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第22卷 第5期

2003年9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 Vol. 22, No. 5Sept. , 2003

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薛凤旋1, 蔡建明2

(11香港大学地理系; 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主要入海河流的三角洲上的城市, 乃近代发展最迅速的城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全球经济一体化更为这些城市注入了新的动力。围绕着北京、上海和

香港等核心城市, 近年来已形成三个不同程度的外向型都会经济区。过往20年来, 它们在外

贸、外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速度方面均领先全国。因此对这些都会经济区的功能特点和形

成机制进行研究, 是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都会经济区亦是我国城市化二元体

中有关大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带式的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关 键 词:都会经济区; 都市圈; 大城市群; 城市化; 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919; F127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3) 0531210

1 。当时一些工业发达国为了寻求国内, 分别采用了一些空间发展策略, 以使落后地区加快发展速度, , 或鼓励其资源及发展动力流向落后地区。但对于二次大战以后的新兴国家以及广大的第三世界, 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国, 鼓励一些有条件地区先行发展成为它们的主要区域发展策略。后者主要是一些沿海沿河、交通通达、基建较完善, 而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大城市。因此对于区域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和平衡增长,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在区域发展战略上有几次大转变。1949~1972年间, 以改变旧中国生产力分布不平衡, 即由侧重沿海改为偏重内地的建设为主, 在1965~1971年间, 这个战略更因为当时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将建设集中在“三线地区”。1973年后, 随着外交与国防形势的改变, 东部沿海的建设开始受到重视。自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我国启动了外资和外向型发展, 沿海加速发展, 不但自己先富起来, 也带动了全国经济在1978~1999年间的长期高速发展。

我国沿海省市的发展在1990~1999年间年均在15%以上, 从而带动了全国平均1212%的增长。这个态势反映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 来自开放政策; (二) 来自外来力量。前者指中央政府所赋予不同地方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自主权, 后者指外资、国外市场以及外国技术和管理的移入。由于改革开放策略在全国各地的逐步落实具有时空上的差异, 因此沿海若干重点地区率先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由于其  收稿日期:2002212228; 修订日期:200320522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2307)

  作者简介:薛凤旋(19472) , 福建人, 香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工业地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已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展论著百余篇(部) 。

 532地  理  研  究22卷发展基础良好, 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 仍将会具有更强的持续发展的潜力。比较突出的例子乃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另一个改革开放策略促成的区域发展特色是快速的城市化。全国1998年的城市化水平比1980年增长了819个百分比, 沿海省份的平均年城市化增长速度达0183~1126个百分点。这些省际数字其实还不能充分显示内地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向沿海大城市, 以及这些城市外围的广大农民转向非农及半农半非农(特别是工商) 活动的实况[2]。事实上, 配合优良的地理和基建条件(使其拥有良好的国内外通达度) , 外向型新经济的发展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以沿海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多个都会经济区, 或大都市圈。这些都会经济区不但城市化迅速, 而且经济增长也在全国领先, 成为我国过去20年来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和集约效益, 使它们成为最有效率的经济增长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 集中在中国沿海, 拥有优良国际空港、海港和通讯设施的大城市, 将会是我国沟通国内外市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轴心。在21世纪的头20年, 全球工商贸将进入电子商贸以及高科技、高增值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时期, 群为基础, , 。

我国目前仍属发展中国家, , [3,4]“城市化二元体”。自1999

, 应是以合理均富, 即财富有限度转移为主要目标, 而落实至城市化层面, 仍应采取“二元体”的办法。西部大开发的成败与发展力度, 亦有赖于整体经济, 特别是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况且, 西部地区的环保、生态旅游以及开拓高科技加工业亦有赖于东部大城市群的空运轴心功能, 以与世界市场相连接。因此在点出我国“城市化二元体”的实况后, 我们在大城市群发展中则应强调其中的都会经济区战略。2都会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目的和特点

都会经济区这一概念英文原词为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 , 亦有译作大都市扩展区。它是自1990起由多位地理学家通过不同的亚洲案例的研究而形成的[5~9]。如Mc G ee1995年认为东南亚政府公布的城市人口数字, 远比实际为少[10]。他认为东南亚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已是城市人口, 并且集中在五个超大都会区:曼谷(3000万人) , 吉隆坡(600万人) , 新加坡发展三角(1000万人) , 爪哇(1亿人) 和马尼拉(3000万) 。这五大都会区拥有66%东南亚的城市人口, 因此超大都会的形成和发展主导了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他又认为超大都会的形成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起了主导作用, 主要反映在自1980年代起的外资涌入及由其导致的外向型工业化。这些动力激发了大城市及其外围农村土地利用和就业的剧变, 促进了交通的互动发展和大量合法和非法聚落的形成。这些变化都是由经济动力所引发的。政府对城市和村镇的定义以及它们间互不协调的法律与规划, 既不能阻止也没有帮助这一客观过程的进行。

笔者认为:都会经济区这个新空间地域的发展动力来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所在国日趋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也使国内经济日渐和国际市场、资金和技术接轨。经济区内的大城市以其全国最通达的对外和对内交通、通讯, 最大行政及金融中心和优质人才集

 5期薛凤旋等: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533中地的优势, 成为外资进入该国市场、购买或利用其人力和天然资源的地区总部。基于此, 它是进出该国的资金流、物流、技术和信息流的最方便门户。但蓬勃的经济发展, 使这些大城市的狭小空间不敷应用, 因而一些劳动和土地密集型的低增值的经济活动需要转移至外围的城郊和农村, 在这些大城市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乡交接带”, 或“半农

[9]半工贸带”。

最近的实证研究发现, 在亚太地区已经出现了香港、汉城、曼谷、雅加达和新加坡等都会经济区。这些都会经济区不但在经济上占有本国的主导地位, 而且还不断地努力改善自身的基本设施和投资环境, 并且在空间上作横向的扩展, 以保持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力争上游。以曼谷都会经济区为例, 1995年它占全国服务行业增加值4917%; 工业增加值7618%; 银行存款7416%; G DP 3711%; FDI 4618%。它除曼谷市本身外(1565km 2) , 还包括了邻近五省的6193km 2面积。核心市曼谷本身正急剧地“曼哈顿化”。在1983~1993年间, 其银行、金融及房地产业获得15014%的增长, 全泰国在其间的服务行业投资83%被它吸纳了。都会经济区的外圈, 集中了全区64%的制造业产值, 并且吸纳了全泰国在此期间投向制造业全部资金的23%中, , 济一体化动力和区内的资源整合过程:

・) , 、银行、会计、法律、保险、&D , 贸易、工程顾问及其它商业服务。

・, 以及现代化的国际空港、海港和信息港, 为国际及国内的信息、人流和物流提供方便。

・上述的基础设施网络支线延伸至外圈并和全国的交通网连通。

・土地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 包括贸易和仓储活动, 集中在外圈内[9,11~13]。

