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结课论文

美学基础论文

姓名:蔡天训

学号:[1**********]4

院系:理学院

班级:信息112班

时间:2012年6月28日

艺术化生活·诗意的栖居

一.美学基础概念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孔子进一步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这种博爱思想几乎贯穿于孔子的哲学思辩中。孔子又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作他崇拜的“仁者”形象,用周流不滞的水引发他无限的哲理情思,触发他深沉的哲学感慨。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君子温润如玉。玉,刚接触到是凉的,带在身上,它会变热。有些还会由浑浊变透明。儒家的仁是讲究对象的,所谓“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两者精神相合。 关于内在感官,许多人都有来自概念上的理解。但概念始终只是概念,感官之于我们人类,关键在于能够被认知为“我感受到了这个概念”。就如同你的眼睛看到风景,树木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楼房,道路...它们全都可以作为图像化的概念被你分析,被你理解。但是眼睛仅仅只是一个镜头,它不具有分析与理解的能力。当你把眼睛闭上,你依然可以思考树木,思考天空,楼房,道路..你从这一切中所获得的经验并不是来自眼睛,而是经由内在感官的处理从而产生领悟。在那里有不同层次的领悟,当你能够在这些层次间移动,你所“看”到的一切将不再局限于它们被普遍定义的形象,你将产生更多的理解,比如,你可能会看到树木发着光,而天空可以不再是天空,甚至空间不复存在,而你在漂浮的灰尘中,你是无所不在的风,你体会造物者与你合而为一,你感受到美,创造,爱,无边无际...内在感官是无边无际的,在这些层次之间你会不断有新的感受,直到你再也无法用语言形容你的感受...这个无边无际才是你真正的实相。

其实我们完全能够做到在看到风景的同时,去运用内在感官领悟比风景更多的东西,但因为我们人类大多时候习惯于停留在浅层的部分,我们总是忙于对眼睛耳朵鼻子传递的信息做出本能的反应,从而忽略了去向内在感官那广阔而无边无际的领域探索,所以许多教导者推荐我们冥想。冥想是最简单的内在探索,通过冥想,我们可以从那些浅层的本能的反应中挣脱出来。在冥想中获得的每一点不一样的感受,都可以使你对内在感官这个概念拥有不断丰富的,新的理解。

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即使同一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的个人,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养、习惯、爱好,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因而他们注意、探究的对象也有着不同的指向性,他们的审美态度、评价也有着不同的倾向性,各自欣赏、追求着不同质或不同领域的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

情趣、兴味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实践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首先行为中的强大威力。实践对象化领域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I.康德曾把它们区分为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与力学的(力量的、能量的、动力的、动态的)两类,实际上两者常交融并存。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一篇佚名的论文《论崇高》,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为例进行说明。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探讨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现实主义美学观。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二.中西方美学的不同

一.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

一幅中国画和一幅西洋画,特别是古典油画,为何差异如此巨大,表明中西方画家在头脑中都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活动从而凝结的艺术意象是不同的.也表明它们的外部世界是不同的,它们心理结构也是不同的.中西方人的外部世界和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艺术和哲学上.由于哲学是人类心灵最核心、最精练、最明确的表现,艺术的差异最终也要追求到哲学的差异上.中国人的哲学反映:道、气、无、理、可以说全面抓住了中国哲学的根本核心.西方则是古希腊是一个世界,中世纪是一个世界,近代是一个世界,当代又是一个世界.以毕加索、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艺术与古代世界近代世界有明显差异.是逻各斯.泰纳在<<艺术哲学>>中就说:”希腊是一个美丽的乡土,使居民的心情愉快,以人生为节日.”但尼采却独具慧眼的看到了古希腊人的悲剧精神,,其日神说与酒神说对现代西方的美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

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存在什么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可能性,具有典型的悲剧色彩.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 有与无

有与无,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或者是永远存在,或着是跟本不存在”1一个实体的宇宙,一个气的宇宙;一个实体与虚空对立,一个则虚实相生.这就是渗透与各个方面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二) 形式与整体

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稳定不变的东西是实体.对实体的进一步认识是使实体作为人来存在,则是形式.形式是实体世界的具体化、丰富化、精确化、形式化.西方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形式原则不断变化、不断深入、内在矛盾愈来愈尖锐的历史.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它是实体的进一步具体化,是科学明晰性的产物.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就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其功能,决不离开整体来谈部分,离开整体功能谈结构.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关系不同

在希腊神话的实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古代宇宙是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冲突终可祢合,尽管有悲剧但总的说来是淋浴在阳光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作为西方的命定因素祢漫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人和自然的对立相反,中国文化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强调了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面.

