关怀, 可以看成是对底  层文学价值悖论的超越性文化 自觉。  ”

陈应松通过对底层人生存状态的揭示和对工业文明之  矛盾性的批判表现 了

他对底层人的关爱 , 但其底层叙事更 

创 作 研 究 ・当 代 文 坛 ・2   4 011.  

带有较强且厚重的生态伦理特点。这表现在他的这种批判  性所指一是底层人的生存境况及长期贫困 、 信息隔绝, 而造  成的人的社会生态空 间的狭小、 精神生态的扭曲及文化生 

的和谐有 序及 人的可 持续 发展 , 却是值 得 的。《 豹子最 后 的 

舞蹈》 转换 了叙事策略, 以豹子作为第一人称及故事的讲述 

者, 来叙述豹子家族走向灭亡的全过程。人对 自然环境的 

破坏让豹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在豹子家族走向灭亡的同  时, 打猎者的家族 也同样在走向灭亡。最后舞蹈着的豹子 

之 死经 历了 曲折的过 程 , 不仅豹 子 的生命 终结 , 子群类 濒  豹 于终结 , 也付 出 了惨 痛 的代 价 。豹 子 家族 的 灭 亡激 起 了  人 最后一 只豹子 复 仇 的欲 望 。老关 一 家 是 人类 的 缩 影 , 命  其

态的偏执 ; 一是工业文明不断向神农架大山的位移 , 向在山 

中人的躯体、 精神及文化存在的渗透 , 不仅使 自然生态行将  受到严重危害 , 并且对人的精神与灵魂也带来了巨大冲击。   陈应松总是将底层人的生活放在 自然 、 社会、 精神、 文化的  生态大系统范围内, 放在神农架这种多重环境状况的境域  中, 这种复合性生态环境设置中的文学叙事就必然会表现  出明确的生态性特点。他的神农架小说凸显了人与 自然的  生态关系, 而一切底层现象及人与社会的矛盾 , 人与人的矛  盾也离不开这种自然及地域状态的因缘关系。   当代底层现象存在有着经济、 社会及历史形成的复杂  原因。陈应松的底层叙事策略主要从人与自然 、 人与社会  共振的层面 , 在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境域中展示底层人的  生存状况, 更加全面地审视底层现象的成因 , 探求解决底层 

存在 的策略 。  

运似乎也预示着人的命运 , 而豹子最后的舞蹈所负载 的象 

征意 蕴 , 否也 在 昭示 着 人 类最 后 的舞 蹈 ?这 部 小说 以即  是

将灭绝的豹子为例警示人们 , 当所有的生物都灭绝之时 , 人  将会怎样呢?显然 , 这其中还内涵着双重叙事策略, 豹子的  讲述具有较强的寓言特 色及象征性 , 豹子家族的消亡作为 

象征性 叙事 , 反衬着 人类 活动 对 自然生 态 的掠 夺 , 生物  也 对 多样性 的破坏 , 以这种 消亡 的悲剧性 展示 , 表现 一 种批判 性  叙事 。  

爱 意 : 注生命 并抒 发 的生态情 感  关

人应对所有的生命怀有一种责任感和怜悯之情。阿尔  贝特 ・ 施韦泽说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 , “ 恶是阻

碍和毁灭 

生命 。如果 我们摆 脱 自己 的偏 见 , 弃 我 们对 其 他 生 命 的  抛

动 物 : 撑生态 性叙 事 的象征体 验  支

神农架这样一个 自然生态存在 , 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活 

动境 域 , 不论生 态状 况 本 来 如何 , 只要 有 人 的 活动 注 入 , 这 

种生态境域 、 其他 生物 生命的躯体 及生灵就必然 会受到 

危害 。  

疏远性 , 与我们周 围的生命休戚 与共 , 那么我们就是道德 

的。 ⑨ 韦泽既 将生 命 理 解 为一 种 自然现 象 , 视 之 为一  ”施 也 一

陈应松小说很少将动物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 即便是  写动物也并不过多展示动物 的美态 , 而往往以人们普遍认  为丑的动物及病态动物来表现独特的动物叙事。如《 松鸦  为什么鸣叫》 中的松鸦, 狂犬事件》 《 《 、 太平狗》 中的病狗 ,  

种道德及伦理现 象 , 任何生命都承 载了与之相 关的伦理 

问题 。  

生态性叙事 策略及伦理的善性 表达 , 亦在于唤起人的  爱意。这既有人的自身之爱, 更有对大地 、 自然生态之爱  对 与关怀 , 或者说对 生命共 同体 中每一份子都能施以爱意。   这既包括理性至上的关爱, 更是充满情意的爱。在文学体  验中这需要我们重估 自然与生态 , 重估自然之美及其价值。   自然的审美价值尽管需要与人建立审美关系, 但其起 因却  是由自然生态本身的运行状态而致。自然生态的结构 、 形 

