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吃成一个像卢梭.尼采.萨特这样的哲学家?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你就是你的食物。”

在讲究生活方式的当下,每个现代人对吃什么都有一套讲究。有人要少油少盐,有人坚持素食主义,也有人要坚持大鱼大肉.......

对于思考时间万物的哲学家们来说,“吃什么、如何吃”这么重要的事情,他们怎么能没有态度呢!今天,书评君带大家学习一下各位大哲学家们的“饮食之道”。

你对“吃”这件事情有何讲究?是否同意以下诸位思想家们的看法?欢迎留言给书评君。

1

第欧根尼

“我不觉得吃人肉有多么丑陋”

第欧根尼(希腊文Διογνη 英文Diogenēs,约公元前412—前324),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生于锡诺帕(现属土耳其),卒于科林斯。他的真实生平难以考据,但古代留下大量有关他的传闻轶事。

谈到犬儒者,黑格尔说:“他们不配任何哲学思考”;而尼采则说,犬儒主义者是“地球上能企及的最高之物”,可见第欧根尼总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饮食上,这位哲学家的大胆放肆也一以贯之。

第欧根尼打算“回到最初的野蛮状态”。他反对用火,反对把普罗米修斯当作文明的象征。犬儒主义饮食学的首要原则是生吃食物,并且第欧根尼“不觉得吃人肉有多么丑陋,万物在万物中,处处如此。面包里有人肉,草里有面包。”

厉害了,我们的第欧根尼,可以生吃章鱼还是很威武的...

犬儒主义颂扬简单的生活,靠采摘果腹,喝新鲜的泉水。关于第欧根尼的饮食传说中,最传神的是他可以生吃章鱼,拒绝任何用火烹制的肉。甚至他的死也据说与此有关:死于与一只狗争抢“章鱼”(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第欧根尼故意憋气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欧根尼要求别人在他死后把他的尸体抛到外面,让自己成为野兽的食物,成为自然循环的一个部分。第欧根尼一生的饮食是一个这样的循环:从生吃动物的人,变成被动物生吃的人。

2

卢梭

“我们的首选食物是奶”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与第欧根尼一样,卢梭同样崇尚自然朴素的生活。但何为自然朴素?每个哲学家的想法都不同。卢梭接受了火,他认为火是绝好的普罗米修斯元素,甚至是文明的象征。他认为火为视觉、嗅觉带来舒适,发出的热给身体带来舒适。不过,卢梭鞭挞在任何季节都能产出水果和蔬菜的农业生产理性化。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卢梭推崇的食物是清淡少油盐的蔬菜水果野菜。卢梭把素食说成最接近原始人的进食方式,他甚至非常警惕荤食者:“可以肯定,喜欢吃肉的人通常比别人更加残酷和凶暴。”因此有了这样的等式:肉类=力量=残酷,蔬菜=软弱=温和。

“奶制品和糖,是性的自然味道,象征纯真与温和,是性的可爱点缀。”——卢梭

而卢梭最推崇的食物是奶以及一切奶制品——既包括人奶也包括各种动物奶制品。卢梭认为,“乳汁虽然产自动物,但属于素的物质;乳汁的成分分析可以证明。”而凝乳,则是奶的精华,是温和、健康和营养的饮食代表。

除了自然而有营养,卢梭喜爱奶及奶制品还有另一个原因,他评论道“奶制品和糖,是性的自然味道,象征纯真与温和,是性的可爱点缀。”神奇的,标志纯洁、健康和真实的食物,是奶。别的都是腐败的。他说:“我们的首选食物是奶,对于重口味,我们只是不同程度的习惯而已,但实际上我们厌恶重口味。水果、蔬菜、野菜,最后才是不加香料也不加盐的烤肉,这些是最早的人类盛宴。”

