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案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学设计

周美芬

【教学目标】

1.掌握从文中寻找关键段落和语句的方法,正确理解、阐释课文内容要点。

2.掌握列提纲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学会辨证看待问题。

4.培养学生执著、认真的品质,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准确阐释文意的能力。

2.把握文章内涵,树立认真学习、执著追求目标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章议论性语句的深层理解。

【教学方法】

质疑法、探讨分析法 、辩论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时准备:准备辩论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有过独自坐车的经历,很多时候,在车厢里,我们面对的是素不相识的人们,我们的人生是否会因为这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而改变呢?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车厢里,主人公的命运因为和陌生人的“偶遇”而发生了改变。

二、作者简介

阿历克斯•哈利,一般翻译为亚历克•黑尔,美国黑人作家。哈利以大量的史实作基础,增补了一些细节,写成了《根》一书。这部黑人家史获得1977年普利策特别奖,在美国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上演后轰动一时。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三、.通读课文 ,回答问题

(1)列车上偶然相遇的双方是谁?他们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西蒙•阿历克斯•哈利和一位名叫博西的神秘先生。

父亲是列车上的临时服务员,“神秘先生”是乘客。

(2)父亲的这次“偶遇”给他带来了什么?

明确:在列车上“偶遇”的博西先生为他捐赠了500美元,能解决他整个一学年的伙食费、学费以及书费。

(4)、“神秘先生”为什么会资助父亲?

明确:因为父亲体现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5)在文中标画出能够体现父亲人生品质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提示学生从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把体现父亲品质的重要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说明)

明确:行动上:在特殊的时间(清晨两点钟)和环境(颠簸的车厢),父亲仍“忠于职守”,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不一会儿”就“极为规范”地端来了牛奶。这些词语都非常典型地表现了父亲的“认真、敬业”。

语言上:“田纳西州的大草原,先生。”说明他的礼貌和不避讳自己低贱的出身的坦诚。“我是格林斯堡大学的学生,先生。但我如今正准备回家种田。”说明他也不避讳自己由于贫困而面临的不能继续求学的窘况。

心理上:“他积攒了不少钱,远远超出了回家的路费。父亲想,这点积蓄已够整整一学期的费用,何不再试一学期,看看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父亲执著的精神。

四、讨论:

1.如果没有那段“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如果没有遇上那个“神秘的先生”,“父亲”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呢?有人认为,“父亲”一定在小农场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一辈子;有人认为,凭着“父亲”的执著和认真,他一定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

辩论

2.父亲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

(1)要以认真、执著、不马虎的精神去生活、学习。

(2)要积极、健康地面对人生。

……

五、课堂小结

文章是一篇精致的写人散文。讲述了父亲年轻时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得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先生的资助,从而改变了人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机遇是给有准备的头脑的,我们不能指望天上会掉下一个大馅饼来,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把握住每一次机遇,才能在成功路上不断迈进。

六、请问:

“当机遇来到你身边时, 你准备好了吗?”

七、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人生与机遇”的名言

2.、完成课后练习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0810/[1**********]56.asp

《绝 品》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四 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题材小说《1938年的较量》(09年《读者》第5期)

创设学习氛围

二、复述小说情节。

通过默读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小说。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

三、1、小说中哪些内容分可以称为“绝品”?

围绕“绝“字展开小说的分析:画和人

2、分角色朗读语言描写,在课文空白处做人物点评批注。

学习谈歌创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谈歌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因而在其作品中,叙事主体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借人物命运和人物语言来表明的。)

复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二—通过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常先生---舍生取义 刘三爷—重信守义 王商人---深明大义

民族人士---民族精神

四、小结

体现德育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小说的“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本文中的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本文中的装裱技艺,能将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可谓技艺中的绝品;文中的人,刘三爷、常先生的为人,可谓人中的绝品;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可谓是友情中的绝品。而他们体现的民族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大家好。我说课的文章题目是《绝品》。

《绝品》是谈歌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人物以薄云天之义让人震撼,谈歌则以古典韵味的语言写“义”塑“绝”。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讲好这课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加深情感体验,提升欣赏感悟能力。

