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专  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6期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 蕙/湖北襄樊铁路分局教研室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产生、繁衍、生活和发展的地方,是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和能源的场所,也是不断受到人类改造和冲击的空间。

1.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人类

人是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在前,人类出现在后。从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到单细胞、多细胞的原始生物,由海生动物到陆生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的演化,经历了古猿、猿人、古人和新人四个阶段的进化过程才形成了现代人类。构成人体的蛋白质、核酸、脂肪和糖类等生物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碳、氢、氧、氮、磷、硫、钙、镁、钾、钠、氯等等所有构成人体的元素都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人的孕育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全部取源于自然地理环境,人死后又把这些物质如数归还给自然地理环境。所以人们把大地称为“母亲”。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人,也塑造了人。人类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各个人种都具有自身的体质形态上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由于长期生活和繁衍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为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如黑色人种生活在热带赤道地区,太阳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为适应这一自然地理环境,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体毛极少,鼻子低而宽,鼻孔道短便于散热。白色人种多生活在较为寒冷的地区,这一地区太阳斜射,光线弱,紫外线也弱,所以皮肤内含黑色素少,多呈浅色。体毛多,利于保温。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预热冷空气,使之较缓和地进入肺部。黄种人生活在温带地区,其人种体质形态特征介于以上两个人种之间。还有其他人种的许多特征,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也可以说人类体质形态记录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演化。

不同人种、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地方性疾病也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如爱斯基摩人生活在高寒的北极圈内,冰天雪地的环境,穿皮衣,戴皮帽,食鱼肉,

靠凿冰捕鱼狩猎为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一些人却多为赤身露体,只用树叶或布条作简单的遮羞,靠果

实、刀耕火种、狩猎为生。生活在草原、草地上的民族却随季节变化而逐水草放牧而被称为游牧民族等等。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类地方性疾病直接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呆小病和大脖子病发生在缺碘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氟斑牙病、氟骨症病发生在含氟多的地区;血吸虫病分布在我国江南江河湖泊钉螺分布区;疟疾多发生在北纬60°和南纬40°线之间;高山病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等。

人类分布严格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控制。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适合人类繁衍的江河湖海沿岸的平原丘陵等地区。而高山寒冷地区,沙漠、荒漠干旱区,高温湿热的雨林地区却罕无人迹。世界上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就集中在我国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三角洲;南亚的恒河——印度河平原等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区域。

生产发展了,科学进步了,社会前进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了,不同地区的人才逐步开始了迁移、交汇、融合,不断减少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形体、习俗、疾病的影响,但又加剧了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抚育了人类

自然环境,即自然地理环境,具体说是由空气、水、生物、岩石、矿物、土壤、气候、太阳辐射等物质能量构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了生物生存的三个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氧气,而且为人类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能源,为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提供了物质保证。自然地理环境给了人类一切,人类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人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的场所,是生产的对象,是一切生产资料及其能源的供给地和人类生活、生产废弃物的抛弃场地。人类自从会制造工具开始就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着改造和冲击。从采摘果实、渔猎、种植、养殖的原始农业和主要靠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6期 

人力、畜力生产的传统农业到机器和化肥在农业上应用的现代农业,从完全依赖于原始自然条件到“人定胜天”的现代农业生产,从生产自给到剩余产品交换,伴随商品的产生和交换,商业、工业、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科学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生产现代化了,但人类仍然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地理环境的赐予。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供给人类以物质和能源,人类研究它,改造它,从而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人类不断地改造和冲击着自然地理环境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开发、改造是广泛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

(1)人口膨胀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加大。

自从产生了人类以来,人口逐步发展增加,早中期由于生产力低,科学不发达,人的生活条件差,人口发展十分缓慢。可是到了近现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发展十分迅猛。如1650年前世界人口只有5.45亿,1850年达到11.71亿,1950年增至25.25亿,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3年达到了56亿。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是有一定限量的,如果超过了人口容量,那么,人口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人口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当前地球上的人口总量已接近地球的负荷容量。人类向自然地理环境索取的工农业生产的原料和能源越来越多,人类生活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极大的负担。

