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会这样考】
(1)根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历史遗存、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等,设置选择题。
(2)考查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内容、特点、作用的理解。
(3)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考生应注意的问题】
(1)从知识要素(目的、内容等)入手,分别把握两种制度。注意从新的角度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如它们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2)真正理解两种制度的表里关系:分封制是表,反映的是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上下级关系或臣属关系);宗法制是里,反映的是宗族中的父系血缘关系(大、小宗关系)。
(3)明白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许多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典型的如西汉初、西晋、明初,但此时的分封制只是对郡县制的补充;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善于西周,延及整个封建社会。
(4)熟悉近几年考查分封制、宗法制的高考试题,加强对没有考查的知识要素的复习。
(5)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如西周诸侯的义务和权利、诸侯之间的关系、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礼乐制度等;注意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如井田制与分封制存废的关系、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对分封制的影响;有意识地进行知识间的比较,如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等。
押题1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A.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虽不是始于西周,但是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且完成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A项中的“完全”与题干中的“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矛盾;商人已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B正确;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反映出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地位高于神的结论,故D表述错误。答案为B。
押题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①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②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
③宗法制被彻底破坏④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现象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这发生在战国时期。分析各选择肢,①错在“全面”;②正确,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兴起,士阶层也在壮大;③错在“彻底”,宗法制延及战国时期及整个封建社会;④正确,分封制不仅仅指分封诸侯,也包括分封后形成的统治秩序。答案为B。
押题3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全面实行分封制
B.“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C.“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解析】分封制始于商朝,西周时全面实行,A正确;诸侯、卿大夫皆世袭,故有贵族色彩,B正确;西周时,周王对诸侯有很强的控制力,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不正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西周诸侯国可以任免官员、收税、养兵,拥有较大的自主权,D正确。答案为C。
押题4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解析】父子关系为宗法关系的核心。由材料可知,在秦汉之际宗法关系已服从于君权关系, 天子被排除于宗法体系之外。就本质而言,宗法制是两条线拧成的绳索,一条是氏族时代以来的血缘关系,另一条是封建统治确立以来的政治需要。在宗法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前一条线虽然始终未曾断绝,但逐渐削弱;后一条线则逐渐增强,渐渐处于主导地位。君统与宗统关系的这种变迁,正是宗法制对于社会结构变化与政治格局变化的适应。A、C说法错误。D为主要干扰项,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的意思。答案为B。
【2012高考会这样考】
(1)根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历史遗存、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等,设置选择题。
(2)考查对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概念、内容、特点、作用的理解。
(3)考查分封制与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考生应注意的问题】
(1)从知识要素(目的、内容等)入手,分别把握两种制度。注意从新的角度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如它们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2)真正理解两种制度的表里关系:分封制是表,反映的是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上下级关系或臣属关系);宗法制是里,反映的是宗族中的父系血缘关系(大、小宗关系)。
(3)明白分封制、宗法制并不只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封建社会许多朝代实行过分封制,典型的如西汉初、西晋、明初,但此时的分封制只是对郡县制的补充;宗法制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父权家长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完善于西周,延及整个封建社会。
(4)熟悉近几年考查分封制、宗法制的高考试题,加强对没有考查的知识要素的复习。
(5)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如西周诸侯的义务和权利、诸侯之间的关系、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礼乐制度等;注意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如井田制与分封制存废的关系、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对分封制的影响;有意识地进行知识间的比较,如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优劣、西周政治制度与秦朝政治制度的不同等。
押题1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商代
A.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虽不是始于西周,但是西周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且完成了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A项中的“完全”与题干中的“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矛盾;商人已意识到祖先有灵,会关照子孙,因此托祖先转达对“帝”的请求,B正确;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题干反映出商人敬祖畏神,但不能得出祖先地位高于神的结论,故D表述错误。答案为B。
押题2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①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②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
③宗法制被彻底破坏④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A.①②B.②④C.①③ D.③④
【解析】材料中的现象是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这发生在战国时期。分析各选择肢,①错在“全面”;②正确,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兴起,士阶层也在壮大;③错在“彻底”,宗法制延及战国时期及整个封建社会;④正确,分封制不仅仅指分封诸侯,也包括分封后形成的统治秩序。答案为B。
押题3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全面实行分封制
B.“贵族色彩”是因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
C.“共主”指周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D.“地方分权体制”是指西周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解析】分封制始于商朝,西周时全面实行,A正确;诸侯、卿大夫皆世袭,故有贵族色彩,B正确;西周时,周王对诸侯有很强的控制力,故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不正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现象);西周诸侯国可以任免官员、收税、养兵,拥有较大的自主权,D正确。答案为C。
押题4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解析】父子关系为宗法关系的核心。由材料可知,在秦汉之际宗法关系已服从于君权关系, 天子被排除于宗法体系之外。就本质而言,宗法制是两条线拧成的绳索,一条是氏族时代以来的血缘关系,另一条是封建统治确立以来的政治需要。在宗法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前一条线虽然始终未曾断绝,但逐渐削弱;后一条线则逐渐增强,渐渐处于主导地位。君统与宗统关系的这种变迁,正是宗法制对于社会结构变化与政治格局变化的适应。A、C说法错误。D为主要干扰项,说法本身是正确的,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的意思。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