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彩陶:起源.传承与象征(1)

提要:

甘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区域,甘肃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起源于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肃彩陶,经过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提升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石岭下类型开始,彩陶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显,形成独特的纹饰发展演变体系。马家窑文化彩陶演变的主线是由旋纹到四圆圈纹,这类纹饰应当具有为马家窑人认同的特定的象征意义,有可能表现的是太阳崇拜观念。

关键词:彩陶,纹饰演变,象征

自仰韶文化彩陶发现开始,我们就得到了开启中国史前艺术之门的钥匙。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彩陶,以它卓越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根基,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河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则将史前艺术水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构筑起一座辉煌的艺术殿堂。

甘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区域,甘肃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是学界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考古和艺术史家都给予了很多关注。甘肃彩陶是中国史前艺术的一座宝库,寻找这一地区彩陶艺术的起源,探求纹饰发展传承的脉络,诠释彩陶图案的象征意义,是历来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课题。我想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编著的《甘肃出土彩陶》一书出版之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来就甘肃彩陶的起源、传承和象征这三个问题略抒己见,希冀对彩陶的研究能有所补益。

一、起源

瑞典学者安特生于1921年的年末正式发掘了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随后安特生又在渑池调查发掘了其他一些遗址,他认为这些地点的发现都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同一类遗存,于是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因为这些遗址都出土了风格类似的彩陶,所以安特生又称之为“彩陶文化”。从此以后,彩陶的研究进入中国学术领域。

在中国突然发现的发达的彩陶文化有怎样的发展过程,它又是怎样起源的?在这样的思考中安特生将他的目光转向了西亚,他与一些国外学者推想中国的彩陶并非本土起源,它的技术与文化传统应当是来自遥远的国度。于是安特生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中国西北,他希望在那里寻找到彩陶东传的证据,他推测那里应存在着一条彩陶自西向东传播的通道。

1923~1924年,安特生沿着古老的黄河西行,去追溯仰韶文化和彩陶文化的源头。他本来打算只在西北地区考察几个月就返回北京,但在甘肃和青海一带发现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发现了比中原数量更多的彩陶,这使得他留连忘返,一直在那里呆了近两个年头。在西北地区,安特生发现了不同于河南地区仰韶文化的另五种新考古学文化,在这些文化中都见到了彩陶,认为这些考古学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期,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3500年到1500年之间,包括仰韶在内它们代表了6个发展阶段,它们是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这便是他创建的仰韶文化“六期说”。[1]将齐家期放在仰韶期之前,现在看来是个十分明显的错误,正是这个明显的错误,为仰韶文化和中国文化西来说提供了重要依据。齐家期简单的彩陶纹饰,被认定是彩陶开始出现的证据。

安特生在西北地区发现的大量彩陶,现在看来大多已经不属于中原仰韶文化范畴,内涵与时代都有不同。虽然包括他在内的一些国外的研究者急于将中国彩陶与西亚彩陶相提并论,由此倡导中国文化很早就表现有西来特征的学说,但是他所找到的证据虽然在他看来是那样确凿无疑,当时的提法在后来者看来其实并不能成立。虽然后来还有一些研究者仍然着力于演绎中国彩陶西来说,但在大量新发现面前,那些论说早已没有了存在的根基,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层面上暴露出许多无法弥合的漏洞。

对安特生在学术上出现的错误,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就彻底纠正了。1937年尹达先生即撰文指出,仰韶村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遗存,甘肃史前文化的齐家期不一定早于仰韶期。[2]1945年以后,夏鼐先生通过在甘肃的一系列发掘,澄清了安特生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所犯的层位颠倒的错误,他指出甘肃地区史前文化正确的时间顺序应当是仰韶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后面的辛店、寺洼、沙井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3]安特生所说的甘肃古文化六期中的“仰韶期”,主要内涵是20多年后夏鼐命名的马家窑文化,一些研究者常常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但并不能等同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甘肃及邻近的青海东部地区新发现大量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发掘工作,为探索马家窑文化及彩陶的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彩陶上的线索非常明确,石兴邦先生就此进行了探讨,他在1962年发表的一文中认为马家窑文化彩陶受到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影响,纹饰母题与演变规律都有相似之处[4]。严文明先生1978年发表的《甘肃彩陶的源流》[5],论及半坡类型向陇东和庙底沟类型向陇西及青海东部的扩展,确认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源起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有关。

