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变化无疑是缓慢的

网词虽多,妙用不易,且学且斟酌

---浅谈网络词汇与语文教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新的词汇以各种传播形式进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我发现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已经频频出现对网络新词汇的运用。如何对待和理解并发挥网络语言的作用, 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关键词】 网络词汇 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 引导 筛选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新词汇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达到快速、直观、形象的交流效果, 这种在网络空间交流中形成的语言采用了大量的谐音字、符号和字母, 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相比, 网络语言实可称为一种新的语汇。 大量新颖网络词汇的出现, 丰富了人们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 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 也带来了新的困惑。 如何对待和理解并发挥网络语言的作用, 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义学纲要》徐通锵)。我们从以上权威的定义来看,应该可以推断,网络语言实质上也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它并不具有完全的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拓扑、病毒、防火墙等,相当于语言中的书面语。 第二类是网络使用者用于交际的常用词语,也就相当于语言中的口头语,如美眉、大虾、斑竹、菜鸟、886、1314等。其中第一类网络语言由于其专业化的特点,使用范围限于专业人员。第二类网络语言出现在日常网络聊天中,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新奇、风趣的网络语言能体现他们的独特个性,也更能让他们显得另类一些,所以,现在很多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语言。有资料显示,青少年学生是“网络大军”的重要力量,而错位使用网络文字的,也主要是他们,造成网络语言在他们中间大行其道。比如,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把网络语言当成日常用语,引发许多误会和笑话等等。许多教师和家长也在为网络语言是否会影响学生们学习健康的语言文字而担心。

那么,网络词汇到底会对语文教学产生哪些影响呢?

1、网络语言对阅读的影响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咀嚼,然后在这样的精读中获取精神养料,让学生在掌握字词义的同时,进行分析、体会、内化,并完成读写能力的互动。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使用者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多用短句。而今天的孩子正处在网络诱惑包围之中,这正是今天孩子们进行语文学习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呈现出很多优势:一是内容新,传播快。网络信息传播之快,已到了几乎可以与信息源动态同时的地步。二是信息全,获取易。你想要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几个关键词,几秒钟之内就会有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呈现在你的眼前,供你选择、甄别、取舍,如此海量的信息,若想要通过传统图书获得,那得跑多少家图书馆,翻阅多少本资料,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三是形式多,可参与。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影、音、图、文并茂,这种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文学、音乐、摄影、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长,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立体式的阅读享受。

当然,网络信息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杂,甄别难。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有专家的权威结论,也有草根的一孔之见;有冷静的观察分析,也有偏激的泄愤之词;有真实的动态报道,也有虚假的信息传播;有高尚的价值引导,也有低俗的蓄意炒作„„这就需要我们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具备“沙里淘金”的本领。如此,方可从容地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而不至于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2. 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常会导致孩子们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用标点、数字、符号甚至外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对作文内容的交流,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写作基础的夯实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当学生写作主题可以搜索并拷贝,当学生利用电脑可以把手写作文由输入变为粘帖,当你发现你的学生在作文中旁征博引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时候,而这一切又几乎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这在写作效率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但同时也免不了出现有的学生直接照抄照搬网络文章的现象。这些特点,也早已成为语文教学中随处可见的“潜规则”。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如何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引导他们得心应手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语文教学是传递、传播、促进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和动力源。网络语言只是现代人掌握的无数种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好比文言文和白话文、书面语和口头语甚至普通话和方言等,只是运用时的环境不同而已。任何语言都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使用语言的人又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的全体成员。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某些不太规范的新词或新用法以及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旧词义或旧用法总是在不断冲击这已有的通行规范。没有这种冲击,词汇就不能丰富多彩,语言也就会像一潭死水。新词汇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就可以接受。而对于一些没有生命力的词汇,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比如解放前洋烟、洋酒、洋钉、洋油、洋火不离口,现在几乎不再使用了,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每隔几年就要重新编订,就是因为要收录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洋烟、洋酒”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如网络中出现的“拷贝” “黑客” “脱口秀”“房奴”“考试门”“晒工资”等词语,已被一些汉语词典收录。相信更多的网络新词语,如“给力”“灌水”“高大上”等等,也会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既要肯定网络词汇的冲击对语言规范产生的积极作用,更应该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那么,在新的网络词汇兴起的时代,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率先引导者

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引导学生如何使用网络语言和在语文学习中正确使用汉语语言,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应当加以区分。

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占核心地位。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必须掌握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积累语言材料。语文教育应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鉴赏力,培养他们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实行“拿来主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使用网语一直持否定态度,其实大可不必。同时家长、教师也应该对网语有所了解,加强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这样不仅不会全盘否定它,而且还能通过这一特殊的语言互相了解,从而促进民族语言的发展。