(2)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中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其它为可再生资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由于国家、地区各自目的不同而不同。特别是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大肆掠夺弱小国家的自然财富,特别是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上同样存在着滥采滥用的情况。许多乡镇企业、个体和私营经济,甚至国有经济也存在着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而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性开采。如不少集体、个体经济盲目开采煤矿、金矿及有色金属矿,蚕食国营矿山,偷伐、抢伐森林,偷猎野生动物,甚至破坏自然保护区。

非可再生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资源也

・专  论・ 

不是无条件可再生的。要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不被破坏或污染,可再生资源才能生长和发育、才能更新和繁殖。如果无计划滥采、滥用非再生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那么可再生资源也不可能再生。

(3)任意排放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人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污染环境的祸首。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改造自然地理环境,从自然地理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来发展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等,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地抛弃了传统耕作法和使用天然肥料的优良传统习惯,广泛使用化肥、农药,虽然有利作物生长,但也污染了土地、水源,破坏了田间生态平衡,使不少有益于农作物的生物逐渐减少和毁灭。

我国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大批现代化工业不断涌现,乡镇工业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大多未经无害处理的工业“三废”排放也越来越多,污染范围由城市蔓延到了乡村,污染了大气、水源和土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工业发展。如乡镇企业多为粗放型工业,大批中小造纸厂、电镀厂、味精厂、皮革厂、土法炼油厂等的废水排入,污染了江河湖海。河水不仅不能饮用,连农业灌溉都有害,造成作物枯萎,大批水生动物减少和灭绝,使大片良田欠收减产或颗粒无收。有的工业产品本身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如氟里昂电冰箱的使用,使大量氟里昂挥发,造成臭氧层被破坏而出现空洞,削弱了大气层对地球表面生物的保护作用。还有废电池、含铅汽油的燃烧造成铅污染,以汞为原料的产品废弃后造成汞中毒等等。许多化工原料制成的装饰材料也给家庭增添了许多污染和致病因素。工业废气造成的酸雨区已覆盖四成国土,并且还在扩大,严重地危害农作物和居民的身体健康。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扩大。机动车辆急剧增加,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也加重了。据有关部门统计,污染大气42%的废气是来自机动车辆排放的废气。机动车辆的噪声污染也危害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居民的增加,大批生活废弃物、生活废水和饮食、取暖、烧煤燃油的废气等,已接近或超过了城市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严重地污染着城市环境,危害着居民的生活。城市建设空前迅速,高楼拔地而起,许多建筑采取了玻璃幕墙,造成了城市的新污染——光污染,还有大量的塑料制品废弃物造成了“白色污染”。这都是人类在发展中给自己出的难题。

(4)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

 ・专  论・

性。

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改造有重大作用,项目建设得当与否影响重大。如黄河上中游多级拦河筑坝建设电站、分流灌溉等造成下游断流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如塔里木盆地北缘及轮台南部的一些屯垦基地由于引水灌溉,造成盐渍化,导致大片耕地废弃荒芜。许多干旱、半干旱区的湖泊,由于上源截流灌溉,造成湖面萎缩,甚至干涸消失。如我国新疆的第一大湖罗布泊已干涸消失,第二大湖艾比湖急剧萎缩,严重地改变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状况。

4.爱护环境才能挽救人类

地球是人类与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与生物各自都是食物链中的一环,是互为依存的整体。如果人类只顾自己而破坏环境,毁灭生物种群,那么最后被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人类必须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已被人类所认识,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地保护自然环境。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集中研究和解决每个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还制定了法律法规。如美国有《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有《环境保护法》,日本有《公害对策基本法》等等。我国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及其各级机构。根据宪法关于“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规定,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还制定了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如《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森林法》、《草原法》、《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等,为保护自然环境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地球是世界各国、各种族人民的共同家园,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要世界各国共同来努力,放眼全球,着手本国,才能保护我们这个共同的生存环境。对于我国来讲,应从以下两大方面来努力。

