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475~48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张莹瑞     佐  斌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摘 要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它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成为群体关系研

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础

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解释

同时它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自我分类

社会比较

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

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

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种族中心主义

分类号 B849:C91

积极区分

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社会认同理论已成为这一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社会认同理论是Tajfel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后来Turner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

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

为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两组从事竞争性质的活动如球类比赛两组成员

的冲突与对立与日俱增

接着提供有限资源的竞

争如水资源此时两组成员已变成相互敌对成员对自己的小组表现高度的认同与向心力而对另一组的成员表现出仇视的态度与行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理论

由此

Sherif的实验揭示了群体间客观关系对群体间

Sherif提出了现实冲突

他认为

群体间态

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本文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阐述 度和行为反映了一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如果群体目标不一致一个群体以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得自己的目标因此

就会出现竞争

群体间就倾向于有歧视的态度和相互的敌

1 社会认同理论的背景

1.1 种族中心主义

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解释群体间行为的种族

中心主义

体偏

ethnoentrism

种族中心主义是指内群

和外群体歧

群体行

群体内行为和群体间行的第一次论述要追溯到

in-group favoritism

意另一方面如果群体目标是一致的所有群体都朝同一目标努力那么他们彼此之间更易于建立共同的友好的合作的关系但是仅有现实冲

突还不足以解释群体间行为1.3 群体间偏见的最小条件

Tajfel19701971

采用了最简群体实验范式

Minimail-Group paradigm

群体世界

创造了一个微型的

使实验者可以深入地观察群体的运

Tajfel后来的研究对

现实冲突理论做了很好的补充

out-group derogation为普遍的种族中心特征

为显现了明显的种族中心主义特征

[2]

1906年萨默的记述最初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解释最有影响的是现实冲突理论

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1.2 现实冲突理论

在Tajfel

之前

对群体间行为较早的研究是

Sherif在1961年进行的儿童夏令营实地实验研究中Sherif将来自于各地互相独立不认识的儿童在到达夏令营之后就分为响尾蛇与老鹰两组刚开始只是从事小组内的活动例如爬山后来当

作方式[3,4]他先请被试对一张卡片进行点估计的作业并以此为理由随机地将被试分为两组高估组与低估组接着要求被试进行资源分配的工作结果显示这些被试虽然与同组成员互相不认识而且从没有谋面和实际互动但还是分配给自己所在组别成员较多的资源Tajfel的实验有以下特点例如1群体成员间不曾有真的面对面的互动2没有群体内的结构3群体间没有任何过去与文化

[5]

475

收稿日期2005-09-25

通讯作者

佐斌

[email protected]

万方数据

-476-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

研究结果显示当被试单纯地知觉到分类时就会分给自己的群体更多的资源和正向的评价这种认知上的分类会让我们主观上知觉到自己与他人共属而产生一种认同感这样的认同所引起的给内群体较多资源以及正向的评价的现象称为内群体偏向而对外群体成员则分配较少资源并给予负向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为外群体歧视

[5]

最简群体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意识是产生群体行为的最低条件即使是把人分配到一个简单无意义的类别中去也足以产生群体取向的知觉和行为

2 社会认同理论

Tajfel等人在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基础上进

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认

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

2.1 社会认同 2.1.1 基本观点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

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

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

social

identity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

2.1.2 社会认同的定义

Turner和Tajfel

1986

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

会认同认为个体认同是指对个人的认同作用或通常说明个体具体特点的自我描述是个人特有的自我参照而社会认同是指社会的认同作用或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

[6]

Tajfel

1978

将社会认同定义为

个体认识

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

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7]

社会认同最初源于群体成员身份人们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而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在内群体和相关的外群体的比较中获得的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个体就会离开他们的群体或想办法实现积极区分人们会使用各种策略进行区分Turner和Tajfel认为有三组变量会影响群体间区分

1

人们必须主观上认同他们的内群体

万方数据

2

情景允许评价性群体间比较

3外群体必

须是可以充分比较的

Tajfel认为对社会认同的追求是群体间冲突和歧视的根源所在即对属于某群体的意识会强烈的影响着我们的知觉

态度和行为

2.2 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

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

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

social

comparison

和积极区分原

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建立的

[8]

2.2.1 社会分类

Tajfel在1963年的一个实验表明当要求被试从不断变化的标为A的四根短线和标为B的四根长线中判断长度时他们倾向于夸大A和B之间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加重效应

accentuation effect

加重效应同样表现在对社会刺激的知觉上

Secord

1959

年在一系列研究中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人的

面部照片其中包括纯种的高加索人一直到纯种的黑人要求他们评价相貌上的黑和心理上的黑结果被试将图片分为黑白两组并趋向于夸大一组内的相似性和两组间的差异这种基本的加重效应在许多其他的研究中也得到充分的证实

[2]

Turner

1985

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对Tajfel的社会认同

理论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人们会自动地将事物分门别类因此在将他人分类时会自动地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当人们进行分类时会将自我也纳入这一类别中将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将会赋予自我这就是一个自我定型的过程个体通过分类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我方群体成员

2.2.2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使社会分类过程的意义更明显这样使积极区分的原则起作用而积极区分满足了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群体间比较通过积极区分原则使个体寻求积极的自我评价的需要得到满足在进行群体间比较时我们倾向于在特定的维度上夸大群体间的差异而对群体内成员给予更积极的评价这样就产生了不对称的群体评价和行为偏向于自己所属的群体即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认同所属的群体

2.2.3 积极区分

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所有行为不论是人际的还是群际的都是由自我激励这一基

第14卷第1期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477-

本需要所激发的在社会认同水平上的自我尊重是以群体成员关系为中介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

体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而突出某方面的特长

此在群体中个体自我激励的动机会使个体在群体比较的相关维度上表现得比其他成员更出色这就是积极区分原则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过分热衷自己的群体认为它比其他群体好并且从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群体间的差异这样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群体间冲突和敌意

2.3 自尊假设

人们通过积极区分来获得评价性的积极的社会认同而积极区分是为了满足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这就暗示自尊的需要激发了个体的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社会认同是满足自尊的需要

Abrams和Hogg(1988)进一步说明了自尊假设的两个推论[9]推论1成功地进行群体间区分可以提高社会认同从而提高自尊作为群体成员个体将内群体越积极地与外群体区分就会获得越高

