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主渠道投入与多渠道投入并举的调查与建议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构成社会发展的两翼,而投入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完善物质保障机制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可见,投入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何等重要。从3月下旬开始,我们对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情况进行调研,得出的结果表明,凡是重视投入的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反之则效果不明显。投入问题是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十五”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本文通过对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主渠道与多渠道并举是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重要途径的思路,以及相应的措施办法。

一、正确估价“九五”期间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投入所取得的成效

龙岩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设施欠账多,投资环境远远不如沿海发达地区。针对这种情况,“九五”期间,龙岩市大胆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主渠道投入和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是该市有史以来投入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从而,基本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方面的物质投入,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一)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投入有较大增长,有力地发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九五”期间,龙岩市各县(市、区)政府投入科教文卫体建设209733万元,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均接受教育、卫生保健、科普文化程度大为改善,人的素质有明显提高。多渠道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好的势头。如永定县投入科教文卫体事业44287万元,除了政府投人39809万元之外,“三胞”捐资2111万元,群众集资2062万元,行业捐资305万元。

(二)城市建设投入大,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高。城市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九五”期间龙岩市中心城市建设投入近30亿元,大动作地进行扩城、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中心、教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人民广场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道路、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福建西部一个全新的山水园林城市的雏型基本形成,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较强的幅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各县(市)加大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投入15954万元,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加

快发展。如永定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财政投入之外,还吸引行业投入4600万元,华侨、企业家捐资1500万元,群众集资345万元。

(三)重视创建投入,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展开。“九五”期间,龙岩市各县(市、区)创建活动投入1730万元,文明县城创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涌现了一批重视投人、成效明显的文明单位。乡(镇)、村的文明建设投入也有较大增加。如永定县坎市镇近两年投入比较大,镇容镇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新村建设及村容村貌整治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又如永定县下洋镇霞村近两年通过吸引华侨捐资和外出办厂、经商、打工人员集资及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筹集140多万元,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成为全省文明村中的“精品”。

二、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总量有较大增加,但大都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上,其它方面投入仍然远远不够。就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而言,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比例上,都还有很大差距。投入不足,物质保障乏力,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各部门反映最为强烈、要求最为迫切的问题。

1、投入意识的偏差性。有些基层领导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事,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缺乏真抓实干重投入的工作热情。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讲起来重要、投起来次要、财力不济时不要的现象。有的应付检查评比时安排一点,没有检查评比时往往被挤掉。有些行业参与投入意识不强,有的满足于做表面文章、不求实效。城乡居民共建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不完全到位,甚至出现有些乡村群众搞迷信活动和其它低级活动肯出钱出力,搞精神文明建设袖手旁观的现象。

2、投入方向的不合理性。最突出的问题是投入方向随心所欲,不讲究科学论证,不考虑长远利益。而是随大流,随形式主义摆布,应付检查评比,投入方向不对路。有些投人取向缺乏整体和全局观念,缺乏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影响投入的实效。有些投入不切实际,一味贪大求洋,一个项目建了多年却无法投入使用。有的层次过低,建了拆,拆了建,造成重复建设。有些投入管理跟不上,或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造成浪费,或失去其应有价值。

3、投入体系的不确定性。依赖政府投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主渠道投入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地方,有限财力大多用于保工资、保办公,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难以保证。多渠道投入虽已起步,但其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而且,越是财力不足的地方,多渠道投入的起步越慢,总量越小。行业投入因其经济状况及重视程度不一而差异较大。“三胞”捐资受各地人文资源和投资环境的限制而有区别。群众投入受其本身素质以及收入水平较低的制约,加上引导不尽到位而不够明显。这些方面的投入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4、投入政策不够明朗。精神文明建设多属意识形态范畴,投入政策的确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这一方面却是薄弱环节。对有些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是否列入财政支出预算,比例多少;企事业单位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投入文明建设的经费能

