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笔记_自考笔记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钟启泉、张华 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

1.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C 】出版《课程》一书,该书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A .施瓦布B .卢梭C .博比特D .查特斯

1.2.博比特在他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所提出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是【B 】A .任务分析B .活动分析C .工作分析D .课程审议

1.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A 】A .“八年研究”B .教育测验运动C .学科结构运动D .前人的研究成果 1.4.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A 】的追求。A .“技术兴趣”B .“解放兴趣”C 。“实践兴趣”D .“实践理性”

1.5.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D 】A .实践性课程B .活动课程C .隐性课程D .学术中心课程

1.6.施瓦布所确立的“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D 】A .活动分析B .任务分析C .工作分析D .课程审议

1.7.“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A 】A .“解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放兴趣”B .“实践兴趣”C .“技术兴趣”D .“技术理性” 1.8.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B 】A .博比特B .拉特克C .夸美纽斯D .赫尔巴特

1.9.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C 】一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A .《课程》B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C .《大教学论》D .《普遍教育学》

1.10.被瑞士人民誉为“人类的教育家”、“人民的导师”、“孤儿之父”的是【A 】A .裴斯泰洛齐B .夸美纽斯C .赫尔巴特D .卢梭

1.11.【A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A .裴斯泰洛齐B .博比特C .赫尔巴特D .杜威 1.12.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中所提出的教学的任务是【B 】A .追求善行、德行B .培养多方面兴趣C .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D .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 „

8.21.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是【D 】A .协作B .会话C .情境D .意义建构

8.22.随机访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 】A .认知弹性理论B .行为主义教学观C .认知教学观D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8.23.维果茨基根据他的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学习是【D 】A .初级学习B .高级学习C .合作学习

D .辅助学习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 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 其特点是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5.课程实施的研究对我们有何启示? 6.6.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6.8.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9.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学区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10.富兰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策略是什么? 6.11.简单评价“主导主体论”。 6.12.为什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6.13.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14.在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怎样的特征?

7.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7.2.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涵义及目的是什么?

7.3.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的涵义及利弊是什么? 7.4.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7.5.四代评价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6.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7.7.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的指标是什么? 7.8.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7.9.差别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10.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7.11.简述回应模式的评价步骤。 8.1.课程理解与课程开发的关系是什么? 8.2.“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答:(1)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3)课程目标的获得。(4)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答:(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顺序获得它们。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答: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3)查

8.3.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怎样的关系?

8.4.“大众主义”教育追求的平等与高质量是怎样的关系? 8.5.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怎样的关系? 8.6.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8.7.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8.8.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的职能是什么? 8.9.“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改革有什么影响? 8.10.简述情境教学的涵义及实施环节。

8.11.简述支架式教学的涵义、实施环节及特征。

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答:(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答:(1)把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与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相对应的能力;(2)对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进行修改以使之适应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这是必要的,因为现存的理论只能解释世界上一小部分现象,这样,使理论与实践一一对应的策略就有局限性) ;(3)产生可替代的行动过程并预见该行动过程的道德后果的能力(这是必要的,因为即便用所有能够想到的方式对现存的理论进行了修改或修正,这些理论也不能适应世界上大多数现象,因此就需要超越现存的理论,产生新的行动方案) 。„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8.10.简述情境教学的涵义及实施环节。答: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它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包括:(1)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对学习者是真实的情境。(2)确定问题: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让学生去解决。(3)自主学习:每一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解决。(4)协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和交流。(5)效果评价:

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场合驱动评价”,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只需要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8.11.简述支架式教学的涵义、实施环节及特征。答: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它的构成要素或基本环节包括:(1)进入情境:将学习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必要的工具。(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3)独立探索:在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1.1.试述夸美纽斯的教学论。

1.2.试述赫尔巴特教学论的贡献及局限。

1.3.试述杜威教学论中的反省思维及问题解决教学。 1.4.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2.2.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3.举例阐述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策略的基本内容。

3.1.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3.2.试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取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1.试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及其使用过程。 4.2.试述几种典型教学方法的关系。 5.1.试述功利课程论的主要内容。 1.1.试述夸关纽斯的教学论。答: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为达到此目的,他确立了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3)活动原理。即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4)直观原理。即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

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所遇到的问题。(5)效果评价:这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仅用脱离问题解决过程的所谓“客观性测验”来评价这种教学的效果。它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5.2.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组织。 5.3.试述经验课程的优缺点。

5.4.谈谈你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留级制度”的看法。 5.5.谈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6.1.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6.2.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6.3.分析“教学认识过程的本质是间接性,即是说儿童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向于儿童间接经验的学习”。

7.1. 试述三代评价的缺陷及对我们的启示。

8.1.结合实际谈谈中国在课程教材改革上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设想一下新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努力方向。 8.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不寻常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过,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是由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时期,因此,他的教学论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某些中世纪的世界观。他的世界观具有宗教痕迹,他相信“造物主”的英知。因此,他的教学论并不是首尾一贯的。

1.2.试述赫尔巴特教学论的贡献及局限。答:赫尔巴特对

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充分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当然,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也存在不少缺陷:主要是过多强化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从而陷入了“教师中心论”;过多强化了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活生生的经验重视不够,从而陷入了“学科中心论”。„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8.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心理表征是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统一。(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2.1.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是罗杰斯先生自己造成了这

样一种无组织的自由气氛——如同人们允许彼此为所欲为那般自由。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大约25人) 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起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却从没有催促过任何学生发言。„„引自《卡尔·罗杰斯和非指导性教学》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所描述的是何种教学模式? 其涵义是什么?2.材料中的“教师”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有何不同? 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

2.1.1.答:材料体现的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它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2.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担负着学习的指导责任,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因此,罗杰斯用“促进者”代替了“教师”一词。“促进者”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指导而是帮助,他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而不是等待着接受某些知识的容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具体表现为:(1)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2)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3)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4)维持着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3.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提出的问题。材料(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材料(2):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近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而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

管它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将它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目的是演进中的教育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教育过程的某些具体阶段的或任何外部东西的方向的性质,它们对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于它们的挑战性,而不在于它们的终极状态。1.材料(1)体现的是哪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2.材料(2)所说的是哪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3.谈谈这两种目标取向各自的缺陷。3.1.1.答:„ „

