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的时代仍然是你我的时代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对其形象分析,

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

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

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

的悲剧英雄。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

达(1783-1842)的代表作。其副题是“一八三○年纪事”。在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

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

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

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

年间的生活历程。

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他幼

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

遭父兄打骂和奚落。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

视。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他接受

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

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

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然而,在他

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

代过去了。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

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

18岁时,于连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

而市长只将他看成拿工钱的奴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

便以追求市长夫人来报复市长。他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

后,被迫进入了贝尚松神学院,投奔了院长彼拉,当上了神学

院的讲师。后因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被排挤出神

学院,于连只得随彼拉来巴黎,当上了极端保皇党领袖德·拉

·木尔侯爵的的私人秘书。他因沉静、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

了木尔侯爵的器重,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又赢得了侯

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尽管不爱玛特儿,但他为了抓住

这块实现野心的跳板,竟使用诡计占有了她。得知女儿已经

怀孕后,侯爵不得不同意这门婚姻。于连为此获得一个骑士

称号、一份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军衔。此时的于连又开

始做起了“三十岁当司令”的美梦。他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

级的忠实奴仆,在保皇党策划的政治阴谋中为主子效力,冒着

生命危险为侯爵传递情报。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

反动教会狼狈为奸,诱使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致

使侯爵取消他与玛特儿的婚约。于连美梦破灭,盛怒之下枪

伤了德·瑞那夫人,被判处死刑。在狱中,于连终于明白:像

他这样出身卑贱的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中是不可能通

过个人奋斗而飞黄腾达的。他拒绝上诉,坦然走上了断头台。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

演变。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

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

积极反抗的性格。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

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

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

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

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

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

社会作战。“在这个奇异的年轻人心里,差不多时时刻刻都有

暴风雨”。他憎恨做奴仆,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以

保持自己的尊严。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

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

绝。老索黑尔说这不是做奴仆,于连当即要加以证实:“到他

家里,我同谁一块吃饭呢?”可见于连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

然而,正是这种自尊心理使他赢得了尊敬、友谊和爱情。而当

他最初出现在市长大人府邸的大门时,显然还是个质朴幼稚、

天良未泯的年轻乡下人。也就在这里,他目睹种种社会贫富

不均现象而十分气愤,但更为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而痛

惜不已,于是就对市长及其一家人产生了本能的轻蔑和憎恶

之感。虽然他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赢得了市长一家的

好感,但他在这里感受到的“仅仅是他对已经插身进来的上流

社会的仇恨和恐惧”。

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

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

胆反击。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

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

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

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

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

房间的。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

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

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这一点,也在于连和玛

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敢于轻视傲慢的

玛特儿小姐,并曾这样想:“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心,我没有向

她说我爱她。”当他收到玛特儿小姐的爱情告白信时,首先想

到的是他终于战胜了情敌柯西乐侯爵,可以平等地与木尔侯

爵坐在同一条凳子上。他立刻自豪地得出结论:“侯爵和我的

价值,已经过去了,结果是汝拉山的穷木匠占据了重要的一

面。”这哪里是什么谈情说爱,简直就是一场斗争,而斗争的目

标便是贵族阶级的荣誉和地位。正如于连自己所说的那样:

“在这场尚在准备的战斗里,身世的骄傲,像一座高山,是她和

我当中的军事阵地,这高山,便是我进攻的目标。”由此看来,

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

去“征服”的。他占有她们不在于肉感,而在于满足他那平民

的、要求尊严的灵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残酷

的阶级斗争现实,也反映了于连在爱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

分。在维立叶尔市,这种野心往往被反抗、报复和维护个人尊

严的思想所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

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

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而在巴黎,自担任木尔侯

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地位骤变,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