的自尊

推论

2

由于获取积极自尊的需要

低自

尊或自尊受到威胁都会激发群体间歧视行为然而推论2

的证据并不充分更多的证据支持了推论

1对于推论2更多地发现了相反的结果例如Houston等人2003的研究发现高自尊的或群体中高地位的人表现出更多的群体间歧视行为

[10]

2.4 社会结构

社会认同理论的第二个部分明确地对群体间地位关系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群体中低地位群体成员的自我激励策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会通过群体关系来维持和提高社会认同采用的策略有三种社会流

social mobility社会竞

争social

competition

和社会创造

social creativity

策略的选择依赖于他们对自己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关系的知觉群体关系的三个变量包括群体边界的可渗透

permeability

群体地位合理性

legitimacy和这些差异的稳定性stability而

在群体关系的不同情况下个体会存在两种信仰体

社会流动信仰体

social mobility belief

structure与社会变革信仰体系(social change belief structure)

2.4.1 社会流动信仰体系

当人们相信群体的边界具有通透性一个人可以在各群体之间流动时就会产生社会流动的信仰

万方数据

体系地位低的群体的成员如果具有这种信仰体

系他就会努力争取加入另一个地位较高的群体从而获得更满意的社会认同例如考取功名这种策略被称为个体流动一般而言地位高的群体会极力提倡这一信仰体系因为它并不试图改变群体

之间地位的现状

而且可以降低弱势群体的凝聚

力避免其成员集体性的对抗行为但是地位高的群体也会对个体流动的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免他们对自己构成威胁例如美国对移民数量的控制

2.4.2 社会变革信仰体系

而当人们认为群体之间的边界是固定的和不可通透的社会流动低一个人不能从一个地位低的群体进入地位高的群体时就会产生社会变革的信仰体系这时弱势群体成员就会加强对自己群体的认同要求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消极方面的评价进行重新评定甚至以集体行动来推翻社会对弱势群体不合理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这方面的策略分别为两种

社会创造和社会竞争

社会创造是当群体间关系的现状被看作是合理的稳定的弱势群体的成员所采用策略这种策略包括选择其他的比较维度重新评估现在的比较维度的价值以及改变与之比较的群体即与地位相同或地位更低的其他群体进行再比较对于前两种方法优势群体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忍受在许多时候它会极力维护原有维度的价值如果群体关系的现状被看作是不合理或不稳定的那么弱势群体的成员就会采用社会竞争的策略这时群体成员可以在导致其消极区分性的维度上与优势群体进行直接的对抗如游行示威政治游说甚至革命和战争而优势群体也会采用政治或军事的手段对弱势群体进行压制以维护其优越地位因此这一策略最可能引发激烈的群体间冲突

3 社会认同理论新进展

3.1 集体行为

社会认同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集体行为

特别是在群体间冲突的研究上

传统的理论

例如相对剥夺理论或者挫折

攻击理论把抗议骚

乱和变革等集体行为看作是个体挫折或不满的产物以往的研究表明弱势群体间的比较产生的集体不平等感和不满足感与集体行为密切相关而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揭示了由相对剥夺

-478-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

产生的不满受社会认同过程的影响社会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Smith等人1994

的研究发

现群体成员的集体剥夺感在他们对群体表现明显

的认同时更为敏锐

[11]

Kelly和Breinlinger从女权

主义者的研究发现

对于有强烈认同感的女性活

动家来说参加集体活动做一些有利的事情是她们社会认同感的核心

[12]

Liss等人2004也

发现对女权主义的认同对女权激进主义行为具有预测作用[13]Kelly等人1996以及Simon

1998的研究发现参加商业联盟同性恋群体老人群体体等的人对这些群体都有积极的认同[14]Hirose等2005的研究发现次级地位群体的集体行为与内群体偏好成正相关[15]新近的研究也都证明当个体强烈的认同他们的群体时会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甚至参加集体行为[2,16]

另外对于社会认同与组织行为的研究发现社会认同与组织行为也有高度的相关积极的实现组织目标为组织贡献的意愿以及低的旷工和离职动机都表现出与对组织的高度认同相

关Greene

2004对党派偏见的研究发现对党派的认同水

平可以预测党派偏见

[17]

3.2 种族问题

社会认同理论一直重视种族中心主义的研究并在种族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种族间态度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的种族群体越认同就会对不同种族群体表现出越少的友好态度相反多文化理论却认为对自己种族的认

同与对其他不同种族群体的高度接受是相一致的许多研究的证据更多的支持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Negy 等人2003

对486名包括大学生的研究[18]显示了种族认同感与种族中心主义的具有显著相

Sidanius等人

2004

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洛杉矶分校UCLA

种族倾向的学生群体的追踪

研究发现

种族群体成员身份提高了种族认同感从而增加了种族间偏见以及对种族群体间矛盾的知觉[19]

Johnson等2005对255名白种澳大利

亚人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的研究也发现对社会结构不稳定性可渗透性合法性以及较高的内群体地位的知觉可以预测高的外群体偏见和刻板印象

[20]

4 评价与展望

4.1 评价

万方数据

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际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该理论提出之后受到了心理

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社会认同

概念已经被社会

心理学所广泛接受并激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另外社会认同理论还对人际比较与群际比较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进行了区分这些概念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把社会的理解为在群体关系背景之下的

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

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放在核心的位置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实质这与美国的认知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层面理解的社会的有着重要的区别成为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美国

社会认知范式是社会心理学最主流的研究范式随着欧洲社会认同研究成果的发展90年代以后社会认同研究在美国的研究开始兴起社会认同理论也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主流理论之一[21]可见社会认同理论对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影响社会认同理论已成为战后欧洲心理学对世界社会心理学最有贡献的理论

[22]

Tajfel等人采用的最简群体研究范式在涉及群体心理的实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Tajfel等人由此

开辟了对群体进行实验室实验的先河当然我们

应该看到

Tajfel等人所说的群体是一种

纯粹

的社会类型内部成员缺乏互动另外对认同概念本身还需在新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在自尊假设

低地位团体成员的自尊策略选择等方面在研究中

的证据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4.2 展望

近10年来整个欧洲社会心理学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融合社会认知研究与社会认同研究也出现合流的趋势当前社会认知范式也成为当代欧洲社会心理学主导的研究范式之一

[22]随着社会认同理论的发展研究也转向认同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方面最近对群体成员社会认同的动机研究正从自我激励转移到检验人们减少不确定性的动机或寻找他们群体成员资格的意义上来另外新近的研究发现认同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

