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案例分析

一节 “ 特别 ” 的历史课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

2005 年 11 月 11 日 , 本人在网上看了宁夏西吉县回民中学杨评仁老师写《历史》必修 II 第三单元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教学实录。这节课讲述新中国成立后 ,50 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的历史。由于该课内容多 , 时间跨越大 , 枯燥乏味 , 高一的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经济常识 , 要上好这样的一节课难度比较大。

尽管该课教学的难度很大 , 但是杨评仁老师改变教学模式 , 采用邀请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其亲身经历和感受 , 学生自由提问的方式 , 最后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建国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究竟该如何看待,题目自拟。可见 , 这种教学模式 , 教学效果很好。

二、案例介绍:

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前 , 杨评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 : 指导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将准备的六个问题给学生,供四个小组去选择和研究。再让学生在课中进行讨论、汇报和发言。可当一位小组长想让她的爷爷现场给同学们讲述一下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的历史时 , 杨评仁老师认为这样一来可以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 , 就同意了。

杨评仁老师于是改变教学模式 , 将学生的爷爷请进了课堂,让他为同学们讲述了那段令人难以忘怀又难以理解的时代,老人娓娓动听的讲述把同学们仿佛又带进了哪个热情似火而又荒唐的年代。在老人刚讲述完后,课堂上的提问竟然好像变成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同学们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针对老人提了出来,老人都一一的耐心解答。活像一个记者招待会。

当学生的提问已经到了火候时,杨评仁老师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谈谈应从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中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由于同学们早有准备,因此他们的辩论激烈,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沉浸在了热烈的探讨情景之中。下课的铃声响了,杨评仁老师就趁势给他们布置了课后作业,让他们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内容就是谈谈自己对建国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究竟该如何看待,题目自拟。同学们很爽快的答应了,并且还保证一定会做的更好的。课后,同学们的课后作业不仅完成的很好,而且还谈了自己对学习历史的很多看法。

采用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其亲身经历和感受 , 学生自由提问的方式 , 效果显著。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欠缺。例如 , 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时间和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 , 都不容易把握 , 造成拖堂现象 . 又如 , 学生的提问空泛 , 耗时过多 , 教师缺乏有效的调控。

三、案例分析 :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杨评仁老师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节课的教学 , 贯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就该课的教学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首先 , 从课堂教学角度看 , 该课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诚如有一位同学在课后的小论文中写的: “ 老师!谢谢你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以后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学习好历史的! ”

其次 , 从教学模式看 , 该课注重通过一位学生爷爷的现场讲述和问答 , 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外课程资源 , 并且比较真实可信。在学生的提问和辩论中 , 学生逐渐能分析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的原因。该种教学模式 , 教师居于 “ 幕后 ”, 学生走到 “ 台前 ”, 给学生充分表现的空间。

再次 , 从学生角度看 , 该课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以及辩论的能力 , 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整堂课 , 学生积极提问 , 然后进行激烈的辩论 , 学生得到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 :“ 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 ( 真实情境 ) 中的体验。 ” 。杨评仁老师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节课的教学中 , 采用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时间和学生自由提问 , 正是将情境和体验结合起来 ,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 , 让学生从中体验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同时 , 通过写历史小论文 , 老师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 ,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之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实施素质教育。

一节 “ 特别 ” 的历史课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

2005 年 11 月 11 日 , 本人在网上看了宁夏西吉县回民中学杨评仁老师写《历史》必修 II 第三单元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教学实录。这节课讲述新中国成立后 ,50 年代到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的历史。由于该课内容多 , 时间跨越大 , 枯燥乏味 , 高一的学生又缺乏相应的经济常识 , 要上好这样的一节课难度比较大。

尽管该课教学的难度很大 , 但是杨评仁老师改变教学模式 , 采用邀请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其亲身经历和感受 , 学生自由提问的方式 , 最后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自己对建国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究竟该如何看待,题目自拟。可见 , 这种教学模式 , 教学效果很好。

二、案例介绍:

在《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前 , 杨评仁老师的教学设计是 : 指导学生分成四组,同时将准备的六个问题给学生,供四个小组去选择和研究。再让学生在课中进行讨论、汇报和发言。可当一位小组长想让她的爷爷现场给同学们讲述一下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的历史时 , 杨评仁老师认为这样一来可以对学生进行现场教育 , 就同意了。

杨评仁老师于是改变教学模式 , 将学生的爷爷请进了课堂,让他为同学们讲述了那段令人难以忘怀又难以理解的时代,老人娓娓动听的讲述把同学们仿佛又带进了哪个热情似火而又荒唐的年代。在老人刚讲述完后,课堂上的提问竟然好像变成了一个记者招待会,同学们所有的问题一下子针对老人提了出来,老人都一一的耐心解答。活像一个记者招待会。

当学生的提问已经到了火候时,杨评仁老师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谈谈应从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中应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由于同学们早有准备,因此他们的辩论激烈,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沉浸在了热烈的探讨情景之中。下课的铃声响了,杨评仁老师就趁势给他们布置了课后作业,让他们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内容就是谈谈自己对建国二十多年来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究竟该如何看待,题目自拟。同学们很爽快的答应了,并且还保证一定会做的更好的。课后,同学们的课后作业不仅完成的很好,而且还谈了自己对学习历史的很多看法。

采用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其亲身经历和感受 , 学生自由提问的方式 , 效果显著。但在具体操作中还有一些欠缺。例如 , 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时间和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 , 都不容易把握 , 造成拖堂现象 . 又如 , 学生的提问空泛 , 耗时过多 , 教师缺乏有效的调控。

三、案例分析 :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杨评仁老师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节课的教学 , 贯彻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 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人就该课的教学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首先 , 从课堂教学角度看 , 该课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观察、发现和交流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主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激发起了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诚如有一位同学在课后的小论文中写的: “ 老师!谢谢你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我以后会因此而更加努力学习好历史的! ”

其次 , 从教学模式看 , 该课注重通过一位学生爷爷的现场讲述和问答 , 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外课程资源 , 并且比较真实可信。在学生的提问和辩论中 , 学生逐渐能分析经济建设发展和曲折的原因。该种教学模式 , 教师居于 “ 幕后 ”, 学生走到 “ 台前 ”, 给学生充分表现的空间。

再次 , 从学生角度看 , 该课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以及辩论的能力 , 有利于培养学生素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整堂课 , 学生积极提问 , 然后进行激烈的辩论 , 学生得到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 :“ 学习是基于真实世界 ( 真实情境 ) 中的体验。 ” 。杨评仁老师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节课的教学中 , 采用学生的爷爷现场讲述时间和学生自由提问 , 正是将情境和体验结合起来 ,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发展的良好土壤和环境 , 让学生从中体验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同时 , 通过写历史小论文 , 老师把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 ,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之外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实施素质教育。


相关文章

  •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第12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泉州培元中学 陈 跃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维目 ...查看


  • 戈尔巴乔夫教案
  •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体系结构.地位: 结构:本课是世界经济改革体系中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下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地位:二战后苏联改革有利于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曲折性.艰苦性.复杂性 2.编排特点:承接苏联经济制度确立,利用 ...查看


  •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二第11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是必修 ...查看


  •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 麻城集美学校 2014年秋文综组 八 年 级 历 史 集 体 备 课 教 案 第六单元 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单元教材分析 经济和社会生活是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原动力,决定了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社会生活是历史的外 ...查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课程 教学大纲 广东工业大学社会科学部 2003.11 目 录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授课大纲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教学重点 (二 ...查看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教案 1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革命前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是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历史背景:了解革命的经过:简述<权利法案>的基本内容,知道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 ...查看


  •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重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难点]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事物发展的前提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理解: ①联系实际,正确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 ...查看


  • 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 新课程提倡在物理教学中注重科学探究,把探究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但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总怕探究不成功,探究时间过长,探究方向偏离教材,从而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所以往往先把探究的各个环节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然后让学生装模作样 ...查看


  • 如何上好政治课 1
  • 摘   要:政治课能否受学生欢迎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教学的投入与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明确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者,思考者和探究者. 关键词:备课;教学内容;方法 新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