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文明的传承与发展_苏力德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9卷第5期

北方游牧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苏力德

(内蒙古画报社,内蒙古

[摘

呼和浩特010010)

要]北方游牧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诸多贡献,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独创性。蒙古帝国建立后,疆域的广阔,大

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文明的交流,开创了全球一体化的新局面。草原民族的迁徙和征服活动,直接促进和推动了世界军事制度文明影响了近现代欧亚大陆很多国家的政治进程和政治文化传统,学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游牧文明独有的政治文化、影响了欧亚地区近现代民族、宗教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北方游牧文明;独创性;传承与发展[G0中图分类号]

[A 文献标识码]

[1672-5344(2011)05-0136-03文章编号]

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

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比较简陋,经营比较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原始状态。分为纯游牧和半游牧两种。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是游牧文明的重要载体。游牧文明是在人类在早期原始狩猎文明和原始采集文明之后,与农耕文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就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言,比农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

一、游牧民族的起源

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气候变迁说、驯化地理说、游牧出于游猎。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等。说、

1. 人口压力说的代表人物博塞洛普(E.Boserup )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变暖、冰雪溶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世与此同时,采集和狩猎界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的强度逐渐上升,加上狩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猎,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了短缺。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人口增长迫使在草原地带的人类为了适应

[2011-10-09收稿日期]

生存环境而形成了游牧民族。

2. 早期狩猎文明和采集文明多出现在森林地带,后来由于气候的改变,森林面积缩小,草原地貌扩大,从事牧业活动比狩猎和采集更有利,由此形成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越了游牧民族。现在,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人类学家布莱恩·费根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被忽视的一个方面,现在我们正在寻找新方法来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改造着天然动植物,使驯化适应于人类需要而发展,并随着人类的迁移与分布而扩散传播。故人类的驯化活动是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对地理环最重要的和大规模的干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久的、预,其结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繁衍创造了物质基利础。驯化活动体现了人类对生物圈持续的改造、用和干预,对植物的驯化形成了农耕民族,对动物的驯化形成了游牧民族。

4. 人类在早期狩猎活动中,由于技能的提高和工具的改进,捕猎的动物有剩余,为了储存更好更多的食物,出现了以圈养动物为主业的游牧民族。

5.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代,人类从攫取经

[作者简介]苏力德(1957-),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画报社副编审,从事图片美术编辑工作.

136

——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渡。在不同济—

的自然条件下,有些部落向农业经济发展,有些部落向游牧经济发展。向牧业经济发展的部落形成了最早的游牧民族。

6. 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需要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生产和生活上进行交换。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是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

二、中国的游牧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是由六大部分演化而来的:

1. 匈奴部分:匈奴民族部分在东汉时期被汉人部分西迁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消灭,

匈牙利人;留在中国的部分,氐被汉族融化;羯于公元4世纪灭绝。

2. 东胡部分:因居于匈奴(胡)以东而得名,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分为乌桓和鲜卑两个部分,乌桓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亡于曹魏,

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然;柔然后被突厥击败,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蒙古一直生存到现在。

3. 突厥部分:应该带有匈奴的血统,初归附柔然,后击败柔然,建国,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西迁的部分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4. 通古斯部分:中国古时称“肃慎”,后为女真,包含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

5. 羌藏部分:今天的羌族和藏族,以及被蒙古人消灭的党项人,都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6. 回鹘部分:由丁零人组成,即今天的维吾尔人。中国的北方游牧文明起源自新石器时代、形成于夏商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东胡、匈奴、突厥、回鹘、通古斯几大系统,从春秋战国至元明清时期,绵延不断,一直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统治民族,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创造和发展的游牧文明,是人类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繁荣演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北方游牧文明的特点

北方游牧文明历史悠久,从起源、形成到发展,数千年持续不断,成为中国北方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文明。

1. 北方游牧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诸多贡献,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独创性。蒙古帝国建立后,疆域的广阔,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文明的交流,开创了全球一体化的新局面。草原民族的迁徙和征服活动,直接促进和推动了世界军事学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游牧文明独有的政治文化、制度文明影响了近现代欧亚大陆很多国家的政治进程和政治文化传统,影响了欧亚地区近现代民族、宗教格局的形成。