在临洮马家窑—瓦家坪遗址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在武山石岭下遗址发现了早于马家窑类型的石岭下类型遗存,在天水罗家沟遗址又发现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与马家窑类型由早到晚的三叠层关系,有关马家窑彩陶来源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6]。特别是后来又发掘了秦安大地湾[7]、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8]、武山傅家门等遗址[9],不仅在在地层上确认了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早晚关系,出土大量彩陶也为追寻彩陶的源头找到了线索。

一部分研究者所称的石岭下类型,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的秦安、天水、武山一带。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将这一内涵的文化直接称为仰韶晚期文化,特别是像大地湾四期文化的面貌,与仰韶时期的庙底沟文化表现有更多的联系。表现在彩陶上,石岭下类型承续了庙底沟文化的一些特点,如圆点、三角、旋纹图案都有相似之处。石岭下类型也孕育了马家窑类型彩陶因素,如较多旋纹,特别是形似变形鸟纹的旋纹与圆圈纹奠定了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演变的基础。根据大地湾等遗址木炭标本碳14测定结果判断,石岭下类型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前3000年,年代上限大体与庙底沟文化相衔接[10]。先前许多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与发展,可见证据是越来越充实了。

甘肃境内既有仰韶早中期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分布,又有仰韶晚期文化发现,在青海东部也有仰韶中晚期文化遗存发现。由这些发现看,我们就可以为甘肃彩陶繁荣时期的兴起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甘肃及青海东部地区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就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来源应当就在这个本土区域,应当就是仰韶时期的庙底沟文化,与遥远的西方没有什么关系。当然这是安特生当年所没有见到的资料,我们排除他在主观因素和方法论上的原因不论,那时资料的不系统不完善也是出现“西来说”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田野考古的深入,后来又在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发现更早的前仰韶文化彩陶,这些具有初始特征的彩陶将甘肃及以西邻近地区彩陶起源的年代追溯到了距今7000年前的年代。已有的发现完全能证实甘肃史前彩陶具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这样的序列不仅在中国其它区域没有见到,在世界其他区域也没有见到,由这一个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原始艺术生长的典型区域。

[1] 安特生:《甘肃考古记》,1925年。

[2] 尹达:《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1979年。

[3] 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1949年;《齐家期墓葬的发现及其年代之改定》,《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年。

[4] 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考古》1962年6期。

[5] 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10期。

[6] 谢端琚:《论石岭下类型文化性质》,《文物》1981年4期。

[7]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文物出版社,2005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 郎树德、贾建威:《彩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

提要:

甘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区域,甘肃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起源于距今7000年以前的甘肃彩陶,经过半坡和庙底沟文化时期的提升发展,到马家窑文化时期进入繁荣发展阶段。自仰韶文化晚期即石岭下类型开始,彩陶体现出一定的地域特色。进入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的地域特色彰显,形成独特的纹饰发展演变体系。马家窑文化彩陶演变的主线是由旋纹到四圆圈纹,这类纹饰应当具有为马家窑人认同的特定的象征意义,有可能表现的是太阳崇拜观念。

关键词:彩陶,纹饰演变,象征

自仰韶文化彩陶发现开始,我们就得到了开启中国史前艺术之门的钥匙。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彩陶,以它卓越的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根基,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河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则将史前艺术水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构筑起一座辉煌的艺术殿堂。

甘肃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主要分布区域,甘肃史前彩陶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是学界非常重视的研究领域,考古和艺术史家都给予了很多关注。甘肃彩陶是中国史前艺术的一座宝库,寻找这一地区彩陶艺术的起源,探求纹饰发展传承的脉络,诠释彩陶图案的象征意义,是历来学者们重点关注的课题。我想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编著的《甘肃出土彩陶》一书出版之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来就甘肃彩陶的起源、传承和象征这三个问题略抒己见,希冀对彩陶的研究能有所补益。

一、起源

瑞典学者安特生于1921年的年末正式发掘了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随后安特生又在渑池调查发掘了其他一些遗址,他认为这些地点的发现都属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同一类遗存,于是提出了“仰韶文化”的命名。因为这些遗址都出土了风格类似的彩陶,所以安特生又称之为“彩陶文化”。从此以后,彩陶的研究进入中国学术领域。

在中国突然发现的发达的彩陶文化有怎样的发展过程,它又是怎样起源的?在这样的思考中安特生将他的目光转向了西亚,他与一些国外学者推想中国的彩陶并非本土起源,它的技术与文化传统应当是来自遥远的国度。于是安特生将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到中国西北,他希望在那里寻找到彩陶东传的证据,他推测那里应存在着一条彩陶自西向东传播的通道。

