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夜闻笛

  《春夜闻笛》原文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闻笛》注释

  ⑴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⑵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春夜闻笛》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春夜闻笛》赏析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春夜闻笛》作者简介

  ​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春夜闻笛》原文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闻笛》注释

  ⑴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⑵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春夜闻笛》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春夜闻笛》赏析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当是贬谪从军南来。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的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山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风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的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到想象传说,从现实到希望,从寒山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风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风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春夜闻笛》作者简介

  ​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相关文章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夜洛城闻笛
  • <春夜洛城闻笛>原文 谁家玉笛②暗飞声③, 散入春风④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⑤折柳⑥, 何人不起故园⑦情? <春夜洛城闻笛>注释 ①洛城:今河南洛阳. ②玉笛:美玉制作的笛子. ③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④春风: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夜
  • <春夜>原文 金炉香尽漏声残, 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 月移花影上栏杆. <春夜>译文 夜已经深了,香炉里的香早已经燃尽,漏壶里的水也快漏完了.后半夜的春风给人带来阵阵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却使人心烦意乱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夜喜雨--杜甫
  •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qu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原文 夜静群动息. 时闻隔林犬. 却忆山中时. 人家涧西远. 羡君明发去. 采蕨轻轩冕.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注释 蕨:即蕨菜,也叫拳头菜.一种野生蕨类植物厥的嫩芽,可食用.轩冕:古时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夜别友人
  • <春夜别友人>原文 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悬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春夜别友人>译文 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夜喜雨]
  • <春夜喜雨>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句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 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燕堂春夜
  • <燕堂春夜>原文 南楼紞紞下疏更,一点纱笼满院明. 映月疏梅入帘影,读书樨子隔窗声. 呻吟药裹身宁久?汛扫胡尘意未平. 草檄北征今二纪,山城仍是老书生. <燕堂春夜>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春夜对月
  • <春夜对月>原文 丽景门头初月明,清川灯火两桥横. 一舟若许东南去,何啻西风羽翼生. <春夜对月>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 ...查看


  • 描写春天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诗句介绍] 描写春天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自<春夜喜雨>,由杜甫创作.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创作于公元761年.该诗体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