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及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及其方法论基础

内容提要:通过制度分析,马克思建立了动态的经济发展理论, 能够对社会的长期发展趋势做出较好的预测。马克思经济学的这一优越性和特点归根到底是依托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相比,马克思的方法论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和规范性等特点,它使得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或许对经济学中长期存在的方法论之争和目前经济学走出困境都具有某种启发。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 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作者许彬,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杭州 310035)

在主流经济学眼里,马克思经济学即便不被归入非科学的行列,至少也是另类。其原因在于,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看法,马克思经济学并没有真正分析资源配置,没有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或价格理论,也没有从个人出发研究人的选择及其在此之上形成的关系,并且,关键的,马克思没有采取所谓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然而,一向来以科学自居的主流经济学却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近几年,在中国大陆, 随着改革中种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批评日多,其中对经济学滥用数学和脱离现实的批评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回到马克思”的呼声不仅在西方国家,而且在中国学界出现。居于社会科学皇冠地位的主流经济学为什么会遇到普遍的置疑,马克思的经济学又具有怎么样的魅力使人们要回到那里去?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多,但从根本上讲, 都与方法论有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经济学相比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特点和优越性入手,剖析马克思经济学优越性的方法论特征。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特色和优越性究竟是什么

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发表以来,庞巴维克就开始抨击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后,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争论在学术界始终存在。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突出贡献就是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剥削,揭示了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并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而批评者则认为劳动价值论及其转型理论是有矛盾的;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不必要的;马克思的一些预测是错误的,也没有涵盖“资本主义”的所有类型,没有包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此,马克思主义者从多方面做出了努力,如用现代数学工具完善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消除第一卷和第三卷的矛盾;一些经济学家试图打破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鸿沟,建立一种新的价值理论;也有运用马克思的方法,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还有是将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化和社会学化。而我国近年来也提出了对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认识”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对劳动价值论及其马克思经济学的大讨论。

这种长时期、大范围的争论一方面印证了马克思的伟大,另一方面或许表明,我们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不同于现代经济理论的特殊性。在这方面,对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

济学都具有很深学养的波兰学者奥斯卡·兰格曾经做过深入的研究,在与现代经济理论的尽可能不带价值偏见的比较中,兰格揭示了马克思经济学真正的特点和优越性,并指出了对马克思的种种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而引起的,对马克思理论的“修补”虽然是善意的,但往往是无的放矢。那么,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究竟是什么呢?它与现代经济学相比,特点是什么呢?

按照兰格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理论的成就属于不同的领域,现代经济理论擅长于短期均衡分析,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马克思经济学的成就体现在长期,能够揭示资本主义长期发展的趋势,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从这个理论中逻辑地推断出。但是马克思经济学对日常的经济运行的把握却远不如现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本质上是一个静态均衡理论,它研究既定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些既定的条件包括消费者偏好,生产函数、生产组织、制度等,但对这些因素本身的研究不是经济学的内容,因此,现代经济学其实是纯经济科学,甚至不能算是社会科学。对于这样的现代经济学来说,对制度的分析是根本不需要的。所有的经济运行的原理都可以从鲁滨逊·克鲁索的世界中推导出来,并且在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经济发展”的现实或者被当作一种例外,由统计学家和历史学家进行描述,或者干脆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因为经济发展理论要求有超出经济均衡理论所包含的假定以外的附加假定。

与此相反,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主要在于建立了一个能够逻辑地推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发展理论,而这一优越性的原因却在于其理论分析的特色——制度分析上。通过对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不仅提供了一个经济均衡理论,而且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中推断出一定情况下某些经济数据变化的必然性和范围,在特定的意义上说是可能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结构的变化。与许多人把劳动价值论当作马克思经济学的优点的看法不同,兰格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方面的优越性,“不在于马克思所使用的特殊的经济概念,而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构架的明确而具体的说明。”因为劳动价值论是一种比较落后的静态均衡理论,从中是不可能得出经济发展的结论的。