否进入成本核算;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和外资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应有哪些激励措施等等。凡此种种尚不明确,不可避免地导致实际投入时的随意性。如对于土地开发虽已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但没有具体政策规定如何落实配套措施办法。外资介入或市场运作因缺乏政策机制保障,外商或业主基本无人敢涉足其中,多元投入的格局难以形成。

三、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的弊端分析

1、总量不足制约着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总量缺口很大,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中心城市建设投入幅度大,各县(市)投入相对较小,村镇投入更是微不足道,不少农村十几年面貌依旧。县级不少部门的建设资金缺口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数千万元,对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发展提高就自然搁在一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相当薄弱的物质基础之间形成极大的反差,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2、投入乏力导致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软弱性。教育经费总量虽有较大增加,但只能维护保证教师工资的水平,不少学校的设施设备经费和行政办公经费无从着落。教育资源浪费与教育投入不足同样突出。教育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科教兴市的基础十分脆弱。一些乡镇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几乎为零,甚至连仅有的电影院也被卖掉,或挪作他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已趋空白。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因经费没保障也很难开展。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费只能保吃饭,很难谈得上发展。文化工作中“两个效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各地的图书馆建设投入不足,无论在图书的数量、档次,以及图书管理上都明显落后,无法适应资料管理信息化、图书管理电脑化的发展要求。不少乡镇找不到书店。文物保护、挖掘整理民间艺术等,均苦于经费短缺而难以经营管理,一些珍贵文物被破坏、散失在所难免。科普投入结构单一,并长期偏低。有的县城连科普画廊也没有,形成了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越是需要科普的地方,越是没有条件开展科普工作。与科普工作的落后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封建迷信、赌博等愚昧活动日趋泛滥。农村广播网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已难以落实,致使广播在农村中的覆盖率较低。有些地方的宣传部、文明办连日常运转还很困难,创建活动又没有专项经费,难以发挥应有的协调指挥功能。

3、投入不到位导致形式主义蔓延。各项事业要发展,创建活动要开展,还有各种检查评比,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物质保障。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来自各方面的检查评比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有些地方本身的基础又十分脆弱,实现达标困难重重。问题也随之产生,主要是基层、单位不是从着力于拓宽渠道想办法解决投入问题,而是消极地采取应付检查评比,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甚至出现腐败现象。有的把有限的投入用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精神文明主体建设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问题越积越多。有些投入后管理不善,造成极大浪费。如某县环卫经费按每平方米4.5元,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但调查中反映,环卫工人不扫地,扫地的不是环卫工人,城区环境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反映了专项投人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四、构建精神文明建设主渠道投入与多渠道投入并举格局

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投入的方向来看,宏观方面包括科教文卫体、宣传、广播电视、市政建设。微观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设施建设:(1)环境设施,包括道路、排污、排水、市容、卫生等;(2)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公德馆、电影院等;(3)公益设施,如公共交通、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园林绿化、灯光夜景、殡仪馆等;(4)创建设施,如创建文明县城、村镇、行业,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单位、学校、示范窗口,文明安全片区等。解决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根本出路在于主渠道投入与多渠道投入并举,做到拓宽渠道,增大总量,用好管好,发挥效益。

(一)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应当把握四大原则。

1、重在发展,水涨船高。即要正确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与物质文明建设投入的关系。要继续下大力气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实力,这是解决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总量不足的根本出路。同时,要按照“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要求,实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舍得投资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也随之增加。

2、创新载体,注重实效。即要正确处理好载体与成效的关系。载体是手段,成效是目的。要对多年来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载体建设进行认真总结、分析,摸索其规律,充实其内容。在巩固原有载体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群众关心、需求的重点和现代科技发展要求,有的放矢地创新活动载体。

3、满足需要,量力而行。即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具体的项目安排,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既要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又有近期目标、阶段重点,做到宏观与微观、长远与近期的协调一致。应承认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注意分层次抓。在提出目标和制定计划以及实施当中,坚持分类指导,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着重解决几个问题,而不宜面面俱到,搞一刀切。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可提得高一些;山区及一些未解决温饱的地区,则在经济扶贫的同时,首先扶教和进行必要的文化扶贫,不应提过高的目标和口号,以做到确有成效。