式、 节律 , 动的完 整 、 其运 健壮 、 力 、 耐 对称 、 统一 等特 性 都可 

《 巨兽》 中未出场的巨兽等。当他将动物生命及活动 作为  种叙事策略时 , 往往伴以象征性及寓言性 的叙事 , 展示人 

对动物及其自身的不和谐行为, 通过动物生命的最后境遇  来反衬人的活动 , 巨兽》 如《 中为了“ 征服” 巨兽 , 丑恶的人  们不惜牺牲孩童的生命。陈应松在表现对动物关爱的同时  又对人的愚昧 、 冷漠 , 对生命置若 罔闻 , 为了些许利益残害 

生命展开了批判。他在谈到创作《 豹子最后的舞蹈》 的原  因时说 :我发现了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真的是非常残酷 的, “  

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 , 不可逆转 的。然后  我就回来写《 豹子最后的舞蹈》 。我是怀着义愤, 讲最后一  只豹子是怎样死亡的。 ②他的“ ” 义愤 ” 及以“ 最后” 为提示  符, 作为一种反衬带有否定性及警示性。其“ 最后” 的启示  存有两重含义: 一是通过最后舞蹈着的豹子 的“ 无奈” 来  ,

表达 濒于 绝迹 的野生 动物 的 “ 奈 ” 更最 为重 要 的是 表现  无 ;

以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 产生无尽

的爱意 。自然生物 的美 

不仅在 于外 表的雄 壮 或 柔美 , 还在 于 生 命 本 身所 具 有 的 活 

力和节律感应。“ 节律是生命精神的感性表现 , 是生命意象 

最本 真而普 遍的 形 态 。它传 达 出的 生命 情 调 , 够 让 人体  能

验到具体而微的生命意蕴, 使特定的生命意义以音乐化的  意态而被人的生命存在所持有。@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有  ”

着 大量对 自然 生命 的描 写 。《 鸦 为什 么 呜 叫 》 各 种 鸦  松 对

的鸣叫声描写得非常细致 , 一种短促 的声音 ‘ ’ “ 哇 那就是  松鸦, 而叫得很长的, 叫得更恐怖的 :哇—— ’ ‘ 是寒鸦或者  秃鼻乌鸦 。“ ” 听到好像捏着鼻子叫‘ ’ ‘ ’ 要 或 娘 的鬼鬼祟祟 

人的这种活动以及“ 最后境况 ” 。这种最后境况 , 一是人与  动物本应有的关系的最后境况, 一是人必须改变久 已形成 

的畸形生活状态的最后境况 , 其中隐含并 昭示着人只有改 

变对自然 、 对动物的态度 , 改变“ 悖论” 的生存方式 , 方能面 

的声音  是松鸦中的母鸦和雏鸦。 鸦的叫声在人看来有着  ”

某种怪异和恐怖的意味 , 但这在树林 中却极为普遍 。不 论  其叫声是否悦耳 , 在树林 中各种叫声的和旋却在说明这个 

以树林 为 中心 的 生 态境 域 是怎 样 的 繁 盛 。生命 之 所 以美 ,  

对自身生态条件下的真 正的生活与生存状况, 并规避这种 

“ 后” 最 的状况 。  

我们保护生物 的多样性 , 注重保护及拯救濒危野生动  植物 , 或许会使人的利益短期内受损, 但为了整个生态系统 

不仅因为它是生物及人存在的基础 , 更在于其活动的状态  及运动的节律感应性 , 在于多样性存在的生命体及其种群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之间的物质转换 、 能量交换与信息传递而形成生命的活动 

态美。如《 云彩擦过悬崖》 中的云海 : 水平的云 海上突然  “

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气泡 , 它从云海深处钻 出来 , 往上一冲 ,   慢悠悠地破裂了, 在破裂的瞬间冲出一个烟圈样 的巨大的 

系统 。这部作品 中, 大雪封山 , 天气奇冷无比 , 但在这萧瑟  的景色中仍能看到生机,牛在石坎边的水洼里舔水。水太  “

冰冷 , 是它用蹄子把 冰砸个洞才能舔到的 , 它不敢狂饮 , 只  能一点一点地舔食。猪在垫圈沤肥 的枯草中瑟瑟发抖 , 把  它们的嘴拱在更深的草叶中。狗在跳跃着 , 追逐并凌辱家 