个体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这些差异例如

个体对特定群体的认同强度差异他们的社会优势倾向的不同表现偏见的意愿的不同在未来的研

第14卷第1期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479-

究中社会认同理论有几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对社会认同概念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对比较策略的选择在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认同的研究以及对社会认同的内隐过程的分析

[1]

社会认同

理论的早期研究领域主要是群体偏见和冲突它的解释主要是在消极的方面而应用社会认同的原理研究如何消除群体偏见和冲突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新近的社会认同的研究中发现通过群体接触和重新分类等策略可以消除群体偏见或冲突[23]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对社会认同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

要的研究集中在香港

林瑞芳

赵志裕等人

1998,2003,2004关于香港青少年社会身份认同地区国家认同的研究[21]而方文2005对北京基督新教的分析研究

[24]

成为内地应用社会认同观点

研究的开端在中国通过研究本土的社会认同现象来验证和增补社会认同理论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群体偏见和群体刻板印象的研究中社会认同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

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社会认同的观点进行研究的另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认同民族刻板印象和民族偏见的关系等研究中社会认同理论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而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考察群体认同对群体态度和行为如性别职业民族刻板印象等的中介作用也将会是心理学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Brown R. Social Identity Theory:past achievements,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challenges. Eurpean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y, 2000, 30: 745~778 [2] M埃森克.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0. 611~621

[3] Tajfel H. Experiments in Ingroup Discrimin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1970, 223 (5)

[4] Tajfel H, Billig M G,Bundy R P.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Eur. J. soc. Psychol, 1971, 1: 149~178 [5] Otten S, Mummendey A. To our benefit or at your expense? justice considerations in intergroup allocat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ources.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999, 12(1): 19~38

万方数据

[6] Ta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Worchel S, Austin W(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 7~24 [7] 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apters1~3.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8

[8] Tajfel H.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2.33:1~39

[9] Abrams D, Hogg M A Comments on the motibational statue of self-esteem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88, 18: 317~334 [10] Houston D M, Andreopoulou A. Tests of both corollaries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s self-esteem hypothesis in real group sett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 42: 357~370

[11] Smith H J, Spears R, Oyen M. ’People like us’: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deprition and.group membership salience on justice evalu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4, 30: 277~299

[12] Kelly C, Breinlinger 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ollective

Action: Identity, Injustice and Gender.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996

[13] Liss M, Crawford M, Popp D. Predictors and Correlates of

Collective Action. Sex Roles, 2004, 50(11~12): 771~779 [14] Simon B, Loewy M, Sturmer S, Weber U, Freytag P, Habig

C, Kampmeier C.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ology, 1998, 74: 646~658

[15] Hirose Y, Taresawa Y, Okuda T. Collective action and

subordinate group identity in a simulated society game.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05, 47(1): 12~22 [16] Amiot Catherine E, Bourhis, Richard Y. Reconceptualizing

Team Identification: New Dimen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group Bias.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2005, 9(2): 75~86

[17] Greene S.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4, 85(1): 137~150

[18] Negy C, Shreve T L, Jensen B, Uddin N. Ethnic Identity,

Self-Esteem, and Ethnocentrism: A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Versus Multicultur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3, 9(4): 333~344

[19] Sidanius J, Laar C V, Levin S, Sinclair S. Ethnic Enclaves

-480-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Identity on the College Campu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2004, 87(1): 96~110

[20]Johnson D, Terry D, Louis W.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group

Structure and Anti-Asian Prejudice Among White Australian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 2005, 8(1): 53~62

[21] 赵志裕, 温静, 谭俭邦.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

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 社会学研究20055202~223 [22] 方文.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

心理学报

34(6): 651~655

[23] Taylor S, Peplau D, Sears D. 谢晓非 谢东梅等译. 社会心

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2~204 [24] 方文.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

体为例. 社会学研究

2005

1

以北京基督教新群25~59

2002,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Zhang Yingrui, Zuo Bi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Social identity theory, developed by Tajfel and Turner et al.which made new explanations to the group behavior has become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y in the field of intergroup relation.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developed from the explanations for intergroup behavior, it proposed that group identity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intergroup behavior. Recent research provides much evidence for the theory,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is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European psychology localization and ha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waits for further consummates. Key words

ethnoentrism, social identity, self-categorization, social comparison, positive distinctiveness.

万方数据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张莹瑞, 佐斌, Zhang Yingrui, Zuo Bin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心理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4(3)57次

参考文献(24条)

1.Sidanius J;Laar C V;Levin S;Sinclair S Ethnic Enclaves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Identity on the College Campus:TheGood,the Bad,and the Ugly[外文期刊] 2004(01)

2.Negy C;Shreve T L;Jensen B;Uddin N Ethnic Identity,Self-Esteem,and Ethnocentrism:A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VersusMulticultural Theory of Development[外文期刊] 2003(04)

3.Greene S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2004(01)

4.Abrams D;Hogg M A Comments on the motibational statue of self-esteem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1988

5.Tajfel H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外文期刊] 1982

6.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19787.Tafel H;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1986

8.Otten S;Mummendey A To our benefit or at your expense? justice considerations in intergroup allocations of positiveand negative resources 1999(01)

9.Tajfel H;Billig M G;Bundy R P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197110.Tajfel H Experiments in Ingroup Discrimination 1970(05)11.M·埃森克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2000

12.方文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教新群体为例 200513.Taylor S;Peplau D;Sears D;谢晓非 谢东梅 社会心理学 200414.方文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2(06)

15.赵志裕;温静;谭俭邦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 2005

16.Johnson D;Terry D;Louis W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group Structure and Anti-Asian Prejudice Among White Australians[外文期刊] 2005(01)

17.Amiot Catherine E;Bourhis;Richard Y Reconceptualizing Team Identification:New Dimen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Intergroup Bias[外文期刊] 2005(02)

18.Hirose Y;Taresawa Y;Okuda T Collective action and subordinate group identity in a simulated society game 2005(01)19.Simon B;Loewy M;Sturmer S;Weber U Freytag P Habig C Kampmeier C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participation 1998

20.Liss M;Crawford M;Popp D Predictors and Correlates of Collective Action[外文期刊] 2004(11-12)21.Kelly C;Breinlinger 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ollective Action:Identity,Injustice and Gender 1996

22.Smith H J;Spears R;Oyen M People like us':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deprition and.group membership salience onjustice evaluations 1994

