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论文创新意识论文

创新精神论文创新意识论文: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摘要: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认识的创新

是创新过程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创

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创造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

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

出发,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

维方式的统摄作用,从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方面培养。

关键词:哲学;创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是指创造新事物、新理论、新方式,超越旧事物、

旧理论、旧方式。“创新”一词起源于西方文化,创新是指

人的生命主体在与其生存状态、生命历程的互动中所激发出

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世界观、方法论、

价值观的层面把握主客体两种尺度及其统一,追求真、善、

美,并自觉地将之运用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

界的活动中。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论著中,

他认为创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

引人经济系统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实践,是对客观世界

生生不息的状态的深刻揭示。《哲学大辞典》中对创新的解

释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创新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

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

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创,始造

之也”顾名思义,创新具有“始创”、“修旧”之意。二是

突破性。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

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预料未来,而

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三是创新理由的充分

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根据之上的,具备充足的理

由,绝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乱想。思维的自由是创新

之母。思维的自由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旦它获得相对

独立,就有能动性,表现为自由——为认识活动、思维活动

提供空间和活动范围[1]。想象是创造的深化。事实上,人

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不可能仅仅在抽象的概念和

理论世界中周旋,而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的参与的。所有

伟大的思想家们,历来都强调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密

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康德指出,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中,存在着联想和生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在努力达到

最伟大东西里追逐着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来具体化,

这些东西在自然里是找不到范例的。”[2]因而,认识过程

中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求两个世界——现实世界

与理想世界的独特连接方式;创新的成果,就是寻求这两个

世界的独一无二的连接点。而这种创新必然依赖想象,与此

同时,辩证法作为想象活动的规律,始终在默默地支配着它。

所以,想象是创新得以深化与实现的关键。

二、古今的哲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包罗万象,政治、经济、

科技、文化、思维、艺术、产品等等。它们的生命的活力,

就在于创新,乃至现代竞争,创新也是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或

曰强势)的活水。本文从狭义的意义上讲中国哲学的创新。

(一)创新与自由

创新只有不再是政治奴婢和经典奴婢的情境下,才有可

能,创新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鸟飞的天空,需要一种无拘

无束交流对话的气氛,这样才能激活思想的创新灵感,撞起

思维的创新火花。哲学是爱智慧之学,智慧在自由土壤中生

长、开花、结果。智慧之果一年年成熟掉落,又一年年生成

变熟,看似循环往复,实乃不断变异。爱智慧之学亦不断变

化,日新而日日新。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历史

长河和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综观历史,无论是东方哲学,

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后者否定前者,不断的否定而构成哲学

历史的长河,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某个时代精神的体现。

东西哲学史上的哲学家都没有把他们哲学的价值系统落实

到一个最普遍性的基础上,给每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根基和

终极关怀的价值目标,不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与现代人最普遍、最关注、最切身利益相关联的是和合学价

值系统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最

底层的“垒土”和根基,也就是和合学“画龙点睛”的那个

“睛”[3]。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科技高速发展

的情境下,人们普遍地追求自身及与自身相关的一切领域的

优化,这就是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根本性、超越性反思

的基点和根基,这也是和合学“三界”最底层的“垒土”。

(二)创新与机遇

机遇是指人的生命主体在其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中一

种境遇或际遇。机遇往往把人的生命主体放置在成败利害、

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喜怒哀乐的生存状态或生命历程之中,

在此相对相关、相斥相辅、相反相成之中,磨炼生命,改造

生存状态,完善生命历程,而涌现创新动力,付诸创新活动。

中国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所做

的根本性的反思;中国哲学的创新就是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

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不同的、独创的根本性的反思[4]。历

史的机遇对于理论思维的创新是公正的;凡是有价值的哲学

思想的创新,历史机遇都会给他一定合理的地位,即使一时

被种种误导所蔽,也一定会解其蔽,复其位;凡是时代精神

的精华,终究会被历史机遇所接纳和发扬;凡是对人的生存

状态所做的根本性反思,总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创新是艺

术,是真善美的融和。创新在处理好上述这些关系以后,就

需要抓住知识创新的机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完

善创新价值导向,开放创新评价机制,宽松创新多元氛围,

鼓励创新竞争,凝练创新目标,强化创新转化。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马

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建

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高度肯定了

人类的创造精神,而且在培养、塑造、提升创造精神方面发

挥着独特的作用[5]。

(一)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但不把理论

当教条。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开启创造精神,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之一。

因为,创造精神总是与思想上的解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

起,要开拓创新,就必须从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羁绊下解

放出来。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

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一意

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也是激

发创造精神的思想武器。

(二)为创造精神的合理发挥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人与

世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等一系列重大

哲学难题,特别是科学地解决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

问题,不仅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也为人类创造

活动的合理有效发挥提供科学的指导。

人类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各个活动领域,其成果有物质形

态的,有精神形态的,也有二者兼具的。当代社会实践的一

大特点,是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观念创

造往往成为实践创造的先导,创造活动的自觉性日益凸现。

在物质生产领域,“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

人什么也不能创造。”[5]观念创造,看起来似乎有着更大

的自由度,但也要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活动舞台,并受

精神生产规律的支配。人类作为自觉的创造主体所表明的只

是:他不再盲目地受规律的驱使,而能够正确地认识和驾驭

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即人的内在尺度与对象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既是人作为自