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

步转化。

进入巴黎时,于连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憎恨

巴黎的一切,认为“巴黎是阴谋伪善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又

因“终于要在伟大的事业的舞台上显露身手”而高兴。在他的

内心深处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真诚与虚伪、自尊与虚荣的激烈

搏斗之后,他鄙视上层社会的纨绔子弟,却又欣赏他们的“文

雅有礼”,逐渐陶醉在上流社会的美女、音乐和鲜花之中。他

十分仇视侯爵巧取豪夺、大发横财的行径,但当领悟到侯爵有

意识把自己栽培成“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时,却又甘心为侯爵

效力。在维立叶尔,于连从未曾想过“怎样去奉承人,怎样去

替人家说话”,到巴黎后,他却在野心的驱使下,为了替极端无

耻的“老蠢材”谋取美差,竟利用职权之便挤走了正直的葛斯

先生。事后,他良心复现,对自己的恶行惊叹不已。但随机又

为自己辩解道:“如果我想成功的话,我还要做许多不公道的

事情。”然而,即使在堕落的过程中,于连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保

持了平民的自尊,个人反抗未尽泯灭。他在侯爵面前的从不

卑躬屈膝,以及在侯爵的责骂伤害了他的尊严时的傲然离去,

使得老奸巨猾的侯爵深感这个平民青年的“性格的根本处有

可怕的地方”。他的这种自尊是“贫民骨气”的一种表现,任何

情况下凛然不可侵犯。正如彼拉神甫和玛特儿小姐所说,于

连虽出身低微,但意气高傲,心中燃烧神圣的火焰。他最不能

容忍“别人的轻视”。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以自卫的唯一

武器。

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他为实现自己的幻想,靠的

是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顽强奋斗,而不是他人的施舍。对他来

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

力量赢得的。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

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在咪列诺的

豪华的客厅里,他曾想如果把这里劫来的财产分一半给他,他

也不会要。与德·瑞那夫人分别时,这位夫人要将数千法郎

送给他,他愤怒地拒绝了。他对德·瑞那夫人说:“你是否愿

意使我们的爱情变为可憎的回忆?”他不需怜悯,也不容玷污

爱情,而希望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的力量和奋斗来取得功名。

他争的是骨气而非虚荣。正是为了雄心和骨气,他才给自己

规定了反抗上层社会的责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于连的奋

斗和抗争“是除了个人尊严和出路而别无他想的个人英雄主

义”,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个野心家。在作者笔下,他的“野

心”,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敢于在复辟时代对现实表示不满和

反抗,敢于在才智、勇气和人格上压倒包括大资产阶级在内的

上层社会;“敢于在大事业舞台上显身手”。为自己赢得和拿

破仑一样的命运,作者声称于连是“野心家”即表达了对复辟

时代的不满,也隐晦地赞美了于连的反抗精神。

然而,于连的奋斗反抗注定是以悲剧而告终。于连是王

朝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其反抗是基于

社会对他的压制和他个人的野心。他追念大革命时代,因为

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会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大显身手。可

是,在这个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朝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

逆叛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与“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

人”。他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蔑视贵族的“合法的权威”,鄙

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于是他对复辟社会进行了报复性

的绝望的反抗。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复辟社会的抗

议情绪,但由于其是孤军奋战,缺少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目标,

所以必然遭到失败。另外,于连的奋斗和抗争伤害了大贵族、

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根本不准许出身低贱的于连跨进他

们的营垒。最后贵族和教会勾结,设下圈套,逼德·瑞那夫人

写告密信揭发于连,断送了他飞黄腾达的前程,致使于连枪伤

市长夫人而被推上断头台,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于连

的悲剧,是一个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无从

发挥、野心不能实现的悲剧。

于连死时年仅23岁。他热爱自由和生命,但为了不在贵

族面前失去平民的尊严,他拒绝上诉。当德·瑞那市长提出

上诉时,于连被激怒了。他叫道:“我不愿对死刑上诉,即使你

用毒药、刀子、手枪、火炭或任何另外一种方法,终结一个危害

你的生命,我也不对死刑上诉。”这种硬汉,为了保持尊严,为

了不成为上流社会耻笑和侮辱的对象,宁可失去爱情、生命,

真可谓不乏英雄气概。

在那个黑暗的复辟年代,于连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为

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

精神是应该给以肯定的。他那难以折服的骨气,无疑在当时

具有进步意义。这也正是我们同情他的根本原因。

总之,无论从时代背景、主题、艺术构思,还是从于连性格

形成发展的全过程着眼,于连都不是野心家,而是资产阶级个

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悲剧英雄。尽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