对于一般均衡模型来说,制度分析只是具有社会学的意义。然而对于经济发展理论而言,则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马克思证明,经济发展不是交换和定价过程的必然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必然结果。制度分析将资本主义定义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对立面,也就是说,简单商品经济是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小商品生产者组成的经济,与此相反,资本主义则把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只拥有劳动力。因此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所采取的方式,利润和利息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费用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除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于是就有了一个剩余, 这就是雇主的利润的基础。这样,剩余价值被处理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从而经济发展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性,因此,资本积累和追求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就成为内有动力(资本的本性),外有压力(竞争)的必然事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必然结果。

作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具有这样的优越性和特点,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兰格博士充分比较两种经济理论的优越性,而对其优越性的方法论基础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因此,接下来的部分本文尝试在与主流经济学的对比中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优越性的方法论基础。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及其特征

如上所述,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在于建立了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从这一理论中逻辑地推断出,而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的理论,关键在于其特殊的制度分析。然而我们知道,在主流经济学那里, 这种制度分析是很难纳入其分析框架的,这绝不仅仅因为“制度难以量化”更本质的原因是,制度分析与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即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相冲突的。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和主流经济学对社会的理解,其基本思路是不同的。正是马克思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使得他能够建立主流经济学难以包容的制度分析为基础的并且逻辑一致的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方法论最富特色同时也最有争议的就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阿尔都塞等人看来,是其哲学的一个“个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假设’;《资本论》应用了这一假设并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为例,证明了这一假设。”我们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建立不同于静态均衡理论的动态经济发展理论,正是因为他应用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其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内含了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且最后“扬弃”自身。因此,运动是世界的本质,发展变化是社会的必然。从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中寻找事物变化的根源,成为马克思经济学区别于“和谐”均衡的现代经济学的特点。因此其经济学在本质上必定是动态的发展经济学,而不是静态的均衡理论。但是,如果仅仅是辩证法,那么,马克思将停留在黑格尔那里。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具有优越性,并最终建立了“市民社会的解剖学——政治经济学”,关键在于把“被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与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接受了唯物主义,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历史不再像在黑格尔那里那样,是逻辑的呈现,而是社会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思想,却直接从现实社会的现象出发,通过大量观察、调研,分析总结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与流行于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相比,主要有整体性、现实性和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马克思的经济学独树一帜。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超越方法论之争?

我们知道,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争论,以及相应的规范与实证、归纳与演绎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斯密那里,经济学主要是从经验出发,利用归纳方法的一门学科,同时,受苏格兰历史学派传统影响,斯密的理论同时包容了历史的方法。李嘉图之后,

将抽象理论直接运用于现实的“李嘉图恶习”盛行,英国经济学日益脱离现实,变成抽象的理论。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更是在几个假定之上利用数学直接推导出结果,形成逻辑上严密的经济理论体系。

这种做法在德国历史学派看来是完全对自然科学的照搬,是不适合社会科学的。1883年,由于边际学派门格尔的有关一篇方法论的文章而挑起了一场发生在德国历史学派和边际学派之间的著名的方法论之争。争论的焦点就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应该采取逻辑的方法还是历史的方法。以施穆勒为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一方面承袭了旧历史学派要使理论尽可能与历史的本来面貌相一致的宗旨,认为:只有从个别出发,才能试探着达到一般。较简单的关系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个别的发展我们是可能从它的因果关系上相当完全地得出解释的,个别的经济实体的历史我们也是可能综览无遗的。但同时要采用客观的统计学的方法,以使其理论具有不受主观价值影响的客观性。但是,用统计的方法研究伦理、道德、关系的发展无疑是困难的,这使得新历史学派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的经济发展理论。另一方面,以门格尔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历史学派最终只能提供一堆历史事件的碎片,而无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把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逻辑自恰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遵循一些简单规则,模型中的各个要素会自动达到某种状态,社会现象的发生最终可以在理论模型中大致推断出来。这种经济模型虽然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却是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的手段。之后,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行,沿着门格尔一派的方法论思路,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历史的方法则隐去了。

