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

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

摘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乐趣送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让给学生,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阅读课堂 学生 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通过其自身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简单地说。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乐趣送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让给学生„„总的说来,就是要改变“学生围绕教师转”的局面.让学生主动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尽情扮好“主人”的角色.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

一、让学生充分地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巴金也曾说过: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其主要手段是多读、熟读。叶圣陶先生更是一再提倡:“学语文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地点拨、引导,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发挥阅读对识字、理解、陶冶情操、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的作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黄山奇松》,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后,先让学生找出分别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再从中画出能体现各自特点的句子,然后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入情入境。这一段值得赏析的词语较多,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琢磨、体味这些词语运用的精当、得体,让学生读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如“枝干蟠曲”同“天然盆景”联系起来,“枝干斜伸出去”同“伸出热情的手臂”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这些联系中体会词语和句子所展现的生动形象。又如玉屏楼作为最妙的观松处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历史名人所称誉的,因此读“当然”时,要把毫无疑问,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饱经风霜”说明迎客松年代久远,要用凝重一些的语气去读。两个“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姿态的实写,后面的语句是写作者的联想,比喻得惟妙惟肖,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用词的巧妙,感悟祖国语言的丰富。最后,我还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黄山松的图片,学生能根据朗读的体验和积累,用多变的语言描述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描述起来也头头是道,兴趣盎然。文章最后描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作者按由远及近、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在教学中,我着力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加深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它们的装点,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给人们留下极深、极美的印象。就是这一次次的导,一次次的读,—次次的悟,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品词析句的能力,悟出了遣词造句的水平。

二、让学生大胆地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它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思维过程。雨果说得好:“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从远古到现代,从异国到本土,从自然到社会,从太空到海底,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少年儿童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他们随时都准备张开翅膀起飞,关键在于教师要利用想象的契机,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缩短学生与作者描写的那个情境之间的距离,使其更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中,第三至六自然段描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想象,从整体上感知金蝉脱壳的奇特情景,再具体到每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如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首先是“背露出来”,动作是“抽搐”——“裂开”,颜色是“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脚出来”,身子“慢慢的活动”。最后“蝉尾出壳”,未出壳的蝉尾“抖动”、“伸着”,已出壳的上半身“仰”、“扑”,再用前脚“抓”、“抽”,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我还适时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蝉出壳时的动作,并且展开想象,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读完全文后,结合课后的问题,引导学生说说“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可以选择金蝉脱壳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来交流。有的学生说:头钻出来的情景最神奇,一个“钻”字写出了蝉的灵活、调皮;而“透明发亮”、“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可爱的蝉;有的说“蝉尾出壳”的情景令人惊叹;还有的说,金蝉脱壳后颜色的变化,让人惊奇万分,蝉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师,蝉儿肚子的颤动就像是障眼法,蝉就在它的掩护下不停地变换着颜色„„学生们能说出自己独到的阅读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学到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法,真可谓一举数得。

三、让学生好奇地问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也都是以问题为先导,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学生学会质疑,带着问题进课堂,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学生大胆质疑,也可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初读课文时预习性质疑,或课堂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总结课文,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尊重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逐步做到善于提问,把孩子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在他们稚嫩的心田播撒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种子。

如在教学《莫泊桑拜师》的第七自然段时,我说:同学们,读了这一自然段,心里有什么疑问吗?有学生立刻提出了问题:既然莫泊桑真诚地拜福楼拜为师,从前面的文章我们也看出莫泊桑的求学心情是那么迫切,福楼拜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写作的技巧呢?还有学生提出:在这一自然段中,福楼拜一连说了九个问句,我想知道,此刻福楼拜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和莫泊桑说话?等等。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也处于兴奋状态。我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课文多角度、有顺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自由地议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谓是包罗万象,是浓缩社会生活的画卷,而世界上的人、事、物又都是错综复杂的,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让学生自由地议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比较、思辩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便会水到渠成,更上层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议论时的非常规或创新意识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并及时给予评定和表扬,从而使学生能区别异同、分辨是非、曲直。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生命的壮歌》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生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老羚羊的带领下,纷纷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逃生的故事。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但蕴含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蚂蚁和羚羊都具有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习题“为什么称外层蚂蚁的是‘蚁国英雄’?”,“为什么把老羚羊跳跃时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作桥墩的”?让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再进行交流。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难道动物真有团结合作的思想和献身精神吗?我没有忙着点拨,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加以疏导: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它的一些行为归根结底是出于一种本能,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领悟一些人生的道理。

