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全部毁掉,才能重新开始

大鱼

来自武志红

00:00 05:13

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纠结于生命的无意义,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我想要的。

对于“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渴望,驱使我做了非常多、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尝试。

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我已经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生命给我的回报是超出我所想象的丰厚。

在此,把我的经验分享给你,祝你也能成为你自己。

首先,有四个常见的误区。

Chapter  1

很多人对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理解是:

在这个世界的某一端,存在着一件独属于他的事情在等着他。

所以,他只需要不断地在外部世界去寻找,并直至找到这个答案就可以了。

Chapter  2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或者不愿面对自己的真实动机:

他之所以口口声声宣称,要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实只是对于他当下生活的逃避。

Chapter  3

他们认为,只要找到那个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万事大吉了。

他们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幻觉:

只要找到了这件事 ——

他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他就能拥有热情,

就能不再懒惰、不再晚起、不再拖延。

Chapter  4

很多人在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一件事时,他们往往会盘算:

这件事是否辛苦?

是否能让他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能带给他怎样的收益?

之后,再“决定”自己要不要喜欢这件事。

这四个误区的影响深远。

不过,有一个更重要更关键的东西需要摸清:

你为什么会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你有没有发现,不同的人对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件事,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你听过很多人抱怨:我现在做的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

但是 ——

有些人会因为所做的事不喜欢,就产生强烈的抗拒,并天天盘算着辞职;

有些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自己并不喜欢,但他对此麻木、得过且过;

有些人根本就不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些人做着他一开始不喜欢的工作,后来却逐渐喜欢上了;

还有些人,一直渴望做某件事情,但真有机会了,反而没多久就索然无味了。

你可能认为:这辈子,如果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枉活一生。

所以,当你在没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你就会很痛苦。

而你父亲可能对你说:狗屁!什么“做想做的事”?能赚钱才是王道!你不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做你想做的事?信不信会饿死你?

重点不在于:

你和你父亲的观点,谁是正确的。

而是:

为什么你会因为“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万分痛苦,但你的父亲却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呢?

你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这很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人和人是不同的。

没错,你可能也早就知道了“人和人是不同”的。

你觉得我给你的这个答案,没有丝毫出彩之处。

但“人和人是不同的”这句话背后的内涵是:

你和别人不一样,

所以,

别人的经验于你而言,

没有意义。

你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你只应该做你自己。

别人的成功、喜好、评判标准等等,都和你没有丝毫的关系。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你而言,“了解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想在一个小城市里过安逸的生活,那么,当听从鸡汤和他人的劝慰、在大城市打拼时,你是很痛苦的。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是一个很容易记仇的人,那么,当你强迫自己宽容别人时,你一定会不舒服。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是喜欢安静地画画,那当你拼命赚钱时,这又能给你带来多少发自内心的快乐呢?

但问题是:

你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被周围的人和社会洗脑了。

他们告诉你 ——

“你要努力!”

“你有钱了就会快乐了”

“你能出国的话,别人都会羡慕你”

......

你相信了“别人”所说的这些,

并认为你就“应该”去追求这些东西,

你也“以为”你得到这些的话你就能快乐了。

因为,别人都在追求这些东西,

所以,你也应该去追求这些。

但事实上,你和别人不一样。

你只是从始至终都在被周围的人“压迫”和“忽悠”,被他们的语言和暗示蛊惑。

你害怕被大家抛弃,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开始追求那些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去追求”的东西。

你以为当你考上好大学之后你会很开心,但是你没有。

你以为当你嫁给一个多金温柔的好老公时你会开心,但你反而感觉很空虚。

你以为当你赢得很多人的关注和认可时你就会满足,但这种满足却好像永远无法被填满。

Yes,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就像你看重“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快乐,而你父亲看重的是“赚到很多金钱”的世俗意义一样:

你们只是各自看重的东西不同。这无所谓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的选择更好或更坏。

这只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和喜好。

仅此而已。

但问题在于:

所有人都在试图,令别人变得和他自己一样。

你父亲看重金钱的世俗意义,他就想让你努力赚钱。

老师看重学习的意义,他就想让你努力学习。

也许等你为人父母时,你也会给你的孩子说:学画画多好啊,妈妈给你报个班吧!