上个世纪20、30年代,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加深,同时,经济理论在遭遇了30年代危机以后开始调整,引入了不确定性和时间因素,数理分析和动态分析逐步盛行。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经济理论的实用意义》发表,数学成为经济学的一种必备的“语言”,一种精炼的逻辑工具。这样,经济学在逻辑一致性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之后,统计方法的运用又使得经济学在预言的检验方面取得了进展。这意味着到上个世纪50、60年代,经济学在两个一致性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相比较而言,在第二个一致性方面,也就是理论与现实的一致性方面, 还存留较大的争论。批评者认为经济学是建立在几个简单的假定的基础上的,而假定与现实是不一致的。对此,弗里德曼在1953年出版的《实证经济学论文集》一书中指出,第一,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其预测能力,决定于其能否接受事实的检验;第二,理论的假设前提的真实性对理论的好坏没有影响,对假设的真实性的要求是不必要的。

总之,马克思经济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综合了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建立了内生的、制度分析为特征的经济发展理论,使他的理论较好地切合了“资本主义”的实际。马克思这种看问题的视角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主流经济学长期面临的脱离现实的困境,或许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及其方法论基础

内容提要:通过制度分析,马克思建立了动态的经济发展理论, 能够对社会的长期发展趋势做出较好的预测。马克思经济学的这一优越性和特点归根到底是依托了其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相比,马克思的方法论具有整体性、现实性和规范性等特点,它使得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或许对经济学中长期存在的方法论之争和目前经济学走出困境都具有某种启发。

关键词 马克思经济学; 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

作者许彬,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杭州 310035)

在主流经济学眼里,马克思经济学即便不被归入非科学的行列,至少也是另类。其原因在于,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看法,马克思经济学并没有真正分析资源配置,没有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或价格理论,也没有从个人出发研究人的选择及其在此之上形成的关系,并且,关键的,马克思没有采取所谓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然而,一向来以科学自居的主流经济学却越来越被人们认为是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近几年,在中国大陆, 随着改革中种种问题的暴露,人们对经济学和经济学家的批评日多,其中对经济学滥用数学和脱离现实的批评尤为突出。另一方面,“回到马克思”的呼声不仅在西方国家,而且在中国学界出现。居于社会科学皇冠地位的主流经济学为什么会遇到普遍的置疑,马克思的经济学又具有怎么样的魅力使人们要回到那里去?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多,但从根本上讲, 都与方法论有关。本文试图从马克思经济学相比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特点和优越性入手,剖析马克思经济学优越性的方法论特征。

一、马克思经济学的特色和优越性究竟是什么

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发表以来,庞巴维克就开始抨击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之后,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争论在学术界始终存在。马克思主义者普遍认为,马克思经济学的突出贡献就是建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揭示了剥削,揭示了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并最终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而批评者则认为劳动价值论及其转型理论是有矛盾的;劳动价值论是错误的、不必要的;马克思的一些预测是错误的,也没有涵盖“资本主义”的所有类型,没有包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此,马克思主义者从多方面做出了努力,如用现代数学工具完善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消除第一卷和第三卷的矛盾;一些经济学家试图打破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鸿沟,建立一种新的价值理论;也有运用马克思的方法,分析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还有是将马克思经济学的哲学化和社会学化。而我国近年来也提出了对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认识”并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对劳动价值论及其马克思经济学的大讨论。

这种长时期、大范围的争论一方面印证了马克思的伟大,另一方面或许表明,我们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不同于现代经济理论的特殊性。在这方面,对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

济学都具有很深学养的波兰学者奥斯卡·兰格曾经做过深入的研究,在与现代经济理论的尽可能不带价值偏见的比较中,兰格揭示了马克思经济学真正的特点和优越性,并指出了对马克思的种种批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目的、任务和特点而引起的,对马克思理论的“修补”虽然是善意的,但往往是无的放矢。那么,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究竟是什么呢?它与现代经济学相比,特点是什么呢?

按照兰格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经济理论的成就属于不同的领域,现代经济理论擅长于短期均衡分析,建立了一般均衡理论,而马克思经济学的成就体现在长期,能够揭示资本主义长期发展的趋势,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从这个理论中逻辑地推断出。但是马克思经济学对日常的经济运行的把握却远不如现代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本质上是一个静态均衡理论,它研究既定约束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些既定的条件包括消费者偏好,生产函数、生产组织、制度等,但对这些因素本身的研究不是经济学的内容,因此,现代经济学其实是纯经济科学,甚至不能算是社会科学。对于这样的现代经济学来说,对制度的分析是根本不需要的。所有的经济运行的原理都可以从鲁滨逊·克鲁索的世界中推导出来,并且在任何社会都是适用的。“经济发展”的现实或者被当作一种例外,由统计学家和历史学家进行描述,或者干脆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因为经济发展理论要求有超出经济均衡理论所包含的假定以外的附加假定。

