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精神论文创新意识论文: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摘要: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认识的创新
是创新过程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创
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创造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
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
出发,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
维方式的统摄作用,从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方面培养。
关键词:哲学;创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是指创造新事物、新理论、新方式,超越旧事物、
旧理论、旧方式。“创新”一词起源于西方文化,创新是指
人的生命主体在与其生存状态、生命历程的互动中所激发出
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世界观、方法论、
价值观的层面把握主客体两种尺度及其统一,追求真、善、
美,并自觉地将之运用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
界的活动中。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论著中,
他认为创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
引人经济系统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实践,是对客观世界
生生不息的状态的深刻揭示。《哲学大辞典》中对创新的解
释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创新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
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
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创,始造
之也”顾名思义,创新具有“始创”、“修旧”之意。二是
突破性。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
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预料未来,而
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三是创新理由的充分
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根据之上的,具备充足的理
由,绝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乱想。思维的自由是创新
之母。思维的自由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旦它获得相对
独立,就有能动性,表现为自由——为认识活动、思维活动
提供空间和活动范围[1]。想象是创造的深化。事实上,人
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不可能仅仅在抽象的概念和
理论世界中周旋,而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的参与的。所有
伟大的思想家们,历来都强调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密
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康德指出,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中,存在着联想和生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在努力达到
最伟大东西里追逐着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来具体化,
这些东西在自然里是找不到范例的。”[2]因而,认识过程
中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求两个世界——现实世界
与理想世界的独特连接方式;创新的成果,就是寻求这两个
世界的独一无二的连接点。而这种创新必然依赖想象,与此
同时,辩证法作为想象活动的规律,始终在默默地支配着它。
所以,想象是创新得以深化与实现的关键。
二、古今的哲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包罗万象,政治、经济、
科技、文化、思维、艺术、产品等等。它们的生命的活力,
就在于创新,乃至现代竞争,创新也是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或
曰强势)的活水。本文从狭义的意义上讲中国哲学的创新。
(一)创新与自由
创新只有不再是政治奴婢和经典奴婢的情境下,才有可
能,创新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鸟飞的天空,需要一种无拘
无束交流对话的气氛,这样才能激活思想的创新灵感,撞起
思维的创新火花。哲学是爱智慧之学,智慧在自由土壤中生
长、开花、结果。智慧之果一年年成熟掉落,又一年年生成
变熟,看似循环往复,实乃不断变异。爱智慧之学亦不断变
化,日新而日日新。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历史
长河和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综观历史,无论是东方哲学,
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后者否定前者,不断的否定而构成哲学
历史的长河,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某个时代精神的体现。
东西哲学史上的哲学家都没有把他们哲学的价值系统落实
到一个最普遍性的基础上,给每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根基和
终极关怀的价值目标,不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与现代人最普遍、最关注、最切身利益相关联的是和合学价
值系统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最
底层的“垒土”和根基,也就是和合学“画龙点睛”的那个
“睛”[3]。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科技高速发展
的情境下,人们普遍地追求自身及与自身相关的一切领域的
优化,这就是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根本性、超越性反思
的基点和根基,这也是和合学“三界”最底层的“垒土”。
(二)创新与机遇
机遇是指人的生命主体在其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中一
种境遇或际遇。机遇往往把人的生命主体放置在成败利害、
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喜怒哀乐的生存状态或生命历程之中,
在此相对相关、相斥相辅、相反相成之中,磨炼生命,改造
生存状态,完善生命历程,而涌现创新动力,付诸创新活动。
中国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所做
的根本性的反思;中国哲学的创新就是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
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不同的、独创的根本性的反思[4]。历
史的机遇对于理论思维的创新是公正的;凡是有价值的哲学
思想的创新,历史机遇都会给他一定合理的地位,即使一时
被种种误导所蔽,也一定会解其蔽,复其位;凡是时代精神
的精华,终究会被历史机遇所接纳和发扬;凡是对人的生存
状态所做的根本性反思,总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创新是艺
术,是真善美的融和。创新在处理好上述这些关系以后,就
需要抓住知识创新的机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完
善创新价值导向,开放创新评价机制,宽松创新多元氛围,
鼓励创新竞争,凝练创新目标,强化创新转化。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马
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建
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高度肯定了
人类的创造精神,而且在培养、塑造、提升创造精神方面发
挥着独特的作用[5]。
(一)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但不把理论
当教条。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开启创造精神,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之一。
因为,创造精神总是与思想上的解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
起,要开拓创新,就必须从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羁绊下解
放出来。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
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一意
