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期开放教育(专科)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
2010年6月修订
第一部份 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社会实践考察学生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有关知识变为自觉的行动,做到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韦庆远、柏桦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2005年2月是第2版)。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结构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 15%,多选15%,30名词解释 %,问答20%,论述20%。
第二部份 期末复习指导
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重点名词
酋邦制、官僚政治
二、重点掌握
1. 部落联盟、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
三、一般掌握
1、原始氏族社会组织
2、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
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
一、重点名词
皇帝制度、宗室制度 外戚政治
二、重点掌握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2、皇帝制度的特点
3、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
三、一般掌握
1、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形式
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
3、宗室制度
第三章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
一、重点名词
宰相开府辅政制
二、重点掌握
1、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
2、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
三、一般掌握
1、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
2、中枢辅政体制转变为宰相拟旨辅政体制的政治意义
第四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一、重点名词
三省六部 三公九卿 中朝官二十四司
二、重点掌握
1、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2、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
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4、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5、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三、一般掌握
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2、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重点名词
改土归流 郡县制 羁縻府州
二、重点掌握
历代对特别行政区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式;
三、一般掌握
1、历代疆域的变化及发展
2、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第六章 法律制度
一、重点名词
三司会审制 三司推事
二、重点掌握
中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三、一般掌握
1、古代法规的概况
2、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七章 监察制度
一、重点名词
谏诤 御史台
二、重点掌握
1、古代监督弹劾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2、监察的主要方法及其内在联系
三、一般掌握
1、古代监察行政体制的特点
2、古代谏诤的作用及其特点
第八章 军事制度
一、重点名词
郡县兵役制 谪罪兵役制 招募兵役制 世袭兵役制
1、古代兵役制度的主要形式
2、军事刑罚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的特殊性
三、一般掌握
1、古代国家的军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古代国家的军事指挥制度的特点
第九章 财政经济制度
一、重点名词
摊丁入亩 二、重点掌握
1、土贡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古代国家财政收支及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三、一般掌握
1、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徭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第十章 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
一、重点名词
无
二、重点掌握
无
三、一般掌握
1、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
2、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
第十一章 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一、重点名词
诏敕 奏章 票拟
二、重点掌握
1、古代文书工作的特点;
2、掌握密批制度在极端君主专制政治中的作用;
三、一般掌握
1、玺印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符节的种类及管理制度。
第十二章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胥吏
二、重点掌握
1、书吏、幕友、家人、与地方官的关系;
2、行政助理人员与主官的关系及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三、一般掌握
1、胥吏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2、幕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政治运作的影响;
第十三章 职官管理制度
一、重点名词
科举制 征辟制 荫袭制
二、重点掌握
1、荐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奖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3、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三、一般掌握
1、荫袭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启示、
2、古代官员的等级划分及其历史作用
