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最新热点时评文

九篇

一、“喊停已够捐款”不能仅靠道德自觉(龙敏飞)

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邻居,自己被大面积烧伤,至今命悬一线。近日,38岁的河南男子王锋受到舆论关注。一周之内,社会各界共向其捐款超过221万元。5月26日,面对从各地持续汇来的捐款,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喊停了捐款: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潘品说,前来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经济并不宽裕。“既然我们的治疗费已经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大家的爱心浪费了。”(5月27日《新京报》)

“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捐款若有剩余,会捐出去”“我不希望大家的爱心被浪费”“已停掉网上捐款项目,将销银行卡”„„这样的话语,出自受助者家人口中,的确令人感动。受助者需要帮助,但并不贪婪,也很有底线与准则,如果受助者都能像这样,愿意献出爱心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心,不是被骗了,也不是被挥霍了,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在“爱心事业”上。

对于这次受助人的表态,网上也是好评一片。有人表示,这样的道德自觉,值得肯定,也值得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也有人表示,呼吁“钱已够别捐了”的说法,也是一种慈善„„从网上舆论来审视,对此事好评颇高。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底线之举,只不过由于之前一些受助者的素质不高,才显得如今这受助者的高尚。毕竟,不让“爱心流失”,应该是慈善的应有之义。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在慈善方面,现实的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一些慈善机构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令捐助者“很受伤”。此外,网上一些人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募捐,也没有得到严厉的惩戒,同样是对慈善的一种“伤害”。当然,还有一些人,没有骗捐,但收到的慈善款远远超过他们的需要,但他们也没有“退还”的意思,甚至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行为,在“捐赠者”看来,同样的不甚合适的,甚至是令人“心寒”的。

通过这些案例足以发现,慈善领域任何的一件小事,一旦处理不当,都可能让“爱心”受到损伤。而并不是每一次,受助者都能有足够的道德自觉,都能合理地进行善款的管理与分配。这就意味着,对善款的管理,应该有统一性的规范。可以说,无论是通过个人募捐还是机构募捐的善款,都应该保持充分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好监管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善款”合理地用在刀刃上。

遗憾的是,当前对此的约束,似乎还停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上,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希望有关部门的能够及时介入,并当好“守夜人”的角色,为善款的合理利用保驾护航,让“善款”落到实处,维护好慈善行业的良性制度。

二、语文教材修订凸显文化自信(封寿炎)

据语文出版社近日透露,新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幅调整,40%原有课文被替换。新版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相关课文最高占到全部课文的40%,并且增加了古诗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修订,迅速成为广受热议的话题。

语文不仅仅包含工具性的语言知识,而且兼具承载哲学思想、陶冶人心等诸多功能。受此传统影响,今天语文教材课文的遴选仍然广受关注,常被视为时代精神、文化传承、文学艺术乃至情感趣味的风向标。那么,这次大幅调整入选课文体现了什么?

增加古诗文教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就是要更加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厚重的国家,拥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同时,我们还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无论是对于当下,还是对于未来,这些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价值。然而到了当代,随着年青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离,文化名家越发难寻。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学校教育大有可为。

要接续传统、传承文化,古诗文教学是一把关键钥匙。历代哲人、诗人、作家扎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体验社会和人生,强调人类的基本情感,专注于语言的艺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这些篇章与整个历史文化脉络血肉相连,蕴含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承载着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范的文化价值。古诗文教学的意义,是激扬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并使其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焕发神彩。因此,对它们的学习不仅是“技能性”的,更体现了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

同时,此次语文教材的修订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一些原来收入教材的文章此次进行了调整,比如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这次就替换成了从张纯如著作《南京大屠杀》里节选的《死里逃生》。对照着读温书林和张纯如的两篇文章,可谓各有千秋。张纯如的著作,资料更加扎实,细节更加生动,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更加层次丰富、性格生动。她在文中除了揭示大屠杀的残酷性之外,也展示了主人公李秀英不畏残暴、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塑造了令人感佩的中国女性形象。 时代在变,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改变。紧扣时代脉搏,跟上时代脚步,在传承中变革,既固本又开新,应该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课题。

三、 “昭君牧羊”,权力无文化很可怕(郭文斌)

“因为是学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觉得这四个字不对劲。”日前,在重庆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小赵和朋友在沙坪坝三峡广场聚餐,几个人在新世纪超市旁的空地等人时,被一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个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对此,当地有关部门表示: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5月22日《 重庆晨报》)

对于“苏武牧羊”、“昭君出塞”,读过历史我们都知道,我们还真不知道“昭君牧羊”,不过,当地有关部门却表示,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于是想当然地就有了“昭君牧羊”的城市雕塑,且存在多年了。期间想必也有大

学生提出过质疑,但由于当地有关部门的固执己见,却让“昭君牧羊”,成为了当地人人皆知的“地名”,这实在是悲哀。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不仅仅是增添城市美景,更是一种人文教育,因此,需要追求美感,更要追求科学性、真实性。显然,“昭君牧羊”不符合历史事实,退一步说,历史上真有“昭君牧羊”,也应该是经过考证的,而不是相关部门所说的“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如此猜测而成的“昭君牧羊”等同于儿戏。“万一这些孩子以后只晓得有‘昭君牧羊’,不晓得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怎么办?”市民的忧虑显然不无道理。

城市雕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本应该谨慎用之。既要有预算,又要相关的审核。不知道“昭君牧羊”是谁出的注意,又是谁审核的,怎么相关人员就没觉得不妥,这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现在城市雕塑,以怪异来吸引眼球的也不少。由某知名网站发起的“2012年十大丑陋雕塑评选”活动曾引起全国网民的强烈反响,在全国大中城市矗立的许多著名和不著名的雕塑作品引发了全民的共同讨伐和质疑。不过,质疑归质疑,只要权力部门不想拆,仍然会继续矗立于城市街头,老百姓又能奈若何?其实,即便是拆了,浪费的还是纳税人的钱,谁又会受到问责呢?