但是

赚了钱会开心的,是你父亲,

学习好了会开心的,是老师,

画画学好了会开心的,是你。

这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性被阉割和压制的过程。

如果我们没有在“做自己”,那么 ——

无论别人眼中的你多么成功、多么优秀

—— 你都会感觉到很不舒服。

几乎所有人从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家长、老师等人压制和操控着。

他们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所以,他们只会从大人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威吓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剥夺孩子自由选择和自由表达的权利。

所以,几乎从一出生到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在“做自己”。

父母和外界环境的压制剥夺了我们“自由探索”的机会。

Q : 一个能够“做自己”的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A : 他从小有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或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觉醒”。

他基于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这逐渐成为他的兴趣。

对兴趣的探索越来越深入,这就内化为了他的理想或目标。

因为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所以,他会孜孜不倦的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广度,钻研这个世界的深度。

他会充分的信任自己的感觉。

最终,他将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激情、创造力的人。

绕回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那四个误区。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在外部世界像找寻宝藏似的发掘的过程,而是一种对于自身天性的发展。

假如你抱着一种“寻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态度去寻找的话,那么,往往你是无法得到结果的。

因为,答案并不在外部的世界,不在于一个工作、一次旅游、一次辞职。

真正的答案在你心中。

并且,你是否喜欢一件事情,往往也都是由“非理性因素”决定的。

你认为:

做这件事情很有前途

选择了这个职业会让你活得很光鲜

然后,就想把它设立为自己的终生目标,然后逼迫自己去为此奋斗。

这是不可能的。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不会过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但有些人就一定得在“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时才能开心。

如果你开始看了这篇文章,并且还看到了现在,那么,你很可能是属于后者。

这也就意味着 ——

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你的内心是不会停歇下来的。

你骗不了你自己。

你也没办法用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好的理由”说服自己。

“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

这很可能意味着 ——

这是你对自己发出的一个信号。

因为你常年被压制,永远都在被他人的要求与期待牵着走;

所有的生活,都是被动参与,而非你主动创造。

并且,你还在日复一日地追求别人洗脑给你的“金钱、好工作、好老公、买车、买房”等这些对于你的「真我」而言无聊透顶的东西。

你的内心一直在试图提醒你: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但是你呢?你在做什么?

你从来没胆量从这些、你已经习惯了的生活中,逃离出来。

你害怕别人看不起你。

你害怕自己一旦去追寻内心想要的,就会流落街头。

你害怕自己会失去现在你所拥有的。

你害怕父母会严厉地阻止你并对你生气。

......

你可能在想:

一边做着一份不喜欢但是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一边慢慢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

先攒着钱,等钱赚够了,就去尝试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为了不让父母伤心,找寻一个又一个折中的办法。

NO!

这些是不可能的。

你会发现:

在做那些你不喜欢的工作时,无聊的琐碎会吞没你,令你根本没时间去探索自己。

你的钱永远攒不够,或者钱攒够了、你也不敢去迈出那一步。

折中的办法并没有用,你还是处于父母的掌控之中。

令你活得不自在的,根本不是这些外在生活对你的压迫,而是你的恐惧。

只要恐惧存在一天,它就会压迫你。

当你害怕失去由那个“外在的你”所建筑的一切,

你就会不敢释放“内在的你”。

而这是任何「折中」办法都不能解决的。

因为,“外在的你”和“内在的你”本不兼容。

如果二者兼容度高的话,你也不会想去寻找“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有一句台词:

自我成长就和手淫一样,仅是自我安慰。

只有全部毁掉,才能重新开始。

你要明白,你现在所有的思维模式,都是由于外在的环境和他人塑造的。

所以,你在探索世界、看待问题时,总会不由自主的以那种功利性的思维去衡量。

如果你还是“环境塑造”的那个「外在你」,无论你怎样尝试和寻找,你都不可能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就像:你喜欢一个精神世界能和你相通的男人,但由于经济原因嫁给了一个多金的男人,最后你一定会忍不住和这个男人离婚。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有前途还是没前途

能赚钱还是不能赚钱

这些对于你而言,根本不重要。

你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

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 ——“怎样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也许,比起紧抓着从外界寻来的念头,静下心来逐渐「成为你自己」会更重要一些。

重要的不在于: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所喜欢的。

最根本的在于:你的心态。

当你感觉“你不是在做自己”时,即便你做着一件你以往很喜欢的事,你还是会烦躁不安。你无法安然的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当你在“做你自己”时,也就无所谓什么事情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了。

因为,这一切都是你主动的选择。

那么我们要如何逐渐的「成为自己」呢?