(1)重视天然污染的防治。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强度大。有涝、旱、雹、台风、泥石流、地震、沙暴、尘暴等。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不尽合理,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受灾面积扩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愈来愈严重。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一是防灾,建立大量抗灾工程。如沿江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沿海岸修建海防工程,建立沿海防护林带,提高防潮防风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6期 

能力。在“三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带,护养草地,防风固沙,提高防风抗沙能力。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工矿地区修建抗震工程等。二是减灾,建立灾害监测网络,作好预测预报工作,作好防灾、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尽快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2)根治人为污染。

根治人为污染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点。人为污染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三大方面。

对消除工业“三废”污染主要采取四方面的措施。一是预防。经济发展要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把“三废”消化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三废”排放量。二是开展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如回收二氧化硫制造硫酸,利用粉煤灰制作砖、墙板,水泥等建筑材料。三是作无害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做到无害排放。建立废渣分选厂,进行分类焚烧、掩埋或废物利用,利用化学手段消除或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四是加强法制,以法保护环境。

对城市大量的机动车辆应发展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无污染汽车以净化空气。

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应恢复利用天然绿肥、农家肥、畜肥、堆肥的良好传统习惯,同时配用化肥,谨慎使用农药,保护土壤和田间生态。减少或杜绝焚烧秸秆、破坏自然资源的不良习惯。农业科学工作者要多研究和生产低毒或无毒农药,以减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大力开展生态农业,促使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居民生活污染物主要是炉灶废气烟尘、生活废水、垃圾。目前我国居民多数以粗放型炉灶燃煤、烧柴草做饭取暖,这是大气主要污染源之一。应改造炉灶,提高燃料利用率,逐步以煤气、石油气来代替原煤燃料。在

农村要大力发展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无害能源来替代直接焚烧原煤、柴草、秸秆的习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居民生活污水多数为无毒无害物质,排入环境可以自然净化。对生活垃圾,首先要教育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包装的习惯,建立垃圾处理厂进行分类处理。回收金属,回收可利用废料,变废为宝。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重新利用。

自然环境是人类及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要以长远的眼光、科学的方法爱护它。保护了自然环境,就保护了人类本身。

・专  论・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6期 

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李 蕙/湖北襄樊铁路分局教研室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产生、繁衍、生活和发展的地方,是向人类提供各种资源和能源的场所,也是不断受到人类改造和冲击的空间。

1.自然地理环境创造了人类

人是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在前,人类出现在后。从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到单细胞、多细胞的原始生物,由海生动物到陆生动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经过了漫长的地质年代的演化,经历了古猿、猿人、古人和新人四个阶段的进化过程才形成了现代人类。构成人体的蛋白质、核酸、脂肪和糖类等生物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成分碳、氢、氧、氮、磷、硫、钙、镁、钾、钠、氯等等所有构成人体的元素都来源于自然地理环境。人的孕育成长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也全部取源于自然地理环境,人死后又把这些物质如数归还给自然地理环境。所以人们把大地称为“母亲”。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孕育了人,也塑造了人。人类为了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各个人种都具有自身的体质形态上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由于长期生活和繁衍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为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而逐渐形成的。如黑色人种生活在热带赤道地区,太阳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为适应这一自然地理环境,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可以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体毛极少,鼻子低而宽,鼻孔道短便于散热。白色人种多生活在较为寒冷的地区,这一地区太阳斜射,光线弱,紫外线也弱,所以皮肤内含黑色素少,多呈浅色。体毛多,利于保温。鼻子高而窄,鼻孔通道较长,可以预热冷空气,使之较缓和地进入肺部。黄种人生活在温带地区,其人种体质形态特征介于以上两个人种之间。还有其他人种的许多特征,都是为了适应各自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也可以说人类体质形态记录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演化。

