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

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

一、背景材料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震级中国测是8.7级,美国测是8.9级。由于地震发生在海域所以引发了海啸,目前已经造成人员伤亡达到8万多人,这次海啸波及的范围非常广,震级大,波及范围广,到现在为止波及七个国家,灾难非常大,这至少是四十年以来最大的海啸。这次海啸发生在印度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使板块运动聚集巨大的能量,当这个能量超过岩石强度的时候,岩石就发生破裂,造成海底突然沉降,突然下沉或者隆起,就可以造成海水发生上下颠簸,就形成了海啸。海啸

向外扩展,每小时大

约700-800的速度

扩展,传播的速度非

常之快。周围的印度

洋相对太平洋来说范

围比较小,所以很快

扩展到斯里兰卡、印

度、孟加拉国,再往

西一直到了东非的海

岸索马里那一带,这

次海啸相当巨大的,

主要是地震引起来

的。此次地震释放能

量相当于6000多枚

原子弹的爆发量。

二、相关知识: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振动。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

源,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

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震源深度: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

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为震源

深度。

震中: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

为震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称为震中

区。

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

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地震的深浅、震中距、地震波

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浅,从地下几千米至数百千米,均有地震发生。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 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地震波

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地表为什么会振动?这是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时产生的弹性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于,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这种发生于震源,并向四外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好几种波组成的。经历过地震都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才是前后或左右晃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震源同时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其中引起上下颠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弱,但度比较快;引起晃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强,但速度比较慢;所以你就会感到先颠后晃,而且晃总比颠来得明显。

那个跑在前面的叫纵波,跑在后面的叫模波;它们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还会形成其它的波。所以,地震波的组成是很复杂的。

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后,随着传播距离越来越远,振动也会越来越减弱。就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越远声音就越小一样。

三、相关链接:

1、 中国专家解读印度洋地震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6日上午8时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多个国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震级把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为什么会突然发生震级如此之强、波及面如此之广的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说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它所释放出的能量在近几十 年来是较大的。逆冲型地震的成因是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在26

日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这次地震引起的海啸。在这次地震中,斯里兰卡东部和南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南部地区等都受到海啸的侵袭。地震中的绝大部分人员伤亡都与海啸有关。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海浪冲到岸上后,造成重大破坏。据26日晚的统计,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强烈地震已造成6300多人死亡。

张晓东回答了此次大地震后人们关注的三个问题:

首先,今年全球大地震未见增加,但印度板块运动有增加迹象。除了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强烈地震,24日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底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26日印度尼科巴群岛西南海域也发生了7.5级地震,这些地震的发生地点全部在印度板块的边界上。但张晓东指出,8级以上的大地震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一般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多时一年还会发生几次,今年全球地震的次数还略少于历年的平均水平。 其次,减少海啸危害依赖预报。目前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得不错。当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将地震的位置、震级和类型输入电脑,即可分析出它是否会造成海啸、海水波动程度及其传播方向,然后就可尽快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通知居民撤离。另外,在易受海啸侵袭的沿岸地区可提前构筑能阻挡海浪的防护设施,以减少损失。

第三,由于发生此次地震的海域与中国之间有陆地相隔,因此海啸不会波及到中国。另外,由于中国大陆以东有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天然地理屏障,可阻挡海啸,因此太平洋地区的海啸对中国大陆沿岸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2、50年来全球3次大海啸

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严重的海啸事件,大海啸卷起的海浪高达几十米,人们把它叫做杀人浪。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三次大海啸。

1960年5月22号,智利沿海地区发生大8.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为25米。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坝被冲毁,2000余艘船只被毁,损失5.5亿美元,造成900多人丧生。

1964年3月28号,美国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在下午5点半时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震中位于城东13 0公里左右的海湾,震动持续了4分钟。阿拉斯加南岸的悬崖也滑入了海中。地震引发的海啸随之而来,一艘艘船只被海浪抛起,巨浪的高度达到了70米。共有100多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地震和海啸给安克雷奇乃至阿拉斯加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

1998年7月17号,海底地震引发的49米巨浪冲击了非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巨浪过后,2000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

3、百年来世界重大地震

1905年4月4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8.0级地震,造成1.88万人死亡。

1906年8月17日,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地区发生8.4级地震,致使2万人死亡,损失达2.56亿美元。

