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关系_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文章编号:1000-8462(2001)05-0532-06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杨青山,梅 林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吉林长春 130024)¹

摘 要: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参照生态学模式,认为人地关系概念的经典解释(人类社会

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非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广义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存在孰是孰非问

题,其差别在于操作意义的不同。人地关系及其系统的经典构型主要适合于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

非经典构型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

及其发展特征,并将后者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性和协调性。

关键词: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1 人地关系的解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

种简称。对它的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

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经典解释中地理环境

和自然环境是同义语;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认为,人

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

境(广义的)的关系。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

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

地理环境整体[1]。

究竟如何看待和评价上述两种解释呢?或许来自

生态学的启示是有益的。生态学被定义为是研究生物

个体或群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生态

学中,把由生物参与/制造0形成的土壤,既看作生物生

长与发育的环境,也将其纳入统一的生物圈范畴,研究

其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相互作用。有时也将土壤

视为特殊的有机体(土壤圈),研究它与其形成和发展

的环境的关系,即土壤的生态研究。由此,我们把由人

类活动或由人类参与/制造0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等

比喻成/土壤0,就不难理解上述关于人地关系的两种

解释。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是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奠基

人,他所创立的/人地学0是受达尔文/进化论0生态学

的影响,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类推为人类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应该说作为这种生态类推法本身并无错误,

导致其/地理环境决定论0错误的根源在于把/人0等同

于生物,并无视/人0的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后来一些学者提出的/人类圈0、/智慧圈0、/社会圈0、/技术圈0可以认为是对拉采尔的/人0的修正,或然论、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等是对拉采尔/人地学0的发展。显然,人地关系的经典解释应属于生物圈与其它圈层关系的生态类推。由此看来,/人类圈0等一些相似概念的提出是必要的。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把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经济、文化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研究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广义的)的关系是属于另一种生态类推,即生物生长与发育和环境关系的类推。人文地理学的文化地理、社会地理、政治地理等可视为类似/土壤的生态0的研究。鉴于上述,本文认为,人地关系的经典界定和非经典界定并无孰是孰非的问题,是源于二种不同的生态类推,在某些方面二者是交叉、重叠的。在统一的人地关系中,二者的关联及差异可用图1表示。但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不同的本征变化周期,所以,从相对意义上讲,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更适合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非经典解释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2 人地关系系统及其一般构型从一般系统论出发,人地关系系统可定义为由人与地的诸因子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统一整体。对这一整体的元素和关系的抽象所形成的概念结构图示,我们称其为它的一般构型,根据前面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人地关系系统可形成如下二种基本(一般)构型。

¹本文是在导师陈才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研究0的一部分。::

2.1

基于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其活动的一系列自然环境以及二者的互馈作用。其系

统构型见图2。

2.2 基于人地关系非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

按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人地关系系统划分为

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广义的)

二个子系统。其中地理环境子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

文环境两大组成部分,其可视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

的总环境或人类活动的总环境。对自然环境及其组成

要素前面已做界定。人文环境可认为是人类活动范围

内的社会经济条件总和,包括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及

其资源形式。

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子系统是以其状

态变化的延续性为特征的过程系统。主要由人口再生

产活动、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社会文化活动

和生态活动¹所组成。

与基于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相

比,该系统构型更以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为主线,强调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综

合影响和作用。其系统构型见图3。

图1 人地关系的经典界定与非经典界定

Fig.1 Theclassicalandno-classicalexplanationforthe

Human-ci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alationship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发展特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

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1]。这种动态

结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在特定规律制约下,系

统组成要素之间或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以/流0的形式(如物质流、能量

流、信息流、经济流、人口流、社会流等)维系系统与环

境及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系

统仅靠内部要素的联系而维持生存与发展,那么这个

系统就可称为封闭系统。否则,则为开放系统。地球

表层人地关系系统就可近似的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º。

/增长的极限0、/没有极限的增长0、/全球可持续发展

[2]理论0代表着当代人类对这一封闭系统生存与发展

的三种观点。

从相对意义上讲,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有封闭和

开放之分。所谓封闭是指系统的发展主要依赖其内部

发展要素的组织(包括要素之间的组织和要素在地域

空间上组织),而与地域外部缺乏社会经济联系。所谓

开放是指系统的发展同时依赖内部和外部的发展要

素,在地域关联中求得系统的发展。本文讨论的人地按人地关系的经典解释,人地关系系统可理解为由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的组成要素与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可称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子系统的自然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体系,它是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物质发展的产物,人类活动也参与了这一发展的过程。从它对人类社会及其活动影响的因子来看,既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又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和功能耦合(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包含于其中)。作为另一子系统的人类社会及其活动是以主体形式存在的。是由各种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类再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系统是以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系统发展标志的。因此,对这一系统的基本构型也应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展开。关注影响自然环境的一系列人类活动和影响人类社会及

