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村庄当然可以变成建制市

发布时间:2012-04-19 09:13 作者:秋风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549次

前几日,吾友于建嵘先生发表一条微博:又一个扯淡的改革。“首个村级市,濮阳西辛庄市今年5月8日挂牌。”媒体来电问这一改革的重要意义。我告诉他,这不叫改革,这是瞎胡闹。他说,有高层领导支持。我说,他们就不会错吗?那先改了宪法的规制,让全国60多万个村长都成为市长,或者干脆叫某某国,村长全叫国王,不是更威风?!

这大约是看到这个新闻的人们的主流反应。对此,我发表了一条评论:老于啊,不怕您笑话,我正做一个研究,要点之一正是,一些已经完成工业化,人口、资源聚集达到一定程度的村、镇设市,县辖市。这正是国际惯例。这也是正常的城市化之路。

说实在话,对于嘲笑那个农民观念的人,我有点不解甚至悲哀。现行设立建制市的制度是扭曲的,长期生活于这样的制度下,公众,哪怕是关心公共问题的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也都被这个体制的逻辑所控制,按照它来思考问题,而忘记了正确的城市管制制度是什么。

城市(city)是什么?作为一种人类聚居形态,相对于乡村,城市是人口和工业、商业高度集中之聚居区。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集中的产物,只要人口、工商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并有一定的公共设施支撑居民的生活,一座城市就诞生了。人间大多数城市就是如此形成的。在汉语中,城不同于市,但即便是城,也通常以原来的自发形成的人口与工商业聚居区作为基础。

当然,接下来将是一个城市的政治学问题:城市可以自发生成,但城市的命运不可能不受政府所设定的法律制度的巨大影响。关键的问题是,城市如何获得其法律与政治身份。

城市与乡村各有其自然,优良的社会治理应当顺乎自然:乡村当顺乎乡村之自然进行治理,城市当顺乎城市之自然进行治理。事实上,乡村社会自会演化出适合于自己的治理机制,城市社会一般也总会演化出适合于自己的治理机制。比如,明清时代人口较多的市镇之治理模式,明显就不同于乡村。

不过,这样的治理机制能否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所在区域的政府的态度。也就是说,顺乎城市之自然的社会治理模式能否现实地治理城市,取决于政府是否承认这里是一个城市,从而让这个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城市获得城市的法律与政治资格,也即成为建制市,按照城市的治理机制进行治理。

也正是在这里,中国的城市碰上严重的制度障碍。过去30年来,中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但城市化的观察者们经常存在极大偏差,他们聚焦于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之兴起、扩张。其实,这些大城市的城市化反而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因为,人口、工商业之所以异乎寻常地集中于此处,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方被授予了特权。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扩张,相当程度上是由驻于本城的政府汲取其所辖区域的资源而实现的。

中国真正的城市化,自发秩序意义上的城市化,发生在这些耀眼的大城市之外,那就是镇一级的城市化,以及若干村庄的城市化。这些现象在南方地区十分普遍。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个庞大工厂的车间主要就分布在南方的镇、村。同样,在计算城市化率时被统计入内的农民工,大部分也都是在这些镇、村就业。这些镇、村已完成了人口与工商业的集中,全国也许有成千之多。

但是,这些自发形成的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城市,却没有完成治理机制之城市化,最大的制度瓶颈是,政府不承认这些城市是城市,这些城市没有城市的法律与政治资格,无法像城市那样生存、治理。用学术词语来说,这些镇、村完成了工业化,却始终无法完成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问题正在于此。过去30年的城市化呈现出一幅奇异景象:权力人为地批量制造了不自然的城市,真正的城市却不被赋予城市身份。后一点可能正在侵蚀中国工业化之基础。承载着世界工厂的镇、村,因为城市化迟缓,无法展开产业结构升级,无法完成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更无法完成市民群体及其文化形成。希望之地曾有的光芒,正在黯然失色。

生活在这些镇、村的民众当然不甘心于本地的沦落。所有这些镇、村居民都有改市的期望,有些地方的民众还做出过大胆的努力。比如,温州龙港镇企业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展开社会、政治活动,争取政府改设该镇为市。这一次,濮阳西辛庄人再度发出呼声。