4、提炼政策,发挥优势。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各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掀起热潮。有关精神文明投入方面的政策出台不少,目前精神文明建设已进入重实效的新阶段。有关政策有必要面对新形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炼、完善、补充,使之更适应于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的关系。政府引导投入的思路应有新的突破,包括向搞好规划要投入,向深化改革要投人,向动员社会参与要投入,向用活政策要投入,向搞好管理协作要投入。只有充分挖掘、优化各方面资源,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二)建立规范化的投入体系,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机制。 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需的资金。从社会公共需要层面来看,对纯社会公共需要的,应完全由政府投入;对准公共需要的,应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对半公共需要的,应以社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对非公共需要的,则放手由市场化运作。政府

投入不能包揽一切,要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保重点,带一般,有限投入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多渠道的投入体制。

1、强化领导意识,稳定政府投入。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千方百计拓宽投入渠道,完善物质保障机制。认识上要纠正几种偏差:(1)只算经济帐,不算政治帐,搞“一手硬、一手软”;(2)精神文明建设是政府和文明办的事,其它部门关系不大,有钱就投,没钱不投;(3)给钱才搞,少钱搞不好,没给钱不能搞;(4)保证经济建设投入之后,有钱剩下再来搞;(5)上级要我搞创建,随便应付了事。这些都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的。必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对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要重视规划在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新村建设、社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按科学合理的规划搞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建设,可避免重复,减少浪费。在规划引导下,政府投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公益性建设,以及具有普遍示范引导性质的项目。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这方面投入的比例随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建设,应像安排经济建设项目一样,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在投向上要认真选准项目、论证方案,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精打细算,力求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佳的效益。对纳入社会发展计划的科、教、文、卫、体和宣传、新闻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必须足额及时到位,确保按期完成。对城市基层、广大农村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项目,应当保证必需的投入,这包括:设立并提高普法、科普、综治、创建等专项经费;建立贫困地区广播覆盖基金;拨专款资助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健康保障制度专项基金和卫生发展调控专项基金等等。这些投入不应视为可有可无的、可伸缩性的投入,而应是必不可少的。切“蛋糕”时应把这一部分留够。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还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配套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扶持,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2、完善考评机制,加大行业投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职能部门,可按“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变无偿使用为部分有偿使用,引入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实行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合作制,以减少政府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和省政府闽政发〔1997〕9号、闽政办〔1998〕21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重点扶持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和重点文化项目,在发展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使宏观环境更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同时,文化部门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搞好资本运营,增强文化设施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创建活动中,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健全相应的考核考评机制,切实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大行业投入力度。可借鉴永定县公路分局的做法,即对公路行业实行千分制考核,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各占500分。对每个基层站点、岗位实行积分制考评;对未达标项目相应扣分,并与奖惩挂勾,年终兑现。永定县电力公司则针对基层变电所点多面广设施差的状况,着眼于搞好规划,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投入,分期分批有重点地用于必要的设施建设,做到两个文明建设投入同计划、同检查、同考核。他们的体会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在于钱多少,关键在于精神不精神,

文明不文明,穷的单位也能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没钱有没钱的搞法。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硬件建设还是要的。

3、激活创建载体,带动群众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范畴,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依托载体。载体建设要充分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地方经济实力普遍不足,可支配财力极为有限,切不可贪大求洋,超越实际;二是部分参与对象认识上的相对滞后,不少农民受旧的习惯势力影响还很深,观念转变要有一个过程。衡量载体建设是否有实效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多渠道投入;二是尽可能促使群众的参与面更广;三是投入少,见效快,影响大。载体建设中,还要坚决克服各种劳命伤财、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要不断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创建形式,丰富载体,形成人人参与、积极向上、因地制宜、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资助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依照有关法规,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办民办教育、民办科技、民办文化等事业。支持农民办“读书社”、“流动书店”,培植“文化大户”。通过各种充满活力的创建载体,带动群众自觉投入,包括投工投劳,促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取得实效。永定县公路分局在创建文明单位中,以节省开支、争取创收为主要渠道,带动职工全员参与,仅此近三年筹资300万元投入搞精神文明建设。永定县下洋镇霞村在文明村创建活动中,通过因势利导搞创建,带动全村农户自觉投工投劳,搞农村“五改六通”,实施旧村改造,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公地绿化、环境净化、心灵美化”的目标。这些事例说明,群众是创建活动的主体,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是创建活动的不竭动力和最终目的。

