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犹太人最早是在唐代(约公元8世纪前后)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境内的,此后也有从海路来到中国沿海各地再进入内地的。尽管少数学者认为犹太人早在汉代,甚至周代就来到了中国,但均无确凿的考古发现予以佐证。犹太人进入中国后散居许多城市和地区,直到宋朝才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封犹太社团。
北宋时期,一批犹太人来到了当时的都城东京(今开封,以下通称开封),受到宋朝当局的友好接待,被允准归依中国,可保持本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定居在开封。此后他们在居住、迁徙、谋业、就学、土地买卖、宗教信仰、通婚等诸方面均享受与汉族同样的权利和待遇,从未受到歧视。
在这样一种安全稳定宽松的环境中,犹太人很快便显示出经商理财的才能,在商业贸易领域取得了成功,成为开封一带的富有阶层,同时他们的宗教活动也日趋活跃。
1163年,开封犹太人在闹市区建起一座犹太会堂。百余年后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犹太会堂得到重建。到了明代,开封犹太社团进入其鼎盛时期,已有500余户,约4000-5000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当时开封犹太人中有经过科举之路进入朝廷或到州县当官的,有通过经商办实业而成为富商巨贾的,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和勤劳致富的农夫,也有少数医师和职业神职人员。
也就在这同时,他们不知不觉地同化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主流之中。他们参加科举制度下的考试,改希伯来姓名为汉人姓名,习用汉文汉语,开始与外族通婚,穿戴中国服饰,按照中国的习俗惯例待人接物处事,而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却逐渐淡化了。1642年,因黄河决堤,整个开封城被淹没。犹太会堂也被冲垮,许多经书散失。随后开封犹太人虽于1663年再次重建犹太会堂,并找回了一部分经书,但此时开封犹太社团总人口已不到两千。
到17世纪后,开封犹太社团事实上已与外部犹太世界失去了联系。到19世纪中叶,开封犹太会堂已成一片废墟,开封犹太人已经多年没有拉比,不能读希伯来语,宗教仪式也已停止。也就在这前后,西方传教士们“发现”了开封犹太人后裔,并随即在欧美掀起了一股研究开封犹太人的热潮。
上海的犹太人也试图帮助开封犹太人后裔恢复犹太传统,但均未能成功。
最终,开封犹太社团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犹太人何时来到中国?他们来自何方?
1901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新疆和阗发现的
8世纪一位犹太商人以希伯来字母书写的波斯文书信。
1908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8世纪晚期的一份希伯来文祈祷书。
具有闪族特征的唐代陶俑,被认为是属于闪族的犹太人在唐代已经来到中国的佐证。
这两个是在西安附近出土的。
犹太人向东方迁徙及来华图。
开封犹太人
刻于1489年(明弘治二年)的开封犹太会堂《重建清真寺记》碑文
刻于1512年(明正德七年)的开封犹太会堂《尊崇道经寺记》碑文。
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的开封犹太会堂《重建清真寺记》碑拓片的一部分。
1722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孟正气描摹的开封犹太会堂平面图
1722年孟正气描摹的开封犹太会堂大殿内部平面图。
以色列邮票上的开封犹太会堂模型。
16世纪开封犹太会堂的社团托拉经卷箱。
以色列贝思·哈特夫所斯大离散博物馆中所藏的开封犹太会堂主体建筑模型。
以色列贝思·哈特夫所斯大离散博物馆中所藏的开封犹太会堂主体建筑模型。
15世纪开封犹太社团新年祈祷书一页。
15世纪开封犹太社团托拉经卷片断。
古代开封犹太社团托拉经卷《出埃及记》。
18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的第五封书简︰
中国犹太人的希伯来文《旧约》各书。
以汉文和希伯来文写成的开封犹太人牒谱。
诵读托拉的开封犹太人。
开封犹太会堂石钵。
1621年开封犹太社团“方经”《创世记》第一页。
开封犹太会堂圣瓶
召集开封犹太人祈祷的灵阳玉磬。
开封犹太会堂内希伯来文牌匾之一。
开封犹太人后裔七姓家族之一金氏祖坟石碑,碑文述及其先祖辗转来到开封定居的经历。
开封犹太会堂内的青铜香炉。
一位显然已经汉化的开封犹太人后裔,摄于1906年。
1906年,两个开封犹太人后裔在石碑旁
1901年,开封犹太后裔、商人李庆胜及其子在上海。