中小学生参与网络交流,使用网络语言是学生张扬个性,参与网络交流的需要,没

有必要做太多的限制,但网络语言的使用仅限于网络环境,而不宜在现实语文学习中混淆使用。与其简单粗暴地对网络语言说“不”,不如先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说“不”,从而让他们自己主动说“不”。

其次,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和传播者

对待新词汇,教师不是一味的接受,而应对新词汇进行一定的研究。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说过:人类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文字。而新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传统语言的继承,又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老师可以教会学生甄别良莠不齐的语汇,吸收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的网络语言,摒弃那些粗俗的语言。事实证明,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生机勃勃,充满情趣,热爱并善于享受生活。

语文课和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感受、学习那变化无穷、多姿多彩的语言,认识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体味、比较、接受“活”的语言,让每个学生有权利并乐意自主地解读生活中“活”的语言,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再次,教师应该是一个筛选器

网络语言与规范主流语言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联系性,并非毫无关系,彻底绝缘。语言从来都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更新的,社会发展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和更新,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多媒体,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式一直在演变当中,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特有语言。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牛市”“套牢”等词汇,都因为其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得以流传。又如近年来流行的“微博”“维信”“伊妹儿”“菜鸟”等都因其鲜活生动而被主流语言吸纳。

语言的发展变化并非是单一、孤立的过程,而是很多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英国语言学家爱切生把这些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归纳为三个动力因:即社会需要,流行以及外界影响。因而,对新词汇的在语文教学中的出现,我们也应该抱着谨慎的态度,新词汇中必定有它的“病症”存在,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对新词汇进行筛选,指出其“病因”,明示给学生。比如网语的使用环境:现实生活中的正式场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语毕竟是以网络为生存前提的,而网络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接触以至于相互融合需要时间的考验,网络语言能否进入通用语要经过自然选择,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对象,随便滥用网络语言,就会影响社会交际活动。

总之,汉语语汇的发展必须归因于社会形态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日常沟通方式,由此引起的语言变化是每个年代的标记。伴随语言的变化,造词法必须不

断的进行更新以适应现实生活。只有当新旧词语在数量、普及性、可用性上保持平衡,造词法也才有可行性。倘若新词汇是违背构词规则来创造,那么这种平衡性也将被打破。时至今日,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媒介。作为教育工作者,既不能过度打压学生对新词汇的兴趣,但也不能听之任之。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构词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培养与时俱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静玲. 刘江慧.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词汇积累》[J],素质教育论坛,2007(6)

2. 博厄斯. 《人类与现代生活》[M],华夏出版社,1999.1

3. 宁方民.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对策》[J]教育与管理,2005(15)

4. 戚晓杰. 《网络语言探微》[J].语文建设,2001(8)

5. 张小平. 《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济南齐鲁出社,2008

网词虽多,妙用不易,且学且斟酌

---浅谈网络词汇与语文教学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新的词汇以各种传播形式进入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作为教育第一线的语文老师,我发现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已经频频出现对网络新词汇的运用。如何对待和理解并发挥网络语言的作用, 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关键词】 网络词汇 语文教学 网络环境 引导 筛选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新词汇越来越多的影响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达到快速、直观、形象的交流效果, 这种在网络空间交流中形成的语言采用了大量的谐音字、符号和字母, 和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相比, 网络语言实可称为一种新的语汇。 大量新颖网络词汇的出现, 丰富了人们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 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血液, 也带来了新的困惑。 如何对待和理解并发挥网络语言的作用, 成为语文教学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语义学纲要》徐通锵)。我们从以上权威的定义来看,应该可以推断,网络语言实质上也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它并不具有完全的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拓扑、病毒、防火墙等,相当于语言中的书面语。 第二类是网络使用者用于交际的常用词语,也就相当于语言中的口头语,如美眉、大虾、斑竹、菜鸟、886、1314等。其中第一类网络语言由于其专业化的特点,使用范围限于专业人员。第二类网络语言出现在日常网络聊天中,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也是本文要讨论的重点。

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新奇、风趣的网络语言能体现他们的独特个性,也更能让他们显得另类一些,所以,现在很多学生喜欢使用网络语言。有资料显示,青少年学生是“网络大军”的重要力量,而错位使用网络文字的,也主要是他们,造成网络语言在他们中间大行其道。比如,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把网络语言当成日常用语,引发许多误会和笑话等等。许多教师和家长也在为网络语言是否会影响学生们学习健康的语言文字而担心。

那么,网络词汇到底会对语文教学产生哪些影响呢?