3

康德

“醉酒是增加想象力的方式”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79岁),德国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的学说深深影响了近代西方哲学,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苛刻挑剔的康德是虔诚主义者,却也是好酒之徒。刚过三十岁的康德经常去咖啡馆,在那儿他灌下了很多酒,醉得找不到在哥尼斯堡的住所。据称他每天晚上都玩台球和扑克,每天中午都喝一杯葡萄酒。他说啤酒是“慢性毒药,能致人死命”,认为啤酒是造成死亡,还是造成……痔疮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康德如此爱酒?理解跟古今中外的其它酒徒也差不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啊!康德这样评论自己的嗜酒如命,醉酒是“通过身体来刺激想象力的一种方式”,增加想象力,或至少让自己觉得更有想象力。康德承认,这些令人忘却自我的手段可以让人逃离粗俗的世界,“忘却似乎从一开始就存在于生命本身的负担”。

康德每天中午都喝一杯葡萄酒,他认为喝酒让人忘却烦恼,真是“我喝故我在”啊。

康德将饮酒的效果理论化:烧酒造成沉默,葡萄酒让人兴奋,啤酒撑饱肚子,摄入酒精“可以让人微醺快乐,但有不同之处,狂饮啤酒更容易把人关闭在梦里,喝啤酒的方式往往很粗鲁,而喝葡萄酒是快乐的、喧闹的,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唠叨”

除了酒,康德对于饮食的其它方面似乎没有特别喜好或憎恶,一般是“三道热菜(荤素皆有)、奶酪和黄油”。康德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对黄油面包片着迷不已,当康德发现盘中食物切得很杂乱,失去规则,他喊道:“要形式,要精确的形式啊……”

4

尼采

“智力产出多、情感丰富的人,需要吃肉”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尼采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尼采攻击现代人的饮食,他认为“现代人想消化很多东西,甚至要消化一切,人将一切抱负放于其上”。而“什么都吃的人不是最精细的种类”。庸俗在于不作区分。什么都吃,这是一种谬误。

缺少品质,缺乏柔韧、清淡、细腻,这些都是消极饮食的特点,原型是德国菜。而素食也不是解决办法。尼采认为,素食者“可能是需要吃补品的人”,因为蔬菜而筋疲力尽。在给朋友的信里,尼采一开始就表达了保留意见:“智力产出多而情感丰富的人,需要吃肉。为什么要把素食‘搞成一种宗教’,这类狂热为什么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素食主义呢?”

尼采喜爱吃火腿,对风行的素食主义不屑一顾,认为智力产出丰富的人必须得多吃肉。

尼采的典型饮食安排中都少不了熟肉。1880年之后,他写给母亲的信里大多是要香肠、火腿。他抱怨火腿腌制得不细致,请母亲不要再给他寄梨子。他首先要“威鲁瓦火腿”或“火腿香肠”,然后要蜂蜜、大黄块和萨瓦糕。他一直钟爱牛排加煎鸡蛋、火腿加生蛋黄以及面包。

虽然尼采认为吃肉是必须,但他的饮食理论也讲究节制:不要过多(大米、土豆),不要过少(肉类),要有禁忌(酒精、兴奋剂)。尼采认为家庭妇女们制造了一个肥腻、粗俗、臃肿的德国。他批评“厨房里的蠢事”,抨击“做饭的女人”,斥责“女人用恐怖的无知完成这项任务”:为家人和一家之长做饭菜。“做饭的女人糟透了,厨房里没有丝毫理智,所以人的进化才被延缓了最为漫长的时间,受到最为严重的损害。这个状况在今天几乎没有任何好转”。

5

萨特

“我总是被龙虾追杀”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

萨特是我们这些哲学家里最不爱吃的一位,他似乎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但他偏偏对“吃”这件事情聊得最多。鉴于萨特总是自带诸多八卦属性,关于萨特的饮食观,咱们也多说几句。

萨特不喜欢带壳的海鲜,他吃了会呕吐。在《永别的仪式》里,波伏娃问萨特对食物有何喜恶。关于最讨厌的食物,他答道:“蟹虾、牡蛎、海贝。....这种肉塞在一个东西里,用作食物的话,就要把它抽出来吃。想到抽出来,我就觉得恶心。怪物的肉被紧紧夹在硬壳里面,要用工具才能弄出来,而且还不是完整的剥离。”

