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作用定律

质量作用定律

law of mass action

提出

19世纪中期,G.M. 古德贝格和 P.瓦格提出: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有效质量成正比。此即质量作用定律,其中的有效质量实际是指浓度。近代实验证明,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元反应,因此该定律可以更严格完整地表述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各反应物的浓度的幂的乘积成正比,其中各反应物的浓度的幂的指数即为元反应方程式中该反应物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如对元反应NO2+CO=CO2+NO,其速率方程式可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作:

r=k[NO2][CO2] 式中r 为反应速率,[NO2]、[ CO]分别为反应物NO2和CO 的浓度,k 称为反应的速率常数。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的级数与反应的分子数是相等的。

law of mass action

理想气体混合物在恒温恒压下进行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参加反应的每一种气体的分压强p0i 或浓度C0i 与系统的压强和温度间应满足的关系。由挪威化学家C.M. 古尔德贝格和P. 瓦格根据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参加反应的活性质量(就是指分压强或浓度或摩尔分数)成正比的关系于1867年提出的。

质量作用定律不仅适用于气体,也适用于稀溶液。如果除了气体和稀溶液以外,还有纯固体参加反应,则因为纯相的化学势只依赖于温度和压强,故在前二式的左端并不包含有关纯相的因子,仍然只需写出气体(或溶质)的分压强或浓度的乘积即可,就好像固体根本不存在一样。事实上,固体的存在只影响平衡常数对温度和压强的依赖关系。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可以确定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活性质量之间的联系。它在化学平衡学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版本

当初Guldberg 和Waage 提出质量作用定律的时候,并没有严格的证明。 质量作用定律的速率部分 v=k∏[Ri]^νi 中νi 被认为是计量系数,并且假设这个公式可以用于所有反应。这个假设不符合事实,因此这一部分是经验的。

平衡部分 K=∏ci^νi 由上式和可逆反应的关系K=k1/k-1得到。这一部分是由推导得出的。

现在已经把当初不严格的假定纠正,质量作用定律也可以证明。

速率部分 v=k∏[Ri]^νi 只对基元反应严格成立。证明可以通过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RRKM 理论等模型实现。这里通过碰撞理论作个简单证明:

对基元反应 A+B->产物

-dN(A)/dt/V=-NAd[A]/dt/V=Zexp(-Ec/RT)=σvN(A)/V·N(B)/V·exp(-Ec/RT)=π(rA+rB)^2·(8kT/μ/π)^0.5·[A][B]NA^2·exp(-Ec/RT) 因此

v=-d[A]/dt=NA(rA+rB)^2·(8πkT/μ)^0.5·exp(-Ec/RT)[A][B]=k[A][B] 对于复杂反应,v=k∏[Ri]^νi' 中νi' 不再是计量系数,而由机理中各基元反应速率定律导出,因而只有表观意义。

平衡部分 K=∏ci^νi 对基元反应推导与Guldberg 和Waage 提出的方法一样。对复杂反应的K 由各基元反应的K 直接组合得到,因而νi 仍然严格等于计量系数。

质量作用定律

law of mass action

提出

19世纪中期,G.M. 古德贝格和 P.瓦格提出: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的有效质量成正比。此即质量作用定律,其中的有效质量实际是指浓度。近代实验证明,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元反应,因此该定律可以更严格完整地表述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与各反应物的浓度的幂的乘积成正比,其中各反应物的浓度的幂的指数即为元反应方程式中该反应物化学计量数的绝对值。如对元反应NO2+CO=CO2+NO,其速率方程式可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作:

r=k[NO2][CO2] 式中r 为反应速率,[NO2]、[ CO]分别为反应物NO2和CO 的浓度,k 称为反应的速率常数。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元反应的级数与反应的分子数是相等的。

law of mass action

理想气体混合物在恒温恒压下进行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参加反应的每一种气体的分压强p0i 或浓度C0i 与系统的压强和温度间应满足的关系。由挪威化学家C.M. 古尔德贝格和P. 瓦格根据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参加反应的活性质量(就是指分压强或浓度或摩尔分数)成正比的关系于1867年提出的。