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 政党制度
一、重点名词
政党政治
二、重点掌握
1、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
2、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形式比较分析
三、一般掌握
1、国民党一党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
2、孙中山的“以党治国”与蒋介石的“以党治国”的区别
第二章 议会制度
临时参议院 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大会
二、重点掌握
1、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的实质
2、国民党主导的中三种政治力量斗争的最后结果
三、一般掌握
1、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的作用
2、临时参议院的活动及其历史意义、议会制度的评析
第三章 元首制度
一、重点名词
临时大总统 国民政府委员会
二、重点掌握
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
三、一般掌握
3、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元首制的实权元首和虚权元首出现的原因
第四章 政府体制
一、重点名词
五院制 立法院 行政院 考试院
二、重点掌握
1、南京国民政府五院的主要职权
2、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三、一般掌握
1、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2、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3、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第六章 法律制度
一、重点名词
临时约法
二、重点掌握
1、民国时期的律师制度、公证制度、监狱制度;
2、民国时期的司法审判制度及其主要特点、诉讼审判制度。
三、一般掌握
1、民国时期公布的“约法”、“宪法”
2、民国时期的刑事特别法规;
第七章 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
一、重点名词
无
二、重点掌握
民国时期的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任用、甄别、考绩制度。
三、一般掌握
1、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
2、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退休法》
3、民国时期监察制度;
第三部分 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的统治。
A.民主制 B.世袭制 C.共和制 D.皇权专制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的统治。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
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岁。
A.70 B.65 C.60 D.55
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
A、贵族君主制 B、君主丞相制 C、君主宰辅制 D、绝对君主制
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 )。
A、世官世禄制 B、乡举里选制 C、简选制 D、军功、事功选拔制
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 )。
A.制度荐举 B.私人荐举 C.官府荐举 D.自荐
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 )。
A.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
A、太仆 B、廷尉
C、典客 D、奉常
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A、司隶台 B、都水台 C、殿内省 D、少府监
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 )。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国子监
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 )
A、郡县制 B、属国制 C、郡国并存制 D、监查制
2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 )
A、都察院 B、通政司
C、大理寺 D、六部
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 )时期。
A.夏 B.春秋 C.战国 D.秦考试
18.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
A、中书舍人 B、典签 C、司隶校尉 D御史中丞
19.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 B.《礼仪》 C.《礼记》 D.《周礼》
20.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时期。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 明清 C.隋唐宋元 D.明清秦汉魏晋南北朝
22.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 )。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23.宋代的三师是( )。
A、太师、太尉、太傅 B、太师、太保、太傅
。 )
C、太保、太尉、太傅 D、太师、司徒、太傅
24.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将作院 C、通政院 D、宣徽院
25.“秀才”是指通过( )的称谓。
A.童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26.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 )。
A.设五口通商大臣 B.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设总税务司署 D.设外务部
27.中国古代监查制度形成于( )时期
A、夏商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2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 )。
A、院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29.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秦汉魏晋南北朝 C.隋唐宋元 D.明清
30.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 )。
A.外务部 B.法部 C.大理院 D.资政院
31.明代的“戚家军”属于( )。
A.郡县兵役制 B.谪罪兵役制 C.招募兵役制 D.世袭兵役制
3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印行的法典是( )。
A.《刑统》 B.《大明律》