《绝品》是七年级下册第九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清贫》,而以后也将学习到《棋

王》《铸剑》等写浩然正气的民族形象的文章,也许这些人物名不见经传,但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却让读者低头沉思,仰视而生效仿之心。

初一年级,十三四岁的学生,对情节跌宕起伏,形象亲切可敬,语言回味无穷的文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解读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分角色朗读理顺小说情节和理解小说人物,确定为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积累程度,我将分析侧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根据本文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确定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绝品》一文,计划讲授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在熟悉课文,通过课堂阅读,达到我自注书,书注我的效果,进而形成个人最初的理解。第二课时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交流碰撞,形成对文章的纵深理解。

四、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我将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文:

读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会感受到,中国文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品质,大多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为己任,绝不敢让哪怕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也许每个人的贡献有多少之别,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尽其绵薄,报效祖国。尤其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佼佼者,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为民族大义而洒尽热血,为家国存亡而肝脑涂地,以“头颅掷处血斑斑”的书生意气,与暴政,与侵略者,与非正义,与人吃人的制度,与一切倒退、堕落、邪恶、愚昧,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者,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在《绝品》中,就有这样一群“民族的骄傲”。

下面我将第二课时以几个问题串联全文的讲解。

为了落实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的目标,在批注式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后,提

出“对于“绝品”这两个字你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绝品”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法,使学生明确:这幅画本身就是绝品。常先生说此画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王商人鉴定此画为宝中之宝,而常先生将画交与三爷时的那份郑重与叮嘱也告诉我们此画非同一般。(板书:画,宝中之宝)

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这幅画倒揭三层后装裱,而见多识广的王商人也只听说过倒揭两层者的,这种技艺堪称一“绝”。(板书:技艺,天下一流)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落实重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继续追问“同学们的想法似乎只停留在这幅画上,文章能称之为绝品的还有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用心分析”这一问题。使学生从人物的角度,精神境界的层面分析绝品的内涵,使学生明确:常先生豪爽、豪气,自嘲、哈哈大笑、大杯痛饮,死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从“重重地”、“大步”和“并不回头”三个词语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义无返顾走出门去,毫不犹豫的革命者,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正义,这正是一个革命党人身上所特有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板书: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刘三爷在好友死后,三爷睹物思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悼念常先生。(板书:重情重义)他答应过常先生,会悉心藏之,给多少钱也是不能卖的。他信守诺言的品质其实正是古代文人身上所固有的仁义道德——一诺千金(板书:一诺千金)

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祖训,王商人本来是可以不把画退给三爷的,但他被二人肝胆相照的感情所感动着,而且将三爷送出门时还叮嘱三爷悉发生矛盾时,王商人选择了前者。(板书: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常先生、刘三爷、常刘的友情(板书:常先生、刘三爷,友情,肝胆相照)

为了突破本文侧面描写的难点,实现“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的目标,我们将马氏的表现作为突破口。

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马氏,小说有哪些情节涉及马氏?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通过文中很多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马氏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有了马氏的反衬,我们就会发现刘三爷对常先生的信任承诺、重情重义是远远高于马氏这样的普通人的,刘三爷的品质是出类拔萃、冠绝当世的。

为了继续突破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难点,教师饱含深情的读最后一段,并随后提一问“置身与此景此情之中,顶着满天大雪,望着三爷远去的身影,最打动你内心的是什么?”

在万籁俱寂的天地之间,刘三爷虽已远去,但他留给我们的背影是高大的,他对朋友的一诺千金、常先生对民族的舍生取义、王商人的不忘祖训,使他们成为屹立天地间的一个大写的“人”,(板书:人)这才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是真正的绝品。

此时此刻,四野无声,雪落无痕,在这空气都为之凝结的寂静中,却有一股浩然正气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义。(板书:义)何为义?常先生对民族的大义凛然,刘三爷对朋友的义薄云天,王商人的舍利取义,以及常先生和刘三爷之间的肝胆相照的友情,都是义。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应坚守这份正义,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而又颇具意蕴的语言风格,被一种平凡又伟大的精神所震撼。为了学以致用,形成能力,我设置了以下作业。