历史文学允许想象,但将一种文学想象的场景用作一处地名或地标,这是不允许的,因为会造成误解,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对城市雕塑,应该尊重历史,少些“戏说”。

“昭君牧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权力的一次胡搞,权力无文化很可怕,可以弄出个“昭君牧羊”,下次说不定还会弄出什么名堂。“昭君牧羊”是城市伤疤,或留存或拆掉,都已经抹不去权力的“任性”。城市雕塑如果缺乏“民意程序”,如果不加强对权力的约束,“昭君牧羊”以及所给出的“狡辩”,都会留下无穷的“后遗症”。

四、“扔鞋治陋”的文明之辩更具意义(张立)

一名男子“对不文明说不”,愤然将机场候机的另一名乘客脱下的鞋子扔掉的视频在中国网上窜红。(5月25日参考消息网)

厦门机场候机室,一名乘客脱鞋袜自顾自的睡觉,不仅形象不雅,也给其他候机乘客带来不适。一名乘客对脱鞋袜者“扔鞋治陋”,表明了部分乘客对脱鞋袜者的不容忍和制止,此举也在网络上引发不同声音,有赞有疑,相应的争论,势必进一步深化人们对文明含义的认知。

“扔鞋治陋”为什么能发生?在机场方面没有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时,公共文明就缺少了公共制度的托底式维护,这时,公民个人挺身而出,对睡觉脱鞋袜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从维护公共场所文明的初衷来看,是值得肯定的。 而对于“扔鞋者”来说,其首先是一个有朴素文明认知的人,有的网友称之为“捍卫文明的侠”。在“扔鞋者”看来,把鞋子扔掉,是对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惩戒,让脱鞋者知道不文明行为之失、之痛。“扔鞋治陋”,仍然有很大市场。如对别车人进行反别车教训,如对不文明行为人进行人肉搜索,如对小偷游街示众,等等,每一种朴素的捍卫文明,都在以捍卫文明的名义为一些“捍卫文明的侠”所津津乐道。

然而,“扔鞋”与“治陋”,到底能有多紧密的因果作用还不得而知。当脱鞋

者醒来时,发现自己的鞋子被扔并且知道扔鞋之人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是脱鞋者自惭形秽,为自己不文明行为后悔不已;二是毫无悔意,且要与扔鞋者理论甚至还有可能大动干戈。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从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每一个公民,都有对不文明行为制止的道德义务,但受限于主观和客观各种原因,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有时还有不同理解,有的甚至走入歧途。因此,“扔鞋治陋”的出现,和由此引发的争论,能够更加引起人们对文明和维护文明的再思考,这才是此事件最应该关注的焦点。

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不能突破不文明行为的烈度和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制止不文明的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烈度相匹配。“扔鞋治陋”显然也应如此。扔了他人的鞋,不管这双鞋价值多少,已经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越过了应有的界线,难以为文明价值所包容。

作为当事人,“扔鞋者”可以敦促机场对睡觉者进行劝阻,或者也可以叫醒睡觉者要注意个人不当行为,做一个“捍卫文明的绅士”。这两种措施,都要比“扔鞋治陋”要缓和的多,也比 “扔鞋治陋”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要小的多。 “捍卫文明的侠”,与“捍卫文明的绅士”,两者都是捍卫文明的自觉实践者。而其所带来的效果,显然,“绅士”要比“侠”更符合现代文明的精神追求。而机场等文明的托底者,显然要率先为公共文明的建构兜好底,支持“捍卫文明的绅士”。

五、别让“甩老族”肆意践踏养老责任(戴先任)

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支付一段时间的费用之后,就不管不问了,这样的子女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甩老族”。前段时间,各地一些养老机构发生多起“甩老”事件,老人家属无一例外都是欠费玩失踪,养老机构又不能把老人赶出去,只能贴钱照顾。像这样的“甩老族”在郑州也有,而一些民营养老机构本身运营就困难,在遭遇这些违背诚信的“甩老”行为之后,不仅维权困难,经营更是雪上加霜。(5月24日《河南商报》)

“甩老族”的出现,让人心寒,尤其是在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还在剧增的中国,各地频发“甩老”事件,应该对此引起重视。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主流,子孝孙贤,是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甩老”事件频发,则让人担忧老年人的养老处境。

这些“甩老”事件,很多都发生在养老院,子女在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后,就不管不问,不再支付费用,而养老院出于人道等各方面考虑,又不可能把这些遭受遗弃而且往往还是病重、羸弱的老人赶出养老院,养老机构为此承担了本应是老人子女承担的费用。而很多养老机构都是民营,这样就给养老院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和人力负担。

这样的“甩老”事件越来越多,需要养老机构更为重视对老人家庭条件的调查,看老人子女是为了“甩掉包袱”还是真心为了让老人能更好地安享晚年。当然,这样的措施也无法阻挡那些恶意遗弃老人的不孝儿女。这就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立法实行老人财产托管制度,让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养老机构可申请变更老人的监护权,对老人财产实行托管,用以支付养老费用。同时,也要加大对遗弃老人的不孝子女的追责力度,不能让这些不孝子女遗弃了老人,还能逍遥法外。

其实“甩老族”并不止表现在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就不管了,不孝子孙将老人遗弃到养老院,还是有希望养老院替其养老之意,而有些老年人,其子女也不送老人去养老院,也不赡养老人,或对老人实行家暴,比如在生活上,对老人不好,让老人吃得不好,穿得不暖,甚至时时咒骂老人,这些虽然没有驱赶老人出门,却可能让老人生不如死,也是一种“甩老”;有些“甩老族”则会把老人从家中赶出去,也不送养老院,让老人无处安身等等。这些情况,养老院并不知情,更具有隐蔽性,这样的“甩老”事件甚至更为常态而频发。

别让“甩老族”肆意践踏养老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抚养我们长大,我们就要赡养他们终老,敬老爱老,也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让“甩老族”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夹击,让“甩老族”没有生存土壤,才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让社会变得更文明而有温度。

六、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文明”(李思辉)

上海玻璃博物馆内,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两个孩子用力摇晃折断,而一旁的家长不仅没制止还在拍照,此事引起热议。媒体报道,被破坏的作品已改名“折”,放在馆内永久展示。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公共休闲场所,更是一个与历史、艺术对话,提升修养的公民课堂。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吗?