这样的呼声一点都不可笑,可笑的恰恰是不合理的城市管制体制。从行政等级的角度理解农民的这个呼吁,恰恰堕入不合理体制之逻辑,这个体制完全无视城市之自然,而把市变成了一种行政等级概念,比如地级市、县级市等等。按照这样的逻辑,龙港人、西辛庄人要求设市,就被理解成要求提高行政等级。

面对西辛庄人的呼声,必须走出扭曲的城市管制体制之逻辑,回归正常的行政管理原理,据此对西辛庄人做出回应。城市就是城市,与行政等级没有关系。如果那里已经具有城市的基本要素,为什么不承认它是一个城市?当然,也应当用这个正常视角对待全国成千镇、村:如果那里已经具备城市的基本要素,不承认它们为城市,就是政府之失职,就是学术之失职。

(作者系北京学者)

来源: 南方都市报 | 来源日期:2012-04-19 | 责任编辑:向异

发布时间:2012-04-19 09:13 作者:秋风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549次

前几日,吾友于建嵘先生发表一条微博:又一个扯淡的改革。“首个村级市,濮阳西辛庄市今年5月8日挂牌。”媒体来电问这一改革的重要意义。我告诉他,这不叫改革,这是瞎胡闹。他说,有高层领导支持。我说,他们就不会错吗?那先改了宪法的规制,让全国60多万个村长都成为市长,或者干脆叫某某国,村长全叫国王,不是更威风?!

这大约是看到这个新闻的人们的主流反应。对此,我发表了一条评论:老于啊,不怕您笑话,我正做一个研究,要点之一正是,一些已经完成工业化,人口、资源聚集达到一定程度的村、镇设市,县辖市。这正是国际惯例。这也是正常的城市化之路。

说实在话,对于嘲笑那个农民观念的人,我有点不解甚至悲哀。现行设立建制市的制度是扭曲的,长期生活于这样的制度下,公众,哪怕是关心公共问题的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也都被这个体制的逻辑所控制,按照它来思考问题,而忘记了正确的城市管制制度是什么。

城市(city)是什么?作为一种人类聚居形态,相对于乡村,城市是人口和工业、商业高度集中之聚居区。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集中的产物,只要人口、工商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并有一定的公共设施支撑居民的生活,一座城市就诞生了。人间大多数城市就是如此形成的。在汉语中,城不同于市,但即便是城,也通常以原来的自发形成的人口与工商业聚居区作为基础。

当然,接下来将是一个城市的政治学问题:城市可以自发生成,但城市的命运不可能不受政府所设定的法律制度的巨大影响。关键的问题是,城市如何获得其法律与政治身份。

城市与乡村各有其自然,优良的社会治理应当顺乎自然:乡村当顺乎乡村之自然进行治理,城市当顺乎城市之自然进行治理。事实上,乡村社会自会演化出适合于自己的治理机制,城市社会一般也总会演化出适合于自己的治理机制。比如,明清时代人口较多的市镇之治理模式,明显就不同于乡村。

不过,这样的治理机制能否正常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所在区域的政府的态度。也就是说,顺乎城市之自然的社会治理模式能否现实地治理城市,取决于政府是否承认这里是一个城市,从而让这个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城市获得城市的法律与政治资格,也即成为建制市,按照城市的治理机制进行治理。

也正是在这里,中国的城市碰上严重的制度障碍。过去30年来,中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但城市化的观察者们经常存在极大偏差,他们聚焦于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之兴起、扩张。其实,这些大城市的城市化反而不是真正的城市化,因为,人口、工商业之所以异乎寻常地集中于此处,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地方被授予了特权。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扩张,相当程度上是由驻于本城的政府汲取其所辖区域的资源而实现的。

中国真正的城市化,自发秩序意义上的城市化,发生在这些耀眼的大城市之外,那就是镇一级的城市化,以及若干村庄的城市化。这些现象在南方地区十分普遍。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这个庞大工厂的车间主要就分布在南方的镇、村。同样,在计算城市化率时被统计入内的农民工,大部分也都是在这些镇、村就业。这些镇、村已完成了人口与工商业的集中,全国也许有成千之多。