4.1. 下面是某教师一节课的片段,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的问题。(某教师进行《植物的果实》的教学) 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争论,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相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 哪些不同? 答案就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呢? 为什么都叫它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苹果和梨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一个同学说。教师加以肯定。“都有核”,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是吗? 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切开后,教师问:“那核是什么? 知道吗? ”“是种子”,同学们回答。教师说:“它们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是不是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1.材料中这位教师运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如何?2.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较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4.1.1.答:„ „ 5.1.1.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回答材料后面的问题。材料(1):如下是关于小学数学科的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一年

级:学习加、减法运算。二年级:学习乘、除法运算,并与前面所学联系起来。三年级:学习带括号的运算,并与前面所学联系起来。四年级:学习平方、立方的运算,并与前面所学联系起来。材料(2):下面是一份课程计划: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三年级:开始学习与动植物有关的生态系统。四年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五年级:学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八年级:学习城镇物理学。九年级:学习生物学。十年级:学习化学。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1.材料(1)体现的是什么课程? 它的特点如何?2.材料(2)体现的是什么课程? 它的特点如何?3.两种课程的关系怎样?5.1.1.答:„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6.1.1.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施加强迫教育,让他们去学习成人的经验,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在《学校与社会》中说道:“旧日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引自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外国教育史》)1.材料中体现了哪两种对教育过程本质理解的观点? 各有什么特点?2.试评价这两种观点。6.1.1.答:„ „ 8.1. 下面材料是对某种教学模式的表达,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的问题。材料:„„这实际上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一个情境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由于高级知识总是在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起来,总是情境关联的、非结构性的,所以为了获得高级知识,就需要对同一内容在不同情境中,从不同角度不断加以建构。由此获致的知识不仅是情境关联的,而且也成为每一主体活生生的经验,这种知识可广泛而灵活地迁移。这种教学不是抽象地谈概念如何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

中,并与具体情境相结合。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或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他概念。因此,这种教攀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对所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所学内容之意义的不断建构。这种教学的基本信念是:一种内容或知识的意义是多元的、无止境的,不同主体、同一主体在不同情境中会对之不断建构出新的意义。1.材料表述的是哪种教学模式? 它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2.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或环节是什么?8.1.1.答:„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它的诞生深受当时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的影响。

2.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据此,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①人类经验的分析。②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③课程目标的获得。④课程目标的选择。⑤教育计划的制定。

3.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把课程开发的过程解析为如下七个步骤: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

(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

(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

(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

(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立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还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局限性表现在: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由于“泰罗主义”充斥其中,导致该理论的机械化。所以这种课程开发理论的科学化水平仍是很低的。„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二)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 。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的追求。 (三) 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

由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得美国朝野上下感到了一种危机。随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并且拨巨资推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于是“新课程”纷纷出现,此前出现的“新课程”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1959年的伍兹霍尔会议以及布鲁纳在会议上作了《教育过程》报告之后,“学科结构运动”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

2.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它的特征有:学术性、专门性和结构性。

3.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

(1)学术中心课程以学科结构为核心构筑现代课程体系,使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统整和完善,创造了现代化课程的一个范例。

(2)学术中心课程把课程开发的基点落在专门化的学术领域,它不仅尊重了学术逻辑,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所倡导的发展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学术中心课程就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这就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1.“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它的基本内涵。

2.“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课程审议” 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景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3.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实践性课程开发即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必须根植于具体实践情境。具体表现上,施瓦布理想中的课程开发基地是每一个特殊的学校。因此,这种课程开发可以称为“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所谓“实践兴趣”,亦称“实践理性”,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67460666手机137 8381 6366联系

(五)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兴趣”的追求 1.“概念重建主义者”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2.“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 (1)“存在现象学”课程论。该理论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生的经验”或“存在体验”,课程更主要的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只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

(2)批判课程论。该理论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它把课程的本质概括为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即行动与反思的统一。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它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即通过自我反思的行为达成解放。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 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

1.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在此书中,夸美纽斯确立了他的教学原理: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2)兴趣与自发原理; (3)活动原理; (4)直观原理。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

处于不寻常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因而也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 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

1.卢梭的教学论„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表达了他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思想。

(1)自然教育论: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2)发现教学论:①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②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③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④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2.卢梭对教学论的贡献

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主张教学要基于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他把发现视为人的天性,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把自主的、理性的人格视为发现教学的目的;他确立了活动教学、实物教学等教学形式。可以说卢梭的教学论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他的教学见解洞悉了教学的真谛,指导了两个多世纪的教学改革。

3.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

(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而这些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由此,他希望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他所希望的教育:在儿童发展的前期,用“居室教育学”的方法;在儿童发展的后期,用“基础教养论”的方法。

(2)教育教学的原理:①自我发展原理;②直观原理。 (3)教学的心理学化,即教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学原则必须从心理规律中得出,只有

把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教育、教学才能依循人的发展的自然法则进行。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卢梭教学论的总结与深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他本人也躬行实践,他的教学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其终生矢志不渝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所以,他对近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 2.教学的“形式阶段”如下:

(1)“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2)“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3)“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4)“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教育性教学

即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而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为此,它要求教学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进行,还要求把培养学生品格的教育建立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品格教育就流于虚妄。

4.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

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充分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论;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

(四)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 1.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杜威认为,古往今来的教学论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上,往往把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客体分裂开来、对立起来

并片面强调一方,由此陷入“二元论”。这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塑造说”或“外烁说”,一种是“展开说”或“预成说”。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忘记了儿童能动的活生生的现实经验。杜威则超越了这种教育本质认识上的二元论,认为发展是儿童在先天本能与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的意义的过程。由此,他获得的结论是: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2.基于经验的教学论的内容如下: (1)“经验”的涵义与知行统一论。

经验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而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所以观念、知识包含着行动;另一方面,人的行动又是基于观念、知识的,又是受观念、知识指引的,是观念、知识的运行过程、具体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也即是知识。由此可见,知和行是统一的,据此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2)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杜威所力倡的“反省思维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深思”。它包括五个要素、步骤或阶段:①问题的感觉;②问题的界定;③问题解决的假设;④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⑤通过行动检验假设。这些同时也是“问题解决”的要求、步骤或阶段。对于这种反省思维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教学不应当是学院式的,而必须与校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经验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儿童发现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他所倡导的教学是“问题解决教学”。

(3)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当课程统一了儿童的心理的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的经验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经验课程”。具体表现形态就是“主动作业”,这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3.杜威对教学论的贡献

杜威的教学论深刻总结了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

的教育智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谓博大精深。他提出的一系列教学论课题:怎样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进行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怎样在教学中统一儿童与学科;怎样看待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其他认识过程的关系;怎样在教学中统一儿童与社会;等等。杜威对这些问题也做出了创造性的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些课题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所回避不了的。

