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时间)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空间)

3、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2、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①、什么是意识形态? (具有阶级性) 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系。

②、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3、文化的特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和文明相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即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实质:社会精神力量(现象)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影响。

(1)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2)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注意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

映。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易错点: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见上)。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虽然经济决定文化,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与附属品。文化发展有可能超前或滞后。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特点: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1)科技、教育、人才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文化作为产业、消费和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们的文化素养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A、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B、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渗透的文化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发展中国家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3、我国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措施

(1)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激发文化创新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3)文化要为经济提供正确方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5)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

(6)弘扬民族精神

(7)发展教育、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8)大力发展经济,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9)搞好民主与法制建设,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

(10)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关注和维护文化安全

(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①影响因素:时代、民族、阶层、地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差异通过语言、符号、器物等实物和行为举止体现出来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①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②思维方式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到这一点,是基于文化影响人的两种途径,即文化环境与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

(1)文化氛围是无形、非强制的影响 (潜移默化≠虚无飘渺)

(2)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但人们要主动地接受、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潜移默化≠消积被动)

2、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1)“三观”是各种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交互影响的结果

(2)“三观” 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影响深远持久,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因此,“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文化塑造人生

(一)丰富精神世界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3、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四个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种观念(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

(二)增强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精神力量

以其特有感染力和感召力→震憾人心→增强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哺育优秀中华儿女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1)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互为前提

(2)过程:渐进性、长期性

2、人全面发展的表现:①思想道德素质 ②科学文化素质 ③健康素质

3、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优秀文化

4、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重要)

1、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定义) (重要)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地位) (重要)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

(1)含义: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

(2)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重要)

(3)作用:A、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B、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C、是人类共同文化财富。 (重要)

(4)对待态度: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以保护。

补充: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原则:保护真实性、完整性

措施:在重要文化遗产周围设立保护范围及缓冲区

世界遗产的分类:①世界文化遗产 ②世界自然遗产 ③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④非物质遗产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定义)

2、文化多样性地位:

(1)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2)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是文化魅力所在

(4)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5)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3、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重点、难点)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2)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原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所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what)

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原因) (why)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其次,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民族文化既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 它们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3)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

3.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how)

(1)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尊重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

(3)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

注意 世界文化趋势不等于不需要民族文化多样性。各民族传统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先进文化,同时也要保持自己民族特色,这样才更具有生命力;没有民族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世界文化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或者排斥异域文化及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

2、文化传播的途径:①商业活动(今天商业活动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强大功能) ②人口迁徙(自古以来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③教育(人们学习各种文化课程、各国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更为直接)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及其发展

传媒:传播媒介,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发展阶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3、大众传媒的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重要)

4、大众传媒的特点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中华文化向外传播,扩大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2)中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外域文化传入中国,有利于吸收优秀国外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创新。

(5)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了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6)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促进和平与发展。

(7)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2、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繁荣进步。

(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 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4)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5)依托信息技术,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6)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进行文化交流。

(7)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与外来文化交流、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①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 (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5)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性 ②鲜明民族性 ③具有继承性

注意: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精神根基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①与时俱进——积极作用 ②一成不变——消极作用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A.对民族 B.对个人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发扬;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必须改造剔除。

(3)反对“守旧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4)使传统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文化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补充:

区分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封建文化)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总和

传统文化——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精华、糟粕)

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经济、政治文化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先进经济、政治起促进作用;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

落后文化—各种带着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

补充:

孔子学院海外设立的意义:①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发展 ②有利于增进其他国家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了解 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得到世界认可和尊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两方面表现)

(2)文化创新的意义(反作用)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人民群众与文化创新

(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3个推动、1个解放发展

(2)人民群众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重要)

(3)如何成为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①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②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⑤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造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三过程: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错误倾向

(1)“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坚持正确方向的要求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如何把握当代文化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也要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3)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4)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4、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如何把握民族文化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2)坚持包容性,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保持文化的民族性

5)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1、中华文化——古代文明的唯一延续

2、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汉字

文字的重要性: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b、文字的发明使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原因:我国自古就重视,并设有世袭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富、为世界所仅有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内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外因)

表现: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落)

①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意识薄弱、压抑进步思想

②清朝:现代科技水平落后

③鸦片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④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决定因素-----振兴中华民族

实践证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C、地位:①反映了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②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1)科学技术的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多年)

B.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意义①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 ②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贡献)

(2)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关系)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地位)

(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交融熔铸)

(5)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意义)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a、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b、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c、有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中华文化力量的作用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2) 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2)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4)是中华民族之魂

(5)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6)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追求

(7)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因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特征: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1)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形成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

①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题,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有差异,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二)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火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

①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② 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 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 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基固本。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途径)

