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邹韬奋

  深夜伴妈妈

  

  韬奋8岁那年,二弟6岁,还有一个妹妹3岁。3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他妈妈查氏亲手做的。为了生活,妈妈还时常收些外面的女红来做,白天忙,晚上也不歇。韬奋见到妈妈这般辛苦,每次总是感到不安。

  夏天的一个晚上,万籁俱寂。韬奋躺在床上,坐在床边的妈妈,轻轻地哼着自编的歌曲:风筝飞呀飞,飞进白云里。白云点头笑,宝宝睡着了……

  韬奋入睡了,一双小手贴在妈妈身上。妈妈轻轻挪开韬奋的双手,把他放进被子里,然后轻手轻脚地下了床。

  睡梦中,飞进白云的风筝是妈妈的化身,突然线断了,风筝不见了,妈妈不见了,韬奋惊醒了。

  韬奋和妈妈的床背紧挨着,伸手一摸,妈妈的床空着。他睁开眼睛,从蚊帐里望见妈妈独自一人在微弱的灯光下纳鞋底。

  夜深了,妈妈还操劳着!韬奋望着微微灯光下飞针走线的妈妈,一股热流在全身涌动着,说什么也睡不着。

  “起来陪陪妈妈!”韬奋知道,这样帮不了妈妈什么忙,而且一个小孩子不好好睡,会受到妈妈责备的。

  韬奋想起平日里妈妈一贯的关爱和体贴,“陪陪妈妈”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但是总要找一个理由,不然的话,妈妈会不高兴的。妈妈不高兴,韬奋是不愿意看到的。

  “嘿!有了!”韬奋在床上翻来复去,总算想出了一个好理由:

  “妈妈,天太热,我睡不着。”

  妈妈抬起头,望着韬奋半睡半躺的身子,问:

  “你要怎么啦?”

  韬奋忙回答:

  “我要起来坐一会儿。”

  妈妈似乎理解韬奋的心事,高兴地说:

  “好,那就起来吧。”

  “好哩!”韬奋站起身,自己穿好衣服,跳下床,一溜烟似地端来小椅子,坐在妈妈身边。

  韬奋双手托住下颚,看着妈妈做布鞋。

  看了一会,韬奋问:

  “妈妈,这是谁穿的布鞋呀?”

  妈妈听了,笑着反问:

  “还会是谁的?”

  韬奋不解地说:

  “是我的?”

  “对,是宝宝你的!”

  妈妈的话语中有一种自豪感。

  韬奋不言语了。他感到屋内很静很静,只听到挂在墙上“滴嗒”响个不停的钟声和妈妈的呼吸。

  韬奋默默地坐着,他感到心里很热很热,只看见妈妈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汗水湿了妈妈手上的针和线。

  这时,韬奋心里暗自想着:

  “为着我穿的布鞋,累妈妈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有说不出的歉疚;坐着陪陪妈妈,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不知不觉,一个钟头过去了。查氏看看墙上的挂钟,催促韬奋去睡觉。

  韬奋欲说出自己的感受,话到嘴边又吞回去了,心想,母子情深,还是放在心上更实在,更长久。正想到这里,忽然听到“快睡觉”的催促声,韬奋的感情阀门哗啦打开了,他真诚地说:

  “让我再坐一会!”

  知书达理的查氏,深知儿子“再坐一会”的意思,是“再陪伴妈妈”。她和蔼地说:

  “不早了,明天你要念书、做功课。”

  “不,再坐一会!”韬奋乞求道。

  妈妈听了,严厉地说:“我要的是你的学业前程!”

  韬奋12岁那年,妈妈病逝,时年29岁。她留下3男3女(韬奋为长子)。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醒,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的名字嘱咐一番。她离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的这群子女。

  妈妈虽然病逝了,但她的伟大母爱,深深铭记在韬奋的心中,她的努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韬奋成长。

  韬奋在1937年1月于狱中完稿、4月出版的自传《经历》一书的插页上,题写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推母爱以爱我民族和人群。”他的母亲的伟大母爱和品格,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的精神世界。

  

  燃起爱国的火苗

  

  韬奋未曾料到,妈妈病逝后第二年9月,从江西省余江县传来噩耗:他亲爱的爷爷与世长辞。韬奋痛哭不已。

  根据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叶落归根,韬奋和他爸爸邹国珍乘余江奔丧的机会,将韬奋妈妈的寿棺护送到余江安葬。

  一个阴暗的早晨,福州市西湖附近的西峰里,停着一辆披着黑纱的马车。“八仙”把已经安放一年的柏木灵柩抬进车棚里,褪色的孝幛上写着“邹母查氏千古”的悼词。一串炮仗响起,两匹高大的白马牵拉着这辆外饰缎子窗幔的大马车,缓缓向闽江码头埠走去。