这些案例说明了在贸易自由化、产业私营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加强趋势中,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外资投资将会加大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在空间区位上, 这些动力明显地集中在这些国家的主要城市中, 并通过都会经济区的形成和扩展, 塑造了发展中国家的新型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现今, 在亚太地区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 已经体现为这些都会经济区之间的竞争。它们通过经济政策的改进, 高质素人材的培训, 完善的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 吸纳国际资本和技术,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高科技工业。正如Choe (1998) 断言:“在将来, 城市的发展动力将来自全球, 城市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代表国家。它们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14]国际资金流以及如何介入新的国际新经济中”。简言之, 在一定程度上, 不少国家的经

济增长将以城市发展为基础。

都会经济区除展示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化时代, 新的城市化动力及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性外, 还提出了促进都会经济区的三个重要条件:

①消除都会经济区的区间行政和政策等人为阻碍, 使区间生产要素和人、物、资金、信息等流动畅通无阻; ②发展国际性的超级基础设施以强化其人流和物流轴的功能; ③努力为地区创造形象并在国际上加以宣传。

都会经济区与一般的大城市群不同。虽然它一般也包括多个城市、众多市镇以及大片的城乡交接带, 但其核心市统领整个区域的发展至为明显。它作为该区域, 甚至全国的生

 534地  理  研  究22卷产性服务中心, 在人均G DP 、平均技术水平、人均增值额等方面都是区内(国内) 的峰顶, 并且向四周作梯度递减。核心市的优质基础设施、众多的人才、以及对外资的吸引环境, 反映了本国利用核心市的优良地理位置以及投资的集约和规模效应, 以充分吸引外资, 转移外国技术和管理, 以及有效率地进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因此都会经济区和G ottmann 1961年提出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 ) 不同[15]。后者如美国东北岸的大城市带, 在纽约和波士顿之间, 虽然有功能分工存在, 却并没有一个处于领导与统筹的核心市, 城市之间亦不存在技术、增值率或高低档次经济的斜坡。它的存在和发展动力, 亦不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对外资的刻意吸引。

在日本盛行一个比较近似都会经济区的论说:都市圈。按日本经验, 都市圈的直径距离为200~300km , 人口为3000万上下, 有一个或两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作为核心市。核心市的G DP 可占到圈内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日本三大都市圈———东京、坂神和名古屋为例, 每个都市圈的G DP 均达1000亿美元以上。都市圈理论认为将人口及非农经济活动高度集中起来, 并使每个都市圈成为自给自足的体系, 不但可以减少区际交通, 也可以减少土地(特别是农地) 转为交通线及城市用地。本, 是很必要的。圈内产业加强协作, 、, 提高整体都市圈的经济效益[16]。

当然, , 而这个理论亦不强, 。它们的核心市从世界市场进口大量能源、原材料和粮食, 其产品亦有相当部份依赖出口市场。因此, 其经济运行中的交通线长度总量, 并不如其理论所显示的那么少, 因为它们并不是封闭程度很大的体系。

3我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特征

日本都市圈的理论, 特别是其节约土地、减低区际交通以及集约和规模效益方面的优点, 的确对我国一些学者产生很大吸引力。以王建为首, 他们提出了以九大都市圈为目标的城市化方向和区域规划构想。为了便捷, 他们采用了省一级数据构筑这9个都市圈。因此, 如吉黑和成渝都市圈的面积就分别为64万和56万km 2, 其中包括了广大的农村和荒野, 总面积也比一个中等国家为大, 实际上是个大经济区, 和“都市”这一概念关系并不十分贴切。不过, 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思路要求九大都市圈都应具有大致相同的制造业结构, 由当地人口及人均市场收入决定市场总需求, 以完全吸收圈内一套独立的产业结构所形成的产出。这些观点脱离了我国各省区不同的资源情况、发展历史、区位特点, 也轻视了国际市场在产、供、销上的效应, 因而我们要慎重思考。

其实,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已在东部沿海形成了三个不同成熟程度的都会经济区(表1) 。因为改革开放的先后, 以及地理位置, 特别是和外资投入中国大陆的策动源(香港) 的距离, 三区之间亦存在一些发展上的差距。但这些经济区都有明显的共性:

有明显的核心市(虽然京津是一定程度的双核心) , 而且核心市正在快速地“曼哈顿”化;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其外围形成连绵的城乡交接带, 出现了“区域性的城市化”(Regional Urbanization ) ; 整个区的外资进入迅速, 并通过外国技术和管理的移入及大量出口, 逐渐融入国际市场; 区内发展动力来自制造业, 包括出口加工业及进口替代型工

 5期薛凤旋等: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535业, 但制造业正由核心市向内圈和外圈疏散; 有优良的地理位置和对外对内的重要交通设施, 特别是国际海、空港; 储备大量的经贸和专业人才; 政策趋于和国际惯例接轨以及加强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 其速度居全国前列。

表1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范围

T ab 11 Extent of the Thre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 egions of China

京津都会区

核心市

内圈

外圈

上海都会区

核心市

内圈

外圈

香港都会区

核心市

内圈

外圈香港香港全境北京市区+近郊门头沟, 昌平顺义、房山市辖县上海市区(浦西+浦东) 市辖县, 郊区湖州市、嘉兴澳门澳门深圳无锡市, 常州市, 苏州市, 南通市广东天津市区, 近郊滨海区市辖县浙江唐山市, 秦皇岛市, 廊坊市江苏河北

(不含港澳) 在全国位置

2 position of the Thre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 egions in China

in 1994(excluding H ong K ong &Macau)

面积(万km )

人口(百万人)

城市人口(百万人)

G DP (亿元) 2196

 ・第一产业214

 ・第二产业1081

 ・第三产业901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5

工业产值(亿元) 4514

农业产值(亿元) 404

粮食产量(百万吨) 717

出口(亿美元) 106

用电量(亿kwh ) 346

耕地面积(万公顷) 141

人均G DP (元) 8349

2842人口密度(人/km )

城市化水平(%) 50152京津区[1**********]占全国%上海区[***********][***********][***********][***********][***********][**************]占全国%珠江区[***********][***********][***********][***********][***********][**************]9占全国%[***********][***********]15314017三区占全国%[***********][***********][***********]+124++

+  全国平均1 资料来源:作者从有关《统计年鉴》计算.

我们对这三大都会经济区的界定主要是按照都会经济区概念所包涵的内容, 并且在考虑它们的组成部分时, 以市或直辖市的区为单位。这样可以较准确地界定都会经济区的范围, 避免将一些功能上不属于它的行政单位列入。由于数据的缺乏, 目前仍未能设计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数量化的方法。这里的界定只主观地考虑到各组成部份和核心市的功能联系和整个区的一体化。因此, 这些都会经济区的范围和一般谈及的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

 536地  理  研  究22卷三角洲大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区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以下, 我们简介这三大都会经济区。

表31999年三大都会经济区主要经济数据及在全国位置

T ab 13 E conomic position of the Thre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 egions in China in 1999

面积

(2) 人口(万人)

1262

369

860

2491

792

521

2719

4032

684

443

1862

2989

71533G DP (亿元) [1**********]102(3118%) [**************]4(3116%) [**************]29(16%) 17工业产值(亿元) [***********][***********][**************]73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893出口(亿美元) [***********]1000+[**************]核心市京津都会区内圈外圈总额核心市上海都会区内圈外圈总额核心市香港都会区内圈外圈总额三大都市圈占

全国比重(%) [***********][***********][***********]124

  3. , . G DP 比率.