4、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资投入。要按照“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老区、侨区以及其它方面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闲散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基金会,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发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要巩固“三胞”捐资教育、卫生事业的成果,并不断拓宽领域,增加总量。引导外资投向城市建设,并通过经营城市,增加投入。

(三)监督机制要融入投入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证把有限的建设资金使用好的重要手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投入,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督,以确保其收到实效。要加强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舆论的民主监督。发现弄虚作假、假公济私、贪赃枉法的要从严惩处。这些监督必须突出三个环节:(1)监督投入总量。各级计划和财政部门编制计划预算时,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摆在协调发展的位置上,不能片面地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非生产性项目。不能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事业自己解决经费问题,对已经形成的缺额资金要拿出解决办法。要坚决制止挪用、挤占教育等专项经费的错误做法。(2)监督投入方向。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着重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有些重点事业投入不足,该花的钱不花;二是有些方面投入不够合理,不该花的钱乱花;三是经费来源单一,只靠“吃”国家,“蛋糕”难切。在投入问题上,应当抓住如何分配与如何支配两个重要方面。(3)监督投入实效。用好、管好每一笔资金,办好每一个项目,积少成多,其效益也是很可观的。如果部门不协调,市民不珍惜,投入再多也没用。要

加强投入项目的财务管理,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城市规划建设要条块结合,与相关部门配套同步进行,一步到位,避免建了拆、拆了建的浪费现象的发生。要注意防止投资建设的盲目性、无效性,不该投的坚决不投。从而保证投入科学合理,运作客观实在,产出效益明显,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主渠道投入与多渠道投入并举的调查与建议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构成社会发展的两翼,而投入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完善物质保障机制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决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有物质保障。没有必要的物质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任务就难以落实。”可见,投入对精神文明建设是何等重要。从3月下旬开始,我们对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情况进行调研,得出的结果表明,凡是重视投入的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反之则效果不明显。投入问题是关系到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实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关系到“十五”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其突出。本文通过对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现状的深入分析,提出了主渠道与多渠道并举是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重要途径的思路,以及相应的措施办法。

一、正确估价“九五”期间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投入所取得的成效

龙岩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底子薄,基础设施欠账多,投资环境远远不如沿海发达地区。针对这种情况,“九五”期间,龙岩市大胆创新建设投入机制,积极探索主渠道投入和多渠道投入相结合的路子,通过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是该市有史以来投入最大、成效最为明显的时期。从而,基本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方面的物质投入,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一)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投入有较大增长,有力地发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九五”期间,龙岩市各县(市、区)政府投入科教文卫体建设209733万元,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人均接受教育、卫生保健、科普文化程度大为改善,人的素质有明显提高。多渠道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好的势头。如永定县投入科教文卫体事业44287万元,除了政府投人39809万元之外,“三胞”捐资2111万元,群众集资2062万元,行业捐资305万元。

(二)城市建设投入大,城市品位得到明显提高。城市是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九五”期间龙岩市中心城市建设投入近30亿元,大动作地进行扩城、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中心、教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人民广场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建成。道路、交通、通信、供水、供电、排污、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增强。福建西部一个全新的山水园林城市的雏型基本形成,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较强的幅射效应和带动作用。各县(市)加大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投入15954万元,启动了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加

