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老人与海
教材简析:本文通过写一个老渔夫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那条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整整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但是在归程中,他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死鱼的骨骼的故事,体现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掌握10个生字,理解“惦记、海滨、啤酒、崛起、镰刀、垒球、潇洒、鲨鱼、骨骼”等词语
(2)默读课文,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并欣赏和体会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认为十分精彩的语句或片段。
2.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深入认识《老人与海》这一名著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文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个令人敬佩的硬汉形象,赞扬了主人公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默读课文,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并欣赏和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文字
2、难点:结合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及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掌握10个生字,理解“惦记、海滨、啤酒、崛起、镰刀、垒球、潇洒、鲨鱼、骨骼”等词语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多读多写掌握生字词,多读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桑提亚哥”的英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掌握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体会课文主要内容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学的历史长廊中,有很多享有崇高誉的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要认识又一位这样的作家(出示海明威头像照片),阅读他的一部受人推崇的作品(先展示一《老人与海》的全文读本,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做到字音准确、句了通顺。
1、识字写字。
“崛”ju é,与“发掘”的“掘”、的“倔强”的“倔”同音。
“骼”g é,与“个”“各”(g è)的声调不同:前为二声,后两字为四声。
2、可让学生比较下面各组字并组成词语:
店()宾()卑()廉()沙()串()各()萧()
惦()滨()啤()镰()鲨()窜()骼()潇()
3、词语解释。
海滨:滨,水边,近水的地方。靠近海水的地方。
海岬:岬,岬角,是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本文中写非洲的“高耸的海岬”就是指海中的这种尖形的陆地。
磅: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磅合0.9072市斤。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骨骼:人和动物体内或体外坚硬的组织。
(三)再默读,标出全文段序,想想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景是什么?
这篇课文作为小说的缩写,全文只有13个自然段,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出海前的情况——老人梦见海滩上的狮子,男孩给他送行、祝他好运。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写在海上的情况——老人钩住了大马林莫,他的船被鱼拖向很远的海上,被拖了三天多。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归程中的情况——老人遭遇一群鲨鱼的袭击,他与鲨鱼进行了惊险、惨烈的生死大搏斗。
第四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回港后的情况——人们围观死鱼的骨骼,男孩守着熟睡的老人,老人又梦见海滩上的狮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自己认为十分精彩的语句或片段
2.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深入认识《老人与海》这一名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课文,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细细品味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老渔夫桑提亚哥的传奇故事,同老人一起去经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二、深入细读,品味人物。
㈠确定探究内容。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文中哪些场面让你印象深刻?(学生)
①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过程的场面。
②老渔夫与鲨鱼搏斗过程的场面。
㈡学习探究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过程,分析人物形象。
1、(出示阅读提示)
①指名朗读学习提示。②明确学习提示的步骤方法。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
3、根据学生回答,重点交流:
“天还没大亮,……抵抗着大鱼给钩丝的拉力。”
⑴指名朗读。
⑵交流:
①鱼大:水面上的绿杆急急地坠到水里。水下一百英寸的深处。重得叫人不敢相信。 渔船和人都在平静的水上慢慢地漂流。
②老渔夫的动作:把钩丝放在脊背上,钩丝握紧在手里,拼命支撑住身子。 ⑶体会:老渔夫尽力与大马林鱼抵抗,而大马林鱼似乎不在乎老渔夫,不慌不忙地游着。
“四个钟头以后,……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
⑴交流:
①大鱼依旧拖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游去。
②老渔夫动作: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钢丝。
心理活动: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
⑵体会:老渔夫要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
交流体会6、7、8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
①老渔夫的动作:竭力拉紧钩丝;拉住钩丝不动,身子往后仰,抵挡钩丝的张
力。
②大鱼的表现:一下子把老人拖到了船头那边——游起来慢多了——露出来了。
③大鱼的奇美形象:浑身深紫色、镰刀似的尾巴、嘴长、尖
(2)朗读老渔夫高声说的三句话。
(3)理解句子:“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联系老渔夫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及大鱼的活动过程,思考:
①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虽然大马林鱼强大,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要制服对手。)
②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坚持克服疲乏、体力不支、风吹日晒、夜晚的寒冷等等因素。)
小结: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老人坦荡的内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个性,多么让人受鼓舞的话语,让我们把它记在脑海中。
(4)背诵精彩片段:“阳光下……尖得像一张细长的脸。”
总结过渡:老渔夫又经历了一个夜晚的搏斗,直到第三天,他忍住一切疼痛,高高地举起渔叉,使出全身的力气,把渔叉扎进鱼腰里,这只大马林鱼终于死去。 ㈢自学老渔夫与鲨鱼搏斗内容,认识人物形象。
1、运用学习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内容的方法,自学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结合表格所填内容,理解重点句。