  租用的一艘“江宽号”客轮,船头系着白绸扎的大白花,静穆地停靠在码埠东头。待马车进入码埠范同之内,车上、船上鞭炮齐鸣。

  韬奋双手扶着妈妈黑漆柏木寿棺上了船,他已是泣不成声、泪流满面了。

  上船后,韬奋转身,含着泪水挥手向站在岸边的众多亲朋好友告别。站在岸上的亲朋好友,目送着载着“邹母查氏”寿棺的“江宽号”客轮,缓缓向江心驶去,“江宽号”的航线,是自福州市驶往江西省余江县、

  韬奋虽然没看到他出生的那一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景况,虽然不了解1900年6月英、美、德、日、俄、法、意、奥八国联军武装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内幕,但沿途却看到了“马关条约”和列强瓜分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福建是日本划分的势力范围。“江宽号”客轮驶到闽江口,韬奋看见数艘挂着“膏药旗”的军舰在闽江口和东海交汇处横冲直闯。一艘巡逻艇,开足马力,直奔而来。站在艇头的日本兵,气势汹汹地打着“搜查”的旗语。

  小艇刚靠近客轮,一个日军小队长,佩带雪亮的武士刀,手持长枪,跳了过来,吆喝道:

  “你的什么干活!”

  邹国珍身穿一件灰色马褂,头戴一顶黑色瓜皮帽,浓眉大眼间闪动着他追求“实业救国”的欢欣和失败的悲苦。中国人受外国人的奴役,中国的船只行驶在自己的江海还要受外国人的搜查,一种“亡国奴”的痛楚顿时涌上心头。他伤心地说:

  “送妻子的寿棺回故乡!”

  日军小队长用枪敲打寿棺,说:

  “里面有枪支弹药的,统统打开!”

  邹国珍心里明白,日本巡逻艇封锁江口,耀武扬威。勒索钱物,飞鸟也要拔下3根毛。

  小队长见邹国珍动作迟缓,火冒三丈,上前拎着邹国珍的衣领,吼道:

  “你的刁滑刁滑的有!”

  邹国珍气得身子发抖,欲提出抗议,但在骄横的侵略者面前,能讲理吗?他强忍怒火,从衣袋里取出一个沉甸甸的布包。

  这是安葬韬奋妈妈的费用,包里有20块大洋。邹国珍数了10块,递了上去。

  日军小队长的眼睛里射出贪婪的目光:“你的孝敬皇军的,统统的孝敬!”又伸手夺去了邹国珍手中的钱包。

  韬奋坐在客轮内,瞪大着眼睛,咬着嘴唇。

  “江宽号”颠颠簸簸地经过定海湾、三沙湾、福宁湾,来到沙埕湾,这里是自福州到浙江的日军最后一个搜查站。

  刚进入沙埕滩,就被两艘日本巡逻艇劫住了。几个日本兵冲了上来,不容说明,强行夺走棺盖上那床黑缎,从韬奋手里枪走两篮龙眼、荔枝。

  韬奋的眼睛喷出怒火,要不是他父亲按住他的双

手,他真要同日本兵拼命,说什么也要保住他给妈妈的祭物!

  海岸两边大批老百姓,拖儿带女,逃难流亡。韬奋目睹这一幅幅悲惨的流民图,依稀感到“膏药旗”是中华民族的祸根,也是妈妈死亡的病根。

  日行夜泊。“江宽号”由海面驶入长江、鄱阳湖和信江。

  一天黄昏,“江宽号”停靠在余江县城东门白塔河码埠。等候多时的“八仙”虔诚地抬着“邹母查氏”寿棺,缓步来到韬奋爷爷庭院大门前。

  韬奋的妈妈安放在冲虚山相对的蔡家山西侧一间小屋里。寿棺前一对白烛,夜以继日地抖动着淡淡的火焰(守孝期结束后,安葬在沙圹村西侧半华里外的高坡之上)。

  韬奋在国难家哀中回到故乡余江县。一路上的遭遇和见闻,在他幼稚的心灵中燃起了爱国的火苗……

  

  喜读爷爷赋台诗

  

  韬奋爷爷庭院,东面以冲虚山为天然屏幛,南、西、北三面砌起石墙。墙内,23米长的木柱青瓦走廊,把门厅和悬有门匾的正厅联成一体,组成“工”字型图案。“工”字型建筑与冲虚山之间有3亩开阔地,顺着山势由东而西缀成果园、客厅、竹园。

  韬奋在故乡的4个月中,就在这客厅里读书、住宿。名叫客厅,却似民房的四拼瓦屋,自韬奋居住后,变成家庭学府(后来定为韬奋故居)。

  一天上午,韬奋从他爷爷住房楼上的书柜里,发现爷爷生前自写自编的一本诗,红格白纸上,直书的蝇头小楷,遗墨放香。韬奋细心数记,35张70页,每张中缝都盖有紫色的长条形的印章:“台北丽文阁”。

  韬奋移步至窗前,看到《辛卯服将阕赴台疆肓别》诗时,高兴地朗读起来:

  飞飞倦乌早知还,

  小草何心更出山?