¹生态活动是一个容量很大的概念,包括在克服生态困难和危机方面现有的和计划的措施与活动,以及不管怎样涉及生态问题的所有形式的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见A#II#乌尔苏勒,论/生态活动0的概念)。

º封闭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不依赖于外界的经常影响或在外部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而具有稳定生存能力的任何系统。自人类产生以来,地球表层一直作为人类的家乡,稳定地支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地球表层以外的环境对地球表层的影响一直是比较稳定的,正是在

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主要基于后者,并以当今被人类

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由此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特征¹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

性和协调性。

图2 基于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

Fig.2 Theclassicalmodel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

system

图3 基于人地关系非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

Fig.3 Theno-classicalmodel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system

3.1 开放性

现代全球性的现代化扩张及其伴随的人口、资源、

环境等问题的出现,已经把世界统一为一个整体,任何

一个国家或国家内部的地区都不能处于完全的封闭之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开放不仅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也成为系统自身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地域特性和利益的存在,又使开放程度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每个地域虽然是宏观地域的一个层次,但它也具有自

¹发展特征是指以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为主题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应具有的特征,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但这些特

5期 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535身的发展特征,因此,也就相应的存在着独立于整体的

区域利益。但承认区域特征和区域利益,并不意味着

每个区域封闭性发展,而是要积极走向开放,增加与外

部的循环与交换,实行非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第

一,任何区域同其它区域相比都不是完备的,任何区域

的供给和需求都不是对称的;第二,任何区域的区位条

件只有在区域互补联系中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获取分

工利益。由此可见,任何地域除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尊

重自身发展特征外,还要不断扩大开放,从可持续发展

的角度看,开放内容应包括经济开放、文化开放和生态

开放;开放的空间结构应包括国内开放和国际开放。

经济开放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开放的主导方面。

主要指系统与外部地域之间存在着资源、技术、资金、

劳务、商品等经济要素的输入)输出关系。通过输入

与输出,系统可获得基于比较利益和分工利益之上的

贸易利益;还可以通过获得限制区域发展的稀缺因素

或关键因素求得系统的经济发展。对不发达地区或发

展中地区而言,还可获得工业化利益。因为这些地区

通过借助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

等,可以较高的/参照0水平或后起优势,缩短自身工业

化所需的时间和过程。

文化开放是指系统不能囿于既有文化的封闭发展

之中,应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不断吸纳和受容外域

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在文化融合中求得创新和发展,虽

然说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产生于经济,但对一个地

域来讲,通过先进文化的移入或与先进文化融合创新,

同样也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文化对经

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为例,当17世纪西班牙侵入中美洲

后,西班牙文化的移入使中美洲经济很快发展起来。

再如二战以后的日本通过引入欧美文化和科技,很快

超过了它的西方对手。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农业文明

的国家,要尽快走上工业化道路,捷径就是在经济开放

中,注重吸收工业化国家的文化和科技,推动经济快速

发展。但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以牺牲环境和本国文

化谋求经济发展。

生态开放是指人类要有意识的遵循地球的地质大

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规律。不以区域或国家的界线为限

制,注重生态活动的区际联系和国际联系,尽可能的防

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区际传递。

3.2 人性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人类

需求的满足。人类需求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

发展的,在采集狩猎社会,人类主要用原始技术(石器、

木器等),依赖天然食物资源来满足个体延续的简单生

存需求。在农业社会,人类掌握了农业技术,依赖大规会,人类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机械、电器、社会化大生产),掠夺性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以获取高物质消费的发展需求。正是在后者的驱动下,使许多资源逐渐减少甚至衰竭,使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而造成环境污染,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容量接近或超过饱和状态,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各种再生资源也已接近或超过承载极限,土地退化、森林枯竭等生态破损现象严重,这就使得本来不属于人类社会需求内容的生存环境问题,变成普遍的社会问题,生态需求已显著的纳入了人类社会需求的范畴,并与人类物质、文化需求相交织,构成当代以至将来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需求。显然,人类的全面发展需求单靠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是不能满足的,它需要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态生产(或称自然环境再生产)的相互协调,亦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进化和发展。人性,即以人为本。发展是围绕/人0的发展,围绕满足人类需求的发展。