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对统治阶级的本能反抗始终是他的主

导方面。虽然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不可取,但我们不应该用现

代的尺度去苛求一个特殊时代的人。在一个半世纪前封建复

辟时代的法国,个人英雄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

人民,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要求改变地位的愿望

客观上对反动统治阶级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红与黑》中于连人物形象分析

于连是世界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对其形象分析,

在文学理论界有种种评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认

为,他虚伪、阴险,踩着女人的肩膀向上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

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

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

的悲剧英雄。

《红与黑》是法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

达(1783-1842)的代表作。其副题是“一八三○年纪事”。在

这部小说中,作者以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代为背景,以平民知

识分子于连·索黑尔与贵族资产阶级上层社会顽强曲折的斗

争为主线,着重描写了他从18岁到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

师开始,到23岁因枪伤市长夫人而被送上断头台为止短短5

年间的生活历程。

于连出生在小城维立叶尔郊区的一个锯木厂家庭。他幼

时身材瘦弱,在家中被看成是“不会挣钱”的“不中用”的人,常

遭父兄打骂和奚落。卑贱的出身又使他常常受到社会的歧

视。少年时期的于连聪明好学,意志坚强,精力充沛。他接受

了启蒙思想家的自由平等观念和无神论思想,并在一位拿破

仑时代老军医的影响下,崇拜拿破仑,幻想着通过“入军界、穿

军装、走一条‘红’的道路”来建功立业、飞黄腾达。然而,在他

14岁那年,波旁王朝复辟了,平民可以平步青云的拿破仑时

代过去了。于连不得不选择“黑”的道路,幻想进入修道院,穿

起教士黑袍,以便将来成为一名“年俸十万法朗的大主教”。

18岁时,于连到维立叶尔市长德·瑞那家中担任家庭教师,

而市长只将他看成拿工钱的奴仆。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于连,

便以追求市长夫人来报复市长。他与市长夫人的关系暴露

后,被迫进入了贝尚松神学院,投奔了院长彼拉,当上了神学

院的讲师。后因教会内部的派系斗争,彼拉院长被排挤出神

学院,于连只得随彼拉来巴黎,当上了极端保皇党领袖德·拉

·木尔侯爵的的私人秘书。他因沉静、聪明和善于谄媚,得到

了木尔侯爵的器重,以渊博的学识与优雅的气质,又赢得了侯

爵女儿玛特儿小姐的爱慕。尽管不爱玛特儿,但他为了抓住

这块实现野心的跳板,竟使用诡计占有了她。得知女儿已经

怀孕后,侯爵不得不同意这门婚姻。于连为此获得一个骑士

称号、一份田产和一个骠骑兵中尉的军衔。此时的于连又开