C.《唐律疏义》 D.《大清律》
33、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参议院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临时政府组织法》 D.《中华民国宪法》
34、根据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 )。
A、公职候选人考试 B、任命人员考试 C、高等文官考试 D、专业技术人员
35、在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中,职权最广泛、组织最庞大的是( )。
A、行政院 B、立法院 C、司法院 D、监查院
36、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
A.南京临时政府 B.南京政府
C.北洋政府 D.苏维埃政府
3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院 D、国民政府
38.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的是( )。
A、国防最高委员会 B、国民参政会
C、国民政府委员会 D、总统
39.“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
A、国民大会 B、立法院 C、国民参政会 D、政治协商会议
40.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 )时期。
A、民国初年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41.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 )。
A、袁世凯 B、段祺瑞 C、曹琨 D、张作霖
42.南京政府建立了以( )为主的法律体系。
A.刑事 B.六条 C.六法 D.民事
43.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
A、革命功勋 B、任官经历 C、学历及学术著作 D、考试及格
44.我国第一次文官考试在( )时期。
A.北洋政府 B.广州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政府
45.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 )权。
A.审批 B.任命 C.登记 D.铨叙
46、广州国民政府最高监查机构是( )。
A、都察院 B、平政院 C、监查院 D、监查委员会
47.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
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民主专政
C.资产阶级专政 D.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48.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 )。
A.特别行政区 B.市制 C.首席县长制 D.行政督察专员制
二、多选题
1.夏、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核心( )。
A.封诸侯 B.建藩地
C.设郡县 D.设省
2.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 )。
A.十六国时的“族兵” 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金代的“猛安谋克”
D.元代的“怯薛军” E.清代的“八旗兵”
3.明清的“三法司”制度,以( )主管司法事务。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E.御史台
4.我国古代主要的赋役征收制度的改革有( )。
A.均田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E.摊丁入亩
。)
5、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有( )。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6、晚清时期实行“新政”时期所增设的国家机构有( )。
A、商部 B、外务部 C、巡警部 D、学部
7、元朝总揽全国政务的中书省真正的宰辅有( )。
A、丞相 B、左丞相 C、右丞相 D、枢密使
8.西周属卿事僚的政务官有( )。
A、司土 B、司马 C、司空 D、司寇
9.宋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包括( )。
A、政事堂 B、九寺、六监 C、枢密院 D、三司
10.明朝宦官组织共有十二监、八局、四司,号称二十四衙门,而每监、局、司的掌理太监分别是(
A、掌印太监 B、大使 C、 司正 D、秉笔太监
11.清代中后期国家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大臣称谓有( )。
A、首席军机大臣 B、军机大臣 C、军机行走 D、军机处学习行走
12、王权受到( )的制约。
A.贵族元老 B.君主制 C. 地方割据势力 D.宗教信仰
13、在古代有关符节的规制,从其用途上看主要有( )。
A.调动符节 B.邮传符节
C.身份符节 D.专使符节 E.施令符节
14、属唐代国家组织中的五监有( )。
A.国子监 B.军器监 C.将作监 D.司天监
15、古代官吏的任用种类有( )。
A.候补之类 B.试用之类
C.拜授之类 D.兼额之类 E.参知之类
16、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机关包括( )。
A.临时大总统府 B.参谋部 C.国务会议 D .九个行政部
1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调整监查制的主要表现( )。
A、将监查院正副院长、委员由委任制改为选举制 B、设地方监查区
C、增设监查委员会 D改监察使署为监察委员行署
18.民国初年的国家结构中,地方行政区划所实行的三级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 )。
A.省(军政府) B.道(军政分府) C.县 D.市
19、北洋政府的文官有( )等。
A.行政官 B.外交官 C.技术官 D.司法官 E.警察官
三、名词解释
1、官僚政治: 2、郡县制: 3、三省六部:4、票拟:5、三公九卿:
第 11 页 共 12 页 。 )
6、郡县兵役制:7、二十四司: 8、三司会审制: 9、 改土归流:
10.羁縻府州:11、九品中正制: 12、胥吏: 13、五院:14、征辟制:
15、外戚政治:16、三司推事: 17、察举制:
四、问答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2、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4、中国古代监察行政体制的特点?
5、明清两代改土归流政策及其评价。
6、历代地方主要长官的设置及其主要职权
7、晚清政治变革给人们留下哪些启示?
8、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9、荐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10、简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及其变化?
11、简述中国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2、中国古代监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14、简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
15、南京国民政府五院的主要职权。