学完全文,我回到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蚁国英雄”和“生命桥”是生命的壮歌?,有的说:外层蚂蚁用自己的死亡换来里层蚂蚁的生存,所以说是生命的壮歌;有的说:老羚羊明明知道自己跳下去会死,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被杀害,义无反顾的纵身跳下,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说是生命的壮歌„„总之,学生们能借助课文中具体语言材料和自己的阅读感悟,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表扬,进而刺激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言语把内化了的课文含意清晰的表达出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叶圣陶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 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课堂上,只有还学生一片自由的阅读空间,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读、去想、去问、去议,学会自主学习,才能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高校学习推荐《教育理论》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

摘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乐趣送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让给学生,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阅读课堂 学生 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在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实现个性心理品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只有通过其自身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把阅读课堂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简单地说。教师应该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把诵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乐趣送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让给学生„„总的说来,就是要改变“学生围绕教师转”的局面.让学生主动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尽情扮好“主人”的角色.在开放的空间里自由地驰骋。

一、让学生充分地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巴金也曾说过:读熟了,也就能慢慢体会到它的好处,也就能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其主要手段是多读、熟读。叶圣陶先生更是一再提倡:“学语文主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由此可见,“读”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发展,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读”放在首位.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并适时地点拨、引导,努力做到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充分发挥阅读对识字、理解、陶冶情操、增强语感、积累词汇的作用。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的《黄山奇松》,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清本段的层次后,先让学生找出分别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再从中画出能体现各自特点的句子,然后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入情入境。这一段值得赏析的词语较多,我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琢磨、体味这些词语运用的精当、得体,让学生读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如“枝干蟠曲”同“天然盆景”联系起来,“枝干斜伸出去”同“伸出热情的手臂”联系起来,让学生从这些联系中体会词语和句子所展现的生动形象。又如玉屏楼作为最妙的观松处是大家公认的,也是历史名人所称誉的,因此读“当然”时,要把毫无疑问,非常肯定的语气读出来;“饱经风霜”说明迎客松年代久远,要用凝重一些的语气去读。两个“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姿态的实写,后面的语句是写作者的联想,比喻得惟妙惟肖,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用词的巧妙,感悟祖国语言的丰富。最后,我还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黄山松的图片,学生能根据朗读的体验和积累,用多变的语言描述黄山松的千姿百态,描述起来也头头是道,兴趣盎然。文章最后描写了黄山松的“千姿百态”,作者按由远及近、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来写的,在教学中,我着力指导学生朗读,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加深对“千姿百态”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明白正是由于它们的装点,使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给人们留下极深、极美的印象。就是这一次次的导,一次次的读,—次次的悟,悟出了朗读的技巧,悟出了品词析句的能力,悟出了遣词造句的水平。

二、让学生大胆地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力是智力的重要因素,它是人们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思维过程。雨果说得好:“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它是伟大的潜水者。”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从远古到现代,从异国到本土,从自然到社会,从太空到海底,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少年儿童都有一对想象的翅膀,他们随时都准备张开翅膀起飞,关键在于教师要利用想象的契机,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顺应作者的思路,体验作者情感的脉搏.缩短学生与作者描写的那个情境之间的距离,使其更有效地理解语言文字。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中,第三至六自然段描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很奇特动人。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去阅读、思考、想象,从整体上感知金蝉脱壳的奇特情景,再具体到每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如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圈出有关语句,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首先是“背露出来”,动作是“抽搐”——“裂开”,颜色是“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脚出来”,身子“慢慢的活动”。最后“蝉尾出壳”,未出壳的蝉尾“抖动”、“伸着”,已出壳的上半身“仰”、“扑”,再用前脚“抓”、“抽”,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我还适时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蝉出壳时的动作,并且展开想象,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读完全文后,结合课后的问题,引导学生说说“你认为哪种情景最奇特动人?”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可以选择金蝉脱壳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来交流。有的学生说:头钻出来的情景最神奇,一个“钻”字写出了蝉的灵活、调皮;而“透明发亮”、“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可爱的蝉;有的说“蝉尾出壳”的情景令人惊叹;还有的说,金蝉脱壳后颜色的变化,让人惊奇万分,蝉简直就是一个魔术师,蝉儿肚子的颤动就像是障眼法,蝉就在它的掩护下不停地变换着颜色„„学生们能说出自己独到的阅读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学到了最基本的语文学习的方法,真可谓一举数得。

