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为线索记叙文

小街 我仍记得奶奶站在小街上的样子。

奶奶在小街上生活了一辈子,她对小街熟悉得像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我住在奶奶家,小街就在奶奶家门前,如果天气好,那里通常会充满打牌的吵闹

声,小孩子的嬉闹声,偶尔还会有拉着货物的赶马人经过。童年的我喜欢每天跟着村里的

一帮孩子瞎晃悠,常常是早晨见着影子出去,晚上不见得回来,所以傍晚的时候奶奶苍老

而悠长的声音在小小的村落里回荡。不见到我,她便不回。②有很多次我玩累了,在草垛

里睡着了,醒来回家时,奶奶仍站在小街头等我。见到我,她不骂也不打,只是拍拍我的

头,牵着我的手说:“怎么还不回家?饭都凉了。”通常我不回答,只是睡意朦胧地向她身

上一靠,我知道奶奶会把我背回家。

后来,我要回城里上学,就不能再待在奶奶身边了。记得我回城的那天,奶奶执意要送

我。外面的风很大,沙粒吹在人脸上,磨得脸生疼,奶奶花白的头发在风中被吹散开来。

也许是因为沙粒迷了她眼睛,奶奶的眼泪涂满皱纹遍布的脸。奶奶握着我的手,一直不停

地嘱咐“不要太任性”“好生学习”之类的话,也许是由于年纪小小的缘故,我根本体会不到

奶奶对我的不舍,我只是望着奶奶泪水纵横的脸,焦急的盼着接我回城的车快些来。现在

想想自己那时的无知,真让人心伤!

从此,我很少再回奶奶家,我已很少再想奶奶过得如何,甚至已记不得她站在小街头等

我的样子了。当然,小街的影子也随着课业的加重而变得模糊起来。在偶尔回家探望奶奶

的时候,我发现小街变得日益肮脏、破旧了。街上的童声混着喧闹声虽然依旧在飘荡着,

可我对小街却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③

去年,奶奶病倒了,再也不能站起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我听着电话里二姑的叙述

时,心里突然酸得想哭,因为我突然想起在黯淡的晚霞里等我回家的奶奶,风中送我上车

的奶奶,夜里起来帮我盖被的奶奶……我再也忍不住,丢下手中的书,乘车回到了小街。

奶奶躺在床上,头发零乱地散在枕头上,整日的昏睡使她的脸变得暗黄而无光泽。我握

住她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柔软,却无力,往昔那双有力的手掌已经不见了。她一直望着

我不说话,眼球浑浊透着无奈。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望着她点头,看着她勉强挤出的一个

笑。中午,我喂她吃饭,将鱼肉去刺和着米一口一口地喂,我看着她费力地嚼着,脸上的

肌肉不自然地抽动,每当往下咽,总是用力显出努力的样子。吃了几口,她摇摇头,我放

下碗,给她擦嘴角时,我看到她的眼里盈满了泪水。我转过身当作没看见,鼻子却酸得令

人抽搐。

待到她睡着,我一个人出门坐在小街上,阳光白得刺眼,街上已少有人迹,我望着整条

短短的街,几十年的时光,奶奶就这样面对着它走过来。这条街就像她,从新修成的那天

起,风霜雨雪便如影随行的紧紧跟随,时间的积淀使它变得陈旧,甚至落满灰尘,可是每

个曾经满心欢喜经过它的人,却依然会满心欢喜地记住它并感激它。⑤

回屋后,我望着奶奶依旧沉睡的脸,我想起她没事坐在小街上做针线活的样子,眼睛眯

着,手头麻利地穿针引线,不时得会同经过小街的熟人打招呼,那时的她梳着黑亮的发髻,

身上的青布衫洗得干干净净,而眼前的她却凌乱不堪。⑥我用手轻轻地把她散落的白发拢

好,再一次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儿她熟睡的脸,悄悄整理好背包,回到城里去了。

几个月后,奶奶不在了,听二姑说奶奶在弥留之际还神志不清地念叨着要到小街上等我

回家。那一刻,我默默地站着,望着奶奶早已僵直的脸,压制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送殡的时候,我站在人群中,望着殡车渐渐走远,没哭也没喊,只是木着脸,坐在小街上,

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夜色中奶奶喊我回家的模糊影子。

还有风沙中奶奶凌乱的头发……

李鹤群

通往姥姥家的小路每到夜晚就漆黑一片,可如今想来,那路上却总是洒满温馨的灯光。

十岁那年,父母因去外地工作便将我送到姥姥家。我倔强地扭过头将父母惭愧的表情留在

身后。可不知何时才能离开农村的恐惧,还是在心底泛滥开来。

低矮的平房歪歪扭扭地围着个尘土飞扬的操场,木框的窗户上胶布爬一道道难看的曲线。

我木然地走到老师指给的座位,坐下,拒绝与任何一个人的目光相遇。“喂,我叫黑子,你

叫啥?你是从城里来的吧?”仿佛是刚从煤堆里爬出的孩子,浑身只有两个豆子似的眼睛闪

着光,半挽的腿上溅满了泥点子,原本白色的衫子浸着汗渍,塞满黑泥的指甲倒和他的肤色

相配。

这个叫黑子的坐在我身边的男孩成了我的噩梦。他往我的书桌里扔蚂蚱,然后在我惊诧

的叫喊中哈哈大笑,他偷偷解开我的头绳在手里挥舞着,看着我着色的表情洋洋得意。如果

说这些我还可能忍受,可晚上放学回家绝对是种折磨。崎岖的山路,漆黑一片,夜晚的冷风

吹得树叶“哗哗”地响,仿佛四周都是潜伏的妖魔鬼怪的眼,一声令下就会呼啦一下子涌出将

我围住。每晚我都大叫着往回跑,到家门口才顾得擦干汗水和眼泪。不幸有一天我跌倒在一

块大石头上,只能腿上裹着难看的纱布一瘸一拐地上学。

黑子自然不会关心,但幸好他那天异常安静没有任何恶作剧。放学后,当我又忑忐地跑

进夜幕时,忽然,前方出现了灯光,我顺着光束回头望,那光亮一下子灭了,留给我一片黑

暗。我犹疑地刚转回头,灯光便亮了起来,刚好照清眼前的路。从前那些可怕的树影,此刻

都醉在柔柔的灯光里,随着夜风微微点头,夜晚的寒冷似乎也让这橘红的灯光驱散了。不知

哪跑来的小青蛙“咕咕”地跳上我的鞋尖,像是愣在光亮里,朝我瞪着大眼睛,然后“咕嘎”一

声又一蹦一蹦跳开了。天上的星星好像也发现了地下的同伴,对着这亮光拼命眨眼。我深一

脚浅一脚地走着,亮光也在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我向左倾它就爬上左边的树,我向右晃