五、论述题
1、试分析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
2、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3、试分析中华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4、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5、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第 12 页 共 12 页
2010年春期开放教育(专科)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指导
2010年6月修订
第一部份 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
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基本内容和重、难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有关中国政治制度”实际运用的能力,同时还通过社会实践考察学生把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有关知识变为自觉的行动,做到理解和运用相结合。
2、考核方式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 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国政治制度史》。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韦庆远、柏桦编著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字教材《中国政治制度史》(第2版)(2005年2月是第2版)。
4.命题依据
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中国政治制度史》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
本课程的考试是使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从整体上有一个较清楚的了解,对当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及政治体制改革有较清醒的认识,学生能对已有历史知识深化,初步学会独立运用所学基本理论与政治制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考题类型及结构
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考试分为六种题型,单选 15%,多选15%,30名词解释 %,问答20%,论述20%。
第二部份 期末复习指导
上编: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史前-1911年)
第一章 中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一、重点名词
酋邦制、官僚政治
二、重点掌握
1. 部落联盟、霸主专制到君主专制的发展过程
三、一般掌握
1、原始氏族社会组织
2、儒家模式控制型政府的特征
3、晚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
一、重点名词
皇帝制度、宗室制度 外戚政治
二、重点掌握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2、皇帝制度的特点
3、后妃专权与外戚政治的特点
三、一般掌握
1、王权的形成和发展及体现形式
2、皇位继承人的选用标准和条件
3、宗室制度
第三章 中枢辅政制度及运行机制
一、重点名词
宰相开府辅政制
二、重点掌握
1、宰相参议辅政制与皇权的关系
2、宰相奉命拟旨辅政制的出现及其改造过程
三、一般掌握
1、贵族辅政制的辅政机制及其特点
2、中枢辅政体制转变为宰相拟旨辅政体制的政治意义
第四章 中央政务体制及运行机制
一、重点名词
三省六部 三公九卿 中朝官二十四司
二、重点掌握
1、两寮六大到文武分职的政务管理体制
2、晚清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变革
3、三公九卿与中朝官尚书政务管理体制
4、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体制
5、以六部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三、一般掌握
1、早期国家中央政务体制的初建、
2、中央政务管理体制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第五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重点名词
改土归流 郡县制 羁縻府州
二、重点掌握
历代对特别行政区采取的不同的管理方式;
三、一般掌握
1、历代疆域的变化及发展
2、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第六章 法律制度
一、重点名词
三司会审制 三司推事
二、重点掌握
中国古代司法行政体制及运行机制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三、一般掌握
1、古代法规的概况
2、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第七章 监察制度
一、重点名词
谏诤 御史台
二、重点掌握
1、古代监督弹劾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2、监察的主要方法及其内在联系
三、一般掌握
1、古代监察行政体制的特点
2、古代谏诤的作用及其特点
第八章 军事制度
一、重点名词
郡县兵役制 谪罪兵役制 招募兵役制 世袭兵役制
1、古代兵役制度的主要形式
2、军事刑罚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的特殊性
三、一般掌握
1、古代国家的军事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古代国家的军事指挥制度的特点
第九章 财政经济制度
一、重点名词
摊丁入亩 二、重点掌握
1、土贡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2、古代国家财政收支及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三、一般掌握
1、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徭役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第十章 科技文教卫生等制度
一、重点名词
无
二、重点掌握
无
三、一般掌握
1、科学技术机构和管理制度
2、文教卫生机构和学校制度
第十一章 文书玺印符节等制度
一、重点名词
诏敕 奏章 票拟
二、重点掌握
1、古代文书工作的特点;
2、掌握密批制度在极端君主专制政治中的作用;
三、一般掌握
1、玺印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符节的种类及管理制度。
第十二章 行政辅助人员制度
胥吏
二、重点掌握
1、书吏、幕友、家人、与地方官的关系;
2、行政助理人员与主官的关系及对地方政治的影响。
三、一般掌握
1、胥吏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2、幕僚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政治运作的影响;
第十三章 职官管理制度
一、重点名词
科举制 征辟制 荫袭制
二、重点掌握