游牧文明的创造力是游牧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游牧文明在传承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动态因素,它遵循着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这也使得游牧文明成为一种善于吸纳学习、善于弃旧图新、善于不断创造的文明。

2. 游牧文明是流动而进取的。但因为地广人稀,流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和系统教育的发展,文化的积累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或者商业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不具有优势,因此总是被描写成落后和应改造的。

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游牧生活是在干旱贫瘠的草原上生活的古代居民设想出的一种

前所未有的方法。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新颖别致、

环境,游牧民族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牧业艺术,为了在

过于严峻的条件下成功地实践这种艺术,游牧民族必需发展出特殊的技能,为了运用这项技能,他们还需要具有一些特殊的道德和智慧的力量。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的形式之一。除了非常严格的行为和体力标准,还必须要求高度的忠诚和——迁群体的团结。这为游牧民族独特的历史特性—徙和远征提供了条件。

游牧民族的迁徙源于游牧文明特有的冒险性,面对苛刻的自然环境,游牧民族必须具有更多勇气。游牧生活不同于定居生活,对自然依赖性大,自然千变万化,使游牧民族形成面对新生事物时的坦然与包容。

游牧文明迁徙的特性也决定了游牧民族对财产的观念,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财产太多不利于

137

携带和保存,驱使游牧民族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实用。游牧民族尽量遵循一物多用、一制多行,是最符合生态学原则的简约做法。

3. 北方游牧文明带有与生俱来的冲击性,表现在军事战争、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种惊人的冲击性,在蒙古帝国时代,爆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造就了游牧文明在冷兵器时代强大的战斗力。游牧文明的冲击性源于游牧文明的移动性和爆发性,也源于游牧民族在北方苦寒环境中磨炼出的勇敢无畏、思想解放的特质。生态学家刘书润认为,文艺复兴是游牧文化的升华,商业文化是游牧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具备冒险性、移动性和冲击性。北方游牧文明的冲击性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思想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济、

4.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文明的政权交替,以蒙古草原为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的东胡王朝就在这里建立了霸权;秦汉时匈奴灭东胡,继之建立统一大漠草原的匈奴王朝;北朝时鲜卑族数度建立鲜卑王朝;隋唐辽宋时的突厥、契丹族,也相继建立统一草原的突厥和契丹王朝;再后的蒙古族,更是建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帝国。可以说,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的历史舞台上,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所建立的政权延续承接,从未间断。而中原汉族则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所建立的王朝,中原政权的更迭是以名称的更替为标志。而北方游牧民族则以游牧文明为基础,自夏商周到元明清,时而归属中央王朝,时而建立地方政权,时而也会统一中政权的更迭是以统治草原主体民族的更迭为标国,

志。在与农耕文明的对抗中,中国北方民族有过四

次重大胜利:第一次胜利,西晋灭亡,匈奴、氐、羯、鲜

卑等游牧民族开始在中原地区纷纷建立政权。第二金(女真)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建次胜利,北宋灭亡,

南宋立起统一整个北方的强大政权。第三次胜利,灭亡,蒙元帝国建立,游牧民族一统中国。第四次胜

利,明王朝灭亡,游牧民族再次统一中国。草原游牧文明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的族群与草原互动的行为方式、生活准则、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北方游牧文明的持续性,不仅体现在作为游牧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不断,也体现在游牧文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持续不断上。

中国北方草原是一个极端脆弱的生态系统,在

地理环境中发展了数千年的游牧这样的历史条件、

,明确文明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

“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提出

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北方草原从地理分布、气候条件、人员组成等方面都更适合游牧经济的孕育、传承和发展。游牧文明在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创造出璀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阿诺德·汤阴比著,M ]. 上刘北成等译. 历史研究[

2000.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

M ].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原游牧文化[

[责任编辑:张晓娟]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Nomadic Civilization

Su Lide

(Inner Mongolia Pictorial Press ,Hu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Northern nomadic civilization has had many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 and has displayed originality in many aspects.Since the foundation of Mongolian Empire ,The vast territory prov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greatly ,brought about the new situation of globalization.The migration and conquer of grassland nation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military theory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directly.The unique political culture and principle civilization of migration civilization influenced the political process and political cultural tradition of modern European and Asian continent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modern eth-nical and religious situation of these areas.

