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教学的几个观点

互动教学思想源于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正是在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其研究的焦点是社会互动过程和社会关系。在他们看来,互动是一个分析单位,社会由互动的个人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更多的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个人不是一组确定的态度,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断变化着的行动者,一直处在生成中但永远不会彻底完成;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并塑造着我们,但这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即人创造着环境,环境同时对人进行塑造;人有内心的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并非一个心理实体,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互动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符号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因此,关于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

二、在互动理论中,米德(Mead J.H)被公认是这一理论的最有影响的创立者。关于互动,他的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人类的交往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的自觉的意识影响下实现的。他对交往的分析,是从手势(或动作)这一概念开始的。动物同样以动作进行对话,但不是有意义的举动,他们只是对刺激的本能反应,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对动作意义的理解。米德认为,只有当动作或手势伴随有引起确定反应的意向,并且该动作不仅能引起对方的反应,同时也引起自己相同的反应时,有意义的对话才出现。动作被行为者赋予了意义,手势也就变成了符号(symbol),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行为的本质特点。通过符号的交流,互动双方就能为对方易地而想。

有意义的符号在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米德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有意义的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至少涉及以下诸方面的问题:第一,语言使社会行为的参与者理解意义,并使意义得以交流。语言是社会的黏合剂,它使人类组成拥有共同意义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不可能产生于动物世界中;第二,抽象思维的出现,它使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景;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行为等;第四,互动的社会制度的形成,没有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有意义的对话是不可能的。(转引自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369页)从这个意义上说,米德的互动涉及两类不同的交往与对话的取向,一类是外在的对话,即我们一同创造我们共同的世界的互动过程;另一类是内在的对话,自我的两个不同面之间的对话产生了自我。

由于德国唯心主义未能很好地将主体建立在普通人日常经验的基础上,因而没法完善地解释自我的起源,米德则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结合互动观创造性地构建了他的自我社会关系论,这也是米德理论最吸引人的地方。他强调,自我是借助于符号互动产生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自我不断涉入与宾我(me),他人(the others)以及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对话过程中。他认为,自我源于社会,因为自我是由对话形成的。人的一切思考都是内心的对话,为了懂得怎样和自己对话,人必须首先和他人对话,在这个意义上,只有通过他人,个人才知道他自己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根本上是由环境决定的。因为,第一,社会并非完全客观地存在,它并非是从外部单向地决定个人的东西;第二,在社会与个人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既非一套现成的标准和模式强迫个人接纳,个人也非一切外部刺激的接受者,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主体可以把一切变成符号,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加以选择、组合、排演。自我也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一个想象的他人的审视之下。他想象着他人对其行为的看法和反应。这种对他人角色的扮演进一步发展,便是把整个社会群体当作他人。他人的态度被一般化、概念化了,对主体而言,他人就表现为这个民族、社会、国家、道德或上帝。(转引同上,第369页)

米德的理论特别是其自我理论,为我们研究互动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行动和自我

是同社会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但又是创造的和反思的。个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将社会规范内化而参与社会生活,他也能够怀疑这些规范,从而使共同体免于停滞。同样,在教学中,学生作为行动的主体,其行为和发展总是互动的结果,而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将学生看作是需要控制的客体,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境域,那么,教学的改造和学生的发展,就只是纸上谈兵。

3、 布鲁默(Blumer,H)于1937年发表一篇题为《米德思想的社会学意义》,第一次使用符号互动论一词,他认为,符号互动论最能反映和概括米德的思想。他总结了互动论的三点假设:第一,人类看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对他们的意义为基础的;第二,这些意义乃是社会互动的产物;第三,通过个人对各自所遇到的符号所做的解释过程,这些意义得到修正和运用。

布鲁默由此提出了符号互动论,他认为符号互动论主要有如下特征:第一,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组成的,自我是使人能用象征表示其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解释他人的行为、并用指示物指示他自己行动的主要机制;第二,个人的行为时构造而非不经意的举动,它是经由自我定义、注意和解释器行动的处境而构造的;第三,群体或集体行动时个人的行动联合而成的,是由人们彼此解释或考虑自己的行动而产生的。通过角色扮演,个人弄清了他人行动的意图和方向,并在对他人行为的解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行为。

互动教学思想源于社会学中的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论正是在美国实用主义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其研究的焦点是社会互动过程和社会关系。在他们看来,互动是一个分析单位,社会由互动的个人构成,他们的行为不只是反应,更多的是领悟、解释、行动与创造;个人不是一组确定的态度,而是有活力的并不断变化着的行动者,一直处在生成中但永远不会彻底完成;社会环境不是某种外在的静止的东西,它一直在影响并塑造着我们,但这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为环境正是互动的产物,即人创造着环境,环境同时对人进行塑造;人有内心的生活,同时又是一个自我,自我并非一个心理实体,而是社会互动过程的一个方面;互动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符号的过程,符号被行动者赋予了意义,这种我们与他人共享的意义。因此,关于世界的定义以及对现实的感知与反应,均产生于互动过程之中。

二、在互动理论中,米德(Mead J.H)被公认是这一理论的最有影响的创立者。关于互动,他的基本思想是:个人、自我、社会均产生持续不断的对话与交往,人类的交往是通过有意义的动作,即有别于非人类的自觉的意识影响下实现的。他对交往的分析,是从手势(或动作)这一概念开始的。动物同样以动作进行对话,但不是有意义的举动,他们只是对刺激的本能反应,因为他们之间并无对动作意义的理解。米德认为,只有当动作或手势伴随有引起确定反应的意向,并且该动作不仅能引起对方的反应,同时也引起自己相同的反应时,有意义的对话才出现。动作被行为者赋予了意义,手势也就变成了符号(symbol),符号的互动正是人类行为的本质特点。通过符号的交流,互动双方就能为对方易地而想。