《存在与虚无》里的论述没有忽视食物。在萨特最重要的这部作品里,萨特将饮食与性隐喻结合在一起:“有些倾向是吃这一行为的基础,其中,填塞倾向无疑是最基本的:食物是填塞嘴巴的‘填料’;吃,就是填塞自己的嘴巴。”填塞复数的洞,既是吃,又是交配。萨特毫不犹豫地谈及“女性器官的猥琐”,他分析了吸入、吞咽、吸收和夹紧的性。他强调,两个洞有相似性,“毫无疑问,性器官是嘴,贪婪的嘴,吞阴茎的嘴。”

萨特厌恶食物,但对“烟”欲罢不能。

据波伏娃透露,只要身体健康,萨特常忘记讲卫生,也忘记身体的节奏,忘记饮食这一文化仪式必然要用来超越自然的必需。“我觉得完全无所谓,”他写道,“中午或晚上跳过一顿,或者一天跳过两顿,只吃面包就行,或者连面包都不用吃,只吃沙拉也行,要么饿一两天也行。”波伏娃证实他吃得随便,时间随便,方式也随便。

鄙视自我,把身体当物品使用——自我厌恶的变异,这在萨特身上体现为烟和酒的双重面孔。安妮·科恩索拉尔总结了萨特一天当中消化的东西:“卷烟两包,是味道呛人的玉米纸卷烟,烟斗数支,抽棕色烟丝;酒一升多,有葡萄酒、啤酒、白烧酒、威士忌等等;安非他命两百毫克;阿司匹林十五克;巴比妥数克,还有咖啡、茶,以及日常饮食里的油腻食物。”

萨特的酗酒是确凿无疑的。几次酩酊大醉都记录在波伏娃的回忆录里,最有名的一次发生在莫斯科,那是1954年春天,他住了十天院。好心的传记作家们都指责苏联主人对他压酒……在一次问诊之后,萨特意识自己应该戒酒了,他喊道:“我这是在跟我生命中的六十年光阴永别。”

龙虾,是萨特的噩梦。

在《存在和虚无》中,萨特说出一个小小的吸烟理论:吸烟,是实践一个仪式,将肢体动作戏剧化、仪式化,也是“融入身体的摧毁性反应。烟丝是‘据为己有’的存在的象征,因为随着呼吸的节奏,它被一种‘持续摧毁’的方式摧毁,经过我的身体,固体消费成了烟雾,这种象征方式表现出变化。”这个“火葬式牺牲”,萨特说它本身就是整个人类的牺牲游戏,“整个世界的一种据为己有式的摧毁。我吸烟,烟丝变成气体又被我吸收进身体。”吸烟和吃饭,是同一逻辑的两种方式。

在萨特仔细解剖自我的试验台上,兴奋剂、酒精、烟草还是不够。萨特希望在自己身上测试致幻剂对个体的图像形成会产生什么效果。波伏娃描述萨特向她汇报的幻觉:“他身边和身后,躜动着螃蟹、章鱼和面目狰狞的东西。”水生甲壳动物的报复:萨特认为自己被龙虾追杀。当波伏娃在电话里担心实验进展的时候,萨特用惊魂未定的声音回答说,她的“召唤让他摆脱了跟章鱼的缠斗——他肯定不占上风”。后来在街上,麦司卡林已经没有延迟效用了,可萨特仍然“十分确信有只龙虾一跳一跳地跟在自己身后”。

萨特似乎没什么喜欢吃的东西,西红柿,他则尤为讨厌。

萨特承认自己没什么喜欢的东西。除了果断排斥海产品,他还厌恶西红柿,拒绝吃西红柿的酸果肉。总的说来,被他称作植物的东西他都不喜欢。他从来不吃天然状态的水果:水果的罪在于水果是偶然的产物,是跟人距离过远的外在之物。萨特是极佳的反第欧根尼者,他憎恨天然的东西,只对制造加工过的产品有兴趣,只喜欢人造之物。

