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盖 光 陈莹
摘 要 : 当代文学中生态性叙事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 它启示着人们如何在生态境域 中, 紧扣社会发
展、 文化推 进 、 神深化 的历 史脉搏 而合 理 生存 。 陈应 松对 生态 性叙 事方 式 的有 机操作 , 神农 架”自 精 对“
然生态境域的营造 , 多重环境状况的体验 , 对 对人们在其 中的生存体验方式多层次 、 多方面的揭示, 对
人与 自然 、 与社会及 人 与人 之 间的生 态关 系都 有 着深 度 的体 验 。 人 关键 词 : 生态性 叙事 ; 陈应松 ; 神农架 小说
生 态性叙 事 与 当代 文学 实践
生态性叙事 旨在表现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 以生态性 它
的眼 光 , 认 同人与 自然 生态 的和 谐关 系 , 征 人类 对 自 通过 表
神农架小说, 揭示其独特的文学及美学体验方式 , 以及对 自 然生态 、 生命存在的独特感受方式 , 是有其现实意义及价值 的。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境域 , 既是他的生存境域 、 生命体 验境域 , 也是 其文学 叙事境域。在其 中, 陈应松 全方位揭 示、 阐释的人的生存 、 精神状况 , 无不是 由这种 自然生态条 件及其地域环境所至。其 中不论是人 的底层性生存 , 人的
精神 困顿及 人 的愚昧 , 是 现 代 工业 文 明 及 城市 文 明 对 人 还
然生态 、 生物 多样性及非人类生命多向度 的呵护与关 爱作 为叙事策略 , 进而审视 自然、 社会 、 精神及文化的生态运演 对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状况的深度影响, 并试图为人们未 来生态化的生存与发展构建体验性机理 。当代文学中生态 性叙事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门 淘阐释空间的言说方式。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叙事视点不断扩展, 已从一般动 植物性叙事以及对动植物的关爱、 山水 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的强烈冲击 , 其潜在因素也无不是起因于这种生态的条件。 但我们并不能认定人在这种生态条件下生存就必 然困顿 、 愚昧 、 落后 。其实 , 他为人们提 出的矛盾及展示的 困境 , 也
是 人类 发展 史及 当今 发 展 过 程 困扰 人 们 的 矛盾 状 态 , 是 这
深入到人在自然生态境域中生存状况的叙事及由此而延伸
的人的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状况的叙事 ; 通过对生态 问题 的深层原因分析及形 象绘制 , 深入到人的精神灵魂深处去 析理。内蕴生态性叙事创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 既 旨在展示人如何能在生态境域中合理地生存与发展 , 又能 紧扣社会发展 、 文化推进 、 精神
深化的历史脉搏。生态性叙 事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 一是社会规律运行 演替到某一 阶段时所 出现 的必然状况 ; 二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
机 在文学 领域 中的反映 ; 三是 中国作 家强 烈 的责 任 感 , 人 对
带有普泛性 、 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理应看到 , 作为个体文学
家 要将 涉及 人类 生存与 发展 的宏 观性 问题 叙述 得异 常 透 彻
将未来设计得清澈明了是非常困难的 , 但只要提出了问题 ,
就必 会 引发人 们 的思 考 , 就必 会 为 人 们 的生 态 体 验 及 审 美
体验育就涪 陛生命及其情感的涌动机制 。 陈应松对生态性叙事方式的有机操作 、神农架” “ 自然 生态境域的营造 、 多重环境状况的体验 、 人们在其中生命体 验方式多层次 、 多方面的揭示, 对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及人 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的展示有着较为深刻地把握和深度体 验, 从而使他的作品含有深层次的生态体验性意蕴。
生存的普遍关注及对危机状况中人的关爱的体现 。 陈应松小说的生态性叙事尽管以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 境域为背景 , 但他并不将之限定为自然性书写, 而是作为一 个自然 、 社会、 人及其伦理 、 精神多重环境存在叠合的生存 场域 , 内蕴着强烈的象征意味。通过这 个多重环境存在的 深度体验 , 他关注人与 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异 , 自然状况的不
底层 : 生态 性叙 事 的特殊 视角
当代文学中有一种强烈的底层叙事转向, 关注底层人 的生存状况 、 精神状况 , 尤其注重解析其产生的 自然 、 地域 及历史原因 , 并且也力图设计解决底层困境 的策略。陈应 松的神农架小说也较多地表现了对底层人们生存的伦理关 注以及对底层价值的审恩。张艳梅写道 :陈应松用一系列 “ 小说建构了‘ 文学神农架 ’他的文化寓言 、 , 现实魔幻、 生存
断恶化, 更通过对人不断危难的生存境遇的深度思索 , 来关 注底层人的生存境遇 。应 该说 , 陈应松 的神农架小说并非
全部是主动的生态意义的创作 , 但当他将 自身的阐释 背景
移至神农架这种自然生态境域中 , 我们或许会认定他 的叙 事方式中已满含生态性的内涵 , 更何况他的《 松鸦为什么呜 叫》 《 、豹子最后的舞蹈》 等纯正的生态文学作品, 获得过环
境文学大奖。我们通过生态的学理性阐释来审视陈应松的
反思 、 社会批判以及启蒙思想和终极关怀, 可以看成是对底 层文学价值悖论的超越性文化 自觉。 ”
陈应松通过对底层人生存状态的揭示和对工业文明之 矛盾性的批判表现 了
他对底层人的关爱 , 但其底层叙事更
创 作 研 究 ・当 代 文 坛 ・2 4 011.