(五)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

1.20世纪上半叶:科学教学论的早期发展

(1)在西方世界,教学设计研究存在两种典型的风格:一种是信奉“经验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种是信奉“理性主义”,强调理智的适切性,强调与理智相关的人的心理的结构认知过程。„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2)在北美,教学设计研究旨在把关于人的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连接起来。这样,20世纪的教学论也就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

(3)在欧洲出现的“实验教育学”、“实验教学论”,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这开启了欧洲科学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先河。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崛起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试图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学技术整合起来,把教学设计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理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以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种理论还吸收了自动控制理论和系统论的因素,把教学视为各构成因素、流程和信息控制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还产生了一些对教学实践很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所谓“三大新

教学论流派”——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展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它们的教学设计主要建立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有着不同的旨趣。

3.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 这时期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盛起来。该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对认知策略进行了深化的研究,通过对引导内部学习和思维过程的认知策略的研究,获得了对诸如问题解决、组织信息、降低焦虑、发展自我监控技能、增进积极态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具体策略。

4.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 此时期,那种开发唯一的、对所有教学情境都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理念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的特性开发出适合于具体的、明确限定的结果的最好方式。学习者与媒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也成为此时期教学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该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一) 课程的涵义

1.课程的三种涵义包括: (1)把课程作为学科;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 2.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如下: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

重。

(二) 教学的涵义„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概括地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 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现代教育制度把课程简单化为单纯的“制度课程”,通过“制度课程”对教师的教学加以控制,进而实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因此,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过程,即是现代教育日益工具化、日益成为现代科层社会的一个环节的过程。这是“科技理性”在现代教育中日益占据支配地位、日益膨胀的过程。同样为“科技理性”所支配的现代教育科学的兴起加剧了课程与教学的分离,进而加剧了现代教育的工具化。

(二) 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 1.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

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这种二元论的实质是把知识与知识由以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这样,原本有机统一的知识就被人为分裂为内容(主要以物化形态存在于书面文献或各类媒体之中) 和这些内容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相互独立,机械地发生关系。

2.目标与手段的二元论

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目标与手段是分离的、独立的。其实质是把原本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的活动割裂为目标(计划、结果) 与手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3.二元论的实质

把原本内在连续和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并使两者对立起来,机械地发生关系,一方控制另一方。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根源:一是社会制度的等级对立性质;二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和科学对世界的全面控制。

(三)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第一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与局限

1.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弊端 (1)导致忽视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

(2)如果把运用材料的有效途径看做脱离材料的现成的方法,这会使儿童丧失学习教材的内部动机,其学习行为会受各类外部动机所支配。

(3)导致学习行为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有意识的目的。

(4)在心理和材料分离的概念的影响下,方法往往成为枯燥的、割裂的常规,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的步骤。这样,方法就成为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循的僵化的教条。

2.杜威关系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实质: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

杜威指出,实用主义的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坚持认识和有目的地改变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所决定的。经验是对所尝试的事情和所承受的结果之联系的知觉,完善的经验是物我两忘的,真正的教育是心理与逻辑、方法与教材、教学与课程彼此间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动态统一的„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3.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两个内涵 (1)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 (2)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 4.杜威的贡献

深刻揭示了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根源,进而在其独特的实用主义“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整合了课程与教学,并消解了其他形式的教育的二元对立。

杜威的局限性:

(1)由于杜威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期。所以他的思想中具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存在着科学崇拜的成分。

(2)“实践理性”追求民主追求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但这种理性缺乏“反思精神”,所以“达成一致”也可能被作为一种控制方式来使用。这样,“实践理性”距离追求主体的自由与解放的“解放理性”尚有距离。

(四)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课程教学”的理念

1.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实质:以“解放兴趣”为核心。 2.“课程教学”理论的内涵包括: (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 (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 „ „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18年,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C 】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A .施瓦布B .卢梭C .博比特D .查特斯

2.“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D 】A .实践性课程B .活动课程C .隐性课程D .学术中心课程 3.施瓦布主张的课程开发的方法是【D 】A .任务分析B .活动分析C .工作分析D .课程审议

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C 】A .“实践兴趣”B .“技术兴趣”C .“解放兴趣”D .“工具理性”„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25.忠实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A 】A .线性的B .非线性的C .复杂的D .不可预知的

26.在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中【D 】A .教师是被排斥的B .学生被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C .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D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27.古巴和林肯划分的“第四代评价”在本质上是【D 】A .测量B .描述C .判断D .协商

28.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D 】A .目标达成模式B .差别模式C .外貌模式D .回应模式

29.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A 】A .学校B .校长C .教师D .学生

30.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是【D 】A .获得知识,形成技能B .协作C .会话D .意义建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3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是什么? 33.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需明确什么? 34.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关系是什么? 35.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1.(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3)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32.(1)学习者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的过程,一句话,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看,是指以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维度看,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求,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3)学科的发展。儿童由自然人发展为文化人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校课程而学习学科知识、继承文化遗产。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成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33.(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34.(1)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2)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35.(1)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2)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3)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4)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36.试述教育过程的本质。

37.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6.(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又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第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一般认识过程与教学认识过程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认识过程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和教师认识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学生认识与成人认识既有区别,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认识的特殊性。(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37.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心理表征是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统一。(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l 小题。共l6分)

38.下面材料是关于某种课程的叙述,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材料:这种课程的内容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等,可以说非常广泛,这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它对学习者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学习历史时,由于学生了解了先辈们在外来侵略面前临危不惧、勇敢顽强、前仆后继地进行反抗,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事实,便会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从而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但是,因为某个教师

教学态度不认真,或者品行不端正,或者对学生不尊重、不诚恳、不关心,甚至仅仅因为教师的仪表有问题,就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科目缺乏兴趣。所以,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就要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它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如何减少它的消极影响上。这段材料体现的是哪种课程,其涵义和特点是什么? 结合材料谈谈开发和实施这门课程需注意哪些问题?

38.这种课程是隐性课程。它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特点:(1)它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2)它的影响具有持久性。(3)它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4)它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又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注意的问题:(1)开发者和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2)开发者和实施者要基于对学生的理解而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3)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明确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和设计。(4)开发者与实施者要有选择地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00467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钟启泉、张华 主编 辽宁大学出版社

1.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C 】出版《课程》一书,该书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A .施瓦布B .卢梭C .博比特D .查特斯

1.2.博比特在他的课程开发理论中所提出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是【B 】A .任务分析B .活动分析C .工作分析D .课程审议

1.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A 】A .“八年研究”B .教育测验运动C .学科结构运动D .前人的研究成果 1.4.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A 】的追求。A .“技术兴趣”B .“解放兴趣”C 。“实践兴趣”D .“实践理性”

1.5.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D 】A .实践性课程B .活动课程C .隐性课程D .学术中心课程

1.6.施瓦布所确立的“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D 】A .活动分析B .任务分析C .工作分析D .课程审议

1.7.“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A 】A .“解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

1.7.“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存在的缺陷是什么?