  欲逐鸟私偏缺养,

  仍令鸠拙莫偷闲。

  商量共话弹冠事,

  忸怩滋惭窃禄颜。

  但祝慈云垂荫久,

  归来续舞莱衣斑。

  旧好新知感别肠,

  风萍聚散本无常。

  倾杯痛饮才舒闷,

  放笔豪吟岂效狂。

  老骥壮心千里奋,

  游鱼赧尾一生忙。

  前身可是神仙侣,

  海上因缘结几场。

  此诗记叙的,是韬奋爷爷58岁那年,应台湾布政使唐景崧的邀请,在台湾50余天后,因妻死治丧而离别的感慨。此时此刻,韬奋仿佛跟随爷爷到了秀丽的台湾岛。

  “台湾!”韬奋多次听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打败荷兰侵略军,收复台湾的故事,每次都激起他对祖国领土台湾的向往。

  他顺着往下看,双目欢快地移动着。当看到《抵台柬各寅好》诗时,他又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读起来:

  飞来台峤息劳筋,

  所见从今证所闻。

  水远鱼亲多赤尾,

  天高鸟奋半青云。

  风涛度脱奔洋险,

  日课提携爱子勤。

  差喜客中无苦态,

  左螯右酒迓朝曛。

  海内同寅海外逢,

  勤勤恳恳话游踪。

  情深曲误周郎顾,

  才薄侯悬季重封。

  小住为佳聊静适,

  伊人宛在试追从。

  前缘莫问三生石,

  早付乾坤一气容。

  此诗“日课提携爱子勤”一句括号内注明: “五儿好意随待。”

  韬奋爸爸兄弟10人,他爸爸排行第5。这括号内一句话使韬奋欣喜若狂,脱口而出:

  “我爸爸也陪同爷爷到过台湾!”

  韬奋只顾看诗,思及台湾,没有注意他爸爸上楼。

  “是的,我也亲临台湾!”邹国珍高兴地接上话头。

  “爸爸,我真为你高兴!”韬奋望着爸爸,说道。

  “你大伯邹国琛于1887年派往台湾工作,还受奏奖呢!”邹国珍说道,贴近韬奋,翻看到《得琛儿奏将信》,只见诗中写道:

  前程小小亦前缘,

  清赋微劳隔几年。

  大帅奏章名册入,

  居然旨奉九重天……

  并在诗旁写明:“光绪丁亥在台清赋,庚寅七月奏奖。”

  韬奋反复念了几遍,欢欣雀跃,震得楼板“咚咚”直响。

  

  向往台湾岛

  

  说曹操,曹操就到。

  韬奋对爷爷邹舒宇在《台北丽文阁》诗集中关于写台湾岛的7首诗,似懂非懂,拉着邹国琛的衣角,恳求道:

  “伯父,你给我解诗。”

  韬奋伯父是1885年考取的优贡,才学超人,很喜爱眼前聪明好学的侄儿。他笑着说:

  “晚上讲解诗句,现在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太好了!”韬奋看到房内两条长凳,立即搬了过来,请伯父和爸爸坐下,韬奋立在伯父身旁。

  伯父的右手搭在韬奋身上,讲起了台湾流传的“屏山与半屏山”的传说:

  “很早以前,台湾海边有座名叫屏山的高山,天天想到福建去。天上的玉皇知道了,派天兵天将把它劈成两半,一半留台湾,一半移至福州。人们把留在台湾的叫半屏山,把移去福州的叫屏山。”

  伯父讲到这里,韬奋入迷了。

  停了一会儿,韬奋伯父接着讲起在福州也流传着“屏山与半屏山”的传说:

  “在祖国东南沿海屹立着一座高山,人们自由地在山上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一天晚上,狂风暴雨,山崩地裂。这座大山分为两半,一半留在福州,一半飞到台湾岛上。留在福州的叫屏山,飞到台湾的叫半屏山。”

  韬奋被福建和台湾关于屏山和半屏山的两种传说感动了,深情地说:

  “福建和台湾同一个苍天,共一座屏山,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对吧,伯父?”

  邹国琛笑着说:

  “贤侄悟性好,说得对。”

  韬奋接着说:

  “伯父,还去台湾岛吗?”

  言下之意是希望有机会跟随伯父渡海赴宝岛,像当年爸爸跟随爷爷一样。

  韬奋热爱台湾的挚情,感染了他爸爸和他伯父。伯父高兴地说:

  “如果我再去台湾,一定带你去!”

  当天晚上,韬奋重读爷爷关于台湾的7首诗,认真听伯父讲解每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这些诗记叙了他爷爷邹舒宇在台湾工作、旅行、访友的经历及感慨,少年邹韬奋为他爷爷、伯父和爸爸关心台湾人民感到无比光彩,他的眼睛集中在爷爷写的“司马浙人遇于赴台轮中”的《谈近事》一首诗上:

  已把珊瑚铁网开(谓奏调诸公),

  遗珠争入此中来。

  安全为造群黎福,

  盈涤期清万斛埃……

  他默念着,向往着,果断而坚定说:

  “踏着两代人的足迹,将来要去台湾‘造群黎福’!”