始做起了“三十岁当司令”的美梦。他变成了一个封建贵族阶

级的忠实奴仆,在保皇党策划的政治阴谋中为主子效力,冒着

生命危险为侯爵传递情报。正当他踌躇满志时,贵族阶级与

反动教会狼狈为奸,诱使市长夫人写了揭发于连的告密信,致

使侯爵取消他与玛特儿的婚约。于连美梦破灭,盛怒之下枪

伤了德·瑞那夫人,被判处死刑。在狱中,于连终于明白:像

他这样出身卑贱的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中是不可能通

过个人奋斗而飞黄腾达的。他拒绝上诉,坦然走上了断头台。

于连的性格是复杂的,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

演变。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

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于连自尊、怀疑、敏感和

积极反抗的性格。他时刻牢记着自己与上层社会之间的地位

不同、阶级不同、观念不同,对生活持以怀疑的态度,用他那异

常敏锐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寻找歧视他、伤害他的敌人,

搜索自己受辱的蛛丝马迹。他不甘屈服,不甘忍受时代和上

层社会的拨弄,用拿破仑的英雄主义武装自己,为维护自己的

个性而奋起反抗,时刻处于凛然不可侵犯的战斗状态,与整个

社会作战。“在这个奇异的年轻人心里,差不多时时刻刻都有

暴风雨”。他憎恨做奴仆,要求与上流社会的人平起平坐,以

保持自己的尊严。当父亲要他去德·瑞那市长家当家庭教师

时,一贯敢怒而不敢言的于连却以“我不愿意做奴仆”表示拒

绝。老索黑尔说这不是做奴仆,于连当即要加以证实:“到他

家里,我同谁一块吃饭呢?”可见于连把这个问题看得很重。

然而,正是这种自尊心理使他赢得了尊敬、友谊和爱情。而当

他最初出现在市长大人府邸的大门时,显然还是个质朴幼稚、

天良未泯的年轻乡下人。也就在这里,他目睹种种社会贫富

不均现象而十分气愤,但更为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而痛

惜不已,于是就对市长及其一家人产生了本能的轻蔑和憎恶

之感。虽然他渊博的知识和惊人的记忆力赢得了市长一家的

好感,但他在这里感受到的“仅仅是他对已经插身进来的上流

社会的仇恨和恐惧”。

于连骄矜自持,自视甚高,这种自尊心理一旦面临恶言劣

语、霸道行径的袭击,就使其隐藏着的仇恨心理爆发出来并大

胆反击。即使在爱情这样的人类最细微的感情方面,于连感

到的往往不是幸福,而是自尊心满足后的喜悦和骄傲,并把这

种胜利看作是拿破仑式的胜利。在我们看来,这似乎不可思

议,却恰恰体现出于连是以全部精力来反抗上层社会的。

在德·瑞那市长家,于连是为了报复市长大人对自己的

轻蔑,粉碎他的骄傲心理,而带着战斗的情绪走进市长夫人的

房间的。即使在与德·瑞那夫人进行热恋时,于连的这种仇

恨心理和反抗也从未停止过。他始终把爱情看成是他对贵族

阶级的报复和争取自由平等的愿望。这一点,也在于连和玛

特儿侯爵小姐的交往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敢于轻视傲慢的

玛特儿小姐,并曾这样想:“我知道保持我的自尊心,我没有向

她说我爱她。”当他收到玛特儿小姐的爱情告白信时,首先想

到的是他终于战胜了情敌柯西乐侯爵,可以平等地与木尔侯

爵坐在同一条凳子上。他立刻自豪地得出结论:“侯爵和我的

价值,已经过去了,结果是汝拉山的穷木匠占据了重要的一

面。”这哪里是什么谈情说爱,简直就是一场斗争,而斗争的目

标便是贵族阶级的荣誉和地位。正如于连自己所说的那样:

“在这场尚在准备的战斗里,身世的骄傲,像一座高山,是她和

我当中的军事阵地,这高山,便是我进攻的目标。”由此看来,

于连并不仅仅把她们作为女人去“占有”,而是当作一个阶级

去“征服”的。他占有她们不在于肉感,而在于满足他那平民

的、要求尊严的灵魂。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法国残酷

的阶级斗争现实,也反映了于连在爱情方面的反抗精神。

于连的雄心壮志中不可避免地含有出于个人野心的成

分。在维立叶尔市,这种野心往往被反抗、报复和维护个人尊

严的思想所冲淡;在贝尚松神学院,他为伪装自己而刻苦学

习,博得院长和大主教的欢心,自信不久就能当上主教,野心

萌发,在伪善的道路上迈上一大步。而在巴黎,自担任木尔侯

爵的私人秘书以来,他地位骤变,环境巨变,在都市风气严重

腐蚀下,虚荣心恶性膨胀,个人的雄心壮志开始向个人野心逐

步转化。

进入巴黎时,于连的心情是矛盾复杂的。一方面,他憎恨

巴黎的一切,认为“巴黎是阴谋伪善的中心”;另一方面,他又

因“终于要在伟大的事业的舞台上显露身手”而高兴。在他的

内心深处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真诚与虚伪、自尊与虚荣的激烈

搏斗之后,他鄙视上层社会的纨绔子弟,却又欣赏他们的“文

雅有礼”,逐渐陶醉在上流社会的美女、音乐和鲜花之中。他

十分仇视侯爵巧取豪夺、大发横财的行径,但当领悟到侯爵有

意识把自己栽培成“一个上流社会的人”时,却又甘心为侯爵

效力。在维立叶尔,于连从未曾想过“怎样去奉承人,怎样去

替人家说话”,到巴黎后,他却在野心的驱使下,为了替极端无

耻的“老蠢材”谋取美差,竟利用职权之便挤走了正直的葛斯

先生。事后,他良心复现,对自己的恶行惊叹不已。但随机又

为自己辩解道:“如果我想成功的话,我还要做许多不公道的

事情。”然而,即使在堕落的过程中,于连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保

持了平民的自尊,个人反抗未尽泯灭。他在侯爵面前的从不

卑躬屈膝,以及在侯爵的责骂伤害了他的尊严时的傲然离去,

使得老奸巨猾的侯爵深感这个平民青年的“性格的根本处有

可怕的地方”。他的这种自尊是“贫民骨气”的一种表现,任何

情况下凛然不可侵犯。正如彼拉神甫和玛特儿小姐所说,于

连虽出身低微,但意气高傲,心中燃烧神圣的火焰。他最不能

容忍“别人的轻视”。自尊,是他个人奋斗中用以自卫的唯一

武器。

从于连的整个奋斗过程来看,他为实现自己的幻想,靠的

是自己出众的才能和顽强奋斗,而不是他人的施舍。对他来

讲,最重要的是个人的荣誉和尊严。他所追求的是靠自己的

力量赢得的。他曾先后拒绝市长夫人、木尔侯爵的钱财,靠着

他的高傲和才能,征服了市长夫人和侯爵女儿。在咪列诺的

豪华的客厅里,他曾想如果把这里劫来的财产分一半给他,他

也不会要。与德·瑞那夫人分别时,这位夫人要将数千法郎

送给他,他愤怒地拒绝了。他对德·瑞那夫人说:“你是否愿

意使我们的爱情变为可憎的回忆?”他不需怜悯,也不容玷污

爱情,而希望像拿破仑那样靠个人的力量和奋斗来取得功名。

他争的是骨气而非虚荣。正是为了雄心和骨气,他才给自己

规定了反抗上层社会的责任。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于连的奋

斗和抗争“是除了个人尊严和出路而别无他想的个人英雄主

义”,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个野心家。在作者笔下,他的“野

心”,只不过是一个小人物敢于在复辟时代对现实表示不满和

反抗,敢于在才智、勇气和人格上压倒包括大资产阶级在内的

上层社会;“敢于在大事业舞台上显身手”。为自己赢得和拿

破仑一样的命运,作者声称于连是“野心家”即表达了对复辟

时代的不满,也隐晦地赞美了于连的反抗精神。

然而,于连的奋斗反抗注定是以悲剧而告终。于连是王

朝复辟时代受压抑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其反抗是基于

社会对他的压制和他个人的野心。他追念大革命时代,因为

像他这样有才干的青年会有数不清的机会可以大显身手。可

是,在这个扼杀一切生机的王朝复辟时代,他只能扮演“一个

逆叛的平民的悲惨角色”,成了与“整个社会作战的不幸的

人”。他憎恶教会的虚伪卑鄙,蔑视贵族的“合法的权威”,鄙

夷资产阶级的“污秽财富”。于是他对复辟社会进行了报复性

的绝望的反抗。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对复辟社会的抗

议情绪,但由于其是孤军奋战,缺少明确的政治理想和目标,

所以必然遭到失败。另外,于连的奋斗和抗争伤害了大贵族、

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根本不准许出身低贱的于连跨进他

们的营垒。最后贵族和教会勾结,设下圈套,逼德·瑞那夫人

写告密信揭发于连,断送了他飞黄腾达的前程,致使于连枪伤

市长夫人而被推上断头台,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于连

的悲剧,是一个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无从

发挥、野心不能实现的悲剧。