回过头来再看“绝品”二字,既是独一无二,又是永不断绝。因为在王商人的身后还有我们,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宝中之宝,在沿袭着民族精神,这正所谓“绝品不绝”!请你在历史或现实中找一位堪称绝品的人物,以百字进行推崇。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几段景物描写,回味这响彻天地,余响不绝的“绝品”。

五、板书设计:

技艺 (天下一流) 常先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绝 品 画 (宝中之宝) 人 刘三爷:重情重义、一诺千金

友情(肝胆相照) 王商人: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04/93356.asp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学设计

周美芬

【教学目标】

1.掌握从文中寻找关键段落和语句的方法,正确理解、阐释课文内容要点。

2.掌握列提纲的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学会辨证看待问题。

4.培养学生执著、认真的品质,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准确阐释文意的能力。

2.把握文章内涵,树立认真学习、执著追求目标的品质和精神。

【教学难点】

对文章议论性语句的深层理解。

【教学方法】

质疑法、探讨分析法 、辩论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时准备:准备辩论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有过独自坐车的经历,很多时候,在车厢里,我们面对的是素不相识的人们,我们的人生是否会因为这些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而改变呢?我们今天要了解的这个故事就是发生在车厢里,主人公的命运因为和陌生人的“偶遇”而发生了改变。

二、作者简介

阿历克斯•哈利,一般翻译为亚历克•黑尔,美国黑人作家。哈利以大量的史实作基础,增补了一些细节,写成了《根》一书。这部黑人家史获得1977年普利策特别奖,在美国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上演后轰动一时。普利策奖也称为普利策新闻奖。 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设立,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发展成为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现在,不断完善的评选制度已使普利策奖成为全球性的一个奖项。

三、.通读课文 ,回答问题

(1)列车上偶然相遇的双方是谁?他们的身份是什么?

明确:西蒙•阿历克斯•哈利和一位名叫博西的神秘先生。

父亲是列车上的临时服务员,“神秘先生”是乘客。

(2)父亲的这次“偶遇”给他带来了什么?

明确:在列车上“偶遇”的博西先生为他捐赠了500美元,能解决他整个一学年的伙食费、学费以及书费。

(4)、“神秘先生”为什么会资助父亲?

明确:因为父亲体现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

(5)在文中标画出能够体现父亲人生品质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提示学生从行为、语言、心理等方面把体现父亲品质的重要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说明)

明确:行动上:在特殊的时间(清晨两点钟)和环境(颠簸的车厢),父亲仍“忠于职守”,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不一会儿”就“极为规范”地端来了牛奶。这些词语都非常典型地表现了父亲的“认真、敬业”。

语言上:“田纳西州的大草原,先生。”说明他的礼貌和不避讳自己低贱的出身的坦诚。“我是格林斯堡大学的学生,先生。但我如今正准备回家种田。”说明他也不避讳自己由于贫困而面临的不能继续求学的窘况。

心理上:“他积攒了不少钱,远远超出了回家的路费。父亲想,这点积蓄已够整整一学期的费用,何不再试一学期,看看究竟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 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父亲执著的精神。

四、讨论:

1.如果没有那段“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如果没有遇上那个“神秘的先生”,“父亲”的人生将会是怎样的呢?有人认为,“父亲”一定在小农场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一辈子;有人认为,凭着“父亲”的执著和认真,他一定也能成就一番事业的。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

辩论

2.父亲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

明确:

(1)要以认真、执著、不马虎的精神去生活、学习。

(2)要积极、健康地面对人生。

……

五、课堂小结

文章是一篇精致的写人散文。讲述了父亲年轻时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得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先生的资助,从而改变了人生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机遇是给有准备的头脑的,我们不能指望天上会掉下一个大馅饼来,只有依靠自身的努力,把握住每一次机遇,才能在成功路上不断迈进。

六、请问:

“当机遇来到你身边时, 你准备好了吗?”

七、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人生与机遇”的名言

2.、完成课后练习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0810/[1**********]56.asp

《绝 品》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四 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题材小说《1938年的较量》(09年《读者》第5期)

创设学习氛围

二、复述小说情节。

通过默读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小说。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最后三爷遇到画商王商人,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三爷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

三、1、小说中哪些内容分可以称为“绝品”?

