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宫怀古

春草宫怀古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赏析

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它的故址在江苏省江都县境内。宫以春草命名,可见此地春色芳草之浓盛。此诗也正是从芳草春色入笔,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

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在首句发出“君王不可见”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笞。昔日豪华的楼台亭阁早已不见,唯有茂盛的“芳草”在“旧宫”废墟中迎着春日疯长着,“芳草”是作者在诗中展示的最显著最明亮的可见物,这是紧扣诗题“春草宫”而来的,“芳草”二字不仅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宫”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伤今怀古的主题自然顺畅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规和历史的法则序列中。“春草宫”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废殿遗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荣,春色依然浓烈地妆扮着这里。

“罗裙色”是从第二句中的“芳草”联想而引出来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艳丽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这里宫妃罗裙颜色,“犹带”从语法上来看

把“芳草”与“罗裙”进行了自然地承上启下式的连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读者的思路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而一下子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去,从诗意上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结句“青青向楚人”,又从历史的回顾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间青青的芳草随意根植生长在楚地,它的心意还是向着“楚人”的。昔日春草宫所在的江都古为东楚地,所以诗人把这里的人称为“楚人”,这自然是从“怀古”的角度,把笔锋扩展得很远,伸到历史的深层中去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自然历史前进的轨迹是向着人民心愿的。诗人在这里把“青青”的“芳草”拟人化,是为请出这里的自然景物作证来阐明历史前进的严峻轨迹。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见当年的隋炀帝,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也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

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

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春草宫怀古

朝代:唐代

作者:刘长卿

原文: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赏析

春草宫是隋炀帝所建的离宫,它的故址在江苏省江都县境内。宫以春草命名,可见此地春色芳草之浓盛。此诗也正是从芳草春色入笔,就春色芳草的点染来抒发怀古之情。

自然的规律是严峻无情的,历史的法则是严峻无情的,曾不可一世的隋炀帝终被人民前进的激浪吞没。面对久已消沉的隋宫废殿遗墟,诗人在首句发出“君王不可见”的感慨,这既是对历史法则的深刻揭示,也同时深含着对暴君隋炀帝的鞭笞。昔日豪华的楼台亭阁早已不见,唯有茂盛的“芳草”在“旧宫”废墟中迎着春日疯长着,“芳草”是作者在诗中展示的最显著最明亮的可见物,这是紧扣诗题“春草宫”而来的,“芳草”二字不仅仅形象地展示出昔日“春草宫”今貌,而且也十分巧妙地把伤今怀古的主题自然顺畅地引入了自然的法规和历史的法则序列中。“春草宫”虽然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废殿遗墟,但一年一度草木枯荣,春色依然浓烈地妆扮着这里。

“罗裙色”是从第二句中的“芳草”联想而引出来的,“芳草”在春色中的艳丽和花枝招展,自然使人想起昔日这里宫妃罗裙颜色,“犹带”从语法上来看

把“芳草”与“罗裙”进行了自然地承上启下式的连接,而更主要的是把读者的思路从眼前所见之景物而一下子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中去,从诗意上紧紧地扣住了“怀古”的诗题,结句“青青向楚人”,又从历史的回顾中回到眼前“青青”的“芳草”,春回人间青青的芳草随意根植生长在楚地,它的心意还是向着“楚人”的。昔日春草宫所在的江都古为东楚地,所以诗人把这里的人称为“楚人”,这自然是从“怀古”的角度,把笔锋扩展得很远,伸到历史的深层中去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自然历史前进的轨迹是向着人民心愿的。诗人在这里把“青青”的“芳草”拟人化,是为请出这里的自然景物作证来阐明历史前进的严峻轨迹。年年春意宛然,而惟不见当年的隋炀帝,结句不仅补足了句首之意,而且使诗意也进入了一个回环往复的奇妙境界之中。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生平

刘长卿,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因官至随州刺史,亦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祖籍宣城,郡望河间,后迁居洛阳。姚合《极玄集》卷下云刘长卿为“宣城人”;又中唐林宝《元和姓纂》卷五分述诸郡