它就铺满右边的草,直到姥姥家的大铁门出现在眼前,那亮光就像它忽然亮起一样②,突然

就灭了。回头,依旧是一片漆黑。

从那一天起,我每晚都伴着这灯光直到家门,夜晚不再恐惧,心里也跟着快乐起来。

黑子竟也再没捉弄我,反而和我成了哥们儿。他那黝黑的臂膀过河时成了我坚实的依靠,他

用沾满泥巴的手捧给我刚捏的泥人儿;他灵巧地坐在树枝上往我的草帽里扔果子,他带我到

草地去捉蚂蚱。阳光下他捏着“吱吱”直叫的绿色小虫,嘿嘿笑着露出雪白的牙。

当火热的太阳也将我的皮肤镀上一层亮黑色时,爸妈来接我了。班里开了欢送会,气

氛悲伤而温馨。同学们一一送上准备的礼物、眼泪和祝福。忽然,一盏灯笼映入眼帘。它圆

鼓鼓的身子绽开的是一个开心的笑脸,点上了两个黑豆似的眼睛,顺着提线便找到了个已经

发白的小手柄。黑子!黑子的脸出现在灯笼上方露着雪白的牙。“灯笼给你,不会再怕黑了

吧?”在我眼泪马上要决堤的一刻,黑子决然地转身,犹豫片刻便大步走开,他举起手在头

顶挥了挥不再有片语。

城里的夜晚霓虹满天,不再有漆黑的山路。可七彩的喧嚣难掩孤独的心,所以,我还是

需要灯笼的温暖。

李鹤群

通往姥姥家的小路每到夜晚就漆黑一片,可如今想来,那路上却总是洒满温馨的灯光。十岁

那年,父母因去外地工作便将我送到姥姥家。我倔强地扭过头将父母惭愧的表情留在身后。

可不知何时才能离开农村的恐惧,还是在心底泛滥开来。

低矮的平房歪歪扭扭地围着个尘土飞扬的操场,木框的窗户上胶布爬一道道难看的曲线。我

木然地走到老师指给的座位,坐下,拒绝与任何一个人的目光相遇。“喂,我叫黑子,你叫

啥?你是从城里来的吧?”仿佛是刚从煤堆里爬出的孩子,浑身只有两个豆子似的眼睛闪着

光,半挽的腿上溅满了泥点子,原本白色的衫子浸着汗渍,塞满黑泥的指甲倒和他的肤色相

配。①这个叫黑子的坐在我身边的男孩成了我的噩梦。他往我的书桌里扔蚂蚱,然后在我惊

诧的叫喊中哈哈大笑,他偷偷解开我的头绳在手里挥舞着,看着我着色的表情洋洋得意。

如果说这些我还可能忍受,可晚上放学回家绝对是种折磨。崎岖的山路,漆黑一片,夜晚的

冷风吹得树叶“哗哗”地响,仿佛四周都是潜伏的妖魔鬼怪的眼,一声令下就会呼啦一下子涌

出将我围住。每晚我都大叫着往回跑,到家门口才顾得擦干汗水和眼泪。不幸有一天我跌倒

在一块大石头上,只能腿上裹着难看的纱布一瘸一拐地上学。

黑子自然不会关心,但幸好他那天异常安静没有任何恶作剧。放学后,当我又忑忐地跑进夜

幕时,忽然,前方出现了灯光,我顺着光束回头望,那光亮一下子灭了,留给我一片黑暗。

我犹疑地刚转回头,灯光便亮了起来,刚好照清眼前的路。从前那些可怕的树影,此刻都醉

在柔柔的灯光里,随着夜风微微点头,夜晚的寒冷似乎也让这橘红的灯光驱散了。不知哪跑

来的小青蛙“咕咕”地跳上我的鞋尖,像是愣在光亮里,朝我瞪着大眼睛,然后“咕嘎”一声又

一蹦一蹦跳开了。天上的星星好像也发现了地下的同伴,对着这亮光拼命眨眼。我深一脚浅

一脚地走着,亮光也在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我向左倾它就爬上左边的树,我向右晃它就

铺满右边的草,直到姥姥家的大铁门出现在眼前,那亮光就像它忽然亮起一样②,突然就灭

了。回头,依旧是一片漆黑。

从那一天起,我每晚都伴着这灯光直到家门,夜晚不再恐惧,心里也跟着快乐起来。

黑子竟也再没捉弄我,反而和我成了哥们儿。他那黝黑的臂膀过河时成了我坚实的依靠,他

用沾满泥巴的手捧给我刚捏的泥人儿;他灵巧地坐在树枝上往我的草帽里扔果子,他带我到

草地去捉蚂蚱。阳光下他捏着“吱吱”直叫的绿色小虫,嘿嘿笑着露出雪白的牙。

当火热的太阳也将我的皮肤镀上一层亮黑色时,爸妈来接我了。班里开了欢送会,气氛悲伤

而温馨。同学们一一送上准备的礼物、眼泪和祝福。忽然,一盏灯笼映入眼帘。它圆鼓鼓的

身子绽开的是一个开心的笑脸,点上了两个黑豆似的眼睛,顺着提线便找到了个已经发白的

小手柄。黑子!黑子的脸出现在灯笼上方露着雪白的牙。“灯笼给你,不会再怕黑了吧?”