1、网络语言对阅读的影响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咀嚼,然后在这样的精读中获取精神养料,让学生在掌握字词义的同时,进行分析、体会、内化,并完成读写能力的互动。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使用者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多用短句。而今天的孩子正处在网络诱惑包围之中,这正是今天孩子们进行语文学习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呈现出很多优势:一是内容新,传播快。网络信息传播之快,已到了几乎可以与信息源动态同时的地步。二是信息全,获取易。你想要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只需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几个关键词,几秒钟之内就会有成千上万条相关信息呈现在你的眼前,供你选择、甄别、取舍,如此海量的信息,若想要通过传统图书获得,那得跑多少家图书馆,翻阅多少本资料,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啊!三是形式多,可参与。网络信息的呈现方式,从形式上来说可以影、音、图、文并茂,这种呈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文学、音乐、摄影、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长,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立体式的阅读享受。

当然,网络信息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信息杂,甄别难。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有专家的权威结论,也有草根的一孔之见;有冷静的观察分析,也有偏激的泄愤之词;有真实的动态报道,也有虚假的信息传播;有高尚的价值引导,也有低俗的蓄意炒作„„这就需要我们先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具备“沙里淘金”的本领。如此,方可从容地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而不至于在海量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迷失方向。

2. 网络语言对写作的影响

一方面,网络语言的出现常会导致孩子们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用标点、数字、符号甚至外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对作文内容的交流,同时也不利于孩子写作基础的夯实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当学生写作主题可以搜索并拷贝,当学生利用电脑可以把手写作文由输入变为粘帖,当你发现你的学生在作文中旁征博引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时候,而这一切又几乎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这在写作效率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但同时也免不了出现有的学生直接照抄照搬网络文章的现象。这些特点,也早已成为语文教学中随处可见的“潜规则”。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如何正确的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引导他们得心应手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了。

语文教学是传递、传播、促进文化变迁的重要途径和动力源。网络语言只是现代人掌握的无数种语言表达方式之一,好比文言文和白话文、书面语和口头语甚至普通话和方言等,只是运用时的环境不同而已。任何语言都是活的、变化的,一直处于发展中的。使用语言的人又是形形色色的社会的全体成员。在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某些不太规范的新词或新用法以及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旧词义或旧用法总是在不断冲击这已有的通行规范。没有这种冲击,词汇就不能丰富多彩,语言也就会像一潭死水。新词汇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生命力。如果那些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我们就可以接受。而对于一些没有生命力的词汇,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比如解放前洋烟、洋酒、洋钉、洋油、洋火不离口,现在几乎不再使用了,这就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新词的诞生更多的是靠约定俗成,大家共同认可,它就有生命力。《现代汉语词典》每隔几年就要重新编订,就是因为要收录这一部分新词。网络语言的发展将来也会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即一部分像“洋烟、洋酒”一样自生自灭;另外一部分将从网上走下来,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语。如网络中出现的“拷贝” “黑客” “脱口秀”“房奴”“考试门”“晒工资”等词语,已被一些汉语词典收录。相信更多的网络新词语,如“给力”“灌水”“高大上”等等,也会逐渐为人们所熟悉和接受。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既要肯定网络词汇的冲击对语言规范产生的积极作用,更应该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既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那么,在新的网络词汇兴起的时代,教师到底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首先,教师应该是一个率先引导者

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引导学生如何使用网络语言和在语文学习中正确使用汉语语言,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应当加以区分。

语言文字在语文教学中占核心地位。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必须掌握基本词汇和语言结构,积累语言材料。语文教育应该提高学生对汉语的鉴赏力,培养他们对现代汉语的结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的兴趣。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实行“拿来主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使用网语一直持否定态度,其实大可不必。同时家长、教师也应该对网语有所了解,加强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这样不仅不会全盘否定它,而且还能通过这一特殊的语言互相了解,从而促进民族语言的发展。

中小学生参与网络交流,使用网络语言是学生张扬个性,参与网络交流的需要,没

有必要做太多的限制,但网络语言的使用仅限于网络环境,而不宜在现实语文学习中混淆使用。与其简单粗暴地对网络语言说“不”,不如先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说“不”,从而让他们自己主动说“不”。

其次,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和传播者

对待新词汇,教师不是一味的接受,而应对新词汇进行一定的研究。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说过:人类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是语言文字。而新词汇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传统语言的继承,又体现了新时代的精神。老师可以教会学生甄别良莠不齐的语汇,吸收有思想有创意的健康的网络语言,摒弃那些粗俗的语言。事实证明,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视野开阔,兴趣广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生机勃勃,充满情趣,热爱并善于享受生活。

语文课和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感受、学习那变化无穷、多姿多彩的语言,认识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体味、比较、接受“活”的语言,让每个学生有权利并乐意自主地解读生活中“活”的语言,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