带有较强且厚重的生态伦理特点。这表现在他的这种批判 性所指一是底层人的生存境况及长期贫困 、 信息隔绝, 而造 成的人的社会生态空 间的狭小、 精神生态的扭曲及文化生
的和谐有 序及 人的可 持续 发展 , 却是值 得 的。《 豹子最 后 的
舞蹈》 转换 了叙事策略, 以豹子作为第一人称及故事的讲述
者, 来叙述豹子家族走向灭亡的全过程。人对 自然环境的
破坏让豹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在豹子家族走向灭亡的同 时, 打猎者的家族 也同样在走向灭亡。最后舞蹈着的豹子
之 死经 历了 曲折的过 程 , 不仅豹 子 的生命 终结 , 子群类 濒 豹 于终结 , 也付 出 了惨 痛 的代 价 。豹 子 家族 的 灭 亡激 起 了 人 最后一 只豹子 复 仇 的欲 望 。老关 一 家 是 人类 的 缩 影 , 命 其
态的偏执 ; 一是工业文明不断向神农架大山的位移 , 向在山
中人的躯体、 精神及文化存在的渗透 , 不仅使 自然生态行将 受到严重危害 , 并且对人的精神与灵魂也带来了巨大冲击。 陈应松总是将底层人的生活放在 自然 、 社会、 精神、 文化的 生态大系统范围内, 放在神农架这种多重环境状况的境域 中, 这种复合性生态环境设置中的文学叙事就必然会表现 出明确的生态性特点。他的神农架小说凸显了人与 自然的 生态关系, 而一切底层现象及人与社会的矛盾 , 人与人的矛 盾也离不开这种自然及地域状态的因缘关系。 当代底层现象存在有着经济、 社会及历史形成的复杂 原因。陈应松的底层叙事策略主要从人与自然 、 人与社会 共振的层面 , 在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境域中展示底层人的 生存状况, 更加全面地审视底层现象的成因 , 探求解决底层
存在 的策略 。
运似乎也预示着人的命运 , 而豹子最后的舞蹈所负载 的象
征意 蕴 , 否也 在 昭示 着 人 类最 后 的舞 蹈 ?这 部 小说 以即 是
将灭绝的豹子为例警示人们 , 当所有的生物都灭绝之时 , 人 将会怎样呢?显然 , 这其中还内涵着双重叙事策略, 豹子的 讲述具有较强的寓言特 色及象征性 , 豹子家族的消亡作为
象征性 叙事 , 反衬着 人类 活动 对 自然生 态 的掠 夺 , 生物 也 对 多样性 的破坏 , 以这种 消亡 的悲剧性 展示 , 表现 一 种批判 性 叙事 。
爱 意 : 注生命 并抒 发 的生态情 感 关
人应对所有的生命怀有一种责任感和怜悯之情。阿尔 贝特 ・ 施韦泽说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 , “ 恶是阻
碍和毁灭
生命 。如果 我们摆 脱 自己 的偏 见 , 弃 我 们对 其 他 生 命 的 抛
动 物 : 撑生态 性叙 事 的象征体 验 支
神农架这样一个 自然生态存在 , 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活
动境 域 , 不论生 态状 况 本 来 如何 , 只要 有 人 的 活动 注 入 , 这
种生态境域 、 其他 生物 生命的躯体 及生灵就必然 会受到
危害 。
疏远性 , 与我们周 围的生命休戚 与共 , 那么我们就是道德
的。 ⑨ 韦泽既 将生 命 理 解 为一 种 自然现 象 , 视 之 为一 ”施 也 一
陈应松小说很少将动物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 即便是 写动物也并不过多展示动物 的美态 , 而往往以人们普遍认 为丑的动物及病态动物来表现独特的动物叙事。如《 松鸦 为什么鸣叫》 中的松鸦, 狂犬事件》 《 《 、 太平狗》 中的病狗 ,
种道德及伦理现 象 , 任何生命都承 载了与之相 关的伦理
问题 。
生态性叙事 策略及伦理的善性 表达 , 亦在于唤起人的 爱意。这既有人的自身之爱, 更有对大地 、 自然生态之爱 对 与关怀 , 或者说对 生命共 同体 中每一份子都能施以爱意。 这既包括理性至上的关爱, 更是充满情意的爱。在文学体 验中这需要我们重估 自然与生态 , 重估自然之美及其价值。 自然的审美价值尽管需要与人建立审美关系, 但其起 因却 是由自然生态本身的运行状态而致。自然生态的结构 、 形
式、 节律 , 动的完 整 、 其运 健壮 、 力 、 耐 对称 、 统一 等特 性 都可
《 巨兽》 中未出场的巨兽等。当他将动物生命及活动 作为 种叙事策略时 , 往往伴以象征性及寓言性 的叙事 , 展示人
一
对动物及其自身的不和谐行为, 通过动物生命的最后境遇 来反衬人的活动 , 巨兽》 如《 中为了“ 征服” 巨兽 , 丑恶的人 们不惜牺牲孩童的生命。陈应松在表现对动物关爱的同时 又对人的愚昧 、 冷漠 , 对生命置若 罔闻 , 为了些许利益残害
生命展开了批判。他在谈到创作《 豹子最后的舞蹈》 的原 因时说 :我发现了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真的是非常残酷 的, “
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 , 不可逆转 的。然后 我就回来写《 豹子最后的舞蹈》 。我是怀着义愤, 讲最后一 只豹子是怎样死亡的。 ②他的“ ” 义愤 ” 及以“ 最后” 为提示 符, 作为一种反衬带有否定性及警示性。其“ 最后” 的启示 存有两重含义: 一是通过最后舞蹈着的豹子 的“ 无奈” 来 ,