不同人种、民族的生活习性和地方性疾病也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的反映。如爱斯基摩人生活在高寒的北极圈内,冰天雪地的环境,穿皮衣,戴皮帽,食鱼肉,

靠凿冰捕鱼狩猎为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一些人却多为赤身露体,只用树叶或布条作简单的遮羞,靠果

实、刀耕火种、狩猎为生。生活在草原、草地上的民族却随季节变化而逐水草放牧而被称为游牧民族等等。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类地方性疾病直接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呆小病和大脖子病发生在缺碘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氟斑牙病、氟骨症病发生在含氟多的地区;血吸虫病分布在我国江南江河湖泊钉螺分布区;疟疾多发生在北纬60°和南纬40°线之间;高山病发生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等。

人类分布严格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控制。早期人类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适合人类繁衍的江河湖海沿岸的平原丘陵等地区。而高山寒冷地区,沙漠、荒漠干旱区,高温湿热的雨林地区却罕无人迹。世界上人类最早的发源地就集中在我国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亚两河流域;非洲尼罗河三角洲;南亚的恒河——印度河平原等自然地理条件较好的区域。

生产发展了,科学进步了,社会前进了,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了,不同地区的人才逐步开始了迁移、交汇、融合,不断减少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人类形体、习俗、疾病的影响,但又加剧了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抚育了人类

自然环境,即自然地理环境,具体说是由空气、水、生物、岩石、矿物、土壤、气候、太阳辐射等物质能量构成的综合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提供了生物生存的三个必要条件: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氧气,而且为人类工农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能源,为人类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提供了物质保证。自然地理环境给了人类一切,人类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人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的场所,是生产的对象,是一切生产资料及其能源的供给地和人类生活、生产废弃物的抛弃场地。人类自从会制造工具开始就对自然地理环境进行着改造和冲击。从采摘果实、渔猎、种植、养殖的原始农业和主要靠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6期 

人力、畜力生产的传统农业到机器和化肥在农业上应用的现代农业,从完全依赖于原始自然条件到“人定胜天”的现代农业生产,从生产自给到剩余产品交换,伴随商品的产生和交换,商业、工业、交通运输等部门的发展与完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科学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生产现代化了,但人类仍然不可能完全脱离自然地理环境的赐予。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条件,它供给人类以物质和能源,人类研究它,改造它,从而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人类不断地改造和冲击着自然地理环境人类对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开发、改造是广泛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环境问题。

(1)人口膨胀对自然环境的压力加大。

自从产生了人类以来,人口逐步发展增加,早中期由于生产力低,科学不发达,人的生活条件差,人口发展十分缓慢。可是到了近现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口发展十分迅猛。如1650年前世界人口只有5.45亿,1850年达到11.71亿,1950年增至25.25亿,1987年世界人口突破50亿,1993年达到了56亿。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对自然环境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非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都是有一定限量的,如果超过了人口容量,那么,人口生态系统的平衡就会被打破,人口生态环境就会恶化。当前地球上的人口总量已接近地球的负荷容量。人类向自然地理环境索取的工农业生产的原料和能源越来越多,人类生活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极大的负担。

(2)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平衡。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中矿产资源为非可再生资源,其它为可再生资源。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由于国家、地区各自目的不同而不同。特别是殖民主义者、帝国主义者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大肆掠夺弱小国家的自然财富,特别是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资,发展经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上同样存在着滥采滥用的情况。许多乡镇企业、个体和私营经济,甚至国有经济也存在着为了眼前经济利益而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性开采。如不少集体、个体经济盲目开采煤矿、金矿及有色金属矿,蚕食国营矿山,偷伐、抢伐森林,偷猎野生动物,甚至破坏自然保护区。