与此相反,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主要在于建立了一个能够逻辑地推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发展理论,而这一优越性的原因却在于其理论分析的特色——制度分析上。通过对制度的分析,马克思不仅提供了一个经济均衡理论,而且提供了一个经济发展理论。马克思认为,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中推断出一定情况下某些经济数据变化的必然性和范围,在特定的意义上说是可能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结构的变化。与许多人把劳动价值论当作马克思经济学的优点的看法不同,兰格认为,马克思经济学在分析资本主义方面的优越性,“不在于马克思所使用的特殊的经济概念,而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构架的明确而具体的说明。”因为劳动价值论是一种比较落后的静态均衡理论,从中是不可能得出经济发展的结论的。

对于一般均衡模型来说,制度分析只是具有社会学的意义。然而对于经济发展理论而言,则具有根本性的意义。马克思证明,经济发展不是交换和定价过程的必然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结构的必然结果。制度分析将资本主义定义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对立面,也就是说,简单商品经济是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的小商品生产者组成的经济,与此相反,资本主义则把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只拥有劳动力。因此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所采取的方式,利润和利息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费用决定的,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除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于是就有了一个剩余, 这就是雇主的利润的基础。这样,剩余价值被处理成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从而经济发展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追逐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本性,因此,资本积累和追求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就成为内有动力(资本的本性),外有压力(竞争)的必然事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必然结果。

作者认为,马克思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具有这样的优越性和特点,关键在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以作者的观点来看,兰格博士充分比较两种经济理论的优越性,而对其优越性的方法论基础还没有来得及充分展开,因此,接下来的部分本文尝试在与主流经济学的对比中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优越性的方法论基础。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方法论及其特征

如上所述,马克思经济学的优越性在于建立了经济发展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可以从这一理论中逻辑地推断出,而之所以能够建立这样的理论,关键在于其特殊的制度分析。然而我们知道,在主流经济学那里, 这种制度分析是很难纳入其分析框架的,这绝不仅仅因为“制度难以量化”更本质的原因是,制度分析与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即方法论个人主义是相冲突的。马克思对社会的理解和主流经济学对社会的理解,其基本思路是不同的。正是马克思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使得他能够建立主流经济学难以包容的制度分析为基础的并且逻辑一致的经济发展理论。

马克思方法论最富特色同时也最有争议的就是他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阿尔都塞等人看来,是其哲学的一个“个案”。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假设’;《资本论》应用了这一假设并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为例,证明了这一假设。”我们认为,马克思之所以能够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建立不同于静态均衡理论的动态经济发展理论,正是因为他应用了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其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内含了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并且最后“扬弃”自身。因此,运动是世界的本质,发展变化是社会的必然。从事物本身的内在矛盾中寻找事物变化的根源,成为马克思经济学区别于“和谐”均衡的现代经济学的特点。因此其经济学在本质上必定是动态的发展经济学,而不是静态的均衡理论。但是,如果仅仅是辩证法,那么,马克思将停留在黑格尔那里。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具有优越性,并最终建立了“市民社会的解剖学——政治经济学”,关键在于把“被黑格尔颠倒的”辩证法重新颠倒过来。与黑格尔历史唯心主义不同,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接受了唯物主义,建立了唯物辩证法。历史不再像在黑格尔那里那样,是逻辑的呈现,而是社会本身矛盾运动的结果。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思想,却直接从现实社会的现象出发,通过大量观察、调研,分析总结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

这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与流行于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相比,主要有整体性、现实性和规范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马克思的经济学独树一帜。

三、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超越方法论之争?

