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体系结构、地位:

结构:本课是世界经济改革体系中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下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地位:二战后苏联改革有利于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曲折性、艰苦性、复杂性

2、编排特点:承接苏联经济制度确立,利用时间顺序展开的一系列改革

3、教学思想方法:以小见大、对比法、分析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曲折、艰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新授课,1节课

二、分析课标:1、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通过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艰苦、复杂 ①掌握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从中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②运用材料解析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分析学情:本教学设计中,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层次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这适合于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的不同学法特点的考查。可以适当地根据同学们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学习层次中的响应表现来给出恰当的评价。 可通过自我测评、小组测评和教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同学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对同学们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

导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放图)我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斯大林经济制度建立,归纳了斯大林模式有: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特点,今天我们就探究苏联在此之后的经济改革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

(1)片面发展重工业;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

国家推行的是什么类型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一、[达成目标]掌握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从中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层次:对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记忆)。

1、先看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材料:

改革的内容:

(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2、与赫鲁晓夫改革不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工业,推行新经济政策,前期取得显著效果,但后期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拖跨了美国经济,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改革的内容

(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戈尔巴乔夫:

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最为改革重点

第二层次: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思考]结合上表思考:

(1)三次改革要解决的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次改革分别试图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突破?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打破斯大林模式,纠正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赫鲁晓夫试图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戈尔巴乔夫则试图从经济、政治上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结果: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没能打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2)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你能体验出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 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达成目标] 运用材料解析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层次: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探讨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二: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苏联汉学家齐赫文后来就对中国记者说过,赫鲁晓夫也曾尝试改革僵化的经济,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自留畜,开了自由市场,“你们一反修正主义,他吓坏了,规定自留地上不得种经济作物,别墅不得盖两层,自留畜不得超过一头带小牛的奶牛,自由市场只能出售自产的多余农副产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 沉思》

材料三: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请回答:(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缺乏科学的实验、严重脱离实际、瞎指挥;改革急于求成、实行冒进政策;改革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正确方向,不能长期坚持;在全盘否定斯大林后继续搞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等等

探究二:阅读材料,探讨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有关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材料一: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时间

1966~1970年

1971~1975

1976~1980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8.5% 7.4% 4.4%

材料三:70、80年代,苏联生活物资奇缺,城镇居民在排长队购买生活用品的情形。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

(2)仔细阅读材料二,分析并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农业增长速度始终缓慢等

(3)材料三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重视工业的发展,导致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积聚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等。

1.结合以上三个探究的结果,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改革有它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⑴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挫折和困难,但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结合以上探究结果及你的认识,简要归纳总结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⑴变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⑷必 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急躁冒进;⑸要坚定地顺应国际潮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但也要顶住外国压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⑹无论进行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忽视经济建设,都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放在首位;⑺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等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不同层次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模块化,有利于不同梯度的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到达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也便于课堂的灵活操作,可以逐步的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但根据课标要求需要补充的内容太多,课堂容量较大,可要求同学们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也可以对相关知识作进一步的取舍,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灵活处理,如,减少某些中间环节、灵活处理某些知识等;高一的同学还不能适应综合性的、相对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的开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体系结构、地位:

结构:本课是世界经济改革体系中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下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地位:二战后苏联改革有利于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曲折性、艰苦性、复杂性

2、编排特点:承接苏联经济制度确立,利用时间顺序展开的一系列改革

3、教学思想方法:以小见大、对比法、分析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曲折、艰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2)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四)课时安排:新授课,1节课

二、分析课标:1、熟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教训。理解历次改革的成效及局限性。

2、通过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曲折、艰苦、复杂 ①掌握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从中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②运用材料解析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三、分析学情:本教学设计中,提供了不同的学习层次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这适合于对不同层次的同学的不同学法特点的考查。可以适当地根据同学们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的学习层次中的响应表现来给出恰当的评价。 可通过自我测评、小组测评和教师测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同学们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撰写小论文等形式对同学们作出恰当的评价。

四、教学过程:

导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已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放图)我们通过上节课学习斯大林经济制度建立,归纳了斯大林模式有: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特点,今天我们就探究苏联在此之后的经济改革

(苏联)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和重工业相比较,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苏联国民经济》

(1)片面发展重工业;

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大国的崛起》

国家推行的是什么类型的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道:“……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

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

一、[达成目标]掌握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从中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第一层次:对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记忆)。

1、先看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材料:

改革的内容:

(1)农业方面的措施有: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

(2)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各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通过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2、与赫鲁晓夫改革不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侧重工业,推行新经济政策,前期取得显著效果,但后期与美国搞军备竞赛,拖跨了美国经济,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

改革的内容

(1)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2)农业:①扩大农场和农庄自主权; ②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③提高农产品价格;④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3、戈尔巴乔夫:

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最为改革重点

第二层次: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思考]结合上表思考:

(1)三次改革要解决的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次改革分别试图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突破?结果如何?

