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甘肃彩陶文化

第二讲 甘肃彩陶文化

在瑞典考古学家安特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80周年之际,甘肃省正式挂牌成立了甘肃省彩陶会和兰州市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省市领导都参加了揭牌仪式,瑞典专家也专程发来贺电,表示愿与甘肃省有关专家共同探究人类的远古文化。 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在黄河流域发源和流行,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地区以其众多的彩陶文化遗存成为研究关注的重要区域。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华远古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甘肃省的彩陶制作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不仅代表了中国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古代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辉煌的。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彩陶是中华远古文化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中国新石器时期彩陶之冠。甘肃彩陶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甘肃彩陶造型之多样、制作之精美、色彩之艳丽、形式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厚,在世界彩陶文明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在甘肃,许多人都认为:“世界彩陶在中国,中国彩陶在甘肃。” 甘肃彩陶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一直延续、发展,文化脉络不断,让中国最早的古文化惟一没有间断和消失。即使是在中原地区彩陶文化衰落时,甘肃的彩陶文化仍然延续了数百年。 甘肃彩陶的类型分布:老官台文化彩陶,大地湾文化彩陶,马家窑彩陶文化,齐家文化与辛店文化的彩陶,寺洼文化、卡窑文化和沙井文化的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以甘肃省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文物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化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具有世界意义,永载人类文明的史册。临夏彩陶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在西北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家窑文化的精华(距今四、五千多年)以精细优美、新颖别致而著称。1954年出土于积石山县三坪的高49.3厘米的彩陶瓮,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彩陶王”.

一 、陶器产生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适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远古先民的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古代曾有“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陶器伴随着农业和定居生活而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在当时人们的

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人们长期积累了用火经验,了解到陶土具有可塑性和经烧制后具有一定硬度的特点后,于是逐渐掌握了制陶技术,制作出适应各种用途的各种形状的陶器。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作饮食、汲水盛水、贮藏、烹饪的器皿,在生产活动中有用作捻线的纺轮、揉皮的锉、狩猎的弹丸、捕鱼的网坠、收割的刀、制陶的拍等工具,并且还用作装饰品中的环、簪等。由于陶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当时的人们非常精心地制作和用纹样装饰陶器,而制陶也代表着当时的工艺水平。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中国是世界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在距今八千年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已大量地生产陶器。彩陶是在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因为制作彩陶有三个重要的条件:首先要掌握颜色的使用知识。我国早期彩陶上彩绘的颜色多为褐红色,化验结果,褐红彩的主要着色剂是铁”。彩陶兴起的另一条件是要有较高的烧制技术,如果烧制陶器的温度不高,陶器上绘制的颜料就会脱落,这就必须具备密封程度强而窑温较高的条件。彩陶兴起还要有一个条件,需在质地光滑的细泥陶上才能显出颜料的色彩感,并且用笔得以流畅无阻。 我国新石器时早期的陶器总体都是手制的,对陶土的选择和加工的经验还是不够的,陶土未经充分滤净,也没有经过足够的揉压而变柔韧。而且陶窑欠佳,火候还不够高,由于陶胚受热不均匀,陶器各部分色泽不

一。对颜料的选择和加工也不够精良,红色不纯而呈灰暗。由于以上因素,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一阶段出现的彩陶的发展较缓慢,只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出现了专业的陶工,彩陶才进入繁荣兴盛的阶段。

二、中华彩陶种类及制作

我国早期陶器均为手制,有敷贴模制、泥条盘制、捏制和分段拼制等制法。

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黏十,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有资料考证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早期。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此符号为“±”即6875年加240年或减240年,断代测立所用的有机材质不一,可能有50O年左右的宽容度。),系夹砂红陶,质地较粗糙,外表饰绳纹。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的裴李岗义化的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 、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磁山义化(公元前5400乍F~公元前5100年)的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型,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剌纹、划纹、乳丁纹等。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公元前7800年--公元前4800年)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较之上述陶器较为不同的是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义化、大汶口义化、龙山义化等义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遗址发掘中,出十了大量 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彩陶 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度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义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两、宁夏、河南、河北、山两、山东、江苏、四川等地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两两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纯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蛀、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彩,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几何纹,多从抽象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③编织纹,有线纹、蓝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其分布区域为甘、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半底,大口、曲肇、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其纹饰有①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②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③编织纹,有线纹、蓝纹、绳纹④几何纹,主要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欠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900。纹饰有:①人物纹,如1973乍F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十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15人分3组丁拉手跳舞的形象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 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川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

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代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尤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据放射性碳元素断代,为公元前2350年----公元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己与上述义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

黑陶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在制陶工艺中可以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种较之彩陶史加丰富,亦渐规整。主要有罐、盆、鬲、觑、豆、杯、鼎等。其造型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具美感。如鬲实在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变鼎实心三足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时扩大了与火的接触面积,缩短了炊煮时间;而鬲的造型也因3只丰满的袋足显得尤为稳定和匀称,并在稳定中透露出灵活的韵味。而由鬲演变而来的不仅形体奇特,而且能给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鸟类的启示,很像一只仲着长喙

的鸟,亦有3只袋足稳

定而立,然在形体结构上与鬲有所不同,它一侧鸟啄式长流向上、向外仲展,显得非常活泼、灵巧,与曲线相呼应,形成新的平衡,使它既便于握持和提取,又便于倾倒器中之物,并富于形式美,成为黑陶工艺杰出的代表,体现了山东龙山义化的发达水平和制陶匠师高超的设计能力。其他像杯、豆、瓿、篱等器物的设计亦颇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较之彩陶亦丰富多样,如器盖的增加,一盖两用,以动物作盖等。 黑陶的制作,早期的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其器胎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至山东龙山文化已普遍采用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冈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圆形,胎体极薄且匀,具有黑、薄、光等特点,故有“蛋壳陶”之誉。黑陶的装饰极简朴,除早期采用泥条盘筑法而有编织纹、蓝纹、绳纹及某些以镂空的手 法雕镂出的花纹外,一般不住重装饰,而是以器体造型的丰营多便和设计的新颖巧妙取胜。山东龙山义化黑陶在轮制过程中,在器体上留下了许多意外的凹凸线条(亦有人称为轮纹和旋纹),也具有一种韵律美。

白陶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全商代冈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 卣、 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仝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据残片复原的商代《白陶壶》,其主体以浅浮雕雕出相对的双夔,底层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云雷纹,底纹与浅浮雕层次分明,错

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华贵。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渐消失。

印纹陶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尊等,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其纹饰是用印 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由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 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而有韵律感。

印纹陶的装饰制作较为简单,冈此,简单易行,适合大量生产,故它在一定区域内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一种制陶工艺。它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两、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

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暗纹陶器、彩绘陶器等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而走向衰落,直至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彩绘陶器 即陶器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彩色纹饰,色彩易脱落,兴于战国、盛于汉代。器型多为仿青铜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盘、碗、壶、盒、鼎、 、炉、豆、敦、罐等。制作方法分轮制和模制两种。 以轮制居多。胎色有灰、褐两色。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后再敷白粉一层,然后用黑线、红色及其他它色彩彩绘。褐胎多敷白粉或黄粉,后多用红色彩绘,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另外还有用金银绘线的。到了汉代,其色彩又增加,使用红、灰、褐、绿、蓝、黄、橙等色彩彩绘。纹饰有:①几何纹,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纹、锯齿纹、菱形纹、三角纹、方格纹、圆圈纹等;②云纹;③花瓣纹,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纹样;④鸟兽纹、龙纹、凤纹、 铺首等纹样。其纹样组织多为二方连续,加之鲜明醒目、埘比强烈的色彩,使彩绘陶器更为灿烂丰营

彩绘陶器主要作为明器,用于陪葬。故在盛行厚葬之风的汉代尤为流行。它产生于中原,后扩展到全国各个地区,以河南洛阳、辉县、陕县,湖南长沙、常德等地出十较多。

三、彩陶艺术特点

上古时期的中国各文化类型的彩陶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格:或秀美;或繁丽;或明快;或柔和;或刚健;或精致;或粗豪。尽管各文化类型彩陶的面貌千姿百态,但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长期过程中,这些文化类型的彩陶,有的承袭发展;有的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又具有共同的艺术特点,并且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下面,对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试作探讨:

(一) 以意写形, 中国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表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设计意图。由于中国彩陶艺术注重立意,即以意取形,以意设形,以意写形,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图案的构成不受自然形体的束缚而灵动多变。由于意的转借和复合,造成形的转借和复合,就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显示出卓越的构成能力,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

(二) 彩陶图案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上古时期的彩陶图案,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形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也有作等距的定点排列,图案是以静态为主的。而中国的彩陶图案,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彩陶图案是以动态为主的,常把花纹组织在动的格式中,而有跃动奔放的气势,花纹也多以弧线、弧形和圆点构成,在动的格式中充分舒展,使图案具有流畅柔美的抒情风格。

在中国彩陶和各种动的格式中,旋式是一种主要的图案格式。彩陶图案有各种各样的旋式:马家窑类型彩陶上有以一个大旋纹占满画面,而以中间的旋心来制动图案的全局。马家窑和半山类型、大汶口和大溪文化彩陶图案中,有作二方连续而相反相成的旋纹,像转动着的辐辏一样。马家窑和半山盆、钵内有以三个以上的旋心连成一圈旋纹,有着不住地循环旋动的感觉。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也有一上一下、勾连而成的涡旋纹,最后简化归纳成太极式的旋纹。彩陶图案中各种样式的旋纹,以反复不休循环不已的旋动,突破固定空间的限制而持久地律动。旋式纹样在中国传统图案中一直被延用发展着,成为传统图案的主要格式之一。

彩陶图案中的斜列式也是一种具有动感的格式。如果说旋式是曲线的流动,那么斜线式则是直线的冲动。如庙底沟类型晚期彩陶中不对称的流动散点式构成的图案,就是以斜列格式统一的。在庙底沟、马家窑、半山等类型文化的彩陶上,还有斜列式和旋式结合而构成的图案,等距交错式的旋动 此外。彩陶图案中还有波状、垂弧、折线、之字形等动的格式。中国彩陶图案主要采用动的格式,以连续不断的运动突破空间和引用的限制,表现出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强盛的创造力。

(三) 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 中国的原始艺术中,最发达和主要因素之一的是图腾艺术,图腾艺术也可以视作是族文化的徽纹,因此要求简明、醒目,彩陶图案能用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纹样来标志出某种图腾或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比如庙底沟彩陶的正面飞鸟纹的形象只用一个圆点、一个弧形三角和三根细短线来表示。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相反的弧线来示意。其它如半坡彩陶的鱼和人面结合纹;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八角星纹;石岭下彩陶的月牙形鲵鱼纹;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米字或十字纹、蛙形纹;半山、马厂类型彩陶的神人纹;火烧彩陶上的蜥蜴纹;辛店文化彩陶的日月纹和羊头状双钩曲纹;沙井彩陶的水鸟纹等,都是具有徽号性质的纹样,这些标志性纹样的造型单纯而鲜明,具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远在七千多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彩陶钵内就绘着具有标记性质的彩绘符号。而半坡、马厂、四坝等文化类型彩陶上也有刻或绘写的带有文字性质的指事符号,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有鸟和山、斧等属于象形的符号。而以后出现的甲骨文,则是由指事和象形相结合的会意文字。有的甲骨文,也是图腾的简约标志,同样是把物体本身或物体之间的联系用简炼的标志性纹样概括出来。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而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凝炼成标志性很强的纹样。而这种纹样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装饰艺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四) 彩绘纹样与造型完美的结合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以彩绘纹样图案与造型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中国彩陶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谐调。

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而设计出图案的骨式和在器物上的部位。如上文已述的大汶口文化和半山类型的腹部圆凸的彩陶,无论在正平视和俯视时都看到完美的图案画面,体现出卓越的立体设计技巧。尤其彩陶纹样随着彩陶器形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外形的变化而相应地起承转合。中国彩陶的造型既符合实用的要求,而绘于器形上的纹样又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族文化的风采。有的彩陶如鸟形壶、兽体双联罐、人形罐、人头形器口瓶等,纹样与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种浑然一体地表现其立意的艺术手法,自彩陶起始,也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和传统雕塑的一种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五)单纯强烈的艺术风格 由于彩陶图案有明确的立意,于是有肯定的造型和简洁的艺术语言。动的图案格式给人以强烈兴奋的感觉,使图案具有扩动的力量感,对人们产生很强的直觉的吸引力。标志性强则是省略去被描绘物象的特点不明显的细节,而集中地表现具有特征的鲜明的形象,使纹样的直观性很强,直接地给人以一目了然的印象,造型和纹样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整体的感受。由于以上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彩陶的单纯强烈的艺术风格,从而强有力地表现出氏族社会晚期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和美的观念,至今使我们感到文明时代开拓者的雄浑强烈的表现力。

四、彩陶文化价值

彩陶艺术是青铜艺术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中国广阔地域内以彩陶为主要方面的陶器艺术达到的高度成就,为殷周青铜艺术的汇成和发展奠定了雄浑的基础。

中国彩陶艺术是传统艺术的光辉起点,在中国现存的原始艺术中,彩陶艺术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部分,它是最早以彩绘图案纹样与造型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反映了中国上古时期各部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各部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和多层次地融汇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艺术正是植根于广袤而肥沃的土壤中,蔚成参天的巨树。中国彩陶对研究传统艺术发展的源流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对于探讨中国特有的美学观念的形成问题,也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中国彩陶艺术中,我们可以学习它的意象表现方法和以意造型的构成手法;研究纹样和图案的发展规律和形式法则;研究器形与花纹的关系和立体设计的规律;研究中国古代先民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美学观念;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研究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远古文化的发展道路。这些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伟大的艺术传统,探讨彩陶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关系,对创造我们时代的工艺美术,不仅有学术方面的意义,也有现实运用的价值。因此中国彩陶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共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彩陶及其复制品

彩陶,是文化也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历来为学者们和收藏家们所重视。其价值大体由三方面因素来决定:首先是其历史年代;这里包括文化类型、距今相对年代和出土地点、地层等。其次,是文化关系,型制特点,出土经历等具体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资料;最后一点是其艺术价值,即器形完整程度、造型特点、纹饰、纹样的艺术特色等。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具体表现。由于古代先民的制陶业,从其发生、发展到部门专业化,已经具有其商品性质。或交换,或价购,已然是商品。

经历了千万年的历史沧桑,这些古代人们所创造的艺术珍品就更具其文物价值,为世人所喜爱。这里必须认真提醒的是:无论个人收购或收藏彩陶时,务必十分注意国家的文物政策及其有关法令,决不能有违法违犯的行为。

随着彩陶的价格一路走高,复制品或称假彩陶便大量充斥市场。为此,这里简单介绍一些有关鉴别真假彩陶的方法,供网友参考:

1、询问彩陶来历:这里指流传经历、出土地点、原产遗址点或墓葬点是否有疑问,是否合乎常理、合乎理性逻辑;

2、细致观察:造型、纹饰、胎质、陶色、火候、色彩、纹样等综合判断、分析;

3、手感探察:摸器表、内壁、器底、彩绘是否合乎一般规律等。

4、经验的启示:要多看、多见、多触摸。

六、什麼方法來鑒定遺址的年代

考古學家把遺址年代,區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相對年代是指相互比較性的早晚,比方說地層中,上層出土的器物就比下層出土的晚;青銅器的年代一定比鐵器晚。而絕對年代是以科學方法、科學儀器鑑定的實際年代,像仰韶文化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六千年;商化建國於西元前十六世紀,這些年代都有確切的數字,所以稱為絕對年代。

年代測定的方法很多,相對年代可用層位、器物類型;絕對年代可用前面提及的碳14法、或鉀一氬法、古地磁法、熱釋光法、鈾一鉛法,不勝枚舉。其中的碳14法可靠性很高、相當適用於考古學,以下就扼要介紹此方法:

碳14是普通碳(碳12)的同位素,而且具有放射性,所以會衰變,有固定的半衰期。碳14是由於宇宙的中子接擊大氣中的氮14產生的,氮14的原子裡有個7質子,7個中子,被接擊後少了一個質子卻增加一個中子,變成具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14, 碳12只有6個質子、6個中子,所以性質穩定,不會衰變。碳14和碳12都能氧化為二氧化碳,擴散於大氣14中,而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動物又吃植物,所以碳存在於整個生物界。生物體中的碳14一方面由於放射性衰變而減少,但又立即不斷從大氣中吸取新的碳14。因此能始終保持平衡。當生物死亡時,立即停止與大氣的碳交換,該生物體的碳14就因衰變而規律的減少,大約每隔5730年碳14含量便減少一半(碳14的半衰期)。因此只要統計生物體中碳14衰變的量,便可推算其死亡的年代。

可作為碳14定年的標本種類很多,如木炭、骨骼、貝殼、穀類等含碳14的有機物。碳14法測出的年代還需要用一種「年輪校正法」來校正,此法說起來頗為複雜,就此略過。即使經過校正,碳14法仍會存在一些誤差,不同生物體內碳14的含量比率並不完全相同。所以通常會在年代數字之後加上若干年,例如一級古蹟台北圓山遺址測得的一個年代便寫成3280±80BP就是在距今3280年+80年到3280年-80年之間。

碳14定年法年目前在考古上應用最廣,尤其用於史前文化以及歷史時代早期的斷代上。不過它所能測定的年代限於四、五萬年以內,更老的年代就必須使用其他的方法了。

七、黄河上游及西北地区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其分布范围相当广褒,东起泾、渭河上游,西达龙羊峡一带,北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近四川泯江流域汶川地区。已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近500处。

就其地层关系而言,有早期之分,早期的略晚于黄河中游的庙底沟类型。据马家窑文化较早的石岭下类型来看,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813±175年,距今近6000年。从地层学和年代学分析,马家窑文化似由东向西发展。大约经历了1000多年,形成了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颠峰时期。陶器以泥质红陶和砂质灰陶、红陶为主,泥质灰陶较少。制法以手制为主兼有模制。陶器纹饰有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彩陶是马家窑文化中的瑰宝,是举世无双的原始艺术珍品。是当时先民们的智慧结晶;其出土数量一般占到出土陶器总量的30—50%。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制法,是在泥质红陶磨光的器表上,用黑彩和红彩绘制出式样繁多的花纹,一般所绘部分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也有通体彩绘与器内彩绘的。纹样以几何形图案较常见,动物与人物图象极少。几何形图案中有单线与双线的平行条纹、波浪纹、垂帐纹、圆点纹、垂钩纹、圆圈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方格纹、螺旋纹、草叶纹、锯齿纹、涡纹、葫芦纹、回圈纹、四圈纹、∽形纹、雨点纹、带纹、竖线纹等百余种。人物图象有人面和人头象,动物纹样中有蛙、鸟、鱼、有的陶器下部还绘有符号,也许是中国文字的鼻祖,这些都充分表现了马家窑文化彩绘艺术高超的写实性和装饰思维。器类有碗、缽、盆、罐、壶、瓮、豆、瓶、盂、杯和尊等。

石岭下类型介绍:

首先因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石岭下而得名。属马家窑文化中一个较早的文化类型。

陶器表面多呈橙黄色和土红色,纹饰有绳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彩陶以黑彩为多,并有少量白彩

与白衣彩陶。彩绘纹样较为疏朗,具有庙底沟类型的一些因素。纹样以几何形的条纹、圆点纹、波浪纹、弧线三角纹为多,动物纹样有蛙、鸟、鱼纹。主要器形有扁腹罐、卷沿盆、敛口缽、小口长颈深腹壶、敞口平底碗、粗陶瓮、彩陶瓶等

边家林类型介绍:

边家林等遗址分为早、中、晚三大阶段。其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支流——渭河、洮河、湟水、葫芦河等流域,还有甘肃武威地区。甘肃康乐的边家林遗址是这类遗址的代表。

早一阶段的遗址有:甘肃陇西吕家坪、康乐边家林早期、张寨、永靖金泉七十亩山、榆中关北、党家山、兰州小坪子、陆家沟、曹家嘴晚期、柳沟大坪、武威王景寨等。

中一阶段的遗址有:甘肃庄浪徐家碾、康乐边家林中期、兰州花寨子下层、崖头、关庙坪、青海乐都柳湾一期。

晚一阶段的遗址有:甘肃武山滩歌、会柠牛门洞早期、景泰马湖地沟、康乐边家林晚期、兰州花寨子上层、兰州牟家坪、青海乐都柳湾一期晚阶段。

马家窑类型介绍:

马家窑类型:陶器以泥质和砂质红陶为主,次有泥质灰陶。砂质红陶器多饰以绳纹、附加堆纹。泥质红陶多为彩陶。色彩以黑色较多,少量为黑白或黑红兼施。彩陶中常见的几何纹样有平行线纹、波浪纹、涡旋纹、圆圈纹、三角纹、网纹、圆点纹、S形纹等,动物纹有鸟纹、蛙纹、蝌蚪纹,还有人物舞蹈纹等。器类有敛口碗、曲腹盆、长颈瓶、小口长颈尖底彩陶瓶、小口长颈深腹彩陶壶、小口彩陶瓮、彩陶缽、带嘴锅等。

山类型介绍:

半山类型: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半山而得名。

半山类型的彩陶不但数量多,而且彩绘富丽精美,多施于橙黄色的陶器表面上,以黑彩为主,兼用红黑二色绘画,还有施以内彩。其中以黑、红彩相间组成的锯齿形花边纹样最具代表性。彩绘中的几何形纹样有葫芦形纹、旋涡纹、贝纹、波浪纹、菱形网纹、三角纹、十字纹、圆圈纹、横盘纹、变形蛙纹、附加堆纹、以及条形纹。器形常见的有带嘴罐、双耳罐、双耳彩陶罐、长颈壶、曲腹盆、卷沿盆、彩陶壶、彩陶瓶、彩陶豆、圆腹瓶等。彩陶约占陶器总数的50%。

马厂类型介绍:

马厂类型:以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

马厂陶器中的彩陶仍占很大比例,施彩多在红色或紫红色陶衣的泥质红陶器表上,绘以黑彩或黑红二色的波折纹、菱格纹、方格纹、连续回纹、圆圈纹、垂叶纹、井字纹、平行线纹、另有一些蛙纹、变形蛙纹、人面像与人像彩塑纹饰。部分彩陶的下腹部绘有“+”“-”“×”“ ”等符号。陶器器形有双耳罐、侈口折腹盆、单耳罐、筒形杯、陶瓮、双耳彩陶罐、彩陶壶、葫芦形彩陶罐、彩陶豆、彩陶单耳罐等。 齐家文化介绍:

齐家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它是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化,距今约4200—3900年,相当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主要分布区域,东起渭水,泾水上游,西至河西走廊西部,南达青海省东部的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内蒙古南部及汉水上游一带。

齐家文化的陶器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居多,也有部分灰陶,七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锥刺纹和彩陶。彩陶数量较前明显减少。彩陶纹样有菱格纹、三角纹与蝶形纹等。陶器类型有单鼻鬲、花边口罐、三耳罐、双鼻罐、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侈口双耳罐、敞口碗、高柄豆、敞口平底盆、敛口盆、单耳杯、壶、尊等。彩陶纹样多为平行线、三角形、菱形几何纹,色多呈褐色、深黄色、紫色等。特别是其中有些薄胎磨光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的制作相当精致,是齐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陶器。