二.心师造化与模仿自然的异同

(一)以人为本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有着独特的看法.中国人认为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人与天――――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艺术是一种反映,中西方民族无不将艺术的反映对象问题作为美学探索的重要问题。形象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美学认为,艺术的形象性要有其现实的原型,然而中国美学与艺术中的“形”更多的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形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艺术反映的对象是“神”,而不是“形”。

依照传神写照的要求,追求着“神似”的目标,中国 艺术家力图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韵外之旨”,“味外之味”。“传神论”被明确提出的魏晋南北朝,恰是山水诗盛行,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的时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作为具体图像的山水景物在魏晋南北朝的绘画中广泛出现,虽然在画面上多作为人物的陪衬,但它却是使画中人物富有传神的效果。为使艺术创作者的意趣得以传达而存在的,而决非一般的装饰背景。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景物刻画,确实具有“传神”的意义。竹林七贤士的士大夫那逸旷达的神思风采正是在寄情山水中展示。山水之于人的作用决定了山水在艺术中有可能发挥“传神”的作用。自然的山水景物千姿百态,能够以丰富的形态进入艺术家的审美知觉,撞击主体的心灵,故而它在传达艺术家神思情感的方面,较人物题材有更广阔的天地。关于艺术的反映对象,西方广泛流行着“模仿自然”说。尽管在不同的美学家那里“自然”的含义不尽相同,但就模仿自然再现自然这一点来说却是一致的。

三.学习美学的意义

了解美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人文品格,把握什么是美学.以怎样把握美的存在为问题,结合美学史主要理论观念,了解生活美,艺术美等存在形态,理解优美,崇高等表现形态,掌握形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以美的本质是什么为基本问题,了解美学的

根本问题及其特征,理解研究美本质的方法与思路,把握美的本质. 以美与艺术关系为核心问题,了解艺术的分类,理解艺术的本质,把握艺术作品的特征,艺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艺术接受的过程与特点,培养艺术感受与分析能力.以美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美的社会条件与社会价值,功能,主要了解美学史上美育思想,掌握美育的基本功能与特点,理解运用美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通过 美学考察 巩固我们对美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掌握,锻炼和培养我们审美感悟,审美实践,审美研究能力.

美学基础论文

姓名:蔡天训

学号:[1**********]4

院系:理学院

班级:信息112班

时间:2012年6月28日

艺术化生活·诗意的栖居

一.美学基础概念

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孔子进一步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这种博爱思想几乎贯穿于孔子的哲学思辩中。孔子又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孔子由此把厚重不移的山当作他崇拜的“仁者”形象,用周流不滞的水引发他无限的哲理情思,触发他深沉的哲学感慨。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种以山水来比喻人的仁德功绩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君子温润如玉。玉,刚接触到是凉的,带在身上,它会变热。有些还会由浑浊变透明。儒家的仁是讲究对象的,所谓“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两者精神相合。 关于内在感官,许多人都有来自概念上的理解。但概念始终只是概念,感官之于我们人类,关键在于能够被认知为“我感受到了这个概念”。就如同你的眼睛看到风景,树木是绿色的,天空是蓝色的,楼房,道路...它们全都可以作为图像化的概念被你分析,被你理解。但是眼睛仅仅只是一个镜头,它不具有分析与理解的能力。当你把眼睛闭上,你依然可以思考树木,思考天空,楼房,道路..你从这一切中所获得的经验并不是来自眼睛,而是经由内在感官的处理从而产生领悟。在那里有不同层次的领悟,当你能够在这些层次间移动,你所“看”到的一切将不再局限于它们被普遍定义的形象,你将产生更多的理解,比如,你可能会看到树木发着光,而天空可以不再是天空,甚至空间不复存在,而你在漂浮的灰尘中,你是无所不在的风,你体会造物者与你合而为一,你感受到美,创造,爱,无边无际...内在感官是无边无际的,在这些层次之间你会不断有新的感受,直到你再也无法用语言形容你的感受...这个无边无际才是你真正的实相。