表达 濒于 绝迹 的野生 动物 的 “ 奈 ” 更最 为重 要 的是 表现 无 ;
以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 产生无尽
的爱意 。自然生物 的美
不仅在 于外 表的雄 壮 或 柔美 , 还在 于 生 命 本 身所 具 有 的 活
力和节律感应。“ 节律是生命精神的感性表现 , 是生命意象
最本 真而普 遍的 形 态 。它传 达 出的 生命 情 调 , 够 让 人体 能
验到具体而微的生命意蕴, 使特定的生命意义以音乐化的 意态而被人的生命存在所持有。@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有 ”
着 大量对 自然 生命 的描 写 。《 鸦 为什 么 呜 叫 》 各 种 鸦 松 对
的鸣叫声描写得非常细致 , 一种短促 的声音 ‘ ’ “ 哇 那就是 松鸦, 而叫得很长的, 叫得更恐怖的 :哇—— ’ ‘ 是寒鸦或者 秃鼻乌鸦 。“ ” 听到好像捏着鼻子叫‘ ’ ‘ ’ 要 或 娘 的鬼鬼祟祟
.
人的这种活动以及“ 最后境况 ” 。这种最后境况 , 一是人与 动物本应有的关系的最后境况, 一是人必须改变久 已形成
的畸形生活状态的最后境况 , 其中隐含并 昭示着人只有改
变对自然 、 对动物的态度 , 改变“ 悖论” 的生存方式 , 方能面
的声音 是松鸦中的母鸦和雏鸦。 鸦的叫声在人看来有着 ”
某种怪异和恐怖的意味 , 但这在树林 中却极为普遍 。不 论 其叫声是否悦耳 , 在树林 中各种叫声的和旋却在说明这个
以树林 为 中心 的 生 态境 域 是怎 样 的 繁 盛 。生命 之 所 以美 ,
对自身生态条件下的真 正的生活与生存状况, 并规避这种
“ 后” 最 的状况 。
我们保护生物 的多样性 , 注重保护及拯救濒危野生动 植物 , 或许会使人的利益短期内受损, 但为了整个生态系统
不仅因为它是生物及人存在的基础 , 更在于其活动的状态 及运动的节律感应性 , 在于多样性存在的生命体及其种群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之间的物质转换 、 能量交换与信息传递而形成生命的活动
态美。如《 云彩擦过悬崖》 中的云海 : 水平的云 海上突然 “
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气泡 , 它从云海深处钻 出来 , 往上一冲 , 慢悠悠地破裂了, 在破裂的瞬间冲出一个烟圈样 的巨大的
系统 。这部作品 中, 大雪封山 , 天气奇冷无比 , 但在这萧瑟 的景色中仍能看到生机,牛在石坎边的水洼里舔水。水太 “
冰冷 , 是它用蹄子把 冰砸个洞才能舔到的 , 它不敢狂饮 , 只 能一点一点地舔食。猪在垫圈沤肥 的枯草中瑟瑟发抖 , 把 它们的嘴拱在更深的草叶中。狗在跳跃着 , 追逐并凌辱家
里饥饿 的猫 。那猫 连 在 那 早 晨伸 懒 腰 的 机 会都 没 有 , 哀哀
圆环 , 那圆环又悠悠地往上浮动 , 最后消失了, 而云海呢,
又
合拢了 , 又静止不动。 云海的变幻莫测 , ” 在突然演绎了奇特 景象之后又趋于平静 , 就像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 冬天的云 海是轻柔的 , 动得缓慢 , 像猫子走过时的样子 。而夏天因受 暖湿气流和季风 的影响 , 云海是流动 的, 变幻急遽 , 充满着 惊慌和朝气, 诡谲和疯狂。冬天与夏天的云海亦有不同, ” 像
地叫着 , 想说话 , 想伸冤 , 有时竟能说出一两个与人一模一 样的单音来。 在人不在场的环境中动物以最为自在的方式 ” 生存着 , 在与人共处的境遇 中, 动物也以自己的方式和人进 行着节律性交流。 这种节律感应还体现在人与 自然生物的交互作用中。 人们在与其他生命的交互感应中体验着生命的本真状态 , 也使生命的存在具有了意义存在的特性 。在 《 云彩擦过悬 崖》 当主人公宝良在大雪封山的嘹望塔中和一只麂子对 中, 视时 , 他失去了射杀的勇气,四野无人, “ 也许只有我们两个
活物 在 此了 ” 活物 ” 词 将 生 命 华 丽 的 外 衣 褪 去 , 留 。“ 一 只
人在平静与烦躁时的不同表现。“ 有一种云海 , 是在将雨未
雨时 , 天上的云就下来了 , 是云 , 不是雾 , 雾是灰蒙蒙的 , 这 云却是自的, 白纯 自。它们 总是顺着靠阴峪河方向的山 纯 脊, 一条一条地哗哗淌向山底 , 不断地滚动, 像瀑布 , 一下子 没有了 , 一下子又流来了。 这种 自然景象的描写并不是简 ” 单衬托人的某种心境或行为, 而在于它本身是美的。当人 独自面对自然事物的美感属性 , 能激起人的审美体验, 所以 宝良一人在嘹望塔工作 , 与外界很少 交流 , 却不感到孤独 ,
就 因为他 已与 自然融 为一体 。
其真实的存在 。四野无人, 此时的麂子 不是作为主人公的 盘中餐出现 , 而是作 为除他之外唯一的活物出现 的。生命