在我眼泪马上要决堤的一刻,黑子决然地转身,犹豫片刻便大步走开,他举起手在头顶挥了

挥不再有片语。

城里的夜晚霓虹满天,不再有漆黑的山路。可七彩的喧嚣难掩孤独的心,所以,我还是需要

灯笼的温暖。

她渐渐有了一个习惯,究竟是几时开始的大概没人知道,她也不大清楚了。只是那几乎

成了一道固定的风景,就跟老屋那黑瓦上厚厚的青苔,当你注意时,已经年代久远,变

成了老屋的一部分。

老屋门前有一张旧椅子,最初的朱色油漆已经褪尽只剩下斑驳的褐色和黑色斑点,

女人却很喜欢那张椅子。村庄里的人很早就去田里干农活,经过老屋,总能看见女人端

坐在那张旧椅上,等到日落,收工回家时女人仍然还在。夕阳打在她的侧脸,让人有种

错觉那是一尊雕塑,永远也不会消失。日子久了,村里的老少也就习惯了她的存在,就

像习惯了太阳落下月亮出来一样。

如今老屋的门紧锁着,瓦上的青苔依旧苍苍,那张椅子还摆在廊前,只是没有了那个女人。

老屋里的女人

老屋不老,只因其外形而称其为老,八十四个春秋不仅使得她白发苍苍,也在她的心头刻上了历史的沧桑。

女人老了,开始自责自己再也不能劳动,自己成了累赘,可女人似乎忘了,就是在这老屋里,她曾养育了多工作。 在这老屋里,曾有五个小儿女呱呱坠地。而这几个小生命都是在女人的爱抚下成长的。那时的女人很忙,奔

儿女长大了,外出了,成家了,房子空了,女人也老了,女人认为自己不中用了,直到小儿子把这两个宝贝舍得,可还是乐呵呵地将要用的瓶瓶罐罐装进孩子的包里。之后,女人有些落寞了。

了,她的心只有在孩子回家看望时才会苏醒。

可后来,女人同意搬家了,原因是孙女的话。 老屋又热闹了,孙子孙女的欢声笑语一度填满了老屋的空虚,也年轻了女人的心。可是,在女人疲倦之前, 也许是岁月作弄人,也许命运根本就是这样,离去的孩子带走了老人的欢欣,寂寞的心灵开始像孩子一样期 老屋要拆迁,可女人不准,她说要它陪伴走完一生,她不接受儿女的请求,她不离开老屋,因为老屋曾陪伴

女人一直都在埋怨自己一辈子毫无功绩,除了拉扯大几个孩子,其余的都不沾边。可孙女却说:不同的人有奔波,这是女人的功绩,这是她的价值,女人做到了。一生的忙碌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的梦活一次不容易,要不断努力拼搏自己的理想,适当的休息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努力。”

生无所息,创造生活;生一有所息,只为更好地生活。我会努力,实现老屋里那个女人的梦。

陈怡安 我仍记得奶奶站在小街上的样子。①

①开文照应题目,点明写作的对象。

奶奶在小街上生活了一辈子,她对小街熟悉得像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我住在奶奶家,小街就在奶奶家门前,如果天气好,那里通常会充满打牌的吵闹声,

小孩子的嬉闹声,偶尔还会有拉着货物的赶马人经过。童年的我喜欢每天跟着村里的一帮孩

子瞎晃悠,常常是早晨见着影子出去,晚上不见得回来,可奶奶总是每晚必在小街头喊我回

家,不见到我,她便不回。②有很多次我玩累了,在草垛里睡着了,醒来回家时,奶奶仍站

在小街头等我。见到我,她不骂也不打,只是拍拍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说:“怎么还不回家?

饭都凉了。”通常我不回答,只是睡意朦胧地向她身上一靠,我知道奶奶会把我背回家。

点评:这一段写得很温馨,笔触较轻,但字里行间却饱含情感。

②建议:如果在这里把奶奶喊“我”回家时的声音再细致的描述一下会更好。你想,一个苍老

而悠长的声音在小小的村落里回荡,那该有着怎样温情的趣味!

后来,我回城里上学,奶奶送我,那天风很大,沙粒吹在人脸上,磨得脸生疼,奶奶花白的

头发在风中被吹散,也许是沙迷了眼睛,眼泪涂满皱纹遍布的脸。奶奶握着我的手,一直不

停地嘱咐“不要太任性”“好生学习”这类的话,也许是年纪小,我只是望着奶奶泪水的脸。

点评:这一段所叙述的场景充满着镜头感和感人肺腑的情绪,方寸之间,真情尽现!

建议:在这段文字中,句与句之间的顺承还有些细微的梗塞。在叙事散文中文字的生动流畅

非常重要。这虽然是散文语言的细微之处,但却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字功底。文字的起

承转合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点,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另外,要注意情感的凝结。

如果我们对这一段文字做些细致的改动,大家看是不是会更好呢?如下:

后来,我要回城里上学,就不能再待在奶奶身边了。记得我回城的那天,奶奶执意要送我。

外面的风很大,沙粒吹在人脸上,磨得脸生疼,奶奶花白的头发在风中被吹散开来。也许是

因为沙粒迷了她眼睛,奶奶的眼泪涂满皱纹遍布的脸。奶奶握着我的手,一直不停地嘱咐“不 也许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老屋并没有拆,女人则有儿女相伴。女人是我的奶奶,这个劳碌一生的人现在可以 别让心跳乱了节奏,而让生活变得不自由,愿所有人努力生活,一起去解开萦绕心头的寂寞。有始有终奋斗

要太任性”“好生学习”之类的话,也许是由于年纪小小的缘故,我根本体会不到奶奶对我的不舍,我只是望着奶奶泪水纵横的脸,焦急的盼着接我回城的车快些来。现在想想自己那时的无知,真让人心伤!

从此,我很少再回奶奶家,我已很少再想奶奶过得如何,甚至已记不得她站在小街头等我的样子了。当然,小街的影子也随着课业的加重而变得模糊起来。在偶尔回家探望奶奶的时候,我发现小街变得日益肮脏、破旧了。街上的童声混着喧闹声虽然依旧在飘荡着,可我对小街却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③

(这一段文字的写作非常内敛含蓄,奶奶和小街就在这种淡雅的叙述中同一化了。③在表达着一种沧桑的心境,情感的变化总是的会无一例外的击中读者的心,这是叙事散文百试不爽的写作经验。)

去年,奶奶病倒了,再也不能站起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我听着电话里二姑的叙述时,心里突然酸得想哭,因为我突然想起在黯淡的晚霞里等我回家的奶奶,风中送我上车的奶奶,夜里起来帮我盖被的奶奶……我再也忍不住,丢下手中的书,乘车回到了小街。

奶奶躺在床上,头发零乱地散在枕头上,整日的昏睡使她的脸变得暗黄而无光泽。我握住她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柔软,却无力,往昔那双有力的手掌已经不见了。她一直望着我不说话,眼球浑浊透着无奈。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望着她点头,看着她勉强挤出的一个笑。中午,我喂她吃饭,将鱼肉去刺和着米一口一口地喂,我看着她费力地嚼着,脸上的肌肉不自然地抽动,每当往下咽,总是用力显出努力的样子。吃了几口,她摇摇头,我放下碗,给她擦嘴角时,我看到她的眼里盈满了泪水。我转过身当作没看见,鼻子却酸得令人抽搐。④