.

表2显示1994年没有包括港澳的情况。三个区面积大约相等, 即在3万~412万km 2间, 其半径约150km , 人口在2000万~4000万间, 已和日本的情形相当。其中上海区人口密度达959人/km 2, 是全国最高的密度。珠江区因为没有计算核心市(港澳) 人口, 以及约1000万的流动人口, 人口密度只有504人/km 2。在G DP 方面, 三区仍未达到日本经验的约1000亿美元总量。不过, 在人均G DP 上, 已比全国平均数高出111~217倍。三区吸纳的外资占全国流入总额5017%, 而它们的外贸出口亦占全国总额的5016%。其外向型经济正在形成。京津区的外贸出口约等于其G DP 的40%, 上海区2811%, 而珠江区更高达9912%。

表3不但将港澳包括在珠江区, 并且按其实际改称为香港都会区, 同时, 表内数据亦提到1999年。现分别简述如下:

京津都会经济区  这个都会区仍未臻成熟, 占地和人口都较香港和上海都会区小, 其经济总量(G DP ) 只约达500亿美元, 在外资的投入量及出口值上, 均为三个都会区的最小。同时, 其京津二市的市区和近郊区呈双核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 其政企分离的步伐较慢, “曼哈顿”化程度较低。其工业与人口向外圈扩散的力度也较弱。总的来说, 这个都会区目前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外资活动较小, 经济上的国际化较滞后, 仍在发展初期。

上海都会经济区  该区人口密度很高, 1994~1999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1999年的G DP 经已超过了1000亿美元, 其规模已达日本大都市圈的标准。核心市的“曼哈顿”化很明显, 同时在工业的地域分工上, 外圈为核心市和内圈提供零部件等配套工业, 特别是其主导行业, 即汽车、化工和电子行业。在这些行业中, 外资及外国技术的参与亦很明

 5期薛凤旋等: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537显。这个都会区的工业同时存在着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后者在目前占有较大比重。在其邻近地区的南京、杭州、扬州和宁波等同属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内城市, 其工业结构大致和上海都会区雷同, 特别是南京和杭州, 可成为其次中心。随着这些城市间快速交通线的建成, 这个都会区有可能扩大至10万km 2的空间, 即覆盖整个长江三角洲。

香港都会经济区  它是个最成熟的都会区。核心市香港(包括澳门) 已经高度“曼哈顿”化。自1980年起香港工业大量北移, 成为内圈和外圈的主要工业2出口导向型工业的策源地。香港庞大的国际空、海港, 亦成为整个地区的物流平台。这个都会区的地域分工和人才、产业档次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层次都很鲜明。整个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导, 虽然亦同时发展了进口替代工业, 如家电行业。由出口值和G DP 的比率所反映的外贸依存度高达9516%。核心市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分工和协作体现为“前店后厂”模式[7,18]。4 都会经济区下一阶段要考虑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为什么这是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有估计认为目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对G DP 25%和我国加入WTO , 外向型经济将会更快发展。, , , , 。目前乃至将来, 有效地沟通国内外市场和大。

以往2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 三大都会经济区在外向型经济中已占了近乎垄断的地位: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73%, 出口总值也占73%, 而它们的面积和人口只占全国的1124%和7153%。全国30%GDP 也集中在这三小片土地上。优良的地理条件, 以及合适的软硬件, 使它们成为沟通国内外物流、人流及资金流轴心, 也使它们在国际分工的工业生产以及以本国市场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和服务行业上成为最重要的基地。香港都市圈的强大经济, 体现了这一规律:香港150年国际商誉和战后50年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经验与珠三角人力和土地资源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发展力量。开拓这些力量以发展上述的出口型经济应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规划和开发好这三小片土地将会使我国经济发展强劲, 并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了这些重要的经济基础, 开发西部以及对财富的地域均分才有一定的可能。

・为何要考虑香港的重要性和功能?

中国内地学者和规划部门在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时往往不考虑港澳, 特别是不考虑它们是珠三角和南中国的一部份。因此, 往往就有这种错觉, 如表2所示, 三大都会经济区中, 上海最大, 珠三角其次。实际上, 珠三角(也包括南中国) 与香港和澳门已经在经济上整合为一体。它们在以往20年的经济发展中是互相依赖、共同发展的。除掉港澳, 就看不到南中国的全貌, 或可以说缺少了它的最重要部份[19,20]。而香港都会经济区在1999年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 其G DP 占全国的2112%, 实际利用外资额占5619%, 出口占6017%, 远超上海和京津都会区的总和。然而, 香港都会经济区因为有“一国两制”的政治约束,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规划部门中没有受到客观的、科学的对待和应有的重视。在策划下一阶段的发展时, 若继续忽视这一问题, 将对我国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

 538地  理  研  究22卷的损害。

・下一阶段要考虑那些方向和措施?

按一般的情况来说, 特别是在自由经济体系之下, 政府只要营造稳定和公正的法治和社会环境, 让企业和个人按市场规律来发挥所长, 三大都会经济区自然会自我完善地向前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国际社会中, 不少政府都人为地强化各自大都会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一旦在某大都会落户, 便很难在短期内搬迁。因此并不存在纯“市场”力量, 因而也产生不少机遇。在我国, 政府行为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对成本、利润和市场的观念仍和自由经济相去甚远。因此, 有关行政权限和行政区界线, 对首都北京及上海和天津等中央直辖市, 仍会起重要的作用。港澳和珠三角更因“一国两制”形成更重大的“跨界”障碍。这些对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都有不同的阻碍。

基于上述, 国家规划部门确应根据三大都会经济区不同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和政治条件给予这些地区相应的政策上的“松绑”, 以便它们能在下一阶段有更大发展。以下谨以抛砖引玉, 简单陈述有关初步设想:

 ・京津都会经济区  。

11发展首都机场为进出我国的主要客运门户21北、;

31 ・主要作为长江流域的物流平台以及最重要的工业加工基地, 同时成为我国的金融中心。

11发展上海空、海港及邻近优良港口;

21核心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吸引跨国公司在此设立中国分部;

31外围地带, 包括目前在区外的三角洲城市如南京、杭州等以汽车、家电和电子为主导产业, 形成合理地域分工, 趁入世机遇, 由进口替代型部分地转化为出口型; 41发展为中部地区的沟通国际的航空节点, 利用空中走廊促进中部地区发展。

 ・香港都会经济区  主要作为亚洲的国际城市, 成为最重要的物流平台, 高科技加工基地和家电出口基地。

11要强调政策上的安排, 如开放香港和珠海空港的航权, 进行海关改革, 减低跨境物流的阻碍, 使五大机场合理分工, 抢先成为亚洲快递中心和最大航空物流平台; 21使深水海港群连成一体并同样对外开放, 争取成为亚洲远洋货运及转运轴心;

31利用航空物流轴的优势成为亚洲洲际的电子商贸基地和高科技加工基地, 同时通过空中走廊促进西部地区高科技加工工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41要整合和协调粤港澳的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 理顺地区政策和措施, 使人、物和资金在区内可通畅流动。