Key words :northern nomadic civilization ;originalit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138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9卷第5期

北方游牧文明的传承与发展

苏力德

(内蒙古画报社,内蒙古

[摘

呼和浩特010010)

要]北方游牧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诸多贡献,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独创性。蒙古帝国建立后,疆域的广阔,大

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文明的交流,开创了全球一体化的新局面。草原民族的迁徙和征服活动,直接促进和推动了世界军事制度文明影响了近现代欧亚大陆很多国家的政治进程和政治文化传统,学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游牧文明独有的政治文化、影响了欧亚地区近现代民族、宗教格局的形成。

[关键词]北方游牧文明;独创性;传承与发展[G0中图分类号]

[A 文献标识码]

[1672-5344(2011)05-0136-03文章编号]

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

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比较简陋,经营比较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原始状态。分为纯游牧和半游牧两种。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是游牧文明的重要载体。游牧文明是在人类在早期原始狩猎文明和原始采集文明之后,与农耕文明差不多同时产生的,就其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言,比农耕文明更接近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

一、游牧民族的起源

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气候变迁说、驯化地理说、游牧出于游猎。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等。说、

1. 人口压力说的代表人物博塞洛普(E.Boserup )认为,由于冰后期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变暖、冰雪溶化,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扩大,世与此同时,采集和狩猎界人口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的强度逐渐上升,加上狩猎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猎,导致其数量下降,使食物出现了短缺。人类就不得不转向新的食物来源,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人口增长迫使在草原地带的人类为了适应

[2011-10-09收稿日期]

生存环境而形成了游牧民族。

2. 早期狩猎文明和采集文明多出现在森林地带,后来由于气候的改变,森林面积缩小,草原地貌扩大,从事牧业活动比狩猎和采集更有利,由此形成气候变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越了游牧民族。现在,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人类学家布莱恩·费根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最被忽视的一个方面,现在我们正在寻找新方法来研究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自觉与不自觉地改造着天然动植物,使驯化适应于人类需要而发展,并随着人类的迁移与分布而扩散传播。故人类的驯化活动是基本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对地理环最重要的和大规模的干境作出的最初的和持久的、预,其结果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繁衍创造了物质基利础。驯化活动体现了人类对生物圈持续的改造、用和干预,对植物的驯化形成了农耕民族,对动物的驯化形成了游牧民族。

4. 人类在早期狩猎活动中,由于技能的提高和工具的改进,捕猎的动物有剩余,为了储存更好更多的食物,出现了以圈养动物为主业的游牧民族。

5.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代,人类从攫取经

[作者简介]苏力德(1957-),男(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内蒙古画报社副编审,从事图片美术编辑工作.

136

——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渡。在不同济—

的自然条件下,有些部落向农业经济发展,有些部落向游牧经济发展。向牧业经济发展的部落形成了最早的游牧民族。

6. 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需要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作为生产和生活上进行交换。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是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

二、中国的游牧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是由六大部分演化而来的:

1. 匈奴部分:匈奴民族部分在东汉时期被汉人部分西迁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消灭,

匈牙利人;留在中国的部分,氐被汉族融化;羯于公元4世纪灭绝。

2. 东胡部分:因居于匈奴(胡)以东而得名,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分为乌桓和鲜卑两个部分,乌桓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亡于曹魏,

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然;柔然后被突厥击败,

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蒙古一直生存到现在。

3. 突厥部分:应该带有匈奴的血统,初归附柔然,后击败柔然,建国,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西迁的部分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4. 通古斯部分:中国古时称“肃慎”,后为女真,包含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以及生活在俄罗斯境内的奥罗奇人、那乃人(都是赫哲人,即原女真人的一支)、乌底盖人、乌尔奇人、雅库特人(都是原女真人)等。

5. 羌藏部分:今天的羌族和藏族,以及被蒙古人消灭的党项人,都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6. 回鹘部分:由丁零人组成,即今天的维吾尔人。中国的北方游牧文明起源自新石器时代、形成于夏商时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东胡、匈奴、突厥、回鹘、通古斯几大系统,从春秋战国至元明清时期,绵延不断,一直是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统治民族,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创造和发展的游牧文明,是人类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明的繁荣演变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北方游牧文明的特点