我们知道,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历史方法与逻辑方法的争论,以及相应的规范与实证、归纳与演绎的争论由来已久。在斯密那里,经济学主要是从经验出发,利用归纳方法的一门学科,同时,受苏格兰历史学派传统影响,斯密的理论同时包容了历史的方法。李嘉图之后,

将抽象理论直接运用于现实的“李嘉图恶习”盛行,英国经济学日益脱离现实,变成抽象的理论。边际革命之后,经济学更是在几个假定之上利用数学直接推导出结果,形成逻辑上严密的经济理论体系。

这种做法在德国历史学派看来是完全对自然科学的照搬,是不适合社会科学的。1883年,由于边际学派门格尔的有关一篇方法论的文章而挑起了一场发生在德国历史学派和边际学派之间的著名的方法论之争。争论的焦点就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应该采取逻辑的方法还是历史的方法。以施穆勒为代表的新历史学派一方面承袭了旧历史学派要使理论尽可能与历史的本来面貌相一致的宗旨,认为:只有从个别出发,才能试探着达到一般。较简单的关系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个别的发展我们是可能从它的因果关系上相当完全地得出解释的,个别的经济实体的历史我们也是可能综览无遗的。但同时要采用客观的统计学的方法,以使其理论具有不受主观价值影响的客观性。但是,用统计的方法研究伦理、道德、关系的发展无疑是困难的,这使得新历史学派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建立一个真正的经济发展理论。另一方面,以门格尔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历史学派最终只能提供一堆历史事件的碎片,而无助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把握,重要的是建立一个逻辑自恰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遵循一些简单规则,模型中的各个要素会自动达到某种状态,社会现象的发生最终可以在理论模型中大致推断出来。这种经济模型虽然不是现实世界本身,却是理解现实世界的最好的手段。之后,随着逻辑实证主义的盛行,沿着门格尔一派的方法论思路,经济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历史的方法则隐去了。

上个世纪20、30年代,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加深,同时,经济理论在遭遇了30年代危机以后开始调整,引入了不确定性和时间因素,数理分析和动态分析逐步盛行。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经济理论的实用意义》发表,数学成为经济学的一种必备的“语言”,一种精炼的逻辑工具。这样,经济学在逻辑一致性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之后,统计方法的运用又使得经济学在预言的检验方面取得了进展。这意味着到上个世纪50、60年代,经济学在两个一致性上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相比较而言,在第二个一致性方面,也就是理论与现实的一致性方面, 还存留较大的争论。批评者认为经济学是建立在几个简单的假定的基础上的,而假定与现实是不一致的。对此,弗里德曼在1953年出版的《实证经济学论文集》一书中指出,第一,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其预测能力,决定于其能否接受事实的检验;第二,理论的假设前提的真实性对理论的好坏没有影响,对假设的真实性的要求是不必要的。

总之,马克思经济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综合了历史与逻辑的方法,建立了内生的、制度分析为特征的经济发展理论,使他的理论较好地切合了“资本主义”的实际。马克思这种看问题的视角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主流经济学长期面临的脱离现实的困境,或许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关文章

  • 把社会生产力确立为检验社会主义的最高标准
  • 发展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20世纪末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外交等一系列领域取得的辉煌成绩,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拥有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指南和锐利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无限生命力的马克思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作者:刘歌德黄椰婴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12期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313(2008)02-0013-05 1978年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已经30年了.这30年是中国大改革大开放的30年 ...查看


  • 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 论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内容摘要: "放之四海而皆准"一语,出自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其中提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 ...查看


  • 社会学流派
  •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Marxist sociology) 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的.以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社会学学说的通称.在世界社会学发展的两大传统中,它是与从A.孔德开始的西方社会学相对而言的另一大传统.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包括K. ...查看


  • 我国农业集体经济的两种模式比较
  • 我国农业集体经济的两种模式比较 栗守廉 50年代, 我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用合作制来改造小农经济的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 成功地把汪洋大海一样的农民个体经济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消灭了剥削制度, 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巨大成绩是不容抹 ...查看


  • 马克思重点
  •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A :从创立者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 :从 ...查看


  • "七一"讲话内容总结
  • "七一"讲话 34100625 王晶 摘要: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引起全国的学习热潮. 关键词:"三条主干线"."三件大事 ...查看


  • 毛概论述题答案
  • 毛概论述题答案 1. 试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P125 答: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 ...查看


  • 试论马克思前生产力理论发展的三大阶段
  • 作者:黎淼 生产力研究 1998年04期 考察马克思以前的生产力理论,目的在于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以指导现实生产力的发展.因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前人生产力理论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对近代资产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