1917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生地震,死亡1.5万人。

1920年12月16日,中国甘肃发生8.6级地震,死亡10万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9级大地震,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达14.2万人。

1935年5月30日,巴基斯坦基达发生7.5级地震,死亡5万人。

1948年6月28日,日本福井发生7.3级地震,死亡5131人。

1970年1月5日,中国云南发生7.7级地震,1万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唐山市97%以上的建筑倒塌,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30多亿元。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镇及周围许多村庄被一场震级在里氏7.5级至7.9级之间的大地震夷为平地,造成1.5万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日本重要工业区阪神地带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2万多栋房屋倒塌、烧毁,34万人无家可归,损失960亿美元。这也是日本半个世纪以来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城市伊兹米特发生里氏7.4级地震,造成1.7万人死亡,4.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3万多人死亡;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为平地;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砖体建筑巴姆古城堡基本坍塌。

四、自然灾害列举

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分散在自然地理各章节中,是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和高考关注的热点之一。复习时要将与自然灾害有关知识通过整合,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专题知识体系。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因素直接关联,按成因可分为天文灾害、气象气候灾害和地质地貌灾害。

(一)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太阳活动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极大年(太阳黑子增多,耀斑增强的年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天文灾害:①电离层扰动,给通信、导航、定位带来影响;②导致气候异常,危及人类的健康;③高能粒子会对在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及对宇航员产生辐射损伤。

(二)气象气候灾害

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而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是高考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归纳如下:

上某些年份副高位置反常(如副高位置偏西北,而东部干旱),使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我国的旱涝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从我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涝多于旱;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

(三)地质地貌灾害

地质地貌灾害是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重点内容,复习地质地貌灾害时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等进行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解释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1、地震:

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所有自然灾害中威胁最大的一种灾害。理解地震的震级、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和分布规律。特别是要明确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等震线是指烈度相同各点的连线。

构造地震破坏性一般大于火山地震。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但不是周期性出现的(如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台湾近些年地震较频繁,一是因为其处于亚欧板块碰撞地带,二是近些年此地处于地震活跃期)。准确预报地震仍是全人类努力的方向。

2、火山:

火山爆发给带来惨重的灾难,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21进入世纪以来,全球火山一个高喷发期。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地热。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上拥有火山最多的国家,仅活火山就有70多座,被称为“火山国”。

3、泥石流:

我国泥石流多发生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两省的西部。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地形以山地为主;地震频发导致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人类

对植被的破坏及大规模的工程兴建起了诱发作用。

4、滑坡

另:过量开采地下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使地上建筑物塌陷。沿海会引起海水入浸,使地下水水质变坏。可采取人工回灌的方法填补地下水漏斗区。

(四)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从成因上,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天文灾害

气候灾害

泥石流、滑坡

地质灾害

五:热点预览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如何防灾减灾是高考的重点内容,结合有关的政史地知识分析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及对策是今后高考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气象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

时间:

1月:寒潮、冻害、大雪等

4月:华北、西北春旱 华南暴雨、洪涝、冰雹

7月:梅雨、长江流域的伏旱、台风

空间:

东北:暴雨、洪涝、低温冻害

华北:干旱、暴雨、洪涝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伏旱、台风

华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

西北地区:干旱、冰雹和暴雨

西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

2、等压线的判读与灾害天气系统

等压线是反映大气运动和灾害性天气的载体,根据等压线分布判读高、低气压中心等气压场,特别是副热带气压中心的判读,进而判读各种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锋面、锋面气旋、寒潮、台风等,结合相关大气知识分析各地天气状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根据等压线图判读灾害性天气系统――寒潮、台风。

3、自然灾害与热点地区、热点材料

从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来看,今后单一考查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自然灾害的考查将以世界和我国某一热点地区、事件作为背景材料或者试题的切入点,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加以考查。因此关注热点事件和热点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如考查太阳活动的知识,可以我国今年发射的“神五”飞船为背景材料切入设问。再如三峡水库开始阶段蓄水会不会导致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我国与印度每年的旱涝灾害及产生的原因。

太阳黑子增多 暴雨洪涝 地震频发 的发生 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印度洋地震海啸阅读材料