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熊孩子”走后垃圾遍地、一片狼藉;在武汉东湖等景区,“熊孩子”不听劝阻下水上树„„生活中,“熊孩子”在博物馆、餐厅、景区等公共场所随意打闹、影响他人的现象并不鲜见。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宽纵不无关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

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起码的要求。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养成教育,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关乎国家形象。过去,一些人出门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提升国民素质,须从今天的青少年开始。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一些人养成的旧习难改。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对孩子进行文明教养应该没有什么“硬件”障碍。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展现的是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担忧,引出的是文明教养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文明的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

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何为“文明”。请不要把这堂课上“反”了。

七、善待野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时间已过去一周,南充市民吴先生还在惦念:那对在自家客厅筑巢并养育出4个宝宝的小鸟,明年会不会再回来?过去两个月里,他见证了一对“鸟夫妇”在家里筑巢、下蛋、孵蛋、养小鸟的全过程,为避免惊扰它们,他甚至不开客厅的灯,不在家里做饭„„(5月19日成都商报)

吴先生的家在南充城区某小区5楼,旁边是植被茂密的气象公园,客厅阳台上还种植有兰花、绿萝等植物。3月中旬的一天,吴先生突然发现,有两只不知名的野鸟,时不时叼着草根、苔藓从阳台窗户飞到客厅,原来,这两个家伙正在客厅的吊顶上筑巢。

这则“人鸟共栖”的故事,读来倍感温馨。两只野鸟的粪便弄脏了吴先生家的地板,吴先生非但不气不恼,反而觉得“鸟夫妇”在自家客厅筑巢是件喜事;不仅尽量不去打扰它们,还在客厅窗户处为鸟夫妇留了一道缝隙。“鸟妈妈”孵蛋,吴先生连客厅的灯也不开了,不再在家里做晚餐,而是到附近的父母家“蹭饭”,或在外面吃完后再回家。客厅的电视不能看了,就在书房的电脑上看,没有丝毫的怨言。当鸟巢里孵出4个鸟宝宝之后,吴先生便不再邀朋友到家里做客,直到5月11日鸟夫妇带着4只幼鸟离开。

鸟是人类的朋友,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加强,人们的爱鸟意识也逐渐增强。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吴先生这样善待野鸟。疯狂捕杀贩卖野生鸟类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就在本月上旬,新华社还报道了黑龙江省东升自然保护区附近,发现200余只珍稀候鸟被毒杀。警方调查发现,三个犯罪团伙在当地毒杀、贩卖候鸟数百只,借此非法获利万余元。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确,以捕杀贩卖野鸟谋取不义之财,以吃野鸟大快朵颐,何尝不是某些人眼前的苟且?假如天空没有了飞鸟,生活中没有了鸟语花香,恐怕离我们人类自己的灭亡也为期不远了。从这一意义上说,善待鸟类,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善待鸟类,需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南充吴先生遇到的事有点偶然,但是,他的这种爱护鸟类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去打扰野生动物的生活,更不要去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不要再吃野味。没有买卖,自然也就没有了对野生动物的杀戮。

当然,保护野生动物,关键还在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有关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对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的个人和单位,加大查处力度,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只有当野生动物保护法真正落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不是美丽的神话。

八、到底是什么让“花朵”成了英雄?(陈广江)

5月13日傍晚,在青岛市市北区延安二路台东公交车站附近,一名女教师下班后等公交,突遭陌生男子生拉硬拽。女子惊恐求救,周围无成年市民出手。其间,四名初中生挺身而出,组成人墙挡在中间,并欲报警,男子见状逃跑。据悉,在事发地附近,两周前发生过类似事件。19日,警方称已展开全面调查。(5

月19日中新网)

四名初中生搭人墙救下遇袭女教师,周围二三十个成年人未施援手,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一边为“祖国花朵”的正义和勇敢点赞,一边向冷漠围观的成年人拍砖。不过,为孩子们鼓掌时,别忘为他们捏把汗;指责路人冷漠时,也别忽视了相关部门的不作为。“花朵”成了英雄,该脸红的不仅仅是围观市民。 初中生涉世未深、不谙世故,尚葆有一颗近乎本能的正义之心,因此能在不法分子面前挺身而出。成年人复杂多了,不仅会斟酌损益、权衡利弊,还会在他人身处危机之时弃基本的道义而不顾,成为冷漠看客,这是对不法分子的纵容。但平心而论,路见不平,“出手”的不该是学生,毕竟存在太多未知的危险。

成年人的冷漠令人不齿,相关部门的“漠视”更不容忽视。报道称,半月内,同一地点附近接连发生两起类似事件,尽管警方没有接到受害人的报案,但在第一起事件发生时,已有人向派出所反映情况。结果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后,当地警方一度没有给出明确回应,令人费解。强行拉拽、纠缠年轻女子的行为已涉嫌寻衅滋事,作为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的警方不该无动于衷。

在一定程度上说,围观者之所以冷漠,恰恰因为当地警方的不作为。如果连公安部门都持“事不关己”的态度,怎能指望普通市民“拔刀相助”?假如一有类似事件发生警方都能迅速、果断出警,重拳打击不法分子,围观市民也不会冷漠到连110都不拨打的程度。其实,恶性事件接连发生,引起社会和舆论关注,警方已经涉嫌失职。

鼓励市民见义勇为,就要营造见义勇为的氛围,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强大的、可信任的后盾。对职能部门来说,这既是分内之事,又是举手之劳,关键看有没有责任心。不法分子看似胆大妄为,其实外强中干,一句“警察来了”都能被吓跑;若警察不来,“山东好汉”也会变得冷漠、怯懦。所以,当“花朵”成了英雄,警方的不作为比路人的冷漠更可怕。

好在,媒体报道后,当地警方已高调介入,展开全面调查。虽然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相信歹徒很快就会被捉拿归案,但反思不能停。