快发展。如永定县城区基础设施建设除了财政投入之外,还吸引行业投入4600万元,华侨、企业家捐资1500万元,群众集资345万元。

(三)重视创建投入,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展开。“九五”期间,龙岩市各县(市、区)创建活动投入1730万元,文明县城创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涌现了一批重视投人、成效明显的文明单位。乡(镇)、村的文明建设投入也有较大增加。如永定县坎市镇近两年投入比较大,镇容镇貌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新村建设及村容村貌整治有了比较大的进步。又如永定县下洋镇霞村近两年通过吸引华侨捐资和外出办厂、经商、打工人员集资及群众投工投劳等办法,筹集140多万元,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成为全省文明村中的“精品”。

二、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总量有较大增加,但大都集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投入上,其它方面投入仍然远远不够。就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而言,无论是在总量上,还是在比例上,都还有很大差距。投入不足,物质保障乏力,是当前精神文明建设各部门反映最为强烈、要求最为迫切的问题。

1、投入意识的偏差性。有些基层领导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是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事,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缺乏真抓实干重投入的工作热情。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讲起来重要、投起来次要、财力不济时不要的现象。有的应付检查评比时安排一点,没有检查评比时往往被挤掉。有些行业参与投入意识不强,有的满足于做表面文章、不求实效。城乡居民共建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不完全到位,甚至出现有些乡村群众搞迷信活动和其它低级活动肯出钱出力,搞精神文明建设袖手旁观的现象。

2、投入方向的不合理性。最突出的问题是投入方向随心所欲,不讲究科学论证,不考虑长远利益。而是随大流,随形式主义摆布,应付检查评比,投入方向不对路。有些投人取向缺乏整体和全局观念,缺乏科学布局、合理安排,影响投入的实效。有些投入不切实际,一味贪大求洋,一个项目建了多年却无法投入使用。有的层次过低,建了拆,拆了建,造成重复建设。有些投入管理跟不上,或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善,造成浪费,或失去其应有价值。

3、投入体系的不确定性。依赖政府投入的现象比较普遍,主渠道投入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地方,有限财力大多用于保工资、保办公,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难以保证。多渠道投入虽已起步,但其运作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而且,越是财力不足的地方,多渠道投入的起步越慢,总量越小。行业投入因其经济状况及重视程度不一而差异较大。“三胞”捐资受各地人文资源和投资环境的限制而有区别。群众投入受其本身素质以及收入水平较低的制约,加上引导不尽到位而不够明显。这些方面的投入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4、投入政策不够明朗。精神文明建设多属意识形态范畴,投入政策的确定性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这一方面却是薄弱环节。对有些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是否列入财政支出预算,比例多少;企事业单位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投入文明建设的经费能

否进入成本核算;吸纳社会各界人士和外资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应有哪些激励措施等等。凡此种种尚不明确,不可避免地导致实际投入时的随意性。如对于土地开发虽已收取城市建设配套费,但没有具体政策规定如何落实配套措施办法。外资介入或市场运作因缺乏政策机制保障,外商或业主基本无人敢涉足其中,多元投入的格局难以形成。

三、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不足的弊端分析

1、总量不足制约着精神文明建设。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龙岩市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总量缺口很大,发展不平衡。从区域发展情况来看,中心城市建设投入幅度大,各县(市)投入相对较小,村镇投入更是微不足道,不少农村十几年面貌依旧。县级不少部门的建设资金缺口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数千万元,对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发展提高就自然搁在一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相当薄弱的物质基础之间形成极大的反差,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2、投入乏力导致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软弱性。教育经费总量虽有较大增加,但只能维护保证教师工资的水平,不少学校的设施设备经费和行政办公经费无从着落。教育资源浪费与教育投入不足同样突出。教育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科教兴市的基础十分脆弱。一些乡镇文化阵地建设投入几乎为零,甚至连仅有的电影院也被卖掉,或挪作他用,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已趋空白。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因经费没保障也很难开展。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费只能保吃饭,很难谈得上发展。文化工作中“两个效益”之间的矛盾冲突日益尖锐。各地的图书馆建设投入不足,无论在图书的数量、档次,以及图书管理上都明显落后,无法适应资料管理信息化、图书管理电脑化的发展要求。不少乡镇找不到书店。文物保护、挖掘整理民间艺术等,均苦于经费短缺而难以经营管理,一些珍贵文物被破坏、散失在所难免。科普投入结构单一,并长期偏低。有的县城连科普画廊也没有,形成了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越是需要科普的地方,越是没有条件开展科普工作。与科普工作的落后状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封建迷信、赌博等愚昧活动日趋泛滥。农村广播网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已难以落实,致使广播在农村中的覆盖率较低。有些地方的宣传部、文明办连日常运转还很困难,创建活动又没有专项经费,难以发挥应有的协调指挥功能。