④这一段细节描写是整篇文章中的华彩,白描手法运用的很娴熟,情感的掌握也非常有分寸。作者没有用大量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且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以至于产生强烈的共鸣,身不由己的为之动容。大家看,一段好的细节描写会为整篇文章增添多少情感的张力。

待到她睡着,我一个人出门坐在小街上,阳光白得刺眼,街上已少有人迹,我望着整条短短的街,几十年的时光,奶奶就这样面对着它走过来。这条街就像她,从新修成的那天起,风霜雨雪便如影随行的紧紧跟随,时间的积淀使它变得陈旧,甚至落满灰尘,可是每个曾经满心欢喜经过它的人,却依然会满心欢喜地记住它并感激它。⑤

⑤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沉淀和提炼,片言只语便使整篇文章的主题有了一次理性的提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写这段话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情感铺垫,所以这种情感的凝结并不使人感到突兀。它不同于很多同学那种高姿态的虚浮地总结生活,像:“生活公平吗?生活给与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看你怎样的看待自己,如何寻找应该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这样总结生活的方式与本文中情感提炼的手段是截然不同的,在叙事散文的考试中,这种的高姿态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

回屋后,我望着奶奶依旧沉睡的脸,我想起她没事坐在小街上做针线活的样子,眼睛眯着,手头麻利地穿针引线,不时得会同经过小街的熟人打招呼,那时的她梳着黑亮的发髻,身上的青布衫洗得干干净净,而眼前的她却凌乱不堪。⑥我用手轻轻地把她散落的白发拢好,再一次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儿她熟睡的脸,悄悄整理好背包,回到城里去了。

⑥这段话特别像电影中镜头的闪回,把回忆的温馨和现实的残酷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对比,让感情的表达更丰满充沛。

几个月后,奶奶不在了,听二姑说奶奶在弥留之际还神志不清地念叨着要到小街上等我回家。那一刻,我默默地站着,望着奶奶早已僵直的脸,压制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送殡的时候,我站在人群中,望着殡车渐渐走远,没哭也没喊,只是木着脸,坐在小街上,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夜色中奶奶喊我回家的模糊影子,还有风沙中奶奶凌乱的头发……⑦

⑦这段话的描写,因为其对情感的克制和内敛而显示出了巨大的张力。在叙事散文的写作中,

把握情感运用的分寸是很重要的。其实,对于情感的克制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总会有一个努力抑止的过程,而当情感经过抑制却实在难以抑制而表露出来的时候才是动人的。相反,如果一种激情是不用抑制就轻易发出的,那它也就是廉价的或幼稚的。因为只有儿童的情感才轻易地写在脸上。

在古希腊拉奥孔将被毒蛇咬死的雕像群中,拉奥孔没有哭嚎,反而被处理为令人恐惧的笑。莱辛在分析其原因的时候指出,真正震撼人的不是痛苦到达顶点或超过顶点的哭嚎,而是到达顶点之前的感情表现。如果情感到了顶点也就成了强弩之末,不会比现在更有震撼力。莱辛的分析是情感表达的普遍原则,道理尽管简单,却在我们的行文中常常被忘却。 小街依旧喧闹,可已物是人非。⑧

⑧文章的最后一段可谓画蛇添足,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反而让人读来有娇柔造作之感。如果在上一段就果断的搁笔的话,可能会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散文的结尾写作也是很重要的,“直而不露,说中含蓄”是其基本的法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评:这篇习作的叙事较为完整丰满,情感把握也颇有分寸,细节描写得尤其到位,是一篇不错的叙事散文!在这里应该引起作者注意的是语言的流畅生动和语句之间的顺承(文中很多语句都经过笔者修改,只是怕显得繁复,未做标注而已),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有所改正! 情感才轻易地写在脸上。

在古希腊拉奥孔将被毒蛇咬死的雕像群中,拉奥孔没有哭嚎,反而被处理为令人恐惧的笑。莱辛在分析其原因的时候指出,真正震撼人的不是痛苦到达顶点或超过顶点的哭嚎,而是到达顶点之前的感情表现。如果情感到了顶点也就成了强弩之末,不会比现在更有震撼力。莱辛的分析是情感表达的普遍原则,道理尽管简单,却在我们的行文中常常被忘却。 小街依旧喧闹,可已物是人非。⑧

⑧文章的最后一段可谓画蛇添足,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反而让人读来有娇柔造作之感。如果在上一段就果断的搁笔的话,可能会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散文的结尾写作也是很重要的,“直而不露,说中含蓄”是其基本的法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评:这篇习作的叙事较为完整丰满,情感把握也颇有分寸,细节描写得尤其到位,是一篇不错的叙事散文!在这里应该引起作者注意的是语言的流畅生动和语句之间的顺承(文中很多语句都经过笔者修改,只是怕显得繁复,未做标注而已),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有所改正!

小街 我仍记得奶奶站在小街上的样子。

奶奶在小街上生活了一辈子,她对小街熟悉得像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我住在奶奶家,小街就在奶奶家门前,如果天气好,那里通常会充满打牌的吵闹

声,小孩子的嬉闹声,偶尔还会有拉着货物的赶马人经过。童年的我喜欢每天跟着村里的

一帮孩子瞎晃悠,常常是早晨见着影子出去,晚上不见得回来,所以傍晚的时候奶奶苍老

而悠长的声音在小小的村落里回荡。不见到我,她便不回。②有很多次我玩累了,在草垛

里睡着了,醒来回家时,奶奶仍站在小街头等我。见到我,她不骂也不打,只是拍拍我的

头,牵着我的手说:“怎么还不回家?饭都凉了。”通常我不回答,只是睡意朦胧地向她身

上一靠,我知道奶奶会把我背回家。

后来,我要回城里上学,就不能再待在奶奶身边了。记得我回城的那天,奶奶执意要送

我。外面的风很大,沙粒吹在人脸上,磨得脸生疼,奶奶花白的头发在风中被吹散开来。

也许是因为沙粒迷了她眼睛,奶奶的眼泪涂满皱纹遍布的脸。奶奶握着我的手,一直不停

地嘱咐“不要太任性”“好生学习”之类的话,也许是由于年纪小小的缘故,我根本体会不到

奶奶对我的不舍,我只是望着奶奶泪水纵横的脸,焦急的盼着接我回城的车快些来。现在

想想自己那时的无知,真让人心伤!