开封犹太会堂旧址所在的开封城东门,当年许多开封犹太人居住在这周围一带。
1910年,开封犹太会堂旧址,左侧竖立着1489年和1512年犹太会堂重建纪念碑。
开封犹太人后裔中的长者赵允中,摄于1919年。
开封南教经胡同(此胡同命名于上一世纪),
这里距犹太会堂旧址不远,曾是当年开封犹太社团宗教活动中心。
开封城平面图中犹太会堂的位置。
今日开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南教经胡同
开封犹太人研究热
利马窦(1552-1610),最早“发现”中国犹太人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
18世纪初骆保禄的第二封书简︰犹太人称呼上帝的汉文姓名。
利马窦与他遇到的第一位开封犹太人艾田。
17世纪荷兰犹太人马纳沙赫·本·以色列的著作《以色列的希望》插图。
马纳沙赫·本·以色列最早提出中国犹太人即“失踪的十个以色列部落”,
但这一论断为大多数学者所否定。
18世纪初孟正气的第六封书简︰开封犹太会堂用品。
耶稣会驻香港主教乔治·史密斯, 正是在他的推动下,
1850年两位教士作为“伦敦犹太人布道会”的使者前往开封调查。
1850年在上海沙逊公司任职的巴格达犹太人法拉吉写给开封犹太人后裔的一封信。
“伦敦犹太人布道会”的两位使者所写的关于开封犹太人的报告的封面,
史密斯为此报告写了引言。
在“伦敦犹太人布道会”资助下在上海学习希伯来语的开封犹太人后裔赵文魁。
“援救中国犹太人协会”入会表格,该协会是由当时在上海的一批犹太商人于1900年创立的,
试图进行恢复开封犹太社团的努力。
“援救中国犹太人协会”邀请来沪的8位开封犹太人后裔,摄于1902年。
1932年,戴维·布朗(右一)与开封犹太人后裔在赵祖方屋前合影。
布朗是一位对开封犹太人抱有浓厚兴趣的美国实业家和纽约《美国希伯来人》周刊发行人。
加拿大圣公会主教怀履光曾长期担任河南教区主教,
多次访问开封,着有《中国的犹太人》等书。
图为1919年5月怀履光(前排就座右四者)与开封犹太人后裔集体合影。
古代中国其他地方的犹太人
在古代,除开封之外,犹太人也曾经流散于西安、洛阳、广州、杭州、宁波、北京、泉州、扬州、南京等中国其他许多城市,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确凿的记录。
12或13世纪以阿拉伯文和汉文铭刻的郭氏(疑为波斯犹太人)墓碑,
现藏于福建泉州海交史博物馆。
宋元时期宁波港古城图中的“波斯旅馆”(“X”标记处),
当时的波斯人是指包括犹太人在内的一切来自西亚的外国人。
大批犹太人最早是在唐代(约公元8世纪前后)沿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境内的,此后也有从海路来到中国沿海各地再进入内地的。尽管少数学者认为犹太人早在汉代,甚至周代就来到了中国,但均无确凿的考古发现予以佐证。犹太人进入中国后散居许多城市和地区,直到宋朝才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开封犹太社团。
北宋时期,一批犹太人来到了当时的都城东京(今开封,以下通称开封),受到宋朝当局的友好接待,被允准归依中国,可保持本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定居在开封。此后他们在居住、迁徙、谋业、就学、土地买卖、宗教信仰、通婚等诸方面均享受与汉族同样的权利和待遇,从未受到歧视。
在这样一种安全稳定宽松的环境中,犹太人很快便显示出经商理财的才能,在商业贸易领域取得了成功,成为开封一带的富有阶层,同时他们的宗教活动也日趋活跃。
1163年,开封犹太人在闹市区建起一座犹太会堂。百余年后在元朝政府的支持下,犹太会堂得到重建。到了明代,开封犹太社团进入其鼎盛时期,已有500余户,约4000-5000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当时开封犹太人中有经过科举之路进入朝廷或到州县当官的,有通过经商办实业而成为富商巨贾的,有技艺高超的工匠和勤劳致富的农夫,也有少数医师和职业神职人员。
也就在这同时,他们不知不觉地同化于中国儒家文化的主流之中。他们参加科举制度下的考试,改希伯来姓名为汉人姓名,习用汉文汉语,开始与外族通婚,穿戴中国服饰,按照中国的习俗惯例待人接物处事,而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却逐渐淡化了。1642年,因黄河决堤,整个开封城被淹没。犹太会堂也被冲垮,许多经书散失。随后开封犹太人虽于1663年再次重建犹太会堂,并找回了一部分经书,但此时开封犹太社团总人口已不到两千。
到17世纪后,开封犹太社团事实上已与外部犹太世界失去了联系。到19世纪中叶,开封犹太会堂已成一片废墟,开封犹太人已经多年没有拉比,不能读希伯来语,宗教仪式也已停止。也就在这前后,西方传教士们“发现”了开封犹太人后裔,并随即在欧美掀起了一股研究开封犹太人的热潮。
上海的犹太人也试图帮助开封犹太人后裔恢复犹太传统,但均未能成功。
最终,开封犹太社团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
犹太人何时来到中国?他们来自何方?