23.Houston D M;Andreopoulou A Tests of both corollaries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s self-esteem hypothesis in realgroup settings 2003

24.Brown R Social Identity Theory:past achievements,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challenges 2000

引证文献(59条)

1.管健 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认同管理策略探析[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2.佐斌.温芳芳 职业刻板印象:自我卷入与评价偏向[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2)

3.郭永园 兵团模式:新疆兵团增进民族团结职能作用机制[期刊论文]-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1)4.徐立明 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民群体社会身份的重构[期刊论文]-德州学院学报 2011(1)5.姜永志.张海钟 老乡观念的结构及问卷编制[期刊论文]-心理研究 2010(4)6.侯静 主观阶层认同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7.段菲菲 从社会认同的视角看

11.张海钟.段宝军 区域心理学视野的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期刊论文]-邯郸学院学报 2010(1)

12.张林.李玉婵.吴彬彬 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期刊论文]-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11)13.张海钟.姜永志 中国人老乡观念的心理表征及其心理机制[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14.黎明泽 浅论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认同

17.阴良 孤独感、社会认同与SNS使用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期刊论文]-新闻大学 2010(4)

18.高中建

20.郭星华.邢朝国 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期刊论文]-中州学刊 2009(6)21.侯静.商立娜 阶层认同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9(4)22.李辽宁 论社会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期刊论文]-思想教育研究 2009(11)23.孙利 善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12)

24.邱钰斌 价值认同理论考察及核心价值观教育启示[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1)25.姜永志.张海钟 社会认同的区域文化心理研究[期刊论文]-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26.李雪峰.钱来 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企业的体育赞助对其员工的影响[期刊论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5)27.路恩斌.朱广伟 大学生集体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5)28.张林.李玉婵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城市就读适应状况比较[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5)29.李爱芹 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9(8)

30.王海珍.刘新梅.张若勇.马亚男 国外团队断裂研究的现状及展望——团队多样性研究的新进展[期刊论文]-管理学报 2009(10)31.王歆 认同理论的起源、发展与评述[期刊论文]-新疆社科论坛 2009(2)

32.肖娟 从社会认同的视角看

34.郭星华.邢朝国 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以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为例[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 2009(4)35.郭星华.邢朝国 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以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为例[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 2009(4)36.郭星华.姜华 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 2009(1)37.韩静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1)

38.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燕吉.唐菁华.郭秀艳 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

39.张莹瑞.徐海波.阳毅 民族认同在民族间态度中的积极作用[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9(6)40.黎情.佐斌.胡聚平 群体交叉分类效应的代数模型及其潜在加工过程[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9(4)41.阴良 孤独感、社会认同与SNS使用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期刊论文]-新闻大学 2010(4)42.兰玉娟.佐斌 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9(2)

43.何梅念.郭田友 深圳外来工子女社会认同的内隐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12)

44.刘岚.廖怡华.桂腾富.陈俊翔 大学生自我中心的危害及其解除策略[期刊论文]-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3)45.时勘.龚增良 群体骚乱的社会心理学机制[期刊论文]-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3)

46.严义娟.佐斌 外群体偏爱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8(3)

47.尹继武 国际关系中的联盟信任形成研究:一项基本评估[期刊论文]-外交评论 2008(2)48.郭士伊 组织系统的平衡机制[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5)

49.罗拾平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身份认同与专业化研究[期刊论文]-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8(6)50.曲莉.徐灿 确立正确医疗价值观重构和谐医患关系[期刊论文]-现代医院 2008(1)51.周晓虹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期刊论文]-社会科学 2008(4)

52.涂薇.余嘉元.夏春 分离中的社会认同[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53.史慧颖.张庆林.陈培峰.范丰慧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教育学2008(2)

54.王沛.刘峰 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7(5)

55.王璇.赵静 群际行为的个体水平变量:权威主义与社会优势定位[期刊论文]-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6)56.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期刊论文]-民族教育研究 2007(2)57.张剑峰 族群认同探析[期刊论文]-学术探索 2007(1)

58.张爱淑.袁迎菊 高校女性管理者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59.孙利.佐斌 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期刊论文]-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xdt200603025.aspx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475~480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张莹瑞     佐  斌1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武汉

430079

摘 要 社会认同理论是由Tajfel和Turner等人提出的它对群体行为做出了新的解释并成为群体关系研

究中最有影响的理论础

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对群体间行为解释

同时它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自我分类

社会比较

它认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

新近的研究也为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是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

社会心理学具有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种族中心主义

分类号 B849:C91

积极区分

群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社会认同理论已成为这一领域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社会认同理论是Tajfel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群体行为的研究中不断发展起来后来Turner又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

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社会认同对群体行为的解释作用它的提出促进了社会心理学在相关领域的发

为群体心理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

两组从事竞争性质的活动如球类比赛两组成员

的冲突与对立与日俱增

接着提供有限资源的竞

争如水资源此时两组成员已变成相互敌对成员对自己的小组表现高度的认同与向心力而对另一组的成员表现出仇视的态度与行为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理论

由此

Sherif的实验揭示了群体间客观关系对群体间

Sherif提出了现实冲突

他认为

群体间态

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本文

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阐述 度和行为反映了一个群体和其他群体之间的客观利益如果群体目标不一致一个群体以其他群体的利益为代价而获得自己的目标因此

就会出现竞争

群体间就倾向于有歧视的态度和相互的敌

1 社会认同理论的背景

1.1 种族中心主义

社会认同理论产生于解释群体间行为的种族

中心主义

体偏

ethnoentrism

种族中心主义是指内群

和外群体歧

群体行

群体内行为和群体间行的第一次论述要追溯到

in-group favoritism

意另一方面如果群体目标是一致的所有群体都朝同一目标努力那么他们彼此之间更易于建立共同的友好的合作的关系但是仅有现实冲

突还不足以解释群体间行为1.3 群体间偏见的最小条件

Tajfel19701971

采用了最简群体实验范式

Minimail-Group paradigm

群体世界

创造了一个微型的

使实验者可以深入地观察群体的运

Tajfel后来的研究对

现实冲突理论做了很好的补充

out-group derogation为普遍的种族中心特征

为显现了明显的种族中心主义特征

[2]

1906年萨默的记述最初对种族中心主义的解释最有影响的是现实冲突理论

realistic conflict theory 1.2 现实冲突理论

在Tajfel

之前

对群体间行为较早的研究是

Sherif在1961年进行的儿童夏令营实地实验研究中Sherif将来自于各地互相独立不认识的儿童在到达夏令营之后就分为响尾蛇与老鹰两组刚开始只是从事小组内的活动例如爬山后来当