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叙事伴随着问题意识及社会演化的 悖论状况产生 , 在具体的文学体验及叙事 中, 会产生生态关 注有之而审美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性叙事尚为 初创 , 尚不成熟 ; 由于总是缠绕着问题意识及批判性 , 也会 影响审美特性的挥洒。吴 秀明说: 真正的生态文学 , 的 “ 它 所有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都是被充分地情感化 、 形象化 了 的, 因而它的生态叙事既是生态的, 更是审美的, 具备了文 学作为人学应有的情感和美感 、 温暖和魅力。 ” 但文学的 生态性叙事的关注视域更宽广, 对生命及人的生存问题体 认得更深刻 , 其叙事角度及 策略往往从人 与自然生态的关 系状
况植入 , 其审美特性必然表征对生命 的深层次理解及 体验 , 并满含对生态 、 生命 、 生存之真的把握及善性的爱意
呈现 。
之间相互支撑 , 在天寒地冻的寂寥之处, 另外一个生命的存 在给主人公带来了温暖和勇气。在《 松鸦为什么呜叫》 中,
伯纬背尸还乡时遭遇老熊 , 他与熊心中各怀心思 , 相互对峙 许久 。熊作为生物种群的高端动物在陈应松的笔下充满了 智慧与灵性 , 有着自己的计谋和行动。在这个庞然大物面 前人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 旺盛的生命力, 人与熊达成 了一
种交 流和 对抗 , 最后 熊的 走掉 也意味 着对 抗的 结束 。 而
颂扬 : 自然 美 感蕴 聚的 生态性 体验
作为生态性叙事对象的神农架既呈现 出原生态的自然 美, 也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础性条件 ; 既是人的生存境域 , 也 是与人的活动及 日常行为进行生态交融的叙事对象, 具有 家园性 、 诗意性 , 自然的生命律动、 其 摇曳风姿都成为人活
动 的 有机 组成 部分 。
神农架的自然之美在陈应松 那里 , 既是实体的生存境 域, 也是展示其生态情思之地 ; 既是他与各种人物及其事件 建立关系的场域 , 也是与多样化 的自然现象及 自然生物建
注释:
① 张艳梅 : 从底 层文 学的文 化立场 看 陈应松小说 创作》 《 《 , 文艺
理论 与批评) 0 9年第 5期。 20
②⑤周新 民、 陈应松 : 灵 魂 的守望 与救赎—— 陈应松 访谈 录》 《 , 《 小说评论} 0 7 第5期。 20 年 ③ [ 阿尔贝特 ・ 韦泽著 , 法] 施 陈泽环 译: 敬畏 生命—— 五十 年 《
来 的基本论述》, 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 20 0 3年版 , l 第 9页。
立交往关系的活动场所。他每每将这种活动境域精神化 , 通过对 自然 的精神、 灵魂性提升使 其转 化为心灵的写照。
陈应松也很动情地描述过这种体验及对它的理解 :这种 自 “ 然应该是一种内心的 自然 , 是一种精神 向度的东西。它是
一
④ 曾永成 :节律感应 : 《 人本生态美 学的核 心 范畴》 《 , 江汉大 学学
报} 0 7 第 2 20 年 期。
种精神存在 , 它不光是一 种大 自然。它也是一 种符号。
说不定它是一个精神的高度 , 或者是一个精神的坐标 , 我们
⑥ 吴秀 明:关于 生态文 学理论基 点和 生存境 遇的 思考》 《 会 《 ,社 科学战线 ̄08 20 年第 5期。
的一切必须到那里去。这不是一般的旅游者所想象的那种 大 自然 , 它是我 , 作为一个写作者所想象的大自然。它的世 界, 也有人 , 也有树木
, 也有石头 , 也有野兽 , 整个大 自然的
那种生机勃勃 , 那种非常陌生的境界 , 这是真真切切能够慰 藉和安抚我们的一个世界。 ⑨ ” 如果说神农 架的地 貌与植被景观 展现 的是静态美 的 话, 那么在一定天气现象的映衬下, 整个景观更会表现出动
( 者单 位 : 东理工 大 学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 作 山 本 文 系 国家社 科基 金 项 目“ 态批 评 与 中国文学传 统 生 融合 与 学理 构建研 究” 项 目编 号 :0 Z 0 ; 东理 , 1 B W0 1 山 工大 学人 文社 会 科 学发展 基金 项 目“ 中西文论 与 生 态
批评 研 究”, 目编号 :0 0 G D 1的 阶段成 果 。 项 2 1G T 0 )
责任编 辑
杨梅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盖 光 陈莹
摘 要 : 当代文学中生态性叙事作为一种文学现象 , 它启示着人们如何在生态境域 中, 紧扣社会发
展、 文化推 进 、 神深化 的历 史脉搏 而合 理 生存 。 陈应 松对 生态 性叙 事方 式 的有 机操作 , 神农 架”自 精 对“
然生态境域的营造 , 多重环境状况的体验 , 对 对人们在其 中的生存体验方式多层次 、 多方面的揭示, 对
人与 自然 、 与社会及 人 与人 之 间的生 态关 系都 有 着深 度 的体 验 。 人 关键 词 : 生态性 叙事 ; 陈应松 ; 神农架 小说
生 态性叙 事 与 当代 文学 实践