其实我们完全能够做到在看到风景的同时,去运用内在感官领悟比风景更多的东西,但因为我们人类大多时候习惯于停留在浅层的部分,我们总是忙于对眼睛耳朵鼻子传递的信息做出本能的反应,从而忽略了去向内在感官那广阔而无边无际的领域探索,所以许多教导者推荐我们冥想。冥想是最简单的内在探索,通过冥想,我们可以从那些浅层的本能的反应中挣脱出来。在冥想中获得的每一点不一样的感受,都可以使你对内在感官这个概念拥有不断丰富的,新的理解。

审美趣味也称“审美鉴赏力”。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的人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即使同一时代、民族、阶级的不同的个人,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教养、习惯、爱好,不同的审美标准、审美能力,因而他们注意、探究的对象也有着不同的指向性,他们的审美态度、评价也有着不同的倾向性,各自欣赏、追求着不同质或不同领域的审美对象,产生不同的审美

情趣、兴味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崇高与悲剧性相近,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实践主体能动性方面的崇高,表现为人格与首先行为中的强大威力。实践对象化领域中的崇高,表现为自然界事物状貌样态中的强大威力。I.康德曾把它们区分为数学的(数量的、体积的、空间的、静态的)与力学的(力量的、能量的、动力的、动态的)两类,实际上两者常交融并存。艺术作品可以把这两方面的表现融为一体,以人格心灵的崇高为内容,以物体景象的崇高为形式,使震撼人心的威力更为凝炼集中。在欧洲,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公元1世纪古罗马一篇佚名的论文《论崇高》,作者认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并以海洋、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为例进行说明。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杰出的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一文中探讨艺术的本质也就是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现实主义美学观。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在批判当代的美学思潮,特别是德国唯心主义美学思潮的过程中提出这个命题的。他对“美是生活”作了这样的解释:“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这个命题的重大意义,首先在于它恢复了现实的权利;其次是它揭示了美对生活的依附关系;三是它在唯心主义美学思想泛滥的情况下,为美学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二.中西方美学的不同

一.中西方美学的文化背景不同

一幅中国画和一幅西洋画,特别是古典油画,为何差异如此巨大,表明中西方画家在头脑中都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造活动从而凝结的艺术意象是不同的.也表明它们的外部世界是不同的,它们心理结构也是不同的.中西方人的外部世界和心理结构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表现在艺术和哲学上.由于哲学是人类心灵最核心、最精练、最明确的表现,艺术的差异最终也要追求到哲学的差异上.中国人的哲学反映:道、气、无、理、可以说全面抓住了中国哲学的根本核心.西方则是古希腊是一个世界,中世纪是一个世界,近代是一个世界,当代又是一个世界.以毕加索、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当代西方艺术与古代世界近代世界有明显差异.是逻各斯.泰纳在<<艺术哲学>>中就说:”希腊是一个美丽的乡土,使居民的心情愉快,以人生为节日.”但尼采却独具慧眼的看到了古希腊人的悲剧精神,,其日神说与酒神说对现代西方的美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

始终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不存在什么天人合一、人人合一的可能性,具有典型的悲剧色彩.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 有与无

有与无,是中西方最根本的差异.西方以有为本,从有到实体;中国则以无为本,从无到有.依西方的有无观,无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生有的.”或者是永远存在,或着是跟本不存在”1一个实体的宇宙,一个气的宇宙;一个实体与虚空对立,一个则虚实相生.这就是渗透与各个方面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二) 形式与整体

西方文化中,存在的稳定不变的东西是实体.对实体的进一步认识是使实体作为人来存在,则是形式.形式是实体世界的具体化、丰富化、精确化、形式化.西方文化的发展史,也是形式原则不断变化、不断深入、内在矛盾愈来愈尖锐的历史.形式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它是实体的进一步具体化,是科学明晰性的产物.中国文化强调整体功能.整体功能就是从整体出发,以整体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把握其功能,决不离开整体来谈部分,离开整体功能谈结构.

(三)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关系不同

在希腊神话的实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古代宇宙是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冲突终可祢合,尽管有悲剧但总的说来是淋浴在阳光之中.人与自然的对立作为西方的命定因素祢漫在各个方面.与西方人和自然的对立相反,中国文化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强调了自然有机整体的一面.