出示句子: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⑴朗读这句话,结合表格所填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学生交流)
——老人面对鲨鱼袭击、眼见马林鱼已经被咬得残缺不全时,并没有失去勇气和希望,他有勇气面对失败。
——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
——要做一个强者,就应当面对失败而不放弃追求。
⑵从中你看出老渔夫怎样的性格?(老渔夫,永不言败,毫不气馁,保持人的尊严和骨气。)
⑶朗读背诵这句话。
三、讨论交流,深化人物形象。
结合全文内容,参加讨论,各抒已见:你认为老渔夫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说明理由。(学生交流)(老渔夫是一个成功者,在他身上,表现了一种勇于面对困难、逆境、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
四、作业布置。
1、想想老渔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以“读《老人与海》有感”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要自拟一个正标题。
2、背诵你认为本文中写得十分精彩的片段。
3、课外,请你把《老人与海》原著的全文本找来读一读,写一写读后的收获。 板书设计:
29老人与海
捕捉马林鱼(毫不畏惧)
桑提亚哥
与鲨鱼搏斗(敢于搏斗)
教学反思:
30※ 鲁滨孙造船
教材简析:本文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荒岛上造船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他面对困境不后退、敢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理解“杠杆、荒谬、不可思议、一言难尽、微不足道、不遗余力”等词语
(2)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2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是如何造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学习主人公面对困境不后退、敢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是如何造船的,体会他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
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的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①“谬”读作mi ù,不读成mi ào 。
②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艇()杠()扛()
③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舢: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一船只能坐两三个人;海军用的较窄而长,一般可坐十人左右。也叫“三板”。
艇:指比较轻便的船,如游艇,救生艇等。也有称大船为艇的,如潜水艇等。 杠杆: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作为轴来转动的杆。
不遗余力:遗,留下;余,剩余。毫无保留地用尽全部力量。近义词如:全力以赴。
微不足道:足,值得;道,说。渺小得不值得一谈。近义词如:卑不足道、不足挂齿等。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
叙述的?
4、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叙述的。)
3、根据学生发言,总结板书:“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三、细读领悟。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
(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也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五、作业布置:
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飘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 板书设计:
鲁滨孙造船
想去陆地,寻思办法;
动手修船,放弃修船;
决心造船,成功造船;
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依靠双手和才智赢得生存权利)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六
教材简析:在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六”中安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其中“温故知新”中包括了“运用关联词语连句”、“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和“积少成多”四部分内容。“阅读平台”、“口语交际”和“习作”都围绕名著来展开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2)讨论分析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4)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5)习作《我和书的故事》,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说一说,读一读,练一练,写一写中扎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关联词语连句;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2、难点:习作《我和书的故事》,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划分: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知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2)讨论分析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4)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读、说、写、练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2、难点:讨论分析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一)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1、出示例句
●秦王那么厉害。 蔺相如不怕他。
虽然秦王那么厉害,但是蔺相如不怕他。
2、读句子,边读边比较,前两个句子前后之间有什么关系?
3、找出第三句话里的关联词语,想想它用在这里表示什么?(虽然……但是……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
4、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练习。
●我和他是邻居。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
●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 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
●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
●我们多听多练。我们能把普通话学好。
读上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每组的两个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是什么,再用相应的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
例如:
●因为我和他是邻居,所以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果关系)
●虽然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但是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 (转折关系) ●花草树木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防止水土流失。(递进关系) ●只要我们多听多练,就能把普通话学好。(条件关系)
●如果我们多听多练,就能把普通话学好。(假设关系)
(二)拓展与交流:
1、分角色朗读三位学习小伙伴的话,你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呢?