1.8.拉特克教学论的特点是什么? 1.9.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内涵是什么?

1.10.赫尔巴特所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是什么? 1.11.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是什么? 1.12.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怎样?

1.1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是什么? 1.14.简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 1.15.“主动作业”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放兴趣”B .“实践兴趣”C .“技术兴趣”D .“技术理性” 1.8.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B 】A .博比特B .拉特克C .夸美纽斯D .赫尔巴特

1.9.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C 】一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A .《课程》B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C .《大教学论》D .《普遍教育学》

1.10.被瑞士人民誉为“人类的教育家”、“人民的导师”、“孤儿之父”的是【A 】A .裴斯泰洛齐B .夸美纽斯C .赫尔巴特D .卢梭

1.11.【A 】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A .裴斯泰洛齐B .博比特C .赫尔巴特D .杜威 1.12.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中所提出的教学的任务是【B 】A .追求善行、德行B .培养多方面兴趣C .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D .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 „

8.21.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是【D 】A .协作B .会话C .情境D .意义建构

8.22.随机访问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 】A .认知弹性理论B .行为主义教学观C .认知教学观D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8.23.维果茨基根据他的理论提出一种新的学习是【D 】A .初级学习B .高级学习C .合作学习

D .辅助学习 1.16.教学的涵义是什么?

1.17.课程与教学相分离产生的弊端是什么? 2.1.什么是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2.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3.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的来源是什么? 2.4.怎样通过分析当代生活以得出教育目标? 2.5.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6.简述编制理想的评价工具需要经过的阶段。 2.7.简述过程模式中的“过程原则”。 2.8.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9.先行组织者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表现在哪些方面?

2.10.简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2.11.简述范例教学模式的教学论原则。 2.12.范例的基本特征及其选择原则是什么?

2.13.构成泰勒原理中课程开发的四个环节的关系怎样?

2.14.赞科夫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2.15.程序教学的设计原则有哪些? 2.16.简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信念。 2.17.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旨及基本特征是什么?

3.1.简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

3.2.教育目标的功能是什么?

3.3.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3.4.将学科发展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需要注意认识哪些问题?

3.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6.艾斯纳是怎样区分“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

3.7.简单叙述“学术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各自的涵义。

3.8.简单叙述艾斯纳与斯腾豪斯课程目标观的相同之处。 3.9.就目前看来,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贯彻的原则是什么?

3.10.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1.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的关系如何? 4.2.科学、艺术、道德的关系如何?

4.3.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4.4.“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4.5.怎样选择学习者的经验以作为课程内容? 4.6.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4.7.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么?

4.8.简述提示型教学方法的涵义、价值及局限性。 4.9.简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价值。 4.10.课堂讨论的性质及组织策略是什么? 4.11.简述自主型教学方法的涵义及价值。 4.12.怎样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4.13.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涵义及其应符合的要求。 5.1.课程组织的标准中,课程的整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2.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5.3.什么叫科目本位课程? 其特点是什么? 5.4.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有何特征? 5.5.经验课程有哪些基本特征?

5.6.简述学科课程的涵义及特征。 5.7.简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 5.8.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如何? 5.9.“全球性”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5.10.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11.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是什么? 5.1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如何? 5.13.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5.14.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5.15.隐性课程的涵义及特点是什么? 5.16.开发隐性课程时应注意什么? 5.17.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关系如何? 5.18.什么是班级授课组织? 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5.19.简述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 5.20.简述凯勒个别化教学体系的特征。 5.21.简述分组学习的特点。 6.1.简述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

6.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4.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5.课程实施的研究对我们有何启示? 6.6.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7.“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6.8.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课程变革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9.在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中,学区的特征包括哪些方面? 6.10.富兰归纳的成功的校长的策略是什么? 6.11.简单评价“主导主体论”。 6.12.为什么“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 6.13.简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6.14.在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怎样的特征?

7.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

7.2.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涵义及目的是什么?

7.3.内部人员评价和外部人员评价的涵义及利弊是什么? 7.4.什么叫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 7.5.四代评价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7.6.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基本取向? 7.7.衡量一个完整的评价模式的指标是什么? 7.8.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是什么? 7.9.差别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10.为什么说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

7.11.简述回应模式的评价步骤。 8.1.课程理解与课程开发的关系是什么? 8.2.“量的研究”基于的假设是什么? 1.1.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该理论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五个步骤,即人类经验的分析;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课程目标的获得;课程目标的选择;教育计划的制定。

1.2.简述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的具体步骤。答:(1)人类经验的分析。(2)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3)课程目标的获得。(4)课程目标的选择。(5)教育计划的制定。„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1.3.简述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的步骤。答:(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顺序获得它们。 1.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有何区别? 答:表现在:(1)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2)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博比特则更强调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与能力。(3)查

8.3.国际性与民族性是怎样的关系?

8.4.“大众主义”教育追求的平等与高质量是怎样的关系? 8.5.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是怎样的关系? 8.6.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8.7.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8.8.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的职能是什么? 8.9.“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改革有什么影响? 8.10.简述情境教学的涵义及实施环节。

8.11.简述支架式教学的涵义、实施环节及特征。

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不过“工作分析”主要指对人类的职业领域的分析,而“活动分析”要来得宽泛,它不仅包括职业领域,还包括非职业领域。 1.5.简述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答:(1)掌握学科结构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掌握学科结构有助于记忆;(3)掌握学科结构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掌握学科结构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1.6.简述施瓦布的“折中的艺术”。答:(1)把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与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相对应的能力;(2)对理论的或学术的知识和观点进行修改以使之适应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这是必要的,因为现存的理论只能解释世界上一小部分现象,这样,使理论与实践一一对应的策略就有局限性) ;(3)产生可替代的行动过程并预见该行动过程的道德后果的能力(这是必要的,因为即便用所有能够想到的方式对现存的理论进行了修改或修正,这些理论也不能适应世界上大多数现象,因此就需要超越现存的理论,产生新的行动方案) 。„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8.10.简述情境教学的涵义及实施环节。答: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它的基本要素或环节包括:(1)创设情境: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创设对学习者是真实的情境。(2)确定问题:从情境中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以让学生去解决。(3)自主学习:每一学习者自主进行问题解决。(4)协作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过程进行讨论和交流。(5)效果评价:

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场合驱动评价”,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师只需要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8.11.简述支架式教学的涵义、实施环节及特征。答: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它的构成要素或基本环节包括:(1)进入情境:将学习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解决问题必要的工具。(2)搭建支架、引导探索:这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问题情境的阶段。(3)独立探索:在本阶段,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1.1.试述夸美纽斯的教学论。

1.2.试述赫尔巴特教学论的贡献及局限。

1.3.试述杜威教学论中的反省思维及问题解决教学。 1.4.试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2.1.试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

2.2.试述斯金纳的强化原理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 2.3.举例阐述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教学设计策略的基本内容。

3.1.评价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3.2.试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四个基本取向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1.试述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及其使用过程。 4.2.试述几种典型教学方法的关系。 5.1.试述功利课程论的主要内容。 1.1.试述夸关纽斯的教学论。答: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目的是:“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为达到此目的,他确立了教学原理:(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这包括两层含义: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2)兴趣与自发原理。夸美纽斯认为,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的自发学习。(3)活动原理。即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4)直观原理。即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而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处于

索的问题和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4)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可以共享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独立探索所遇到的问题。(5)效果评价:这包括个人的自我评价和集体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这种评价依然是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的,不能仅用脱离问题解决过程的所谓“客观性测验”来评价这种教学的效果。它的基本特征是: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5.2.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现行的班级授课组织。 5.3.试述经验课程的优缺点。

5.4.谈谈你对现行教育中存在的“留级制度”的看法。 5.5.谈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6.1.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 6.2.试论教学过程的本质。

6.3.分析“教学认识过程的本质是间接性,即是说儿童的认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向于儿童间接经验的学习”。

7.1. 试述三代评价的缺陷及对我们的启示。

8.1.结合实际谈谈中国在课程教材改革上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设想一下新的课程教材改革的努力方向。 8.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不寻常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也因而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在360年以前就对教学规律有了如此深刻的认识,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他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过,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是由中世纪向近代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时期,因此,他的教学论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某些中世纪的世界观。他的世界观具有宗教痕迹,他相信“造物主”的英知。因此,他的教学论并不是首尾一贯的。

1.2.试述赫尔巴特教学论的贡献及局限。答:赫尔巴特对

教学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充分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当然,赫尔巴特的教学论也存在不少缺陷:主要是过多强化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重视不够,从而陷入了“教师中心论”;过多强化了学科的重要性,对学生的活生生的经验重视不够,从而陷入了“学科中心论”。„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8.2.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答: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心理表征是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统一。(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2.1. 这门课程完全是无组织的,确实是这样。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甚至是教师本人,都不知道课堂的下一刻会出现什么,会出现哪些讨论课题,会提出哪些问题,会形成什么样的个人需要、感情和情绪。是罗杰斯先生自己造成了这

样一种无组织的自由气氛——如同人们允许彼此为所欲为那般自由。他用一种友好的、轻松的方式与学生(大约25人) 一起围着一张大桌子坐下,并且说,如果我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并作自我介绍,那是令人高兴的。接踵而来的是一阵紧张的寂静,没人说话。最后,为了打破这种沉默,一位学生羞怯地举起手,发了言。又是一阵令人不快的安静.然后,又有一位学生举起手。此后,举手更多了。教师却从没有催促过任何学生发言。„„引自《卡尔·罗杰斯和非指导性教学》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材料所描述的是何种教学模式? 其涵义是什么?2.材料中的“教师”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有何不同? 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如何?

2.1.1.答:材料体现的是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它的要旨在于,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活动及情感体验,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表现自我、认识自我,最后达到改变自我、实现自我。2.答: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担负着学习的指导责任,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因此,罗杰斯用“促进者”代替了“教师”一词。“促进者”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是指导而是帮助,他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的人,而不是等待着接受某些知识的容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的、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创造一种“安全”的心理氛围。具体表现为:(1)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习什么;(2)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3)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4)维持着某种有益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3.1、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提出的问题。材料(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材料(2):教育基本上是一个演进过程。而且,它是渐近生长的,它扎根于过去而又指向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在此过程的任何阶段上,我们能提出的目的,不

管它们是什么,都不能看成是最终目的,也不能武断地将它们插到后面的教育过程中去。目的是演进着的,而不是预先存在的。目的是演进中的教育过程的方向的性质,而不是教育过程的某些具体阶段的或任何外部东西的方向的性质,它们对教育过程的价值,在于它们的挑战性,而不在于它们的终极状态。1.材料(1)体现的是哪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2.材料(2)所说的是哪种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3.谈谈这两种目标取向各自的缺陷。3.1.1.答:„ „

4.1. 下面是某教师一节课的片段,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的问题。(某教师进行《植物的果实》的教学) 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争论,双方谁都说服不了谁,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相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 哪些不同? 答案就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呢? 为什么都叫它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的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苹果和梨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一个同学说。教师加以肯定。“都有核”,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是吗? 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切开后,教师问:“那核是什么? 知道吗? ”“是种子”,同学们回答。教师说:“它们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是不是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1.材料中这位教师运用的是哪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如何?2.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较好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4.1.1.答:„ „ 5.1.1.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然后回答材料后面的问题。材料(1):如下是关于小学数学科的课程计划的一部分:一年

级:学习加、减法运算。二年级:学习乘、除法运算,并与前面所学联系起来。三年级:学习带括号的运算,并与前面所学联系起来。四年级:学习平方、立方的运算,并与前面所学联系起来。材料(2):下面是一份课程计划:一年级:学习小动物,如兔子或豚鼠的基本需求。二年级:学习植物的基本需求。三年级:开始学习与动植物有关的生态系统。四年级:学习与人类有关的生态系统。五年级:学习作为不同系统的动植物。六年级:学习物理系统——作为一个系统的地球。七年级:学习家庭实用化学。八年级:学习城镇物理学。九年级:学习生物学。十年级:学习化学。十一年级:学习物理学。1.材料(1)体现的是什么课程? 它的特点如何?2.材料(2)体现的是什么课程? 它的特点如何?3.两种课程的关系怎样?5.1.1.答:„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6.1.1.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杜威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就是从“上面”或“外面”对儿童施加强迫教育,让他们去学习成人的经验,而无视儿童“内部”的本能和倾向,教育成为一种“外来的压力”。他在《学校与社会》中说道:“旧日的重心是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在其他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引自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外国教育史》)1.材料中体现了哪两种对教育过程本质理解的观点? 各有什么特点?2.试评价这两种观点。6.1.1.答:„ „ 8.1. 下面材料是对某种教学模式的表达,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的问题。材料:„„这实际上是“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一个情境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由于高级知识总是在解决具体情境中的问题的过程中建构起来,总是情境关联的、非结构性的,所以为了获得高级知识,就需要对同一内容在不同情境中,从不同角度不断加以建构。由此获致的知识不仅是情境关联的,而且也成为每一主体活生生的经验,这种知识可广泛而灵活地迁移。这种教学不是抽象地谈概念如何运用,而是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