追溯绘画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器上的纹饰。正是由于器表绘有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把这些陶器叫作彩陶。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彩陶图案复杂多变,纹样正视、俯视的视觉效果又有变化,是欣赏和研究的焦点。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成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华夏子孙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会忘记圆明园被烧而毁于一旦、莫高窟被掠夺洗劫一空的惨痛,所有这些作为泱泱大国的耻辱,都警示我们,保护以及发扬光大优秀的文化遗产,理应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历史责任与义务。中国彩陶,集造型、制作、色彩、文化内涵为一体,既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又是历史、考古、绘画、印染等许多领域的科研教材。

早在1921年11月,瑞典安特生考古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发掘了仰韶村遗址并被认为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开端。安特生的名著《中国史前史研究》,是安氏在中国考古的总结性研究成果,反映了他对中国史前文化的总体看法。反映了安氏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古老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作者认为,安特生所以能够发现仰韶文化并把它作为中国人的史前文化,某种程度上说,是与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尊敬和同情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充分证明,重视、传播、保护好中国彩陶,使这个中华文化之宝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领显耀的地位,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社会职责,我们惟有为之努力,才不愧对祖先,愧对后代。

彩陶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显著提高,彩陶收藏蓬勃兴起,收藏队伍迅猛增张,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是建国以来,甚至是近几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由于社会变革太快太剧烈,人们的观念和政府行为都难免因跟不上形势发展而出现失衡,界限不清、政策不明。法律法规始终未能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和保障,长期以来对彩陶文化管理滞后,致使彩陶文化在许多环节至今仍处于失范和无序状态,不仅收藏者缺乏安全感,执法者也时常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故此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规范、如何管理的问题,也就是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备的问题。

目前彩陶文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彩陶私掘私挖现象相当严重,前一个时期,兰州各大媒体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兰州境内非法挖掘彩陶的新闻报道,让人看了觉得辛酸。中华民族先祖们用辛勤和智慧留给我们后人的遗产竟然得不到保护,同时也反映了执法的薄弱。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祖先给我们的文化遗存,让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扬。

2、收藏家没有形成很好的链,中华彩陶四分五裂,除博物馆微乎其微的收藏外,大部分彩陶都在私人收藏家那里,真正想观赏中华民族远古的文化遗存很困难。所以要整合彩陶文化,把那些收藏家链接起来,形成彩陶文化链,让收藏者把自己的藏品展示出来,集合起来,让世人来观摩、欣赏中华伟大的远古文化。

3、广大的炎黄子孙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彩陶的认识很不够。作者曾经对大学本科生做过调查,基本99%的都不了解彩陶文化,有一位生长在大地湾的大学本科生竟然也不了解大地湾的彩陶文化,让作者多么的痛心。中华远古的彩陶文化包罗万象,代表了先祖门的绘画艺术及语言艺术。这就表明,中国在史前文化的教育工作上显得很薄弱,或者说在教育界还没有引起重视,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故而,对彩陶文化列入国家教育重点也是势在必行,同样呼吁中国的宣传机构对彩陶文化的宣传也是一项重大的工作任务,继而弘扬中华远古灿烂的彩陶文化。

4、彩陶在民间的非法贩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屡禁不止,而且有增无减。所以在彩陶文化的法制建设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文物法〉的基础之上,完善彩陶文化保护法规,严厉打击彩陶非法贩卖行为。同时要为研究者和收藏者提供法律保护,目前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研究者没有彩陶可研究,收藏者并不一定是研究者,其中有大部分收藏者将彩陶作为一种欣赏品摆放在自己的书架上。试想中华民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出现彩陶,继而形成彩陶文化,而后形成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如前所述如果能够形成完整的彩陶链,将研究者和收藏者结合起来,加以规范,让研究者有更多的彩陶去研究,同时收藏者也能够欣赏到很好的彩陶。同样是一个课题。

5、据了解,目前文物监管品市场上的仿制彩陶泛滥成灾,作者认为应当在有关部门的管理下,进行有序的复、仿制。绝对不能玷污彩陶古文化。

“中华彩陶博览网站”是由民进甘肃省委员会综合二支部在有关企业的支持下建立。旨在展示绚丽夺目的中国彩陶,使远古时期的彩陶艺术给世人提供网上观摩、交流、论坛的平台,进而弘扬民族文化

目前在甘肃境内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已达2000多处,占中国彩陶种类总数的80%-90%,且最早的、最精美的都在甘肃。但如今人们想要尽睹甘肃彩陶风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走遍几个博物馆,还要访问民间收藏家,而真正精彩的人们还未必能看得到。

据了解,目前在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临夏州博物馆、临夏市博物馆等其他各大博物馆均有一定数量的彩陶收藏,但总量远少于现藏于民间的数量,原因主要是:彩陶一般都是农民或工人在干活、施工中发现的,捐给博物馆只是微乎其微,量很少,大多数都被私人收藏者用钱买走。继而形成一种民间私卖的严重现象。

第二讲 甘肃彩陶文化

在瑞典考古学家安特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80周年之际,甘肃省正式挂牌成立了甘肃省彩陶会和兰州市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省市领导都参加了揭牌仪式,瑞典专家也专程发来贺电,表示愿与甘肃省有关专家共同探究人类的远古文化。 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在黄河流域发源和流行,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地区以其众多的彩陶文化遗存成为研究关注的重要区域。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华远古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甘肃省的彩陶制作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的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不仅代表了中国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古代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辉煌的。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彩陶是中华远古文化璀璨的明珠,被誉为中国新石器时期彩陶之冠。甘肃彩陶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甘肃彩陶造型之多样、制作之精美、色彩之艳丽、形式之丰富、文化内涵之深厚,在世界彩陶文明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在甘肃,许多人都认为:“世界彩陶在中国,中国彩陶在甘肃。” 甘肃彩陶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一直延续、发展,文化脉络不断,让中国最早的古文化惟一没有间断和消失。即使是在中原地区彩陶文化衰落时,甘肃的彩陶文化仍然延续了数百年。 甘肃彩陶的类型分布:老官台文化彩陶,大地湾文化彩陶,马家窑彩陶文化,齐家文化与辛店文化的彩陶,寺洼文化、卡窑文化和沙井文化的

早在五六千年以前,以甘肃省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文物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代表了我国原始社会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化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最古老的艺术作品,具有世界意义,永载人类文明的史册。临夏彩陶是著名的仰韶文化在西北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家窑文化的精华(距今四、五千多年)以精细优美、新颖别致而著称。1954年出土于积石山县三坪的高49.3厘米的彩陶瓮,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被誉为“彩陶王”.

一 、陶器产生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适应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远古先民的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古代曾有“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陶器伴随着农业和定居生活而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在当时人们的

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人们长期积累了用火经验,了解到陶土具有可塑性和经烧制后具有一定硬度的特点后,于是逐渐掌握了制陶技术,制作出适应各种用途的各种形状的陶器。在日常生活中有用作饮食、汲水盛水、贮藏、烹饪的器皿,在生产活动中有用作捻线的纺轮、揉皮的锉、狩猎的弹丸、捕鱼的网坠、收割的刀、制陶的拍等工具,并且还用作装饰品中的环、簪等。由于陶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当时的人们非常精心地制作和用纹样装饰陶器,而制陶也代表着当时的工艺水平。

根据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中国是世界最早出现陶器的地区之一。在距今八千年前,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已大量地生产陶器。彩陶是在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出现的,因为制作彩陶有三个重要的条件:首先要掌握颜色的使用知识。我国早期彩陶上彩绘的颜色多为褐红色,化验结果,褐红彩的主要着色剂是铁”。彩陶兴起的另一条件是要有较高的烧制技术,如果烧制陶器的温度不高,陶器上绘制的颜料就会脱落,这就必须具备密封程度强而窑温较高的条件。彩陶兴起还要有一个条件,需在质地光滑的细泥陶上才能显出颜料的色彩感,并且用笔得以流畅无阻。 我国新石器时早期的陶器总体都是手制的,对陶土的选择和加工的经验还是不够的,陶土未经充分滤净,也没有经过足够的揉压而变柔韧。而且陶窑欠佳,火候还不够高,由于陶胚受热不均匀,陶器各部分色泽不

