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述2001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理论,并结合该理论尝试分析一篇化学教学案例,主要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详细分析以及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评价,得出其优劣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化学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致性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0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04 2001年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问世。其影响力远高于1956版。已经在许多国家的课程编制、教育目标设计、教学评价等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反观国内有关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研究与论述,多数仍采用旧版资料,特别是在化学教学领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方面的新研究也势在必行。本文借用2001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理论来分析一篇教学案例,对其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及这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一、2001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1956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长期应用的经验和效果的基础上,以课程理论专家安德森(L.W.Anderson)为首的教育专家团队开始酝酿,并于2001年完成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与布卢姆1956版的一个维度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新的分类学采用了“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二维框架(见表1)。修订版以知识维度为纵轴(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为横轴(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构成了一个二维表。对于相同的知识类型来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形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中的动词和名词分别确定“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类别,将教育目标置于相应的交叉单元格中。 因此,使用了分类表之后,就能更完整清晰地理解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这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将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认知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是新版分类表的价值所在。 二、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本节笔者借用江苏某高级中学高一化学备课资料的教学案例(略作修改)。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忆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分析:该目标包含3个子目标。“记忆”是认知过程的记忆水平,“了解”和“懂得”都是理解水平。“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摩尔”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隶属事实性知识。“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摩尔质量的概念”是概念性知识。即目标1可以转换为记忆事实性知识(目标1.1)、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1.2)、理解事实性知识(目标1.3)。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 分析:前半个子目标即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2.1),后半个子目标即运用程序性知识(目标2.2)。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没有明确的说明认知水平的动词,因此这个目标很模糊,不容易被操作,因此这个目标暂不做考虑。后半个子目标中“化学知识”过于宽泛,但根据本课题,姑且将其归为运用程序性知识(同目标2.2)。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 将以上六个教学目标归类于表2。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活动1) 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分析:教师通过知识回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这一活动属于回忆概念性知识。 2.物质的量的概念(活动2) 物体的长短,物体的冷热程度如何表示?同样的,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缺一不可,不可简写。物质的量单位:摩尔,符号mol,简称摩。(教师板书) 分析: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回忆并积极提取已有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迁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引入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活动2属于记忆、理解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 3.阿伏加德罗常数概念(活动3) 1mol物质的量表示的粒子数目是多少呢?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的?请阅读教材45页上内容,理解物质的量在粒子数目上的大小关系(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得出结论)。 结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也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科学研究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他的名字来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以示纪念。化学上,我们用NA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单位mol-1,它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其数值近似等于6.02×1023个(教师板书)。 分析:学生自学,师生一问一答,检验自学成果,并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活动3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
摘要:简述2001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的理论,并结合该理论尝试分析一篇化学教学案例,主要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详细分析以及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评价,得出其优劣之处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化学教学案例;教学目标;一致性评价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8-0009-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8.004 2001年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问世。其影响力远高于1956版。已经在许多国家的课程编制、教育目标设计、教学评价等领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反观国内有关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的研究与论述,多数仍采用旧版资料,特别是在化学教学领域。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化学教学方面的新研究也势在必行。本文借用2001年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理论来分析一篇教学案例,对其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及这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进行分析。 一、2001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简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1956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长期应用的经验和效果的基础上,以课程理论专家安德森(L.W.Anderson)为首的教育专家团队开始酝酿,并于2001年完成出版了《面向学习、教学和评价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修订》。与布卢姆1956版的一个维度分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不同,新的分类学采用了“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二维框架(见表1)。修订版以知识维度为纵轴(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维度为横轴(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构成了一个二维表。对于相同的知识类型来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形成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根据教育目标中的动词和名词分别确定“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类别,将教育目标置于相应的交叉单元格中。 因此,使用了分类表之后,就能更完整清晰地理解教学目标。教师根据这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和评价方法。将会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认知活动,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是新版分类表的价值所在。 二、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本节笔者借用江苏某高级中学高一化学备课资料的教学案例(略作修改)。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 ——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忆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懂得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分析:该目标包含3个子目标。“记忆”是认知过程的记忆水平,“了解”和“懂得”都是理解水平。“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摩尔”和“阿伏加德罗常数”隶属事实性知识。“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摩尔质量的概念”是概念性知识。即目标1可以转换为记忆事实性知识(目标1.1)、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1.2)、理解事实性知识(目标1.3)。 2.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 分析:前半个子目标即理解概念性知识(目标2.1),后半个子目标即运用程序性知识(目标2.2)。 (二)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逻辑推理和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分析:“初步培养学生……”没有明确的说明认知水平的动词,因此这个目标很模糊,不容易被操作,因此这个目标暂不做考虑。后半个子目标中“化学知识”过于宽泛,但根据本课题,姑且将其归为运用程序性知识(同目标2.2)。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概念的透彻理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质量的概念和有关摩尔质量的计算;物质的量及单位——摩尔。 将以上六个教学目标归类于表2。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活动1) 我们在初中时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可以构成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质,这说明在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那么,联系他们的桥梁是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分析:教师通过知识回顾,引发学习兴趣,引出把微小物质扩大倍数形成一定数目的集体以便于方便生活,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衔接。这一活动属于回忆概念性知识。 2.物质的量的概念(活动2) 物体的长短,物体的冷热程度如何表示?同样的,物质的量可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的多少,其符号为n,它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四个字缺一不可,不可简写。物质的量单位:摩尔,符号mol,简称摩。(教师板书) 分析: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回忆并积极提取已有知识,为新旧知识的迁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引入了物质的量的概念。活动2属于记忆、理解事实性知识,理解概念性知识。 3.阿伏加德罗常数概念(活动3) 1mol物质的量表示的粒子数目是多少呢?这个数值是以什么为依据得出的?请阅读教材45页上内容,理解物质的量在粒子数目上的大小关系(学生回答,老师点评得出结论)。 结论: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粒子的数目也叫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科学研究有着很大的贡献,故用他的名字来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以示纪念。化学上,我们用NA来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其单位mol-1,它表示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其数值近似等于6.02×1023个(教师板书)。 分析:学生自学,师生一问一答,检验自学成果,并进行化学史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活动3属于理解概念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