  

  毛笔字有门道

  

  “毛笔字有门道”,这是韬奋12岁时的体会。

  他这一体会,还得从他爷爷教写《咏梅》诗篇说起。

  那时没有钢笔。毛笔成为唯一的书写工具。韬奋爷爷有一颗“望孙成龙”的心,他教韬奋认字,同时教韬奋写字,重点讲大书法家王羲之“永”字八法。韬奋认真练写“点”“横”“竖”“撇”“捺”“折”“钩”“挑”,不仅完成爷爷布置的作业,还超额多写几遍。

  爷爷十分看重孙子“多写”的字,他认为“多写可

以培养兴趣”。

  为了培养韬奋写字的兴趣,爷爷叫韬奋边写边动脑筋,对照摹本边写边分析,哪儿写得像,哪儿写得不像,写得像的就坚持,写得不像的要找出原因,写下一个字时就改正过来。这样一笔一笔、一个一个字认认真真地练,才有收获,才会长进。不动脑筋,敷衍了事,随意涂鸦,是练不好字的,他对韬奋说:完成任务似地写10张,不如认认真真写1张。

  韬奋爷爷写的《咏梅》是标准的正书。他爷爷告诉韬奋:写字要从正书练起。练正书,看起来收效很慢,但正书练得好,就可以四通八达,再来写隶、篆、行、草都能把握住均衡,达到重心平衡,有笔力。

  教写《咏梅》之后,韬奋爷爷买来几位大书法家正、行书字贴,由韬奋选择。韬奋先练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再练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进而练习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爷爷的指导下,韬奋写毛笔字渐渐讲究“笔顺”和“笔势”。在他看来,写字点点画画,一笔接一笔,顺时而出,有秩序,有节奏,有韵律,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韬奋的字“法以笔生”,至12岁便有“以书以写,精气性情”之功。只见他写的正书“以风彩神韵使它道劲”,行书“以娇美的姿势使它娇健”。无论正书还是行书,都具有他特有的风格,智巧兼优,情动形言;内涵筋骨,外耀峰芒。

  爷爷庭院中的“家庭学府”,有一二十个与韬奋年龄相近的学生。家庭教师是韬奋叔父邹国玖。韬奋知道,叔父的毛笔字写得好,县城大店大户的匾额题写,均出于他的手,有“神笔”之誉,对他格外尊重。

  但是韬奋没有想到。春节前的最后一次考试竟是书法比赛。字体不限,内容自选。

  韬奋展开四尺宣纸,右手拿起“紫云丹鹤”大楷毛笔,一边沉思书写内容和布局,一边蘸墨润笔。片刻,他心律和呼吸同步,线条如韵律并行,飞龙走蛇,一气呵成,只见直写行书: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写完大字,韬奋即在条幅右侧书写一行中楷字“敬书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名作《游子吟》,以表思母之情”。

  叔父站在韬奋身旁,微笑着,欣赏着。

  韬奋感念妈妈的情怀,欲报“春晖”的心愿,通过书写《游子吟》显现出来,由字及情及愿,无不感染了围观的同窗学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好,好一个小书法家!”

  由于同窗好友对韬奋的称赞,使得韬奋叔父的眼睛一亮。他想,为了激励韬奋,也为了启发带动大家,何不来个因势利导呢?

  “各位同学坐好,下面典型发言。”叔父望着韬奋,点了点头。

  “我?!”韬奋站起身,惊奇地对视着叔父。

  “是你!”叔父收敛了笑容,严肃地说。

  “请介绍经验吧。”同学们恳切地说。

  于是,韬奋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快不慢地说:

  “古人说过,‘维笔有德,其德在行;天行健,字画至灵。’我认为,这是写毛笔字首先要记住的。写毛笔字有门道,这话一点不假……”

  韬奋侃侃而谈,声音洪亮。老师和同学们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飞鸟也栖枝倾听,停止了飞翔,中断了欢叫。

  题图 邹韬奋故居

  责任编辑 刘金旭

  深夜伴妈妈

  

  韬奋8岁那年,二弟6岁,还有一个妹妹3岁。3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他妈妈查氏亲手做的。为了生活,妈妈还时常收些外面的女红来做,白天忙,晚上也不歇。韬奋见到妈妈这般辛苦,每次总是感到不安。

  夏天的一个晚上,万籁俱寂。韬奋躺在床上,坐在床边的妈妈,轻轻地哼着自编的歌曲:风筝飞呀飞,飞进白云里。白云点头笑,宝宝睡着了……

  韬奋入睡了,一双小手贴在妈妈身上。妈妈轻轻挪开韬奋的双手,把他放进被子里,然后轻手轻脚地下了床。

  睡梦中,飞进白云的风筝是妈妈的化身,突然线断了,风筝不见了,妈妈不见了,韬奋惊醒了。

  韬奋和妈妈的床背紧挨着,伸手一摸,妈妈的床空着。他睁开眼睛,从蚊帐里望见妈妈独自一人在微弱的灯光下纳鞋底。

  夜深了,妈妈还操劳着!韬奋望着微微灯光下飞针走线的妈妈,一股热流在全身涌动着,说什么也睡不着。

  “起来陪陪妈妈!”韬奋知道,这样帮不了妈妈什么忙,而且一个小孩子不好好睡,会受到妈妈责备的。

  韬奋想起平日里妈妈一贯的关爱和体贴,“陪陪妈妈”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但是总要找一个理由,不然的话,妈妈会不高兴的。妈妈不高兴,韬奋是不愿意看到的。

  “嘿!有了!”韬奋在床上翻来复去,总算想出了一个好理由:

  “妈妈,天太热,我睡不着。”

  妈妈抬起头,望着韬奋半睡半躺的身子,问:

  “你要怎么啦?”

