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连杆机构里上V形杆的布置

四连杆机构里上V 形杆的布置问题

四连杆机构里上V 形杆的布置问题

1. 关于V 型杆夹角的选择

(1) 从上、下杆受力均匀考虑

推力杆承受纵向力的频次(驱动、制动)比承受侧向力的频次(转弯、横坡)要多,我们先分析纵向受力情况,见图1。

设上、下杆均平行布置,距地面高度分别为a 、b ,作用在地面上的纵向力为T (制动或驱动力,只是方向相反) ,则上、下杆的杆向受力为:

F 1=b ⋅T a -b

a F 2=⋅T a -b

多数情况下,布置成a ≈2b ,即有:

F 1=T

F 2=2T

这样,为使上、下杆受力均等,采用一根上杆,两根下杆,可得到合理的结构受力。同时,可以采用上、下杆不等长、不平行的设计,侧倾时不存在干涉问题。

若上杆采用V 形杆,由两根斜杆组成,其纵向受力情况见图2。

上杆也属二力杆件,只承受杆向力R (不计铰接头扭转刚度和摩擦),合力R 和分力F 1/2的关系是:

R =F 1/2F 1 =cos(θ/2) 2⋅cos(θ/2)

如果要使上杆与下杆在承受纵向力时的杆向力均等,则令: R =F 2/2=F 1=T

cos(θ/2) =0. 5

∴θ/2=60︒ ,θ=120︒

这说明采用120︒以下的夹角,在纵向力作用时,上杆受力不会大

于下杆。

(2) 从承受侧向力时减轻上杆受力考虑

上杆侧向受力情况见图3。二力杆件承受的杆向力为:

R =L /2L = sin(θ/2) 2⋅sin(θ/2)

当θ=120︒时,R =0. 577L

为了保证上杆的侧向投影杆长不能太短,以获得较好的车轴运动轨迹,θ不可能选太大。现有的V 形杆夹角多数是57︒和76︒,个别的有48︒ 。这几种布置的杆向力分别为:

θ=48︒时,R =1. 23L

θ=57︒时,R =1. 05L

θ=76︒时,R =0. 812L

显然,夹角θ越大,V 形杆在承受侧向力时杆向力越小,但承受纵向力时杆向力越大。若与下杆受力情况对比,V 形杆有富裕的承载

能力,所以 角应尽可能选大些。当然,对于有车架纵梁结构的,V 形杆的固定端往往要布置在纵梁外侧。

2. 关于V 形杆固定端、活动端跨距的选择

(1) 固定端跨距大,活动端小(倒八字)

多数设计采用这种布置,见图4。由于下纵杆平行于汽车纵轴线,其瞬心在无穷远,故对侧向运动没有约束。上V 形杆的交点O 为车轴相对车身的瞬时转动中心,由它约束两者的侧向和纵向运动,即,车轴只能绕该点相对车身作水平转动。但由于纵杆的杆向约束,限制了两者的相对水平转动,也就是说,上、下杆共同约束了车轴对车身的侧向和纵向运动。以上分析只是对刚性、无间隙的铰接头来讲是正确的。

现代的悬架推力杆铰接头普遍采用橡胶衬套,沿杆向、垂直杆向、

以及扭转都有一定弹性。以下来分析这种弹性约束的影响。

从图4可见,车轴承受侧向力L 时,对瞬心O 产生一个力矩M =L ⋅m 。因为偏距m 不大,所以偏转力矩也不大,相应的弹性变形也较小,即,上杆的切向位移u 较小。

其次,下杆活动端距瞬心也较近,因此,其切向位移v 及其纵向、侧向位移分量x 、y 也较小。这就是,车轴相对车身的偏转位移较小。

还有,下纵杆活动端至瞬心的连线与汽车横轴线的交角α较小,使切向位移v 沿杆向(纵向)的分量x 相对较大。而推力杆杆向约束(即刚度)比侧向约束要大得多,所以下纵杆能更有效地控制车轴的偏转及侧移。

总之,这种布置对车轴的偏转、侧移提供了较强的约束。

(2) 固定端跨距小,活动端大(正八字)

少数设计采用这种布置,见图5。行驶中出现强烈摆振现象,以致设计被否定。

从图5可见,车轴承受侧向力L 时,由于偏距m 很大,对瞬心O 的偏转力矩M =L ⋅m 也大,所有的偏转变形即切向位移u 、v 及其分量x 、y 均较大。

此外,下纵杆活动端至瞬心的连线与汽车横轴线的交角α很大,使切向位移v 沿杆向(纵向)的分量x 相对较小,而侧向位移分量y 相对较大。因为推力杆杆向约束强,侧向约束弱,结果是下杆对偏转及侧移的控制变差。