一、背景材料

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面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引发海啸,席卷南亚东南亚多个国家,震级中国测是8.7级,美国测是8.9级。由于地震发生在海域所以引发了海啸,目前已经造成人员伤亡达到8万多人,这次海啸波及的范围非常广,震级大,波及范围广,到现在为止波及七个国家,灾难非常大,这至少是四十年以来最大的海啸。这次海啸发生在印度板块的边缘,地壳运动使板块运动聚集巨大的能量,当这个能量超过岩石强度的时候,岩石就发生破裂,造成海底突然沉降,突然下沉或者隆起,就可以造成海水发生上下颠簸,就形成了海啸。海啸

向外扩展,每小时大

约700-800的速度

扩展,传播的速度非

常之快。周围的印度

洋相对太平洋来说范

围比较小,所以很快

扩展到斯里兰卡、印

度、孟加拉国,再往

西一直到了东非的海

岸索马里那一带,这

次海啸相当巨大的,

主要是地震引起来

的。此次地震释放能

量相当于6000多枚

原子弹的爆发量。

二、相关知识:

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震级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发也可能引起海啸。在一次震动之后,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象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

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地震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道理一样。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是烈度。 我国把烈度划分为十二度,不同烈度的地震,其影响和破坏大体如下:

小于三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

三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

四~五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七~八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

九~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一~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级为7.8级,震中烈度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响,天津市地震烈度为八度,北京市烈度为六度,再远到石家庄、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了。 根据发生原因的不同,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振动。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

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顶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 有关地震的几个概念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

源,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

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

震源深度: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

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为震源

深度。

震中: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

为震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称为震中

区。

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

的距离叫做震中距。

地震的深浅、震中距、地震波

地球上发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浅,从地下几千米至数百千米,均有地震发生。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为浅源地震。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 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

远震: 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

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地震波

地震发生在地下深处,地表为什么会振动?这是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时产生的弹性波,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的结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于,水波会向四周扩散一样。这种发生于震源,并向四外传播的弹性波,称为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好几种波组成的。经历过地震都知道,地震来临的时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颠动,然后才是前后或左右晃动。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震源同时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其中引起上下颠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弱,但度比较快;引起晃动的那种波振动比较强,但速度比较慢;所以你就会感到先颠后晃,而且晃总比颠来得明显。

那个跑在前面的叫纵波,跑在后面的叫模波;它们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各种复杂情况,还会形成其它的波。所以,地震波的组成是很复杂的。

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后,随着传播距离越来越远,振动也会越来越减弱。就像声音在空气中传播,越远声音就越小一样。

三、相关链接:

1、 中国专家解读印度洋地震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6日上午8时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多个国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美国地质调查局已经根据震级把此次地震列为有纪录以来的第五大地震。为什么会突然发生震级如此之强、波及面如此之广的地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说这次地震是发生在板块边缘的逆冲型地震,它所释放出的能量在近几十 年来是较大的。逆冲型地震的成因是地层断层的上部上移。苏门答腊以北地区位于印度板块边缘,板块边缘的一个长距离破裂带通过长时间积累,蓄积了巨大能量,最后这些能量在26

日集中释放出来,这就是此次大地震的直接原因。

虽然此次地震震级很高,使周边地区都有震感,但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是这次地震引起的海啸。在这次地震中,斯里兰卡东部和南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南部地区等都受到海啸的侵袭。地震中的绝大部分人员伤亡都与海啸有关。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次地震中断层移动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时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这种波动从深海传至浅海时,海浪陡然升到十几米高,并以每秒200米的速度传播。海浪冲到岸上后,造成重大破坏。据26日晚的统计,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强烈地震已造成6300多人死亡。

张晓东回答了此次大地震后人们关注的三个问题:

首先,今年全球大地震未见增加,但印度板块运动有增加迹象。除了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强烈地震,24日澳大利亚与南极洲之间的海底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26日印度尼科巴群岛西南海域也发生了7.5级地震,这些地震的发生地点全部在印度板块的边界上。但张晓东指出,8级以上的大地震在人类历史上并不少见,一般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多时一年还会发生几次,今年全球地震的次数还略少于历年的平均水平。 其次,减少海啸危害依赖预报。目前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做得不错。当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将地震的位置、震级和类型输入电脑,即可分析出它是否会造成海啸、海水波动程度及其传播方向,然后就可尽快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出预警,通知居民撤离。另外,在易受海啸侵袭的沿岸地区可提前构筑能阻挡海浪的防护设施,以减少损失。