从此,我很少再回奶奶家,我已很少再想奶奶过得如何,甚至已记不得她站在小街头等

我的样子了。当然,小街的影子也随着课业的加重而变得模糊起来。在偶尔回家探望奶奶

的时候,我发现小街变得日益肮脏、破旧了。街上的童声混着喧闹声虽然依旧在飘荡着,

可我对小街却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③

去年,奶奶病倒了,再也不能站起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我听着电话里二姑的叙述

时,心里突然酸得想哭,因为我突然想起在黯淡的晚霞里等我回家的奶奶,风中送我上车

的奶奶,夜里起来帮我盖被的奶奶……我再也忍不住,丢下手中的书,乘车回到了小街。

奶奶躺在床上,头发零乱地散在枕头上,整日的昏睡使她的脸变得暗黄而无光泽。我握

住她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柔软,却无力,往昔那双有力的手掌已经不见了。她一直望着

我不说话,眼球浑浊透着无奈。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望着她点头,看着她勉强挤出的一个

笑。中午,我喂她吃饭,将鱼肉去刺和着米一口一口地喂,我看着她费力地嚼着,脸上的

肌肉不自然地抽动,每当往下咽,总是用力显出努力的样子。吃了几口,她摇摇头,我放

下碗,给她擦嘴角时,我看到她的眼里盈满了泪水。我转过身当作没看见,鼻子却酸得令

人抽搐。

待到她睡着,我一个人出门坐在小街上,阳光白得刺眼,街上已少有人迹,我望着整条

短短的街,几十年的时光,奶奶就这样面对着它走过来。这条街就像她,从新修成的那天

起,风霜雨雪便如影随行的紧紧跟随,时间的积淀使它变得陈旧,甚至落满灰尘,可是每

个曾经满心欢喜经过它的人,却依然会满心欢喜地记住它并感激它。⑤

回屋后,我望着奶奶依旧沉睡的脸,我想起她没事坐在小街上做针线活的样子,眼睛眯

着,手头麻利地穿针引线,不时得会同经过小街的熟人打招呼,那时的她梳着黑亮的发髻,

身上的青布衫洗得干干净净,而眼前的她却凌乱不堪。⑥我用手轻轻地把她散落的白发拢

好,再一次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儿她熟睡的脸,悄悄整理好背包,回到城里去了。

几个月后,奶奶不在了,听二姑说奶奶在弥留之际还神志不清地念叨着要到小街上等我

回家。那一刻,我默默地站着,望着奶奶早已僵直的脸,压制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送殡的时候,我站在人群中,望着殡车渐渐走远,没哭也没喊,只是木着脸,坐在小街上,

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夜色中奶奶喊我回家的模糊影子。

还有风沙中奶奶凌乱的头发……

李鹤群

通往姥姥家的小路每到夜晚就漆黑一片,可如今想来,那路上却总是洒满温馨的灯光。

十岁那年,父母因去外地工作便将我送到姥姥家。我倔强地扭过头将父母惭愧的表情留在

身后。可不知何时才能离开农村的恐惧,还是在心底泛滥开来。

低矮的平房歪歪扭扭地围着个尘土飞扬的操场,木框的窗户上胶布爬一道道难看的曲线。

我木然地走到老师指给的座位,坐下,拒绝与任何一个人的目光相遇。“喂,我叫黑子,你

叫啥?你是从城里来的吧?”仿佛是刚从煤堆里爬出的孩子,浑身只有两个豆子似的眼睛闪

着光,半挽的腿上溅满了泥点子,原本白色的衫子浸着汗渍,塞满黑泥的指甲倒和他的肤色

相配。

这个叫黑子的坐在我身边的男孩成了我的噩梦。他往我的书桌里扔蚂蚱,然后在我惊诧

的叫喊中哈哈大笑,他偷偷解开我的头绳在手里挥舞着,看着我着色的表情洋洋得意。如果

说这些我还可能忍受,可晚上放学回家绝对是种折磨。崎岖的山路,漆黑一片,夜晚的冷风

吹得树叶“哗哗”地响,仿佛四周都是潜伏的妖魔鬼怪的眼,一声令下就会呼啦一下子涌出将

我围住。每晚我都大叫着往回跑,到家门口才顾得擦干汗水和眼泪。不幸有一天我跌倒在一

块大石头上,只能腿上裹着难看的纱布一瘸一拐地上学。

黑子自然不会关心,但幸好他那天异常安静没有任何恶作剧。放学后,当我又忑忐地跑

进夜幕时,忽然,前方出现了灯光,我顺着光束回头望,那光亮一下子灭了,留给我一片黑

暗。我犹疑地刚转回头,灯光便亮了起来,刚好照清眼前的路。从前那些可怕的树影,此刻

都醉在柔柔的灯光里,随着夜风微微点头,夜晚的寒冷似乎也让这橘红的灯光驱散了。不知

哪跑来的小青蛙“咕咕”地跳上我的鞋尖,像是愣在光亮里,朝我瞪着大眼睛,然后“咕嘎”一

声又一蹦一蹦跳开了。天上的星星好像也发现了地下的同伴,对着这亮光拼命眨眼。我深一

脚浅一脚地走着,亮光也在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我向左倾它就爬上左边的树,我向右晃