九、勿忘更多坐冷板凳的“陈忠实”(刘巽达)

对民族文化的积累、保存与贡献而言,很多情况下,成就与光环是不成正比的——镁光灯不停闪烁的地方,未必是文化高地;而远离光耀的僻静之处,却屹立着文化高峰。

近期,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逝世引来如潮纪念,这位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代表,配得上各种礼赞。在《白鹿原》的题记里,陈忠实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道出他的文学追求,而他也确实用作品努力攀爬这样的高度。有人形容陈忠实的离世堪比“中国文坛的天空塌了一个角”,此言并不夸张。

只是此时此刻,笔者却不能不想起另一个“史学界的陈忠实”。他的名气远没有陈忠实大,但是他的离去同样令人扼腕,他的成就同样足以载入史册,他就是前不久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教授刘浦江。

这位1961年生于上海的年轻学者,仅仅活了54岁,在淋巴癌晚期的时刻,他用最后的生命冲刺,带领团队完成了《辽史》的修订。这整整一百一十六卷的《辽史》,跟《白鹿原》的“文学丰碑”一样,成为一座“史学丰碑”。

支撑这两座丰碑的,是背后令人赞叹不已的那种“坐冷板凳的功夫”。陈忠实写《白鹿原》,从构思到写成,差不多用了近十年时间,其中很长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农村的陋室里,远离尘嚣,全情投入。写完后的某一天,他忐忑不安地等待评论家李星的评点,得到的是一声惊呼:“哎呀!咋叫咱把事弄成了!”正是这句关中民间最常用的口头语,给陈忠实铸下了永久的记忆。他明白,所有的艰辛有了回报。而后来的回报如此丰厚,他自己也始料未及。陈忠实的“冷板凳”,给他带来了热腾腾的文学春天。

相比之下,刘浦江教授的“冷板凳”,或将是永无止境的。即便“弄成”了卷帙浩繁的皇皇《辽史》,也只算在相关领域“弄出点声音”,无论大众还是媒体,对于它的价值认定,难免存在隔膜和生疏。辽宋夏金元属于多民族竞争时期,这些政权分别由不同的民族所建立。史学界对于辽史的研究,不说是偏门,也至少是冷门,有学者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全部“二十四史”点校本,印数最少的就是《辽史》,可见《辽史》和辽史研究的寂寞。

但再寂寞,也得有人做这件事,相伴而来的,就是长期的“坐冷板凳”。对很多学者而言,这就是一个“终身姿势”,无论你“弄成”什么,可能安慰你的,只是一份“完成心愿”的踏实,而见不到烁烁闪耀的光环。但是对民族文化的积累、保存与贡献而言,很多情况下,成就与光环是不成正比的——镁光灯不停闪烁的地方,未必是文化高地;而远离光耀的僻静之处,却屹立着文化高峰。 我们不要忽视和忘却蛰伏在僻静处的“坐冷板凳者”。他们足够伟岸,但也足够寂寞。文学界的陈忠实轰轰烈烈地走了,史学界的刘浦江冷冷清清地走了。冷清没有关系,甘坐冷板凳的刘浦江教授不会计较身后的哀荣。但是作为我们,面对两种“坐冷板凳”的身形,不妨稍稍“分神”,将目光聚焦一下刘浦江和他的《辽史》,陈忠实勾勒了一个民族的“秘史”,而刘浦江们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正史”,他们都值得人们永久祭奠和纪念。

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最新热点时评文

九篇

一、“喊停已够捐款”不能仅靠道德自觉(龙敏飞)

三入火海,救出多名邻居,自己被大面积烧伤,至今命悬一线。近日,38岁的河南男子王锋受到舆论关注。一周之内,社会各界共向其捐款超过221万元。5月26日,面对从各地持续汇来的捐款,王锋的妻子潘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喊停了捐款: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潘品说,前来捐款的好心人中,有不少人自身经济并不宽裕。“既然我们的治疗费已经差不多了,就不要让大家的爱心浪费了。”(5月27日《新京报》)

“钱已基本够用,拜托大家别再捐了”“捐款若有剩余,会捐出去”“我不希望大家的爱心被浪费”“已停掉网上捐款项目,将销银行卡”„„这样的话语,出自受助者家人口中,的确令人感动。受助者需要帮助,但并不贪婪,也很有底线与准则,如果受助者都能像这样,愿意献出爱心的人,必然会越来越多,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爱心,不是被骗了,也不是被挥霍了,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在“爱心事业”上。

对于这次受助人的表态,网上也是好评一片。有人表示,这样的道德自觉,值得肯定,也值得更多的人学习与借鉴;也有人表示,呼吁“钱已够别捐了”的说法,也是一种慈善„„从网上舆论来审视,对此事好评颇高。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底线之举,只不过由于之前一些受助者的素质不高,才显得如今这受助者的高尚。毕竟,不让“爱心流失”,应该是慈善的应有之义。

审视现实不难发现,在慈善方面,现实的状况的确不容乐观。一些慈善机构的信息不够公开透明,令捐助者“很受伤”。此外,网上一些人利用公众的同情心募捐,也没有得到严厉的惩戒,同样是对慈善的一种“伤害”。当然,还有一些人,没有骗捐,但收到的慈善款远远超过他们的需要,但他们也没有“退还”的意思,甚至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样的行为,在“捐赠者”看来,同样的不甚合适的,甚至是令人“心寒”的。

通过这些案例足以发现,慈善领域任何的一件小事,一旦处理不当,都可能让“爱心”受到损伤。而并不是每一次,受助者都能有足够的道德自觉,都能合理地进行善款的管理与分配。这就意味着,对善款的管理,应该有统一性的规范。可以说,无论是通过个人募捐还是机构募捐的善款,都应该保持充分的信息公开与透明,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当好监管者的角色,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善款”合理地用在刀刃上。

遗憾的是,当前对此的约束,似乎还停留在道德自觉的高度上,但这显然是不够的。希望有关部门的能够及时介入,并当好“守夜人”的角色,为善款的合理利用保驾护航,让“善款”落到实处,维护好慈善行业的良性制度。

二、语文教材修订凸显文化自信(封寿炎)

据语文出版社近日透露,新修订的中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大幅调整,40%原有课文被替换。新版教材大幅增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比重,相关课文最高占到全部课文的40%,并且增加了古诗文教学内容。语文教材修订,迅速成为广受热议的话题。

语文不仅仅包含工具性的语言知识,而且兼具承载哲学思想、陶冶人心等诸多功能。受此传统影响,今天语文教材课文的遴选仍然广受关注,常被视为时代精神、文化传承、文学艺术乃至情感趣味的风向标。那么,这次大幅调整入选课文体现了什么?