人类全面需求的特点,要求人类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要善待自然环境。以充分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目标,替代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短缺,拓展资源和环境的相对社会经济容量,实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0的开发和人类自身的优化是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由自然人)经济人)生态人的过渡正是人性的发展。人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¹人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的质量和人生价值的实现。º人的消费方式的转变,注重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由工业社会的不可持续性消费向可持续消费转变,即充分利用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人的智能的转变,人类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人的智能是负熵之源。由于人的智能释放与一定的体制、文化背景密切相连,因此,人的智能的转变必须注重人的素质转化力、体制及文化的转换力和科技转换力[4]。人的素质转化力已被舒尔茨的/人力资本0理论所证明。体制和文化转换力在比较经济学中多有阐述。科技转换力已被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知识经济思想的产生已充分证明这一点,不再赘述。3.3 开发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是靠人类的开发活动维持的,没有开发,也就没有发展。但开发内容应有所转变,即从传统的经济开发转向以经济开发为主,包括社会文化和生态开发在内的全面开发,使开发、开放与发

536经 济 地 理 21卷经济开发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

段,主要包括经济开发的形式和战略、采取的措施和手

段,以及国家实行的区域政策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

度看,经济开发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实现开发的结构均衡。但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区域经

济开发的模式并不要求相同,但不同阶段的模式必须

有机相连。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以及未来

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不可能接受某些西方学者的/低增

长0、/零增长0观念,只能通过开发争取到较高的增长

速度,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这不等于

说,只要增长,不要环境。现阶段,中国经济开发的主

要内容应立足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兼顾

公平的前提下,采取非均衡的开发战略。

社会文化开发主要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创

新,增强社会调控结构的转换能力。社会调控结构主

要由人类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的

组织管理方式组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价值观念,

特别是自然观,是指导人类处理人地关系的基本原则。

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以及社会的组织管理方式都与价

值观念息息相关,价值观念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组织管

理方式的深层根源。制度安排是规范人类行为的一系

列规则,其中涉及人地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权力和义

务的规定,主要包括资源的产权结构和环境保护、生态

治理的法规及其保障手段。组织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人

类社会的组织管理方式、开发利用自然系统的组织管

理方式,也包括人类社会对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

控方式。调控结构不仅直接决定人地关系的基本过

程,也通过对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间接影响人

地关系的发展。而合理的调控结构的建立,又有赖于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创新。

生态开发是一种广义的生态活动,是人类社会活

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与合理的解决生态问题有关

的、与社会生产和所有社会活动的生态学化有关的人

类活动的所有种类和形式。人们保护和改变周围自然环境的物质活动,生产生态学化和建立生态生产等的活动,以及与形成生态意识有关的精神活动都可纳入生态活动的范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活动与经济活动应是并行不悖的,科学的途径就是建立集约化的、合理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注重各种类型资源的节约,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3.4 协调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增长为条件,以改变人类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类全面发展需求为目的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协调与满足人类全面需求有关的各种人类活动,通过其协同进化使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人类活动的协调主要是对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生态生产和社会文化生产的协调,使其形成正向相互作用。人口生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物质生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以高效低耗、少污染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取代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社会文化生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价值观念、制度安排、组织管理方式和科技创新以及教育发展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能力,建立适度消费和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活动的正向作用是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拓展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其正向作用图示见图4。此外,由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多层次空间系统,系统的发展还受空间相互作用影响,所以协调也包括区际关系的协调,有关内容将在另文阐述。参考文献:[1]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M].经济地理,1991,11(3).[2] WCED.OurCommonFuture[M].Oxfor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43.