萨特明确说:“食物必须经过人的劳动产生。面包就是如此。我常常想,面包是跟人的一种关系。”他曾经喜欢肉类,但后来不喜欢,理由是素食者很看重的:吃肉就是咀嚼死尸。

水生甲壳类动物总是萨特的噩梦,他在《文字生涯》中说到别人排斥自己时,比喻自己变成了螃蟹:“突然间,我失去了人的外貌,他们看到一只螃蟹倒退着要逃离这个如此人性的大厅。现在,被揭开面具的闯入者逃跑了:大厅里的事继续着。”

《哲学家的肚子》

作者: [法]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你就是你的食物。”

在讲究生活方式的当下,每个现代人对吃什么都有一套讲究。有人要少油少盐,有人坚持素食主义,也有人要坚持大鱼大肉.......

对于思考时间万物的哲学家们来说,“吃什么、如何吃”这么重要的事情,他们怎么能没有态度呢!今天,书评君带大家学习一下各位大哲学家们的“饮食之道”。

你对“吃”这件事情有何讲究?是否同意以下诸位思想家们的看法?欢迎留言给书评君。

1

第欧根尼

“我不觉得吃人肉有多么丑陋”

第欧根尼(希腊文Διογνη 英文Diogenēs,约公元前412—前324),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一个银行家家庭,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生于锡诺帕(现属土耳其),卒于科林斯。他的真实生平难以考据,但古代留下大量有关他的传闻轶事。

谈到犬儒者,黑格尔说:“他们不配任何哲学思考”;而尼采则说,犬儒主义者是“地球上能企及的最高之物”,可见第欧根尼总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在饮食上,这位哲学家的大胆放肆也一以贯之。

第欧根尼打算“回到最初的野蛮状态”。他反对用火,反对把普罗米修斯当作文明的象征。犬儒主义饮食学的首要原则是生吃食物,并且第欧根尼“不觉得吃人肉有多么丑陋,万物在万物中,处处如此。面包里有人肉,草里有面包。”

厉害了,我们的第欧根尼,可以生吃章鱼还是很威武的...

犬儒主义颂扬简单的生活,靠采摘果腹,喝新鲜的泉水。关于第欧根尼的饮食传说中,最传神的是他可以生吃章鱼,拒绝任何用火烹制的肉。甚至他的死也据说与此有关:死于与一只狗争抢“章鱼”(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第欧根尼故意憋气结束自己的生命)。

第欧根尼要求别人在他死后把他的尸体抛到外面,让自己成为野兽的食物,成为自然循环的一个部分。第欧根尼一生的饮食是一个这样的循环:从生吃动物的人,变成被动物生吃的人。

2

卢梭

“我们的首选食物是奶”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与第欧根尼一样,卢梭同样崇尚自然朴素的生活。但何为自然朴素?每个哲学家的想法都不同。卢梭接受了火,他认为火是绝好的普罗米修斯元素,甚至是文明的象征。他认为火为视觉、嗅觉带来舒适,发出的热给身体带来舒适。不过,卢梭鞭挞在任何季节都能产出水果和蔬菜的农业生产理性化。

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卢梭推崇的食物是清淡少油盐的蔬菜水果野菜。卢梭把素食说成最接近原始人的进食方式,他甚至非常警惕荤食者:“可以肯定,喜欢吃肉的人通常比别人更加残酷和凶暴。”因此有了这样的等式:肉类=力量=残酷,蔬菜=软弱=温和。

“奶制品和糖,是性的自然味道,象征纯真与温和,是性的可爱点缀。”——卢梭

而卢梭最推崇的食物是奶以及一切奶制品——既包括人奶也包括各种动物奶制品。卢梭认为,“乳汁虽然产自动物,但属于素的物质;乳汁的成分分析可以证明。”而凝乳,则是奶的精华,是温和、健康和营养的饮食代表。