非可再生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而可再生资源也

・专  论・ 

不是无条件可再生的。要保证自然地理环境不被破坏或污染,可再生资源才能生长和发育、才能更新和繁殖。如果无计划滥采、滥用非再生资源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那么可再生资源也不可能再生。

(3)任意排放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人是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污染环境的祸首。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地改造自然地理环境,从自然地理环境中获取更多的资源和能源来发展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等,创造更多的财富。农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地抛弃了传统耕作法和使用天然肥料的优良传统习惯,广泛使用化肥、农药,虽然有利作物生长,但也污染了土地、水源,破坏了田间生态平衡,使不少有益于农作物的生物逐渐减少和毁灭。

我国工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大批现代化工业不断涌现,乡镇工业雨后春笋般的崛起,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大多未经无害处理的工业“三废”排放也越来越多,污染范围由城市蔓延到了乡村,污染了大气、水源和土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工业发展。如乡镇企业多为粗放型工业,大批中小造纸厂、电镀厂、味精厂、皮革厂、土法炼油厂等的废水排入,污染了江河湖海。河水不仅不能饮用,连农业灌溉都有害,造成作物枯萎,大批水生动物减少和灭绝,使大片良田欠收减产或颗粒无收。有的工业产品本身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如氟里昂电冰箱的使用,使大量氟里昂挥发,造成臭氧层被破坏而出现空洞,削弱了大气层对地球表面生物的保护作用。还有废电池、含铅汽油的燃烧造成铅污染,以汞为原料的产品废弃后造成汞中毒等等。许多化工原料制成的装饰材料也给家庭增添了许多污染和致病因素。工业废气造成的酸雨区已覆盖四成国土,并且还在扩大,严重地危害农作物和居民的身体健康。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扩大。机动车辆急剧增加,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的污染也加重了。据有关部门统计,污染大气42%的废气是来自机动车辆排放的废气。机动车辆的噪声污染也危害着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居民的增加,大批生活废弃物、生活废水和饮食、取暖、烧煤燃油的废气等,已接近或超过了城市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严重地污染着城市环境,危害着居民的生活。城市建设空前迅速,高楼拔地而起,许多建筑采取了玻璃幕墙,造成了城市的新污染——光污染,还有大量的塑料制品废弃物造成了“白色污染”。这都是人类在发展中给自己出的难题。

(4)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

 ・专  论・

性。

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对自然地理环境改造有重大作用,项目建设得当与否影响重大。如黄河上中游多级拦河筑坝建设电站、分流灌溉等造成下游断流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如塔里木盆地北缘及轮台南部的一些屯垦基地由于引水灌溉,造成盐渍化,导致大片耕地废弃荒芜。许多干旱、半干旱区的湖泊,由于上源截流灌溉,造成湖面萎缩,甚至干涸消失。如我国新疆的第一大湖罗布泊已干涸消失,第二大湖艾比湖急剧萎缩,严重地改变了当地的气候和生态状况。

4.爱护环境才能挽救人类

地球是人类与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与生物各自都是食物链中的一环,是互为依存的整体。如果人类只顾自己而破坏环境,毁灭生物种群,那么最后被毁灭的是人类自己。所以,人类必须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已被人类所认识,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地保护自然环境。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集中研究和解决每个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许多国家还制定了法律法规。如美国有《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有《环境保护法》,日本有《公害对策基本法》等等。我国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设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及其各级机构。根据宪法关于“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的规定,制定了《环境保护法》。还制定了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如《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森林法》、《草原法》、《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等,为保护自然环境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地球是世界各国、各种族人民的共同家园,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要世界各国共同来努力,放眼全球,着手本国,才能保护我们这个共同的生存环境。对于我国来讲,应从以下两大方面来努力。