生态性叙事 旨在表现对生态问题的关注 , 以生态性 它
的眼 光 , 认 同人与 自然 生态 的和 谐关 系 , 征 人类 对 自 通过 表
神农架小说, 揭示其独特的文学及美学体验方式 , 以及对 自 然生态 、 生命存在的独特感受方式 , 是有其现实意义及价值 的。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境域 , 既是他的生存境域 、 生命体 验境域 , 也是 其文学 叙事境域。在其 中, 陈应松 全方位揭 示、 阐释的人的生存 、 精神状况 , 无不是 由这种 自然生态条 件及其地域环境所至。其 中不论是人 的底层性生存 , 人的
精神 困顿及 人 的愚昧 , 是 现 代 工业 文 明 及 城市 文 明 对 人 还
然生态 、 生物 多样性及非人类生命多向度 的呵护与关 爱作 为叙事策略 , 进而审视 自然、 社会 、 精神及文化的生态运演 对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状况的深度影响, 并试图为人们未 来生态化的生存与发展构建体验性机理 。当代文学中生态 性叙事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门 淘阐释空间的言说方式。 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叙事视点不断扩展, 已从一般动 植物性叙事以及对动植物的关爱、 山水 自然景观的描绘等,
的强烈冲击 , 其潜在因素也无不是起因于这种生态的条件。 但我们并不能认定人在这种生态条件下生存就必 然困顿 、 愚昧 、 落后 。其实 , 他为人们提 出的矛盾及展示的 困境 , 也
是 人类 发展 史及 当今 发 展 过 程 困扰 人 们 的 矛盾 状 态 , 是 这
深入到人在自然生态境域中生存状况的叙事及由此而延伸
的人的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状况的叙事 ; 通过对生态 问题 的深层原因分析及形 象绘制 , 深入到人的精神灵魂深处去 析理。内蕴生态性叙事创作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 , 既 旨在展示人如何能在生态境域中合理地生存与发展 , 又能 紧扣社会发展 、 文化推进 、 精神
深化的历史脉搏。生态性叙 事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 , 一是社会规律运行 演替到某一 阶段时所 出现 的必然状况 ; 二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危
机 在文学 领域 中的反映 ; 三是 中国作 家强 烈 的责 任 感 , 人 对
带有普泛性 、 根本性的问题。我们理应看到 , 作为个体文学
家 要将 涉及 人类 生存与 发展 的宏 观性 问题 叙述 得异 常 透 彻
将未来设计得清澈明了是非常困难的 , 但只要提出了问题 ,
就必 会 引发人 们 的思 考 , 就必 会 为 人 们 的生 态 体 验 及 审 美
体验育就涪 陛生命及其情感的涌动机制 。 陈应松对生态性叙事方式的有机操作 、神农架” “ 自然 生态境域的营造 、 多重环境状况的体验 、 人们在其中生命体 验方式多层次 、 多方面的揭示, 对人与 自然、 人与社会及人 与人之间的生态关系的展示有着较为深刻地把握和深度体 验, 从而使他的作品含有深层次的生态体验性意蕴。
生存的普遍关注及对危机状况中人的关爱的体现 。 陈应松小说的生态性叙事尽管以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 境域为背景 , 但他并不将之限定为自然性书写, 而是作为一 个自然 、 社会、 人及其伦理 、 精神多重环境存在叠合的生存 场域 , 内蕴着强烈的象征意味。通过这 个多重环境存在的 深度体验 , 他关注人与 自然关系的不断变异 , 自然状况的不
底层 : 生态 性叙 事 的特殊 视角
当代文学中有一种强烈的底层叙事转向, 关注底层人 的生存状况 、 精神状况 , 尤其注重解析其产生的 自然 、 地域 及历史原因 , 并且也力图设计解决底层困境 的策略。陈应 松的神农架小说也较多地表现了对底层人们生存的伦理关 注以及对底层价值的审恩。张艳梅写道 :陈应松用一系列 “ 小说建构了‘ 文学神农架 ’他的文化寓言 、 , 现实魔幻、 生存
断恶化, 更通过对人不断危难的生存境遇的深度思索 , 来关 注底层人的生存境遇 。应 该说 , 陈应松 的神农架小说并非
全部是主动的生态意义的创作 , 但当他将 自身的阐释 背景
移至神农架这种自然生态境域中 , 我们或许会认定他 的叙 事方式中已满含生态性的内涵 , 更何况他的《 松鸦为什么呜 叫》 《 、豹子最后的舞蹈》 等纯正的生态文学作品, 获得过环
境文学大奖。我们通过生态的学理性阐释来审视陈应松的
反思 、 社会批判以及启蒙思想和终极关怀, 可以看成是对底 层文学价值悖论的超越性文化 自觉。 ”
陈应松通过对底层人生存状态的揭示和对工业文明之 矛盾性的批判表现 了
他对底层人的关爱 , 但其底层叙事更
创 作 研 究 ・当 代 文 坛 ・2 4 011.
