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重点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A :从创立者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E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F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传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求得无产阶级解放,并指导人们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建设社会主义而提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实践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理论品质。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一)客观条件: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创立提供了经济条件和政治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的独特人格和丰富的革命实践

②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③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注意?怎样才能学号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

1、 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 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怎么样?

1、 努力掌握马克思注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注意学风

3、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 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为

六、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

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被认识的问题。

七、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克制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八、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是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九、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而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 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② 意识具有创造性

③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④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人类能动地改造时间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李杰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一、怎样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 新事物和旧事物

(1) 新事物是只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2) 旧事物实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散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

西

2、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1) 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加强大的生

命力

(3)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撑和拥护

3、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十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b.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十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显著变化, 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是由事物内

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三)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新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十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十五、辩证否定观

(一)基本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二)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三)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而实现的。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过程。这过程的实质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2、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

十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中介则是指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基础)

认识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 ——利用与被利用关系

审美关系 ——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世界

(三)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实践决策、实践目标及其方案的制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实践结果的验证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也叫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近似的、不完全的。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二者相互依存

2、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4、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辩证统一的主体性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

(4)把握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它是批判行而上学的相对主义真理观和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思想武器

2、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这就是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态度

十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③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

十三、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十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

2、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历史的

3、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追求真理的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①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②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③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条件是人类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意义: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十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辩证关系

1、社会意识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

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的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

3)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十六、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十七、为什么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变革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1、 社会革命是实践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环节

2、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 无产阶级的革命将为消除阶级矛盾,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十八、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二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 经济基础与上床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十一、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积极作用: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3、 阻碍技术的进步

二十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二十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如何深化对它的认识? 意义: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起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深化认识:

1、 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2、 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3、 拓展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创造价值中的作用的认识

4、 拓展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认识

二十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打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1、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3、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历史趋势

二十五、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意义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循环周转:资本周转是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而资本循环是一次的资本周

利润平均化

(一)定义

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是利润趋于平均化。

(二)意义

1、它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

2、它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指明无产阶级要取得自身的解放,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3、它阐明的利润平均化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企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

二十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一)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至上建立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二)积极作用

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

(三)消极作用

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4、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二十七、垄断

(一)产生

1、集中生产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3、竞争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企业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二)垄断无法消除竞争的原因

垄断的产生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垄断没有达到绝对的和纯粹的程度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组织指定的垄断价格实现的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二十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调节控制下的垄断资本

4、宏观调节

5、微观规制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二十九、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三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进步性:

1、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空间,极大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商品经济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 资本主义政治推崇自由民主制度和思想追求天赋人权平等博爱意识形态,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局限性: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3、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

A :从创立者的角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B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C :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E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F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为他们传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求得无产阶级解放,并指导人们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建设社会主义而提出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具有实践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理论品质。

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一)客观条件:是时代的产物

①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创立提供了经济条件和政治历史条件 ②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创新 ①马克思的独特人格和丰富的革命实践

②马克思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③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

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为: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4、崇高的社会理想

五、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注意?怎样才能学号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

1、 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2、 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3、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怎么样?

1、 努力掌握马克思注意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注意学风

3、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4、 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为

六、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两范畴也可以表述为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

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何者为世界本原的问题。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被认识的问题。

七、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克制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八、怎样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时间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物质资料是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九、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而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① 意识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② 意识具有创造性

③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

④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的含义:人类能动地改造时间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从实践出发李杰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十一、怎样理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 新事物和旧事物

(1) 新事物是只合乎历史前进方向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2) 旧事物实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散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东

西

2、 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1) 新事物的结构和功能更加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2)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比旧事物具有更加强大的生

命力

(3)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撑和拥护

3、 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十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a .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 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b.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c.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十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量变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上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显著变化, 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 ,是由事物内

部矛盾主次两方面地位的转化所导致的旧事物的灭亡和新质事物的产生。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三)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新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质量互变的规律性。

十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1、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十五、辩证否定观

(一)基本内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二)辩证否定——是指事物在自身矛盾的推动下而进行的自身否定,并通过这种自身否定,实现“自己运动”,自我发展。

(三)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完整过程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完成一个周期而实现的。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发展过程。这过程的实质是,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即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五)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2、坚持否定之否定规律,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正确对待前进与曲折。

十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三要素:主体、客体和中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中介则是指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结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制的程序和方法。

(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基础)

认识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 ——利用与被利用关系

审美关系 ——在真和善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理想世界

(三)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实践决策、实践目标及其方案的制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实践结果的验证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四)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一、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也叫绝对真理,是指真理作为主客观的统一,其内容具有客观性、确定性,其发展具有无限性。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也叫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局限性的、近似的、不完全的。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