(1)重视天然污染的防治。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强度大。有涝、旱、雹、台风、泥石流、地震、沙暴、尘暴等。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不尽合理,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加剧,受灾面积扩大,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也愈来愈严重。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一是防灾,建立大量抗灾工程。如沿江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提高防洪抗旱能力。沿海岸修建海防工程,建立沿海防护林带,提高防潮防风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1998年第6期 

能力。在“三北”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带,护养草地,防风固沙,提高防风抗沙能力。在人口集中的城市、工矿地区修建抗震工程等。二是减灾,建立灾害监测网络,作好预测预报工作,作好防灾、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恢复生产、生活,尽力减少自然灾害的损失,尽快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2)根治人为污染。

根治人为污染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重点。人为污染包括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居民生活污染三大方面。

对消除工业“三废”污染主要采取四方面的措施。一是预防。经济发展要与环境治理同步进行,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要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把“三废”消化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三废”排放量。二是开展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如回收二氧化硫制造硫酸,利用粉煤灰制作砖、墙板,水泥等建筑材料。三是作无害处理。建立污水处理厂,做到无害排放。建立废渣分选厂,进行分类焚烧、掩埋或废物利用,利用化学手段消除或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四是加强法制,以法保护环境。

对城市大量的机动车辆应发展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无污染汽车以净化空气。

减轻农业对环境的污染,应恢复利用天然绿肥、农家肥、畜肥、堆肥的良好传统习惯,同时配用化肥,谨慎使用农药,保护土壤和田间生态。减少或杜绝焚烧秸秆、破坏自然资源的不良习惯。农业科学工作者要多研究和生产低毒或无毒农药,以减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破坏,大力开展生态农业,促使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居民生活污染物主要是炉灶废气烟尘、生活废水、垃圾。目前我国居民多数以粗放型炉灶燃煤、烧柴草做饭取暖,这是大气主要污染源之一。应改造炉灶,提高燃料利用率,逐步以煤气、石油气来代替原煤燃料。在

农村要大力发展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无害能源来替代直接焚烧原煤、柴草、秸秆的习惯,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居民生活污水多数为无毒无害物质,排入环境可以自然净化。对生活垃圾,首先要教育居民养成垃圾分类包装的习惯,建立垃圾处理厂进行分类处理。回收金属,回收可利用废料,变废为宝。利用有机垃圾制造肥料,重新利用。

自然环境是人类及一切生物的共同家园,要以长远的眼光、科学的方法爱护它。保护了自然环境,就保护了人类本身。


相关文章

  • 环境伦理学
  •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书目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它的诞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活动和生存环境系统发生尖锐对立后,为满足协调人和生存环境系统的关系,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人类和生 ...查看


  • 我看人地关系理论
  • 我看人地关系理论 摘 要: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相应地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本文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近现代阶段的人地关系的理论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人地关系协 ...查看


  • 主体性的重构与"人-自然"新关系的建立
  • 摘要:近代人类主体性的张扬以及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深层原因.本文结合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以及相关主体性理论, 探讨自然的主体性意蕴, 完善人类的主体性, 消除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关系, 保护环 ...查看


  • 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 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越来越强.虽然人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自然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却一步步的走向恶化和衰退的地步.面对环境污染.酸雨.臭氧破坏.水土流失等严峻的 ...查看


  • 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高考考点]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自主梳理] 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地理环境决定论 ◇时间:人类社会发展 ◇时代背景:人类 . 的能力 ...查看


  • 论述人类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 论述人类与环境的辨证关系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身体环境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机的 ...查看


  • 人地关系_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 文章编号:1000-8462(2001)05-0532-06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杨青山,梅 林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吉林长春 130024)¹ 摘 要: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参照生态学模式,认 ...查看


  •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
  •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地球也是到目前为止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各种气体的存在以及四大圈层的相互作用为人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也使地球表层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总而言之,在地球表 ...查看


  •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 ...查看


  • 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 作者:李培超 伦理学研究 2012年03期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1)06-0083-09 在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跨越了三十个年头的背景下,反思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三十年来的发展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