1923~1924年,安特生沿着古老的黄河西行,去追溯仰韶文化和彩陶文化的源头。他本来打算只在西北地区考察几个月就返回北京,但在甘肃和青海一带发现了丰富的古文化遗存,发现了比中原数量更多的彩陶,这使得他留连忘返,一直在那里呆了近两个年头。在西北地区,安特生发现了不同于河南地区仰韶文化的另五种新考古学文化,在这些文化中都见到了彩陶,认为这些考古学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向青铜时代过渡的时期,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3500年到1500年之间,包括仰韶在内它们代表了6个发展阶段,它们是齐家期、仰韶期、马厂期、辛店期、寺洼期和沙井期,这便是他创建的仰韶文化“六期说”。[1]将齐家期放在仰韶期之前,现在看来是个十分明显的错误,正是这个明显的错误,为仰韶文化和中国文化西来说提供了重要依据。齐家期简单的彩陶纹饰,被认定是彩陶开始出现的证据。

安特生在西北地区发现的大量彩陶,现在看来大多已经不属于中原仰韶文化范畴,内涵与时代都有不同。虽然包括他在内的一些国外的研究者急于将中国彩陶与西亚彩陶相提并论,由此倡导中国文化很早就表现有西来特征的学说,但是他所找到的证据虽然在他看来是那样确凿无疑,当时的提法在后来者看来其实并不能成立。虽然后来还有一些研究者仍然着力于演绎中国彩陶西来说,但在大量新发现面前,那些论说早已没有了存在的根基,从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层面上暴露出许多无法弥合的漏洞。

对安特生在学术上出现的错误,中国的考古学家们在大半个世纪以前就彻底纠正了。1937年尹达先生即撰文指出,仰韶村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遗存,甘肃史前文化的齐家期不一定早于仰韶期。[2]1945年以后,夏鼐先生通过在甘肃的一系列发掘,澄清了安特生在考古发掘过程中所犯的层位颠倒的错误,他指出甘肃地区史前文化正确的时间顺序应当是仰韶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后面的辛店、寺洼、沙井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3]安特生所说的甘肃古文化六期中的“仰韶期”,主要内涵是20多年后夏鼐命名的马家窑文化,一些研究者常常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但并不能等同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甘肃及邻近的青海东部地区新发现大量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同时也进行了一些发掘工作,为探索马家窑文化及彩陶的来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关于马家窑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彩陶上的线索非常明确,石兴邦先生就此进行了探讨,他在1962年发表的一文中认为马家窑文化彩陶受到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影响,纹饰母题与演变规律都有相似之处[4]。严文明先生1978年发表的《甘肃彩陶的源流》[5],论及半坡类型向陇东和庙底沟类型向陇西及青海东部的扩展,确认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源起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有关。

在临洮马家窑—瓦家坪遗址发现了马家窑文化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在武山石岭下遗址发现了早于马家窑类型的石岭下类型遗存,在天水罗家沟遗址又发现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与马家窑类型由早到晚的三叠层关系,有关马家窑彩陶来源的研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6]。特别是后来又发掘了秦安大地湾[7]、天水师赵村与西山坪[8]、武山傅家门等遗址[9],不仅在在地层上确认了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早晚关系,出土大量彩陶也为追寻彩陶的源头找到了线索。

一部分研究者所称的石岭下类型,主要分布于渭河上游的秦安、天水、武山一带。也有一部分研究者将这一内涵的文化直接称为仰韶晚期文化,特别是像大地湾四期文化的面貌,与仰韶时期的庙底沟文化表现有更多的联系。表现在彩陶上,石岭下类型承续了庙底沟文化的一些特点,如圆点、三角、旋纹图案都有相似之处。石岭下类型也孕育了马家窑类型彩陶因素,如较多旋纹,特别是形似变形鸟纹的旋纹与圆圈纹奠定了马家窑类型彩陶纹饰演变的基础。根据大地湾等遗址木炭标本碳14测定结果判断,石岭下类型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前3000年,年代上限大体与庙底沟文化相衔接[10]。先前许多学者认为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的继续与发展,可见证据是越来越充实了。