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也是激
发创造精神的思想武器。
(二)为创造精神的合理发挥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人与
世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等一系列重大
哲学难题,特别是科学地解决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
问题,不仅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也为人类创造
活动的合理有效发挥提供科学的指导。
人类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各个活动领域,其成果有物质形
态的,有精神形态的,也有二者兼具的。当代社会实践的一
大特点,是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观念创
造往往成为实践创造的先导,创造活动的自觉性日益凸现。
在物质生产领域,“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
人什么也不能创造。”[5]观念创造,看起来似乎有着更大
的自由度,但也要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活动舞台,并受
精神生产规律的支配。人类作为自觉的创造主体所表明的只
是:他不再盲目地受规律的驱使,而能够正确地认识和驾驭
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即人的内在尺度与对象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既是人作为自
觉主体的确证,也是人类创造活动合理性所在。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生成演化的重要条件。哲学
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对时代精神
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也将人类
的思维引向更为宽广的创造性领域,显示了强大的时代价
值。
1.前瞻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现在—未来构
成一条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时间链。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
通过把握其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为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提供了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要造就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培养自觉确立前瞻性思维。不仅
要观照过去,立足于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面向未来进行
合理的规划、建构,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自觉创造之路。
2.开放性。与机械论和还原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看来,现实世界不能简单归结为自在自然的运动,而是一个
由人参与的不断生成开放的生生不息的过程。现实事物的发
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由此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可能性空间因
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激发创造性思维,就要引导教育
着眼于可能性世界,开拓思维空间,善于提出新思想、新观
点并善于根据物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进行科学的认
识。
3.创新性。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思
维上的创新;而创新的思维作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又极大地推
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
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教育广大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原则,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和更新主观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梁银怀.论辩证思维与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2006.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霍甫安,毕凯鸣.关于创新的理论思考[j].理论探
索,2004.
创新精神论文创新意识论文:哲学视野下的创新
摘要:旨在阐述创新的概念和内涵的同时,认识的创新
是创新过程的根本,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内在地包含着对创
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创造精神培养方面发挥着独特的
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
出发,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
维方式的统摄作用,从前瞻性、开放性、创新性等方面培养。
关键词:哲学;创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创新是指创造新事物、新理论、新方式,超越旧事物、
旧理论、旧方式。“创新”一词起源于西方文化,创新是指
人的生命主体在与其生存状态、生命历程的互动中所激发出
的人的能动性、创造性思维和行为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世界观、方法论、
价值观的层面把握主客体两种尺度及其统一,追求真、善、
美,并自觉地将之运用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
界的活动中。
一、创新的内涵
创新最早出现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论著中,
他认为创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
引人经济系统的过程”。创新的本质是实践,是对客观世界
生生不息的状态的深刻揭示。《哲学大辞典》中对创新的解
释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创新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
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属性。
创新的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创造性。“创,始造
之也”顾名思义,创新具有“始创”、“修旧”之意。二是
突破性。凡是创新,必然对原有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
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方法等等。
“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预料未来,而
只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三是创新理由的充分
性。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根据之上的,具备充足的理
由,绝不是凭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乱想。思维的自由是创新
之母。思维的自由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一旦它获得相对
独立,就有能动性,表现为自由——为认识活动、思维活动
提供空间和活动范围[1]。想象是创造的深化。事实上,人
类的一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都不可能仅仅在抽象的概念和
理论世界中周旋,而是需要丰富的想象活动的参与的。所有
伟大的思想家们,历来都强调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密
切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康德指出,在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中,存在着联想和生产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在努力达到
最伟大东西里追逐着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来具体化,
这些东西在自然里是找不到范例的。”[2]因而,认识过程
中的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寻求两个世界——现实世界
与理想世界的独特连接方式;创新的成果,就是寻求这两个
世界的独一无二的连接点。而这种创新必然依赖想象,与此
同时,辩证法作为想象活动的规律,始终在默默地支配着它。
所以,想象是创新得以深化与实现的关键。
二、古今的哲学创新
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可以包罗万象,政治、经济、