(1)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先进性)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又要继承发扬、、、)(民族性)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又要警惕、、)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民族精神丰富、发展 (时代性)

(6)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7)加强爱国主义,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为什么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3)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是本色。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特点:A、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B、具有强烈的商业性 C、在极短时间内被人们接受 D、内容形式变化快,被称为“文化快餐” E、跨越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界限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或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大众传媒的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可喜变化 A.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B.表现:①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推动生产的发展。

2、负面影响 A.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B.表现: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迎合低级趣味 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3、措施(启示):A.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B.使大众传媒依法进行。C.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原因:A.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扩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2、要求:A.提高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B.提供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C.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阳光下的阴影

1、正确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2)不能把握正确的航向,是非观念模糊,良莠不分。

2、要求: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3、落后、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1)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2)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4)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二)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今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客观上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2、如何奏响主旋律,克服落后腐朽文化?

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对文化市场要依法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使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发展依法进行

4)提高辨别不同落后、腐朽文化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5)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三观”,抵制不健康文化。

6)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风尚。

7)依法办事,用批判的态度分析传媒信息。

8)作为文化生产单位,要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不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

3、我国为什么要打击落后、腐朽文化?

1)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落后、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都是糟粕,要加以抵制。

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人、塑造人生。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中国文化在近代出现了衰微

内因:封建专制制度的日趋没落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②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注意: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任何社会、国家都不会放任文化的发展方向。

(3)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

4、在多种文化并存中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C.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D.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1、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最根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⑴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尊重文化多样化。 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⑸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⑹依靠全体人民的努力。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我心中的道德典范

1、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A、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

B、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2、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具有时代性,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容。

(二)紧紧抓住中心环节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核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原则: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重点:以城实守信为重点、

基本要求:以“五爱”基本要求、

着力点:以“四德”为着力点;

四个基本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

两个树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1、什么是荣辱观? 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2、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特征.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特征:

4、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体现)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征:(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3)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4)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5、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必要性:①道德具有时代性。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培育“四有”公民需要。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要性: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 ②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作用)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补充社会主义法律不足的需要,是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6、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P105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6)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7、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特征. 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体现)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1、原因: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从而引发道德冲突

2、解决途径: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

修养,不断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二)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内容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关系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2、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时间)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空间)

3、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文化生活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2、内容: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①、什么是意识形态? (具有阶级性) 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了的思想观念系。

②、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 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3、文化的特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②、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和文明相近)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说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即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实质:社会精神力量(现象)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和个人产生影响。

(1)个人的成长历程中

(2)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注意 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有双重性:先进的、科学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1.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

映。

(2)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易错点:文化都能促进社会发展(见上)。

3.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虽然经济决定文化,但并不意味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同步,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与附属品。文化发展有可能超前或滞后。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特点: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

(1)科技、教育、人才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文化作为产业、消费和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们的文化素养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A、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B、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反对文化渗透的文化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

(1)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2、发展中国家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性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3、我国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措施

(1)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2)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激发文化创新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3)文化要为经济提供正确方向、精神动力、智力支持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5)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

(6)弘扬民族精神

(7)发展教育、科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8)大力发展经济,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9)搞好民主与法制建设,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保障

(10)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必须关注和维护文化安全

(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感受文化影响

(一)文化影响面面观

1、文化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①影响因素:时代、民族、阶层、地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②文化差异通过语言、符号、器物等实物和行为举止体现出来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①影响因素: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②思维方式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文化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影响到这一点,是基于文化影响人的两种途径,即文化环境与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

(1)文化氛围是无形、非强制的影响 (潜移默化≠虚无飘渺)

(2)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但人们要主动地接受、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潜移默化≠消积被动)

2、文化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1)“三观”是各种文化因素潜移默化交互影响的结果

(2)“三观” 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影响深远持久,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因此,“三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文化塑造人生

(一)丰富精神世界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3、当前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四个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三种观念(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

(二)增强精神力量

1.优秀文化增强精神力量

以其特有感染力和感召力→震憾人心→增强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哺育优秀中华儿女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1)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互为前提

(2)过程:渐进性、长期性

2、人全面发展的表现:①思想道德素质 ②科学文化素质 ③健康素质

3、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优秀文化

4、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重要)

1、民族节日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定义) (重要)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地位) (重要)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2、文化遗产

(1)含义: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

(2)地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重要)

(3)作用:A、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B、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C、是人类共同文化财富。 (重要)

(4)对待态度: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以保护。

补充:

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原则:保护真实性、完整性

措施:在重要文化遗产周围设立保护范围及缓冲区

世界遗产的分类:①世界文化遗产 ②世界自然遗产 ③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④非物质遗产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 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定义)

2、文化多样性地位:

(1)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2)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是文化魅力所在