作方式[3,4]他先请被试对一张卡片进行点估计的作业并以此为理由随机地将被试分为两组高估组与低估组接着要求被试进行资源分配的工作结果显示这些被试虽然与同组成员互相不认识而且从没有谋面和实际互动但还是分配给自己所在组别成员较多的资源Tajfel的实验有以下特点例如1群体成员间不曾有真的面对面的互动2没有群体内的结构3群体间没有任何过去与文化

[5]

475

收稿日期2005-09-25

通讯作者

佐斌

[email protected]

万方数据

-476-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

研究结果显示当被试单纯地知觉到分类时就会分给自己的群体更多的资源和正向的评价这种认知上的分类会让我们主观上知觉到自己与他人共属而产生一种认同感这样的认同所引起的给内群体较多资源以及正向的评价的现象称为内群体偏向而对外群体成员则分配较少资源并给予负向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为外群体歧视

[5]

最简群体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对群体成员身份的意识是产生群体行为的最低条件即使是把人分配到一个简单无意义的类别中去也足以产生群体取向的知觉和行为

2 社会认同理论

Tajfel等人在最简群体范式的研究基础上进

行了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社会认同理论该理论认

为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是群体行为的基础

2.1 社会认同 2.1.1 基本观点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

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

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

social

identity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当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个体会采用各种策略来提高自尊个体过分热衷于自己的群体认为自己的群体比其他群体好并在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团体间差异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和群体间冲突

2.1.2 社会认同的定义

Turner和Tajfel

1986

区分了个体认同与社

会认同认为个体认同是指对个人的认同作用或通常说明个体具体特点的自我描述是个人特有的自我参照而社会认同是指社会的认同作用或是由一个社会类别全体成员得出的自我描述

[6]

Tajfel

1978

将社会认同定义为

个体认识

到他或她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

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

[7]

社会认同最初源于群体成员身份人们总是争取积极的社会认同而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是通过在内群体和相关的外群体的比较中获得的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个体就会离开他们的群体或想办法实现积极区分人们会使用各种策略进行区分Turner和Tajfel认为有三组变量会影响群体间区分

1

人们必须主观上认同他们的内群体

万方数据

2

情景允许评价性群体间比较

3外群体必

须是可以充分比较的

Tajfel认为对社会认同的追求是群体间冲突和歧视的根源所在即对属于某群体的意识会强烈的影响着我们的知觉

态度和行为

2.2 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

社会认同是由社会分类

social-categorization社会比

social

comparison

和积极区分原

positive

distinctiveness建立的

[8]

2.2.1 社会分类

Tajfel在1963年的一个实验表明当要求被试从不断变化的标为A的四根短线和标为B的四根长线中判断长度时他们倾向于夸大A和B之间的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加重效应

accentuation effect

加重效应同样表现在对社会刺激的知觉上

Secord

1959

年在一系列研究中

给被试呈现一系列人的

面部照片其中包括纯种的高加索人一直到纯种的黑人要求他们评价相貌上的黑和心理上的黑结果被试将图片分为黑白两组并趋向于夸大一组内的相似性和两组间的差异这种基本的加重效应在许多其他的研究中也得到充分的证实

[2]

Turner

1985

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

self-categorization theory

对Tajfel的社会认同

理论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人们会自动地将事物分门别类因此在将他人分类时会自动地区分内群体和外群体当人们进行分类时会将自我也纳入这一类别中将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将会赋予自我这就是一个自我定型的过程个体通过分类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我方群体成员

2.2.2 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使社会分类过程的意义更明显这样使积极区分的原则起作用而积极区分满足了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群体间比较通过积极区分原则使个体寻求积极的自我评价的需要得到满足在进行群体间比较时我们倾向于在特定的维度上夸大群体间的差异而对群体内成员给予更积极的评价这样就产生了不对称的群体评价和行为偏向于自己所属的群体即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认同所属的群体

2.2.3 积极区分

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就是所有行为不论是人际的还是群际的都是由自我激励这一基

第14卷第1期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477-

本需要所激发的在社会认同水平上的自我尊重是以群体成员关系为中介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

体为了满足自尊的需要而突出某方面的特长

此在群体中个体自我激励的动机会使个体在群体比较的相关维度上表现得比其他成员更出色这就是积极区分原则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过分热衷自己的群体认为它比其他群体好并且从寻求积极的社会认同和自尊中体会群体间的差异这样就容易引起群体间偏见群体间冲突和敌意

2.3 自尊假设

人们通过积极区分来获得评价性的积极的社会认同而积极区分是为了满足个体获得积极自尊的需要这就暗示自尊的需要激发了个体的社会认同和群体行为也就是说社会认同是满足自尊的需要

Abrams和Hogg(1988)进一步说明了自尊假设的两个推论[9]推论1成功地进行群体间区分可以提高社会认同从而提高自尊作为群体成员个体将内群体越积极地与外群体区分就会获得越高

的自尊

推论

2

由于获取积极自尊的需要

低自

尊或自尊受到威胁都会激发群体间歧视行为然而推论2

的证据并不充分更多的证据支持了推论

1对于推论2更多地发现了相反的结果例如Houston等人2003的研究发现高自尊的或群体中高地位的人表现出更多的群体间歧视行为

[10]

2.4 社会结构

社会认同理论的第二个部分明确地对群体间地位关系进行了研究特别是群体中低地位群体成员的自我激励策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会通过群体关系来维持和提高社会认同采用的策略有三种社会流

social mobility社会竞

争social

competition

和社会创造

social creativity

策略的选择依赖于他们对自己群体与其他群体的关系的知觉群体关系的三个变量包括群体边界的可渗透

permeability

群体地位合理性

legitimacy和这些差异的稳定性stability而

在群体关系的不同情况下个体会存在两种信仰体

社会流动信仰体

social mobility belief

structure与社会变革信仰体系(social change belief structure)

2.4.1 社会流动信仰体系

当人们相信群体的边界具有通透性一个人可以在各群体之间流动时就会产生社会流动的信仰

万方数据

体系地位低的群体的成员如果具有这种信仰体

系他就会努力争取加入另一个地位较高的群体从而获得更满意的社会认同例如考取功名这种策略被称为个体流动一般而言地位高的群体会极力提倡这一信仰体系因为它并不试图改变群体