除了自然而有营养,卢梭喜爱奶及奶制品还有另一个原因,他评论道“奶制品和糖,是性的自然味道,象征纯真与温和,是性的可爱点缀。”神奇的,标志纯洁、健康和真实的食物,是奶。别的都是腐败的。他说:“我们的首选食物是奶,对于重口味,我们只是不同程度的习惯而已,但实际上我们厌恶重口味。水果、蔬菜、野菜,最后才是不加香料也不加盐的烤肉,这些是最早的人类盛宴。”

3

康德

“醉酒是增加想象力的方式”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公元1724年4月22日—公元1804年2月12日,享年79岁),德国作家、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的学说深深影响了近代西方哲学,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康德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后,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苛刻挑剔的康德是虔诚主义者,却也是好酒之徒。刚过三十岁的康德经常去咖啡馆,在那儿他灌下了很多酒,醉得找不到在哥尼斯堡的住所。据称他每天晚上都玩台球和扑克,每天中午都喝一杯葡萄酒。他说啤酒是“慢性毒药,能致人死命”,认为啤酒是造成死亡,还是造成……痔疮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康德如此爱酒?理解跟古今中外的其它酒徒也差不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啊!康德这样评论自己的嗜酒如命,醉酒是“通过身体来刺激想象力的一种方式”,增加想象力,或至少让自己觉得更有想象力。康德承认,这些令人忘却自我的手段可以让人逃离粗俗的世界,“忘却似乎从一开始就存在于生命本身的负担”。

康德每天中午都喝一杯葡萄酒,他认为喝酒让人忘却烦恼,真是“我喝故我在”啊。

康德将饮酒的效果理论化:烧酒造成沉默,葡萄酒让人兴奋,啤酒撑饱肚子,摄入酒精“可以让人微醺快乐,但有不同之处,狂饮啤酒更容易把人关闭在梦里,喝啤酒的方式往往很粗鲁,而喝葡萄酒是快乐的、喧闹的,有一种精神层面的唠叨”

除了酒,康德对于饮食的其它方面似乎没有特别喜好或憎恶,一般是“三道热菜(荤素皆有)、奶酪和黄油”。康德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对黄油面包片着迷不已,当康德发现盘中食物切得很杂乱,失去规则,他喊道:“要形式,要精确的形式啊……”

4

尼采

“智力产出多、情感丰富的人,需要吃肉”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24岁时尼采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活到1900年去世。尼采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

尼采攻击现代人的饮食,他认为“现代人想消化很多东西,甚至要消化一切,人将一切抱负放于其上”。而“什么都吃的人不是最精细的种类”。庸俗在于不作区分。什么都吃,这是一种谬误。

缺少品质,缺乏柔韧、清淡、细腻,这些都是消极饮食的特点,原型是德国菜。而素食也不是解决办法。尼采认为,素食者“可能是需要吃补品的人”,因为蔬菜而筋疲力尽。在给朋友的信里,尼采一开始就表达了保留意见:“智力产出多而情感丰富的人,需要吃肉。为什么要把素食‘搞成一种宗教’,这类狂热为什么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素食主义呢?”

尼采喜爱吃火腿,对风行的素食主义不屑一顾,认为智力产出丰富的人必须得多吃肉。

尼采的典型饮食安排中都少不了熟肉。1880年之后,他写给母亲的信里大多是要香肠、火腿。他抱怨火腿腌制得不细致,请母亲不要再给他寄梨子。他首先要“威鲁瓦火腿”或“火腿香肠”,然后要蜂蜜、大黄块和萨瓦糕。他一直钟爱牛排加煎鸡蛋、火腿加生蛋黄以及面包。

虽然尼采认为吃肉是必须,但他的饮食理论也讲究节制:不要过多(大米、土豆),不要过少(肉类),要有禁忌(酒精、兴奋剂)。尼采认为家庭妇女们制造了一个肥腻、粗俗、臃肿的德国。他批评“厨房里的蠢事”,抨击“做饭的女人”,斥责“女人用恐怖的无知完成这项任务”:为家人和一家之长做饭菜。“做饭的女人糟透了,厨房里没有丝毫理智,所以人的进化才被延缓了最为漫长的时间,受到最为严重的损害。这个状况在今天几乎没有任何好转”。