一。对颜料的选择和加工也不够精良,红色不纯而呈灰暗。由于以上因素,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一阶段出现的彩陶的发展较缓慢,只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制陶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出现了专业的陶工,彩陶才进入繁荣兴盛的阶段。

二、中华彩陶种类及制作

我国早期陶器均为手制,有敷贴模制、泥条盘制、捏制和分段拼制等制法。

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 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制陶是一种专门技术,一般选用黏十,经过成型、入窑火烧而成。有资料考证中国最早的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早期。1962年发现于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的圆底罐,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6875±240(此符号为“±”即6875年加240年或减240年,断代测立所用的有机材质不一,可能有50O年左右的宽容度。),系夹砂红陶,质地较粗糙,外表饰绳纹。公元前5500年----公元前4900年的裴李岗义化的陶器多为泥质或夹砂红陶,亦有少量灰陶,多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形有杯、碗、盘 、钵、壶、罐等,其中以三足钵、双耳壶最有代表性;其纹饰有篦点纹、弧线纹、划纹、指甲纹、乳钉纹、绳纹等。磁山义化(公元前5400乍F~公元前5100年)的陶器除仍用泥条盘筑法外,还出现了捏塑法,陶质以夹砂为主,有红、灰、褐、灰褐等色陶器,同时出现了豆、盂、支架等新器型,部分器物表面饰有绳纹、篦纹、剔剌纹、划纹、乳丁纹等。发现于甘肃秦安县大地湾的大地湾文化(公元前7800年--公元前4800年)的陶器,以夹细砂红陶为主,器形有圈足碗、三足钵、三足罐等;较之上述陶器较为不同的是大地湾文化陶器中,部分器物有外红里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的现象,较为别致;其纹饰有网状交叉绳纹、锯齿纹等。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义化、大汶口义化、龙山义化等义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遗址发掘中,出十了大量 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彩陶 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度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义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两、宁夏、河南、河北、山两、山东、江苏、四川等地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两两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纯 。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300年。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蛀、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生动精彩,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几何纹,多从抽象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③编织纹,有线纹、蓝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 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其分布区域为甘、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半底,大口、曲肇、小底,形体多呈倒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其纹饰有①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②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③编织纹,有线纹、蓝纹、绳纹④几何纹,主要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 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欠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900。纹饰有:①人物纹,如1973乍F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十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15人分3组丁拉手跳舞的形象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有时代特征的为漩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 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川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

北部。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代为公元前3300----公元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尤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 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单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据放射性碳元素断代,为公元前2350年----公元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有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己与上述义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

黑陶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在制陶工艺中可以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种较之彩陶史加丰富,亦渐规整。主要有罐、盆、鬲、觑、豆、杯、鼎等。其造型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具美感。如鬲实在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变鼎实心三足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时扩大了与火的接触面积,缩短了炊煮时间;而鬲的造型也因3只丰满的袋足显得尤为稳定和匀称,并在稳定中透露出灵活的韵味。而由鬲演变而来的不仅形体奇特,而且能给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鸟类的启示,很像一只仲着长喙

的鸟,亦有3只袋足稳

定而立,然在形体结构上与鬲有所不同,它一侧鸟啄式长流向上、向外仲展,显得非常活泼、灵巧,与曲线相呼应,形成新的平衡,使它既便于握持和提取,又便于倾倒器中之物,并富于形式美,成为黑陶工艺杰出的代表,体现了山东龙山义化的发达水平和制陶匠师高超的设计能力。其他像杯、豆、瓿、篱等器物的设计亦颇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较之彩陶亦丰富多样,如器盖的增加,一盖两用,以动物作盖等。 黑陶的制作,早期的制作,用泥条盘筑法,其器胎较厚重,表面亦少光亮。至山东龙山文化已普遍采用轮制,加之陶窑的改进和封窑技术的掌握,使工艺有了极大的提高。冈而使所制黑陶,器形多呈正圆形,胎体极薄且匀,具有黑、薄、光等特点,故有“蛋壳陶”之誉。黑陶的装饰极简朴,除早期采用泥条盘筑法而有编织纹、蓝纹、绳纹及某些以镂空的手 法雕镂出的花纹外,一般不住重装饰,而是以器体造型的丰营多便和设计的新颖巧妙取胜。山东龙山义化黑陶在轮制过程中,在器体上留下了许多意外的凹凸线条(亦有人称为轮纹和旋纹),也具有一种韵律美。

白陶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全商代冈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 卣、 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仝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据残片复原的商代《白陶壶》,其主体以浅浮雕雕出相对的双夔,底层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云雷纹,底纹与浅浮雕层次分明,错

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华贵。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渐消失。

印纹陶 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尊等,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其纹饰是用印 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由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 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等。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而有韵律感。

印纹陶的装饰制作较为简单,冈此,简单易行,适合大量生产,故它在一定区域内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一种制陶工艺。它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两、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

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暗纹陶器、彩绘陶器等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而走向衰落,直至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彩绘陶器 即陶器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彩色纹饰,色彩易脱落,兴于战国、盛于汉代。器型多为仿青铜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盘、碗、壶、盒、鼎、 、炉、豆、敦、罐等。制作方法分轮制和模制两种。 以轮制居多。胎色有灰、褐两色。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后再敷白粉一层,然后用黑线、红色及其他它色彩彩绘。褐胎多敷白粉或黄粉,后多用红色彩绘,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另外还有用金银绘线的。到了汉代,其色彩又增加,使用红、灰、褐、绿、蓝、黄、橙等色彩彩绘。纹饰有:①几何纹,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纹、锯齿纹、菱形纹、三角纹、方格纹、圆圈纹等;②云纹;③花瓣纹,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纹样;④鸟兽纹、龙纹、凤纹、 铺首等纹样。其纹样组织多为二方连续,加之鲜明醒目、埘比强烈的色彩,使彩绘陶器更为灿烂丰营

彩绘陶器主要作为明器,用于陪葬。故在盛行厚葬之风的汉代尤为流行。它产生于中原,后扩展到全国各个地区,以河南洛阳、辉县、陕县,湖南长沙、常德等地出十较多。

三、彩陶艺术特点

上古时期的中国各文化类型的彩陶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格:或秀美;或繁丽;或明快;或柔和;或刚健;或精致;或粗豪。尽管各文化类型彩陶的面貌千姿百态,但是在中华民族形成的长期过程中,这些文化类型的彩陶,有的承袭发展;有的相互影响;有的彼此融合,又具有共同的艺术特点,并且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下面,对中国彩陶的艺术特点,试作探讨:

(一) 以意写形, 中国彩陶艺术不是单纯地模拟自然形象,而是表现经过深思熟虑的构想和设计意图。由于中国彩陶艺术注重立意,即以意取形,以意设形,以意写形,就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使图案的构成不受自然形体的束缚而灵动多变。由于意的转借和复合,造成形的转借和复合,就可以将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和人面,以意融合成象,显示出卓越的构成能力,表达出鲜明的意境,展现出气象万千的艺术风貌。

(二) 彩陶图案主要采取动的形态和格式 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上古时期的彩陶图案,除去写实纹样以外,图案中的几何形纹样大多作左右对称或分层排列,也有作等距的定点排列,图案是以静态为主的。而中国的彩陶图案,尤其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彩陶图案是以动态为主的,常把花纹组织在动的格式中,而有跃动奔放的气势,花纹也多以弧线、弧形和圆点构成,在动的格式中充分舒展,使图案具有流畅柔美的抒情风格。

在中国彩陶和各种动的格式中,旋式是一种主要的图案格式。彩陶图案有各种各样的旋式:马家窑类型彩陶上有以一个大旋纹占满画面,而以中间的旋心来制动图案的全局。马家窑和半山类型、大汶口和大溪文化彩陶图案中,有作二方连续而相反相成的旋纹,像转动着的辐辏一样。马家窑和半山盆、钵内有以三个以上的旋心连成一圈旋纹,有着不住地循环旋动的感觉。屈家岭文化彩陶纺轮也有一上一下、勾连而成的涡旋纹,最后简化归纳成太极式的旋纹。彩陶图案中各种样式的旋纹,以反复不休循环不已的旋动,突破固定空间的限制而持久地律动。旋式纹样在中国传统图案中一直被延用发展着,成为传统图案的主要格式之一。