增加古诗文教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就是要更加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厚重的国家,拥有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记录,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同时,我们还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 无论是对于当下,还是对于未来,这些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而深刻的价值。然而到了当代,随着年青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离,文化名家越发难寻。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学校教育大有可为。

要接续传统、传承文化,古诗文教学是一把关键钥匙。历代哲人、诗人、作家扎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体验社会和人生,强调人类的基本情感,专注于语言的艺术,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不朽篇章。这些篇章与整个历史文化脉络血肉相连,蕴含着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承载着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范的文化价值。古诗文教学的意义,是激扬它们承载的文化价值,并使其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焕发神彩。因此,对它们的学习不仅是“技能性”的,更体现了我们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

同时,此次语文教材的修订也有与时俱进的一面。一些原来收入教材的文章此次进行了调整,比如温书林的《南京大屠杀》这次就替换成了从张纯如著作《南京大屠杀》里节选的《死里逃生》。对照着读温书林和张纯如的两篇文章,可谓各有千秋。张纯如的著作,资料更加扎实,细节更加生动,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更加层次丰富、性格生动。她在文中除了揭示大屠杀的残酷性之外,也展示了主人公李秀英不畏残暴、勇于抗争的英雄气概,塑造了令人感佩的中国女性形象。 时代在变,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也在不断改变。紧扣时代脉搏,跟上时代脚步,在传承中变革,既固本又开新,应该是语文教学一个永恒的课题。

三、 “昭君牧羊”,权力无文化很可怕(郭文斌)

“因为是学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觉得这四个字不对劲。”日前,在重庆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小赵和朋友在沙坪坝三峡广场聚餐,几个人在新世纪超市旁的空地等人时,被一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个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讨论。对此,当地有关部门表示: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5月22日《 重庆晨报》)

对于“苏武牧羊”、“昭君出塞”,读过历史我们都知道,我们还真不知道“昭君牧羊”,不过,当地有关部门却表示,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于是想当然地就有了“昭君牧羊”的城市雕塑,且存在多年了。期间想必也有大

学生提出过质疑,但由于当地有关部门的固执己见,却让“昭君牧羊”,成为了当地人人皆知的“地名”,这实在是悲哀。

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不仅仅是增添城市美景,更是一种人文教育,因此,需要追求美感,更要追求科学性、真实性。显然,“昭君牧羊”不符合历史事实,退一步说,历史上真有“昭君牧羊”,也应该是经过考证的,而不是相关部门所说的“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如此猜测而成的“昭君牧羊”等同于儿戏。“万一这些孩子以后只晓得有‘昭君牧羊’,不晓得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怎么办?”市民的忧虑显然不无道理。

城市雕塑花的是纳税人的钱,本应该谨慎用之。既要有预算,又要相关的审核。不知道“昭君牧羊”是谁出的注意,又是谁审核的,怎么相关人员就没觉得不妥,这真是不可思议。不过,现在城市雕塑,以怪异来吸引眼球的也不少。由某知名网站发起的“2012年十大丑陋雕塑评选”活动曾引起全国网民的强烈反响,在全国大中城市矗立的许多著名和不著名的雕塑作品引发了全民的共同讨伐和质疑。不过,质疑归质疑,只要权力部门不想拆,仍然会继续矗立于城市街头,老百姓又能奈若何?其实,即便是拆了,浪费的还是纳税人的钱,谁又会受到问责呢?

历史文学允许想象,但将一种文学想象的场景用作一处地名或地标,这是不允许的,因为会造成误解,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对城市雕塑,应该尊重历史,少些“戏说”。

“昭君牧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权力的一次胡搞,权力无文化很可怕,可以弄出个“昭君牧羊”,下次说不定还会弄出什么名堂。“昭君牧羊”是城市伤疤,或留存或拆掉,都已经抹不去权力的“任性”。城市雕塑如果缺乏“民意程序”,如果不加强对权力的约束,“昭君牧羊”以及所给出的“狡辩”,都会留下无穷的“后遗症”。

四、“扔鞋治陋”的文明之辩更具意义(张立)

一名男子“对不文明说不”,愤然将机场候机的另一名乘客脱下的鞋子扔掉的视频在中国网上窜红。(5月25日参考消息网)

厦门机场候机室,一名乘客脱鞋袜自顾自的睡觉,不仅形象不雅,也给其他候机乘客带来不适。一名乘客对脱鞋袜者“扔鞋治陋”,表明了部分乘客对脱鞋袜者的不容忍和制止,此举也在网络上引发不同声音,有赞有疑,相应的争论,势必进一步深化人们对文明含义的认知。

“扔鞋治陋”为什么能发生?在机场方面没有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时,公共文明就缺少了公共制度的托底式维护,这时,公民个人挺身而出,对睡觉脱鞋袜不文明行为进行制止,从维护公共场所文明的初衷来看,是值得肯定的。 而对于“扔鞋者”来说,其首先是一个有朴素文明认知的人,有的网友称之为“捍卫文明的侠”。在“扔鞋者”看来,把鞋子扔掉,是对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惩戒,让脱鞋者知道不文明行为之失、之痛。“扔鞋治陋”,仍然有很大市场。如对别车人进行反别车教训,如对不文明行为人进行人肉搜索,如对小偷游街示众,等等,每一种朴素的捍卫文明,都在以捍卫文明的名义为一些“捍卫文明的侠”所津津乐道。