科技、文化、思维、艺术、产品等等。它们的生命的活力,
就在于创新,乃至现代竞争,创新也是在竞争中保持优势(或
曰强势)的活水。本文从狭义的意义上讲中国哲学的创新。
(一)创新与自由
创新只有不再是政治奴婢和经典奴婢的情境下,才有可
能,创新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鸟飞的天空,需要一种无拘
无束交流对话的气氛,这样才能激活思想的创新灵感,撞起
思维的创新火花。哲学是爱智慧之学,智慧在自由土壤中生
长、开花、结果。智慧之果一年年成熟掉落,又一年年生成
变熟,看似循环往复,实乃不断变异。爱智慧之学亦不断变
化,日新而日日新。正因为如此,才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历史
长河和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综观历史,无论是东方哲学,
还是西方哲学,都是后者否定前者,不断的否定而构成哲学
历史的长河,没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某个时代精神的体现。
东西哲学史上的哲学家都没有把他们哲学的价值系统落实
到一个最普遍性的基础上,给每个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根基和
终极关怀的价值目标,不能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与现代人最普遍、最关注、最切身利益相关联的是和合学价
值系统安身立命、终极关怀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的最
底层的“垒土”和根基,也就是和合学“画龙点睛”的那个
“睛”[3]。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科技高速发展
的情境下,人们普遍地追求自身及与自身相关的一切领域的
优化,这就是哲学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根本性、超越性反思
的基点和根基,这也是和合学“三界”最底层的“垒土”。
(二)创新与机遇
机遇是指人的生命主体在其生存状态和生命历程中一
种境遇或际遇。机遇往往把人的生命主体放置在成败利害、
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喜怒哀乐的生存状态或生命历程之中,
在此相对相关、相斥相辅、相反相成之中,磨炼生命,改造
生存状态,完善生命历程,而涌现创新动力,付诸创新活动。
中国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国人对于人的生存状态所做
的根本性的反思;中国哲学的创新就是对于不同时空条件下
人的生存状态所做的不同的、独创的根本性的反思[4]。历
史的机遇对于理论思维的创新是公正的;凡是有价值的哲学
思想的创新,历史机遇都会给他一定合理的地位,即使一时
被种种误导所蔽,也一定会解其蔽,复其位;凡是时代精神
的精华,终究会被历史机遇所接纳和发扬;凡是对人的生存
状态所做的根本性反思,总会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创新是艺
术,是真善美的融和。创新在处理好上述这些关系以后,就
需要抓住知识创新的机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体系,完
善创新价值导向,开放创新评价机制,宽松创新多元氛围,
鼓励创新竞争,凝练创新目标,强化创新转化。
三、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其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马
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建
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高度肯定了
人类的创造精神,而且在培养、塑造、提升创造精神方面发
挥着独特的作用[5]。
(一)解放思想、激发创造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但不把理论
当教条。从发展着的社会实践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
念,开启创造精神,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之一。
因为,创造精神总是与思想上的解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
起,要开拓创新,就必须从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的羁绊下解
放出来。邓小平曾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
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一意
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也是激
发创造精神的思想武器。
(二)为创造精神的合理发挥提供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合理地解决人与
世界、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等一系列重大
哲学难题,特别是科学地解决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关系
问题,不仅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革命变革,也为人类创造
活动的合理有效发挥提供科学的指导。
人类的创造精神体现在各个活动领域,其成果有物质形
态的,有精神形态的,也有二者兼具的。当代社会实践的一
大特点,是精神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强,观念创
造往往成为实践创造的先导,创造活动的自觉性日益凸现。
在物质生产领域,“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
人什么也不能创造。”[5]观念创造,看起来似乎有着更大
的自由度,但也要以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活动舞台,并受
精神生产规律的支配。人类作为自觉的创造主体所表明的只
是:他不再盲目地受规律的驱使,而能够正确地认识和驾驭
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即人的内在尺度与对象尺度的统一。这种统一既是人作为自
觉主体的确证,也是人类创造活动合理性所在。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思维方式的变革是现代社会生成演化的重要条件。哲学
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对时代精神
的深刻把握,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时代性转换,也将人类
的思维引向更为宽广的创造性领域,显示了强大的时代价
值。
1.前瞻性。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过去—现在—未来构
成一条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时间链。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
通过把握其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为人们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和创造理想世界提供了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要造就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培养自觉确立前瞻性思维。不仅
要观照过去,立足于现在,更要放眼于未来,面向未来进行
合理的规划、建构,走出一条通向成功的自觉创造之路。
2.开放性。与机械论和还原论不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看来,现实世界不能简单归结为自在自然的运动,而是一个
由人参与的不断生成开放的生生不息的过程。现实事物的发
展存在着多种可能性,由此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可能性空间因
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要激发创造性思维,就要引导教育
着眼于可能性世界,开拓思维空间,善于提出新思想、新观
点并善于根据物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进行科学的认
识。
3.创新性。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思
维上的创新;而创新的思维作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又极大地推
动着社会的文明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从根本上说就是
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教育广大学生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原则,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和更新主观世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梁银怀.论辩证思维与创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
学报,2006.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霍甫安,毕凯鸣.关于创新的理论思考[j].理论探
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