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一)西方学说

1、早期的重商主义把货币定义为财富,认为货币就是金属,就是财富

2、而名目主义则把货币定义为国家创造的价值符号或票券

3、现代经济学中把货币定义为“消费者的选票”,消费者投不投、投多少货币票可决定生产和流通

4、凯恩斯把货币定义为“国家的创造物”,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流通的;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把货币定义为现金十活期存款(可开支票),其他为准货币。

(二)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在论著中对货币下的定义虽然也有多种,例如:

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价值规律角度讲,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从货币职能出发,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从生产关系出发,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但这些定义之间并不矛盾,特别是后面三个角度的定义,都是建立在货币本质定义基础之上,从而使货币的定义更为全面。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是马克思从起源来定义货币的基本结论。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首先,货币是商品。从货币的产生中可以看出,货币的原始形态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共同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方面,作为货币的商品有其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社会一般劳动的凝结。如果货币没有一般商品的共性,那么它就失去了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的基础,也就不可能从长期的商品交换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其次,货币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和普通商品相比较又具有自己的个性。一方面,货币能够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普通商品的直接表现是它的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一方面的物质需要,但其价值必须在交换中由另一商品来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直接体现其它商品价值的大小,因为货币本身也是

有价值的商品。一种商品只要能在商品交换中取得货币,才能使它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而,货币成为了商品交换世界里唯一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另一方面,货币具有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一般商品只能以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去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某种特定的需要,而不可能和其它商品直接交换。这种能力的实质是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能够去获取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货币自然而然地成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追求的对象和目标。

最后,货币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无论是表现在实物货币上,还是表现在某种价值符号上,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社会分工要求生产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建立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私有制社会中只有通过商品交换,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来进行。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形式来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

综上所述,货币的本质可以描述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货币职能

(一)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理解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时,就是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由于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它使商品价值表现外部化,货币是商品价值的外部尺度,它衡量和表现商品所包含多少社会劳动,并通过一定量的货币表现出来。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须要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并不须要现实的货币,更不须要足值的货币,即在商品交换时贴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格标签即可。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借助于价格标准来实现

所谓价格标准,就是指国家对货币单位及其等分的规定,它是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具体内容包括(1)货币单位的名称,如旧中国白银货币流通时,就有“两”、“钱”等货币单位。(2)货币单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一两等于十钱。(3)一定货币单位包含一定的货币重量,如在金本位制下一个美元的含金量为1.50463克。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价值尺度依靠价格标准来发挥作用,没有价格标准,货币就无法衡量自身的价值,也就无法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价格标准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技术规定,是为价值尺度服务的,没有价值尺度,价格标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其次,我们也不能把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两者等同

起来,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第一、价值尺度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而价格标准是衡量单位货币价值大小的,即价格标准是衡量货币本身的;第二、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种社会职能,不受国家和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和支配,而价格标准是一种技术职能,它是由国家法律形式人为规定和支配的。

(二)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的理解

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交换媒介作用时,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它是货币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并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货币仅仅是交换的手段,而非交换的目的。

2、流通手段的产生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

3、货币流通规律的解释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所服务;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

所谓货币流通规律就是指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规律。用公式表示如下:

M=P*Q/V

M :流通中货币的必要量

P :商品的价格水平

Q :社会的商品供应量

V :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流通中的商品供应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这一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货币的数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三)贮藏手段

1、贮藏手段的理解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人们贮藏起来时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的特点是——要求价值稳定的现实的货币。金属货币与信用货币是不同的。

2、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具有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功能——蓄水池功能

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具有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功能。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市场上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时,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商品价格就会上升,多余的货币就会自动的退出流通领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小于市场上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时,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上升,商品价格就会下降,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重新会回到市场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贮藏的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相适应。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3、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不仅没有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功能,而且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市场上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预期效应增加,货币不断不会退出流通领域,反而会使原来贮藏的货币重新充斥市场,加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要量的矛盾,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其根本的原因是纸币本身没有价值,而仅仅是作为货币符号,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四)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的理解

货币不伴随着商品运动,而是以交换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时,货币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的特点就是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分离,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独立的体化物;其次,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的作用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就积极作用而言,一是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在商品交易中人们可以先购买商品,后支付货币,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突破了现货交易的限制;二是节约了现金流通费用,在商品交易中借助于货币的支付手段,信用关系得以形成,一部分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相互抵消,大大减少了现金的流通量。就消极作用而言,货币支付手段产生后,使商品经济的矛盾更加复杂化了,在债权债务的链条中,如果有一部分生产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有可能引起整个支付链条的崩断,以致给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带来严重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