然而,“扔鞋”与“治陋”,到底能有多紧密的因果作用还不得而知。当脱鞋

者醒来时,发现自己的鞋子被扔并且知道扔鞋之人时,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一是脱鞋者自惭形秽,为自己不文明行为后悔不已;二是毫无悔意,且要与扔鞋者理论甚至还有可能大动干戈。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

从和谐社会的建设上,每一个公民,都有对不文明行为制止的道德义务,但受限于主观和客观各种原因,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有时还有不同理解,有的甚至走入歧途。因此,“扔鞋治陋”的出现,和由此引发的争论,能够更加引起人们对文明和维护文明的再思考,这才是此事件最应该关注的焦点。

对不文明行为的制止,不能突破不文明行为的烈度和不文明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即制止不文明的行为与不文明行为的烈度相匹配。“扔鞋治陋”显然也应如此。扔了他人的鞋,不管这双鞋价值多少,已经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越过了应有的界线,难以为文明价值所包容。

作为当事人,“扔鞋者”可以敦促机场对睡觉者进行劝阻,或者也可以叫醒睡觉者要注意个人不当行为,做一个“捍卫文明的绅士”。这两种措施,都要比“扔鞋治陋”要缓和的多,也比 “扔鞋治陋”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要小的多。 “捍卫文明的侠”,与“捍卫文明的绅士”,两者都是捍卫文明的自觉实践者。而其所带来的效果,显然,“绅士”要比“侠”更符合现代文明的精神追求。而机场等文明的托底者,显然要率先为公共文明的建构兜好底,支持“捍卫文明的绅士”。

五、别让“甩老族”肆意践踏养老责任(戴先任)

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支付一段时间的费用之后,就不管不问了,这样的子女有一个共同的称呼——“甩老族”。前段时间,各地一些养老机构发生多起“甩老”事件,老人家属无一例外都是欠费玩失踪,养老机构又不能把老人赶出去,只能贴钱照顾。像这样的“甩老族”在郑州也有,而一些民营养老机构本身运营就困难,在遭遇这些违背诚信的“甩老”行为之后,不仅维权困难,经营更是雪上加霜。(5月24日《河南商报》)

“甩老族”的出现,让人心寒,尤其是在已经迈入老龄化社会,且老年人口还在剧增的中国,各地频发“甩老”事件,应该对此引起重视。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让老年人能安度晚年,家庭的作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仍是主流,子孝孙贤,是能让老年人安度晚年的重要因素。“甩老”事件频发,则让人担忧老年人的养老处境。

这些“甩老”事件,很多都发生在养老院,子女在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后,就不管不问,不再支付费用,而养老院出于人道等各方面考虑,又不可能把这些遭受遗弃而且往往还是病重、羸弱的老人赶出养老院,养老机构为此承担了本应是老人子女承担的费用。而很多养老机构都是民营,这样就给养老院造成了更大的经济和人力负担。

这样的“甩老”事件越来越多,需要养老机构更为重视对老人家庭条件的调查,看老人子女是为了“甩掉包袱”还是真心为了让老人能更好地安享晚年。当然,这样的措施也无法阻挡那些恶意遗弃老人的不孝儿女。这就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如立法实行老人财产托管制度,让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养老机构可申请变更老人的监护权,对老人财产实行托管,用以支付养老费用。同时,也要加大对遗弃老人的不孝子女的追责力度,不能让这些不孝子女遗弃了老人,还能逍遥法外。

其实“甩老族”并不止表现在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就不管了,不孝子孙将老人遗弃到养老院,还是有希望养老院替其养老之意,而有些老年人,其子女也不送老人去养老院,也不赡养老人,或对老人实行家暴,比如在生活上,对老人不好,让老人吃得不好,穿得不暖,甚至时时咒骂老人,这些虽然没有驱赶老人出门,却可能让老人生不如死,也是一种“甩老”;有些“甩老族”则会把老人从家中赶出去,也不送养老院,让老人无处安身等等。这些情况,养老院并不知情,更具有隐蔽性,这样的“甩老”事件甚至更为常态而频发。

别让“甩老族”肆意践踏养老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抚养我们长大,我们就要赡养他们终老,敬老爱老,也体现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让“甩老族”受到法律与道德的夹击,让“甩老族”没有生存土壤,才能让老年人老有所养,才能让社会变得更文明而有温度。

六、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文明”(李思辉)

上海玻璃博物馆内,一件精美的玻璃翅膀展品被两个孩子用力摇晃折断,而一旁的家长不仅没制止还在拍照,此事引起热议。媒体报道,被破坏的作品已改名“折”,放在馆内永久展示。

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开放的公共休闲场所,更是一个与历史、艺术对话,提升修养的公民课堂。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或多或少都有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目的。放纵孩子闹腾,破坏博物馆静谧、幽雅的氛围,甚至任凭孩子损坏展品而不加劝阻,这种纵容岂不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衷背道而驰吗?

在国家动物博物馆,“熊孩子”走后垃圾遍地、一片狼藉;在武汉东湖等景区,“熊孩子”不听劝阻下水上树„„生活中,“熊孩子”在博物馆、餐厅、景区等公共场所随意打闹、影响他人的现象并不鲜见。而这些行为与家长的宽纵不无关系,一些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别人应该谅解,殊不知文明需要从小养成。孩子不懂事,家长却应明理。

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保持文明素养是起码的要求。一旦孩子的行为有损文明,对他人造成影响,家长就须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这本身就是一个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过程。孩子就像树,要成长成栋梁,必须及时剪枝。作为监护人,家长需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及时对孩子进行文明养成教育,使之成为讲文明、有修养的人,这是对孩子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每个个体的素质都关乎国家形象。过去,一些人出门不讲文明,随意插队、大声喧哗、多吃多占等,严重损害了中国人在海外的形象,让人慨叹“国民素质低”。提升国民素质,须从今天的青少年开始。如果说,成年人中有些人素质不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一些人养成的旧习难改。可现今物质条件好了,对孩子进行文明教养应该没有什么“硬件”障碍。