3、投入不到位导致形式主义蔓延。各项事业要发展,创建活动要开展,还有各种检查评比,这些都需要相应的物质保障。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来自各方面的检查评比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有些地方本身的基础又十分脆弱,实现达标困难重重。问题也随之产生,主要是基层、单位不是从着力于拓宽渠道想办法解决投入问题,而是消极地采取应付检查评比,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甚至出现腐败现象。有的把有限的投入用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精神文明主体建设中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问题越积越多。有些投入后管理不善,造成极大浪费。如某县环卫经费按每平方米4.5元,每年投入100多万元。但调查中反映,环卫工人不扫地,扫地的不是环卫工人,城区环境卫生状况仍然较差。反映了专项投人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直接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实效。

四、构建精神文明建设主渠道投入与多渠道投入并举格局

从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投入的方向来看,宏观方面包括科教文卫体、宣传、广播电视、市政建设。微观方面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设施建设:(1)环境设施,包括道路、排污、排水、市容、卫生等;(2)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公德馆、电影院等;(3)公益设施,如公共交通、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园林绿化、灯光夜景、殡仪馆等;(4)创建设施,如创建文明县城、村镇、行业,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单位、学校、示范窗口,文明安全片区等。解决精神文明建设投入问题,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根本出路在于主渠道投入与多渠道投入并举,做到拓宽渠道,增大总量,用好管好,发挥效益。

(一)抓好精神文明建设投入应当把握四大原则。

1、重在发展,水涨船高。即要正确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与物质文明建设投入的关系。要继续下大力气发展地方经济,增强实力,这是解决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总量不足的根本出路。同时,要按照“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要求,实现“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舍得投资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也随之增加。

2、创新载体,注重实效。即要正确处理好载体与成效的关系。载体是手段,成效是目的。要对多年来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载体建设进行认真总结、分析,摸索其规律,充实其内容。在巩固原有载体建设的基础上,围绕群众关心、需求的重点和现代科技发展要求,有的放矢地创新活动载体。

3、满足需要,量力而行。即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具体的项目安排,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既要着眼长远,搞好规划,又有近期目标、阶段重点,做到宏观与微观、长远与近期的协调一致。应承认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注意分层次抓。在提出目标和制定计划以及实施当中,坚持分类指导,分阶段推进,每个阶段着重解决几个问题,而不宜面面俱到,搞一刀切。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准可提得高一些;山区及一些未解决温饱的地区,则在经济扶贫的同时,首先扶教和进行必要的文化扶贫,不应提过高的目标和口号,以做到确有成效。

4、提炼政策,发挥优势。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各地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掀起热潮。有关精神文明投入方面的政策出台不少,目前精神文明建设已进入重实效的新阶段。有关政策有必要面对新形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筛选、提炼、完善、补充,使之更适应于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的关系。政府引导投入的思路应有新的突破,包括向搞好规划要投入,向深化改革要投人,向动员社会参与要投入,向用活政策要投入,向搞好管理协作要投入。只有充分挖掘、优化各方面资源,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精神文明建设投入的路子才会越走越宽广。