3、支付手段下对货币必要量公式的修正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前提下,由于赊销商品的部分现时不须要支付货币,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着部分抵消等因素,都会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货币需要量产生影响,所以货币流通

规律的公式要作如下修正。

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五)世界货币

1、理解

即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每一个国家所规定的价格标准只能局限于本国范围内发挥作用,一旦越出本国国界,原来的价格标准就会失效,所以,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要求还原成货币的本体,并按实际重量和成色发挥作用。

在纸币货币流通条件下,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该国经济实力雄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事物中占重要地位;二是纸币价值稳定;三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四是执行开放的政策,货币兑换比较自由。

2、作用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第二,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进行国际间贸易往来;

第三,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手段,比如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等。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一)西方学说

1、早期的重商主义把货币定义为财富,认为货币就是金属,就是财富

2、而名目主义则把货币定义为国家创造的价值符号或票券

3、现代经济学中把货币定义为“消费者的选票”,消费者投不投、投多少货币票可决定生产和流通

4、凯恩斯把货币定义为“国家的创造物”,是国家通过法律强制流通的;

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把货币定义为现金十活期存款(可开支票),其他为准货币。

(二)马克思的学说

马克思在论著中对货币下的定义虽然也有多种,例如:

从货币本质出发,把货币定义为: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从价值规律角度讲,货币是核算社会必要劳动的工具;

从货币职能出发,货币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

从生产关系出发,货币是隐藏在物后面的人的关系的表现形式,但这些定义之间并不矛盾,特别是后面三个角度的定义,都是建立在货币本质定义基础之上,从而使货币的定义更为全面。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是马克思从起源来定义货币的基本结论。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首先,货币是商品。从货币的产生中可以看出,货币的原始形态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具有一般商品的共同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一方面,作为货币的商品有其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有社会一般劳动的凝结。如果货币没有一般商品的共性,那么它就失去了与其它商品相交换的基础,也就不可能从长期的商品交换中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其次,货币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特殊的商品,和普通商品相比较又具有自己的个性。一方面,货币能够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普通商品的直接表现是它的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一方面的物质需要,但其价值必须在交换中由另一商品来表现。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直接体现其它商品价值的大小,因为货币本身也是

有价值的商品。一种商品只要能在商品交换中取得货币,才能使它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因而,货币成为了商品交换世界里唯一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另一方面,货币具有和其它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一般商品只能以某种特定的使用价值去满足人们某一方面的某种特定的需要,而不可能和其它商品直接交换。这种能力的实质是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能够去获取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货币自然而然地成为每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追求的对象和目标。

最后,货币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无论是表现在实物货币上,还是表现在某种价值符号上,都只是一种表面现象。社会分工要求生产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建立必要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在私有制社会中只有通过商品交换,通过货币这个一般等价物作为媒介来进行。因此,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形式来实现他们之间的社会联系。

综上所述,货币的本质可以描述为: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

二、货币职能

(一)价值尺度

1、价值尺度的理解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的价值时,就是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由于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它使商品价值表现外部化,货币是商品价值的外部尺度,它衡量和表现商品所包含多少社会劳动,并通过一定量的货币表现出来。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须要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并不须要现实的货币,更不须要足值的货币,即在商品交换时贴上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格标签即可。

2、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借助于价格标准来实现

所谓价格标准,就是指国家对货币单位及其等分的规定,它是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具体内容包括(1)货币单位的名称,如旧中国白银货币流通时,就有“两”、“钱”等货币单位。(2)货币单位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一两等于十钱。(3)一定货币单位包含一定的货币重量,如在金本位制下一个美元的含金量为1.50463克。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价值尺度依靠价格标准来发挥作用,没有价格标准,货币就无法衡量自身的价值,也就无法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价格标准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技术规定,是为价值尺度服务的,没有价值尺度,价格标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其次,我们也不能把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两者等同

起来,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第一、价值尺度是衡量商品价值大小,而价格标准是衡量单位货币价值大小的,即价格标准是衡量货币本身的;第二、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种社会职能,不受国家和人们的主观意志所决定和支配,而价格标准是一种技术职能,它是由国家法律形式人为规定和支配的。

(二)流通手段

1、流通手段的理解

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交换媒介作用时,执行了流通手段的职能,它是货币的另一个基本职能。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并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

货币仅仅是交换的手段,而非交换的目的。

2、流通手段的产生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

3、货币流通规律的解释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并为商品流通所服务;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