里饥饿 的猫 。那猫 连 在 那 早 晨伸 懒 腰 的 机 会都 没 有 , 哀哀  

圆环 , 那圆环又悠悠地往上浮动 , 最后消失了, 而云海呢,

又 

合拢了 , 又静止不动。 云海的变幻莫测 , ” 在突然演绎了奇特  景象之后又趋于平静 , 就像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 冬天的云  海是轻柔的 , 动得缓慢 , 像猫子走过时的样子 。而夏天因受  暖湿气流和季风 的影响 , 云海是流动 的, 变幻急遽 , 充满着  惊慌和朝气, 诡谲和疯狂。冬天与夏天的云海亦有不同, ” 像 

地叫着 , 想说话 , 想伸冤 , 有时竟能说出一两个与人一模一  样的单音来。 在人不在场的环境中动物以最为自在的方式  ” 生存着 , 在与人共处的境遇 中, 动物也以自己的方式和人进  行着节律性交流。   这种节律感应还体现在人与 自然生物的交互作用中。   人们在与其他生命的交互感应中体验着生命的本真状态 ,   也使生命的存在具有了意义存在的特性 。在 《 云彩擦过悬  崖》 当主人公宝良在大雪封山的嘹望塔中和一只麂子对  中, 视时 , 他失去了射杀的勇气,四野无人, “ 也许只有我们两个 

活物 在 此了 ” 活物 ” 词 将 生 命 华 丽 的 外 衣 褪 去 , 留  。“ 一 只

人在平静与烦躁时的不同表现。“ 有一种云海 , 是在将雨未 

雨时 , 天上的云就下来了 , 是云 , 不是雾 , 雾是灰蒙蒙的 , 这  云却是自的, 白纯 自。它们 总是顺着靠阴峪河方向的山  纯 脊, 一条一条地哗哗淌向山底 , 不断地滚动, 像瀑布 , 一下子  没有了 , 一下子又流来了。 这种 自然景象的描写并不是简  ” 单衬托人的某种心境或行为, 而在于它本身是美的。当人  独自面对自然事物的美感属性 , 能激起人的审美体验, 所以  宝良一人在嘹望塔工作 , 与外界很少 交流 , 却不感到孤独 ,  

就 因为他 已与 自然融 为一体 。  

其真实的存在 。四野无人, 此时的麂子 不是作为主人公的  盘中餐出现 , 而是作 为除他之外唯一的活物出现 的。生命 

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叙事伴随着问题意识及社会演化的  悖论状况产生 , 在具体的文学体验及叙事 中, 会产生生态关  注有之而审美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性叙事尚为  初创 , 尚不成熟 ; 由于总是缠绕着问题意识及批判性 , 也会  影响审美特性的挥洒。吴 秀明说: 真正的生态文学 , 的  “ 它 所有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都是被充分地情感化 、 形象化 了  的, 因而它的生态叙事既是生态的, 更是审美的, 具备了文  学作为人学应有的情感和美感 、 温暖和魅力。 ”  但文学的  生态性叙事的关注视域更宽广, 对生命及人的生存问题体  认得更深刻 , 其叙事角度及 策略往往从人 与自然生态的关  系状

况植入 , 其审美特性必然表征对生命 的深层次理解及  体验 , 并满含对生态 、 生命 、 生存之真的把握及善性的爱意 

呈现 。  

之间相互支撑 , 在天寒地冻的寂寥之处, 另外一个生命的存  在给主人公带来了温暖和勇气。在《 松鸦为什么呜叫》   中,

伯纬背尸还乡时遭遇老熊 , 他与熊心中各怀心思 , 相互对峙  许久 。熊作为生物种群的高端动物在陈应松的笔下充满了  智慧与灵性 , 有着自己的计谋和行动。在这个庞然大物面  前人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 旺盛的生命力, 人与熊达成 了一 

种交 流和 对抗 , 最后 熊的 走掉 也意味 着对 抗的 结束 。 而  

颂扬 : 自然 美 感蕴 聚的 生态性 体验 

作为生态性叙事对象的神农架既呈现 出原生态的自然  美, 也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础性条件 ; 既是人的生存境域 , 也  是与人的活动及 日常行为进行生态交融的叙事对象, 具有  家园性 、 诗意性 , 自然的生命律动、 其 摇曳风姿都成为人活 

动 的 有机 组成 部分 。  

神农架的自然之美在陈应松 那里 , 既是实体的生存境  域, 也是展示其生态情思之地 ; 既是他与各种人物及其事件  建立关系的场域 , 也是与多样化 的自然现象及 自然生物建 

注释:  

① 张艳梅 : 从底 层文 学的文 化立场 看 陈应松小说 创作》 《 《 , 文艺  

理论 与批评) 0 9年第 5期。 20  

②⑤周新 民、 陈应松 : 灵 魂 的守望 与救赎—— 陈应松 访谈 录》  《 , 《 小说评论} 0 7 第5期。 20 年   ③ [ 阿尔贝特 ・ 韦泽著 , 法] 施 陈泽环 译: 敬畏 生命—— 五十 年 《  