中,并与具体情境相结合。每个概念的教学都要涵盖充分的实例或变式,分别用于说明不同方面的含义,而且各实例都可能同时涉及到其他概念。因此,这种教攀绝非为巩固知识、技能而对所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所学内容之意义的不断建构。这种教学的基本信念是:一种内容或知识的意义是多元的、无止境的,不同主体、同一主体在不同情境中会对之不断建构出新的意义。1.材料表述的是哪种教学模式? 它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2.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或环节是什么?8.1.1.答:„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第一节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

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1918年美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它的诞生深受当时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运动”的影响。

2.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1)教育的本质。即教育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教育即生产。

(2)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据此,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①人类经验的分析。②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③课程目标的获得。④课程目标的选择。⑤教育计划的制定。

3.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他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把课程开发的过程解析为如下七个步骤:

(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

(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

(3)将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列次序;

(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5)删除在校外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

(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立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还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局限性表现在: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由于“泰罗主义”充斥其中,导致该理论的机械化。所以这种课程开发理论的科学化水平仍是很低的。„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二) 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主旨在于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 。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如下: (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的实质是对“技术兴趣”的追求。 (三) 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1.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

由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得美国朝野上下感到了一种危机。随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并且拨巨资推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于是“新课程”纷纷出现,此前出现的“新课程”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1959年的伍兹霍尔会议以及布鲁纳在会议上作了《教育过程》报告之后,“学科结构运动”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

2.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它的特征有:学术性、专门性和结构性。

3.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

(1)学术中心课程以学科结构为核心构筑现代课程体系,使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统整和完善,创造了现代化课程的一个范例。

(2)学术中心课程把课程开发的基点落在专门化的学术领域,它不仅尊重了学术逻辑,而且还积极吸收了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所倡导的发展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学术中心课程就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这就使学科课程发展到新的阶段。

(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1.“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的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它的基本内涵。

2.“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课程审议” 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景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3.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实践性课程开发即是以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为核心进行的课程开发,它必须根植于具体实践情境。具体表现上,施瓦布理想中的课程开发基地是每一个特殊的学校。因此,这种课程开发可以称为“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

4.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 所谓“实践兴趣”,亦称“实践理性”,是建立在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理解环境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67460666手机137 8381 6366联系

(五) 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解放兴趣”的追求 1.“概念重建主义者”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被“技术理性”所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适性的程序和规则,这就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反历史的”。

(3)尽管传统课程理论标榜“价值中立”,但它却因此而陷入了一套保守的、使其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念之中,实际上它维持了现行的社会控制体系。

2.“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两种理论倾向 (1)“存在现象学”课程论。该理论认为,课程是“具体存在的个体”的“活生生的经验”或“存在体验”,课程更主要的是个体的“自我知识”,而不只是外在于个体的文化知识。

(2)批判课程论。该理论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它把课程的本质概括为一种社会的“反思性实践”,即行动与反思的统一。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

“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力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它的核心是自我反思,即通过自我反思的行为达成解放。

第二节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 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的贡

1.拉特克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他的教学论具有如下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在此书中,夸美纽斯确立了他的教学原理:

(1)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2)兴趣与自发原理; (3)活动原理; (4)直观原理。

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在教学研究的历史进程中

处于不寻常的地位。他第一次确立起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大教学论》因而也成为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他基于对教学规律的认识而确立起的一系列教学论原理,对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夸美纽斯的许多教学论主张即使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二) 启蒙时期教学论的发展:卢梭与裴斯泰洛齐的贡献

1.卢梭的教学论„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表达了他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思想。

(1)自然教育论:使儿童从社会因袭的束缚与压抑下解放出来,回归人的自然状态,遵循人的自然倾向,使儿童自由成长。

(2)发现教学论:①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②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③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④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2.卢梭对教学论的贡献

他主张教育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和主体地位;主张教学要基于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他把发现视为人的天性,把兴趣与方法视为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把自主的、理性的人格视为发现教学的目的;他确立了活动教学、实物教学等教学形式。可以说卢梭的教学论提出了现代教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他的教学见解洞悉了教学的真谛,指导了两个多世纪的教学改革。

3.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

(1)适应自然的教育学。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而这些天赋力量和才能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教育必须符合这些规律,必须建立在儿童自然发展的基础上并与儿童的自然发展相一致。由此,他希望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他所希望的教育:在儿童发展的前期,用“居室教育学”的方法;在儿童发展的后期,用“基础教养论”的方法。

(2)教育教学的原理:①自我发展原理;②直观原理。 (3)教学的心理学化,即教学研究必须建立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教学原则必须从心理规律中得出,只有

把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教育、教学才能依循人的发展的自然法则进行。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论是夸美纽斯、卢梭教学论的总结与深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推动了教学论科学化的进程。他本人也躬行实践,他的教学论在某种意义上是其终生矢志不渝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总结。所以,他对近代教育实践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19世纪教学论的发展:赫尔巴特的教学论 1.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多方面兴趣”。 2.教学的“形式阶段”如下:

(1)“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2)“联合”,即把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结合起来。 (3)“系统”,即把已建立起的新旧观念的各种联合与儿童的整个观念体系统一起来,概括出一般概念和规律,以形成具有逻辑性的、结构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观念体系。

(4)“方法”,即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3.教育性教学

即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而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为此,它要求教学要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进行,还要求把培养学生品格的教育建立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否则,品格教育就流于虚妄。

4.赫尔巴特对教学论的贡献

他继承并发展了裴斯泰洛齐“把教育心理学化”的理念,充分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他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论;他把兴趣概念引入教学论,指出教学须以培养“多方面兴趣”为任务;他指出教学顺序应建立在掌握知识的心理顺序的基础上,并确立了教学的“形式阶段”;他在其兴趣理论的基础上确立了教养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在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也重视自然科学;他将教养内容体系纳入教学论研究之中,从而克服了既有的教学论的主观主义、心理主义、方法主义的缺陷。