[3] 吕拉昌.整合、超越与发展[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

ITSSYSTEMANDITSREGIONALSYSTEM

YANGQing-shan,MeiLin

(DepartmentofGeography,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Jilin,China)

Abstract:Thispaperstartsfromtheconceptthat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emntrelationshipbelongstothebroadsensebiology,consultingbiologicmodel,andconsidersthattheclassicalexplanationforthe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concept(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ctivityandnatural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no-class-ical(ge,is/0/

5期 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537

图4 人类活动的正向作用图示

Fig.4 Theco-ordinateeffectofhumanactivity

lem.Thedifferencesaretheirdifferentoperationmeans.Theclassicalmodel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systemismainlysuitedtocomprehendingdevelopment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basedonlongtermscale,otherwise,theno-classicalmodelismoresuitedtothemiddleorshorttermscale.Basedontheabove,thepaperdeeplyinquiresintotheconcepts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emntregionalsystemanditsdevelopingcharacteristics,anddefiningthelaterasopening,human,developingandcoordinatingcharacteristics.

Keywords: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system;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gionalsystem

作者简介:杨青山(1963-),男,博士,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教学和科研设计工作,在5地理学报6、5地理科学6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文章编号:1000-8462(2001)05-0532-06

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杨青山,梅 林

(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吉林长春 130024)¹

摘 要: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参照生态学模式,认为人地关系概念的经典解释(人类社会

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非经典解释(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广义的地理环境的关系)不存在孰是孰非问

题,其差别在于操作意义的不同。人地关系及其系统的经典构型主要适合于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

非经典构型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

及其发展特征,并将后者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性和协调性。

关键词: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

1 人地关系的解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

种简称。对它的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

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经典解释中地理环境

和自然环境是同义语;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认为,人

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

境(广义的)的关系。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

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

地理环境整体[1]。

究竟如何看待和评价上述两种解释呢?或许来自

生态学的启示是有益的。生态学被定义为是研究生物

个体或群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生态

学中,把由生物参与/制造0形成的土壤,既看作生物生

长与发育的环境,也将其纳入统一的生物圈范畴,研究

其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的相互作用。有时也将土壤

视为特殊的有机体(土壤圈),研究它与其形成和发展

的环境的关系,即土壤的生态研究。由此,我们把由人

类活动或由人类参与/制造0形成的社会、经济、文化等

比喻成/土壤0,就不难理解上述关于人地关系的两种

解释。

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是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奠基

人,他所创立的/人地学0是受达尔文/进化论0生态学

的影响,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类推为人类与自然环境

的关系。应该说作为这种生态类推法本身并无错误,

导致其/地理环境决定论0错误的根源在于把/人0等同

于生物,并无视/人0的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后来一些学者提出的/人类圈0、/智慧圈0、/社会圈0、/技术圈0可以认为是对拉采尔的/人0的修正,或然论、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等是对拉采尔/人地学0的发展。显然,人地关系的经典解释应属于生物圈与其它圈层关系的生态类推。由此看来,/人类圈0等一些相似概念的提出是必要的。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把人类活动的产物)))社会、经济、文化作为地理环境的一部分,研究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广义的)的关系是属于另一种生态类推,即生物生长与发育和环境关系的类推。人文地理学的文化地理、社会地理、政治地理等可视为类似/土壤的生态0的研究。鉴于上述,本文认为,人地关系的经典界定和非经典界定并无孰是孰非的问题,是源于二种不同的生态类推,在某些方面二者是交叉、重叠的。在统一的人地关系中,二者的关联及差异可用图1表示。但由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不同的本征变化周期,所以,从相对意义上讲,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更适合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非经典解释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2 人地关系系统及其一般构型从一般系统论出发,人地关系系统可定义为由人与地的诸因子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统一整体。对这一整体的元素和关系的抽象所形成的概念结构图示,我们称其为它的一般构型,根据前面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人地关系系统可形成如下二种基本(一般)构型。

¹本文是在导师陈才教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研究0的一部分。::

2.1

基于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其活动的一系列自然环境以及二者的互馈作用。其系

统构型见图2。

2.2 基于人地关系非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

按人地关系的非经典解释,人地关系系统划分为

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广义的)

二个子系统。其中地理环境子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人

文环境两大组成部分,其可视为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

的总环境或人类活动的总环境。对自然环境及其组成

要素前面已做界定。人文环境可认为是人类活动范围

内的社会经济条件总和,包括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及

其资源形式。

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子系统是以其状

态变化的延续性为特征的过程系统。主要由人口再生

产活动、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社会文化活动

和生态活动¹所组成。

与基于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相

比,该系统构型更以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为主线,强调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综

合影响和作用。其系统构型见图3。

图1 人地关系的经典界定与非经典界定

Fig.1 Theclassicalandno-classicalexplanationforthe

Human-ci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alationship3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发展特征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