它就铺满右边的草,直到姥姥家的大铁门出现在眼前,那亮光就像它忽然亮起一样②,突然

就灭了。回头,依旧是一片漆黑。

从那一天起,我每晚都伴着这灯光直到家门,夜晚不再恐惧,心里也跟着快乐起来。

黑子竟也再没捉弄我,反而和我成了哥们儿。他那黝黑的臂膀过河时成了我坚实的依靠,他

用沾满泥巴的手捧给我刚捏的泥人儿;他灵巧地坐在树枝上往我的草帽里扔果子,他带我到

草地去捉蚂蚱。阳光下他捏着“吱吱”直叫的绿色小虫,嘿嘿笑着露出雪白的牙。

当火热的太阳也将我的皮肤镀上一层亮黑色时,爸妈来接我了。班里开了欢送会,气

氛悲伤而温馨。同学们一一送上准备的礼物、眼泪和祝福。忽然,一盏灯笼映入眼帘。它圆

鼓鼓的身子绽开的是一个开心的笑脸,点上了两个黑豆似的眼睛,顺着提线便找到了个已经

发白的小手柄。黑子!黑子的脸出现在灯笼上方露着雪白的牙。“灯笼给你,不会再怕黑了

吧?”在我眼泪马上要决堤的一刻,黑子决然地转身,犹豫片刻便大步走开,他举起手在头

顶挥了挥不再有片语。

城里的夜晚霓虹满天,不再有漆黑的山路。可七彩的喧嚣难掩孤独的心,所以,我还是

需要灯笼的温暖。

李鹤群

通往姥姥家的小路每到夜晚就漆黑一片,可如今想来,那路上却总是洒满温馨的灯光。十岁

那年,父母因去外地工作便将我送到姥姥家。我倔强地扭过头将父母惭愧的表情留在身后。

可不知何时才能离开农村的恐惧,还是在心底泛滥开来。

低矮的平房歪歪扭扭地围着个尘土飞扬的操场,木框的窗户上胶布爬一道道难看的曲线。我

木然地走到老师指给的座位,坐下,拒绝与任何一个人的目光相遇。“喂,我叫黑子,你叫

啥?你是从城里来的吧?”仿佛是刚从煤堆里爬出的孩子,浑身只有两个豆子似的眼睛闪着

光,半挽的腿上溅满了泥点子,原本白色的衫子浸着汗渍,塞满黑泥的指甲倒和他的肤色相

配。①这个叫黑子的坐在我身边的男孩成了我的噩梦。他往我的书桌里扔蚂蚱,然后在我惊

诧的叫喊中哈哈大笑,他偷偷解开我的头绳在手里挥舞着,看着我着色的表情洋洋得意。

如果说这些我还可能忍受,可晚上放学回家绝对是种折磨。崎岖的山路,漆黑一片,夜晚的

冷风吹得树叶“哗哗”地响,仿佛四周都是潜伏的妖魔鬼怪的眼,一声令下就会呼啦一下子涌

出将我围住。每晚我都大叫着往回跑,到家门口才顾得擦干汗水和眼泪。不幸有一天我跌倒

在一块大石头上,只能腿上裹着难看的纱布一瘸一拐地上学。

黑子自然不会关心,但幸好他那天异常安静没有任何恶作剧。放学后,当我又忑忐地跑进夜

幕时,忽然,前方出现了灯光,我顺着光束回头望,那光亮一下子灭了,留给我一片黑暗。

我犹疑地刚转回头,灯光便亮了起来,刚好照清眼前的路。从前那些可怕的树影,此刻都醉

在柔柔的灯光里,随着夜风微微点头,夜晚的寒冷似乎也让这橘红的灯光驱散了。不知哪跑

来的小青蛙“咕咕”地跳上我的鞋尖,像是愣在光亮里,朝我瞪着大眼睛,然后“咕嘎”一声又

一蹦一蹦跳开了。天上的星星好像也发现了地下的同伴,对着这亮光拼命眨眼。我深一脚浅

一脚地走着,亮光也在前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我向左倾它就爬上左边的树,我向右晃它就

铺满右边的草,直到姥姥家的大铁门出现在眼前,那亮光就像它忽然亮起一样②,突然就灭

了。回头,依旧是一片漆黑。

从那一天起,我每晚都伴着这灯光直到家门,夜晚不再恐惧,心里也跟着快乐起来。

黑子竟也再没捉弄我,反而和我成了哥们儿。他那黝黑的臂膀过河时成了我坚实的依靠,他

用沾满泥巴的手捧给我刚捏的泥人儿;他灵巧地坐在树枝上往我的草帽里扔果子,他带我到

草地去捉蚂蚱。阳光下他捏着“吱吱”直叫的绿色小虫,嘿嘿笑着露出雪白的牙。

当火热的太阳也将我的皮肤镀上一层亮黑色时,爸妈来接我了。班里开了欢送会,气氛悲伤

而温馨。同学们一一送上准备的礼物、眼泪和祝福。忽然,一盏灯笼映入眼帘。它圆鼓鼓的

身子绽开的是一个开心的笑脸,点上了两个黑豆似的眼睛,顺着提线便找到了个已经发白的

小手柄。黑子!黑子的脸出现在灯笼上方露着雪白的牙。“灯笼给你,不会再怕黑了吧?”

在我眼泪马上要决堤的一刻,黑子决然地转身,犹豫片刻便大步走开,他举起手在头顶挥了

挥不再有片语。

城里的夜晚霓虹满天,不再有漆黑的山路。可七彩的喧嚣难掩孤独的心,所以,我还是需要

灯笼的温暖。

她渐渐有了一个习惯,究竟是几时开始的大概没人知道,她也不大清楚了。只是那几乎

成了一道固定的风景,就跟老屋那黑瓦上厚厚的青苔,当你注意时,已经年代久远,变

成了老屋的一部分。

老屋门前有一张旧椅子,最初的朱色油漆已经褪尽只剩下斑驳的褐色和黑色斑点,

女人却很喜欢那张椅子。村庄里的人很早就去田里干农活,经过老屋,总能看见女人端

坐在那张旧椅上,等到日落,收工回家时女人仍然还在。夕阳打在她的侧脸,让人有种

错觉那是一尊雕塑,永远也不会消失。日子久了,村里的老少也就习惯了她的存在,就

像习惯了太阳落下月亮出来一样。

如今老屋的门紧锁着,瓦上的青苔依旧苍苍,那张椅子还摆在廊前,只是没有了那个女人。

老屋里的女人

老屋不老,只因其外形而称其为老,八十四个春秋不仅使得她白发苍苍,也在她的心头刻上了历史的沧桑。

女人老了,开始自责自己再也不能劳动,自己成了累赘,可女人似乎忘了,就是在这老屋里,她曾养育了多工作。 在这老屋里,曾有五个小儿女呱呱坠地。而这几个小生命都是在女人的爱抚下成长的。那时的女人很忙,奔

儿女长大了,外出了,成家了,房子空了,女人也老了,女人认为自己不中用了,直到小儿子把这两个宝贝舍得,可还是乐呵呵地将要用的瓶瓶罐罐装进孩子的包里。之后,女人有些落寞了。