刘姓云:“考功郎中刘庆约,宣州人;孙长卿,随州刺史。”林宝稍早于姚合,所记一致,足消人疑。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诗集类著录《刘随州集》十卷,并云:“唐随州刺史宣城刘长卿文房撰”,当据林、姚二氏之说。然《新唐书〃艺文志》云称刘长卿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唐才子传》袭云:“河间人”,又同卷李季兰条:“知河间刘长卿有阴重之疾”。河间大概指其郡望而言。长卿一族,何时迁洛阳,殆不可考。及观刘集,知洛阳故业萦怀于中,感情甚深,断非居日浅短者可比。刘长卿《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传记,关于他的生卒年,一直未有确考。闻一多认为其生年为公元709年,傅璇琮认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还有其它的说法。卒年,一般认为是在789至791年之间;也就是说,刘长卿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读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

756年,唐肃宗即位,刘长卿被任命到苏州下属的长洲县当县尉。不久被诬入狱,遇大赦获释。

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正月,摄(代理)海盐令。

760年(上元元年)春,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电白)尉,但刘长卿并未到南巴实际任职。

761年(上元二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苏州接受“重推”,旅居江浙。这时江南刚经历过刘展之乱,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变得破败萧条。

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以后,历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为性格刚强,得罪了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被诬为贪赃,再次贬为睦州(今浙江

淳安)司马。在睦州时期,与当时居处浙江的诗人有广泛的接触,如皇甫冉、秦系、严维、章八元等都有诗酬答。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又受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

784年(兴元元年)和785年(贞元元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刘长卿即在此期间离开随州。

刘长卿离开随州后,大约流寓江州,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约卒于790(唐贞元六年)前后。


相关文章

  • 周朴[春日秦国怀古]
  • 押元韵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唐朝末年诗人,字太朴.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 ...查看


  • 诗的题目能告诉我们什么
  • 诗歌的题目能告诉我们诗歌的类型 许多诗歌的题目都能告诉我们诗歌的类型.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诗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储光羲的<咏山泉>诗题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咏物诗: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诗题告诉我们这 ...查看


  • 陈兵兵古代诗歌的七类热点题材
  • 古代诗歌题材广泛,其中咏史怀古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和爱情闺怨诗是古代诗歌的七大热点题材. 咏史怀古诗 1. 内涵: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如苏轼 ...查看


  • 古典诗歌按题材内容分类鉴赏怀古诗
  • 咏史怀古诗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 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古人古事的是非,以历史 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 ...查看


  • 高中语文张小平古代诗歌鉴赏
  • 古代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 教案 万源市第三中学校 张小平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全面理解诗歌内容. 掌握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鉴赏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方法:经典考题自 ...查看


  • 晚唐怀古诗中的洛阳意象
  • 试论晚唐怀古诗中与洛阳有关的意象 摘要:怀古诗是晚唐诗三大题材(历史.自然.爱情)之一,作为唐东都的洛阳自然是这些怀古诗时常提到的话题.晚唐诗人的通过对东都的感怀体现着对历史的追怀和对现实的喟叹及自己的人生哲学. [1] 关键词:洛阳,怀古 ...查看


  • 春日秦国怀古
  • 春日里遥荒望,郊着泾看曲水地折流,环绕着去处远的落,无限村绪愁从胸中升.众多起的马放牛,牧导原上致草殆春.耕尽破田了地发现,古了,碑证实这里了就是秦国故地积.雪茫的茫山,在黄峦昏变中更得加苍:茫夕伴着云烟阳,树让林变得加更暗昏行走.几好路, ...查看


  •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回归-拓展评价单
  •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回归拓展-评价单 设计人:程 鲲 审核人:*** 序号:*-*-* 班级: **** 姓名: 组名 [高考考点] 考纲要求: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 ...查看


  • 刘禹锡的金陵怀古诗
  • 艺苑春秋白下艺文 刘禹锡的陵怀古诗 ■文/卞孝萱 胡阿祥 一提起南京,人们就会想到它龙蟠虎踞的地理形势和十朝故都的悠久历史.的确"山川形胜,.气象雄伟"的南京,因有"王者都邑之气",故自古为英雄豪杰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