围绕“绝“字展开小说的分析:画和人

2、分角色朗读语言描写,在课文空白处做人物点评批注。

学习谈歌创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谈歌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因而在其作品中,叙事主体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借人物命运和人物语言来表明的。)

复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二—通过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常先生---舍生取义 刘三爷—重信守义 王商人---深明大义

民族人士---民族精神

四、小结

体现德育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小说的“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本文中的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本文中的装裱技艺,能将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可谓技艺中的绝品;文中的人,刘三爷、常先生的为人,可谓人中的绝品;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可谓是友情中的绝品。而他们体现的民族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传承。

大家好。我说课的文章题目是《绝品》。

《绝品》是谈歌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人物以薄云天之义让人震撼,谈歌则以古典韵味的语言写“义”塑“绝”。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讲好这课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加深情感体验,提升欣赏感悟能力。

《绝品》是七年级下册第九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清贫》,而以后也将学习到《棋

王》《铸剑》等写浩然正气的民族形象的文章,也许这些人物名不见经传,但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却让读者低头沉思,仰视而生效仿之心。

初一年级,十三四岁的学生,对情节跌宕起伏,形象亲切可敬,语言回味无穷的文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解读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分角色朗读理顺小说情节和理解小说人物,确定为教学重点。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积累程度,我将分析侧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根据本文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确定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绝品》一文,计划讲授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在熟悉课文,通过课堂阅读,达到我自注书,书注我的效果,进而形成个人最初的理解。第二课时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交流碰撞,形成对文章的纵深理解。

四、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我将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文:

读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会感受到,中国文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品质,大多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为己任,绝不敢让哪怕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也许每个人的贡献有多少之别,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尽其绵薄,报效祖国。尤其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佼佼者,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为民族大义而洒尽热血,为家国存亡而肝脑涂地,以“头颅掷处血斑斑”的书生意气,与暴政,与侵略者,与非正义,与人吃人的制度,与一切倒退、堕落、邪恶、愚昧,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者,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在《绝品》中,就有这样一群“民族的骄傲”。

下面我将第二课时以几个问题串联全文的讲解。

为了落实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的目标,在批注式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后,提

出“对于“绝品”这两个字你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那“绝品”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法,使学生明确:这幅画本身就是绝品。常先生说此画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王商人鉴定此画为宝中之宝,而常先生将画交与三爷时的那份郑重与叮嘱也告诉我们此画非同一般。(板书:画,宝中之宝)

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这幅画倒揭三层后装裱,而见多识广的王商人也只听说过倒揭两层者的,这种技艺堪称一“绝”。(板书:技艺,天下一流)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落实重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继续追问“同学们的想法似乎只停留在这幅画上,文章能称之为绝品的还有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用心分析”这一问题。使学生从人物的角度,精神境界的层面分析绝品的内涵,使学生明确:常先生豪爽、豪气,自嘲、哈哈大笑、大杯痛饮,死前哈哈大笑,面色如常。从“重重地”、“大步”和“并不回头”三个词语中我们能看到一个义无返顾走出门去,毫不犹豫的革命者,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气。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正义,这正是一个革命党人身上所特有的舍生取义的精神。(板书: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刘三爷在好友死后,三爷睹物思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悼念常先生。(板书:重情重义)他答应过常先生,会悉心藏之,给多少钱也是不能卖的。他信守诺言的品质其实正是古代文人身上所固有的仁义道德——一诺千金(板书:一诺千金)

王商人“饿死不卖收藏”的祖训,王商人本来是可以不把画退给三爷的,但他被二人肝胆相照的感情所感动着,而且将三爷送出门时还叮嘱三爷悉发生矛盾时,王商人选择了前者。(板书: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常先生、刘三爷、常刘的友情(板书:常先生、刘三爷,友情,肝胆相照)

为了突破本文侧面描写的难点,实现“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和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的目标,我们将马氏的表现作为突破口。

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马氏,小说有哪些情节涉及马氏?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通过文中很多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马氏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有了马氏的反衬,我们就会发现刘三爷对常先生的信任承诺、重情重义是远远高于马氏这样的普通人的,刘三爷的品质是出类拔萃、冠绝当世的。

为了继续突破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一难点,教师饱含深情的读最后一段,并随后提一问“置身与此景此情之中,顶着满天大雪,望着三爷远去的身影,最打动你内心的是什么?”