带有较强且厚重的生态伦理特点。这表现在他的这种批判 性所指一是底层人的生存境况及长期贫困 、 信息隔绝, 而造 成的人的社会生态空 间的狭小、 精神生态的扭曲及文化生
的和谐有 序及 人的可 持续 发展 , 却是值 得 的。《 豹子最 后 的
舞蹈》 转换 了叙事策略, 以豹子作为第一人称及故事的讲述
者, 来叙述豹子家族走向灭亡的全过程。人对 自然环境的
破坏让豹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在豹子家族走向灭亡的同 时, 打猎者的家族 也同样在走向灭亡。最后舞蹈着的豹子
之 死经 历了 曲折的过 程 , 不仅豹 子 的生命 终结 , 子群类 濒 豹 于终结 , 也付 出 了惨 痛 的代 价 。豹 子 家族 的 灭 亡激 起 了 人 最后一 只豹子 复 仇 的欲 望 。老关 一 家 是 人类 的 缩 影 , 命 其
态的偏执 ; 一是工业文明不断向神农架大山的位移 , 向在山
中人的躯体、 精神及文化存在的渗透 , 不仅使 自然生态行将 受到严重危害 , 并且对人的精神与灵魂也带来了巨大冲击。 陈应松总是将底层人的生活放在 自然 、 社会、 精神、 文化的 生态大系统范围内, 放在神农架这种多重环境状况的境域 中, 这种复合性生态环境设置中的文学叙事就必然会表现 出明确的生态性特点。他的神农架小说凸显了人与 自然的 生态关系, 而一切底层现象及人与社会的矛盾 , 人与人的矛 盾也离不开这种自然及地域状态的因缘关系。 当代底层现象存在有着经济、 社会及历史形成的复杂 原因。陈应松的底层叙事策略主要从人与自然 、 人与社会 共振的层面 , 在神农架这个 自然生态境域中展示底层人的 生存状况, 更加全面地审视底层现象的成因 , 探求解决底层
存在 的策略 。
运似乎也预示着人的命运 , 而豹子最后的舞蹈所负载 的象
征意 蕴 , 否也 在 昭示 着 人 类最 后 的舞 蹈 ?这 部 小说 以即 是
将灭绝的豹子为例警示人们 , 当所有的生物都灭绝之时 , 人 将会怎样呢?显然 , 这其中还内涵着双重叙事策略, 豹子的 讲述具有较强的寓言特 色及象征性 , 豹子家族的消亡作为
象征性 叙事 , 反衬着 人类 活动 对 自然生 态 的掠 夺 , 生物 也 对 多样性 的破坏 , 以这种 消亡 的悲剧性 展示 , 表现 一 种批判 性 叙事 。
爱 意 : 注生命 并抒 发 的生态情 感 关
人应对所有的生命怀有一种责任感和怜悯之情。阿尔 贝特 ・ 施韦泽说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 , “ 恶是阻
碍和毁灭
生命 。如果 我们摆 脱 自己 的偏 见 , 弃 我 们对 其 他 生 命 的 抛
动 物 : 撑生态 性叙 事 的象征体 验 支
神农架这样一个 自然生态存在 , 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活
动境 域 , 不论生 态状 况 本 来 如何 , 只要 有 人 的 活动 注 入 , 这
种生态境域 、 其他 生物 生命的躯体 及生灵就必然 会受到
危害 。
疏远性 , 与我们周 围的生命休戚 与共 , 那么我们就是道德
的。 ⑨ 韦泽既 将生 命 理 解 为一 种 自然现 象 , 视 之 为一 ”施 也 一
陈应松小说很少将动物作为直接的描写对象, 即便是 写动物也并不过多展示动物 的美态 , 而往往以人们普遍认 为丑的动物及病态动物来表现独特的动物叙事。如《 松鸦 为什么鸣叫》 中的松鸦, 狂犬事件》 《 《 、 太平狗》 中的病狗 ,
种道德及伦理现 象 , 任何生命都承 载了与之相 关的伦理
问题 。
生态性叙事 策略及伦理的善性 表达 , 亦在于唤起人的 爱意。这既有人的自身之爱, 更有对大地 、 自然生态之爱 对 与关怀 , 或者说对 生命共 同体 中每一份子都能施以爱意。 这既包括理性至上的关爱, 更是充满情意的爱。在文学体 验中这需要我们重估 自然与生态 , 重估自然之美及其价值。 自然的审美价值尽管需要与人建立审美关系, 但其起 因却 是由自然生态本身的运行状态而致。自然生态的结构 、 形
式、 节律 , 动的完 整 、 其运 健壮 、 力 、 耐 对称 、 统一 等特 性 都可
《 巨兽》 中未出场的巨兽等。当他将动物生命及活动 作为 种叙事策略时 , 往往伴以象征性及寓言性 的叙事 , 展示人
一
对动物及其自身的不和谐行为, 通过动物生命的最后境遇 来反衬人的活动 , 巨兽》 如《 中为了“ 征服” 巨兽 , 丑恶的人 们不惜牺牲孩童的生命。陈应松在表现对动物关爱的同时 又对人的愚昧 、 冷漠 , 对生命置若 罔闻 , 为了些许利益残害
生命展开了批判。他在谈到创作《 豹子最后的舞蹈》 的原 因时说 :我发现了 自然界的生存法则真的是非常残酷 的, “