1、荐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奖惩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3、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三、一般掌握
1、荫袭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其启示、
2、古代官员的等级划分及其历史作用
下编:中华民国政治制度(1912-1949年)
第一章 政党制度
一、重点名词
政党政治
二、重点掌握
1、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
2、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形式比较分析
三、一般掌握
1、国民党一党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
2、孙中山的“以党治国”与蒋介石的“以党治国”的区别
第二章 议会制度
临时参议院 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大会
二、重点掌握
1、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的实质
2、国民党主导的中三种政治力量斗争的最后结果
三、一般掌握
1、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的作用
2、临时参议院的活动及其历史意义、议会制度的评析
第三章 元首制度
一、重点名词
临时大总统 国民政府委员会
二、重点掌握
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
三、一般掌握
3、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元首制的实权元首和虚权元首出现的原因
第四章 政府体制
一、重点名词
五院制 立法院 行政院 考试院
二、重点掌握
1、南京国民政府五院的主要职权
2、五院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三、一般掌握
1、总统府与部会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2、以党统政的政务系列的运行机制
3、以部会为主体的政务管理体制
第六章 法律制度
一、重点名词
临时约法
二、重点掌握
1、民国时期的律师制度、公证制度、监狱制度;
2、民国时期的司法审判制度及其主要特点、诉讼审判制度。
三、一般掌握
1、民国时期公布的“约法”、“宪法”
2、民国时期的刑事特别法规;
第七章 监察、考试与任用制度
一、重点名词
无
二、重点掌握
民国时期的官吏及公务员的等级、任用、甄别、考绩制度。
三、一般掌握
1、民国时期的考试制度、
2、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退休法》
3、民国时期监察制度;
第三部分 综合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的统治。
A.民主制 B.世袭制 C.共和制 D.皇权专制
2.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 )的统治。
A.共和制度 B.君主专制
C.城邦制度 D.联邦制度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
4.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
5.明朝张居正主持的赋税制度的改革是( )。
A.租庸调制 B.两税法 C.一条鞭法 D.摊丁入亩
6.古代官吏致仕的年龄是( )岁。
A.70 B.65 C.60 D.55
7.明清时代中国的政体是( )。
A、贵族君主制 B、君主丞相制 C、君主宰辅制 D、绝对君主制
8.在先秦时代占主导的官吏选任制是( )。
A、世官世禄制 B、乡举里选制 C、简选制 D、军功、事功选拔制
9.三国魏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属于( )。
A.制度荐举 B.私人荐举 C.官府荐举 D.自荐
10.晚清时期的国体是( )。
A.领主封建制 B. 地主封建制
C.半殖民地半封建制 D.封建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性质
11.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 )。
A、太仆 B、廷尉
C、典客 D、奉常
12.隋炀帝改革国家组织,增设谒者台和( ),与御史台合称三台。
A、司隶台 B、都水台 C、殿内省 D、少府监
13.在中国历史上六部职权最大的时期是(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4.清代掌管礼仪、学校、科举等事务的是( )。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国子监
15.两汉国家结构与秦代最大不同是( )
A、郡县制 B、属国制 C、郡国并存制 D、监查制
26.明代首创的国家组织是( )
A、都察院 B、通政司
C、大理寺 D、六部
17.我国出现“私学”教育是在( )时期。
A.夏 B.春秋 C.战国 D.秦考试
18.初创于南朝,后发展为南北朝时对州一级行政长官刺史行使监查的主要官员是(
A、中书舍人 B、典签 C、司隶校尉 D御史中丞
19.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A.《礼》 B.《礼仪》 C.《礼记》 D.《周礼》
20.在尚书的发展演变中,最早拥有出令权是在( )时期。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21.中国古代地主封建制的衰落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 明清 C.隋唐宋元 D.明清秦汉魏晋南北朝
22.唐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中,掌封驳之权的是( )。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御史台
23.宋代的三师是( )。
A、太师、太尉、太傅 B、太师、太保、太傅
。 )
C、太保、太尉、太傅 D、太师、司徒、太傅
24.元代掌管驿站的机构是( )。
A、宣政院 B、将作院 C、通政院 D、宣徽院
25.“秀才”是指通过( )的称谓。
A.童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26.标志清政府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是( )。
A.设五口通商大臣 B.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C.设总税务司署 D.设外务部
27.中国古代监查制度形成于( )时期
A、夏商西周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28.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中由各省主持,在各省贡院举行的考试称( )。
A、院试 B、乡试 C、会试 D、殿试
29.一般认为中国古代领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过渡时期是( )。
A.春秋战国 B.秦汉魏晋南北朝 C.隋唐宋元 D.明清
30.清末居各部之首的是( )。
A.外务部 B.法部 C.大理院 D.资政院
31.明代的“戚家军”属于( )。
A.郡县兵役制 B.谪罪兵役制 C.招募兵役制 D.世袭兵役制
32.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公开印行的法典是( )。
A.《刑统》 B.《大明律》
