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稿
八五七农场学校 桑立波
各位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将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进行课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乘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以及多位数的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前调查实际来看,对于乘法,学生听说多,但真正理解少,没有达到真正建构。从低段儿童的认识特点来看,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弱,这给学生学习理解乘法的意义造成困难。因此,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动手操作中,直观感悟,对比体验,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我们知道乘法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几个几个和的问题,那么教材围绕着乘法的本质,突显了对几个几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是领会教材的意图,把握乘法的本质。我们看到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游乐园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加法知识的基础,去理解乘法的意义,那么如何突出几个几个的教学呢?在新授课部分,有两层是值得关
注的,第一层是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几个的表象,课堂上在解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的时候,学生说出了加法算式,我在黑板上书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老师写的对吗?应该写几个3呀?为什么是5个3呢,我再多写一个3行吗?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让学生发现每架小飞机里有3人,有这样的5架小飞机,所以是5个3相加,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第二层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几个几个的意义,把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的算式放在一起进行观察,他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找到了共性的问题,进一步的体会了为什么是相同的加数呢?也就是说加数为什么都相同呢?接下来组织学生展开联想,如果是5节车厢是几个6呢?该怎样列式?6节车厢呢?7节车厢呢?启发学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学生很快的发现了,有几节车厢就有几个6,进一步的去理解几个几,另一方面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用几个几表示。本节课充分尊重教材,又适当的进行了延展,如增加几节小火车,通过这样的设计对几个几个有更逐步的深入的认识,从而把握住乘法的本质,为引出乘法做好铺垫和准备。
第二是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乘法知识学习的需要。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愿望、如何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用乘法算式更简便呢?在学生通过观察小火车图时,经过思考列出了这样的算
式即4个6连加,在这个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提出问题,如果再增加一节车厢是几个6呢?再增加一节呢?如果是100节车厢呢?这个算式该怎样列?在第一次试讲时,这个环节我只是让学生去想象100个6写起来会很长很长,试讲之后在议课的过程中大家觉得这样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引入乘法的必要性,所以在第二次试讲时是这样设计的“如果是100节车厢呢?这个算式该怎样列?在你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在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这样的算式写起来好长好长,非常麻烦,通过这样一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引入乘法的必要性,特别是学生通过这个活动直观的感知、体会加数相同的加法,一个一个的写真的是太麻烦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就会想100个6相加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呢?那么对乘法本质的揭示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中,这样的活动制造了认知冲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感到那样写太麻烦了,就产生了一种需求,需要新的运算表示方法,那么这时候乘法算式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
第三是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思考。我们都知道2011版的课标中指出,通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当中该怎样落实呢?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推理的能力呢?在这节课
中,当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后,我就对学生说看到这个算式你想问点什么吗?提出什么问题吗?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了学生这样一个空间,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只有在学生求知欲望强的时候,他的思维才能更加积极,那么老师善于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开始,实践证明当质疑的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就强,他们就会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就会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觉得启发学生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是很好的方法。那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是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发现、一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比如算乘法算式中7是从哪儿来的呀,加法算式中也没有7呀?100个6,写起来太麻烦了,能不能变得简单一些啊?我也做思考状和学生一起思考,此时的学生也积极的动脑、主动的探索发现,在这样一种对话、交流中逐步的抽象、概括出了数学模型——乘法,用乘法这样的算式表达更简练,在这个当中也体现了让学生从头到尾的、一直的、持续的思考问题。
第四是精心设计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如闯关游戏的设计,让学生特别有期待感,从
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使枯燥的数学练习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找朋友的练习环节,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非常好。
总之,本堂课的教学在自身实践和领导与同事们的共同探讨中,不断的改进,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不足,在信任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应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深思,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感想,会后愿意与各位老师继续探讨交流。谢谢大家!