  韬奋忙回答:

  “我要起来坐一会儿。”

  妈妈似乎理解韬奋的心事,高兴地说:

  “好,那就起来吧。”

  “好哩!”韬奋站起身,自己穿好衣服,跳下床,一溜烟似地端来小椅子,坐在妈妈身边。

  韬奋双手托住下颚,看着妈妈做布鞋。

  看了一会,韬奋问:

  “妈妈,这是谁穿的布鞋呀?”

  妈妈听了,笑着反问:

  “还会是谁的?”

  韬奋不解地说:

  “是我的?”

  “对,是宝宝你的!”

  妈妈的话语中有一种自豪感。

  韬奋不言语了。他感到屋内很静很静,只听到挂在墙上“滴嗒”响个不停的钟声和妈妈的呼吸。

  韬奋默默地坐着,他感到心里很热很热,只看见妈妈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汗水湿了妈妈手上的针和线。

  这时,韬奋心里暗自想着:

  “为着我穿的布鞋,累妈妈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有说不出的歉疚;坐着陪陪妈妈,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

  不知不觉,一个钟头过去了。查氏看看墙上的挂钟,催促韬奋去睡觉。

  韬奋欲说出自己的感受,话到嘴边又吞回去了,心想,母子情深,还是放在心上更实在,更长久。正想到这里,忽然听到“快睡觉”的催促声,韬奋的感情阀门哗啦打开了,他真诚地说:

  “让我再坐一会!”

  知书达理的查氏,深知儿子“再坐一会”的意思,是“再陪伴妈妈”。她和蔼地说:

  “不早了,明天你要念书、做功课。”

  “不,再坐一会!”韬奋乞求道。

  妈妈听了,严厉地说:“我要的是你的学业前程!”

  韬奋12岁那年,妈妈病逝,时年29岁。她留下3男3女(韬奋为长子)。在临终的那一夜,她神志非常清醒,忍泪叫着一个一个子女的名字嘱咐一番。她离去最舍不得的就是她的这群子女。

  妈妈虽然病逝了,但她的伟大母爱,深深铭记在韬奋的心中,她的努力的精神,一直激励着韬奋成长。

  韬奋在1937年1月于狱中完稿、4月出版的自传《经历》一书的插页上,题写了一句感人至深的话:“推母爱以爱我民族和人群。”他的母亲的伟大母爱和品格,融入了他的血液、他的精神世界。

  

  燃起爱国的火苗

  

  韬奋未曾料到,妈妈病逝后第二年9月,从江西省余江县传来噩耗:他亲爱的爷爷与世长辞。韬奋痛哭不已。

  根据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叶落归根,韬奋和他爸爸邹国珍乘余江奔丧的机会,将韬奋妈妈的寿棺护送到余江安葬。

  一个阴暗的早晨,福州市西湖附近的西峰里,停着一辆披着黑纱的马车。“八仙”把已经安放一年的柏木灵柩抬进车棚里,褪色的孝幛上写着“邹母查氏千古”的悼词。一串炮仗响起,两匹高大的白马牵拉着这辆外饰缎子窗幔的大马车,缓缓向闽江码头埠走去。

  租用的一艘“江宽号”客轮,船头系着白绸扎的大白花,静穆地停靠在码埠东头。待马车进入码埠范同之内,车上、船上鞭炮齐鸣。

  韬奋双手扶着妈妈黑漆柏木寿棺上了船,他已是泣不成声、泪流满面了。

  上船后,韬奋转身,含着泪水挥手向站在岸边的众多亲朋好友告别。站在岸上的亲朋好友,目送着载着“邹母查氏”寿棺的“江宽号”客轮,缓缓向江心驶去,“江宽号”的航线,是自福州市驶往江西省余江县、

  韬奋虽然没看到他出生的那一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景况,虽然不了解1900年6月英、美、德、日、俄、法、意、奥八国联军武装镇压义和团运动的内幕,但沿途却看到了“马关条约”和列强瓜分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福建是日本划分的势力范围。“江宽号”客轮驶到闽江口,韬奋看见数艘挂着“膏药旗”的军舰在闽江口和东海交汇处横冲直闯。一艘巡逻艇,开足马力,直奔而来。站在艇头的日本兵,气势汹汹地打着“搜查”的旗语。

  小艇刚靠近客轮,一个日军小队长,佩带雪亮的武士刀,手持长枪,跳了过来,吆喝道:

  “你的什么干活!”