5 结论

综合以上的讨论,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 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国内外两种资金、两种技术和两个市场, 在其主要大都市外围形成了一个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 而同时又相

 5期薛凤旋等: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539当外向型的蓬勃发展的经济区, 这就是我国的三大都会经济区。

(2) 国际经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都会经济区均会快速地发展。同时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 各国政府目前仍然还在采取各种措施, 鼓励各自的都会经济区进一步发展。趋势表明, 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都会经济区之间的竞争。

(3) 随着我国入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加剧。同时, 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和高科技时代, 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个性化的产品通过电子商贸以航空快递形式到达用户手上的比率必会递增, 使它们由分散生产逐渐转为“临空”(空港) 集中。与此相对应, 大型现代消费品如家电及汽车零部件亦会向生产成本低廉和邻近优良港口(可以靠泊1万标箱集装箱大船) 的地区集中。这就使我国都会经济区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4) 我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目前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若给予合理的政策环境, 定会在21世纪的头20年成为亚洲最具竞争力的工商贸经济区。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 薛凤旋11, 1997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811~141

[2] , :,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北京:商务印馆,20001103~1301

[3] 1见:杨汝万, 陆大道, 沈建法1迈向廿一世纪的中国1香港中文大学亚太

研究所, 19991161~1781

[4] 崔功豪, 马润潮1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与机制1见:廿一世纪中国和世界国际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1香港

中文大学,19981

[5] G insberg N 1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Asia :a new spatial paradigm 1In :G insberg N , K oppel B , Mc G ee T G

(eds 1) . The Extended Met ropolis :Settlement T ransition i n Asia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126~451

[6] Mc G ee T G 1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 :expanding a hypothesis 1In :G insberg N , K oppel B , Mc G ee T

G (eds 1) . The Extended Met ropolis :Settlement T ransition i n Asia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199113~251

[7] Chakraborty S C 1Extended metropolitan area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urban process in India. In :G insberg N , K opped

B , Mc G ee T 1G 1(eds 1) 1The Extended Met ropolis :Settlement T ransition i n Asia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19911127~1381

[8] Webster D 1Mega 2urbanization in ASEAN 1In :Mc G ee &I 1M 1Robinson (eds 1) 1The Mega 2Urban Regions of South 2

east Asia. Vancouver :UBC Press , 11995127~441

[9] Sit , V 1F 1S 1(薛凤旋) 1Mega 2city ,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 , Desakota , and exo 2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Asian Geographer , 1996, 15(1~2) :1~141

[10] Mc G ee T G 1Metrofitting in emerging mega 2urban region in ASEAN :an overview 1In :Mc G ee &I 1M 1Robinson

(eds 1) 1The Mega 2Urban Regions of Southeast Asia. Vancouver :UBC Press , 199513~261

[11] Sit , V 1F 1S 1(薛凤旋) , Yang C 1Foreign 2investment 2induced exo 2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1U rban S t ud 2

ies , 1997134(4) :647~6781

[12] Sit , V 1F 1S 1(薛凤旋) 1G lobalization ,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and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press ) 1      

[13] Soegijoko B T S 1Impact of strengthening in international urban linkage :the case of Jabotabeck , Indonesia 1Planning Re 2

port ,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gency , Republic of Indonesia , 19961(unpublished ) 1

 540地  理  研  究22卷

[14] Choe , Sang 2chuel 1Urban Corridors in Pacific Asia 1In :Fu 2chen Lo &Yue 2man Yeung (eds 1) 1Emergi ng Worl d Cities

i n Asia Pacif ic , Tokyo :UNU Press , 19981155~1731

[15] G ottmann J 1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 ork :K 1I 1P 1, 19611

[16] 王建, 等(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1中国区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北京:国家计划委员会, 19961

[17] Sit , V 1F 1S 1(薛凤旋) and Yang C 1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world markets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1Asian Prof ile , 1995, 23(1) :1~151

[18] 薛凤旋1香港特别行政区1见:陆大道, 等1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259~2791

[19] 薛凤旋1都会经济区:香港与广东共同发展的基础1经济地理, 2000, 总第71期:37~421

[20] 刘卫东1近年来全国区域发展状态分析评价与类型划分1见:陆大道, 等1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11238~2571

Form 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a ’s Extended

Metropolitan R egions

V 1F 1S 1SIT 1, CAI Jian 2ming 2

(11The University of Hong K 21The Institute of G eographic Sciences and , , , China ) river deltas along its Pacific coast have e 2merged as urban centers 1After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of 1978,the de 2velopment of those cities became even more striking comparing with other Chinese cities 1Around such key centers as Beijing 2Tianjin , Shanghai , and Hong K ong , new mega ur 2ban regions ,i. e. , th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EMRs ) have emerged 1They are export 2oriented with open economies of different degrees , and have led the n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 FDI inflow , and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1The global experiences , particularly experiences in South 2East Asia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d shown that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eds , almost all EMRs in those countries have experi 2enced a quicker growth and become a more and more dominating actor in its national economy 1It is also believed that the future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will very likely lie in the com 2petition between those EMRs 1Therefore knowledge on the functions and formation of EMR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ts regional planning 1It is also an important element for under 2standing the emergence of large urban clusters within the present dualism of urbanization of the country 1It is argu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ree EMRs in urban China will become more outstanding after China ’s entry WTO and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getting more deepening and widening 1It is highly believed by authors that those three EMRs will also be 2come the most dynamic urban regions in the world within the coming two decades given prope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implemented 1

K ey w ords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megalopolis ;urbaniz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第22卷 第5期

2003年9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 Vol. 22, No. 5Sept. , 2003

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薛凤旋1, 蔡建明2

(11香港大学地理系; 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我国沿海地区特别是主要入海河流的三角洲上的城市, 乃近代发展最迅速的城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全球经济一体化更为这些城市注入了新的动力。围绕着北京、上海和

香港等核心城市, 近年来已形成三个不同程度的外向型都会经济区。过往20年来, 它们在外

贸、外资、经济发展及城市化速度方面均领先全国。因此对这些都会经济区的功能特点和形

成机制进行研究, 是我国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同时都会经济区亦是我国城市化二元体

中有关大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带式的城市化的重要内容。

关 键 词:都会经济区; 都市圈; 大城市群; 城市化; 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919; F127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3) 0531210

1 。当时一些工业发达国为了寻求国内, 分别采用了一些空间发展策略, 以使落后地区加快发展速度, , 或鼓励其资源及发展动力流向落后地区。但对于二次大战以后的新兴国家以及广大的第三世界, 特别是其中的中小国, 鼓励一些有条件地区先行发展成为它们的主要区域发展策略。后者主要是一些沿海沿河、交通通达、基建较完善, 而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大城市。因此对于区域政策的三个主要目标:快速增长、稳定增长和平衡增长, 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在区域发展战略上有几次大转变。1949~1972年间, 以改变旧中国生产力分布不平衡, 即由侧重沿海改为偏重内地的建设为主, 在1965~1971年间, 这个战略更因为当时国家安全的考虑而将建设集中在“三线地区”。1973年后, 随着外交与国防形势的改变, 东部沿海的建设开始受到重视。自1978年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我国启动了外资和外向型发展, 沿海加速发展, 不但自己先富起来, 也带动了全国经济在1978~1999年间的长期高速发展。