1、二者相互依存

2、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

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4、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辩证统一的主体性基础是人的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

(4)把握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1、它是批判行而上学的相对主义真理观和绝对主义真理观的思想武器

2、这一原理为我们提供对待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这就是坚持和发展辩证统一的态度

十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③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须最后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被认为是确定无疑的认识

十三、实践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

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十四、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1、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具体的

2、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历史的

3、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追求真理的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①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

②真理和价值的统一基础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③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条件是人类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意义: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十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辩证关系

1、社会意识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

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

3)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并非消极被动的受制于社会存在,它既依赖于社会存在,又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

2)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

3)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十六、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十七、为什么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社会变革的实质: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1、 社会革命是实践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环节

2、 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3、 无产阶级的革命将为消除阶级矛盾,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十八、怎样理解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十九、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规律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2、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二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规律

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 经济基础与上床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矛盾运动

4、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二十一、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

作用:

积极作用: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作用:

1、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3、 阻碍技术的进步

二十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二十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如何深化对它的认识? 意义: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起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意义

深化认识:

1、 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

2、 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

3、 拓展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创造价值中的作用的认识

4、 拓展对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认识

二十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打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1、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3、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历史趋势

二十五、资本积累、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马克思平均利润学说及意义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循环周转:资本周转是反复进行的资本循环,而资本循环是一次的资本周

利润平均化

(一)定义

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自由转移的结果是利润趋于平均化。

(二)意义

1、它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

2、它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指明无产阶级要取得自身的解放,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3、它阐明的利润平均化的过程, 实质上就是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企业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公平竞争。

二十六、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一)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至上建立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二)积极作用

1、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曾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2、历史性地促进了人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经验,这对于社会进步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

(三)消极作用

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实际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

2、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是一种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制度。

4、政党恶斗相互掣肘,决策效率低下,激化社会矛盾。

二十七、垄断

(一)产生

1、集中生产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

3、竞争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企业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二)垄断无法消除竞争的原因

垄断的产生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垄断没有达到绝对的和纯粹的程度

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垄断利润:垄断利润是通过垄断组织指定的垄断价格实现的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得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二十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3、国家调节控制下的垄断资本

4、宏观调节

5、微观规制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

3、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4、加快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本质上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结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二十九、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

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三十、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进步性:

1、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为先进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利用提供空间,极大的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资本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商品经济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 资本主义政治推崇自由民主制度和思想追求天赋人权平等博爱意识形态,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重要作用。

局限性: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引发经济危机;

3、资本家阶级支配和控制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和运行,不断激化社会矛盾和冲突。


相关文章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 教学大纲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 2003.11 目 录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授课大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教学重点 (二 ...查看


  • 各大学重点学科摘录
  • 各大学重点学科摘录 一,湖北省 1,武汉大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 理论经济学 生物学 水利工程 测绘科学与技术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金融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查看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货币的起源.货币形态的演化,货币制度 及其发展历史等.掌握货币的职能.本质及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货币制度构成要素及演变:难点是理解货币的本质. [教学时数 ...查看


  • 中央党校考博英语真题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博真题解析答题技巧-育明教育
  •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考博参考书导师笔记报考分析-育明考博 一.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历年考博复试分数线(育明考博课程中心) 育明考博辅导中心杜老师解析: 1.各教研部(所)由导师组集体协商讨论,按招生计划150%左右的比例确定复试人选 ...查看


  • [人民日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李景田 <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28日 08 版) 在建党90周年之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写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 ...查看


  • 盐城师范学院"七〇后"教授王强同志先进事迹
  • 一个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盐城师范学院"七〇后"教授王强同志先进事迹 王强,男,江苏盐城人,1970年9月出生.1988年9月至1992年6月就读于徐州师范学院政教系,1992年8月分配至盐城师范专科学校政教系 ...查看


  • 资本论选读的内容重点
  • <〈资本论〉选读>(第一卷)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资本论〉选读>(第一卷) 学分: 3 总学时:48 适用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的主要经济学著作.它阐 ...查看


  • 马克笔手绘报告
  • 实习报告 笔尖上的效果图--马克笔建筑画 徒手绘制效果图一直都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功,我们作为建筑学学生,也应很好的掌握这门重要的技能.但是这种功底并非"一日之寒".会画不代表能画,能画不代表善画,时常揣摩,时常练习,才能提 ...查看


  • 高二历史学案
  • 自己收藏的觉得很有用故上传到百度与大家一起分享! 高二历史学案 (选修4 第5单元) [课题] 第1课 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学习目标]1. 学生能复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理论贡献2. 学生以马克思为榜样树立顽强执着和积极乐观的信念[重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王风才)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王凤才 不止一次,不止一人这样问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回答,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这也许是每个想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想知道的问题,但也许是每个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