总之,这种布置对车轴的偏转、侧移的约束力较差。

3. 结论

(1) 在保证杆长的前提下,上V 形杆的夹角应尽量选大些,但不能

超过120︒ 。

(2) 固定端跨距大,活动端小(倒八字)的布置比较合理,而且应

尽量使车轮接地点与V 形杆的交点(瞬心)位于同一横向垂直面里。

(3) 固定端跨距小,活动端大(正八字)的布置对车轴侧向运动的

约束差,容易引起侧向摆振,尽量不采用。若因结构上的原因非要采用,应有相应措施,如:

① 采用刚度很大的铰接头,甚至采用刚性球头;

② 在车轴上加装横向传力杆,干涉的问题由橡胶铰接头的变形吸收,类似A 形架要加一根横向推力杆。

四连杆机构里上V 形杆的布置问题

四连杆机构里上V 形杆的布置问题

1. 关于V 型杆夹角的选择

(1) 从上、下杆受力均匀考虑

推力杆承受纵向力的频次(驱动、制动)比承受侧向力的频次(转弯、横坡)要多,我们先分析纵向受力情况,见图1。

设上、下杆均平行布置,距地面高度分别为a 、b ,作用在地面上的纵向力为T (制动或驱动力,只是方向相反) ,则上、下杆的杆向受力为:

F 1=b ⋅T a -b

a F 2=⋅T a -b

多数情况下,布置成a ≈2b ,即有:

F 1=T

F 2=2T

这样,为使上、下杆受力均等,采用一根上杆,两根下杆,可得到合理的结构受力。同时,可以采用上、下杆不等长、不平行的设计,侧倾时不存在干涉问题。

若上杆采用V 形杆,由两根斜杆组成,其纵向受力情况见图2。

上杆也属二力杆件,只承受杆向力R (不计铰接头扭转刚度和摩擦),合力R 和分力F 1/2的关系是:

R =F 1/2F 1 =cos(θ/2) 2⋅cos(θ/2)

如果要使上杆与下杆在承受纵向力时的杆向力均等,则令: R =F 2/2=F 1=T

cos(θ/2) =0. 5

∴θ/2=60︒ ,θ=120︒

这说明采用120︒以下的夹角,在纵向力作用时,上杆受力不会大

于下杆。

(2) 从承受侧向力时减轻上杆受力考虑

上杆侧向受力情况见图3。二力杆件承受的杆向力为:

R =L /2L = sin(θ/2) 2⋅sin(θ/2)

当θ=120︒时,R =0. 577L

为了保证上杆的侧向投影杆长不能太短,以获得较好的车轴运动轨迹,θ不可能选太大。现有的V 形杆夹角多数是57︒和76︒,个别的有48︒ 。这几种布置的杆向力分别为:

θ=48︒时,R =1. 23L

θ=57︒时,R =1. 05L

θ=76︒时,R =0. 812L

显然,夹角θ越大,V 形杆在承受侧向力时杆向力越小,但承受纵向力时杆向力越大。若与下杆受力情况对比,V 形杆有富裕的承载

能力,所以 角应尽可能选大些。当然,对于有车架纵梁结构的,V 形杆的固定端往往要布置在纵梁外侧。

2. 关于V 形杆固定端、活动端跨距的选择

(1) 固定端跨距大,活动端小(倒八字)

多数设计采用这种布置,见图4。由于下纵杆平行于汽车纵轴线,其瞬心在无穷远,故对侧向运动没有约束。上V 形杆的交点O 为车轴相对车身的瞬时转动中心,由它约束两者的侧向和纵向运动,即,车轴只能绕该点相对车身作水平转动。但由于纵杆的杆向约束,限制了两者的相对水平转动,也就是说,上、下杆共同约束了车轴对车身的侧向和纵向运动。以上分析只是对刚性、无间隙的铰接头来讲是正确的。

现代的悬架推力杆铰接头普遍采用橡胶衬套,沿杆向、垂直杆向、

以及扭转都有一定弹性。以下来分析这种弹性约束的影响。

从图4可见,车轴承受侧向力L 时,对瞬心O 产生一个力矩M =L ⋅m 。因为偏距m 不大,所以偏转力矩也不大,相应的弹性变形也较小,即,上杆的切向位移u 较小。

其次,下杆活动端距瞬心也较近,因此,其切向位移v 及其纵向、侧向位移分量x 、y 也较小。这就是,车轴相对车身的偏转位移较小。

还有,下纵杆活动端至瞬心的连线与汽车横轴线的交角α较小,使切向位移v 沿杆向(纵向)的分量x 相对较大。而推力杆杆向约束(即刚度)比侧向约束要大得多,所以下纵杆能更有效地控制车轴的偏转及侧移。