(四) 现代教学论发展的里程碑:杜威的教学论 1.对传统教学论的批判„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杜威认为,古往今来的教学论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上,往往把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客体分裂开来、对立起来

并片面强调一方,由此陷入“二元论”。这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塑造说”或“外烁说”,一种是“展开说”或“预成说”。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忘记了儿童能动的活生生的现实经验。杜威则超越了这种教育本质认识上的二元论,认为发展是儿童在先天本能与冲动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增加经验的意义的过程。由此,他获得的结论是: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

2.基于经验的教学论的内容如下: (1)“经验”的涵义与知行统一论。

经验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这两个方面的“特殊的联合”。经验中包含着主动作用,包含着“做”,包含着“行动”,而观念、知识本质上就是经验,所以观念、知识包含着行动;另一方面,人的行动又是基于观念、知识的,又是受观念、知识指引的,是观念、知识的运行过程、具体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行动也即是知识。由此可见,知和行是统一的,据此杜威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2)反省思维与问题解决教学。

杜威所力倡的“反省思维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深思”。它包括五个要素、步骤或阶段:①问题的感觉;②问题的界定;③问题解决的假设;④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⑤通过行动检验假设。这些同时也是“问题解决”的要求、步骤或阶段。对于这种反省思维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教学不应当是学院式的,而必须与校外和日常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创设能够使儿童的经验不断生长的生活情境——“经验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儿童发现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他所倡导的教学是“问题解决教学”。

(3)经验课程与主动作业。

杜威认为,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当课程统一了儿童的心理的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的经验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经验课程”。具体表现形态就是“主动作业”,这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

3.杜威对教学论的贡献

杜威的教学论深刻总结了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

的教育智慧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谓博大精深。他提出的一系列教学论课题:怎样真正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使教学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进行的问题解决的过程;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行统一;怎样在教学中统一儿童与学科;怎样看待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其他认识过程的关系;怎样在教学中统一儿童与社会;等等。杜威对这些问题也做出了创造性的研究,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些课题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问题,是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所回避不了的。

(五)20世纪教学研究的发展线索

1.20世纪上半叶:科学教学论的早期发展

(1)在西方世界,教学设计研究存在两种典型的风格:一种是信奉“经验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种是信奉“理性主义”,强调理智的适切性,强调与理智相关的人的心理的结构认知过程。„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2)在北美,教学设计研究旨在把关于人的学习的心理过程的研究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连接起来。这样,20世纪的教学论也就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

(3)在欧洲出现的“实验教育学”、“实验教学论”,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实验教育学”。这开启了欧洲科学化教学设计研究的先河。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崛起

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试图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学技术整合起来,把教学设计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理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以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种理论还吸收了自动控制理论和系统论的因素,把教学视为各构成因素、流程和信息控制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

与此同时,在西方世界还产生了一些对教学实践很有影响的教学理论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所谓“三大新

教学论流派”——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发展性教学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展教学论”、德国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为代表的“范例教学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改革课程结构与教学体制,培养儿童优异的智力,进而推动个性整体发展。它们的教学设计主要建立于认知理论的基础之上,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有着不同的旨趣。

3.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 这时期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逐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盛起来。该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对认知策略进行了深化的研究,通过对引导内部学习和思维过程的认知策略的研究,获得了对诸如问题解决、组织信息、降低焦虑、发展自我监控技能、增进积极态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具体策略。

4.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 此时期,那种开发唯一的、对所有教学情境都有效的教学方式的理念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的特性开发出适合于具体的、明确限定的结果的最好方式。学习者与媒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也成为此时期教学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且该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

第三节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一) 课程的涵义

1.课程的三种涵义包括: (1)把课程作为学科; (2)把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3)把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 2.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如下: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环境、教材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

重。

(二) 教学的涵义„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概括地说,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第四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 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现代教育制度把课程简单化为单纯的“制度课程”,通过“制度课程”对教师的教学加以控制,进而实现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控制。因此,现代教育中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过程,即是现代教育日益工具化、日益成为现代科层社会的一个环节的过程。这是“科技理性”在现代教育中日益占据支配地位、日益膨胀的过程。同样为“科技理性”所支配的现代教育科学的兴起加剧了课程与教学的分离,进而加剧了现代教育的工具化。

(二) 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二元论 1.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

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即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则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的、独立的。这种二元论的实质是把知识与知识由以产生和传播的过程割裂开来。这样,原本有机统一的知识就被人为分裂为内容(主要以物化形态存在于书面文献或各类媒体之中) 和这些内容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与方法,这两方面相互独立,机械地发生关系。

2.目标与手段的二元论

这种二元论认为,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到结果的手段。目标与手段是分离的、独立的。其实质是把原本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的活动割裂为目标(计划、结果) 与手段。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一种特定的手段也可以被泛化并被滥用于不同的目标。

3.二元论的实质

把原本内在连续和有机统一的世界分裂为两部分,并使两者对立起来,机械地发生关系,一方控制另一方。这种思维方式产生的根源:一是社会制度的等级对立性质;二是现代社会“唯科学主义”的盛行和科学对世界的全面控制。

(三)20世纪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第一次努力:杜威的贡献与局限

1.课程与教学分离的弊端 (1)导致忽视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境。

(2)如果把运用材料的有效途径看做脱离材料的现成的方法,这会使儿童丧失学习教材的内部动机,其学习行为会受各类外部动机所支配。

(3)导致学习行为本身成为一个直接的、有意识的目的。

(4)在心理和材料分离的概念的影响下,方法往往成为枯燥的、割裂的常规,成为机械沿袭的指定的步骤。这样,方法就成为教师和学生必须遵循的僵化的教条。

2.杜威关系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实质: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

杜威指出,实用主义的认识论的本质特征“是坚持认识和有目的地改变环境的活动之间的连续性”。他认为,课程与教学的统一在本质上是由经验的性质所决定的。经验是对所尝试的事情和所承受的结果之联系的知觉,完善的经验是物我两忘的,真正的教育是心理与逻辑、方法与教材、教学与课程彼此间水乳交融、相互作用、动态统一的„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3.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两个内涵 (1)教材与方法的内在的连续性。 (2)目标与手段的内在的连续性。 4.杜威的贡献

深刻揭示了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根源,进而在其独特的实用主义“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整合了课程与教学,并消解了其他形式的教育的二元对立。

杜威的局限性:

(1)由于杜威所处的时代正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期。所以他的思想中具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存在着科学崇拜的成分。

(2)“实践理性”追求民主追求对意义的“一致性解释”,但这种理性缺乏“反思精神”,所以“达成一致”也可能被作为一种控制方式来使用。这样,“实践理性”距离追求主体的自由与解放的“解放理性”尚有距离。

(四)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课程教学”的理念

1.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实质:以“解放兴趣”为核心。 2.“课程教学”理论的内涵包括: (1)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 (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 (3)课程作为教学事件。

„ „ „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18年,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C 】出版了《课程》一书,该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诞生。A .施瓦布B .卢梭C .博比特D .查特斯

2.“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D 】A .实践性课程B .活动课程C .隐性课程D .学术中心课程 3.施瓦布主张的课程开发的方法是【D 】A .任务分析B .活动分析C .工作分析D .课程审议

4.“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C 】A .“实践兴趣”B .“技术兴趣”C .“解放兴趣”D .“工具理性”„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25.忠实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A 】A .线性的B .非线性的C .复杂的D .不可预知的

26.在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下的教学设计中【D 】A .教师是被排斥的B .学生被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C .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D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27.古巴和林肯划分的“第四代评价”在本质上是【D 】A .测量B .描述C .判断D .协商

28.迄今为止最全面、最有效的评价模式是【D 】A .目标达成模式B .差别模式C .外貌模式D .回应模式

29.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是【A 】A .学校B .校长C .教师D .学生

30.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是【D 】A .获得知识,形成技能B .协作C .会话D .意义建构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的“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 32.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是什么? 33.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需明确什么? 34.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关系是什么? 35.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31.(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3)活动教学和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32.(1)学习者的需要,即儿童人格发展的需要。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尊重学习者的个性、体现学习者的意志的过程,一句话,是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从空间维度看,是指以儿童所在的社区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需求。从时间维度看,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求,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3)学科的发展。儿童由自然人发展为文化人的基本途径就是通过学校课程而学习学科知识、继承文化遗产。因此,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成为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33.(1)教学对话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的。(2)教学对话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3)教学对话以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表达为特征。

34.(1)二者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经验课程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学科课程则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2)二者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课程也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35.(1)学生被分配于各自固定的班级。(2)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3)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4)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加以确定。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2分,共24分) 36.试述教育过程的本质。

37.试述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

36.(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又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第二,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一般认识过程与教学认识过程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学认识过程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学生认识的特殊性和教师认识的特殊性两个方面。学生认识与成人认识既有区别,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的思维方式和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认识的特殊性。(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37.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中的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心理表征是结构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的统一。(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传递过程。(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构成,其中情境是意义建构的基本条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会话是意义建构的具体过程,而意义建构则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以主动地建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 „ 如需精美完整排版,请QQ: 67460666 手机:137 8381 6366 联系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l 小题。共l6分)

38.下面材料是关于某种课程的叙述,仔细阅读,然后回答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材料:这种课程的内容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禁忌,等等,可以说非常广泛,这便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它对学习者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在学习历史时,由于学生了解了先辈们在外来侵略面前临危不惧、勇敢顽强、前仆后继地进行反抗,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事实,便会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从而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信念。但是,因为某个教师

教学态度不认真,或者品行不端正,或者对学生不尊重、不诚恳、不关心,甚至仅仅因为教师的仪表有问题,就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科目缺乏兴趣。所以,教育者的教育艺术就要集中体现在如何发挥它的积极教育影响和如何减少它的消极影响上。这段材料体现的是哪种课程,其涵义和特点是什么? 结合材料谈谈开发和实施这门课程需注意哪些问题?

38.这种课程是隐性课程。它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特点:(1)它的影响具有弥散性和普遍性。(2)它的影响具有持久性。(3)它的教育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又可能是消极的。(4)它的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又可能是非学术性的。注意的问题:(1)开发者和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2)开发者和实施者要基于对学生的理解而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3)开发者和实施者要明确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发和设计。(4)开发者与实施者要有选择地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相关文章

  • 自考03005护理教育导论自考核心考点笔记自考重点资料小抄
  • 03005 护理教育导论(新版) 笔记依据教材 <护理教育导论>(2011年版) 郑修霞 主编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笔记依据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护理教育基础理论 第三章 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 第四章 护理教学方法与技巧 第 ...查看


  • 教师个人三年研修计划
  • 教师个人三年研修计划 大河坎镇歇马九年制学校 上博翔 一. 指导思想: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人在未来的三年内决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育才理念,以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质 ...查看


  • 河南省自考助学专业管理系统
  • 河南省自考助学专业有关业务说明 来源: 作者:省自考办 一. 助学专业课程设置 助学专业与面向社会开考的专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是一样的,课程成绩和毕业证的使用上也是一样的,全国通用,国家承认学历.所不同的是部分课程考试的组织者不同, 还有免考 ...查看


  • 自考毕业自我总结
  • 篇一:自考毕业自我鉴定 自考毕业自我鉴定 回顾这两年的自学历程,虽然忙但很充实.在工作中,我做到服从指挥,认真敬业,工作责任心强.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加时加班.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由于是边工作边参加自考,学习的时间只能从工作.生活的缝隙中 ...查看


  • 浙江省2014年10月自考教育心理学真题
  • 绝密 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题 课程代码:02111 写在答题纸上㊂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㊁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㊁ 姓名㊁ 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 ...查看


  • 自考选什么专业比较好
  • 自考选什么专业比较好 选报误区一 光看好考,不求实用 案例:小力中专毕业后,进入一家公司从事电子技术工作,由于学历不高,小力始终在基层工作.为了提升自己,小力决定自修一个专科,为了早点拿到文凭,他选择了比较好考的文秘专业.三年后,小力终于拿 ...查看


  • 自考法律学历本科
  • 北京大学法律专本科学历 法律专本科学历教育是中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定开考的高等教育专/本科学历专业,所设课程16门/15门,课程设计的入门起点低,循序渐进,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本专业的考试课程采用学分计算,课程考试合格,可获得由主考院 ...查看


  • 局党政办公室2006年工作要点
  • 局党政办公室2006年工作要点.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本文由cdled007贡献 doc文档可 ...查看


  • 安徽宣城自考报名时间
  • 安徽省2012年1月考试仍采用网上报名方式进行.报名网站的网址为:(http://zk.ah163.net).不再接受考生的手工报名. 1.所有考生全部通过网上电子银行支付,考生可以从工行,农行或建行任选一家进行网上支付. 2.网上报名仅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