同时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处理的不是很好。
数学教学语言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处理如果做得不好,学生会觉得很突兀,不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专注力。恰当的衔接语言应当可以使上一环节和下一环节之间可以自然地进行过渡,从而达到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的要求。衔接语言的处理方面,今后我应多加注意,多看一些相关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当多注意衔接语言的使用,逐渐积累经验。
2、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聪明,可能从各种渠道知道了乘法,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我没有灵活的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出想法。应该灵活的顺学而导,在“导”上下功夫。所以今后我应该在备课时就精心的备学生,精心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各种情况,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
《乘法的初步认识》反思稿
八五七农场学校 桑立波
各位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将对《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进行课后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乘法的起始课,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对学生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以及多位数的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前调查实际来看,对于乘法,学生听说多,但真正理解少,没有达到真正建构。从低段儿童的认识特点来看,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弱,这给学生学习理解乘法的意义造成困难。因此,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动手操作中,直观感悟,对比体验,逐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实现知识的自主建构。我们知道乘法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几个几个和的问题,那么教材围绕着乘法的本质,突显了对几个几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第一是领会教材的意图,把握乘法的本质。我们看到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的游乐园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对加法知识的基础,去理解乘法的意义,那么如何突出几个几个的教学呢?在新授课部分,有两层是值得关
注的,第一层是首先帮助学生建立几个几个的表象,课堂上在解决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的时候,学生说出了加法算式,我在黑板上书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老师写的对吗?应该写几个3呀?为什么是5个3呢,我再多写一个3行吗?在这一连串的问题中让学生发现每架小飞机里有3人,有这样的5架小飞机,所以是5个3相加,初步认识了几个几。第二层是让学生充分理解几个几个的意义,把小飞机、小火车、过山车的算式放在一起进行观察,他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找到了共性的问题,进一步的体会了为什么是相同的加数呢?也就是说加数为什么都相同呢?接下来组织学生展开联想,如果是5节车厢是几个6呢?该怎样列式?6节车厢呢?7节车厢呢?启发学生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学生很快的发现了,有几节车厢就有几个6,进一步的去理解几个几,另一方面在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只有加数相同的加法,才能用几个几表示。本节课充分尊重教材,又适当的进行了延展,如增加几节小火车,通过这样的设计对几个几个有更逐步的深入的认识,从而把握住乘法的本质,为引出乘法做好铺垫和准备。
第二是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乘法知识学习的需要。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该如何激发学生对乘法学习的愿望、如何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用乘法算式更简便呢?在学生通过观察小火车图时,经过思考列出了这样的算
式即4个6连加,在这个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提出问题,如果再增加一节车厢是几个6呢?再增加一节呢?如果是100节车厢呢?这个算式该怎样列?在第一次试讲时,这个环节我只是让学生去想象100个6写起来会很长很长,试讲之后在议课的过程中大家觉得这样不能够充分的体现出引入乘法的必要性,所以在第二次试讲时是这样设计的“如果是100节车厢呢?这个算式该怎样列?在你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在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到这样的算式写起来好长好长,非常麻烦,通过这样一种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会引入乘法的必要性,特别是学生通过这个活动直观的感知、体会加数相同的加法,一个一个的写真的是太麻烦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就会想100个6相加有没有更简便的写法呢?那么对乘法本质的揭示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是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中,这样的活动制造了认知冲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感到那样写太麻烦了,就产生了一种需求,需要新的运算表示方法,那么这时候乘法算式的出现就显得水到渠成。
第三是鼓励学生提问,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思考。我们都知道2011版的课标中指出,通过数学教学要使学生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当中该怎样落实呢?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抽象、概括、推理的能力呢?在这节课
中,当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后,我就对学生说看到这个算式你想问点什么吗?提出什么问题吗?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了学生这样一个空间,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思考。让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只有在学生求知欲望强的时候,他的思维才能更加积极,那么老师善于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开始,实践证明当质疑的状态下,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就强,他们就会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就会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的见解。我觉得启发学生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是很好的方法。那么,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是和学生一起思考、一起发现、一起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比如算乘法算式中7是从哪儿来的呀,加法算式中也没有7呀?100个6,写起来太麻烦了,能不能变得简单一些啊?我也做思考状和学生一起思考,此时的学生也积极的动脑、主动的探索发现,在这样一种对话、交流中逐步的抽象、概括出了数学模型——乘法,用乘法这样的算式表达更简练,在这个当中也体现了让学生从头到尾的、一直的、持续的思考问题。
第四是精心设计练习,避免了集中练习对学生造成的疲劳感。本节课的练习设计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低年级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练习,如闯关游戏的设计,让学生特别有期待感,从
而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使枯燥的数学练习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找朋友的练习环节,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的情绪饱满,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地位,学习效果非常好。
总之,本堂课的教学在自身实践和领导与同事们的共同探讨中,不断的改进,但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发现了一些不足,在信任学生方面做得不够,应该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讲的,让学生自己去讲。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深思,以上只是我个人对本节课的感想,会后愿意与各位老师继续探讨交流。谢谢大家!
同时本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处理的不是很好。
数学教学语言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语言处理如果做得不好,学生会觉得很突兀,不利于提高学生上课的专注力。恰当的衔接语言应当可以使上一环节和下一环节之间可以自然地进行过渡,从而达到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的要求。衔接语言的处理方面,今后我应多加注意,多看一些相关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当多注意衔接语言的使用,逐渐积累经验。
2、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学生就说出了用乘法解决问题。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聪明,可能从各种渠道知道了乘法,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乘法的意义还不是真正理解。我没有灵活的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说出想法。应该灵活的顺学而导,在“导”上下功夫。所以今后我应该在备课时就精心的备学生,精心预测课堂上学生的各种情况,灵活处理课堂上的生成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