(4)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5)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3、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重点、难点)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2)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原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3)所以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三)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what)

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原因) (why)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其次,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民族文化既属于民族,也属于世界, 它们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3)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活力。

3.处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原则:(how)

(1)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尊重和发展自己民族文化。

(3)尊重和保存不同民族文化。

注意 世界文化趋势不等于不需要民族文化多样性。各民族传统文化不但要吸纳外族先进文化,同时也要保持自己民族特色,这样才更具有生命力;没有民族也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世界文化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或者排斥异域文化及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

2、文化传播的途径:①商业活动(今天商业活动依然具有文化传播的强大功能) ②人口迁徙(自古以来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 ③教育(人们学习各种文化课程、各国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更为直接)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及其发展

传媒:传播媒介,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发展阶段。(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2、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3、大众传媒的标志: 印刷媒体的推广(重要)

4、大众传媒的特点

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1、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1)中华文化向外传播,扩大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了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2)中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3)外域文化传入中国,有利于吸收优秀国外文化成果,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4)文化交流有利于世界文化创新。

(5)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了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6)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的理解和友谊,促进和平与发展。

(7)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2、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在文化交流中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繁荣进步。

(2)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 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4)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5)依托信息技术,发挥大众传媒传递、沟通、共享的功能,促进文化交流传播。

(6)通过商业贸易、教育等途径进行文化交流。

(7)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与外来文化交流、借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传统文化的继承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①传统习俗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 (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 (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是:

(1)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2)本土文化,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的积淀,带有自己民族的特色,

(3)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既存在于历史中,也存在于现实中;

(5)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的特点:①相对稳定性 ②鲜明民族性 ③具有继承性

注意: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 精神根基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①与时俱进——积极作用 ②一成不变——消极作用

(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A.对民族 B.对个人

2、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保持发扬;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东西,必须改造剔除。

(3)反对“守旧主义”、“民族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4)使传统文化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文化的发展

2、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文化发展

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重要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从事文化创造。

(4)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补充:

区分文化、传统文化、先进文化、落后文化(封建文化)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总和

传统文化——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精华、糟粕)

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经济、政治文化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对先进经济、政治起促进作用;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 (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

落后文化—各种带着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

补充:

孔子学院海外设立的意义:①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发展 ②有利于增进其他国家人民对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了解 ③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得到世界认可和尊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1、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辩证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两方面表现)

(2)文化创新的意义(反作用)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人民群众与文化创新

(1)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3个推动、1个解放发展

(2)人民群众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重要)

(3)如何成为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

①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②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

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⑤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

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造 )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推陈出新(体现时代精神)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2.三过程: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和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在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

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遵循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基本原则,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克服错误倾向

(1)“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

(2)“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坚持正确方向的要求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如何把握当代文化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既不能离开传统文化,也要新要体现时代精神。

3)做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4)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4、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如何把握民族文化 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2)坚持包容性,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保持文化的民族性

5)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古代辉煌的历程

1、中华文化——古代文明的唯一延续

2、古老的中华文化在世界东方走过了自己独特的辉煌历程

(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2、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A、汉字

文字的重要性: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b、文字的发明使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c、汉字书写了中华文化,传承了中华文明。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意义: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原因:我国自古就重视,并设有世袭史官

特点:规模大、存留丰富、为世界所仅有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的衰微

原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内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外因)

表现: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落)

①封建意识浓厚、民族意识薄弱、压抑进步思想

②清朝:现代科技水平落后

③鸦片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渐渐消失

④西学大量传入中国

(2)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①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要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决定因素-----振兴中华民族

实践证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

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C、地位:①反映了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②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古代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前列

(1)科学技术的地位: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多年)

B.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C.意义①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 ②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1)形成的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贡献)

(2)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关系)

(3)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地位)

(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交融熔铸)

(5)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意义)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a、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b、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c、有利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中华文化力量的作用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2) 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1)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

(2)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3)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4)是中华民族之魂

(5)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

(6)体现中华民族价值追求

(7)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因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2)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特征: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1)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1、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形成和发展: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2)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

①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题,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2、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形式往往有差异,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二)高擎中华民族精神火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

①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② 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 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 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强基固本。

(三)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途径)

(1)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先进性)

(3)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又要继承发扬、、、)(民族性)

(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又要警惕、、)

(5)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又要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使民族精神丰富、发展 (时代性)

(6)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

(7)加强爱国主义,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为什么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2)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3)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是本色。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特点:A、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B、具有强烈的商业性 C、在极短时间内被人们接受 D、内容形式变化快,被称为“文化快餐” E、跨越消费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地域的界限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或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进步 (2)大众传媒的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可喜变化 A.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B.表现:①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推动生产的发展。

2、负面影响 A.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B.表现: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迎合低级趣味 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3、措施(启示):A.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B.使大众传媒依法进行。C.提高人民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文化。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原因:A.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扩展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

2、要求:A.提高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B.提供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C.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在文化生活中选择

(一)阳光下的阴影

1、正确看待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腐朽文化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2)不能把握正确的航向,是非观念模糊,良莠不分。

2、要求: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3、落后、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1)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2)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4)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二)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1、今天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客观上要求加强社会主义建设。

2、如何奏响主旋律,克服落后腐朽文化?