了,她的心只有在孩子回家看望时才会苏醒。

可后来,女人同意搬家了,原因是孙女的话。 老屋又热闹了,孙子孙女的欢声笑语一度填满了老屋的空虚,也年轻了女人的心。可是,在女人疲倦之前, 也许是岁月作弄人,也许命运根本就是这样,离去的孩子带走了老人的欢欣,寂寞的心灵开始像孩子一样期 老屋要拆迁,可女人不准,她说要它陪伴走完一生,她不接受儿女的请求,她不离开老屋,因为老屋曾陪伴

女人一直都在埋怨自己一辈子毫无功绩,除了拉扯大几个孩子,其余的都不沾边。可孙女却说:不同的人有奔波,这是女人的功绩,这是她的价值,女人做到了。一生的忙碌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她的梦活一次不容易,要不断努力拼搏自己的理想,适当的休息也只是为了更好的努力。”

生无所息,创造生活;生一有所息,只为更好地生活。我会努力,实现老屋里那个女人的梦。

陈怡安 我仍记得奶奶站在小街上的样子。①

①开文照应题目,点明写作的对象。

奶奶在小街上生活了一辈子,她对小街熟悉得像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我住在奶奶家,小街就在奶奶家门前,如果天气好,那里通常会充满打牌的吵闹声,

小孩子的嬉闹声,偶尔还会有拉着货物的赶马人经过。童年的我喜欢每天跟着村里的一帮孩

子瞎晃悠,常常是早晨见着影子出去,晚上不见得回来,可奶奶总是每晚必在小街头喊我回

家,不见到我,她便不回。②有很多次我玩累了,在草垛里睡着了,醒来回家时,奶奶仍站

在小街头等我。见到我,她不骂也不打,只是拍拍我的头,牵着我的手说:“怎么还不回家?

饭都凉了。”通常我不回答,只是睡意朦胧地向她身上一靠,我知道奶奶会把我背回家。

点评:这一段写得很温馨,笔触较轻,但字里行间却饱含情感。

②建议:如果在这里把奶奶喊“我”回家时的声音再细致的描述一下会更好。你想,一个苍老

而悠长的声音在小小的村落里回荡,那该有着怎样温情的趣味!

后来,我回城里上学,奶奶送我,那天风很大,沙粒吹在人脸上,磨得脸生疼,奶奶花白的

头发在风中被吹散,也许是沙迷了眼睛,眼泪涂满皱纹遍布的脸。奶奶握着我的手,一直不

停地嘱咐“不要太任性”“好生学习”这类的话,也许是年纪小,我只是望着奶奶泪水的脸。

点评:这一段所叙述的场景充满着镜头感和感人肺腑的情绪,方寸之间,真情尽现!

建议:在这段文字中,句与句之间的顺承还有些细微的梗塞。在叙事散文中文字的生动流畅

非常重要。这虽然是散文语言的细微之处,但却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字功底。文字的起

承转合是阅卷老师重点关注的点,所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另外,要注意情感的凝结。

如果我们对这一段文字做些细致的改动,大家看是不是会更好呢?如下:

后来,我要回城里上学,就不能再待在奶奶身边了。记得我回城的那天,奶奶执意要送我。

外面的风很大,沙粒吹在人脸上,磨得脸生疼,奶奶花白的头发在风中被吹散开来。也许是

因为沙粒迷了她眼睛,奶奶的眼泪涂满皱纹遍布的脸。奶奶握着我的手,一直不停地嘱咐“不 也许我的故事还没有讲完,老屋并没有拆,女人则有儿女相伴。女人是我的奶奶,这个劳碌一生的人现在可以 别让心跳乱了节奏,而让生活变得不自由,愿所有人努力生活,一起去解开萦绕心头的寂寞。有始有终奋斗

要太任性”“好生学习”之类的话,也许是由于年纪小小的缘故,我根本体会不到奶奶对我的不舍,我只是望着奶奶泪水纵横的脸,焦急的盼着接我回城的车快些来。现在想想自己那时的无知,真让人心伤!

从此,我很少再回奶奶家,我已很少再想奶奶过得如何,甚至已记不得她站在小街头等我的样子了。当然,小街的影子也随着课业的加重而变得模糊起来。在偶尔回家探望奶奶的时候,我发现小街变得日益肮脏、破旧了。街上的童声混着喧闹声虽然依旧在飘荡着,可我对小街却有了一种陌生的感觉。③

(这一段文字的写作非常内敛含蓄,奶奶和小街就在这种淡雅的叙述中同一化了。③在表达着一种沧桑的心境,情感的变化总是的会无一例外的击中读者的心,这是叙事散文百试不爽的写作经验。)

去年,奶奶病倒了,再也不能站起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我听着电话里二姑的叙述时,心里突然酸得想哭,因为我突然想起在黯淡的晚霞里等我回家的奶奶,风中送我上车的奶奶,夜里起来帮我盖被的奶奶……我再也忍不住,丢下手中的书,乘车回到了小街。

奶奶躺在床上,头发零乱地散在枕头上,整日的昏睡使她的脸变得暗黄而无光泽。我握住她布满皱纹和老茧的手,柔软,却无力,往昔那双有力的手掌已经不见了。她一直望着我不说话,眼球浑浊透着无奈。我什么也没说,只是望着她点头,看着她勉强挤出的一个笑。中午,我喂她吃饭,将鱼肉去刺和着米一口一口地喂,我看着她费力地嚼着,脸上的肌肉不自然地抽动,每当往下咽,总是用力显出努力的样子。吃了几口,她摇摇头,我放下碗,给她擦嘴角时,我看到她的眼里盈满了泪水。我转过身当作没看见,鼻子却酸得令人抽搐。④

④这一段细节描写是整篇文章中的华彩,白描手法运用的很娴熟,情感的掌握也非常有分寸。作者没有用大量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并且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以至于产生强烈的共鸣,身不由己的为之动容。大家看,一段好的细节描写会为整篇文章增添多少情感的张力。

待到她睡着,我一个人出门坐在小街上,阳光白得刺眼,街上已少有人迹,我望着整条短短的街,几十年的时光,奶奶就这样面对着它走过来。这条街就像她,从新修成的那天起,风霜雨雪便如影随行的紧紧跟随,时间的积淀使它变得陈旧,甚至落满灰尘,可是每个曾经满心欢喜经过它的人,却依然会满心欢喜地记住它并感激它。⑤