我国沿海省市的发展在1990~1999年间年均在15%以上, 从而带动了全国平均1212%的增长。这个态势反映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有二:(一) 来自开放政策; (二) 来自外来力量。前者指中央政府所赋予不同地方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自主权, 后者指外资、国外市场以及外国技术和管理的移入。由于改革开放策略在全国各地的逐步落实具有时空上的差异, 因此沿海若干重点地区率先迅速发展起来, 同时由于其  收稿日期:2002212228; 修订日期:200320522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KZCX22307)

  作者简介:薛凤旋(19472) , 福建人, 香港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城市地理、工业地理、区域发展等方面研究。已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展论著百余篇(部) 。

 532地  理  研  究22卷发展基础良好, 在下一阶段的竞争中, 仍将会具有更强的持续发展的潜力。比较突出的例子乃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另一个改革开放策略促成的区域发展特色是快速的城市化。全国1998年的城市化水平比1980年增长了819个百分比, 沿海省份的平均年城市化增长速度达0183~1126个百分点。这些省际数字其实还不能充分显示内地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向沿海大城市, 以及这些城市外围的广大农民转向非农及半农半非农(特别是工商) 活动的实况[2]。事实上, 配合优良的地理和基建条件(使其拥有良好的国内外通达度) , 外向型新经济的发展已经在我国形成了以沿海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多个都会经济区, 或大都市圈。这些都会经济区不但城市化迅速, 而且经济增长也在全国领先, 成为我国过去20年来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大城市的规模经济和集约效益, 使它们成为最有效率的经济增长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时代, 集中在中国沿海, 拥有优良国际空港、海港和通讯设施的大城市, 将会是我国沟通国内外市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轴心。在21世纪的头20年, 全球工商贸将进入电子商贸以及高科技、高增值产品的产供销一条龙的时期, 群为基础, , 。

我国目前仍属发展中国家, , [3,4]“城市化二元体”。自1999

, 应是以合理均富, 即财富有限度转移为主要目标, 而落实至城市化层面, 仍应采取“二元体”的办法。西部大开发的成败与发展力度, 亦有赖于整体经济, 特别是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况且, 西部地区的环保、生态旅游以及开拓高科技加工业亦有赖于东部大城市群的空运轴心功能, 以与世界市场相连接。因此在点出我国“城市化二元体”的实况后, 我们在大城市群发展中则应强调其中的都会经济区战略。2都会经济区发展战略的目的和特点

都会经济区这一概念英文原词为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 , 亦有译作大都市扩展区。它是自1990起由多位地理学家通过不同的亚洲案例的研究而形成的[5~9]。如Mc G ee1995年认为东南亚政府公布的城市人口数字, 远比实际为少[10]。他认为东南亚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已是城市人口, 并且集中在五个超大都会区:曼谷(3000万人) , 吉隆坡(600万人) , 新加坡发展三角(1000万人) , 爪哇(1亿人) 和马尼拉(3000万) 。这五大都会区拥有66%东南亚的城市人口, 因此超大都会的形成和发展主导了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他又认为超大都会的形成有外因和内因, 外因起了主导作用, 主要反映在自1980年代起的外资涌入及由其导致的外向型工业化。这些动力激发了大城市及其外围农村土地利用和就业的剧变, 促进了交通的互动发展和大量合法和非法聚落的形成。这些变化都是由经济动力所引发的。政府对城市和村镇的定义以及它们间互不协调的法律与规划, 既不能阻止也没有帮助这一客观过程的进行。

笔者认为:都会经济区这个新空间地域的发展动力来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劲趋势。所在国日趋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也使国内经济日渐和国际市场、资金和技术接轨。经济区内的大城市以其全国最通达的对外和对内交通、通讯, 最大行政及金融中心和优质人才集

 5期薛凤旋等: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533中地的优势, 成为外资进入该国市场、购买或利用其人力和天然资源的地区总部。基于此, 它是进出该国的资金流、物流、技术和信息流的最方便门户。但蓬勃的经济发展, 使这些大城市的狭小空间不敷应用, 因而一些劳动和土地密集型的低增值的经济活动需要转移至外围的城郊和农村, 在这些大城市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乡交接带”, 或“半农

[9]半工贸带”。

最近的实证研究发现, 在亚太地区已经出现了香港、汉城、曼谷、雅加达和新加坡等都会经济区。这些都会经济区不但在经济上占有本国的主导地位, 而且还不断地努力改善自身的基本设施和投资环境, 并且在空间上作横向的扩展, 以保持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的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力争上游。以曼谷都会经济区为例, 1995年它占全国服务行业增加值4917%; 工业增加值7618%; 银行存款7416%; G DP 3711%; FDI 4618%。它除曼谷市本身外(1565km 2) , 还包括了邻近五省的6193km 2面积。核心市曼谷本身正急剧地“曼哈顿化”。在1983~1993年间, 其银行、金融及房地产业获得15014%的增长, 全泰国在其间的服务行业投资83%被它吸纳了。都会经济区的外圈, 集中了全区64%的制造业产值, 并且吸纳了全泰国在此期间投向制造业全部资金的23%中, , 济一体化动力和区内的资源整合过程:

・) , 、银行、会计、法律、保险、&D , 贸易、工程顾问及其它商业服务。

・, 以及现代化的国际空港、海港和信息港, 为国际及国内的信息、人流和物流提供方便。

・上述的基础设施网络支线延伸至外圈并和全国的交通网连通。

・土地及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活动, 包括贸易和仓储活动, 集中在外圈内[9,11~13]。

这些案例说明了在贸易自由化、产业私营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加强趋势中, 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外资投资将会加大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在空间区位上, 这些动力明显地集中在这些国家的主要城市中, 并通过都会经济区的形成和扩展, 塑造了发展中国家的新型的城市化和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现今, 在亚太地区的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 已经体现为这些都会经济区之间的竞争。它们通过经济政策的改进, 高质素人材的培训, 完善的高效的基础设施建设, 吸纳国际资本和技术,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高科技工业。正如Choe (1998) 断言:“在将来, 城市的发展动力将来自全球, 城市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代表国家。它们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14]国际资金流以及如何介入新的国际新经济中”。简言之, 在一定程度上, 不少国家的经

济增长将以城市发展为基础。

都会经济区除展示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信息化时代, 新的城市化动力及其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性外, 还提出了促进都会经济区的三个重要条件:

①消除都会经济区的区间行政和政策等人为阻碍, 使区间生产要素和人、物、资金、信息等流动畅通无阻; ②发展国际性的超级基础设施以强化其人流和物流轴的功能; ③努力为地区创造形象并在国际上加以宣传。