(二)建立规范化的投入体系,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精神文明建设投入机制。 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保证必需的资金。从社会公共需要层面来看,对纯社会公共需要的,应完全由政府投入;对准公共需要的,应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对半公共需要的,应以社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对非公共需要的,则放手由市场化运作。政府

投入不能包揽一切,要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保重点,带一般,有限投入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多渠道的投入体制。

1、强化领导意识,稳定政府投入。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千方百计拓宽投入渠道,完善物质保障机制。认识上要纠正几种偏差:(1)只算经济帐,不算政治帐,搞“一手硬、一手软”;(2)精神文明建设是政府和文明办的事,其它部门关系不大,有钱就投,没钱不投;(3)给钱才搞,少钱搞不好,没给钱不能搞;(4)保证经济建设投入之后,有钱剩下再来搞;(5)上级要我搞创建,随便应付了事。这些都必须认真加以克服的。必须明确,精神文明建设不仅是政治问题,也是重要的经济问题而且对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要重视规划在城市建设、小城镇建设、新村建设、社区建设中的“龙头”作用。按科学合理的规划搞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建设,可避免重复,减少浪费。在规划引导下,政府投人重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公益性建设,以及具有普遍示范引导性质的项目。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证这方面投入的比例随经济发展同步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建设,应像安排经济建设项目一样,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分步实施。在投向上要认真选准项目、论证方案,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精打细算,力求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最佳的效益。对纳入社会发展计划的科、教、文、卫、体和宣传、新闻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必须足额及时到位,确保按期完成。对城市基层、广大农村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项目,应当保证必需的投入,这包括:设立并提高普法、科普、综治、创建等专项经费;建立贫困地区广播覆盖基金;拨专款资助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农村教育发展专项基金、健康保障制度专项基金和卫生发展调控专项基金等等。这些投入不应视为可有可无的、可伸缩性的投入,而应是必不可少的。切“蛋糕”时应把这一部分留够。在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还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在精神文明建设的配套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扶持,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2、完善考评机制,加大行业投入。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职能部门,可按“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变无偿使用为部分有偿使用,引入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实行承包制、租赁制和股份合作制,以减少政府投入。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和省政府闽政发〔1997〕9号、闽政办〔1998〕214号文件的有关规定,创造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利用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重点扶持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和重点文化项目,在发展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产业布局等方面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使宏观环境更有利于先进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同时,文化部门要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搞好资本运营,增强文化设施自身的造血功能。在创建活动中,根据不同行业的具体情况,健全相应的考核考评机制,切实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加大行业投入力度。可借鉴永定县公路分局的做法,即对公路行业实行千分制考核,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各占500分。对每个基层站点、岗位实行积分制考评;对未达标项目相应扣分,并与奖惩挂勾,年终兑现。永定县电力公司则针对基层变电所点多面广设施差的状况,着眼于搞好规划,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投入,分期分批有重点地用于必要的设施建设,做到两个文明建设投入同计划、同检查、同考核。他们的体会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在于钱多少,关键在于精神不精神,

文明不文明,穷的单位也能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没钱有没钱的搞法。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硬件建设还是要的。

3、激活创建载体,带动群众投入。精神文明建设属上层建筑范畴,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依托载体。载体建设要充分考虑到这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地方经济实力普遍不足,可支配财力极为有限,切不可贪大求洋,超越实际;二是部分参与对象认识上的相对滞后,不少农民受旧的习惯势力影响还很深,观念转变要有一个过程。衡量载体建设是否有实效要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多渠道投入;二是尽可能促使群众的参与面更广;三是投入少,见效快,影响大。载体建设中,还要坚决克服各种劳命伤财、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要不断总结各地行之有效的创建形式,丰富载体,形成人人参与、积极向上、因地制宜、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资助科普、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依照有关法规,自筹资金、自愿结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办民办教育、民办科技、民办文化等事业。支持农民办“读书社”、“流动书店”,培植“文化大户”。通过各种充满活力的创建载体,带动群众自觉投入,包括投工投劳,促使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并取得实效。永定县公路分局在创建文明单位中,以节省开支、争取创收为主要渠道,带动职工全员参与,仅此近三年筹资300万元投入搞精神文明建设。永定县下洋镇霞村在文明村创建活动中,通过因势利导搞创建,带动全村农户自觉投工投劳,搞农村“五改六通”,实施旧村改造,实现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公地绿化、环境净化、心灵美化”的目标。这些事例说明,群众是创建活动的主体,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广大群众的自觉参与是创建活动的不竭动力和最终目的。