所谓货币流通规律就是指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规律。用公式表示如下:

M=P*Q/V

M :流通中货币的必要量

P :商品的价格水平

Q :社会的商品供应量

V :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取决于流通中的商品供应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这一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货币的数量与商品价格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三)贮藏手段

1、贮藏手段的理解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被人们贮藏起来时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的特点是——要求价值稳定的现实的货币。金属货币与信用货币是不同的。

2、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具有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功能——蓄水池功能

在足值的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具有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功能。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市场上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时,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商品价格就会上升,多余的货币就会自动的退出流通领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小于市场上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时,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上升,商品价格就会下降,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重新会回到市场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贮藏的货币就像蓄水池一样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相适应。其根本的原因在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

3、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不仅没有自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功能,而且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当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超过市场上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时,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的预期效应增加,货币不断不会退出流通领域,反而会使原来贮藏的货币重新充斥市场,加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要量的矛盾,引发新一轮通货膨胀,其根本的原因是纸币本身没有价值,而仅仅是作为货币符号,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四)支付手段

1、支付手段的理解

货币不伴随着商品运动,而是以交换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价值单方面转移时,货币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的特点就是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分离,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独立的体化物;其次,执行支付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2、支付手段的作用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就积极作用而言,一是促进了商品流通的扩大,在商品交易中人们可以先购买商品,后支付货币,使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突破了现货交易的限制;二是节约了现金流通费用,在商品交易中借助于货币的支付手段,信用关系得以形成,一部分债权债务关系可以相互抵消,大大减少了现金的流通量。就消极作用而言,货币支付手段产生后,使商品经济的矛盾更加复杂化了,在债权债务的链条中,如果有一部分生产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就有可能引起整个支付链条的崩断,以致给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带来严重支付危机和信用危机。

3、支付手段下对货币必要量公式的修正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前提下,由于赊销商品的部分现时不须要支付货币,债权债务关系存在着部分抵消等因素,都会对一定时期内市场货币需要量产生影响,所以货币流通

规律的公式要作如下修正。

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赊销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相互抵消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五)世界货币

1、理解

即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由于每一个国家所规定的价格标准只能局限于本国范围内发挥作用,一旦越出本国国界,原来的价格标准就会失效,所以,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要求还原成货币的本体,并按实际重量和成色发挥作用。

在纸币货币流通条件下,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该国经济实力雄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事物中占重要地位;二是纸币价值稳定;三是国际收支状况良好;四是执行开放的政策,货币兑换比较自由。

2、作用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作为国际间一般的支付手段,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

第二,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进行国际间贸易往来;

第三,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手段,比如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等。


相关文章

  • 2015年高中政治一轮复习讲义之一;货币的本质
  • 经济生活 专题一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考点精讲精析] 考点1 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基本含义: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 1)从内涵把握,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是劳动产品 ...查看


  • 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2
  • 二.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学案 2011,9,8 1.货币的本质 (1)货币产生的过程 ●货币与它产生之前的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的关系 (2)货币的含义: (3)货币的本质 例1:货币的本质是 ( ) A.一般等价物 B.商品 C. ...查看


  •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设计
  •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魏县一中 王韦娟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 ...查看


  •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教学设计
  • <<神奇的货币>考点一: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教学设计 高三政治 杨三平 一.考纲要求 1.分析现实生活中对待金钱的各种态度:辨别货币执行的职能. 2.解释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二.考情分析 综合分析,近几年课改区 ...查看


  • 货币的职能教案
  • 教学课题:货币的职能 课 序:第一课第二节第7教时 教学目的: 1.学生能识记货币的职能,货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和价值关系,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的关系:货币的职能和货币的本质关系. 2.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货币的职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 ...查看


  • 第1课神奇的货币
  • [教学设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 ...查看


  • 盛松成:未来数字货币可能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本位币
  • 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将是怎么样的?坊间有各种传闻. 在6月24日召开的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上,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给出了比较全面的回应:首先,数字货币由央行发行,不是去中心化:其次,与现有电子形式的本位币不同,未来的央行数字货币将可能是基于区块链 ...查看


  • 神奇的货币导学
  • 神奇的货币 考点:商品的含义及其理解 货币的含义 产生 本质 职能 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公式 纸币 通货膨胀 汇率 考查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流通规律 汇率变动及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一. 商品 1.含义:商品是用于 探究:成为商品 ...查看


  • 教案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 <经济生活>整个模块的知识导图 一大指导方针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两个必然性指: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两大矛盾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资源有限性与需求无限性的矛盾: 两种基本手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