都会经济区与一般的大城市群不同。虽然它一般也包括多个城市、众多市镇以及大片的城乡交接带, 但其核心市统领整个区域的发展至为明显。它作为该区域, 甚至全国的生

 534地  理  研  究22卷产性服务中心, 在人均G DP 、平均技术水平、人均增值额等方面都是区内(国内) 的峰顶, 并且向四周作梯度递减。核心市的优质基础设施、众多的人才、以及对外资的吸引环境, 反映了本国利用核心市的优良地理位置以及投资的集约和规模效应, 以充分吸引外资, 转移外国技术和管理, 以及有效率地进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分工。因此都会经济区和G ottmann 1961年提出的大都市带(Megalopolis ) 不同[15]。后者如美国东北岸的大城市带, 在纽约和波士顿之间, 虽然有功能分工存在, 却并没有一个处于领导与统筹的核心市, 城市之间亦不存在技术、增值率或高低档次经济的斜坡。它的存在和发展动力, 亦不在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对外资的刻意吸引。

在日本盛行一个比较近似都会经济区的论说:都市圈。按日本经验, 都市圈的直径距离为200~300km , 人口为3000万上下, 有一个或两个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作为核心市。核心市的G DP 可占到圈内的三分之一到一半。以日本三大都市圈———东京、坂神和名古屋为例, 每个都市圈的G DP 均达1000亿美元以上。都市圈理论认为将人口及非农经济活动高度集中起来, 并使每个都市圈成为自给自足的体系, 不但可以减少区际交通, 也可以减少土地(特别是农地) 转为交通线及城市用地。本, 是很必要的。圈内产业加强协作, 、, 提高整体都市圈的经济效益[16]。

当然, , 而这个理论亦不强, 。它们的核心市从世界市场进口大量能源、原材料和粮食, 其产品亦有相当部份依赖出口市场。因此, 其经济运行中的交通线长度总量, 并不如其理论所显示的那么少, 因为它们并不是封闭程度很大的体系。

3我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特征

日本都市圈的理论, 特别是其节约土地、减低区际交通以及集约和规模效益方面的优点, 的确对我国一些学者产生很大吸引力。以王建为首, 他们提出了以九大都市圈为目标的城市化方向和区域规划构想。为了便捷, 他们采用了省一级数据构筑这9个都市圈。因此, 如吉黑和成渝都市圈的面积就分别为64万和56万km 2, 其中包括了广大的农村和荒野, 总面积也比一个中等国家为大, 实际上是个大经济区, 和“都市”这一概念关系并不十分贴切。不过, 关键的问题是:这个思路要求九大都市圈都应具有大致相同的制造业结构, 由当地人口及人均市场收入决定市场总需求, 以完全吸收圈内一套独立的产业结构所形成的产出。这些观点脱离了我国各省区不同的资源情况、发展历史、区位特点, 也轻视了国际市场在产、供、销上的效应, 因而我们要慎重思考。

其实,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已在东部沿海形成了三个不同成熟程度的都会经济区(表1) 。因为改革开放的先后, 以及地理位置, 特别是和外资投入中国大陆的策动源(香港) 的距离, 三区之间亦存在一些发展上的差距。但这些经济区都有明显的共性:

有明显的核心市(虽然京津是一定程度的双核心) , 而且核心市正在快速地“曼哈顿”化; 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 其外围形成连绵的城乡交接带, 出现了“区域性的城市化”(Regional Urbanization ) ; 整个区的外资进入迅速, 并通过外国技术和管理的移入及大量出口, 逐渐融入国际市场; 区内发展动力来自制造业, 包括出口加工业及进口替代型工

 5期薛凤旋等: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535业, 但制造业正由核心市向内圈和外圈疏散; 有优良的地理位置和对外对内的重要交通设施, 特别是国际海、空港; 储备大量的经贸和专业人才; 政策趋于和国际惯例接轨以及加强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 其速度居全国前列。

表1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范围

T ab 11 Extent of the Thre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 egions of China

京津都会区

核心市

内圈

外圈

上海都会区

核心市

内圈

外圈

香港都会区

核心市

内圈

外圈香港香港全境北京市区+近郊门头沟, 昌平顺义、房山市辖县上海市区(浦西+浦东) 市辖县, 郊区湖州市、嘉兴澳门澳门深圳无锡市, 常州市, 苏州市, 南通市广东天津市区, 近郊滨海区市辖县浙江唐山市, 秦皇岛市, 廊坊市江苏河北

(不含港澳) 在全国位置

2 position of the Thre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 egions in China

in 1994(excluding H ong K ong &Macau)

面积(万km )

人口(百万人)

城市人口(百万人)

G DP (亿元) 2196

 ・第一产业214

 ・第二产业1081

 ・第三产业901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5

工业产值(亿元) 4514

农业产值(亿元) 404

粮食产量(百万吨) 717

出口(亿美元) 106

用电量(亿kwh ) 346

耕地面积(万公顷) 141

人均G DP (元) 8349

2842人口密度(人/km )

城市化水平(%) 50152京津区[1**********]占全国%上海区[***********][***********][***********][***********][***********][**************]占全国%珠江区[***********][***********][***********][***********][***********][**************]9占全国%[***********][***********]15314017三区占全国%[***********][***********][***********]+124++

+  全国平均1 资料来源:作者从有关《统计年鉴》计算.

我们对这三大都会经济区的界定主要是按照都会经济区概念所包涵的内容, 并且在考虑它们的组成部分时, 以市或直辖市的区为单位。这样可以较准确地界定都会经济区的范围, 避免将一些功能上不属于它的行政单位列入。由于数据的缺乏, 目前仍未能设计出一个较为理想的数量化的方法。这里的界定只主观地考虑到各组成部份和核心市的功能联系和整个区的一体化。因此, 这些都会经济区的范围和一般谈及的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和珠江

 536地  理  研  究22卷三角洲大城市群或都市连绵区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以下, 我们简介这三大都会经济区。

表31999年三大都会经济区主要经济数据及在全国位置

T ab 13 E conomic position of the Thre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 egions in China in 1999

面积

(2) 人口(万人)

1262

369

860

2491

792

521

2719

4032

684

443

1862

2989

71533G DP (亿元) [1**********]102(3118%) [**************]4(3116%) [**************]29(16%) 17工业产值(亿元) [***********][***********][**************]73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2893出口(亿美元) [***********]1000+[**************]核心市京津都会区内圈外圈总额核心市上海都会区内圈外圈总额核心市香港都会区内圈外圈总额三大都市圈占

全国比重(%) [***********][***********][***********]124

  3. , . G DP 比率.

.