彩陶图案中的斜列式也是一种具有动感的格式。如果说旋式是曲线的流动,那么斜线式则是直线的冲动。如庙底沟类型晚期彩陶中不对称的流动散点式构成的图案,就是以斜列格式统一的。在庙底沟、马家窑、半山等类型文化的彩陶上,还有斜列式和旋式结合而构成的图案,等距交错式的旋动 此外。彩陶图案中还有波状、垂弧、折线、之字形等动的格式。中国彩陶图案主要采用动的格式,以连续不断的运动突破空间和引用的限制,表现出中华民族奔腾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强盛的创造力。

(三) 高度概括提炼的标志性图案 , 中国的原始艺术中,最发达和主要因素之一的是图腾艺术,图腾艺术也可以视作是族文化的徽纹,因此要求简明、醒目,彩陶图案能用最简单的点、线、面组成的几何形纹样来标志出某种图腾或被描绘的对象,也就是用最简洁的平面图案来造型或示意。比如庙底沟彩陶的正面飞鸟纹的形象只用一个圆点、一个弧形三角和三根细短线来表示。有的鱼形只用一个圆点和两条相反的弧线来示意。其它如半坡彩陶的鱼和人面结合纹;大汶口文化彩陶的八角星纹;石岭下彩陶的月牙形鲵鱼纹;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米字或十字纹、蛙形纹;半山、马厂类型彩陶的神人纹;火烧彩陶上的蜥蜴纹;辛店文化彩陶的日月纹和羊头状双钩曲纹;沙井彩陶的水鸟纹等,都是具有徽号性质的纹样,这些标志性纹样的造型单纯而鲜明,具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

远在七千多年前的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彩陶钵内就绘着具有标记性质的彩绘符号。而半坡、马厂、四坝等文化类型彩陶上也有刻或绘写的带有文字性质的指事符号,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刻有鸟和山、斧等属于象形的符号。而以后出现的甲骨文,则是由指事和象形相结合的会意文字。有的甲骨文,也是图腾的简约标志,同样是把物体本身或物体之间的联系用简炼的标志性纹样概括出来。这种具有简明的标志性的特点,反映出中国先民善于从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抓住本质而作高度的概括,并用最简单而明确的艺术语言来表现出事物的特征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从而凝炼成标志性很强的纹样。而这种纹样也是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装饰艺术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四) 彩绘纹样与造型完美的结合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中,彩陶是最早以彩绘纹样图案与造型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中国彩陶很注意图案与器形、视角的关系,力求图案的造型和构成与器形相谐调。

也注意彩陶图案在不同视角所产生的不同视觉,而设计出图案的骨式和在器物上的部位。如上文已述的大汶口文化和半山类型的腹部圆凸的彩陶,无论在正平视和俯视时都看到完美的图案画面,体现出卓越的立体设计技巧。尤其彩陶纹样随着彩陶器形的各部分的构成和外形的变化而相应地起承转合。中国彩陶的造型既符合实用的要求,而绘于器形上的纹样又十分得体地显示出族文化的风采。有的彩陶如鸟形壶、兽体双联罐、人形罐、人头形器口瓶等,纹样与造型完美地结合起来。这种浑然一体地表现其立意的艺术手法,自彩陶起始,也成为我国工艺美术和传统雕塑的一种具有特色的表现手法。

(五)单纯强烈的艺术风格 由于彩陶图案有明确的立意,于是有肯定的造型和简洁的艺术语言。动的图案格式给人以强烈兴奋的感觉,使图案具有扩动的力量感,对人们产生很强的直觉的吸引力。标志性强则是省略去被描绘物象的特点不明显的细节,而集中地表现具有特征的鲜明的形象,使纹样的直观性很强,直接地给人以一目了然的印象,造型和纹样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整体的感受。由于以上这些方面,构成了中国彩陶的单纯强烈的艺术风格,从而强有力地表现出氏族社会晚期人们共同的生活感受和美的观念,至今使我们感到文明时代开拓者的雄浑强烈的表现力。

四、彩陶文化价值

彩陶艺术是青铜艺术的一个重要源头。在中国广阔地域内以彩陶为主要方面的陶器艺术达到的高度成就,为殷周青铜艺术的汇成和发展奠定了雄浑的基础。

中国彩陶艺术是传统艺术的光辉起点,在中国现存的原始艺术中,彩陶艺术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部分,它是最早以彩绘图案纹样与造型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反映了中国上古时期各部族的丰富多彩的文化面貌,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各部族的文化相互影响和多层次地融汇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艺术正是植根于广袤而肥沃的土壤中,蔚成参天的巨树。中国彩陶对研究传统艺术发展的源流问题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对于探讨中国特有的美学观念的形成问题,也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背景材料。

从中国彩陶艺术中,我们可以学习它的意象表现方法和以意造型的构成手法;研究纹样和图案的发展规律和形式法则;研究器形与花纹的关系和立体设计的规律;研究中国古代先民观察事物的方法和美学观念;研究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研究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远古文化的发展道路。这些对于我们继承发扬伟大的艺术传统,探讨彩陶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关系,对创造我们时代的工艺美术,不仅有学术方面的意义,也有现实运用的价值。因此中国彩陶不仅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共同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彩陶及其复制品

彩陶,是文化也是十分珍贵的艺术品,历来为学者们和收藏家们所重视。其价值大体由三方面因素来决定:首先是其历史年代;这里包括文化类型、距今相对年代和出土地点、地层等。其次,是文化关系,型制特点,出土经历等具体有科学研究价值的资料;最后一点是其艺术价值,即器形完整程度、造型特点、纹饰、纹样的艺术特色等。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具体表现。由于古代先民的制陶业,从其发生、发展到部门专业化,已经具有其商品性质。或交换,或价购,已然是商品。

经历了千万年的历史沧桑,这些古代人们所创造的艺术珍品就更具其文物价值,为世人所喜爱。这里必须认真提醒的是:无论个人收购或收藏彩陶时,务必十分注意国家的文物政策及其有关法令,决不能有违法违犯的行为。

随着彩陶的价格一路走高,复制品或称假彩陶便大量充斥市场。为此,这里简单介绍一些有关鉴别真假彩陶的方法,供网友参考:

1、询问彩陶来历:这里指流传经历、出土地点、原产遗址点或墓葬点是否有疑问,是否合乎常理、合乎理性逻辑;

2、细致观察:造型、纹饰、胎质、陶色、火候、色彩、纹样等综合判断、分析;

3、手感探察:摸器表、内壁、器底、彩绘是否合乎一般规律等。

4、经验的启示:要多看、多见、多触摸。

六、什麼方法來鑒定遺址的年代

考古學家把遺址年代,區分為「相對年代」和「絕對年代」。相對年代是指相互比較性的早晚,比方說地層中,上層出土的器物就比下層出土的晚;青銅器的年代一定比鐵器晚。而絕對年代是以科學方法、科學儀器鑑定的實際年代,像仰韶文化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六千年;商化建國於西元前十六世紀,這些年代都有確切的數字,所以稱為絕對年代。

年代測定的方法很多,相對年代可用層位、器物類型;絕對年代可用前面提及的碳14法、或鉀一氬法、古地磁法、熱釋光法、鈾一鉛法,不勝枚舉。其中的碳14法可靠性很高、相當適用於考古學,以下就扼要介紹此方法:

碳14是普通碳(碳12)的同位素,而且具有放射性,所以會衰變,有固定的半衰期。碳14是由於宇宙的中子接擊大氣中的氮14產生的,氮14的原子裡有個7質子,7個中子,被接擊後少了一個質子卻增加一個中子,變成具有6個質子和8個中子的碳14, 碳12只有6個質子、6個中子,所以性質穩定,不會衰變。碳14和碳12都能氧化為二氧化碳,擴散於大氣14中,而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所必需,動物又吃植物,所以碳存在於整個生物界。生物體中的碳14一方面由於放射性衰變而減少,但又立即不斷從大氣中吸取新的碳14。因此能始終保持平衡。當生物死亡時,立即停止與大氣的碳交換,該生物體的碳14就因衰變而規律的減少,大約每隔5730年碳14含量便減少一半(碳14的半衰期)。因此只要統計生物體中碳14衰變的量,便可推算其死亡的年代。

可作為碳14定年的標本種類很多,如木炭、骨骼、貝殼、穀類等含碳14的有機物。碳14法測出的年代還需要用一種「年輪校正法」來校正,此法說起來頗為複雜,就此略過。即使經過校正,碳14法仍會存在一些誤差,不同生物體內碳14的含量比率並不完全相同。所以通常會在年代數字之後加上若干年,例如一級古蹟台北圓山遺址測得的一個年代便寫成3280±80BP就是在距今3280年+80年到3280年-80年之間。

碳14定年法年目前在考古上應用最廣,尤其用於史前文化以及歷史時代早期的斷代上。不過它所能測定的年代限於四、五萬年以內,更老的年代就必須使用其他的方法了。

七、黄河上游及西北地区彩陶文化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而得名。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存,其分布范围相当广褒,东起泾、渭河上游,西达龙羊峡一带,北至宁夏清水河流域,南近四川泯江流域汶川地区。已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近500处。

就其地层关系而言,有早期之分,早期的略晚于黄河中游的庙底沟类型。据马家窑文化较早的石岭下类型来看,碳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3813±175年,距今近6000年。从地层学和年代学分析,马家窑文化似由东向西发展。大约经历了1000多年,形成了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颠峰时期。陶器以泥质红陶和砂质灰陶、红陶为主,泥质灰陶较少。制法以手制为主兼有模制。陶器纹饰有绳纹、划纹、附加堆纹。彩陶是马家窑文化中的瑰宝,是举世无双的原始艺术珍品。是当时先民们的智慧结晶;其出土数量一般占到出土陶器总量的30—50%。

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制法,是在泥质红陶磨光的器表上,用黑彩和红彩绘制出式样繁多的花纹,一般所绘部分多在陶器的口、颈、肩与上腹部,也有通体彩绘与器内彩绘的。纹样以几何形图案较常见,动物与人物图象极少。几何形图案中有单线与双线的平行条纹、波浪纹、垂帐纹、圆点纹、垂钩纹、圆圈纹、三角纹、网纹、菱形纹、方格纹、螺旋纹、草叶纹、锯齿纹、涡纹、葫芦纹、回圈纹、四圈纹、∽形纹、雨点纹、带纹、竖线纹等百余种。人物图象有人面和人头象,动物纹样中有蛙、鸟、鱼、有的陶器下部还绘有符号,也许是中国文字的鼻祖,这些都充分表现了马家窑文化彩绘艺术高超的写实性和装饰思维。器类有碗、缽、盆、罐、壶、瓮、豆、瓶、盂、杯和尊等。

石岭下类型介绍:

首先因发现于甘肃省武山县石岭下而得名。属马家窑文化中一个较早的文化类型。

陶器表面多呈橙黄色和土红色,纹饰有绳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彩陶以黑彩为多,并有少量白彩

与白衣彩陶。彩绘纹样较为疏朗,具有庙底沟类型的一些因素。纹样以几何形的条纹、圆点纹、波浪纹、弧线三角纹为多,动物纹样有蛙、鸟、鱼纹。主要器形有扁腹罐、卷沿盆、敛口缽、小口长颈深腹壶、敞口平底碗、粗陶瓮、彩陶瓶等

边家林类型介绍:

边家林等遗址分为早、中、晚三大阶段。其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支流——渭河、洮河、湟水、葫芦河等流域,还有甘肃武威地区。甘肃康乐的边家林遗址是这类遗址的代表。

早一阶段的遗址有:甘肃陇西吕家坪、康乐边家林早期、张寨、永靖金泉七十亩山、榆中关北、党家山、兰州小坪子、陆家沟、曹家嘴晚期、柳沟大坪、武威王景寨等。

中一阶段的遗址有:甘肃庄浪徐家碾、康乐边家林中期、兰州花寨子下层、崖头、关庙坪、青海乐都柳湾一期。

晚一阶段的遗址有:甘肃武山滩歌、会柠牛门洞早期、景泰马湖地沟、康乐边家林晚期、兰州花寨子上层、兰州牟家坪、青海乐都柳湾一期晚阶段。

马家窑类型介绍:

马家窑类型:陶器以泥质和砂质红陶为主,次有泥质灰陶。砂质红陶器多饰以绳纹、附加堆纹。泥质红陶多为彩陶。色彩以黑色较多,少量为黑白或黑红兼施。彩陶中常见的几何纹样有平行线纹、波浪纹、涡旋纹、圆圈纹、三角纹、网纹、圆点纹、S形纹等,动物纹有鸟纹、蛙纹、蝌蚪纹,还有人物舞蹈纹等。器类有敛口碗、曲腹盆、长颈瓶、小口长颈尖底彩陶瓶、小口长颈深腹彩陶壶、小口彩陶瓮、彩陶缽、带嘴锅等。

山类型介绍:

半山类型:首次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半山而得名。

半山类型的彩陶不但数量多,而且彩绘富丽精美,多施于橙黄色的陶器表面上,以黑彩为主,兼用红黑二色绘画,还有施以内彩。其中以黑、红彩相间组成的锯齿形花边纹样最具代表性。彩绘中的几何形纹样有葫芦形纹、旋涡纹、贝纹、波浪纹、菱形网纹、三角纹、十字纹、圆圈纹、横盘纹、变形蛙纹、附加堆纹、以及条形纹。器形常见的有带嘴罐、双耳罐、双耳彩陶罐、长颈壶、曲腹盆、卷沿盆、彩陶壶、彩陶瓶、彩陶豆、圆腹瓶等。彩陶约占陶器总数的50%。

马厂类型介绍:

马厂类型:以首先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

马厂陶器中的彩陶仍占很大比例,施彩多在红色或紫红色陶衣的泥质红陶器表上,绘以黑彩或黑红二色的波折纹、菱格纹、方格纹、连续回纹、圆圈纹、垂叶纹、井字纹、平行线纹、另有一些蛙纹、变形蛙纹、人面像与人像彩塑纹饰。部分彩陶的下腹部绘有“+”“-”“×”“ ”等符号。陶器器形有双耳罐、侈口折腹盆、单耳罐、筒形杯、陶瓮、双耳彩陶罐、彩陶壶、葫芦形彩陶罐、彩陶豆、彩陶单耳罐等。 齐家文化介绍:

齐家文化:因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它是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化,距今约4200—3900年,相当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主要分布区域,东起渭水,泾水上游,西至河西走廊西部,南达青海省东部的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内蒙古南部及汉水上游一带。

齐家文化的陶器以泥质和砂质的橙黄陶居多,也有部分灰陶,七纹饰有绳纹、篮纹、划纹、锥刺纹和彩陶。彩陶数量较前明显减少。彩陶纹样有菱格纹、三角纹与蝶形纹等。陶器类型有单鼻鬲、花边口罐、三耳罐、双鼻罐、双大耳罐、高领双耳罐、侈口双耳罐、敞口碗、高柄豆、敞口平底盆、敛口盆、单耳杯、壶、尊等。彩陶纹样多为平行线、三角形、菱形几何纹,色多呈褐色、深黄色、紫色等。特别是其中有些薄胎磨光大耳罐和高领双耳罐的制作相当精致,是齐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陶器。