的人地关系系统,也就是人与地在特定的地域中相互

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1]。这种动态

结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是在特定规律制约下,系

统组成要素之间或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

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并以/流0的形式(如物质流、能量

流、信息流、经济流、人口流、社会流等)维系系统与环

境及系统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一般而言,如果系

统仅靠内部要素的联系而维持生存与发展,那么这个

系统就可称为封闭系统。否则,则为开放系统。地球

表层人地关系系统就可近似的看成是一个封闭系统º。

/增长的极限0、/没有极限的增长0、/全球可持续发展

[2]理论0代表着当代人类对这一封闭系统生存与发展

的三种观点。

从相对意义上讲,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可有封闭和

开放之分。所谓封闭是指系统的发展主要依赖其内部

发展要素的组织(包括要素之间的组织和要素在地域

空间上组织),而与地域外部缺乏社会经济联系。所谓

开放是指系统的发展同时依赖内部和外部的发展要

素,在地域关联中求得系统的发展。本文讨论的人地按人地关系的经典解释,人地关系系统可理解为由人类社会及其活动的组成要素与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可称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作为子系统的自然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客观物质体系,它是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是自然物质发展的产物,人类活动也参与了这一发展的过程。从它对人类社会及其活动影响的因子来看,既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又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关系和功能耦合(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包含于其中)。作为另一子系统的人类社会及其活动是以主体形式存在的。是由各种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综合体,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类再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和文化。由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系统是以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系统发展标志的。因此,对这一系统的基本构型也应围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题展开。关注影响自然环境的一系列人类活动和影响人类社会及

¹生态活动是一个容量很大的概念,包括在克服生态困难和危机方面现有的和计划的措施与活动,以及不管怎样涉及生态问题的所有形式的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见A#II#乌尔苏勒,论/生态活动0的概念)。

º封闭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不依赖于外界的经常影响或在外部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而具有稳定生存能力的任何系统。自人类产生以来,地球表层一直作为人类的家乡,稳定地支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地球表层以外的环境对地球表层的影响一直是比较稳定的,正是在

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主要基于后者,并以当今被人类

社会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由此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特征¹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

性和协调性。

图2 基于人地关系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

Fig.2 Theclassicalmodel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

system

图3 基于人地关系非经典解释的人地关系系统构型

Fig.3 Theno-classicalmodel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system

3.1 开放性

现代全球性的现代化扩张及其伴随的人口、资源、

环境等问题的出现,已经把世界统一为一个整体,任何

一个国家或国家内部的地区都不能处于完全的封闭之中。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开放不仅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也成为系统自身发展的需求。但由于地域特性和利益的存在,又使开放程度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每个地域虽然是宏观地域的一个层次,但它也具有自

¹发展特征是指以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为主题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应具有的特征,不同于我们常说的综合性、地域性、动态性,但这些特

5期 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535身的发展特征,因此,也就相应的存在着独立于整体的