二.心师造化与模仿自然的异同

(一)以人为本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人有着独特的看法.中国人认为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客体,人与天――――主体与客体之间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艺术是一种反映,中西方民族无不将艺术的反映对象问题作为美学探索的重要问题。形象性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国美学认为,艺术的形象性要有其现实的原型,然而中国美学与艺术中的“形”更多的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形神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范畴,形是手段,神是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中国艺术反映的对象是“神”,而不是“形”。

依照传神写照的要求,追求着“神似”的目标,中国 艺术家力图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韵外之旨”,“味外之味”。“传神论”被明确提出的魏晋南北朝,恰是山水诗盛行,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科的时代,这决不是偶然的巧合。作为具体图像的山水景物在魏晋南北朝的绘画中广泛出现,虽然在画面上多作为人物的陪衬,但它却是使画中人物富有传神的效果。为使艺术创作者的意趣得以传达而存在的,而决非一般的装饰背景。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水景物刻画,确实具有“传神”的意义。竹林七贤士的士大夫那逸旷达的神思风采正是在寄情山水中展示。山水之于人的作用决定了山水在艺术中有可能发挥“传神”的作用。自然的山水景物千姿百态,能够以丰富的形态进入艺术家的审美知觉,撞击主体的心灵,故而它在传达艺术家神思情感的方面,较人物题材有更广阔的天地。关于艺术的反映对象,西方广泛流行着“模仿自然”说。尽管在不同的美学家那里“自然”的含义不尽相同,但就模仿自然再现自然这一点来说却是一致的。

三.学习美学的意义

了解美学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人文品格,把握什么是美学.以怎样把握美的存在为问题,结合美学史主要理论观念,了解生活美,艺术美等存在形态,理解优美,崇高等表现形态,掌握形态分析的基本方法.以美的本质是什么为基本问题,了解美学的

根本问题及其特征,理解研究美本质的方法与思路,把握美的本质. 以美与艺术关系为核心问题,了解艺术的分类,理解艺术的本质,把握艺术作品的特征,艺术创作的过程与方法,艺术接受的过程与特点,培养艺术感受与分析能力.以美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问题,从社会学角度审视美的社会条件与社会价值,功能,主要了解美学史上美育思想,掌握美育的基本功能与特点,理解运用美育的基本途径与方法.通过 美学考察 巩固我们对美学基础理论和知识的掌握,锻炼和培养我们审美感悟,审美实践,审美研究能力.


相关文章

  • 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情况分析与启示
  • 音乐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情况分析与启示 音乐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在美学研究领域是一门比较重要的部门学科,在音乐学这个大家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分支学科,它将音乐学和美学相融合的人文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具有双重学科的特点.与音乐史学 ...查看


  • 生态美学论文
  • 生态美学 音乐美学界应当关注的新视域 学号[1**********]055 姓名 连政 班级 09音乐表演二班 选题缘起: 美学课以老师微笑为前奏而开始,同样在面带微笑之中结束.美,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改变着我的日常言行举止,生活作风 ...查看


  • 我国桥梁发展史及现存的问题
  • 20 第34卷第17期 08年6月 山 SHANXI 西建筑 Vd.34No.17 ARCHITECq25RE Jun.2008・315・ 文章编号:1009-6825(2008)17-0315-02 我国桥梁发展史及现存的问题 陈剑毅 摘 ...查看


  • 结合电视剧[亮剑]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 影视与传媒 结合电视剧<亮剑>浅谈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程岩 (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06级少数民族艺术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影视艺术是19世纪柬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新兴艺术门类,它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 ...查看


  • 论文综述要求及范文 1
  • 资料一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的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往往反映的是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反映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 ...查看


  •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雕塑[艰苦岁月]赏析
  • --■-■-■-----●-■-IIIIIII Ill IIIIII 艺术研究 - IIIIIIUI]II III "--●-■_--一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雕塑<i瑟苦岁月>赏析 刘瑶 兰州太学文学院200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查看


  • 硕士学位论文!
  • 题目: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唱腔研究 所在院系: 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专业名称: 音乐学 研究方向: 中国传统音乐 姓 名: 刘 萍 学 号: [1**********] 答辩日期: 2011年6月 指 ...查看


  • 选修美学基础论文
  • <蒙特枫丹的回忆> 法 • 柯罗 <蒙特枫丹的回忆>是法国著名民族风景画派的奠基人柯罗的代表作,画面描绘的是柯罗对巴黎东北部风景小镇蒙特枫丹丛林的美好回忆:晨雾笼罩的河面和倒影,融溶在一片银灰色调之中,秋色中的橡树, ...查看


  • 中式烹调师技师论文
  • 国家职业资格统一鉴定 中式烹调师技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姓 名: XXX 身份证号: XXXXXXXXXXXXXXXXXX 准考证号: 所在省市: XX省XX市 所在单位: 目录 一.烹饪美学 (一) 烹饪美学的概念 (二)烹饪美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