5

萨特

“我总是被龙虾追杀”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

萨特是我们这些哲学家里最不爱吃的一位,他似乎对任何食物都不感兴趣,但他偏偏对“吃”这件事情聊得最多。鉴于萨特总是自带诸多八卦属性,关于萨特的饮食观,咱们也多说几句。

萨特不喜欢带壳的海鲜,他吃了会呕吐。在《永别的仪式》里,波伏娃问萨特对食物有何喜恶。关于最讨厌的食物,他答道:“蟹虾、牡蛎、海贝。....这种肉塞在一个东西里,用作食物的话,就要把它抽出来吃。想到抽出来,我就觉得恶心。怪物的肉被紧紧夹在硬壳里面,要用工具才能弄出来,而且还不是完整的剥离。”

《存在与虚无》里的论述没有忽视食物。在萨特最重要的这部作品里,萨特将饮食与性隐喻结合在一起:“有些倾向是吃这一行为的基础,其中,填塞倾向无疑是最基本的:食物是填塞嘴巴的‘填料’;吃,就是填塞自己的嘴巴。”填塞复数的洞,既是吃,又是交配。萨特毫不犹豫地谈及“女性器官的猥琐”,他分析了吸入、吞咽、吸收和夹紧的性。他强调,两个洞有相似性,“毫无疑问,性器官是嘴,贪婪的嘴,吞阴茎的嘴。”

萨特厌恶食物,但对“烟”欲罢不能。

据波伏娃透露,只要身体健康,萨特常忘记讲卫生,也忘记身体的节奏,忘记饮食这一文化仪式必然要用来超越自然的必需。“我觉得完全无所谓,”他写道,“中午或晚上跳过一顿,或者一天跳过两顿,只吃面包就行,或者连面包都不用吃,只吃沙拉也行,要么饿一两天也行。”波伏娃证实他吃得随便,时间随便,方式也随便。

鄙视自我,把身体当物品使用——自我厌恶的变异,这在萨特身上体现为烟和酒的双重面孔。安妮·科恩索拉尔总结了萨特一天当中消化的东西:“卷烟两包,是味道呛人的玉米纸卷烟,烟斗数支,抽棕色烟丝;酒一升多,有葡萄酒、啤酒、白烧酒、威士忌等等;安非他命两百毫克;阿司匹林十五克;巴比妥数克,还有咖啡、茶,以及日常饮食里的油腻食物。”

萨特的酗酒是确凿无疑的。几次酩酊大醉都记录在波伏娃的回忆录里,最有名的一次发生在莫斯科,那是1954年春天,他住了十天院。好心的传记作家们都指责苏联主人对他压酒……在一次问诊之后,萨特意识自己应该戒酒了,他喊道:“我这是在跟我生命中的六十年光阴永别。”

龙虾,是萨特的噩梦。

在《存在和虚无》中,萨特说出一个小小的吸烟理论:吸烟,是实践一个仪式,将肢体动作戏剧化、仪式化,也是“融入身体的摧毁性反应。烟丝是‘据为己有’的存在的象征,因为随着呼吸的节奏,它被一种‘持续摧毁’的方式摧毁,经过我的身体,固体消费成了烟雾,这种象征方式表现出变化。”这个“火葬式牺牲”,萨特说它本身就是整个人类的牺牲游戏,“整个世界的一种据为己有式的摧毁。我吸烟,烟丝变成气体又被我吸收进身体。”吸烟和吃饭,是同一逻辑的两种方式。