三、让学生好奇地问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认识自然的过程,也都是以问题为先导,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学生学会质疑,带着问题进课堂,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依赖心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好方法。学生大胆质疑,也可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初读课文时预习性质疑,或课堂中深入学习质疑,还是总结课文,回顾延伸性质疑等,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尊重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逐步做到善于提问,把孩子的天真好奇诱导到科学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在他们稚嫩的心田播撒积极参与、主动探索的种子。

如在教学《莫泊桑拜师》的第七自然段时,我说:同学们,读了这一自然段,心里有什么疑问吗?有学生立刻提出了问题:既然莫泊桑真诚地拜福楼拜为师,从前面的文章我们也看出莫泊桑的求学心情是那么迫切,福楼拜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他写作的技巧呢?还有学生提出:在这一自然段中,福楼拜一连说了九个问句,我想知道,此刻福楼拜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和莫泊桑说话?等等。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思维也处于兴奋状态。我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诱导他们围绕课文多角度、有顺序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自由地议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可谓是包罗万象,是浓缩社会生活的画卷,而世界上的人、事、物又都是错综复杂的,学生理解教材的过程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质属性的过程,让学生自由地议论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比较、思辩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便会水到渠成,更上层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针对议论时的非常规或创新意识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讨论,并及时给予评定和表扬,从而使学生能区别异同、分辨是非、曲直。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生命的壮歌》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在大火的围攻下,利用集体的力量,聪明地扭成一团,在外层蚂蚁的舍生保护下,逃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为了躲避狩猎队的捕杀,在一只老羚羊的带领下,纷纷用死亡架起一座座生命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逃生的故事。两则故事题材不同,但蕴含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蚂蚁和羚羊都具有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精神。

在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习题“为什么称外层蚂蚁的是‘蚁国英雄’?”,“为什么把老羚羊跳跃时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作‘生命桥’?为什么说这座桥是以老羚羊的死作桥墩的”?让学生朗读相关语句,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再进行交流。有的学生提出质疑:难道动物真有团结合作的思想和献身精神吗?我没有忙着点拨,而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加以疏导:动物是没有意识的,它的一些行为归根结底是出于一种本能,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领悟一些人生的道理。

学完全文,我回到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蚁国英雄”和“生命桥”是生命的壮歌?,有的说:外层蚂蚁用自己的死亡换来里层蚂蚁的生存,所以说是生命的壮歌;有的说:老羚羊明明知道自己跳下去会死,但他们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被杀害,义无反顾的纵身跳下,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说是生命的壮歌„„总之,学生们能借助课文中具体语言材料和自己的阅读感悟,体会外层蚂蚁和老羚羊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从容不迫的献身精神,加深了对课题的理解。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表扬,进而刺激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进行逻辑思考,再用自己的言语把内化了的课文含意清晰的表达出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

叶圣陶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 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课堂上,只有还学生一片自由的阅读空间,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读、去想、去问、去议,学会自主学习,才能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高校学习推荐《教育理论》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相关文章

  •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作者:潘爱芳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4年第08期 摘 要:低年级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应做到如下几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阅读:充分 ...查看


  • 语文优秀教研组教研组汇报材料
  • 八一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工作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老师,大家好! 我很荣幸能代表八一小学语文教研组,在这与各位老师交流教研组工作经验.自2012学年以来,我校语文教研活动始终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把握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查看


  • 我的智慧课堂石云
  • 浅谈我的智慧课堂 石云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也是智慧生成的过程.如果教学的方法是智慧的,那么学生也是智慧的.国家督学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 ...查看


  • 鱼水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教改探讨(141)
  • 鱼水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一."鱼水课堂"产生的背景 2011年6月初华东师大三附中接管原蒙山薛祖恒学校成立初中部,我们在考察中发现当时的课堂情景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自己的,学生在下面干什么的都有.&quo ...查看


  • 怎样才能做到少教多学
  • 怎样才能做到"少教多学"? 少教多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注重精心设计教学,做到少讲精练,把重心放在凸显问题的解决和个别辅导上,当好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学生学会 ...查看


  •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应如何改变教学观念
  • [摘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把握新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中自觉运用新课标.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法于课堂中.这就需要教师做到六个"更新". [关键词]语文课堂 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 ...查看


  • "悦"读初探
  • 什么是语文?真正的语文不应该是孩子们手里死气沉沉.厌恶得想要烧掉的课本;也不该是考卷上的标准答案和"段落大意".语文该有思想,活泼生动,它是语言背后的灵魂,反映人的精神世界,它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quo ...查看


  • 让学生自己读书,读自己的书
  • (攀枝花市第十六小学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搞)在关于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如果把人的大脑看作是 ...查看


  • 在语文课堂上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 让学生做语文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