之间地位的现状

而且可以降低弱势群体的凝聚

力避免其成员集体性的对抗行为但是地位高的群体也会对个体流动的数量进行一定的限制以免他们对自己构成威胁例如美国对移民数量的控制

2.4.2 社会变革信仰体系

而当人们认为群体之间的边界是固定的和不可通透的社会流动低一个人不能从一个地位低的群体进入地位高的群体时就会产生社会变革的信仰体系这时弱势群体成员就会加强对自己群体的认同要求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消极方面的评价进行重新评定甚至以集体行动来推翻社会对弱势群体不合理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这方面的策略分别为两种

社会创造和社会竞争

社会创造是当群体间关系的现状被看作是合理的稳定的弱势群体的成员所采用策略这种策略包括选择其他的比较维度重新评估现在的比较维度的价值以及改变与之比较的群体即与地位相同或地位更低的其他群体进行再比较对于前两种方法优势群体只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忍受在许多时候它会极力维护原有维度的价值如果群体关系的现状被看作是不合理或不稳定的那么弱势群体的成员就会采用社会竞争的策略这时群体成员可以在导致其消极区分性的维度上与优势群体进行直接的对抗如游行示威政治游说甚至革命和战争而优势群体也会采用政治或军事的手段对弱势群体进行压制以维护其优越地位因此这一策略最可能引发激烈的群体间冲突

3 社会认同理论新进展

3.1 集体行为

社会认同理论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集体行为

特别是在群体间冲突的研究上

传统的理论

例如相对剥夺理论或者挫折

攻击理论把抗议骚

乱和变革等集体行为看作是个体挫折或不满的产物以往的研究表明弱势群体间的比较产生的集体不平等感和不满足感与集体行为密切相关而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揭示了由相对剥夺

-478-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

产生的不满受社会认同过程的影响社会认同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变量Smith等人1994

的研究发

现群体成员的集体剥夺感在他们对群体表现明显

的认同时更为敏锐

[11]

Kelly和Breinlinger从女权

主义者的研究发现

对于有强烈认同感的女性活

动家来说参加集体活动做一些有利的事情是她们社会认同感的核心

[12]

Liss等人2004也

发现对女权主义的认同对女权激进主义行为具有预测作用[13]Kelly等人1996以及Simon

1998的研究发现参加商业联盟同性恋群体老人群体体等的人对这些群体都有积极的认同[14]Hirose等2005的研究发现次级地位群体的集体行为与内群体偏好成正相关[15]新近的研究也都证明当个体强烈的认同他们的群体时会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甚至参加集体行为[2,16]

另外对于社会认同与组织行为的研究发现社会认同与组织行为也有高度的相关积极的实现组织目标为组织贡献的意愿以及低的旷工和离职动机都表现出与对组织的高度认同相

关Greene

2004对党派偏见的研究发现对党派的认同水

平可以预测党派偏见

[17]

3.2 种族问题

社会认同理论一直重视种族中心主义的研究并在种族问题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种族间态度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的种族群体越认同就会对不同种族群体表现出越少的友好态度相反多文化理论却认为对自己种族的认

同与对其他不同种族群体的高度接受是相一致的许多研究的证据更多的支持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Negy 等人2003

对486名包括大学生的研究[18]显示了种族认同感与种族中心主义的具有显著相

Sidanius等人

2004

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

洛杉矶分校UCLA

种族倾向的学生群体的追踪

研究发现

种族群体成员身份提高了种族认同感从而增加了种族间偏见以及对种族群体间矛盾的知觉[19]

Johnson等2005对255名白种澳大利

亚人对亚洲人的刻板印象和偏见的研究也发现对社会结构不稳定性可渗透性合法性以及较高的内群体地位的知觉可以预测高的外群体偏见和刻板印象

[20]

4 评价与展望

4.1 评价

万方数据

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揭示了群际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该理论提出之后受到了心理

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社会认同

概念已经被社会

心理学所广泛接受并激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另外社会认同理论还对人际比较与群际比较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进行了区分这些概念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认同理论把社会的理解为在群体关系背景之下的

认同是在群体关系中产生的

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放在核心的位置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心理的实质这与美国的认知社会心理学从个体层面理解的社会的有着重要的区别成为欧洲心理学本土化的重要成果之一

在美国

社会认知范式是社会心理学最主流的研究范式随着欧洲社会认同研究成果的发展90年代以后社会认同研究在美国的研究开始兴起社会认同理论也成为美国社会心理学主流理论之一[21]可见社会认同理论对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影响社会认同理论已成为战后欧洲心理学对世界社会心理学最有贡献的理论

[22]

Tajfel等人采用的最简群体研究范式在涉及群体心理的实验中得到了广泛应用Tajfel等人由此

开辟了对群体进行实验室实验的先河当然我们

应该看到

Tajfel等人所说的群体是一种

纯粹

的社会类型内部成员缺乏互动另外对认同概念本身还需在新的研究中不断发展在自尊假设

低地位团体成员的自尊策略选择等方面在研究中

的证据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4.2 展望

近10年来整个欧洲社会心理学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逐渐走向融合社会认知研究与社会认同研究也出现合流的趋势当前社会认知范式也成为当代欧洲社会心理学主导的研究范式之一

[22]随着社会认同理论的发展研究也转向认同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方面最近对群体成员社会认同的动机研究正从自我激励转移到检验人们减少不确定性的动机或寻找他们群体成员资格的意义上来另外新近的研究发现认同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

个体差异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这些差异例如

个体对特定群体的认同强度差异他们的社会优势倾向的不同表现偏见的意愿的不同在未来的研

第14卷第1期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479-

究中社会认同理论有几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包括对社会认同概念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对比较策略的选择在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认同的研究以及对社会认同的内隐过程的分析

[1]

社会认同

理论的早期研究领域主要是群体偏见和冲突它的解释主要是在消极的方面而应用社会认同的原理研究如何消除群体偏见和冲突将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新近的社会认同的研究中发现通过群体接触和重新分类等策略可以消除群体偏见或冲突[23]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对社会认同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主

要的研究集中在香港

林瑞芳

赵志裕等人

1998,2003,2004关于香港青少年社会身份认同地区国家认同的研究[21]而方文2005对北京基督新教的分析研究

[24]

成为内地应用社会认同观点

研究的开端在中国通过研究本土的社会认同现象来验证和增补社会认同理论将推动中国社会心理学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群体偏见和群体刻板印象的研究中社会认同的作用不容忽视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流动