1)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

2)对文化市场要依法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3)使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发展依法进行

4)提高辨别不同落后、腐朽文化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5)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三观”,抵制不健康文化。

6)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风尚。

7)依法办事,用批判的态度分析传媒信息。

8)作为文化生产单位,要生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不生产、销售品味低下的文化产品。

3、我国为什么要打击落后、腐朽文化?

1)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3)落后、腐朽文化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都是糟粕,要加以抵制。

4)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影响人、塑造人生。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 中国文化在近代出现了衰微

内因:封建专制制度的日趋没落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2、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中国当代先进文化的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意义: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②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注意: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

3、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任何社会、国家都不会放任文化的发展方向。

(3)我国当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旺盛,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

4、在多种文化并存中如何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C.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D.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1、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最根本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怎样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⑴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⑵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⑶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尊重文化多样化。 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⑸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⑹依靠全体人民的努力。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一)我心中的道德典范

1、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A、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

B、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2、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具有时代性,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容。

(二)紧紧抓住中心环节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1)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核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原则: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重点:以城实守信为重点、

基本要求:以“五爱”基本要求、

着力点:以“四德”为着力点;

四个基本教育: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

两个树立: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

1、什么是荣辱观? 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2、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内容

3、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特征.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特征:

4、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体现)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征:(1)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3)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4)反映了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5、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必要性:①道德具有时代性。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培育“四有”公民需要。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重要性: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地位) ②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作用)

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补充社会主义法律不足的需要,是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6、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相承接,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P105

(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4)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6)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7、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性)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要求和特征. 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体现)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1、原因:随着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选择标准,从而引发道德冲突

2、解决途径: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

修养,不断追求更高思想道德目标。

(二)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1)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内容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2、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关系

(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可以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3)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2、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相关文章

  • 历史必修一笔记(1)
  • 历史必修1笔记 第一课 1. 王位世袭の特点:①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②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2. 世袭制の确立:禹传天下,家天下. 特点:传子. 3. 奴隶制等级关系の产生: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の行政管理制度.商 朝中央设 ...查看


  •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知识结构框架(人教版)
  • 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分配△内容:①健全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存在于私营.外资及公有制经济)②按(存在于个体经济) 方式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意义:有利于让一 ...查看


  •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笔记整理(1)公民的政治生活
  •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笔记整理(1)公民的政治生活 1.国家的含义 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国家的阶级性即国体.历史上有四种国体,即:奴隶社会. ...查看


  •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 ...查看


  • 西安交大附中理科学霸高中语文及各科笔记_2014高考状元笔记
  • 银川一中理科学霸高中数学笔记_2014高考状元笔记 银川一中理科学霸高中数学笔记_2014高考状元笔记. 紫曦唯幂1  公开  14-08-09 银川一中理科学霸高中数学错题集_2014高考状元笔记 银川一中理科学霸高中数学错题集_2014 ...查看


  • 聚焦08高考新方案政治坚持"三贴近"原则
  • 聚焦08高考新方案 政治:坚持"三贴近"原则 政治学科从传统的计分改为计算等级的学业水平测试,考生该如何应对? 南京一中的李昱蓉说,政治科目的必修测试内容以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政治学科课程标准 ...查看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高考整理笔记7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高考整理笔记(浙江省专用)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三课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 日本侵华 (一)日本侵华的原因 1.历史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1868-1873),改革不彻底,带有浓厚封建军事侵略性 ②历次侵华 ...查看


  • 历史必修一第六课笔记
  • 第六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法主要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7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和实行的全部法律制度) 一.从罗马共和国到罗马帝国 1.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在 意大利半岛 建立起来. 2.罗马帝国的建立: 公元前2 ...查看


  •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笔记(三) 2015-08-05 高中历史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把 ...查看


  • 下 | 阿里前政委张丽俊:当CEO的,怎么提高一群人的能力?
  • 张丽俊 | 企业服务公司创业酵母创始人.CEO 主办方:榕汇是高榕资本发起的高端创新社群.12月2日,高榕资本"榕汇私享下午茶"活动.笔记侠经高榕资本授权转载发布. 张丽俊(Cherry)曾为阿里巴巴集团服务了十年半,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