但是,这些自发形成的社会经济意义上的城市,却没有完成治理机制之城市化,最大的制度瓶颈是,政府不承认这些城市是城市,这些城市没有城市的法律与政治资格,无法像城市那样生存、治理。用学术词语来说,这些镇、村完成了工业化,却始终无法完成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的最大问题正在于此。过去30年的城市化呈现出一幅奇异景象:权力人为地批量制造了不自然的城市,真正的城市却不被赋予城市身份。后一点可能正在侵蚀中国工业化之基础。承载着世界工厂的镇、村,因为城市化迟缓,无法展开产业结构升级,无法完成社会治理模式转型,更无法完成市民群体及其文化形成。希望之地曾有的光芒,正在黯然失色。

生活在这些镇、村的民众当然不甘心于本地的沦落。所有这些镇、村居民都有改市的期望,有些地方的民众还做出过大胆的努力。比如,温州龙港镇企业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展开社会、政治活动,争取政府改设该镇为市。这一次,濮阳西辛庄人再度发出呼声。

这样的呼声一点都不可笑,可笑的恰恰是不合理的城市管制体制。从行政等级的角度理解农民的这个呼吁,恰恰堕入不合理体制之逻辑,这个体制完全无视城市之自然,而把市变成了一种行政等级概念,比如地级市、县级市等等。按照这样的逻辑,龙港人、西辛庄人要求设市,就被理解成要求提高行政等级。

面对西辛庄人的呼声,必须走出扭曲的城市管制体制之逻辑,回归正常的行政管理原理,据此对西辛庄人做出回应。城市就是城市,与行政等级没有关系。如果那里已经具有城市的基本要素,为什么不承认它是一个城市?当然,也应当用这个正常视角对待全国成千镇、村:如果那里已经具备城市的基本要素,不承认它们为城市,就是政府之失职,就是学术之失职。

(作者系北京学者)

来源: 南方都市报 | 来源日期:2012-04-19 | 责任编辑:向异


相关文章

  • 村民自治的发展走向
  • 卢福营 [该文章阅读量:400次][字号:大 中 小] 内容提要: 20世纪80年代推行的村民自治是在民主.平等的取向下建构的农村基层治理制度,体现了群众自治.直接民主.普遍平等.基层自主等重要原则.作为一项空前的民主政治实验,村民自治在实 ...查看


  • 高起点语文8
  •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答在试卷上无效. ........ 选择题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共24分,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昏聩 .B. 恶心 ...查看


  •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 --美国农村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 借鉴意义 班级:工程管理11级2班 学号: 11082201 姓名: 张鹏飞 指导老师: 谢忠刚 2013年8月 摘 要 美国农村地广人稀,赚钱多和财富划分显示了美国农民的特 ...查看


  • 农民工市民化的"三步走"
  • [摘要]基于城镇化背景,依据对农民工就业和移居行为的分析,本文提出农民工市民化一般有三个阶段,即农民工务农到非农城镇就业,非农城镇就业到城镇定居,城镇定居到市民化(落户)文章认为引导农民工在建制镇就业和落户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较好途径. [ ...查看


  •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 附件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 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要求,落实省委省政府创建文明生态村的总体部署,指导村庄规划的编制,制定本导 ...查看


  • 田野之死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田野之死 谷禾 在我们的念想里,和田野住在一起的,必然是错落的村庄.有土坯的或砖砌的房子,有篱笆墙里传出的狗吠和鸡鸣,有依依缠绕绿茵的黑老鸹和灰雀群,袅袅的炊烟升起在黄昏的雾霭里,有母亲的呼唤在模糊的灯影里飘 ...查看


  • 2013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
  • 2013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 2013年城乡建设统计[1]公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全国城乡建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统筹推进,市政公用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乡 ...查看


  • 顺应城乡发展.科学决策的行政区划体制
  • 顺应城乡发展.科学决策的行政区划体制 调整探索 --永康市"2008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研究 浙江大学 李王鸣 范今朝 摘要:研究的案例属于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向调整,为避免片面性与短期性,调整决策中创新性地从理念上树立以人为 ...查看


  • 生活在"村"里的"城市人"
  • 人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之所以要这么提,恰恰是因为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过于注重物的城镇化,而忽视了人的城镇化.伪城市化就是其典型写照.根据中国社科院的调研,目前中国城镇化率大约高估了10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有超过一亿人是伪城市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