弱势群体地位等问题都是可以通过社会认同的观点进行研究的另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民族认同民族刻板印象和民族偏见的关系等研究中社会认同理论将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而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考察群体认同对群体态度和行为如性别职业民族刻板印象等的中介作用也将会是心理学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Brown R. Social Identity Theory:past achievements,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challenges. Eurpean Journal Social Psychology, 2000, 30: 745~778 [2] M埃森克.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0. 611~621

[3] Tajfel H. Experiments in Ingroup Discrimination. Scientific American, 1970, 223 (5)

[4] Tajfel H, Billig M G,Bundy R P.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Eur. J. soc. Psychol, 1971, 1: 149~178 [5] Otten S, Mummendey A. To our benefit or at your expense? justice considerations in intergroup allocation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sources.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1999, 12(1): 19~38

万方数据

[6] Ta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In: Worchel S, Austin W(eds).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 7~24 [7] 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chapters1~3. London: Academic Press, 1978

[8] Tajfel H.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82.33:1~39

[9] Abrams D, Hogg M A Comments on the motibational statue of self-esteem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88, 18: 317~334 [10] Houston D M, Andreopoulou A. Tests of both corollaries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s self-esteem hypothesis in real group setting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3, 42: 357~370

[11] Smith H J, Spears R, Oyen M. ’People like us’: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deprition and.group membership salience on justice evaluation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94, 30: 277~299

[12] Kelly C, Breinlinger 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ollective

Action: Identity, Injustice and Gender. London: Taylor & Francis, 1996

[13] Liss M, Crawford M, Popp D. Predictors and Correlates of

Collective Action. Sex Roles, 2004, 50(11~12): 771~779 [14] Simon B, Loewy M, Sturmer S, Weber U, Freytag P, Habig

C, Kampmeier C.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 particip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ology, 1998, 74: 646~658

[15] Hirose Y, Taresawa Y, Okuda T. Collective action and

subordinate group identity in a simulated society game.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2005, 47(1): 12~22 [16] Amiot Catherine E, Bourhis, Richard Y. Reconceptualizing

Team Identification: New Dimen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Intergroup Bias. Group Dynamics: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2005, 9(2): 75~86

[17] Greene S.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Social Science Quarterly, 2004, 85(1): 137~150

[18] Negy C, Shreve T L, Jensen B, Uddin N. Ethnic Identity,

Self-Esteem, and Ethnocentrism: A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Versus Multicultural Theory of Development.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03, 9(4): 333~344

[19] Sidanius J, Laar C V, Levin S, Sinclair S. Ethnic Enclaves

-480- 心理科学进展 2006年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Identity on the College Campu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Social Psychology, 2004, 87(1): 96~110

[20]Johnson D, Terry D, Louis W.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group

Structure and Anti-Asian Prejudice Among White Australians.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 2005, 8(1): 53~62

[21] 赵志裕, 温静, 谭俭邦.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

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 社会学研究20055202~223 [22] 方文.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

心理学报

34(6): 651~655

[23] Taylor S, Peplau D, Sears D. 谢晓非 谢东梅等译. 社会心

理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2~204 [24] 方文.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

体为例. 社会学研究

2005

1

以北京基督教新群25~59

2002,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It’s Development

Zhang Yingrui, Zuo Bin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Social identity theory, developed by Tajfel and Turner et al.which made new explanations to the group behavior has become the most influential theory in the field of intergroup relation.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developed from the explanations for intergroup behavior, it proposed that group identity is the fundamental cause of intergroup behavior. Recent research provides much evidence for the theory,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is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European psychology localization and has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waits for further consummates. Key words

ethnoentrism, social identity, self-categorization, social comparison, positive distinctiveness.

万方数据

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张莹瑞, 佐斌, Zhang Yingrui, Zuo Bin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79心理科学进展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6,14(3)57次

参考文献(24条)

1.Sidanius J;Laar C V;Levin S;Sinclair S Ethnic Enclaves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Identity on the College Campus:TheGood,the Bad,and the Ugly[外文期刊] 2004(01)

2.Negy C;Shreve T L;Jensen B;Uddin N Ethnic Identity,Self-Esteem,and Ethnocentrism:A Study of Social Identity VersusMulticultural Theory of Development[外文期刊] 2003(04)

3.Greene S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Party Identification 2004(01)

4.Abrams D;Hogg M A Comments on the motibational statue of self-esteem in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discrimination 1988

5.Tajfel H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外文期刊] 1982

6.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19787.Tafel H;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1986

8.Otten S;Mummendey A To our benefit or at your expense? justice considerations in intergroup allocations of positiveand negative resources 1999(01)

9.Tajfel H;Billig M G;Bundy R P 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intergroup behaviour 197110.Tajfel H Experiments in Ingroup Discrimination 1970(05)11.M·埃森克 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 2000

12.方文 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教新群体为例 200513.Taylor S;Peplau D;Sears D;谢晓非 谢东梅 社会心理学 200414.方文 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成长历程[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2002(06)

15.赵志裕;温静;谭俭邦 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香港回归中国的研究范例 2005

16.Johnson D;Terry D;Louis W Perceptions of the Intergroup Structure and Anti-Asian Prejudice Among White Australians[外文期刊] 2005(01)

17.Amiot Catherine E;Bourhis;Richard Y Reconceptualizing Team Identification:New Dimension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Intergroup Bias[外文期刊] 2005(02)

18.Hirose Y;Taresawa Y;Okuda T Collective action and subordinate group identity in a simulated society game 2005(01)19.Simon B;Loewy M;Sturmer S;Weber U Freytag P Habig C Kampmeier C Coll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participation 1998

20.Liss M;Crawford M;Popp D Predictors and Correlates of Collective Action[外文期刊] 2004(11-12)21.Kelly C;Breinlinger 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ollective Action:Identity,Injustice and Gender 1996

22.Smith H J;Spears R;Oyen M People like us':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 deprition and.group membership salience onjustice evaluations 1994

23.Houston D M;Andreopoulou A Tests of both corollaries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s self-esteem hypothesis in realgroup settings 2003

24.Brown R Social Identity Theory:past achievements,current problems and future challenges 2000

引证文献(59条)

1.管健 社会认同复杂性与认同管理策略探析[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2)2.佐斌.温芳芳 职业刻板印象:自我卷入与评价偏向[期刊论文]-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2)