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也是非常严重的 , 不可逆转 的。然后 我就回来写《 豹子最后的舞蹈》 。我是怀着义愤, 讲最后一 只豹子是怎样死亡的。 ②他的“ ” 义愤 ” 及以“ 最后” 为提示 符, 作为一种反衬带有否定性及警示性。其“ 最后” 的启示 存有两重含义: 一是通过最后舞蹈着的豹子 的“ 无奈” 来 ,
表达 濒于 绝迹 的野生 动物 的 “ 奈 ” 更最 为重 要 的是 表现 无 ;
以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 产生无尽
的爱意 。自然生物 的美
不仅在 于外 表的雄 壮 或 柔美 , 还在 于 生 命 本 身所 具 有 的 活
力和节律感应。“ 节律是生命精神的感性表现 , 是生命意象
最本 真而普 遍的 形 态 。它传 达 出的 生命 情 调 , 够 让 人体 能
验到具体而微的生命意蕴, 使特定的生命意义以音乐化的 意态而被人的生命存在所持有。@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有 ”
着 大量对 自然 生命 的描 写 。《 鸦 为什 么 呜 叫 》 各 种 鸦 松 对
的鸣叫声描写得非常细致 , 一种短促 的声音 ‘ ’ “ 哇 那就是 松鸦, 而叫得很长的, 叫得更恐怖的 :哇—— ’ ‘ 是寒鸦或者 秃鼻乌鸦 。“ ” 听到好像捏着鼻子叫‘ ’ ‘ ’ 要 或 娘 的鬼鬼祟祟
.
人的这种活动以及“ 最后境况 ” 。这种最后境况 , 一是人与 动物本应有的关系的最后境况, 一是人必须改变久 已形成
的畸形生活状态的最后境况 , 其中隐含并 昭示着人只有改
变对自然 、 对动物的态度 , 改变“ 悖论” 的生存方式 , 方能面
的声音 是松鸦中的母鸦和雏鸦。 鸦的叫声在人看来有着 ”
某种怪异和恐怖的意味 , 但这在树林 中却极为普遍 。不 论 其叫声是否悦耳 , 在树林 中各种叫声的和旋却在说明这个
以树林 为 中心 的 生 态境 域 是怎 样 的 繁 盛 。生命 之 所 以美 ,
对自身生态条件下的真 正的生活与生存状况, 并规避这种
“ 后” 最 的状况 。
我们保护生物 的多样性 , 注重保护及拯救濒危野生动 植物 , 或许会使人的利益短期内受损, 但为了整个生态系统
不仅因为它是生物及人存在的基础 , 更在于其活动的状态 及运动的节律感应性 , 在于多样性存在的生命体及其种群
生 态 性 叙 事 与 陈 应 松 的 神 农 架 小 说
之间的物质转换 、 能量交换与信息传递而形成生命的活动
态美。如《 云彩擦过悬崖》 中的云海 : 水平的云 海上突然 “
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气泡 , 它从云海深处钻 出来 , 往上一冲 , 慢悠悠地破裂了, 在破裂的瞬间冲出一个烟圈样 的巨大的
系统 。这部作品 中, 大雪封山 , 天气奇冷无比 , 但在这萧瑟 的景色中仍能看到生机,牛在石坎边的水洼里舔水。水太 “
冰冷 , 是它用蹄子把 冰砸个洞才能舔到的 , 它不敢狂饮 , 只 能一点一点地舔食。猪在垫圈沤肥 的枯草中瑟瑟发抖 , 把 它们的嘴拱在更深的草叶中。狗在跳跃着 , 追逐并凌辱家
里饥饿 的猫 。那猫 连 在 那 早 晨伸 懒 腰 的 机 会都 没 有 , 哀哀
圆环 , 那圆环又悠悠地往上浮动 , 最后消失了, 而云海呢,
又
合拢了 , 又静止不动。 云海的变幻莫测 , ” 在突然演绎了奇特 景象之后又趋于平静 , 就像什么都未曾发生过 。“ 冬天的云 海是轻柔的 , 动得缓慢 , 像猫子走过时的样子 。而夏天因受 暖湿气流和季风 的影响 , 云海是流动 的, 变幻急遽 , 充满着 惊慌和朝气, 诡谲和疯狂。冬天与夏天的云海亦有不同, ” 像
地叫着 , 想说话 , 想伸冤 , 有时竟能说出一两个与人一模一 样的单音来。 在人不在场的环境中动物以最为自在的方式 ” 生存着 , 在与人共处的境遇 中, 动物也以自己的方式和人进 行着节律性交流。 这种节律感应还体现在人与 自然生物的交互作用中。 人们在与其他生命的交互感应中体验着生命的本真状态 , 也使生命的存在具有了意义存在的特性 。在 《 云彩擦过悬 崖》 当主人公宝良在大雪封山的嘹望塔中和一只麂子对 中, 视时 , 他失去了射杀的勇气,四野无人, “ 也许只有我们两个
活物 在 此了 ” 活物 ” 词 将 生 命 华 丽 的 外 衣 褪 去 , 留 。“ 一 只
人在平静与烦躁时的不同表现。“ 有一种云海 , 是在将雨未