2、想想自己对哪篇课文印象最深、哪一点感觉最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
在汇报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三)阅读平台
1、本组课文带我们到中外名著中去游览了一番,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共同欣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春》、《儒林外史》这几部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断吧。
2、学生默读每一个片断前的导语,明确三个片断的作者、出处及特点。
一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一段话,娓娓而谈,言简意赅,信念坚定、充满豪情。它成为人们的一则座右铭。 二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初春景象的一段描写,叠词、语句、拟人的运用,使语言十分清新、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形象生动。 三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对范进中举后的状态的一段刻画。从其动作、神态、语言中方面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描写,把一个可笑的读书人的疯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的面前。
3、学生自由读文章,把文章读正确。
4、仔细地读一读这几个片断段后,想一想各自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自己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6、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积少成多
1、出示成语。
2、读一读这些词语,想一想有些什么发现?(都是四字成语、神态描写……)3、类似的还有哪些?(如:眉开眼笑愁眉苦脸……)
4、把这些成语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读、说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师: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了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也曾看过不少名家名篇,有很多精彩语句和片断使你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以“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断”为话题,继续开一次名著赏析会。
1、先来看看活动的建议,了解一下,自己在赏析和倾听时应注意什么?
第一、赏析角度要注意多样性。要根据自己的喜爱、认识进行赏析,可以从优美的词语句子、巧妙的表达方法、奇特的观察方位、耐人寻味的哲理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
第二、交流过程要注意互动性。别人发言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见解;自己发言后,要主动征求同学或老师的意见,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阐述或说明。
2、自己先准备。
3、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4、小组推荐发言。
5、依据评价标准评出最佳讲解员。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习作《我和书的故事》,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2. 过程与方法:说、练、写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读过各种各样的书,说说最近读过哪些书? 这些书的什么内容吸引了你?你和这些书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能给
大家讲讲吗?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写一写你和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二)学习范文,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
1、朗读《我和书的故事》一文,想想文中围绕我和书写了什么内容?
2、书给文中的我带来了哪些乐趣?
3、文中有哪些描写你比较欣赏?(画上波浪线)
4、指名朗读文章,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我和书的故事”的,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三)构思指导。
1、回忆自己读书的经历,选择感受最深的与书有关的事情写出对书的认识。
2、学生自读本次习作的谈话导语,想想自己明白了哪些要求。
3、思考“习作讨论平台”的三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四)教师点拨,提醒注意事项:
1、用第一人称来写;
2、联系自己的实际时,一定要是真实的心得、体会,千万不要无病呻吟;
3、想想怎样才能把你和书之间的故事写得既清楚又能吸引别人;
4、标题要合适。
5、写之前,可以先列一个写作提纲。
(五)学生当堂习作,自己修改,教师巡视,酌情个别指导。
(六)同桌互改草稿,交由老师查阅。
(七)誊抄。
教学反思:
29老人与海
教材简析:本文通过写一个老渔夫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但那条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整整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但是在归程中,他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死鱼的骨骼的故事,体现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掌握10个生字,理解“惦记、海滨、啤酒、崛起、镰刀、垒球、潇洒、鲨鱼、骨骼”等词语
(2)默读课文,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并欣赏和体会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感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认为十分精彩的语句或片段。
2.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
(2)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深入认识《老人与海》这一名著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文塑造了“桑提亚哥”这个令人敬佩的硬汉形象,赞扬了主人公无所畏惧的拼搏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默读课文,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并欣赏和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文字
2、难点:结合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 、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及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掌握10个生字,理解“惦记、海滨、啤酒、崛起、镰刀、垒球、潇洒、鲨鱼、骨骼”等词语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落,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多读多写掌握生字词,多读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桑提亚哥”的英雄精神
教学重难点:掌握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体会课文主要内容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五彩缤纷的世界文学的历史长廊中,有很多享有崇高誉的作家与作品。今天,我们要认识又一位这样的作家(出示海明威头像照片),阅读他的一部受人推崇的作品(先展示一《老人与海》的全文读本,后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做到字音准确、句了通顺。
1、识字写字。
“崛”ju é,与“发掘”的“掘”、的“倔强”的“倔”同音。
“骼”g é,与“个”“各”(g è)的声调不同:前为二声,后两字为四声。
2、可让学生比较下面各组字并组成词语:
店()宾()卑()廉()沙()串()各()萧()
惦()滨()啤()镰()鲨()窜()骼()潇()
3、词语解释。
海滨:滨,水边,近水的地方。靠近海水的地方。
海岬:岬,岬角,是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陆地。本文中写非洲的“高耸的海岬”就是指海中的这种尖形的陆地。
磅:英美制重量单位。一磅合0.9072市斤。
蹂躏:践踏,比喻用暴力欺压、侮辱、侵害。
骨骼:人和动物体内或体外坚硬的组织。
(三)再默读,标出全文段序,想想主要讲了些什么内容,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情景是什么?