再次,教师应该是一个筛选器

网络语言与规范主流语言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联系性,并非毫无关系,彻底绝缘。语言从来都是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更新的,社会发展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和更新,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今天的多媒体,语言文字及其表现形式一直在演变当中,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特有语言。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牛市”“套牢”等词汇,都因为其形象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得以流传。又如近年来流行的“微博”“维信”“伊妹儿”“菜鸟”等都因其鲜活生动而被主流语言吸纳。

语言的发展变化并非是单一、孤立的过程,而是很多社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英国语言学家爱切生把这些引起语言变化的因素归纳为三个动力因:即社会需要,流行以及外界影响。因而,对新词汇的在语文教学中的出现,我们也应该抱着谨慎的态度,新词汇中必定有它的“病症”存在,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对新词汇进行筛选,指出其“病因”,明示给学生。比如网语的使用环境:现实生活中的正式场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语毕竟是以网络为生存前提的,而网络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接触以至于相互融合需要时间的考验,网络语言能否进入通用语要经过自然选择,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对象,随便滥用网络语言,就会影响社会交际活动。

总之,汉语语汇的发展必须归因于社会形态的变化。社会文化的变迁直接影响着日常沟通方式,由此引起的语言变化是每个年代的标记。伴随语言的变化,造词法必须不

断的进行更新以适应现实生活。只有当新旧词语在数量、普及性、可用性上保持平衡,造词法也才有可行性。倘若新词汇是违背构词规则来创造,那么这种平衡性也将被打破。时至今日,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媒介。作为教育工作者,既不能过度打压学生对新词汇的兴趣,但也不能听之任之。必须与时俱进,掌握构词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工作,培养与时俱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静玲. 刘江慧.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词汇积累》[J],素质教育论坛,2007(6)

2. 博厄斯. 《人类与现代生活》[M],华夏出版社,1999.1

3. 宁方民. 《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对策》[J]教育与管理,2005(15)

4. 戚晓杰. 《网络语言探微》[J].语文建设,2001(8)

5. 张小平. 《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M].济南齐鲁出社,2008


相关文章

  •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简析"明矾"现象产生的因素
  • 简析"明矾"现象产生的因素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 内容摘要:一本讲述在普通人看来枯燥无味的历史的书,在网上 最初连载时即有百万网络点击量,千万拥泵--"明矾",这种现象现象是如何产 ...查看


  • 厦大现代汉语第6章 文字和书面语
  • [练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 文字是记录( )的符号,是由( )( )( )三个方面组成的统一体. 2.文字突出的作用是打破了有声浯言的( )的局限性,扩大了有声浯言的使用范围. 3.人类早期使用的帮助记事的方法主要有( )和( )两大 ...查看


  • 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 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及解决策略 --基于某儿童的个案研究 一.前言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为我们呈现了儿童语言发展的多种差异性.在不同家庭中,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家长的情绪直接对儿童的语言发展造成影响.教师作为一个影响 ...查看


  • 卞之琳寂寞教案
  • <寂 寞> 卞之琳 五.课后拓展体验 [教学目标] 既然寂寞是我们人生挥之不去的一抹颜色,那么是不是每 1.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个人都不喜欢寂寞,害怕寂寞呢? 2.体验诗歌中"寂寞"" ...查看


  • 我们的宇宙和自我--读江离诗歌
  • 179 WILDGRASS 诗歌 我们的宇宙和自我 --读江离诗歌 ■楼 河 谈论江离的诗歌对我来说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虽然我们同是野外诗社的成员,但从一开始我们的诗歌写作就不在一条道路上行进,坦率而言,我的诗歌在某些地方尚能与胡人和飞廉的诗 ...查看


  • 关于戏曲电视剧的几点理论思考
  • 作者:汪人元 艺术百家 1996年02期 编者按:八十年代以来,戏曲电视剧的产生和迅速崛起,为古老的戏曲艺术插上了现代科技的翅膀,也为电视艺坛增添了一朵奇葩.然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戏曲电视剧在展现其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同时,也提出了许 ...查看


  • 幼儿园音乐游戏教育的研究
  • 幼儿园音乐游戏教育的研究 摘要:艺术教育指出要使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同时音乐也是在想象下参与的活动,是一种通过创造再现的艺术.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后,我认为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指 ...查看


  • 教师期望效应论文
  • 浅论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 胡珊 贵阳市第八中学 摘要:本文主要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建立教师积极的期望效应的理念下,根据教师期望效应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探讨了教师应如何有效的传递积极的期望.并提出了建立积极的教师期望效应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教 ...查看


  • 乡土社会的秩序.现代化和中国法治
  • 乡土社会的秩序.现代化和中国法治 苏力 乡土社会的秩序和"法治" 从历史上看,许多社会中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成文法律,也没有相应的与这些法律相关的.正式的.集中的和专门化的机构.然而,这并不妨碍这些社会的生活是有序的,有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