雨时 , 天上的云就下来了 , 是云 , 不是雾 , 雾是灰蒙蒙的 , 这 云却是自的, 白纯 自。它们 总是顺着靠阴峪河方向的山 纯 脊, 一条一条地哗哗淌向山底 , 不断地滚动, 像瀑布 , 一下子 没有了 , 一下子又流来了。 这种 自然景象的描写并不是简 ” 单衬托人的某种心境或行为, 而在于它本身是美的。当人 独自面对自然事物的美感属性 , 能激起人的审美体验, 所以 宝良一人在嘹望塔工作 , 与外界很少 交流 , 却不感到孤独 ,
就 因为他 已与 自然融 为一体 。
其真实的存在 。四野无人, 此时的麂子 不是作为主人公的 盘中餐出现 , 而是作 为除他之外唯一的活物出现 的。生命
当代文学的生态性叙事伴随着问题意识及社会演化的 悖论状况产生 , 在具体的文学体验及叙事 中, 会产生生态关 注有之而审美不足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性叙事尚为 初创 , 尚不成熟 ; 由于总是缠绕着问题意识及批判性 , 也会 影响审美特性的挥洒。吴 秀明说: 真正的生态文学 , 的 “ 它 所有有关生态的思维理念都是被充分地情感化 、 形象化 了 的, 因而它的生态叙事既是生态的, 更是审美的, 具备了文 学作为人学应有的情感和美感 、 温暖和魅力。 ” 但文学的 生态性叙事的关注视域更宽广, 对生命及人的生存问题体 认得更深刻 , 其叙事角度及 策略往往从人 与自然生态的关 系状
况植入 , 其审美特性必然表征对生命 的深层次理解及 体验 , 并满含对生态 、 生命 、 生存之真的把握及善性的爱意
呈现 。
之间相互支撑 , 在天寒地冻的寂寥之处, 另外一个生命的存 在给主人公带来了温暖和勇气。在《 松鸦为什么呜叫》 中,
伯纬背尸还乡时遭遇老熊 , 他与熊心中各怀心思 , 相互对峙 许久 。熊作为生物种群的高端动物在陈应松的笔下充满了 智慧与灵性 , 有着自己的计谋和行动。在这个庞然大物面 前人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 旺盛的生命力, 人与熊达成 了一
种交 流和 对抗 , 最后 熊的 走掉 也意味 着对 抗的 结束 。 而
颂扬 : 自然 美 感蕴 聚的 生态性 体验
作为生态性叙事对象的神农架既呈现 出原生态的自然 美, 也是人得以存在的基础性条件 ; 既是人的生存境域 , 也 是与人的活动及 日常行为进行生态交融的叙事对象, 具有 家园性 、 诗意性 , 自然的生命律动、 其 摇曳风姿都成为人活
动 的 有机 组成 部分 。
神农架的自然之美在陈应松 那里 , 既是实体的生存境 域, 也是展示其生态情思之地 ; 既是他与各种人物及其事件 建立关系的场域 , 也是与多样化 的自然现象及 自然生物建
注释:
① 张艳梅 : 从底 层文 学的文 化立场 看 陈应松小说 创作》 《 《 , 文艺
理论 与批评) 0 9年第 5期。 20
②⑤周新 民、 陈应松 : 灵 魂 的守望 与救赎—— 陈应松 访谈 录》 《 , 《 小说评论} 0 7 第5期。 20 年 ③ [ 阿尔贝特 ・ 韦泽著 , 法] 施 陈泽环 译: 敬畏 生命—— 五十 年 《
来 的基本论述》, 上海社会科学院 出版社 20 0 3年版 , l 第 9页。
立交往关系的活动场所。他每每将这种活动境域精神化 , 通过对 自然 的精神、 灵魂性提升使 其转 化为心灵的写照。
陈应松也很动情地描述过这种体验及对它的理解 :这种 自 “ 然应该是一种内心的 自然 , 是一种精神 向度的东西。它是
一
④ 曾永成 :节律感应 : 《 人本生态美 学的核 心 范畴》 《 , 江汉大 学学
报} 0 7 第 2 20 年 期。
种精神存在 , 它不光是一 种大 自然。它也是一 种符号。
说不定它是一个精神的高度 , 或者是一个精神的坐标 , 我们
⑥ 吴秀 明:关于 生态文 学理论基 点和 生存境 遇的 思考》 《 会 《 ,社 科学战线 ̄08 20 年第 5期。
的一切必须到那里去。这不是一般的旅游者所想象的那种 大 自然 , 它是我 , 作为一个写作者所想象的大自然。它的世 界, 也有人 , 也有树木
, 也有石头 , 也有野兽 , 整个大 自然的
那种生机勃勃 , 那种非常陌生的境界 , 这是真真切切能够慰 藉和安抚我们的一个世界。 ⑨ ” 如果说神农 架的地 貌与植被景观 展现 的是静态美 的 话, 那么在一定天气现象的映衬下, 整个景观更会表现出动
( 者单 位 : 东理工 大 学文 学与新 闻传播 学院 。 作 山 本 文 系 国家社 科基 金 项 目“ 态批 评 与 中国文学传 统 生 融合 与 学理 构建研 究” 项 目编 号 :0 Z 0 ; 东理 , 1 B W0 1 山 工大 学人 文社 会 科 学发展 基金 项 目“ 中西文论 与 生 态
批评 研 究”, 目编号 :0 0 G D 1的 阶段成 果 。 项 2 1G T 0 )
责任编 辑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