区域利益。但承认区域特征和区域利益,并不意味着

每个区域封闭性发展,而是要积极走向开放,增加与外

部的循环与交换,实行非均衡发展。其原因在于:第

一,任何区域同其它区域相比都不是完备的,任何区域

的供给和需求都不是对称的;第二,任何区域的区位条

件只有在区域互补联系中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获取分

工利益。由此可见,任何地域除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尊

重自身发展特征外,还要不断扩大开放,从可持续发展

的角度看,开放内容应包括经济开放、文化开放和生态

开放;开放的空间结构应包括国内开放和国际开放。

经济开放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开放的主导方面。

主要指系统与外部地域之间存在着资源、技术、资金、

劳务、商品等经济要素的输入)输出关系。通过输入

与输出,系统可获得基于比较利益和分工利益之上的

贸易利益;还可以通过获得限制区域发展的稀缺因素

或关键因素求得系统的经济发展。对不发达地区或发

展中地区而言,还可获得工业化利益。因为这些地区

通过借助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

等,可以较高的/参照0水平或后起优势,缩短自身工业

化所需的时间和过程。

文化开放是指系统不能囿于既有文化的封闭发展

之中,应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不断吸纳和受容外域

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在文化融合中求得创新和发展,虽

然说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文化产生于经济,但对一个地

域来讲,通过先进文化的移入或与先进文化融合创新,

同样也会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文化对经

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为例,当17世纪西班牙侵入中美洲

后,西班牙文化的移入使中美洲经济很快发展起来。

再如二战以后的日本通过引入欧美文化和科技,很快

超过了它的西方对手。中国是一个具有深厚农业文明

的国家,要尽快走上工业化道路,捷径就是在经济开放

中,注重吸收工业化国家的文化和科技,推动经济快速

发展。但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以牺牲环境和本国文

化谋求经济发展。

生态开放是指人类要有意识的遵循地球的地质大

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规律。不以区域或国家的界线为限

制,注重生态活动的区际联系和国际联系,尽可能的防

止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区际传递。

3.2 人性

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我们最关心的还是人类

需求的满足。人类需求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

发展的,在采集狩猎社会,人类主要用原始技术(石器、

木器等),依赖天然食物资源来满足个体延续的简单生

存需求。在农业社会,人类掌握了农业技术,依赖大规会,人类利用现代工业技术(机械、电器、社会化大生产),掠夺性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以获取高物质消费的发展需求。正是在后者的驱动下,使许多资源逐渐减少甚至衰竭,使工业生产的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而造成环境污染,造成自然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容量接近或超过饱和状态,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各种再生资源也已接近或超过承载极限,土地退化、森林枯竭等生态破损现象严重,这就使得本来不属于人类社会需求内容的生存环境问题,变成普遍的社会问题,生态需求已显著的纳入了人类社会需求的范畴,并与人类物质、文化需求相交织,构成当代以至将来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需求。显然,人类的全面发展需求单靠物质生产和经济发展是不能满足的,它需要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社会文化生产和生态生产(或称自然环境再生产)的相互协调,亦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整体进化和发展。人性,即以人为本。发展是围绕/人0的发展,围绕满足人类需求的发展。人类全面需求的特点,要求人类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要善待自然环境。以充分使用和最大限度的开发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知识资源和社会资源为目标,替代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短缺,拓展资源和环境的相对社会经济容量,实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0的开发和人类自身的优化是实现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由自然人)经济人)生态人的过渡正是人性的发展。人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¹人自身发展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的质量和人生价值的实现。º人的消费方式的转变,注重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资源的集约利用,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由工业社会的不可持续性消费向可持续消费转变,即充分利用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人的智能的转变,人类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人的智能是负熵之源。由于人的智能释放与一定的体制、文化背景密切相连,因此,人的智能的转变必须注重人的素质转化力、体制及文化的转换力和科技转换力[4]。人的素质转化力已被舒尔茨的/人力资本0理论所证明。体制和文化转换力在比较经济学中多有阐述。科技转换力已被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知识经济思想的产生已充分证明这一点,不再赘述。3.3 开发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是靠人类的开发活动维持的,没有开发,也就没有发展。但开发内容应有所转变,即从传统的经济开发转向以经济开发为主,包括社会文化和生态开发在内的全面开发,使开发、开放与发

536经 济 地 理 21卷经济开发是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

段,主要包括经济开发的形式和战略、采取的措施和手

段,以及国家实行的区域政策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

度看,经济开发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实现开发的结构均衡。但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区域经