在萨特仔细解剖自我的试验台上,兴奋剂、酒精、烟草还是不够。萨特希望在自己身上测试致幻剂对个体的图像形成会产生什么效果。波伏娃描述萨特向她汇报的幻觉:“他身边和身后,躜动着螃蟹、章鱼和面目狰狞的东西。”水生甲壳动物的报复:萨特认为自己被龙虾追杀。当波伏娃在电话里担心实验进展的时候,萨特用惊魂未定的声音回答说,她的“召唤让他摆脱了跟章鱼的缠斗——他肯定不占上风”。后来在街上,麦司卡林已经没有延迟效用了,可萨特仍然“十分确信有只龙虾一跳一跳地跟在自己身后”。

萨特似乎没什么喜欢吃的东西,西红柿,他则尤为讨厌。

萨特承认自己没什么喜欢的东西。除了果断排斥海产品,他还厌恶西红柿,拒绝吃西红柿的酸果肉。总的说来,被他称作植物的东西他都不喜欢。他从来不吃天然状态的水果:水果的罪在于水果是偶然的产物,是跟人距离过远的外在之物。萨特是极佳的反第欧根尼者,他憎恨天然的东西,只对制造加工过的产品有兴趣,只喜欢人造之物。

萨特明确说:“食物必须经过人的劳动产生。面包就是如此。我常常想,面包是跟人的一种关系。”他曾经喜欢肉类,但后来不喜欢,理由是素食者很看重的:吃肉就是咀嚼死尸。

水生甲壳类动物总是萨特的噩梦,他在《文字生涯》中说到别人排斥自己时,比喻自己变成了螃蟹:“突然间,我失去了人的外貌,他们看到一只螃蟹倒退着要逃离这个如此人性的大厅。现在,被揭开面具的闯入者逃跑了:大厅里的事继续着。”

《哲学家的肚子》

作者: [法]米歇尔·翁弗雷(Michel Onfray)


相关文章

  • 66个当代西方哲学家回答"谁是你最喜欢的哲学家?"排名第一的竟然是--
  • 谁是你最喜欢的哲学家? 我想每个爱好哲学的人心中都会有一个答案,但是从66个西方当代哲学家口中说出他们的答案就有点意思了. 哲学播客Philosophy Bites每集都会对当代著名哲学家进行15-20分钟的采访.Philosophy Bi ...查看


  •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_方丽华
  • 2010年第13期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No.132010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 ...查看


  • 林贤治:我的阅读
  • 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始于别无选择中的选择. 我们禁止翻译和阅读西方的许多著作,它们曾经被冠以形形色色的罪名.中学时代,我们就知道"禁书"的存在了.至于"内部发行"的灰皮书.黄皮书.蓝皮书之类,在偏僻的 ...查看


  • 历史老师要看的书
  • 历史老师要看的书 初学读书的人,看见许多书,要想都记得,都能作材料,实在很不容易.某先辈云:"不会读书,书面是平的:会读书,字句都浮起来了."如何才能使书中字浮凸起来?唯一的方法就是训练注意„„这种工作,起初做时是很难, ...查看


  • 萨特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蕴意与启示_崔延强
  • 萨特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蕴意与启示 崔延强易 [摘 要] 然 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写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中 ...查看


  • 哲学经典名言
  • 1.时间是真理最伟大的朋友,偏见是真理最大的敌人,谦逊是真理永恒的伴侣.(查,利匀顿) 2.人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3.表的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的美才能经久不衰.(歌德) 4.最大的无聊,就是为无聊费尽辛劳.(莎士比亚) ...查看


  • 名人的言论
  • 哲学的意蕴就在于它以简单明了的词句表达深刻的意义,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 ------------------------------------------------------- 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 ...查看


  • 西方哲学家
  • 北京大学哲学系 历史概况 新闻报道 机构人员 课程教学 科研学术 哲学资源 招生信息 同学系友 站内检索>> 新闻报道教师信息同学系友课程教学哲学资源PhilSearch 哲学资源 ->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Socrate ...查看


  •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名言精选大全
  • 高考作文素材:名人名言精选大全 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素材. 1.思想不是你要它来它便来,而是由它自己决定它的来去.--叔本华 2.我除了知道我的无知这个事实外一无所知.--苏格拉底 3.水是万物之本源,万物终归于水.--泰勒斯 4.使一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