表2显示1994年没有包括港澳的情况。三个区面积大约相等, 即在3万~412万km 2间, 其半径约150km , 人口在2000万~4000万间, 已和日本的情形相当。其中上海区人口密度达959人/km 2, 是全国最高的密度。珠江区因为没有计算核心市(港澳) 人口, 以及约1000万的流动人口, 人口密度只有504人/km 2。在G DP 方面, 三区仍未达到日本经验的约1000亿美元总量。不过, 在人均G DP 上, 已比全国平均数高出111~217倍。三区吸纳的外资占全国流入总额5017%, 而它们的外贸出口亦占全国总额的5016%。其外向型经济正在形成。京津区的外贸出口约等于其G DP 的40%, 上海区2811%, 而珠江区更高达9912%。

表3不但将港澳包括在珠江区, 并且按其实际改称为香港都会区, 同时, 表内数据亦提到1999年。现分别简述如下:

京津都会经济区  这个都会区仍未臻成熟, 占地和人口都较香港和上海都会区小, 其经济总量(G DP ) 只约达500亿美元, 在外资的投入量及出口值上, 均为三个都会区的最小。同时, 其京津二市的市区和近郊区呈双核心。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 其政企分离的步伐较慢, “曼哈顿”化程度较低。其工业与人口向外圈扩散的力度也较弱。总的来说, 这个都会区目前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外资活动较小, 经济上的国际化较滞后, 仍在发展初期。

上海都会经济区  该区人口密度很高, 1994~1999年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1999年的G DP 经已超过了1000亿美元, 其规模已达日本大都市圈的标准。核心市的“曼哈顿”化很明显, 同时在工业的地域分工上, 外圈为核心市和内圈提供零部件等配套工业, 特别是其主导行业, 即汽车、化工和电子行业。在这些行业中, 外资及外国技术的参与亦很明

 5期薛凤旋等: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537显。这个都会区的工业同时存在着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后者在目前占有较大比重。在其邻近地区的南京、杭州、扬州和宁波等同属地理上的长江三角洲内城市, 其工业结构大致和上海都会区雷同, 特别是南京和杭州, 可成为其次中心。随着这些城市间快速交通线的建成, 这个都会区有可能扩大至10万km 2的空间, 即覆盖整个长江三角洲。

香港都会经济区  它是个最成熟的都会区。核心市香港(包括澳门) 已经高度“曼哈顿”化。自1980年起香港工业大量北移, 成为内圈和外圈的主要工业2出口导向型工业的策源地。香港庞大的国际空、海港, 亦成为整个地区的物流平台。这个都会区的地域分工和人才、产业档次及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层次都很鲜明。整个经济以外向型为主导, 虽然亦同时发展了进口替代工业, 如家电行业。由出口值和G DP 的比率所反映的外贸依存度高达9516%。核心市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分工和协作体现为“前店后厂”模式[7,18]。4 都会经济区下一阶段要考虑的发展方向和措施

・为什么这是个重要的发展战略?

有估计认为目前我国的外向型经济对G DP 25%和我国加入WTO , 外向型经济将会更快发展。, , , , 。目前乃至将来, 有效地沟通国内外市场和大。

以往20年的发展历史表明, 三大都会经济区在外向型经济中已占了近乎垄断的地位: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73%, 出口总值也占73%, 而它们的面积和人口只占全国的1124%和7153%。全国30%GDP 也集中在这三小片土地上。优良的地理条件, 以及合适的软硬件, 使它们成为沟通国内外物流、人流及资金流轴心, 也使它们在国际分工的工业生产以及以本国市场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和服务行业上成为最重要的基地。香港都市圈的强大经济, 体现了这一规律:香港150年国际商誉和战后50年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经验与珠三角人力和土地资源结合所产生的巨大发展力量。开拓这些力量以发展上述的出口型经济应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规划和开发好这三小片土地将会使我国经济发展强劲, 并且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了这些重要的经济基础, 开发西部以及对财富的地域均分才有一定的可能。

・为何要考虑香港的重要性和功能?

中国内地学者和规划部门在讨论区域经济发展时往往不考虑港澳, 特别是不考虑它们是珠三角和南中国的一部份。因此, 往往就有这种错觉, 如表2所示, 三大都会经济区中, 上海最大, 珠三角其次。实际上, 珠三角(也包括南中国) 与香港和澳门已经在经济上整合为一体。它们在以往20年的经济发展中是互相依赖、共同发展的。除掉港澳, 就看不到南中国的全貌, 或可以说缺少了它的最重要部份[19,20]。而香港都会经济区在1999年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 其G DP 占全国的2112%, 实际利用外资额占5619%, 出口占6017%, 远超上海和京津都会区的总和。然而, 香港都会经济区因为有“一国两制”的政治约束, 在国家宏观调控和规划部门中没有受到客观的、科学的对待和应有的重视。在策划下一阶段的发展时, 若继续忽视这一问题, 将对我国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严重

 538地  理  研  究22卷的损害。

・下一阶段要考虑那些方向和措施?

按一般的情况来说, 特别是在自由经济体系之下, 政府只要营造稳定和公正的法治和社会环境, 让企业和个人按市场规律来发挥所长, 三大都会经济区自然会自我完善地向前发展。然而在目前的国际社会中, 不少政府都人为地强化各自大都会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一旦在某大都会落户, 便很难在短期内搬迁。因此并不存在纯“市场”力量, 因而也产生不少机遇。在我国, 政府行为以及大型国有企业对成本、利润和市场的观念仍和自由经济相去甚远。因此, 有关行政权限和行政区界线, 对首都北京及上海和天津等中央直辖市, 仍会起重要的作用。港澳和珠三角更因“一国两制”形成更重大的“跨界”障碍。这些对人流、物流和资金流都有不同的阻碍。

基于上述, 国家规划部门确应根据三大都会经济区不同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和政治条件给予这些地区相应的政策上的“松绑”, 以便它们能在下一阶段有更大发展。以下谨以抛砖引玉, 简单陈述有关初步设想:

 ・京津都会经济区  。

11发展首都机场为进出我国的主要客运门户21北、;

31 ・主要作为长江流域的物流平台以及最重要的工业加工基地, 同时成为我国的金融中心。

11发展上海空、海港及邻近优良港口;

21核心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吸引跨国公司在此设立中国分部;

31外围地带, 包括目前在区外的三角洲城市如南京、杭州等以汽车、家电和电子为主导产业, 形成合理地域分工, 趁入世机遇, 由进口替代型部分地转化为出口型; 41发展为中部地区的沟通国际的航空节点, 利用空中走廊促进中部地区发展。

 ・香港都会经济区  主要作为亚洲的国际城市, 成为最重要的物流平台, 高科技加工基地和家电出口基地。

11要强调政策上的安排, 如开放香港和珠海空港的航权, 进行海关改革, 减低跨境物流的阻碍, 使五大机场合理分工, 抢先成为亚洲快递中心和最大航空物流平台; 21使深水海港群连成一体并同样对外开放, 争取成为亚洲远洋货运及转运轴心;

31利用航空物流轴的优势成为亚洲洲际的电子商贸基地和高科技加工基地, 同时通过空中走廊促进西部地区高科技加工工业和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

41要整合和协调粤港澳的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 理顺地区政策和措施, 使人、物和资金在区内可通畅流动。

5 结论

综合以上的讨论,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 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 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国内外两种资金、两种技术和两个市场, 在其主要大都市外围形成了一个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 而同时又相

 5期薛凤旋等:中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的演变及其发展战略 539当外向型的蓬勃发展的经济区, 这就是我国的三大都会经济区。

(2) 国际经验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近几十年来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 都会经济区均会快速地发展。同时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 各国政府目前仍然还在采取各种措施, 鼓励各自的都会经济区进一步发展。趋势表明, 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都会经济区之间的竞争。

(3) 随着我国入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加剧。同时, 世界正在进入信息化和高科技时代, 一些高科技、高附加值和个性化的产品通过电子商贸以航空快递形式到达用户手上的比率必会递增, 使它们由分散生产逐渐转为“临空”(空港) 集中。与此相对应, 大型现代消费品如家电及汽车零部件亦会向生产成本低廉和邻近优良港口(可以靠泊1万标箱集装箱大船) 的地区集中。这就使我国都会经济区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4) 我国三大都会经济区目前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 若给予合理的政策环境, 定会在21世纪的头20年成为亚洲最具竞争力的工商贸经济区。