觉主体的确证,也是人类创造活动合理性所在。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生成演化的重要条件。哲学

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对时代精神

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也将人类

的思维引向更为宽广的创造性领域,显示了强大的时代价

值。

1.前瞻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现在—未来构

成一条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时间链。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

通过把握其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为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提供了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要造就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培养自觉确立前瞻性思维。不仅

要观照过去,立足于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面向未来进行

合理的规划、建构,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自觉创造之路。

2.开放性。与机械论和还原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看来,现实世界不能简单归结为自在自然的运动,而是一个

由人参与的不断生成开放的生生不息的过程。现实事物的发

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由此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可能性空间因

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激发创造性思维,就要引导教育

着眼于可能性世界,开拓思维空间,善于提出新思想、新观

点并善于根据物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进行科学的认

识。

3.创新性。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思

维上的创新;而创新的思维作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又极大地推

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

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教育广大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原则,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和更新主观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梁银怀.论辩证思维与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2006.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霍甫安,毕凯鸣.关于创新的理论思考[j].理论探

索,2004.

创新精神论文创新意识论文: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摘要: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认识的创新

是创新过程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创

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创造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

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

出发,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

维方式的统摄作用,从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方面培养。

关键词:哲学;创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是指创造新事物、新理论、新方式,超越旧事物、

旧理论、旧方式。“创新”一词起源于西方文化,创新是指

人的生命主体在与其生存状态、生命历程的互动中所激发出

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世界观、方法论、

价值观的层面把握主客体两种尺度及其统一,追求真、善、

美,并自觉地将之运用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

界的活动中。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论著中,

他认为创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

引人经济系统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实践,是对客观世界

生生不息的状态的深刻揭示。《哲学大辞典》中对创新的解

释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创新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

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

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创,始造

之也”顾名思义,创新具有“始创”、“修旧”之意。二是

突破性。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

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预料未来,而

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三是创新理由的充分

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根据之上的,具备充足的理

由,绝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乱想。思维的自由是创新

之母。思维的自由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旦它获得相对

独立,就有能动性,表现为自由——为认识活动、思维活动

提供空间和活动范围[1]。想象是创造的深化。事实上,人

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不可能仅仅在抽象的概念和

理论世界中周旋,而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的参与的。所有

伟大的思想家们,历来都强调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密

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康德指出,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中,存在着联想和生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在努力达到

最伟大东西里追逐着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来具体化,

这些东西在自然里是找不到范例的。”[2]因而,认识过程

中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求两个世界——现实世界

与理想世界的独特连接方式;创新的成果,就是寻求这两个

世界的独一无二的连接点。而这种创新必然依赖想象,与此

同时,辩证法作为想象活动的规律,始终在默默地支配着它。

所以,想象是创新得以深化与实现的关键。

二、古今的哲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包罗万象,政治、经济、

科技、文化、思维、艺术、产品等等。它们的生命的活力,

就在于创新,乃至现代竞争,创新也是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或

曰强势)的活水。本文从狭义的意义上讲中国哲学的创新。

(一)创新与自由

创新只有不再是政治奴婢和经典奴婢的情境下,才有可

能,创新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鸟飞的天空,需要一种无拘

无束交流对话的气氛,这样才能激活思想的创新灵感,撞起

思维的创新火花。哲学是爱智慧之学,智慧在自由土壤中生

长、开花、结果。智慧之果一年年成熟掉落,又一年年生成

变熟,看似循环往复,实乃不断变异。爱智慧之学亦不断变

化,日新而日日新。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历史

长河和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综观历史,无论是东方哲学,

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后者否定前者,不断的否定而构成哲学

历史的长河,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某个时代精神的体现。

东西哲学史上的哲学家都没有把他们哲学的价值系统落实

到一个最普遍性的基础上,给每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根基和

终极关怀的价值目标,不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与现代人最普遍、最关注、最切身利益相关联的是和合学价

