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手抄报:汉语词法

  ●语素

  一、按音节分类

  (一)单音节语素

  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这类语素很多,有上万个。

  (二)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啰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踢踏等。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三)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按是否能单独回答问题分类

  (一)自由语素

  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语素(如“好”、“来”等),这种语素的构词能力强,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联合构成词语,且在句子中的位置灵活。

  (二)粘着语素

  不能单独成词成句的语素(如“历”、“语”、“视”等),但能作为构词成份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三、按是否有词汇意义分类

  (一)实语素

  有实在意义的叫做实语素,表示时间、地点、处所等,又叫做词根语素。

  (二)虚语素

  没有实在意义的叫做虚语素,它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又叫做词缀语素,有前缀、后缀(汉语中没有中缀)。

  ●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明天、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老大;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2)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语素

  一、按音节分类

  (一)单音节语素

  天、地、人、跑、跳、唱、红、白、民、朋、思……这类语素很多,有上万个。

  (二)双音节语素

  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踯躅、踌躇、仿佛、瓜葛、忐忑、淘汰、饕餮、倜傥、含糊、慷慨、叮当、蹊跷、玲珑、犹豫等。

  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灿烂、蜿蜒、苍茫、朦胧、苍莽、邋遢、啰嗦、怂恿、螳螂、桫椤、倥侗、蜻蜓、轰隆、当啷、惝恍、魍魉、缥缈、飘渺、耷拉等。

  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蓊郁、珊瑚、疙瘩、蚯蚓、惺忪、铃铛、奚落、褡裢、茉莉、蚂螂、窟窿、伉俪、蝴蝶、笊篱、蹦达、蟪蛄、狡狯、狡猾、蛤蚧、蛤蜊、牡丹、磅礴、提溜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哒爹、踢踏等。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三)多音节语素

  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安迪斯、法兰克福、奥林匹克、白兰地、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二、按是否能单独回答问题分类

  (一)自由语素

  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语素(如“好”、“来”等),这种语素的构词能力强,既能单独成词,又能与其他语素联合构成词语,且在句子中的位置灵活。

  (二)粘着语素

  不能单独成词成句的语素(如“历”、“语”、“视”等),但能作为构词成份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

  三、按是否有词汇意义分类

  (一)实语素

  有实在意义的叫做实语素,表示时间、地点、处所等,又叫做词根语素。

  (二)虚语素

  没有实在意义的叫做虚语素,它只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又叫做词缀语素,有前缀、后缀(汉语中没有中缀)。

  ●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明天、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老大;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2)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根据能同哪些实词或短语发生关系,发生什么样的关系,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六类。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 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相关文章

  • 吕叔湘先生的分词连写思想 1
  • 汉字"象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受东汉佛经梵汉对译的启发,发明了两个汉字的"反切".清末的"切音字"还坚持声.韵两分,不过用"字母"了.辛亥革命以后的注音字母从 ...查看


  • 转换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复合词研究
  • 2007年第6期总第106期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7, №6Serial №106 转换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复合词研究 顾介鑫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苏南京210097 3 江苏省语言科 ...查看


  • "字"的构造和文字类型
  • 1."字"的构造和"词"的构造 字的构造和词的构造性质完全不同.语言单位的构造可以分为原理上的创造方法和空间上的结构方式.正确认识它们,对语言及其文字的研究和应用非常有意义. 字的创造方法包括象形.会 ...查看


  • 汉语研究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目录 语言学参考文献......................................................................................................... ...查看


  • [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词汇研究
  •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国风>的部分最贴近人民生活.同时,诗经中的词汇十分丰富,有表现山水.花鸟.虫鱼等方面的形容词,同时还有一部分描摹人的形容词,极尽细腻雕琢之能事,本文主要针对<诗经・国 ...查看


  • [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词汇研究 1
  • <诗经·国风>中描摹人物美的形容词词汇研究 [摘 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国风>的部分最贴近人民生活.同时,诗经中的词汇十分丰富,有表现山水.花鸟.虫鱼等方面的形容词,同时还有一部分描摹人的 ...查看


  • 周有光,一生有光
  • 周有光,一生有光 作者:靳晓燕 来源:<视野>2010年第18期 半路出家--49岁,由经济专业转入语言学,终成我国卓越的语言学家; 行为新潮--82岁,始学电脑,如今,打字.接发邮件,轻松自如; 笔耕不辍--93岁,出版< ...查看


  • 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
  •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2期 汉语语法的基本单位与研究策略 王洪君一 问题的提出Ξ 提出这个问题, 主要是受Halliday (韩礼德) 论上的精深.Halliday (1985) -小句-句子"5个层级, 5.他对英语语法的研 ...查看


  • 语言的变化无疑是缓慢的
  • 网词虽多,妙用不易,且学且斟酌 ---浅谈网络词汇与语文教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新的词汇以各种传播形式进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我发现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已经频频出现对网络新词汇的运用.如何对待和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