“子不教父之过。”孩子折断博物馆展品,舆论的板子打在家长身上,展现的是对当下家庭教育的担忧,引出的是文明教养的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有责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文明的榜样,培养孩子的文明素养、道义担当、爱心、善心和良心。当你发现自己的孩子“淘气”“不乖”的时候,就应及时蹲下来,告诉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一味骄纵,不加约束,“熊孩子”就可能变成坏孩子,“淘气”就可能变成“没教养”。

博物馆里,更该教会孩子何为“文明”。请不要把这堂课上“反”了。

七、善待野鸟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时间已过去一周,南充市民吴先生还在惦念:那对在自家客厅筑巢并养育出4个宝宝的小鸟,明年会不会再回来?过去两个月里,他见证了一对“鸟夫妇”在家里筑巢、下蛋、孵蛋、养小鸟的全过程,为避免惊扰它们,他甚至不开客厅的灯,不在家里做饭„„(5月19日成都商报)

吴先生的家在南充城区某小区5楼,旁边是植被茂密的气象公园,客厅阳台上还种植有兰花、绿萝等植物。3月中旬的一天,吴先生突然发现,有两只不知名的野鸟,时不时叼着草根、苔藓从阳台窗户飞到客厅,原来,这两个家伙正在客厅的吊顶上筑巢。

这则“人鸟共栖”的故事,读来倍感温馨。两只野鸟的粪便弄脏了吴先生家的地板,吴先生非但不气不恼,反而觉得“鸟夫妇”在自家客厅筑巢是件喜事;不仅尽量不去打扰它们,还在客厅窗户处为鸟夫妇留了一道缝隙。“鸟妈妈”孵蛋,吴先生连客厅的灯也不开了,不再在家里做晚餐,而是到附近的父母家“蹭饭”,或在外面吃完后再回家。客厅的电视不能看了,就在书房的电脑上看,没有丝毫的怨言。当鸟巢里孵出4个鸟宝宝之后,吴先生便不再邀朋友到家里做客,直到5月11日鸟夫妇带着4只幼鸟离开。

鸟是人类的朋友,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加强,人们的爱鸟意识也逐渐增强。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吴先生这样善待野鸟。疯狂捕杀贩卖野生鸟类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就在本月上旬,新华社还报道了黑龙江省东升自然保护区附近,发现200余只珍稀候鸟被毒杀。警方调查发现,三个犯罪团伙在当地毒杀、贩卖候鸟数百只,借此非法获利万余元。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确,以捕杀贩卖野鸟谋取不义之财,以吃野鸟大快朵颐,何尝不是某些人眼前的苟且?假如天空没有了飞鸟,生活中没有了鸟语花香,恐怕离我们人类自己的灭亡也为期不远了。从这一意义上说,善待鸟类,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

善待鸟类,需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南充吴先生遇到的事有点偶然,但是,他的这种爱护鸟类的意识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每个人都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去打扰野生动物的生活,更不要去捕杀贩卖野生动物,不要再吃野味。没有买卖,自然也就没有了对野生动物的杀戮。

当然,保护野生动物,关键还在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有关方面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执法部门要加强执法力度,对捕杀贩卖野生动物的个人和单位,加大查处力度,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只有当野生动物保护法真正落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不是美丽的神话。

八、到底是什么让“花朵”成了英雄?(陈广江)

5月13日傍晚,在青岛市市北区延安二路台东公交车站附近,一名女教师下班后等公交,突遭陌生男子生拉硬拽。女子惊恐求救,周围无成年市民出手。其间,四名初中生挺身而出,组成人墙挡在中间,并欲报警,男子见状逃跑。据悉,在事发地附近,两周前发生过类似事件。19日,警方称已展开全面调查。(5

月19日中新网)

四名初中生搭人墙救下遇袭女教师,周围二三十个成年人未施援手,这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一边为“祖国花朵”的正义和勇敢点赞,一边向冷漠围观的成年人拍砖。不过,为孩子们鼓掌时,别忘为他们捏把汗;指责路人冷漠时,也别忽视了相关部门的不作为。“花朵”成了英雄,该脸红的不仅仅是围观市民。 初中生涉世未深、不谙世故,尚葆有一颗近乎本能的正义之心,因此能在不法分子面前挺身而出。成年人复杂多了,不仅会斟酌损益、权衡利弊,还会在他人身处危机之时弃基本的道义而不顾,成为冷漠看客,这是对不法分子的纵容。但平心而论,路见不平,“出手”的不该是学生,毕竟存在太多未知的危险。

成年人的冷漠令人不齿,相关部门的“漠视”更不容忽视。报道称,半月内,同一地点附近接连发生两起类似事件,尽管警方没有接到受害人的报案,但在第一起事件发生时,已有人向派出所反映情况。结果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后,当地警方一度没有给出明确回应,令人费解。强行拉拽、纠缠年轻女子的行为已涉嫌寻衅滋事,作为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的警方不该无动于衷。

在一定程度上说,围观者之所以冷漠,恰恰因为当地警方的不作为。如果连公安部门都持“事不关己”的态度,怎能指望普通市民“拔刀相助”?假如一有类似事件发生警方都能迅速、果断出警,重拳打击不法分子,围观市民也不会冷漠到连110都不拨打的程度。其实,恶性事件接连发生,引起社会和舆论关注,警方已经涉嫌失职。

鼓励市民见义勇为,就要营造见义勇为的氛围,为见义勇为者提供强大的、可信任的后盾。对职能部门来说,这既是分内之事,又是举手之劳,关键看有没有责任心。不法分子看似胆大妄为,其实外强中干,一句“警察来了”都能被吓跑;若警察不来,“山东好汉”也会变得冷漠、怯懦。所以,当“花朵”成了英雄,警方的不作为比路人的冷漠更可怕。

好在,媒体报道后,当地警方已高调介入,展开全面调查。虽然是被媒体牵着鼻子走,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相信歹徒很快就会被捉拿归案,但反思不能停。

九、勿忘更多坐冷板凳的“陈忠实”(刘巽达)