3.郭永园 兵团模式:新疆兵团增进民族团结职能作用机制[期刊论文]-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1)4.徐立明 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民群体社会身份的重构[期刊论文]-德州学院学报 2011(1)5.姜永志.张海钟 老乡观念的结构及问卷编制[期刊论文]-心理研究 2010(4)6.侯静 主观阶层认同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1)

7.段菲菲 从社会认同的视角看

11.张海钟.段宝军 区域心理学视野的农民工社会认同研究[期刊论文]-邯郸学院学报 2010(1)

12.张林.李玉婵.吴彬彬 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期刊论文]-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0(11)13.张海钟.姜永志 中国人老乡观念的心理表征及其心理机制[期刊论文]-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5)

14.黎明泽 浅论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认同

17.阴良 孤独感、社会认同与SNS使用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期刊论文]-新闻大学 2010(4)

18.高中建

20.郭星华.邢朝国 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期刊论文]-中州学刊 2009(6)21.侯静.商立娜 阶层认同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9(4)22.李辽宁 论社会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期刊论文]-思想教育研究 2009(11)23.孙利 善用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12)

24.邱钰斌 价值认同理论考察及核心价值观教育启示[期刊论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9(11)25.姜永志.张海钟 社会认同的区域文化心理研究[期刊论文]-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4)26.李雪峰.钱来 社会认同理论视角下企业的体育赞助对其员工的影响[期刊论文]-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9(5)27.路恩斌.朱广伟 大学生集体自尊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研究[期刊论文]-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5)28.张林.李玉婵 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城市就读适应状况比较[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5)29.李爱芹 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认同危机及其化解策略[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 2009(8)

30.王海珍.刘新梅.张若勇.马亚男 国外团队断裂研究的现状及展望——团队多样性研究的新进展[期刊论文]-管理学报 2009(10)31.王歆 认同理论的起源、发展与评述[期刊论文]-新疆社科论坛 2009(2)

32.肖娟 从社会认同的视角看

34.郭星华.邢朝国 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以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为例[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 2009(4)35.郭星华.邢朝国 社会认同的内在二维图式——以北京市农民工的社会认同研究为例[期刊论文]-江苏社会科学 2009(4)36.郭星华.姜华 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几种理论视角[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 2009(1)37.韩静 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1)

38.李春凯.杨立状.罗娇.刘燕吉.唐菁华.郭秀艳 上海人刻板印象的结构及其动态变化[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1)

39.张莹瑞.徐海波.阳毅 民族认同在民族间态度中的积极作用[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9(6)40.黎情.佐斌.胡聚平 群体交叉分类效应的代数模型及其潜在加工过程[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9(4)41.阴良 孤独感、社会认同与SNS使用之研究——以人人网为例[期刊论文]-新闻大学 2010(4)42.兰玉娟.佐斌 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9(2)

43.何梅念.郭田友 深圳外来工子女社会认同的内隐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12)

44.刘岚.廖怡华.桂腾富.陈俊翔 大学生自我中心的危害及其解除策略[期刊论文]-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3)45.时勘.龚增良 群体骚乱的社会心理学机制[期刊论文]-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8(3)

46.严义娟.佐斌 外群体偏爱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心理科学 2008(3)

47.尹继武 国际关系中的联盟信任形成研究:一项基本评估[期刊论文]-外交评论 2008(2)48.郭士伊 组织系统的平衡机制[期刊论文]-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5)

49.罗拾平 非营利组织专职人员身份认同与专业化研究[期刊论文]-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8(6)50.曲莉.徐灿 确立正确医疗价值观重构和谐医患关系[期刊论文]-现代医院 2008(1)51.周晓虹 认同理论: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分析路径[期刊论文]-社会科学 2008(4)

52.涂薇.余嘉元.夏春 分离中的社会认同[期刊论文]-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53.史慧颖.张庆林.陈培峰.范丰慧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高等学校学术文摘·教育学2008(2)

54.王沛.刘峰 社会认同理论视野下的社会认同威胁[期刊论文]-心理科学进展 2007(5)

55.王璇.赵静 群际行为的个体水平变量:权威主义与社会优势定位[期刊论文]-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6)56.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期刊论文]-民族教育研究 2007(2)57.张剑峰 族群认同探析[期刊论文]-学术探索 2007(1)

58.张爱淑.袁迎菊 高校女性管理者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同[期刊论文]-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59.孙利.佐斌 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测量[期刊论文]-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xdt200603025.aspx


相关文章

  • 来华留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与多元文化教育发展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来华留学生的社会认同感与多元文化教育发展 作者:李亚楠 钱进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3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以多元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与社会之间日益频繁 ...查看


  • 民族团结心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建构
  • 民族团结心理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建构 尹可丽.尹绍清 [内容摘要]民族团结的心理学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它对我国在21世纪继续搞好民族团结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人们对民族团结的认识.态度及行为的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查看


  • 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分析
  • 2015年第8期(总第242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8.025 政治合法性基础视角下公民政治认同的客体分析 胡建a ,刘惠b (西华师范大学a. 马克思主义学院:b. 政治学研 ...查看


  •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研究述评
  • 摘 要 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民族与国家逐步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近年来,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不断成为我国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各学科关注的焦点,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也众说纷纭.目前我国学者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三种观点, ...查看


  • 士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述评
  • 2013年1月第16卷第2期 C 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中国管理信息化 Jan. ,2013Vol .16,No .2 士气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的研究述评 黄瑛,曹飞鸿 (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 ...查看


  •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
  • 作者:岳晓东 青年研究 1999年05期 一.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主要理论和研究 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个人对其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 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行动不能只 ...查看


  • 身份认同与喜剧小品中的言语幽默_以小品_追星族_为例
  • 第30卷第2 期2012年3月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30No.2 Mar.2012 身份认同与喜剧小品中的言语幽默 ---以小品<追星族> ...查看


  • "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流失与重构
  • 2015.8经济理论与实践 "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的流失与重构 吴晓燕,关庆华 (西华师范大学 政治学研究所,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社会资本理论有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关系网络三个核心要素,并在社区治 ...查看


  • 当代青年学生接受社会思潮的方式变迁
  • 几掣些◇ 厂1ii磊1i百≯三=邑秒 9 9 二:兰茎一垒 - .'' '. 口刘渡李映秋 摘要:青年学生与社会思潮之间是一个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过程.青年学生接受社会 思潮方式的变迁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社会环境变化息息相关,并与社会思潮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