总之,这种布置对车轴的偏转、侧移提供了较强的约束。

(2) 固定端跨距小,活动端大(正八字)

少数设计采用这种布置,见图5。行驶中出现强烈摆振现象,以致设计被否定。

从图5可见,车轴承受侧向力L 时,由于偏距m 很大,对瞬心O 的偏转力矩M =L ⋅m 也大,所有的偏转变形即切向位移u 、v 及其分量x 、y 均较大。

此外,下纵杆活动端至瞬心的连线与汽车横轴线的交角α很大,使切向位移v 沿杆向(纵向)的分量x 相对较小,而侧向位移分量y 相对较大。因为推力杆杆向约束强,侧向约束弱,结果是下杆对偏转及侧移的控制变差。

总之,这种布置对车轴的偏转、侧移的约束力较差。

3. 结论

(1) 在保证杆长的前提下,上V 形杆的夹角应尽量选大些,但不能

超过120︒ 。

(2) 固定端跨距大,活动端小(倒八字)的布置比较合理,而且应

尽量使车轮接地点与V 形杆的交点(瞬心)位于同一横向垂直面里。

(3) 固定端跨距小,活动端大(正八字)的布置对车轴侧向运动的

约束差,容易引起侧向摆振,尽量不采用。若因结构上的原因非要采用,应有相应措施,如:

① 采用刚度很大的铰接头,甚至采用刚性球头;

② 在车轴上加装横向传力杆,干涉的问题由橡胶铰接头的变形吸收,类似A 形架要加一根横向推力杆。


相关文章

  • 发动机设计
  • 第一章 一·内燃机的设计要求:①动力性能应满足使用要求:②燃油及机油消耗率要低:③工作应安全可靠,寿命要长:④外形尺寸要小,质量应轻:⑤工作适应性要好,启动应迅速可靠,使用维修应简便:⑥排放污染要小,噪声应小:⑦公益性好,制造应方便,价格应 ...查看


  • 轴流式水轮机的结构
  • 第二节 轴流式水轮机的结构 一.概述 轴流式水轮机与混流式水轮一样属于反击式水轮机,由于水流进入转轮和离开转轮均是轴向的,故称为轴流式水轮机.轴流式水轮机又分为轴流定桨式和轴流转桨式两种.轴流式水轮机用于开发较低水头,较大流量的水利资源.它 ...查看


  • 举升机构的设计说明书
  • 2.6 举升机构的设计 自卸汽车举升机构又称倾卸机构,包括车箱.车厢板锁紧机构.液压举升系统和举升连杆等组成.其作用是将车厢倾斜一定的角度,使车厢中的货物自动倾卸下来,然后再使车厢降落到车架上. 2.6.1 自卸汽车举升机构的结构形式 根据 ...查看


  • 复习(内燃机设计)
  • 第一章 内燃机设计总论 1.内燃机主要设计指标有哪些?动力性指标.经济性指标.紧凑性指标.可靠性与耐久性指标.适应性指标.运转性能指标.低公害指标. 2.内燃机的动力性指标有哪些?标定功率,标定转速,活塞平均速度,平均有效压力及扭矩 3.经 ...查看


  • 内燃机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连杆)
  • 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发动机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 目 1.0L四冲程汽油机连杆组设计 学 院 汽车工程学院 专 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班 级 1203 姓 名 曹振乾 指导教师 胡杰 2016 年 1 月 15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查看


  • 2105型柴油机毕业设计(论文)
  • 摘 要 直列式双缸,气缸总排量2.078升.105系列柴油机以它卓越的燃油经济性及良好的操纵性,使它成为农业机械以及食品加工机械非常理想的动力选择.通过对2105型柴油机的实际循环热力计算以及动力计算,使我们更加了解其各项性能指标上的优点. ...查看


  • 第五课 连杆和曲轴
  • 第五课 连杆和曲轴 连杆把活塞连接到曲轴,并且把活塞所承受的燃烧室气体压力所产生的负荷传递给曲轴.在发动机运行时,连杆承受气体压力和惯性力,因此,它必须具有相当的强度和刚度,而且要求质量轻.连杆通常由优质钢制成两头带有圆环的杆形,两头分别称 ...查看


  •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说课稿
  • 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说课稿 说课人: 张春燕 各位评委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的模块二<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与维修>中项目一:<曲柄连杆机构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 ...查看


  • 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的结构特点
  • 独立悬架与非独立悬架的结构特点, 独立悬架 独立悬架是每一侧的车轮都是单独地通过弹性悬架悬挂在车架或车身下面的.其优点是:质量轻,减少了车身受到的冲击,并提高了车轮的地面附着力:可用刚度小的较软弹簧,改善汽车的舒适性:可以使发动机位置降低,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