第三,由于发生此次地震的海域与中国之间有陆地相隔,因此海啸不会波及到中国。另外,由于中国大陆以东有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天然地理屏障,可阻挡海啸,因此太平洋地区的海啸对中国大陆沿岸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2、50年来全球3次大海啸

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严重的海啸事件,大海啸卷起的海浪高达几十米,人们把它叫做杀人浪。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三次大海啸。

1960年5月22号,智利沿海地区发生大8.4级地震。引起的海啸最大波高为25米。海啸使智利一座城市中的一半建筑物成为瓦砾,沿岸100多座防波堤坝被冲毁,2000余艘船只被毁,损失5.5亿美元,造成900多人丧生。

1964年3月28号,美国阿拉斯加最大的城市安克雷奇在下午5点半时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震中位于城东13 0公里左右的海湾,震动持续了4分钟。阿拉斯加南岸的悬崖也滑入了海中。地震引发的海啸随之而来,一艘艘船只被海浪抛起,巨浪的高度达到了70米。共有100多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地震和海啸给安克雷奇乃至阿拉斯加造成的经济损失惨重。

1998年7月17号,海底地震引发的49米巨浪冲击了非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巨浪过后,2000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

3、百年来世界重大地震

1905年4月4日,克什米尔地区发生8.0级地震,造成1.88万人死亡。

1906年8月17日,智利瓦尔帕莱索港地区发生8.4级地震,致使2万人死亡,损失达2.56亿美元。

1917年1月20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生地震,死亡1.5万人。

1920年12月16日,中国甘肃发生8.6级地震,死亡10万人。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发生里氏7.9级大地震,死者和下落不明者共达14.2万人。

1935年5月30日,巴基斯坦基达发生7.5级地震,死亡5万人。

1948年6月28日,日本福井发生7.3级地震,死亡5131人。

1970年1月5日,中国云南发生7.7级地震,1万人死亡。

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7.8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重伤16.4万人;唐山市97%以上的建筑倒塌,全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中断,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30多亿元。

1978年9月16日,伊朗塔巴斯镇及周围许多村庄被一场震级在里氏7.5级至7.9级之间的大地震夷为平地,造成1.5万人死亡。

1995年1月17日,日本重要工业区阪神地带发生里氏7.2级强烈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2万多栋房屋倒塌、烧毁,34万人无家可归,损失960亿美元。这也是日本半个世纪以来破坏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西北部城市伊兹米特发生里氏7.4级地震,造成1.7万人死亡,4.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

2003年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发生里氏6.8级地震,造成3万多人死亡;位于古丝绸之路的巴姆古城有70%的住宅被夷为平地;有2500多年历史的著名砖体建筑巴姆古城堡基本坍塌。

四、自然灾害列举

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有关自然灾害的知识分散在自然地理各章节中,是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和高考关注的热点之一。复习时要将与自然灾害有关知识通过整合,构建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专题知识体系。

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与地理环境因素直接关联,按成因可分为天文灾害、气象气候灾害和地质地貌灾害。

(一)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是高考试题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太阳活动的表现分别是黑子和耀斑的增多,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极大年(太阳黑子增多,耀斑增强的年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天文灾害:①电离层扰动,给通信、导航、定位带来影响;②导致气候异常,危及人类的健康;③高能粒子会对在空间运行的航天器及对宇航员产生辐射损伤。

(二)气象气候灾害

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发生规律及其防御往往成为高考的热点内容。而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是高考的最佳切入点。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归纳如下:

上某些年份副高位置反常(如副高位置偏西北,而东部干旱),使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我国的旱涝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从我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涝多于旱;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

(三)地质地貌灾害

地质地貌灾害是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的重点内容,复习地质地貌灾害时要结合地壳运动、内外力作用等进行分析,特别是要结合并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解释世界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1、地震:

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所有自然灾害中威胁最大的一种灾害。理解地震的震级、烈度、影响烈度的因素和分布规律。特别是要明确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等震线是指烈度相同各点的连线。

构造地震破坏性一般大于火山地震。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但不是周期性出现的(如位于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台湾近些年地震较频繁,一是因为其处于亚欧板块碰撞地带,二是近些年此地处于地震活跃期)。准确预报地震仍是全人类努力的方向。

2、火山:

火山爆发给带来惨重的灾难,严重影响地球生态环境。21进入世纪以来,全球火山一个高喷发期。火山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地热。印度尼西亚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上拥有火山最多的国家,仅活火山就有70多座,被称为“火山国”。