质量作用定律不仅适用于气体,也适用于稀溶液。如果除了气体和稀溶液以外,还有纯固体参加反应,则因为纯相的化学势只依赖于温度和压强,故在前二式的左端并不包含有关纯相的因子,仍然只需写出气体(或溶质)的分压强或浓度的乘积即可,就好像固体根本不存在一样。事实上,固体的存在只影响平衡常数对温度和压强的依赖关系。

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可以确定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活性质量之间的联系。它在化学平衡学说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版本

当初Guldberg 和Waage 提出质量作用定律的时候,并没有严格的证明。 质量作用定律的速率部分 v=k∏[Ri]^νi 中νi 被认为是计量系数,并且假设这个公式可以用于所有反应。这个假设不符合事实,因此这一部分是经验的。

平衡部分 K=∏ci^νi 由上式和可逆反应的关系K=k1/k-1得到。这一部分是由推导得出的。

现在已经把当初不严格的假定纠正,质量作用定律也可以证明。

速率部分 v=k∏[Ri]^νi 只对基元反应严格成立。证明可以通过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RRKM 理论等模型实现。这里通过碰撞理论作个简单证明:

对基元反应 A+B->产物

-dN(A)/dt/V=-NAd[A]/dt/V=Zexp(-Ec/RT)=σvN(A)/V·N(B)/V·exp(-Ec/RT)=π(rA+rB)^2·(8kT/μ/π)^0.5·[A][B]NA^2·exp(-Ec/RT) 因此

v=-d[A]/dt=NA(rA+rB)^2·(8πkT/μ)^0.5·exp(-Ec/RT)[A][B]=k[A][B] 对于复杂反应,v=k∏[Ri]^νi' 中νi' 不再是计量系数,而由机理中各基元反应速率定律导出,因而只有表观意义。

平衡部分 K=∏ci^νi 对基元反应推导与Guldberg 和Waage 提出的方法一样。对复杂反应的K 由各基元反应的K 直接组合得到,因而νi 仍然严格等于计量系数。


相关文章

  • 牛顿三大定律
  • 牛顿三大定律 牛顿三大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它是研究经典力学的基础. 1.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内容: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直到受到其它物体的作用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说明:物体都有维持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 ...查看


  • 2015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 4.3 牛顿第二定律 教案 一. 教材分析 教册将牛顿第二定律的探究实验和公式表达分成了两节内容,目的在于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力学的重要地位.牛顿第二定律是连接力与运动之间桥梁,学好这一节十分重要.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说 ...查看


  • 谈镐生院士:我眼中的牛顿力学体系
  • 作者:谈镐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http://www.haha.mx/joke/2122739 我们知道哥白尼的"日心说",也知道开普勒通过分析太柯勃拉(1546-1601)的大量观测数据,归纳得到了他有名的行星运 ...查看


  • 万有引力定律及引力常量的测量
  • 5.1万有引力定律 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 ...查看


  •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 第一节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一.力和运动的关系 1.基本知识 (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不受力时将 . (2)伽利略观点:力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 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笛卡儿的观点 如果运动中的物体 ...查看


  •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 万有引力定律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人类第一次揭示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相互作用(总共四种)的规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③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和牛顿的出色工作( ...查看


  • 牛顿三定律
  • §1.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知识回顾 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 状态或 状态,直到有 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总结出来的规律,它是牛顿以 的 ...查看


  • 高中物理竞赛 运动定律
  • 运动定律 §3.1牛顿定律 3.1.1.牛顿第一定律 任何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牛顿第一定律是质点动力学的出发点. 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 ...查看


  • 1内势能与外势能的关系初探
  • 1.内势能与外势能关系初探 摘要:文章分析了内势能与外势能之间的关系,尽管势能属于系统,但是当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质量相差悬殊时,采用外势能计算是极为方便的,内势能具有伽利略变换的不变性,外势能不具有伽利略变换的不变性. 关键词:内势能:外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