C.《唐律疏义》 D.《大清律》
33、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参议院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临时政府组织法》 D.《中华民国宪法》
34、根据南京国民政府《考试法》,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 )。
A、公职候选人考试 B、任命人员考试 C、高等文官考试 D、专业技术人员
35、在南京国民政府五院中,职权最广泛、组织最庞大的是( )。
A、行政院 B、立法院 C、司法院 D、监查院
36、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
A.南京临时政府 B.南京政府
C.北洋政府 D.苏维埃政府
37.广州国民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 )。
A、国民政府委员会议 B、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C、行政院 D、国民政府
38.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的是( )。
A、国防最高委员会 B、国民参政会
C、国民政府委员会 D、总统
39.“行宪”时期(1948--1949)中华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
A、国民大会 B、立法院 C、国民参政会 D、政治协商会议
40.在近代国家结构中,市制兴起于( )时期。
A、民国初年 B、北洋政府 C、广州国民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41.北洋政府时期设立参战督办的是( )。
A、袁世凯 B、段祺瑞 C、曹琨 D、张作霖
42.南京政府建立了以( )为主的法律体系。
A.刑事 B.六条 C.六法 D.民事
43.193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公务员任用的第一资格是(
A、革命功勋 B、任官经历 C、学历及学术著作 D、考试及格
44.我国第一次文官考试在( )时期。
A.北洋政府 B.广州国民政府 C.武汉国民政府 D.南京政府
45.南京政府考试院,行使公务员的考选和( )权。
A.审批 B.任命 C.登记 D.铨叙
46、广州国民政府最高监查机构是( )。
A、都察院 B、平政院 C、监查院 D、监查委员会
47.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
A.无产阶级专政 B.人民民主专政
C.资产阶级专政 D.封建地主阶级专政
48.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政权之间设中间层级最普遍的是( )。
A.特别行政区 B.市制 C.首席县长制 D.行政督察专员制
二、多选题
1.夏、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核心( )。
A.封诸侯 B.建藩地
C.设郡县 D.设省
2.以下属于世袭兵役制的有( )。
A.十六国时的“族兵” B.辽代的“宫卫御帐兵” C.金代的“猛安谋克”
D.元代的“怯薛军” E.清代的“八旗兵”
3.明清的“三法司”制度,以( )主管司法事务。
A.兵部 B.刑部 C.都察院 D.大理寺 E.御史台
4.我国古代主要的赋役征收制度的改革有( )。
A.均田制 B.租庸调制 C.两税法 D.一条鞭法 E.摊丁入亩
。)
5、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有( )。
A、帝 B、天子 C、王 D、皇帝
6、晚清时期实行“新政”时期所增设的国家机构有( )。
A、商部 B、外务部 C、巡警部 D、学部
7、元朝总揽全国政务的中书省真正的宰辅有( )。
A、丞相 B、左丞相 C、右丞相 D、枢密使
8.西周属卿事僚的政务官有( )。
A、司土 B、司马 C、司空 D、司寇
9.宋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包括( )。
A、政事堂 B、九寺、六监 C、枢密院 D、三司
10.明朝宦官组织共有十二监、八局、四司,号称二十四衙门,而每监、局、司的掌理太监分别是(
A、掌印太监 B、大使 C、 司正 D、秉笔太监
11.清代中后期国家中枢机构军机处的大臣称谓有( )。
A、首席军机大臣 B、军机大臣 C、军机行走 D、军机处学习行走
12、王权受到( )的制约。
A.贵族元老 B.君主制 C. 地方割据势力 D.宗教信仰
13、在古代有关符节的规制,从其用途上看主要有( )。
A.调动符节 B.邮传符节
C.身份符节 D.专使符节 E.施令符节
14、属唐代国家组织中的五监有( )。
A.国子监 B.军器监 C.将作监 D.司天监
15、古代官吏的任用种类有( )。
A.候补之类 B.试用之类
C.拜授之类 D.兼额之类 E.参知之类
16、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机关包括( )。
A.临时大总统府 B.参谋部 C.国务会议 D .九个行政部
17.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调整监查制的主要表现( )。
A、将监查院正副院长、委员由委任制改为选举制 B、设地方监查区
C、增设监查委员会 D改监察使署为监察委员行署
18.民国初年的国家结构中,地方行政区划所实行的三级区划从大至小分别是( )。
A.省(军政府) B.道(军政分府) C.县 D.市
19、北洋政府的文官有( )等。
A.行政官 B.外交官 C.技术官 D.司法官 E.警察官
三、名词解释
1、官僚政治: 2、郡县制: 3、三省六部:4、票拟:5、三公九卿:
第 11 页 共 12 页 。 )
6、郡县兵役制:7、二十四司: 8、三司会审制: 9、 改土归流:
10.羁縻府州:11、九品中正制: 12、胥吏: 13、五院:14、征辟制:
15、外戚政治:16、三司推事: 17、察举制:
四、问答题
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2、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4、中国古代监察行政体制的特点?
5、明清两代改土归流政策及其评价。
6、历代地方主要长官的设置及其主要职权
7、晚清政治变革给人们留下哪些启示?
8、历代行政区划名称及内容。
9、荐举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10、简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君主丞相制的特征及其变化?
11、简述中国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2、中国古代监察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3、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14、简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
15、南京国民政府五院的主要职权。
五、论述题
1、试分析中华民国元首制的特点。
2、试述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3、试分析中华民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4、请叙述中央政务体制的发展概况,并结合现实谈谈对今天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何借鉴?
5、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
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