⑤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沉淀和提炼,片言只语便使整篇文章的主题有了一次理性的提升。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在写这段话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情感铺垫,所以这种情感的凝结并不使人感到突兀。它不同于很多同学那种高姿态的虚浮地总结生活,像:“生活公平吗?生活给与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只看你怎样的看待自己,如何寻找应该属于自己的真正位置。”这样总结生活的方式与本文中情感提炼的手段是截然不同的,在叙事散文的考试中,这种的高姿态往往会适得其反,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

回屋后,我望着奶奶依旧沉睡的脸,我想起她没事坐在小街上做针线活的样子,眼睛眯着,手头麻利地穿针引线,不时得会同经过小街的熟人打招呼,那时的她梳着黑亮的发髻,身上的青布衫洗得干干净净,而眼前的她却凌乱不堪。⑥我用手轻轻地把她散落的白发拢好,再一次认真地端详了一会儿她熟睡的脸,悄悄整理好背包,回到城里去了。

⑥这段话特别像电影中镜头的闪回,把回忆的温馨和现实的残酷进行了一次耐人寻味的对比,让感情的表达更丰满充沛。

几个月后,奶奶不在了,听二姑说奶奶在弥留之际还神志不清地念叨着要到小街上等我回家。那一刻,我默默地站着,望着奶奶早已僵直的脸,压制着不让自己哭出声来。送殡的时候,我站在人群中,望着殡车渐渐走远,没哭也没喊,只是木着脸,坐在小街上,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夜色中奶奶喊我回家的模糊影子,还有风沙中奶奶凌乱的头发……⑦

⑦这段话的描写,因为其对情感的克制和内敛而显示出了巨大的张力。在叙事散文的写作中,

把握情感运用的分寸是很重要的。其实,对于情感的克制我们可以参照一下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总会有一个努力抑止的过程,而当情感经过抑制却实在难以抑制而表露出来的时候才是动人的。相反,如果一种激情是不用抑制就轻易发出的,那它也就是廉价的或幼稚的。因为只有儿童的情感才轻易地写在脸上。

在古希腊拉奥孔将被毒蛇咬死的雕像群中,拉奥孔没有哭嚎,反而被处理为令人恐惧的笑。莱辛在分析其原因的时候指出,真正震撼人的不是痛苦到达顶点或超过顶点的哭嚎,而是到达顶点之前的感情表现。如果情感到了顶点也就成了强弩之末,不会比现在更有震撼力。莱辛的分析是情感表达的普遍原则,道理尽管简单,却在我们的行文中常常被忘却。 小街依旧喧闹,可已物是人非。⑧

⑧文章的最后一段可谓画蛇添足,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反而让人读来有娇柔造作之感。如果在上一段就果断的搁笔的话,可能会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散文的结尾写作也是很重要的,“直而不露,说中含蓄”是其基本的法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评:这篇习作的叙事较为完整丰满,情感把握也颇有分寸,细节描写得尤其到位,是一篇不错的叙事散文!在这里应该引起作者注意的是语言的流畅生动和语句之间的顺承(文中很多语句都经过笔者修改,只是怕显得繁复,未做标注而已),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有所改正! 情感才轻易地写在脸上。

在古希腊拉奥孔将被毒蛇咬死的雕像群中,拉奥孔没有哭嚎,反而被处理为令人恐惧的笑。莱辛在分析其原因的时候指出,真正震撼人的不是痛苦到达顶点或超过顶点的哭嚎,而是到达顶点之前的感情表现。如果情感到了顶点也就成了强弩之末,不会比现在更有震撼力。莱辛的分析是情感表达的普遍原则,道理尽管简单,却在我们的行文中常常被忘却。 小街依旧喧闹,可已物是人非。⑧

⑧文章的最后一段可谓画蛇添足,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反而让人读来有娇柔造作之感。如果在上一段就果断的搁笔的话,可能会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空间。散文的结尾写作也是很重要的,“直而不露,说中含蓄”是其基本的法则,也就是要求我们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评:这篇习作的叙事较为完整丰满,情感把握也颇有分寸,细节描写得尤其到位,是一篇不错的叙事散文!在这里应该引起作者注意的是语言的流畅生动和语句之间的顺承(文中很多语句都经过笔者修改,只是怕显得繁复,未做标注而已),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有所改正!


相关文章

  • 记叙文中的线索和场面
  • 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年春节去县城文化馆,找一位老师请教写作问题,刚好在文化馆的门口碰上他,就和他站在街边说起文章来.当时,街上很热闹,人群涌动,喜气洋洋.从北向南,有一个舞狮队从街上走过.他们向前走一会儿,就停下来舞一阵狮子.激起一阵喧闹, ...查看


  • 记叙文的线索技巧
  • 作文教案 2010-9-6 莫文洲 教学目标: 认识和理解记叙文的线索及其重要性,学会抓线索写作记叙文的方 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增强学生根据题目合理选取线索来布局文章结构.表现主题的能力,培养 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内容 ...查看


  • (36)[转载]如何叙事(三)设置好线索
  • [转载]如何叙事(三)设置好线索 (2014-03-07 22:38:41)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如何叙事(三)设置好线索作者:叶志聪 一.什么是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下地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 ...查看


  • 记叙文教学反思4
  • 理解作者思路,把握记叙文布局谋篇 作者根据自己的思路,选择合适的线索,把选取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实现自己创作目的. 1.抓线索,明思路 线索是把事件中诸多材料统率起来贯穿起来的因素,把握了线索,就能理解文中所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明确作者思路 ...查看


  • 记叙文问题常识归纳 (1)
  • 记叙文问题常识归纳 记叙文定义: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 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 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一个全面感知. 2. 浏览 ...查看


  • 记叙文之行文线索简案
  • <记叙文之行文线索>教学简案 一 .导入 下发单元检测的两篇作文,学生读后在品评中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阅读方法指津,明确行文线索的几种表现方式. 三.课堂练习练习 小组比赛 A.根据内容说线索的表现形式 B.指出下面几篇文章 ...查看


  • 语文阅读技巧
  • 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内容及解答基本方法: 一.如何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最基本的方法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上下文)辨析词语的意义.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辨别某个多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具体义:一是辨别语境赋予某词的临时的,特定的具体义.后者 ...查看


  • 记叙文的阅读答题巧
  • 记叙文的阅读步骤 1.阅读全文:运用"六要素"知识,对文章内容.作者思路等有一个全面感知. 2.浏览考题:粗略了解考察内容. 3.再读文章:与题目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 4.解决问题:找准答题区域,注意关键句.主旨句.抒情 ...查看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1
  •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 ...查看


  •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线索: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