济开发的模式并不要求相同,但不同阶段的模式必须

有机相连。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在现阶段以及未来

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不可能接受某些西方学者的/低增

长0、/零增长0观念,只能通过开发争取到较高的增长

速度,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但这不等于

说,只要增长,不要环境。现阶段,中国经济开发的主

要内容应立足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在兼顾

公平的前提下,采取非均衡的开发战略。

社会文化开发主要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创

新,增强社会调控结构的转换能力。社会调控结构主

要由人类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的

组织管理方式组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价值观念,

特别是自然观,是指导人类处理人地关系的基本原则。

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以及社会的组织管理方式都与价

值观念息息相关,价值观念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组织管

理方式的深层根源。制度安排是规范人类行为的一系

列规则,其中涉及人地关系的制度安排,是对权力和义

务的规定,主要包括资源的产权结构和环境保护、生态

治理的法规及其保障手段。组织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人

类社会的组织管理方式、开发利用自然系统的组织管

理方式,也包括人类社会对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的调

控方式。调控结构不仅直接决定人地关系的基本过

程,也通过对技术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调整间接影响人

地关系的发展。而合理的调控结构的建立,又有赖于

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文化创新。

生态开发是一种广义的生态活动,是人类社会活

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与合理的解决生态问题有关

的、与社会生产和所有社会活动的生态学化有关的人

类活动的所有种类和形式。人们保护和改变周围自然环境的物质活动,生产生态学化和建立生态生产等的活动,以及与形成生态意识有关的精神活动都可纳入生态活动的范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活动与经济活动应是并行不悖的,科学的途径就是建立集约化的、合理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注重各种类型资源的节约,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3.4 协调性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发展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增长为条件,以改变人类生活质量和满足人类全面发展需求为目的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协调与满足人类全面需求有关的各种人类活动,通过其协同进化使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协调发展。人类活动的协调主要是对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生态生产和社会文化生产的协调,使其形成正向相互作用。人口生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物质生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采取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增长方式,即以高效低耗、少污染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取代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社会文化生产的正向作用主要是通过价值观念、制度安排、组织管理方式和科技创新以及教育发展提高人力资本的产出能力,建立适度消费和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活动的正向作用是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拓展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其正向作用图示见图4。此外,由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多层次空间系统,系统的发展还受空间相互作用影响,所以协调也包括区际关系的协调,有关内容将在另文阐述。参考文献:[1] 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M].经济地理,1991,11(3).[2] WCED.OurCommonFuture[M].Oxfor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7.43.

[3] 吕拉昌.整合、超越与发展[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

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

ITSSYSTEMANDITSREGIONALSYSTEM

YANGQing-shan,MeiLin

(DepartmentofGeography,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Jilin,China)

Abstract:Thispaperstartsfromtheconceptthat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emntrelationshipbelongstothebroadsensebiology,consultingbiologicmodel,andconsidersthattheclassicalexplanationforthe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concept(the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ctivityandnaturalgeographicalenvironment)andno-class-ical(ge,is/0/

5期 杨青山,梅林: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系统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537

图4 人类活动的正向作用图示

Fig.4 Theco-ordinateeffectofhumanactivity

lem.Thedifferencesaretheirdifferentoperationmeans.Theclassicalmodel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systemismainlysuitedtocomprehendingdevelopment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basedonlongtermscale,otherwise,theno-classicalmodelismoresuitedtothemiddleorshorttermscale.Basedontheabove,thepaperdeeplyinquiresintotheconceptsof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emntregionalsystemanditsdevelopingcharacteristics,anddefiningthelaterasopening,human,developingandcoordinatingcharacteristics.

Keywords: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la-tionshipsystem;Human-activity-Geographical-environmentregionalsystem

作者简介:杨青山(1963-),男,博士,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人文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的教学和科研设计工作,在5地理学报6、5地理科学6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


相关文章

  • 人文地理课本
  • 第一讲 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人地关系认识的反映,是近现代地理学思想理论的高度概括,具有地理哲学的意义.不同学科中人地关系的含义哲学:人的世界观(即意识)与影响意识形成变化的各 ...查看


  •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课件
  •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课程内容 ● 着重研究地理学思想的起源.继承和发展的理论思维 ● 从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以及科学哲学角度,对地理学的科学结构.科学性质.研究 目的.意义.逻辑体系,发展进程中各种学派与学术观点,进行系统的研究与评论. ...查看


  • 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 of Anh ui Agri. Sci. 2006, 34(15):3830-3831, 3833 责任编辑 庆 责任校对 庆 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程中玲, 徐刚, 孔圆圆, 刘成, 杨娟 (西南大学地 ...查看


  • 湖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电子教材
  • 第一章 人文地理学导论 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人文地理学的定义及在地理学中的地位 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物质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通常可分为两大类: 自然现象------------自然地理学 人文现象------------人文地理学 ...查看


  •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探讨
  •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探讨 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探讨 摘要 本文对土地生态安全问题的概念.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各种理论对土地生态安全维护和管理方面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土地生态安全研究涉及的相关学科,如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生 ...查看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
  •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考研真题汇总 2000年人文地理 一.名词解释: 1. 人口合理容量 2. 美国苏尔提出的"文化景观" 3. "世界岛" 4. "历史地理学"(侯仁之的观 ...查看


  • 鲁教版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 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考点解析 地理必修1 第一部分 从宇宙看地球 知识点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饶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级别:2 地球安全的宇宙环境 ...查看


  •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 第一章 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 ...查看


  •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 名词解释题 二.名词解释(5×5分,共25分) 1.人地关系: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扩大和加深利用与改造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