于连死时年仅23岁。他热爱自由和生命,但为了不在贵

族面前失去平民的尊严,他拒绝上诉。当德·瑞那市长提出

上诉时,于连被激怒了。他叫道:“我不愿对死刑上诉,即使你

用毒药、刀子、手枪、火炭或任何另外一种方法,终结一个危害

你的生命,我也不对死刑上诉。”这种硬汉,为了保持尊严,为

了不成为上流社会耻笑和侮辱的对象,宁可失去爱情、生命,

真可谓不乏英雄气概。

在那个黑暗的复辟年代,于连作为一个平民知识分子为

了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向贵族资产阶级所作的反抗与斗争

精神是应该给以肯定的。他那难以折服的骨气,无疑在当时

具有进步意义。这也正是我们同情他的根本原因。

总之,无论从时代背景、主题、艺术构思,还是从于连性格

形成发展的全过程着眼,于连都不是野心家,而是资产阶级个

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是悲剧英雄。尽管他有出自野心的功利

打算,但平民的自尊和对统治阶级的本能反抗始终是他的主

导方面。虽然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不可取,但我们不应该用现

代的尺度去苛求一个特殊时代的人。在一个半世纪前封建复

辟时代的法国,个人英雄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

人民,特别是中小资产阶级不满现实,要求改变地位的愿望

客观上对反动统治阶级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相关文章

  • 论于连的性格特征
  • 论于连的性格特征 陈明 工商0801 0810640087 小说<红与黑>的基本内容是写复辟王朝时期平民于连·索雷尔个人奋斗和最后失败的故事. 于连自称"平民"."平民的儿子"." ...查看


  • 红与黑读后感1000字
  • 外国文学,作为大学期间一门必修课,起初令我很是头疼,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除了文学背景之外,作品中长长的人名也是非常之头疼.开课了,在我见了雷小青老师(同时也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直至听了她的课之后,我竟也渐渐的喜欢上了它.闲余时间,去图书馆 ...查看


  • 红与黑读书笔记
  • 红与黑读后感 读<红与黑>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惮,又不能像对言情小说那样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灵去与那个时代交谈,重点也放在历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查看


  • 夹缝中的奋斗者
  • 夹缝中的奋斗者 文史纵横 夹缝中的奋斗者 --于连和高加林形象比较 韩文妍 (宝鸡文理学院图书馆陕西宝鸡721007) [摘薹]本文比较研究了19世纪30年代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红与黑>与20世纪舳年代中田新时期文学的获 ...查看


  • 12月读书笔记
  •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最近受周围同学的影响,我最近比较偏爱看法国文学作品.经过同学的推荐,我选择看<红与黑>,看这本书是一段太过漫长的过程,因为时间已给了作家和作品最无私而又公正的评判,我的阅读态度自不能像对畅销书那样肆无忌 ...查看


  • 浅析于连的性格特征
  • 浅析于连的性格特征 人文学院 07中文4班 陈夏玲 学号:0706010272 看完了<红与黑>,觉得它不像别的外国文学作品那样,读起来晦涩.难懂.当然,其中大量的外国人的名字还是一如既往的难记.此外,它也没有很大一部分环境描写 ...查看


  • 红与黑论文
  • 对<红与黑>的解剖 摘 要: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 ...查看


  • 西方文学名著导读(大纲)
  • 第一讲 <荷马史诗> 一.<荷马史诗>的形成 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又译<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古希腊两部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 ...查看


  • 于连与拉斯蒂涅的形象比较
  • 摘要 拉斯蒂涅和于连都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典型形象.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人生目标,不择手段的以不同的方式演绎着各自的人生.最终,拉斯蒂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于连却以他平民孤傲的姿态走上了灵魂的祭坛.本文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