北方游牧文明历史悠久,从起源、形成到发展,数千年持续不断,成为中国北方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文明。

1. 北方游牧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做出诸多贡献,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独创性。蒙古帝国建立后,疆域的广阔,大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文明的交流,开创了全球一体化的新局面。草原民族的迁徙和征服活动,直接促进和推动了世界军事学说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游牧文明独有的政治文化、制度文明影响了近现代欧亚大陆很多国家的政治进程和政治文化传统,影响了欧亚地区近现代民族、宗教格局的形成。

游牧文明的创造力是游牧文明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游牧文明在传承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一种动态因素,它遵循着自然规律,热爱自然、感恩自然,拥有与自然相近的豪爽而开放的性格。这也使得游牧文明成为一种善于吸纳学习、善于弃旧图新、善于不断创造的文明。

2. 游牧文明是流动而进取的。但因为地广人稀,流动性大,不利于手写文字的产生和系统教育的发展,文化的积累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无法形成如农耕文明或者商业文明那样发达的社会文化和制度组织,在话语权上不具有优势,因此总是被描写成落后和应改造的。

事实并非如此,现在很多学者认为,游牧生活是在干旱贫瘠的草原上生活的古代居民设想出的一种

前所未有的方法。为了适应恶劣的自然新颖别致、

环境,游牧民族发展出高度发达的牧业艺术,为了在

过于严峻的条件下成功地实践这种艺术,游牧民族必需发展出特殊的技能,为了运用这项技能,他们还需要具有一些特殊的道德和智慧的力量。草原游牧生活是经济活动中最专业化的形式之一。除了非常严格的行为和体力标准,还必须要求高度的忠诚和——迁群体的团结。这为游牧民族独特的历史特性—徙和远征提供了条件。

游牧民族的迁徙源于游牧文明特有的冒险性,面对苛刻的自然环境,游牧民族必须具有更多勇气。游牧生活不同于定居生活,对自然依赖性大,自然千变万化,使游牧民族形成面对新生事物时的坦然与包容。

游牧文明迁徙的特性也决定了游牧民族对财产的观念,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环境中,财产太多不利于

137

携带和保存,驱使游牧民族的生活变得简单而实用。游牧民族尽量遵循一物多用、一制多行,是最符合生态学原则的简约做法。

3. 北方游牧文明带有与生俱来的冲击性,表现在军事战争、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种惊人的冲击性,在蒙古帝国时代,爆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造就了游牧文明在冷兵器时代强大的战斗力。游牧文明的冲击性源于游牧文明的移动性和爆发性,也源于游牧民族在北方苦寒环境中磨炼出的勇敢无畏、思想解放的特质。生态学家刘书润认为,文艺复兴是游牧文化的升华,商业文化是游牧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具备冒险性、移动性和冲击性。北方游牧文明的冲击性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思想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济、

4.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文明的政权交替,以蒙古草原为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胡族的东胡王朝就在这里建立了霸权;秦汉时匈奴灭东胡,继之建立统一大漠草原的匈奴王朝;北朝时鲜卑族数度建立鲜卑王朝;隋唐辽宋时的突厥、契丹族,也相继建立统一草原的突厥和契丹王朝;再后的蒙古族,更是建立了空前绝后的大帝国。可以说,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的历史舞台上,一直占据统治地位,所建立的政权延续承接,从未间断。而中原汉族则以农耕文明为基础,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所建立的王朝,中原政权的更迭是以名称的更替为标志。而北方游牧民族则以游牧文明为基础,自夏商周到元明清,时而归属中央王朝,时而建立地方政权,时而也会统一中政权的更迭是以统治草原主体民族的更迭为标国,