追溯绘画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器上的纹饰。正是由于器表绘有精美的纹饰,考古学家把这些陶器叫作彩陶。彩陶大多是红色陶质的盆、瓶、盘、豆一类盛器,原始艺术家用一种刷笔,醮了黑色、白色以及红色画在器表上。彩陶图案复杂多变,纹样正视、俯视的视觉效果又有变化,是欣赏和研究的焦点。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成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华夏子孙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会忘记圆明园被烧而毁于一旦、莫高窟被掠夺洗劫一空的惨痛,所有这些作为泱泱大国的耻辱,都警示我们,保护以及发扬光大优秀的文化遗产,理应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历史责任与义务。中国彩陶,集造型、制作、色彩、文化内涵为一体,既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又是历史、考古、绘画、印染等许多领域的科研教材。

早在1921年11月,瑞典安特生考古学者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发掘了仰韶村遗址并被认为是中国田野考古学的开端。安特生的名著《中国史前史研究》,是安氏在中国考古的总结性研究成果,反映了他对中国史前文化的总体看法。反映了安氏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古老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作者认为,安特生所以能够发现仰韶文化并把它作为中国人的史前文化,某种程度上说,是与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尊敬和同情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充分证明,重视、传播、保护好中国彩陶,使这个中华文化之宝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领显耀的地位,是历史赋予当代人的社会职责,我们惟有为之努力,才不愧对祖先,愧对后代。

彩陶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显著提高,彩陶收藏蓬勃兴起,收藏队伍迅猛增张,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这是建国以来,甚至是近几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由于社会变革太快太剧烈,人们的观念和政府行为都难免因跟不上形势发展而出现失衡,界限不清、政策不明。法律法规始终未能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和保障,长期以来对彩陶文化管理滞后,致使彩陶文化在许多环节至今仍处于失范和无序状态,不仅收藏者缺乏安全感,执法者也时常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故此问题的实质是如何规范、如何管理的问题,也就是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备的问题。

目前彩陶文化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彩陶私掘私挖现象相当严重,前一个时期,兰州各大媒体用大量的篇幅报道了兰州境内非法挖掘彩陶的新闻报道,让人看了觉得辛酸。中华民族先祖们用辛勤和智慧留给我们后人的遗产竟然得不到保护,同时也反映了执法的薄弱。我们应该保护我们祖先给我们的文化遗存,让它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发扬。

2、收藏家没有形成很好的链,中华彩陶四分五裂,除博物馆微乎其微的收藏外,大部分彩陶都在私人收藏家那里,真正想观赏中华民族远古的文化遗存很困难。所以要整合彩陶文化,把那些收藏家链接起来,形成彩陶文化链,让收藏者把自己的藏品展示出来,集合起来,让世人来观摩、欣赏中华伟大的远古文化。

3、广大的炎黄子孙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彩陶的认识很不够。作者曾经对大学本科生做过调查,基本99%的都不了解彩陶文化,有一位生长在大地湾的大学本科生竟然也不了解大地湾的彩陶文化,让作者多么的痛心。中华远古的彩陶文化包罗万象,代表了先祖门的绘画艺术及语言艺术。这就表明,中国在史前文化的教育工作上显得很薄弱,或者说在教育界还没有引起重视,这是多么可悲的现象。故而,对彩陶文化列入国家教育重点也是势在必行,同样呼吁中国的宣传机构对彩陶文化的宣传也是一项重大的工作任务,继而弘扬中华远古灿烂的彩陶文化。

4、彩陶在民间的非法贩卖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屡禁不止,而且有增无减。所以在彩陶文化的法制建设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文物法〉的基础之上,完善彩陶文化保护法规,严厉打击彩陶非法贩卖行为。同时要为研究者和收藏者提供法律保护,目前存在这样一个矛盾,研究者没有彩陶可研究,收藏者并不一定是研究者,其中有大部分收藏者将彩陶作为一种欣赏品摆放在自己的书架上。试想中华民族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出现彩陶,继而形成彩陶文化,而后形成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如前所述如果能够形成完整的彩陶链,将研究者和收藏者结合起来,加以规范,让研究者有更多的彩陶去研究,同时收藏者也能够欣赏到很好的彩陶。同样是一个课题。

5、据了解,目前文物监管品市场上的仿制彩陶泛滥成灾,作者认为应当在有关部门的管理下,进行有序的复、仿制。绝对不能玷污彩陶古文化。

“中华彩陶博览网站”是由民进甘肃省委员会综合二支部在有关企业的支持下建立。旨在展示绚丽夺目的中国彩陶,使远古时期的彩陶艺术给世人提供网上观摩、交流、论坛的平台,进而弘扬民族文化

目前在甘肃境内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已达2000多处,占中国彩陶种类总数的80%-90%,且最早的、最精美的都在甘肃。但如今人们想要尽睹甘肃彩陶风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走遍几个博物馆,还要访问民间收藏家,而真正精彩的人们还未必能看得到。

据了解,目前在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临夏州博物馆、临夏市博物馆等其他各大博物馆均有一定数量的彩陶收藏,但总量远少于现藏于民间的数量,原因主要是:彩陶一般都是农民或工人在干活、施工中发现的,捐给博物馆只是微乎其微,量很少,大多数都被私人收藏者用钱买走。继而形成一种民间私卖的严重现象。


相关文章

  •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类型彩陶
  •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 旋纹彩陶罐 马家窑又称马家窑期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465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但扩展到罐.豆.瓮等器类,甚至在少量的夹砂陶上也饰彩,多为橙黄陶.施以浓墨式的黑彩,有时辅以少量白彩,形成 ...查看


  • 甘肃精神的解读
  • ‚甘肃精神‛究竟是什么? 2007年,‚甘肃精神‛成为甘肃的政治口号和文化符号,特别在领导干部的讲话中已经成为‚众口一词‛的口头禅.那么,究竟什么是‚甘肃精神‛? 一.‚甘肃精神‛的提出 2007年4月召开的甘肃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陆浩书记 ...查看


  • 甘肃文化产业化开发的资源优势
  • 为了积极推进巴黎文化产业,2007年8月19日,法国巴黎一年一度的"三天三欧元看电影"活动正式开始,低廉的票价吸引了来自全法各地的人们走进电影院.由于正值暑期档,观众们可以利用这项优惠活动看到来自法国本土和其他国家的多部 ...查看


  • 甘肃彩陶:起源.传承与象征(1)
  • 提要: 甘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区域,甘肃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起源于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肃彩陶,经过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提升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石岭下类型开始,彩陶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 ...查看


  • 论甘肃省历史文化遗产与发展
  • 摘 要:作为我国重要的文物大省,甘肃全省各地遍布着众多历史文化古迹,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甘肃全省有文物遗存接近一百四十万处,其中属于各类不可移动的文物有接近两万件,甘肃馆藏一级文物也有近两千余件.如果按照保护级别来进行统计与划分,甘肃全省共 ...查看


  • 参观博物馆活动策划书
  • 参观博物馆活动策划书 一: 活动主题: 熏陶历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 二: 活动对象: 甘肃省博物馆 三: 活动背景: 近段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再度升级,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值十月国庆来临,亿万中国人民义愤填膺,通过各种手段表达自己的爱国热 ...查看


  • 甘肃历史文化-副本
  • 上海大学 课程: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 论文题目:对甘肃历史文化的分析 姓名: 学号: 对甘肃历史文化的分析 摘要:<徐霞客游记与中国区域文化>这门课程主要针对由著名历史学家徐霞客撰写的<徐霞客游记>进行展开,结合 ...查看


  • 甘肃省旅游业区域差异性分析及发展建议
  • 第20卷 第3期2006年5月 干 旱 区 资 源 与 环 境 Jo urnal o f Arid Land Reso urces and Enviro nm ent Vo l. 20 No. 3 May. 2006 文章编号:1003-7 ...查看


  • 考古通论-读书笔记
  • 甘肃岩画介绍和研究价值 --<岩画及墓葬壁画·甘肃岩画分布和文化内涵>读书报告 一.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岩画及墓葬壁画> <岩画及墓葬壁画>是"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之中的一本, ...查看


  • 摄影大奖赛颁奖活动案
  • 临潭县第二届"冶力关杯"摄影大奖赛颁奖仪式 暨新闻发布会 临潭,古城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绚烂,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甘肃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相对集中丰富的县市之一,境内生态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独特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