甘肃境内既有仰韶早中期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分布,又有仰韶晚期文化发现,在青海东部也有仰韶中晚期文化遗存发现。由这些发现看,我们就可以为甘肃彩陶繁荣时期的兴起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甘肃及青海东部地区在距今6000年前左右,就已经是仰韶文化的分布区域,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来源应当就在这个本土区域,应当就是仰韶时期的庙底沟文化,与遥远的西方没有什么关系。当然这是安特生当年所没有见到的资料,我们排除他在主观因素和方法论上的原因不论,那时资料的不系统不完善也是出现“西来说”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田野考古的深入,后来又在秦安大地湾、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发现更早的前仰韶文化彩陶,这些具有初始特征的彩陶将甘肃及以西邻近地区彩陶起源的年代追溯到了距今7000年前的年代。已有的发现完全能证实甘肃史前彩陶具有完整的起源与发展序列,这样的序列不仅在中国其它区域没有见到,在世界其他区域也没有见到,由这一个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原始艺术生长的典型区域。

[1] 安特生:《甘肃考古记》,1925年。

[2] 尹达:《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新石器时代》,三联书店,1979年。

[3] 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中国考古学报》第四册,1949年;《齐家期墓葬的发现及其年代之改定》,《中国考古学报》第三册,1948年。

[4] 石兴邦:《有关马家窑文化的一些问题》,《考古》1962年6期。

[5] 严文明:《甘肃彩陶的源流》,《文物》1978年10期。

[6] 谢端琚:《论石岭下类型文化性质》,《文物》1981年4期。

[7]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文物出版社,2005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师赵村与西山坪》,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青工作队:《》《考古学集刊》第16集,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 郎树德、贾建威:《彩陶》,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


相关文章

  • 参观博物馆活动策划书
  • 参观博物馆活动策划书 一: 活动主题: 熏陶历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 二: 活动对象: 甘肃省博物馆 三: 活动背景: 近段的中日钓鱼岛事件再度升级,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值十月国庆来临,亿万中国人民义愤填膺,通过各种手段表达自己的爱国热 ...查看


  •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 彩 陶 的 纹 样 组 织 形 式 冯钰淇 08艺设4班 [1**********] 彩陶的纹样组织形式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一次伟大的创举也是人变为智人的开端.是人类从单纯的加工自然界已有的物质以来第一次利用火改变自然界事物的化学性质.正如恩 ...查看


  • 甘肃狼形纹彩陶壶被认为中国写意画起源 
  • 央视国际 (2005年01月10日 17:32) 近日,甘肃临洮出土了一件绘有"狼形纹"图案的彩陶壶.经考证,该陶壶距今2800年左右,属于辛店文化类型.专家指出,该陶壶上所绘的"狼形纹"图案是彩陶中 ...查看


  •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类型彩陶
  • 甘肃省博物馆 马家窑 旋纹彩陶罐 马家窑又称马家窑期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4650年.彩陶器型丰富多样,仍以盆.钵.壶.瓶为主,但扩展到罐.豆.瓮等器类,甚至在少量的夹砂陶上也饰彩,多为橙黄陶.施以浓墨式的黑彩,有时辅以少量白彩,形成 ...查看


  • 马家窑文化
  • 学号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马家窑的文化与彩陶 学 院 名 称: 专 业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 教授 二○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 ...查看


  • 从彩陶精品看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进历程
  • <传承>2008年第11期 从彩陶精品看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进历程 曹鸿杰 (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半山.马厂三个相互承袭的文化类型.马家窑[摘要]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主要包括马家 ...查看


  • 天水惊显人类社会最早的绘画作品
  • 天水惊显人类社会最早的绘画作品 (2013-03-26 15:46:38) 转载▼ 标签: 分类: 泾渭文化论坛 出土文物 龙山文化 概况 工具 万多件 大地湾距今8000年推前至距今6万年, 房址地面上发现的绘画, 长约1.2米,宽约1. ...查看


  • 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
  • 新石器时代的农事崇拜.祭祀和宗教萌芽 原始先民虽然荜路褴褛,艰苦奋斗,发明了农具,开辟了耕地,驯化了谷物和禽畜,创造了原始农耕文化,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斗争中取得了划时代的伟大成就,被欧美的考古学家称之为"新石器革命" ...查看


  • 彩陶与原始初民的性崇拜(一)
  • 中华古玩网http://www.gucn.com 来源:搜狐网 对于现代人来说,两性生殖器的相互接触--性交--生殖是紧密联系的,但是,对于原始初民来说,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能把这三者联系在一起,而对三者都充满了神秘感.他们对生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