对民族文化的积累、保存与贡献而言,很多情况下,成就与光环是不成正比的——镁光灯不停闪烁的地方,未必是文化高地;而远离光耀的僻静之处,却屹立着文化高峰。

近期,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逝世引来如潮纪念,这位当代最优秀的小说家代表,配得上各种礼赞。在《白鹿原》的题记里,陈忠实引用巴尔扎克的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道出他的文学追求,而他也确实用作品努力攀爬这样的高度。有人形容陈忠实的离世堪比“中国文坛的天空塌了一个角”,此言并不夸张。

只是此时此刻,笔者却不能不想起另一个“史学界的陈忠实”。他的名气远没有陈忠实大,但是他的离去同样令人扼腕,他的成就同样足以载入史册,他就是前不久英年早逝的北大历史系教授刘浦江。

这位1961年生于上海的年轻学者,仅仅活了54岁,在淋巴癌晚期的时刻,他用最后的生命冲刺,带领团队完成了《辽史》的修订。这整整一百一十六卷的《辽史》,跟《白鹿原》的“文学丰碑”一样,成为一座“史学丰碑”。

支撑这两座丰碑的,是背后令人赞叹不已的那种“坐冷板凳的功夫”。陈忠实写《白鹿原》,从构思到写成,差不多用了近十年时间,其中很长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关在农村的陋室里,远离尘嚣,全情投入。写完后的某一天,他忐忑不安地等待评论家李星的评点,得到的是一声惊呼:“哎呀!咋叫咱把事弄成了!”正是这句关中民间最常用的口头语,给陈忠实铸下了永久的记忆。他明白,所有的艰辛有了回报。而后来的回报如此丰厚,他自己也始料未及。陈忠实的“冷板凳”,给他带来了热腾腾的文学春天。

相比之下,刘浦江教授的“冷板凳”,或将是永无止境的。即便“弄成”了卷帙浩繁的皇皇《辽史》,也只算在相关领域“弄出点声音”,无论大众还是媒体,对于它的价值认定,难免存在隔膜和生疏。辽宋夏金元属于多民族竞争时期,这些政权分别由不同的民族所建立。史学界对于辽史的研究,不说是偏门,也至少是冷门,有学者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全部“二十四史”点校本,印数最少的就是《辽史》,可见《辽史》和辽史研究的寂寞。

但再寂寞,也得有人做这件事,相伴而来的,就是长期的“坐冷板凳”。对很多学者而言,这就是一个“终身姿势”,无论你“弄成”什么,可能安慰你的,只是一份“完成心愿”的踏实,而见不到烁烁闪耀的光环。但是对民族文化的积累、保存与贡献而言,很多情况下,成就与光环是不成正比的——镁光灯不停闪烁的地方,未必是文化高地;而远离光耀的僻静之处,却屹立着文化高峰。 我们不要忽视和忘却蛰伏在僻静处的“坐冷板凳者”。他们足够伟岸,但也足够寂寞。文学界的陈忠实轰轰烈烈地走了,史学界的刘浦江冷冷清清地走了。冷清没有关系,甘坐冷板凳的刘浦江教授不会计较身后的哀荣。但是作为我们,面对两种“坐冷板凳”的身形,不妨稍稍“分神”,将目光聚焦一下刘浦江和他的《辽史》,陈忠实勾勒了一个民族的“秘史”,而刘浦江们描绘了一个民族的“正史”,他们都值得人们永久祭奠和纪念。


相关文章

  • 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
  • 资阳中学高2014级高三语文复习教学及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17届高三语文复习计划与备考策略.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学生作为复习主体的思想,实施科学备考.夯实" ...查看


  • 2016广东高考全国卷考纲
  • 语 文 一.全国卷与广东卷的相同点 1.命题依据相同.二者都是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2015年版>为依据, 都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要求,现代文阅读都有必考 ...查看


  •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 2016年高考试题分析之语文卷 2016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试题与往年相比既保持了整体稳定性,又富有灵活性,在稳定形式,降低难度的基础上凸显能力,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应用能力的趋势.在题型设置上有创新,有变化.在命题 ...查看


  • 采菊东篱630的文件夹[作文]
  • 高考万能作文开头,背起来! 阅1  转自擦破算咯...  公众公开  16-01-26 20:37 2016新材料作文:材料"一元钱的奖学金"审题指导及考场佳作(2016年广州市模拟卷作文) 阅1  转自user580  ...查看


  • 素材"聚人气",才能走进作文的"春天里"
  • 2015年6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的高考阅卷工作,作为一线教师亲临高考阅卷现场. 阅卷结束,最大的感受就是,素材的运用还是学生写作最大的"硬伤".阅卷中,我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要么脱离真实生活,出现"假大空&qu ...查看


  • 楼台近水,先得醉人明月
  • [名师导语] 每一套高考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都要从各个方面精选优质的试题材料,尤其是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试题,更是典范.深入挖掘这些材料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充分体会这些素材所寄托的情感态度,便可以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 ...查看


  •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计划
  • 2014年高考作文备考计划 备考计划要早做 1.备考目标 有了对高考作文命题的研究,有了明确的训练方向,我们还要制定一份备考2014年和今后高考作文的计划,以时时监督自己,打好基础. 一 备考目标 1.进一步提升思想认识水平. 2.充分把握 ...查看


  • 2012高考备考作文-现给素材不如早给观点
  • 备考作文-现给素材不如早给观点 到今天,距离高考仅有60天了,高三的语 文老师都在忙什么呢?一定有老师忙着给学生印发高考作文素材吧!--我身边的语文老师正这样做着,我当年也这样做过,最近看一些杂志如<读者><意林>也 ...查看


  • 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 信宜一中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一.落实审题,做到准确无误 立意准,是得到内容分的基本前提.若审题失误,即使你的语言再有文采,事例再丰富新颖等,也成了绣花枕头.那你的文章最多得到基本分. 针对学生审题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学校的做法是:在平时的周测 ...查看


  •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高考作文素材 邵逸夫关于慈善的经典语录:
  • 2015高考作文素材 邵逸夫关于慈善的经典语录: 论文作文 0110 1354 1.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 2.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3.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 4.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