  邹国珍身穿一件灰色马褂,头戴一顶黑色瓜皮帽,浓眉大眼间闪动着他追求“实业救国”的欢欣和失败的悲苦。中国人受外国人的奴役,中国的船只行驶在自己的江海还要受外国人的搜查,一种“亡国奴”的痛楚顿时涌上心头。他伤心地说:

  “送妻子的寿棺回故乡!”

  日军小队长用枪敲打寿棺,说:

  “里面有枪支弹药的,统统打开!”

  邹国珍心里明白,日本巡逻艇封锁江口,耀武扬威。勒索钱物,飞鸟也要拔下3根毛。

  小队长见邹国珍动作迟缓,火冒三丈,上前拎着邹国珍的衣领,吼道:

  “你的刁滑刁滑的有!”

  邹国珍气得身子发抖,欲提出抗议,但在骄横的侵略者面前,能讲理吗?他强忍怒火,从衣袋里取出一个沉甸甸的布包。

  这是安葬韬奋妈妈的费用,包里有20块大洋。邹国珍数了10块,递了上去。

  日军小队长的眼睛里射出贪婪的目光:“你的孝敬皇军的,统统的孝敬!”又伸手夺去了邹国珍手中的钱包。

  韬奋坐在客轮内,瞪大着眼睛,咬着嘴唇。

  “江宽号”颠颠簸簸地经过定海湾、三沙湾、福宁湾,来到沙埕湾,这里是自福州到浙江的日军最后一个搜查站。

  刚进入沙埕滩,就被两艘日本巡逻艇劫住了。几个日本兵冲了上来,不容说明,强行夺走棺盖上那床黑缎,从韬奋手里枪走两篮龙眼、荔枝。

  韬奋的眼睛喷出怒火,要不是他父亲按住他的双

手,他真要同日本兵拼命,说什么也要保住他给妈妈的祭物!

  海岸两边大批老百姓,拖儿带女,逃难流亡。韬奋目睹这一幅幅悲惨的流民图,依稀感到“膏药旗”是中华民族的祸根,也是妈妈死亡的病根。

  日行夜泊。“江宽号”由海面驶入长江、鄱阳湖和信江。

  一天黄昏,“江宽号”停靠在余江县城东门白塔河码埠。等候多时的“八仙”虔诚地抬着“邹母查氏”寿棺,缓步来到韬奋爷爷庭院大门前。

  韬奋的妈妈安放在冲虚山相对的蔡家山西侧一间小屋里。寿棺前一对白烛,夜以继日地抖动着淡淡的火焰(守孝期结束后,安葬在沙圹村西侧半华里外的高坡之上)。

  韬奋在国难家哀中回到故乡余江县。一路上的遭遇和见闻,在他幼稚的心灵中燃起了爱国的火苗……

  

  喜读爷爷赋台诗

  

  韬奋爷爷庭院,东面以冲虚山为天然屏幛,南、西、北三面砌起石墙。墙内,23米长的木柱青瓦走廊,把门厅和悬有门匾的正厅联成一体,组成“工”字型图案。“工”字型建筑与冲虚山之间有3亩开阔地,顺着山势由东而西缀成果园、客厅、竹园。

  韬奋在故乡的4个月中,就在这客厅里读书、住宿。名叫客厅,却似民房的四拼瓦屋,自韬奋居住后,变成家庭学府(后来定为韬奋故居)。

  一天上午,韬奋从他爷爷住房楼上的书柜里,发现爷爷生前自写自编的一本诗,红格白纸上,直书的蝇头小楷,遗墨放香。韬奋细心数记,35张70页,每张中缝都盖有紫色的长条形的印章:“台北丽文阁”。

  韬奋移步至窗前,看到《辛卯服将阕赴台疆肓别》诗时,高兴地朗读起来:

  飞飞倦乌早知还,

  小草何心更出山?

  欲逐鸟私偏缺养,

  仍令鸠拙莫偷闲。

  商量共话弹冠事,

  忸怩滋惭窃禄颜。

  但祝慈云垂荫久,

  归来续舞莱衣斑。

  旧好新知感别肠,

  风萍聚散本无常。

  倾杯痛饮才舒闷,

  放笔豪吟岂效狂。

  老骥壮心千里奋,

  游鱼赧尾一生忙。

  前身可是神仙侣,

  海上因缘结几场。

  此诗记叙的,是韬奋爷爷58岁那年,应台湾布政使唐景崧的邀请,在台湾50余天后,因妻死治丧而离别的感慨。此时此刻,韬奋仿佛跟随爷爷到了秀丽的台湾岛。

  “台湾!”韬奋多次听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打败荷兰侵略军,收复台湾的故事,每次都激起他对祖国领土台湾的向往。

  他顺着往下看,双目欢快地移动着。当看到《抵台柬各寅好》诗时,他又情不自禁地高声朗读起来:

  飞来台峤息劳筋,

  所见从今证所闻。

  水远鱼亲多赤尾,

  天高鸟奋半青云。

  风涛度脱奔洋险,

  日课提携爱子勤。

  差喜客中无苦态,

  左螯右酒迓朝曛。

  海内同寅海外逢,

  勤勤恳恳话游踪。

  情深曲误周郎顾,

  才薄侯悬季重封。

  小住为佳聊静适,

  伊人宛在试追从。

  前缘莫问三生石,

  早付乾坤一气容。

  此诗“日课提携爱子勤”一句括号内注明: “五儿好意随待。”

  韬奋爸爸兄弟10人,他爸爸排行第5。这括号内一句话使韬奋欣喜若狂,脱口而出:

  “我爸爸也陪同爷爷到过台湾!”