来 的基本论述》, 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 20 0 3年版 , l 第 9页。  

立交往关系的活动场所。他每每将这种活动境域精神化 ,   通过对 自然 的精神、 灵魂性提升使 其转 化为心灵的写照。  

陈应松也很动情地描述过这种体验及对它的理解 :这种 自 “   然应该是一种内心的 自然 , 是一种精神 向度的东西。它是 

④ 曾永成 :节律感应 : 《 人本生态美 学的核 心 范畴》 《 , 江汉大 学学  

报} 0 7 第 2   20 年 期。

种精神存在 , 它不光是一 种大 自然。它也是一 种符号。  

说不定它是一个精神的高度 , 或者是一个精神的坐标 , 我们 

⑥ 吴秀 明:关于 生态文 学理论基 点和 生存境 遇的 思考》 《 会 《 ,社   科学战线 ̄08 20 年第 5期。  

的一切必须到那里去。这不是一般的旅游者所想象的那种  大 自然 , 它是我 , 作为一个写作者所想象的大自然。它的世  界, 也有人 , 也有树木

, 也有石头 , 也有野兽 , 整个大 自然的 

那种生机勃勃 , 那种非常陌生的境界 , 这是真真切切能够慰  藉和安抚我们的一个世界。 ⑨ ”  如果说神农 架的地 貌与植被景观 展现 的是静态美 的  话, 那么在一定天气现象的映衬下, 整个景观更会表现出动 

( 者单 位 : 东理工 大 学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 作 山   本 文 系 国家社 科基 金 项 目“ 态批 评 与 中国文学传 统  生 融合 与 学理 构建研 究” 项 目编 号 :0 Z 0 ; 东理  , 1 B W0 1 山 工大 学人 文社 会 科 学发展 基金 项 目“ 中西文论 与 生 态 

批评 研 究”, 目编号 :0 0 G D 1的 阶段成 果 。  项 2 1G T 0 )

责任编 辑

杨梅 


相关文章

  • 陈应松小说的艺术之光
  • 2008/10・文艺争鸣・当代阅读 当代阅读 陈应松小说的艺术之光 吴艳 陈应松小说的艺术世界涉及中国当代生活的 某些方面,但不管在精神品质还是在艺术形式上, 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外国文学手法和中国传统文学 的色彩. 一 体, 陈应松写来又分明 ...查看


  • 陈应松访谈
  • 陈应松,这位当今文学界经常谈起的重要一人.当然也鬻在<都市小说>上隆重出现过.当年,他成为湖北省作家协会的签约作家时,还是一个大学生.几经风雨,近年来.他的"神农架系列"小说接二连三地被转载.获大奖.陈应松这 ...查看


  • 玫瑰园中的夏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玫瑰园中的夏娃 作者:戴力芬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第12期 摘 要:从小说中女性生态主义的叙事特点,即第三人称有限的全知视角结合女性生态主义关注的大海.玫 ...查看


  • 论[额尔古纳河右岸]
  • 裂隙:在民族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之间 --论<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既五彩斑斓又泥沙俱下的当下文学创作中,<额尔古纳河右岸>无疑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迟子建继<伪满洲国>之后,再次以日常生活叙事重新建构了一次 ...查看


  • 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生阅读书目
  • 英美文学专业硕士生阅读书目 最近, 英美文学专业的许多新入学的研究生问我:"老师, 看到你们及我们的师兄师姐们在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 我们感到我们在本科时期写的文章简直就是读后感.我们应该看什么书才能提高我们的理论水平, 使我们 ...查看


  • 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点
  • 摘要:新写实小说具有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它特别重视还原被遮掩了的现实与人生的本来生态,以冷静客观的"零度情感"叙述为基本态度而进入了过去小说创作的盲区.虽然新写实小说还有它的不足之处,但它却为当代文坛带来一股 ...查看


  • 海明威研究综述
  • 2011年6月总第26卷社科纵横 SOCIALSCIENCESREVIEW 新理论版 海明威研究综述 黄娟娟* (上海大学上海 200444) [内容摘要]海明威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美国现代作家之一.他以& ...查看


  • 现代汉语专题 1
  • 第二次作业讲评 同学们: 大家好! 现于此将第二次批改作业的情况反馈给您,请阅读.本次作业的知识点见于教材的第四至六个专题,下面我重点地讲评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习之后,大家还有哪些问题,就请在互动平台上提出来,我会尽快给大家解答. ...查看


  •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小抄
  •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 19.90年代以后的优秀剧作主要有孟京辉的<思凡>. 6.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 ABC )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