在万籁俱寂的天地之间,刘三爷虽已远去,但他留给我们的背影是高大的,他对朋友的一诺千金、常先生对民族的舍生取义、王商人的不忘祖训,使他们成为屹立天地间的一个大写的“人”,(板书:人)这才是我们中国的脊梁,是真正的绝品。

此时此刻,四野无声,雪落无痕,在这空气都为之凝结的寂静中,却有一股浩然正气屹立于天地之间,这就是义。(板书:义)何为义?常先生对民族的大义凛然,刘三爷对朋友的义薄云天,王商人的舍利取义,以及常先生和刘三爷之间的肝胆相照的友情,都是义。无论在哪个年代,我们都应坚守这份正义,对人如此,对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学生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而又颇具意蕴的语言风格,被一种平凡又伟大的精神所震撼。为了学以致用,形成能力,我设置了以下作业。

回过头来再看“绝品”二字,既是独一无二,又是永不断绝。因为在王商人的身后还有我们,乃至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在传承着宝中之宝,在沿袭着民族精神,这正所谓“绝品不绝”!请你在历史或现实中找一位堪称绝品的人物,以百字进行推崇。

最后,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几段景物描写,回味这响彻天地,余响不绝的“绝品”。

五、板书设计:

技艺 (天下一流) 常先生:舍生取义、视死如归

绝 品 画 (宝中之宝) 人 刘三爷:重情重义、一诺千金

友情(肝胆相照) 王商人:舍利取义、不忘祖训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edudo.com/1004/93356.asp


相关文章

  • 奥数-火车过桥问题9.11
  • 五年级应用题(火车过桥) 姓名: 例题1:一列火车经过南京长江大桥,大桥长6700米,这列火车长140米,火 车每分钟行400米,这列火车通过长江大桥需要多少分钟? 分析:火车过桥是指"全车通过",即从车头上桥直到车尾离 ...查看


  • 五年级奥数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 教案 学生姓名:_________ 学生年级: 课 时: 授课教师: 课次: 上课时间: 所授科目:奥数 相遇问题 训练目标 相遇问题指两个物体以不同的点作为起点做相向运动的问题,它是行 程问题中反向运动的一种情况. 相遇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查看


  •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之追及问题
  • 奥数第七讲 行程问题(一) --追及问题 四年级奥数教案 第七讲 行程问题(一) --追及问题 本讲学习的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同属于行程问题中的一类,它是同向运动问题.追及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慢走在前,快走在后面,它们之间的距 ...查看


  • 和你们在一起,真好!
  • 不同的开始,不同的遭遇... 可还是乘上了相对的列车,驶向了同一个地方... 车停下了,下了车,我们相遇了... 现在,认识了这么久,原来才想起说,认识你们真好... 能回忆起从前的日子吗? 那时的我们,没有纠纷和烦恼,只有快乐. 我们一起 ...查看


  • 四年级奥数相遇问题
  • 火车过桥问题 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 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 ⑵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 ⑶ ...查看


  • 相遇与追及问题(二)
  • 同学们,上一讲我们解决了有关相遇与追及问题中比较简单的.基础的问题,那么这一讲我们将解决此类问题中比较复杂.综合性较强的一类题目.在解决这类题目时,需要同学们认真读懂题意,找出题目中隐藏的已知信息,积极动脑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 ...查看


  • 两车相遇问题
  • 第五讲:相遇问题(一) 相遇问题是研究相向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情节变化多,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历来是行程问题 路程÷(速度1+速度2)=相遇时间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1+速度2 (速度1+速度2)╳相遇时间 ...查看


  • 九列车过桥问题
  • 九.列车过桥问题 有关列车过桥.列车通过隧道.两列车车头相遇.车尾相离等问题,是一种行程问题.在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种量之间关系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列车本身的长度.过桥时,火车是动的,桥是静止的,"列车过桥"是以动对静 ...查看


  • [三棵树]教案
  •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 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 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 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 教学难点: 1. 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