这篇课文作为小说的缩写,全文只有13个自然段,可分为如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出海前的情况——老人梦见海滩上的狮子,男孩给他送行、祝他好运。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写在海上的情况——老人钩住了大马林莫,他的船被鱼拖向很远的海上,被拖了三天多。
第三部分(第10自然段):写归程中的情况——老人遭遇一群鲨鱼的袭击,他与鲨鱼进行了惊险、惨烈的生死大搏斗。
第四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回港后的情况——人们围观死鱼的骨骼,男孩守着熟睡的老人,老人又梦见海滩上的狮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背诵自己认为十分精彩的语句或片段
2. 过程与方法:默读课文,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深入认识《老人与海》这一名著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课文,感知和认识老渔夫面对庞然大物毫不畏惧、敢于搏斗的英雄形象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让我们细细品味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笔下的人物——老渔夫桑提亚哥的传奇故事,同老人一起去经历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二、深入细读,品味人物。
㈠确定探究内容。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文中哪些场面让你印象深刻?(学生)
①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过程的场面。
②老渔夫与鲨鱼搏斗过程的场面。
㈡学习探究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过程,分析人物形象。
1、(出示阅读提示)
①指名朗读学习提示。②明确学习提示的步骤方法。
2、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
3、根据学生回答,重点交流:
“天还没大亮,……抵抗着大鱼给钩丝的拉力。”
⑴指名朗读。
⑵交流:
①鱼大:水面上的绿杆急急地坠到水里。水下一百英寸的深处。重得叫人不敢相信。 渔船和人都在平静的水上慢慢地漂流。
②老渔夫的动作:把钩丝放在脊背上,钩丝握紧在手里,拼命支撑住身子。 ⑶体会:老渔夫尽力与大马林鱼抵抗,而大马林鱼似乎不在乎老渔夫,不慌不忙地游着。
“四个钟头以后,……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
⑴交流:
①大鱼依旧拖着小船向浩渺的海面游去。
②老渔夫动作:拉住背在脊梁上的钢丝。
心理活动:鱼啊,我到死也要跟你在一起。
⑵体会:老渔夫要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
交流体会6、7、8自然段的内容。
(1)交流:
①老渔夫的动作:竭力拉紧钩丝;拉住钩丝不动,身子往后仰,抵挡钩丝的张
力。
②大鱼的表现:一下子把老人拖到了船头那边——游起来慢多了——露出来了。
③大鱼的奇美形象:浑身深紫色、镰刀似的尾巴、嘴长、尖
(2)朗读老渔夫高声说的三句话。
(3)理解句子:“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
联系老渔夫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及大鱼的活动过程,思考:
①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得到的?(虽然大马林鱼强大,但他毫不畏惧,决心要制服对手。)
②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坚持克服疲乏、体力不支、风吹日晒、夜晚的寒冷等等因素。)
小结: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老人坦荡的内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个性,多么让人受鼓舞的话语,让我们把它记在脑海中。
(4)背诵精彩片段:“阳光下……尖得像一张细长的脸。”
总结过渡:老渔夫又经历了一个夜晚的搏斗,直到第三天,他忍住一切疼痛,高高地举起渔叉,使出全身的力气,把渔叉扎进鱼腰里,这只大马林鱼终于死去。 ㈢自学老渔夫与鲨鱼搏斗内容,认识人物形象。
1、运用学习老渔夫与大马林鱼搏斗内容的方法,自学老渔夫与鲨鱼搏斗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2、结合表格所填内容,理解重点句。
出示句子: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能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⑴朗读这句话,结合表格所填内容,谈谈你的理解。(学生交流)
——老人面对鲨鱼袭击、眼见马林鱼已经被咬得残缺不全时,并没有失去勇气和希望,他有勇气面对失败。
——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追求成功,这就是弱者。
——要做一个强者,就应当面对失败而不放弃追求。
⑵从中你看出老渔夫怎样的性格?(老渔夫,永不言败,毫不气馁,保持人的尊严和骨气。)
⑶朗读背诵这句话。
三、讨论交流,深化人物形象。
结合全文内容,参加讨论,各抒已见:你认为老渔夫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说明理由。(学生交流)(老渔夫是一个成功者,在他身上,表现了一种勇于面对困难、逆境、暴力和死亡的“硬汉”性格,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样一种崇高、伟大的精神。)
四、作业布置。
1、想想老渔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以“读《老人与海》有感”为副标题写一篇读后感,要自拟一个正标题。
2、背诵你认为本文中写得十分精彩的片段。
3、课外,请你把《老人与海》原著的全文本找来读一读,写一写读后的收获。 板书设计:
29老人与海
捕捉马林鱼(毫不畏惧)
桑提亚哥
与鲨鱼搏斗(敢于搏斗)
教学反思:
30※ 鲁滨孙造船
教材简析:本文通过描述主人公在荒岛上造船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他面对困境不后退、敢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3个生字,理解“杠杆、荒谬、不可思议、一言难尽、微不足道、不遗余力”等词语
(2)默读课文,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3)引导学生阅读原著