1901年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在新疆和阗发现的
8世纪一位犹太商人以希伯来字母书写的波斯文书信。
1908年法国考古学家伯希和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8世纪晚期的一份希伯来文祈祷书。
具有闪族特征的唐代陶俑,被认为是属于闪族的犹太人在唐代已经来到中国的佐证。
这两个是在西安附近出土的。
犹太人向东方迁徙及来华图。
开封犹太人
刻于1489年(明弘治二年)的开封犹太会堂《重建清真寺记》碑文
刻于1512年(明正德七年)的开封犹太会堂《尊崇道经寺记》碑文。
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的开封犹太会堂《重建清真寺记》碑拓片的一部分。
1722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孟正气描摹的开封犹太会堂平面图
1722年孟正气描摹的开封犹太会堂大殿内部平面图。
以色列邮票上的开封犹太会堂模型。
16世纪开封犹太会堂的社团托拉经卷箱。
以色列贝思·哈特夫所斯大离散博物馆中所藏的开封犹太会堂主体建筑模型。
以色列贝思·哈特夫所斯大离散博物馆中所藏的开封犹太会堂主体建筑模型。
15世纪开封犹太社团新年祈祷书一页。
15世纪开封犹太社团托拉经卷片断。
古代开封犹太社团托拉经卷《出埃及记》。
18世纪初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的第五封书简︰
中国犹太人的希伯来文《旧约》各书。
以汉文和希伯来文写成的开封犹太人牒谱。
诵读托拉的开封犹太人。
开封犹太会堂石钵。
1621年开封犹太社团“方经”《创世记》第一页。
开封犹太会堂圣瓶
召集开封犹太人祈祷的灵阳玉磬。
开封犹太会堂内希伯来文牌匾之一。
开封犹太人后裔七姓家族之一金氏祖坟石碑,碑文述及其先祖辗转来到开封定居的经历。
开封犹太会堂内的青铜香炉。
一位显然已经汉化的开封犹太人后裔,摄于1906年。
1906年,两个开封犹太人后裔在石碑旁
1901年,开封犹太后裔、商人李庆胜及其子在上海。
开封犹太会堂旧址所在的开封城东门,当年许多开封犹太人居住在这周围一带。
1910年,开封犹太会堂旧址,左侧竖立着1489年和1512年犹太会堂重建纪念碑。
开封犹太人后裔中的长者赵允中,摄于1919年。
开封南教经胡同(此胡同命名于上一世纪),
这里距犹太会堂旧址不远,曾是当年开封犹太社团宗教活动中心。
开封城平面图中犹太会堂的位置。
今日开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南教经胡同
开封犹太人研究热
利马窦(1552-1610),最早“发现”中国犹太人的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
18世纪初骆保禄的第二封书简︰犹太人称呼上帝的汉文姓名。
利马窦与他遇到的第一位开封犹太人艾田。
17世纪荷兰犹太人马纳沙赫·本·以色列的著作《以色列的希望》插图。
马纳沙赫·本·以色列最早提出中国犹太人即“失踪的十个以色列部落”,
但这一论断为大多数学者所否定。
18世纪初孟正气的第六封书简︰开封犹太会堂用品。
耶稣会驻香港主教乔治·史密斯, 正是在他的推动下,
1850年两位教士作为“伦敦犹太人布道会”的使者前往开封调查。
1850年在上海沙逊公司任职的巴格达犹太人法拉吉写给开封犹太人后裔的一封信。
“伦敦犹太人布道会”的两位使者所写的关于开封犹太人的报告的封面,
史密斯为此报告写了引言。
在“伦敦犹太人布道会”资助下在上海学习希伯来语的开封犹太人后裔赵文魁。
“援救中国犹太人协会”入会表格,该协会是由当时在上海的一批犹太商人于1900年创立的,
试图进行恢复开封犹太社团的努力。
“援救中国犹太人协会”邀请来沪的8位开封犹太人后裔,摄于1902年。
1932年,戴维·布朗(右一)与开封犹太人后裔在赵祖方屋前合影。
布朗是一位对开封犹太人抱有浓厚兴趣的美国实业家和纽约《美国希伯来人》周刊发行人。
加拿大圣公会主教怀履光曾长期担任河南教区主教,
多次访问开封,着有《中国的犹太人》等书。
图为1919年5月怀履光(前排就座右四者)与开封犹太人后裔集体合影。
古代中国其他地方的犹太人
在古代,除开封之外,犹太人也曾经流散于西安、洛阳、广州、杭州、宁波、北京、泉州、扬州、南京等中国其他许多城市,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确凿的记录。
12或13世纪以阿拉伯文和汉文铭刻的郭氏(疑为波斯犹太人)墓碑,
现藏于福建泉州海交史博物馆。
宋元时期宁波港古城图中的“波斯旅馆”(“X”标记处),
当时的波斯人是指包括犹太人在内的一切来自西亚的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