  韬奋只顾看诗,思及台湾,没有注意他爸爸上楼。

  “是的,我也亲临台湾!”邹国珍高兴地接上话头。

  “爸爸,我真为你高兴!”韬奋望着爸爸,说道。

  “你大伯邹国琛于1887年派往台湾工作,还受奏奖呢!”邹国珍说道,贴近韬奋,翻看到《得琛儿奏将信》,只见诗中写道:

  前程小小亦前缘,

  清赋微劳隔几年。

  大帅奏章名册入,

  居然旨奉九重天……

  并在诗旁写明:“光绪丁亥在台清赋,庚寅七月奏奖。”

  韬奋反复念了几遍,欢欣雀跃,震得楼板“咚咚”直响。

  

  向往台湾岛

  

  说曹操,曹操就到。

  韬奋对爷爷邹舒宇在《台北丽文阁》诗集中关于写台湾岛的7首诗,似懂非懂,拉着邹国琛的衣角,恳求道:

  “伯父,你给我解诗。”

  韬奋伯父是1885年考取的优贡,才学超人,很喜爱眼前聪明好学的侄儿。他笑着说:

  “晚上讲解诗句,现在给你讲个故事,好不好?”

  “好,太好了!”韬奋看到房内两条长凳,立即搬了过来,请伯父和爸爸坐下,韬奋立在伯父身旁。

  伯父的右手搭在韬奋身上,讲起了台湾流传的“屏山与半屏山”的传说:

  “很早以前,台湾海边有座名叫屏山的高山,天天想到福建去。天上的玉皇知道了,派天兵天将把它劈成两半,一半留台湾,一半移至福州。人们把留在台湾的叫半屏山,把移去福州的叫屏山。”

  伯父讲到这里,韬奋入迷了。

  停了一会儿,韬奋伯父接着讲起在福州也流传着“屏山与半屏山”的传说:

  “在祖国东南沿海屹立着一座高山,人们自由地在山上采集果实和猎取动物。一天晚上,狂风暴雨,山崩地裂。这座大山分为两半,一半留在福州,一半飞到台湾岛上。留在福州的叫屏山,飞到台湾的叫半屏山。”

  韬奋被福建和台湾关于屏山和半屏山的两种传说感动了,深情地说:

  “福建和台湾同一个苍天,共一座屏山,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对吧,伯父?”

  邹国琛笑着说:

  “贤侄悟性好,说得对。”

  韬奋接着说:

  “伯父,还去台湾岛吗?”

  言下之意是希望有机会跟随伯父渡海赴宝岛,像当年爸爸跟随爷爷一样。

  韬奋热爱台湾的挚情,感染了他爸爸和他伯父。伯父高兴地说:

  “如果我再去台湾,一定带你去!”

  当天晚上,韬奋重读爷爷关于台湾的7首诗,认真听伯父讲解每首诗的内容和背景。

  这些诗记叙了他爷爷邹舒宇在台湾工作、旅行、访友的经历及感慨,少年邹韬奋为他爷爷、伯父和爸爸关心台湾人民感到无比光彩,他的眼睛集中在爷爷写的“司马浙人遇于赴台轮中”的《谈近事》一首诗上:

  已把珊瑚铁网开(谓奏调诸公),

  遗珠争入此中来。

  安全为造群黎福,

  盈涤期清万斛埃……

  他默念着,向往着,果断而坚定说:

  “踏着两代人的足迹,将来要去台湾‘造群黎福’!”

  

  毛笔字有门道

  

  “毛笔字有门道”,这是韬奋12岁时的体会。

  他这一体会,还得从他爷爷教写《咏梅》诗篇说起。

  那时没有钢笔。毛笔成为唯一的书写工具。韬奋爷爷有一颗“望孙成龙”的心,他教韬奋认字,同时教韬奋写字,重点讲大书法家王羲之“永”字八法。韬奋认真练写“点”“横”“竖”“撇”“捺”“折”“钩”“挑”,不仅完成爷爷布置的作业,还超额多写几遍。

  爷爷十分看重孙子“多写”的字,他认为“多写可

以培养兴趣”。

  为了培养韬奋写字的兴趣,爷爷叫韬奋边写边动脑筋,对照摹本边写边分析,哪儿写得像,哪儿写得不像,写得像的就坚持,写得不像的要找出原因,写下一个字时就改正过来。这样一笔一笔、一个一个字认认真真地练,才有收获,才会长进。不动脑筋,敷衍了事,随意涂鸦,是练不好字的,他对韬奋说:完成任务似地写10张,不如认认真真写1张。