有意义的符号在互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米德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有意义的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至少涉及以下诸方面的问题:第一,语言使社会行为的参与者理解意义,并使意义得以交流。语言是社会的黏合剂,它使人类组成拥有共同意义的共同体成为可能,这种共同体不可能产生于动物世界中;第二,抽象思维的出现,它使人能够进入一个纯用符号操作的世界,能在想象中排演各种角色和情景;第三,主体成为他自己的一个客体,对他自己的刺激作出反应,与他自己对话,把他自己当作行动的目标,解释和反思他自己的行为等;第四,互动的社会制度的形成,没有这种相对稳定的结构,有意义的对话是不可能的。(转引自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369页)从这个意义上说,米德的互动涉及两类不同的交往与对话的取向,一类是外在的对话,即我们一同创造我们共同的世界的互动过程;另一类是内在的对话,自我的两个不同面之间的对话产生了自我。

由于德国唯心主义未能很好地将主体建立在普通人日常经验的基础上,因而没法完善地解释自我的起源,米德则将注意力集中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结合互动观创造性地构建了他的自我社会关系论,这也是米德理论最吸引人的地方。他强调,自我是借助于符号互动产生的,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自我不断涉入与宾我(me),他人(the others)以及普遍化的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对话过程中。他认为,自我源于社会,因为自我是由对话形成的。人的一切思考都是内心的对话,为了懂得怎样和自己对话,人必须首先和他人对话,在这个意义上,只有通过他人,个人才知道他自己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根本上是由环境决定的。因为,第一,社会并非完全客观地存在,它并非是从外部单向地决定个人的东西;第二,在社会与个人的互动过程中,社会既非一套现成的标准和模式强迫个人接纳,个人也非一切外部刺激的接受者,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主体可以把一切变成符号,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加以选择、组合、排演。自我也通过扮演他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在一个想象的他人的审视之下。他想象着他人对其行为的看法和反应。这种对他人角色的扮演进一步发展,便是把整个社会群体当作他人。他人的态度被一般化、概念化了,对主体而言,他人就表现为这个民族、社会、国家、道德或上帝。(转引同上,第369页)

米德的理论特别是其自我理论,为我们研究互动教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行动和自我

是同社会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但又是创造的和反思的。个人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将社会规范内化而参与社会生活,他也能够怀疑这些规范,从而使共同体免于停滞。同样,在教学中,学生作为行动的主体,其行为和发展总是互动的结果,而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如果仅仅将学生看作是需要控制的客体,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境域,那么,教学的改造和学生的发展,就只是纸上谈兵。

3、 布鲁默(Blumer,H)于1937年发表一篇题为《米德思想的社会学意义》,第一次使用符号互动论一词,他认为,符号互动论最能反映和概括米德的思想。他总结了互动论的三点假设:第一,人类看待事物的行为是以事物对他们的意义为基础的;第二,这些意义乃是社会互动的产物;第三,通过个人对各自所遇到的符号所做的解释过程,这些意义得到修正和运用。

布鲁默由此提出了符号互动论,他认为符号互动论主要有如下特征:第一,人类社会是由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人组成的,自我是使人能用象征表示其生活环境中的事物、解释他人的行为、并用指示物指示他自己行动的主要机制;第二,个人的行为时构造而非不经意的举动,它是经由自我定义、注意和解释器行动的处境而构造的;第三,群体或集体行动时个人的行动联合而成的,是由人们彼此解释或考虑自己的行动而产生的。通过角色扮演,个人弄清了他人行动的意图和方向,并在对他人行为的解释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行为。


相关文章

  • 论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及其在新课标中的体现
  • 论"高观点"下的初等数学及其在新课标中的 体现 (许昌市第三初级中学 赵永) 1 引言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爆发了一场数学改革的运动, 人们称之为"克莱茵---贝利"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 克 ...查看


  • 哲学说课稿
  • 哈尔滨女子职业技术学校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姓名:牛永宁 职务:政治教师 单位:哈尔滨女子职业技术学校 时间:2011年6月21日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我所选用的教材是 ...查看


  • 从议论文教学问题的解决入手
  • 摘 要: 议论文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能反映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议论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议论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教师教学时应从结构把握.心理学的运用等方面入手来摆脱议论 ...查看


  • 小学数学研讨主题
  • 动主办: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策划与组织者:斯苗儿, 方张松: 文字整理: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 唐彩斌, 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 徐莉,杭州求是教育集团 马珏. 本报记者:蒋亦丰 碰撞与融合 -浙江省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研讨会主题论坛纪要 ...查看


  • 维果茨基论学龄期儿童的教学和智力发展问题
  • 维果茨基论学龄期儿童的教学和智力发展问题 "我们可以将有关儿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的一切现有的解答大致第归结为三类,并对其中的每一类在它的充分和明白的展现中分别第加以考察. 第一类解答是科学史提出来的.它的中心原理是:儿童发展的过 ...查看


  •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 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其任 ...查看


  •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单元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出发,引 ...查看


  • 管理案例分析方法论
  • 管理学课程案例讨论指南 1. 学生应如何准备案例讨论 "仅仅听智能的言语和理论的知识,并无法使一位学生具备经营管理的能力",这是所有企管教师都能了解,但同时面对的问题与困难.每一位进入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希望几年的学习,能 ...查看


  • 谈谈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的议论文学习
  • [摘 要]初中语文中教材议论文篇目虽然不是很多,对学生阅读却显得尤其重要.议论文教学需要语文老师去把握规律,促使学生形成准确的判断.学生通过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进行议论文学习,是初中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必备要求. [关键词]观点材料:区分: ...查看


  •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1
  •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二小 江旭东 一. 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