3、泥石流:

我国泥石流多发生在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两省的西部。这主要有以下原因:地形以山地为主;地震频发导致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人类

对植被的破坏及大规模的工程兴建起了诱发作用。

4、滑坡

另:过量开采地下会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使地上建筑物塌陷。沿海会引起海水入浸,使地下水水质变坏。可采取人工回灌的方法填补地下水漏斗区。

(四)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从成因上,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天文灾害

气候灾害

泥石流、滑坡

地质灾害

五:热点预览

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如何防灾减灾是高考的重点内容,结合有关的政史地知识分析对自然灾害的认识,自然灾害地域分布及对策是今后高考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气象气候灾害的时空分布:

时间:

1月:寒潮、冻害、大雪等

4月:华北、西北春旱 华南暴雨、洪涝、冰雹

7月:梅雨、长江流域的伏旱、台风

空间:

东北:暴雨、洪涝、低温冻害

华北:干旱、暴雨、洪涝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伏旱、台风

华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

西北地区:干旱、冰雹和暴雨

西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

2、等压线的判读与灾害天气系统

等压线是反映大气运动和灾害性天气的载体,根据等压线分布判读高、低气压中心等气压场,特别是副热带气压中心的判读,进而判读各种天气系统――气旋、反气旋、锋面、锋面气旋、寒潮、台风等,结合相关大气知识分析各地天气状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根据等压线图判读灾害性天气系统――寒潮、台风。

3、自然灾害与热点地区、热点材料

从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来看,今后单一考查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对自然灾害的考查将以世界和我国某一热点地区、事件作为背景材料或者试题的切入点,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加以考查。因此关注热点事件和热点地区是至关重要的。如考查太阳活动的知识,可以我国今年发射的“神五”飞船为背景材料切入设问。再如三峡水库开始阶段蓄水会不会导致破坏性地震的发生。我国与印度每年的旱涝灾害及产生的原因。

太阳黑子增多 暴雨洪涝 地震频发 的发生 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相关文章

  • 解读印度洋大地震新华社阅读答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解读印度洋大地震 新华社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6日上午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灾难,波及了印度洋沿岸的7个亚洲国家和1个非洲国家,造成十几万人丧生.为什么这次地震震级如此之强.灾难波及面如此之广.并造成如此巨大 ...查看


  • 海啸,大海的"呼吸"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每题3分 海啸,大海的"呼吸" 向池塘投入一块石头,可以产生一系列同心圆的涟漪.海啸就类似于这些涟漪,只是产生海啸的不是石头而是具有更大能量的地理运动,如海底山体滑坡,海洋岛屿的塌陷,火山爆 ...查看


  • 地震海啸试题
  • 地震.海啸 1.2008年0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有关专家指出:地震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的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A.大声呼叫 B.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 C.用硬 ...查看


  • 人教版七年地理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导学案 主备人: 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2. 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记住6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查看


  • [什么是海啸]阅读答案
  • (20分) ①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附近海域发生里氏8.9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造成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共15万余人死亡. ②究竟什么是海啸? ③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发生在海底的地震. ...查看


  • 甘肃省小学升初中摸底统一考试试题
  • 甘肃省小学升初中摸底统一考试试题 语 文 试 卷 一.字词句积累与运用(2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7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而(yǒnɡ ɡǎn)的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跨过艰难 坎坷,经受风险考验,取得了举 ...查看


  • 世界上毁灭性最大的几次地震竟然都发生在同一天!
  • 2003年12月26日地震悲剧异地重演,是恐怖的巧合还是另有原因?或是地震根本就难以捉摸? 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古城发生了一场强烈的地震,全城8万居民中有5万人死于地震.古老的巴姆顷刻间成了一座悲情城市.这次地震震惊了世界.一年 ...查看


  • 地表形态的塑造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 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梳理 一.地质作用的概念: --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岩石圈包括了地壳和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2)分类: ①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和喷 ...查看


  • 强度超80倍海地地震 智利地震破坏为何轻于海地
  • 强度超80倍海地地震 智利地震破坏为何轻于海地(图) 文章提供 于 2010-3-1 14:19:19 (北京时间: 2010-3-2 3:19:19) 文章作者: 陶短房    阅读时出现乱码? 解决办法 [ 新闻热评 首页 ] [ 加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