[参考答案]打破斯大林模式,纠正斯大林模式带来的弊端;赫鲁晓夫试图以农业为突破口、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戈尔巴乔夫则试图从经济、政治上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结果: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没能打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导致苏联解体。

(2)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过程及其结果中你能体验出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怎样的特点?[参考答案] 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二、[达成目标] 运用材料解析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层次: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探讨赫鲁晓夫改革的有关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材料一: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 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二: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苏联汉学家齐赫文后来就对中国记者说过,赫鲁晓夫也曾尝试改革僵化的经济,允许农民拥有自留地、自留畜,开了自由市场,“你们一反修正主义,他吓坏了,规定自留地上不得种经济作物,别墅不得盖两层,自留畜不得超过一头带小牛的奶牛,自由市场只能出售自产的多余农副产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 沉思》

材料三: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请回答:(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缺乏科学的实验、严重脱离实际、瞎指挥;改革急于求成、实行冒进政策;改革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正确方向,不能长期坚持;在全盘否定斯大林后继续搞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等等

探究二:阅读材料,探讨有关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有关问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如下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回答)

材料一: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苏联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

时间

1966~1970年

1971~1975

1976~1980年 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 7.8% 5.7% 4.3% 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 8.5% 7.4% 4.4%

材料三:70、80年代,苏联生活物资奇缺,城镇居民在排长队购买生活用品的情形。 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所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使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

(2)仔细阅读材料二,分析并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农业增长速度始终缓慢等

(3)材料三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改革中存在什么问题?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参考答案]重视工业的发展,导致工农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影响:严重挫伤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积聚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等。

1.结合以上三个探究的结果,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参考答案] 社会主义改革有它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⑴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挫折和困难,但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树立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结合以上探究结果及你的认识,简要归纳总结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⑴变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实际生产力水平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⑵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⑶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工业、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⑷必 须坚定地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急躁冒进;⑸要坚定地顺应国际潮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但也要顶住外国压力,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⑹无论进行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不能忽视经济建设,都必须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放在首位;⑺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等等。

五、教学反思: 通过分阶段、分层次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不同层次的知识要点和能力要求模块化,有利于不同梯度的学生掌握不同层次的知识和到达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也便于课堂的灵活操作,可以逐步的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但根据课标要求需要补充的内容太多,课堂容量较大,可要求同学们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教师也可以对相关知识作进一步的取舍,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灵活处理,如,减少某些中间环节、灵活处理某些知识等;高一的同学还不能适应综合性的、相对复杂的思维活动的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的开展。


相关文章

  • 泰戈尔-对岸教案
  •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诗人对于"对岸"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景描绘,体会其热爱大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故土,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2. 了解泰戈尔及其诗文特点,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的象征意象 三.教学难点: ...查看


  • 诗两首(纸船.泰戈尔[母亲])教案
  •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冰心.泰戈尔的作品及创作风格,培养文学情趣及文学素养. 2. 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学习朗读的技巧,有表情的朗读.背诵这两首诗歌. 3. 学习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感受诗歌独特的语言和情感魅力,培养鉴赏诗歌的能 ...查看


  • [纸船]教案
  •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纸船>教案1 课标要求 1.了解作者主要情况及其主要作品. 2.揣摩修饰性词语的作用. 3.熟读诗作,体会作者丰富.奇特的想象. 4.理解作品中的童心童趣. 5.体会朴素的语言,明快的格调. 学法点悟 1.通过 ...查看


  • 我一无所求教案及反思
  • <我一无所求> 泰戈尔 一.导入 1924年泰戈尔到中国访问,对中国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当他离开北京,走出寓所的时候,有人问他"还有没有东西没带走啊?"他摇摇头说:"Nothing but my h ...查看


  • [散文诗两首][金色花]教案1
  • <金色花>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 ...查看


  • 散文两篇教案
  • 散文两篇教案 霞 2006.9.27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研读重点段落, 深入领会语句的深层含义鉴赏作品的哲理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朴素纯 ...查看


  • [金色花]教案 2
  • <金色花>教案 吴雪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各种方式(听读.自由读.表演读.配乐齐读)朗读诗歌,使学生把握诗歌 ...查看


  • 金色花七年级语文教案
  • 语文学科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24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 ...查看


  • 金色花的教案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散文诗的精美语言,体会浓浓的母子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各种方式(听读.自由读.表演读.配乐齐读)朗读诗歌,使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通过自主.合作的学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