2过程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质疑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是如何造船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并学习主人公面对困境不后退、敢于依靠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战胜困难的顽强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是如何造船的,体会他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名家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勇敢机
智的蔺相如,热爱自由的“奴隶英雄”,足智多谋的周瑜,顽强勇敢的老渔夫……也正是他们这些鲜活的形象,丰富了我们的“名著之旅”。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传奇人物,(板书:鲁滨孙)
关于这个人,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再板书:造船)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是写鲁滨孙在荒岛上造独木舟的这一故事情节。)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①“谬”读作mi ù,不读成mi ào 。
②比较下面的字再组词:
挺()艇()杠()扛()
③说一说下面词语的意思。
舢:近海或江河上用桨划的小船,一船只能坐两三个人;海军用的较窄而长,一般可坐十人左右。也叫“三板”。
艇:指比较轻便的船,如游艇,救生艇等。也有称大船为艇的,如潜水艇等。 杠杆:一种简单机械,是一个能绕着固定点作为轴来转动的杆。
不遗余力:遗,留下;余,剩余。毫无保留地用尽全部力量。近义词如:全力以赴。
微不足道:足,值得;道,说。渺小得不值得一谈。近义词如:卑不足道、不足挂齿等。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思考:故事围绕“造船”写了哪些内容?是按什么顺序
叙述的?
4、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是按事情发展过程的顺序叙述的。)
3、根据学生发言,总结板书:“想去陆地,寻思办法;动手修船,放弃修船;决心造船,成功造船;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三、细读领悟。
1、再读全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想想:鲁滨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内互相读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发言,投影出示相关句子。)
我不遗余力去干这件工作,结果白费心思和力气,浪费了我整整三四个星期的时间。
①“不遗余力”是什么意思?
②从“白费”、“浪费”“三四个星期”这些词语你体会出什么了?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既然课文要写鲁滨孙造船,为什么还要写他花大力气去修船呢?) ③全班交流。
(文章写鲁滨孙先修船不成,后决心造船直至成功,这样的情节变化和曲折经历有力地表现了鲁滨孙虽然身处逆境却不退缩、不逃避,而是敢于正视并勇于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但是,我要去海岛对面大陆上的愿望不但没有减退,反而因为难以实现而更加强烈。”
①指名朗读句子。
②你觉得鲁滨孙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③全班交流。
(不但……反而……表现了鲁滨孙面对困难敢想敢做,去克服困难的精神;又表现了他也并不盲目瞎干,而是能够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行为。)
“我费尽辛苦才把树砍倒……这种劳动之艰辛真是一言难尽。”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一言难尽”。
②从这句话你体会出了什么?
(这些语句都生动地表现出鲁滨孙身上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勇于战胜困难去争取成功的惊人毅力和顽强意志。)
③观察书中插图,想象鲁滨孙造船时的劳动场景。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交流感受。
读了这故事,文章哪个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五、作业布置:
感兴趣的同学把《鲁滨孙飘流记》的原著找来读一读,同学之间交流读后的体会。 板书设计:
鲁滨孙造船
想去陆地,寻思办法;
动手修船,放弃修船;
决心造船,成功造船;
船成心喜,想去航行
(坚韧不拔地与大自然作斗争,依靠双手和才智赢得生存权利)
教学反思:
语文百花园六
教材简析:在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六”中安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和“习作”三个栏目。其中“温故知新”中包括了“运用关联词语连句”、“拓展与交流”、“阅读平台”和“积少成多”四部分内容。“阅读平台”、“口语交际”和“习作”都围绕名著来展开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2)讨论分析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4)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5)习作《我和书的故事》,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说一说,读一读,练一练,写一写中扎实自己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关联词语连句;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2、难点:习作《我和书的故事》,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划分: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温故知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2)讨论分析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4)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读、说、写、练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运用关联词语连句,积累描写人物的成语,丰富学生的语言库存
2、难点:讨论分析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到语文百花园,看,这里的花朵可真不少,看我们能从中采集到多少有用的花蜜呢?