志。在与农耕文明的对抗中,中国北方民族有过四

次重大胜利:第一次胜利,西晋灭亡,匈奴、氐、羯、鲜

卑等游牧民族开始在中原地区纷纷建立政权。第二金(女真)统一北方,游牧民族建次胜利,北宋灭亡,

南宋立起统一整个北方的强大政权。第三次胜利,灭亡,蒙元帝国建立,游牧民族一统中国。第四次胜

利,明王朝灭亡,游牧民族再次统一中国。草原游牧文明就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的族群与草原互动的行为方式、生活准则、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北方游牧文明的持续性,不仅体现在作为游牧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不断,也体现在游牧文明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持续不断上。

中国北方草原是一个极端脆弱的生态系统,在

地理环境中发展了数千年的游牧这样的历史条件、

,明确文明是一个典型的生态文明。党的“十七大”

“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提出

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中国北方草原从地理分布、气候条件、人员组成等方面都更适合游牧经济的孕育、传承和发展。游牧文明在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创造出璀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阿诺德·汤阴比著,M ]. 上刘北成等译. 历史研究[

2000.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 成吉思汗———中国古代北方草

M ].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原游牧文化[

[责任编辑:张晓娟]

O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orthern Nomadic Civilization

Su Lide

(Inner Mongolia Pictorial Press ,Huhhot ,Inner Mongolia ,010010)

Abstract :Northern nomadic civilization has had many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civilization history and has displayed originality in many aspects.Since the foundation of Mongolian Empire ,The vast territory proved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 greatly ,brought about the new situation of globalization.The migration and conquer of grassland nation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military theory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directly.The unique political culture and principle civilization of migration civilization influenced the political process and political cultural tradition of modern European and Asian continent as well as the formation modern eth-nical and religious situation of these areas.

Key words :northern nomadic civilization ;originalit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138


相关文章

  • "草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创造的草原文化,以其久远的历史.独特的内涵.广泛的影响力,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研究表明,草原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主源之一,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草原文 ...查看


  • 古代西域居民的来源及融合
  • 古代西域居民的来源及融合 "西域"之称在公元前已经流行.西域的神秘,来自她雄奇的地理景观和斑斓的人文景观.在遥远的古代,当世界从愚昧走向文明,先民们就开始了与远方的交往.在欧亚大陆上先后出现了"青铜之路&quo ...查看


  •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_陈岗龙
  • 2014年11月第35卷 第6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INNERMONGOLIASOCIALSCIENCES Nov.2014Vol.35 №.6 论游牧文明在东方文化史上的作用 陈岗龙 (北京大学 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100871) ...查看


  • 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生态功能及文化价值
  • 2013年3月第45卷第2期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13 Vol.45No.2 蒙古族敖包祭祀的生态功能及文化价值 邢 莉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81 * [,摘 要]社会文本" ...查看


  • [中国文化板块]--河套文化
  • 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0 年代初发现于河套南部内蒙萨拉乌苏河(即红柳河)沿岸一带.前后共发现"河套人"化石23 块,以及大量以细小石器为特征的文化遗物.地质年代为晚更新世,文化年代距今约3 .子一5 万年.是 ...查看


  • 五千年前的包裹如何在全球旅行(视域)
  • 本报记者 杨雪梅<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03日   17 版) 2010年7月英国爱丁堡,英格兰历史文化资源主管彼得·约曼展示一件有45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雕像.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距今约3500年 ...查看


  • 中国岩画中的交通工具演变发展考释
  • [摘要] 在我国各地的岩画中,有许多车轮.车辆和船只的图形,反映了远古时代先民们的交通工具的发展演变情况,以及相应的游牧文化.渔猎文化.海洋文化等古代农业文化.车辆岩画广泛地分布于北系岩画区域,它出现于游牧经济形成和部落之间广泛接触的青铜时 ...查看


  • [正文][东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及其在国内的体现]
  • 东西方语言文字的差异及其在国内的体现 叶思太·K ·库尔曼汗 [摘要]在东西方存在的诸多差异中,语言文字是除了种族之外最为直观的差异,而在现代中国这种差异也出现在国界线以内.在国内,大体上可以分为以汉语言文字为代表的孤立语表意文字和以阿尔泰 ...查看


  • 论自然环境演变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9卷 第4期 2006年10月 JournalofXinyangNormalUniversity (NaturalScienceEdition)Vo.l19No.4Oct.2006 综述 评论 争鸣 论自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