4、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资投入。要按照“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的要求,充分发挥老区、侨区以及其它方面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来资金、社会资金和民间闲散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精神文明建设基金会,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发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事业。要巩固“三胞”捐资教育、卫生事业的成果,并不断拓宽领域,增加总量。引导外资投向城市建设,并通过经营城市,增加投入。

(三)监督机制要融入投入体系的各个环节之中,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完善的监督机制是保证把有限的建设资金使用好的重要手段。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投入,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督,以确保其收到实效。要加强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舆论的民主监督。发现弄虚作假、假公济私、贪赃枉法的要从严惩处。这些监督必须突出三个环节:(1)监督投入总量。各级计划和财政部门编制计划预算时,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支出与经济建设支出摆在协调发展的位置上,不能片面地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非生产性项目。不能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事业和社会发展事业自己解决经费问题,对已经形成的缺额资金要拿出解决办法。要坚决制止挪用、挤占教育等专项经费的错误做法。(2)监督投入方向。在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应着重关注三个问题:一是有些重点事业投入不足,该花的钱不花;二是有些方面投入不够合理,不该花的钱乱花;三是经费来源单一,只靠“吃”国家,“蛋糕”难切。在投入问题上,应当抓住如何分配与如何支配两个重要方面。(3)监督投入实效。用好、管好每一笔资金,办好每一个项目,积少成多,其效益也是很可观的。如果部门不协调,市民不珍惜,投入再多也没用。要

加强投入项目的财务管理,减少国有资产的流失。城市规划建设要条块结合,与相关部门配套同步进行,一步到位,避免建了拆、拆了建的浪费现象的发生。要注意防止投资建设的盲目性、无效性,不该投的坚决不投。从而保证投入科学合理,运作客观实在,产出效益明显,精神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相关文章

  •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 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做了深刻阐释.提出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把物质文明建设 ...查看


  •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之思
  •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之思 摘 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同时,基层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既要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更要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查看


  • 高二入党申请书800字6篇
  • [小编提示]更多入党申请书请点击本站以下链接: 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范文|入党申请书3000字|入党转正申请书|入党自传|入党介绍人意见 敬爱的党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 ...查看


  • 工程管理中的质量管理
  • [摘 要]工程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而质量是工程管理的核心,只有加强对工程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才能保证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保证水电行业的可持久发展. [关键词]工程管理 质量管理 质量监督 水电工程其质量好坏与人 ...查看


  •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 [摘要] 安全生产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及其严重程度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变化是一致的 [ 1].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劳动力水平和素质普遍不高,部分管理者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有关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还不很健全,其 ...查看


  • 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 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 ...查看


  • 思想政治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练习册答案
  • 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练习册答案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一.知识结构图 略 二.知识大冲浪 (一) 填上令人满意的答案 1.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2. 全面协调3. 发展以人为本统筹兼顾4. 经济视角 (二) 你能选出最有说服力的一项吗 1. B2. ...查看


  • 企业安全管理演讲稿
  • 去冬今春,全国煤矿行业重.特大伤亡事故频发,群死众伤后果极为严重,财产损失也特别巨大,为市场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同时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了负面影响.为何流淌了这么多的鲜血仍唤不起国民对安全的觉醒?为何付出了这么多人的生命还不能阻止大众继续奔向灾 ...查看


  • 中国产权投资不足问题
  • 中国产权投资不足问题 一.投资不足是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与任何事物的发展与进步一样,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投入的保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这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社会源动力,文化要实现产业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