(一)运用关联词语连句。
1、出示例句
●秦王那么厉害。 蔺相如不怕他。
虽然秦王那么厉害,但是蔺相如不怕他。
2、读句子,边读边比较,前两个句子前后之间有什么关系?
3、找出第三句话里的关联词语,想想它用在这里表示什么?(虽然……但是……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
4、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练习。
●我和他是邻居。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
●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 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
●花草树木能美化环境。花草树木能防止水土流失。
●我们多听多练。我们能把普通话学好。
读上面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每组的两个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是什么,再用相应的关联词语把它们连起来。
例如:
●因为我和他是邻居,所以我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因果关系)
●虽然我们看太阳只有盘子那么大,但是它的实际体积却大得很。 (转折关系) ●花草树木不仅能美化环境,而且能防止水土流失。(递进关系) ●只要我们多听多练,就能把普通话学好。(条件关系)
●如果我们多听多练,就能把普通话学好。(假设关系)
(二)拓展与交流:
1、分角色朗读三位学习小伙伴的话,你从中能感悟到什么呢?
2、想想自己对哪篇课文印象最深、哪一点感觉最深,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全班交流: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
在汇报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价。
(三)阅读平台
1、本组课文带我们到中外名著中去游览了一番,下面就让我们再来共同欣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春》、《儒林外史》这几部名家名篇的精彩片断吧。
2、学生默读每一个片断前的导语,明确三个片断的作者、出处及特点。
一是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一段话,娓娓而谈,言简意赅,信念坚定、充满豪情。它成为人们的一则座右铭。 二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春》中对初春景象的一段描写,叠词、语句、拟人的运用,使语言十分清新、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想起来形象生动。 三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对范进中举后的状态的一段刻画。从其动作、神态、语言中方面进行了细致、准确的描写,把一个可笑的读书人的疯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的面前。
3、学生自由读文章,把文章读正确。
4、仔细地读一读这几个片断段后,想一想各自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自己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6、交流读后的感受。
(四)积少成多
1、出示成语。
2、读一读这些词语,想一想有些什么发现?(都是四字成语、神态描写……)3、类似的还有哪些?(如:眉开眼笑愁眉苦脸……)
4、把这些成语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读、说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阅读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段”,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师: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我们欣赏了中外著名作家的作品,相信同学们在课下也曾看过不少名家名篇,有很多精彩语句和片断使你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以“名家笔下的精彩语句和片断”为话题,继续开一次名著赏析会。
1、先来看看活动的建议,了解一下,自己在赏析和倾听时应注意什么?
第一、赏析角度要注意多样性。要根据自己的喜爱、认识进行赏析,可以从优美的词语句子、巧妙的表达方法、奇特的观察方位、耐人寻味的哲理等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价。
第二、交流过程要注意互动性。别人发言时,要仔细倾听、认真记录,并敢于发表自己的感想或见解;自己发言后,要主动征求同学或老师的意见,并对别人提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阐述或说明。
2、自己先准备。
3、在学习小组内介绍。
4、小组推荐发言。
5、依据评价标准评出最佳讲解员。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习作《我和书的故事》,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2. 过程与方法:说、练、写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会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
教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法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读过各种各样的书,说说最近读过哪些书? 这些书的什么内容吸引了你?你和这些书之间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能给
大家讲讲吗?
(学生畅所欲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写一写你和书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
(二)学习范文,进一步明确习作要求。
1、朗读《我和书的故事》一文,想想文中围绕我和书写了什么内容?
2、书给文中的我带来了哪些乐趣?
3、文中有哪些描写你比较欣赏?(画上波浪线)
4、指名朗读文章,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看看别人是怎么写“我和书的故事”的,有哪些地方值得自己学习。
(三)构思指导。
1、回忆自己读书的经历,选择感受最深的与书有关的事情写出对书的认识。
2、学生自读本次习作的谈话导语,想想自己明白了哪些要求。
3、思考“习作讨论平台”的三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
(四)教师点拨,提醒注意事项:
1、用第一人称来写;
2、联系自己的实际时,一定要是真实的心得、体会,千万不要无病呻吟;
3、想想怎样才能把你和书之间的故事写得既清楚又能吸引别人;
4、标题要合适。
5、写之前,可以先列一个写作提纲。
(五)学生当堂习作,自己修改,教师巡视,酌情个别指导。
(六)同桌互改草稿,交由老师查阅。
(七)誊抄。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