参考文献:

[1] 陆大道, 薛凤旋11, 1997北京:商务印

书馆,199811~141

[2] , :, 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北京:商务印馆,20001103~1301

[3] 1见:杨汝万, 陆大道, 沈建法1迈向廿一世纪的中国1香港中文大学亚太

研究所, 19991161~1781

[4] 崔功豪, 马润潮1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与机制1见:廿一世纪中国和世界国际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1香港

中文大学,19981

[5] G insberg N 1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Asia :a new spatial paradigm 1In :G insberg N , K oppel B , Mc G ee T G

(eds 1) . The Extended Met ropolis :Settlement T ransition i n Asia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126~451

[6] Mc G ee T G 1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 :expanding a hypothesis 1In :G insberg N , K oppel B , Mc G ee T

G (eds 1) . The Extended Met ropolis :Settlement T ransition i n Asia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199113~251

[7] Chakraborty S C 1Extended metropolitan area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urban process in India. In :G insberg N , K opped

B , Mc G ee T 1G 1(eds 1) 1The Extended Met ropolis :Settlement T ransition i n Asia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19911127~1381

[8] Webster D 1Mega 2urbanization in ASEAN 1In :Mc G ee &I 1M 1Robinson (eds 1) 1The Mega 2Urban Regions of South 2

east Asia. Vancouver :UBC Press , 11995127~441

[9] Sit , V 1F 1S 1(薛凤旋) 1Mega 2city ,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 , Desakota , and exo 2urbanization :an introduction.

Asian Geographer , 1996, 15(1~2) :1~141

[10] Mc G ee T G 1Metrofitting in emerging mega 2urban region in ASEAN :an overview 1In :Mc G ee &I 1M 1Robinson

(eds 1) 1The Mega 2Urban Regions of Southeast Asia. Vancouver :UBC Press , 199513~261

[11] Sit , V 1F 1S 1(薛凤旋) , Yang C 1Foreign 2investment 2induced exo 2urban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1U rban S t ud 2

ies , 1997134(4) :647~6781

[12] Sit , V 1F 1S 1(薛凤旋) 1G lobalization ,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and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press ) 1      

[13] Soegijoko B T S 1Impact of strengthening in international urban linkage :the case of Jabotabeck , Indonesia 1Planning Re 2

port , 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Agency , Republic of Indonesia , 19961(unpublished ) 1

 540地  理  研  究22卷

[14] Choe , Sang 2chuel 1Urban Corridors in Pacific Asia 1In :Fu 2chen Lo &Yue 2man Yeung (eds 1) 1Emergi ng Worl d Cities

i n Asia Pacif ic , Tokyo :UNU Press , 19981155~1731

[15] G ottmann J 1Megalopolis :The Urbanized Northeastern Seaboard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 ork :K 1I 1P 1, 19611

[16] 王建, 等(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 1中国区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1北京:国家计划委员会, 19961

[17] Sit , V 1F 1S 1(薛凤旋) and Yang C 1Integra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world markets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1Asian Prof ile , 1995, 23(1) :1~151

[18] 薛凤旋1香港特别行政区1见:陆大道, 等1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259~2791

[19] 薛凤旋1都会经济区:香港与广东共同发展的基础1经济地理, 2000, 总第71期:37~421

[20] 刘卫东1近年来全国区域发展状态分析评价与类型划分1见:陆大道, 等12000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11238~2571

Form 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China ’s Extended

Metropolitan R egions

V 1F 1S 1SIT 1, CAI Jian 2ming 2

(11The University of Hong K 21The Institute of G eographic Sciences and , , , China ) river deltas along its Pacific coast have e 2merged as urban centers 1After the opening up and reform of 1978,the de 2velopment of those cities became even more striking comparing with other Chinese cities 1Around such key centers as Beijing 2Tianjin , Shanghai , and Hong K ong , new mega ur 2ban regions ,i. e. , the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EMRs ) have emerged 1They are export 2oriented with open economies of different degrees , and have led the n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 FDI inflow , and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1The global experiences , particularly experiences in South 2East Asia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ad shown that a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roceeds , almost all EMRs in those countries have experi 2enced a quicker growth and become a more and more dominating actor in its national economy 1It is also believed that the future competition between countries will very likely lie in the com 2petition between those EMRs 1Therefore knowledge on the functions and formation of EMR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its regional planning 1It is also an important element for under 2standing the emergence of large urban clusters within the present dualism of urbanization of the country 1It is argued that the importance of the three EMRs in urban China will become more outstanding after China ’s entry WTO and its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y getting more deepening and widening 1It is highly believed by authors that those three EMRs will also be 2come the most dynamic urban regions in the world within the coming two decades given prope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re implemented 1

K ey w ords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s ;megalopolis ;urbanization ;regional development


相关文章

  • 城市规划考研整理
  • 目录 建设史理论辨析(P1~21) 维特鲁威--<建筑十书>.阿尔伯蒂--<论建筑>.阿尔伯蒂--<理想城市>.田园城市.盖迪斯--综合规划思想.芒福德.马塔--带形城市.戈涅--工业城市.柯布西耶.广亩 ...查看


  • 海洋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综述_张金珍
  •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0.34.180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10,38(34):19727-19728,19732 责任编辑 常俊香 责任校对 况玲玲 ...查看


  •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 宁波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李观淼 (浙江工商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 摘要: 本文通过对宁波这一港口城市历代以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宁波港已是中国货物吞吐量第一大 展历程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宁波市百年来城市形态 ...查看


  • 有效人口政策命题与中国生育政策演变
  • 摘 要:均衡制度观提出了研究制度变迁的新方法.人口政策本质上是人口均衡发展路径的概要表征和信息浓缩.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是人口发展状况.原有人口政策.制度结构中的其他制度安排.经济发展及其战略.人口与资源及环境关系.参与人因素博弈的结果,中国 ...查看


  • 繁荣的经济 领先的文明
  • (一)繁荣的经济 领先的文明 经济是一切社会存在及历史发展的基础.经济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部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推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发展起来.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城市.商业和对外贸易 ...查看


  • 历史论文题目
  • 中国古代史1.春秋战略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2.试论战国时期商业发展3.韩非的社会发展观4.秦朝的思想统治政策5.浅析秦汉经济的特点6.试析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7.汉代的思想统治政策8.两汉时期匈奴败退的原因探讨9. ...查看


  •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_周春山
  • 第68卷第6期 2013年6月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V ol.68, No.6June, 2013 中国特大城市空间增长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周春山1, 叶昌东2 (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东省城市 ...查看


  • 198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 1985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杜瑜 这几年我国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形势十分喜人,不仅研究领域不断有所扩展,而且研究深度也较以往大有长进.这与当前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有很大关系,许多方面工作的开展都不同程度地向历史地理学科提出了种种要求,从而不仅 ...查看


  •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进展 [英文标题]DEVELOPMENT OF URBAN GEOGRAPHY IN CHINA SINCE 1978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source Sciences N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