值系统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最

底层的“垒土”和根基,也就是和合学“画龙点睛”的那个

“睛”[3]。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科技高速发展

的情境下,人们普遍地追求自身及与自身相关的一切领域的

优化,这就是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根本性、超越性反思

的基点和根基,这也是和合学“三界”最底层的“垒土”。

(二)创新与机遇

机遇是指人的生命主体在其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中一

种境遇或际遇。机遇往往把人的生命主体放置在成败利害、

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喜怒哀乐的生存状态或生命历程之中,

在此相对相关、相斥相辅、相反相成之中,磨炼生命,改造

生存状态,完善生命历程,而涌现创新动力,付诸创新活动。

中国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所做

的根本性的反思;中国哲学的创新就是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

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不同的、独创的根本性的反思[4]。历

史的机遇对于理论思维的创新是公正的;凡是有价值的哲学

思想的创新,历史机遇都会给他一定合理的地位,即使一时

被种种误导所蔽,也一定会解其蔽,复其位;凡是时代精神

的精华,终究会被历史机遇所接纳和发扬;凡是对人的生存

状态所做的根本性反思,总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创新是艺

术,是真善美的融和。创新在处理好上述这些关系以后,就

需要抓住知识创新的机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完

善创新价值导向,开放创新评价机制,宽松创新多元氛围,

鼓励创新竞争,凝练创新目标,强化创新转化。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马

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建

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高度肯定了

人类的创造精神,而且在培养、塑造、提升创造精神方面发

挥着独特的作用[5]。

(一)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但不把理论

当教条。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开启创造精神,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之一。

因为,创造精神总是与思想上的解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

起,要开拓创新,就必须从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羁绊下解

放出来。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

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一意

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也是激

发创造精神的思想武器。

(二)为创造精神的合理发挥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人与

世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等一系列重大

哲学难题,特别是科学地解决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

问题,不仅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也为人类创造

活动的合理有效发挥提供科学的指导。

人类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各个活动领域,其成果有物质形

态的,有精神形态的,也有二者兼具的。当代社会实践的一

大特点,是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观念创

造往往成为实践创造的先导,创造活动的自觉性日益凸现。

在物质生产领域,“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

人什么也不能创造。”[5]观念创造,看起来似乎有着更大

的自由度,但也要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活动舞台,并受

精神生产规律的支配。人类作为自觉的创造主体所表明的只

是:他不再盲目地受规律的驱使,而能够正确地认识和驾驭

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即人的内在尺度与对象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既是人作为自

觉主体的确证,也是人类创造活动合理性所在。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生成演化的重要条件。哲学

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对时代精神

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也将人类

的思维引向更为宽广的创造性领域,显示了强大的时代价

值。

1.前瞻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现在—未来构

成一条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时间链。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

通过把握其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为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提供了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要造就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培养自觉确立前瞻性思维。不仅

要观照过去,立足于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面向未来进行

合理的规划、建构,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自觉创造之路。

2.开放性。与机械论和还原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看来,现实世界不能简单归结为自在自然的运动,而是一个

由人参与的不断生成开放的生生不息的过程。现实事物的发

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由此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可能性空间因

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激发创造性思维,就要引导教育

着眼于可能性世界,开拓思维空间,善于提出新思想、新观

点并善于根据物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进行科学的认

识。

3.创新性。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思

维上的创新;而创新的思维作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又极大地推

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

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教育广大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原则,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和更新主观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梁银怀.论辩证思维与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2006.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霍甫安,毕凯鸣.关于创新的理论思考[j].理论探

索,2004.


相关文章

  • 研究生科研团队的管理 pdf
  • 摘要:本文根据高校中以研究生为主的科研团市场从而使得其科技成果产业化,因而企业中的管队管理现状和问题,提出科研团队中要加强团队凝聚理模式往往是由管理者实行'独裁式管理',团队成力管理.创新管理.文档管理及后评价管理,从而有员按照管理者意愿或 ...查看


  • 关于重塑大学科学精神的思考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0月JOURNAL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 0ct.2008第9卷第5期 (SocialSciences) V01.9 No.5 关于重塑大学科学精神的思考 庾光 ...查看


  • 医学科研管理水平研究论文
  • 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对科研管理创新提出了高层次要求.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必然需求,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医疗卫生事业,科研管理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一种形态,面对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脑科学的研究,以及医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 ...查看


  • 创造学结课论文
  • 创造学结课论文 如何正确培养大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专业:xxx 姓名:xxx 学号:xxx 学院: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一.题目作者 题目:如何正确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xxx(xx学院 邮编xxxx ...查看


  • 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践和论文
  • 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和思考 [摘要]工科高校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及专业和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更需要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本文通过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存问题的深入剖析,并结合工科高校大学生科技 ...查看


  • 播音主持论文
  •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新形势下电视节目编导综合素质 作 者: 院 系: 学 科: 指导教师:开 题 报 告 学 号: 年 级: 专 业: 日 期: 致 谢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邵阳女士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 ...查看


  • 刘永胜--地理教育教学论文
  • 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培养创新地理人才 地理教研室 刘永胜 内容摘要: 自主创新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发展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学科教学关注的 ...查看


  • 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成人教育专科毕业作业 题 目: 试论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学 号: 姓 名: 分 校: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分校 教 学 点: 指导教师: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 试论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摘 要]当前 ...查看


  • 新巴尔虎左旗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幼儿园管理工作创新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新巴尔虎左旗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幼儿园|管理工作|创新论文选题题目 新巴尔虎左旗代理发表职称论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