  韬奋爷爷写的《咏梅》是标准的正书。他爷爷告诉韬奋:写字要从正书练起。练正书,看起来收效很慢,但正书练得好,就可以四通八达,再来写隶、篆、行、草都能把握住均衡,达到重心平衡,有笔力。

  教写《咏梅》之后,韬奋爷爷买来几位大书法家正、行书字贴,由韬奋选择。韬奋先练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再练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进而练习王羲之的《兰亭序》。

  在爷爷的指导下,韬奋写毛笔字渐渐讲究“笔顺”和“笔势”。在他看来,写字点点画画,一笔接一笔,顺时而出,有秩序,有节奏,有韵律, “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韬奋的字“法以笔生”,至12岁便有“以书以写,精气性情”之功。只见他写的正书“以风彩神韵使它道劲”,行书“以娇美的姿势使它娇健”。无论正书还是行书,都具有他特有的风格,智巧兼优,情动形言;内涵筋骨,外耀峰芒。

  爷爷庭院中的“家庭学府”,有一二十个与韬奋年龄相近的学生。家庭教师是韬奋叔父邹国玖。韬奋知道,叔父的毛笔字写得好,县城大店大户的匾额题写,均出于他的手,有“神笔”之誉,对他格外尊重。

  但是韬奋没有想到。春节前的最后一次考试竟是书法比赛。字体不限,内容自选。

  韬奋展开四尺宣纸,右手拿起“紫云丹鹤”大楷毛笔,一边沉思书写内容和布局,一边蘸墨润笔。片刻,他心律和呼吸同步,线条如韵律并行,飞龙走蛇,一气呵成,只见直写行书: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写完大字,韬奋即在条幅右侧书写一行中楷字“敬书唐代著名诗人孟郊名作《游子吟》,以表思母之情”。

  叔父站在韬奋身旁,微笑着,欣赏着。

  韬奋感念妈妈的情怀,欲报“春晖”的心愿,通过书写《游子吟》显现出来,由字及情及愿,无不感染了围观的同窗学友,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好,好一个小书法家!”

  由于同窗好友对韬奋的称赞,使得韬奋叔父的眼睛一亮。他想,为了激励韬奋,也为了启发带动大家,何不来个因势利导呢?

  “各位同学坐好,下面典型发言。”叔父望着韬奋,点了点头。

  “我?!”韬奋站起身,惊奇地对视着叔父。

  “是你!”叔父收敛了笑容,严肃地说。

  “请介绍经验吧。”同学们恳切地说。

  于是,韬奋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不快不慢地说:

  “古人说过,‘维笔有德,其德在行;天行健,字画至灵。’我认为,这是写毛笔字首先要记住的。写毛笔字有门道,这话一点不假……”

  韬奋侃侃而谈,声音洪亮。老师和同学们静静地听着,窗外的飞鸟也栖枝倾听,停止了飞翔,中断了欢叫。

  题图 邹韬奋故居

  责任编辑 刘金旭


相关文章

  • 做一个儿童阅读的引路人
  • 2014年年初,接力出版社的中国青少年多媒体阅读推广平台,在全国发起了"接力'陪伴阅读年'"主题阅读活动,并以"我们手拉手,一起读好书"为活动主旨.接力出版社的"陪伴阅读年"活动, ...查看


  • 我的母亲胡适教案
  • 我的母亲 胡适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情况,记重点字词.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对作者的影响.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作者母亲形象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母亲的品性及为人处世 ...查看


  • "饮水思源"记上海
  • 曾敏之历任<大公报>记者.特派员及香港<文汇报>代总编辑.文汇出版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暨南大学与同济大学客席教授.广东社会科学院兼职研究员.香港作家联会创会会长.著作有散文.随笔.文选三十余种及诗词研究& ...查看


  • 黑板报图文参考资料(读书节专刊)
  • 第1期 读书月·专刊 黑板报图文参考资料 2012年6月 第一部分 文字资料部分 第一节 关于阅读的名言 I 中国古代部分(28句)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查看


  • 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一览表
  • 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一览表 1月 1日 元旦 2日 罗盛教牺牲纪念日(1931-1952) 6日 陈毅逝世纪念日(1901-1972) 7日 皖南事迹烈士殉难纪念日(1941) 8日 周恩来逝世纪念日(1898-1976) 9日 文 ...查看


  • 教育格言: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 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夸美纽斯)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求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 ...查看


  • 哲学名言:哲学名言精选
  • 1.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贾思勰 2.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平庸 ...查看


  • 教育格言:求知与求学
  • 教师这门职业要求于一个人的东西很多,其中一条要求自制.在你叫喊以前,先忍耐几秒钟,想一下:你是教师,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谈话.--赞可夫 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钱理群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 ...查看


  • 中学生最喜爱的美文作家最新作品读赏练之赵丽宏
  • 阅读前言 赵丽宏是中学生最喜爱的美文作家之一.大家非常喜爱他的"文"――他的许多经典作品(如<母亲和书>.<为你打开一扇门>.<学步>.<顶碗少年>.<蝈蝈>等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