通常来讲,有两个步骤:

Step 1: 修通阻碍

Step 2: 自由探索

这两个步骤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这意味着,你要开始将那些所有阻碍你“做自己”的东西都清除掉。

我们可以假设在你的精神层面存在着两个你,一个是你的「真我」,一个是你的「社会我」。(当然事实上这种假设是不存在,也不严谨的,“真我”这种说法也可能将你带入一定的误区,令你认为“真我”就和那个外在的你喜欢做的事情一样,只要去寻找到它就可以了。但绝对不是这样,这个比喻只是为了方便你去理解。)

你的「社会我」往往为了生存或者旧有的观念,做出了很多的违背你本心的事情,比如:

你为了未来的生活而选择了一份高收益的金融工作,但实际上,你想成为一名作家。

你很想辞职好好的休息一段时间,但你怕自己辞了职就很难再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了。

这二者的冲突,往往令我们痛苦不堪。

修通阻碍就意味着,你要解决这两者的冲突。

即,你的「社会我」和「真我」开始整合,并且,是前者为后者服务。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作家,在一边工作的同时,一边在业余时间去写作会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如果你想辞职休养,那么等你做清楚了预算,攒够了钱之后再辞职会更为妥帖。

听起来,这和前文所说的“由于恐惧而不敢去做决定”矛盾了。

事实上,这完全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你“因为不敢冒险,所以不敢辞职,而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写作”;

这和你“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写作”,

虽然从表面看,做法都是一样的,但对你而言,却有本质的不同。

这两者的区别,其实你心里清楚得宛如明镜。

你很清楚,你做出一个决定,是因为“对某些束缚的恐惧”,还是“在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做出的最好选择”。

不过,由于很多人并没有幸运到像例子中那个“从事金融行业还有一个自己的兴趣是写作的人”一样,他们往往连一个真正的兴趣都没有。

所以,你需要“自由探索”。

去完成你在童年时未能完成的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你对未知的好奇。

归根结底,你要做的事情是:

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做出尝试,探索世界。

是的,听起来都是很虚的词。

但是,你有试着在一张纸上记录你的想法和行为,试着分析这是你的「社会我」还是「真我」吗?

没有人知道,你做出一个选择是“主动地追求”还是“被动的逃避”。

我们不清楚,你在有些时候所谓的“顿悟”是真的想通了、还是只是在自我欺骗。

谁能够了解,你做出了一个决定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

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

我又能为你做什么呢?

—— 不过是告诉你:

这一切都要你自己为了你自己去做,

而已。

大鱼

来自武志红

00:00 05:13

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纠结于生命的无意义,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我想要的。

对于“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渴望,驱使我做了非常多、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尝试。

经过这么多年的尝试,我已经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生命给我的回报是超出我所想象的丰厚。

在此,把我的经验分享给你,祝你也能成为你自己。

首先,有四个常见的误区。

Chapter  1

很多人对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理解是:

在这个世界的某一端,存在着一件独属于他的事情在等着他。

所以,他只需要不断地在外部世界去寻找,并直至找到这个答案就可以了。

Chapter  2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意识不到、或者不愿面对自己的真实动机:

他之所以口口声声宣称,要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实只是对于他当下生活的逃避。

Chapter  3

他们认为,只要找到那个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万事大吉了。

他们往往会产生这样一种幻觉:

只要找到了这件事 ——

他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他就能拥有热情,

就能不再懒惰、不再晚起、不再拖延。

Chapter  4

很多人在考虑自己是不是喜欢一件事时,他们往往会盘算:

这件事是否辛苦?

是否能让他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能带给他怎样的收益?

之后,再“决定”自己要不要喜欢这件事。

这四个误区的影响深远。

不过,有一个更重要更关键的东西需要摸清:

你为什么会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你有没有发现,不同的人对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这件事,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你听过很多人抱怨:我现在做的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不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

但是 ——

有些人会因为所做的事不喜欢,就产生强烈的抗拒,并天天盘算着辞职;

有些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自己并不喜欢,但他对此麻木、得过且过;

有些人根本就不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些人做着他一开始不喜欢的工作,后来却逐渐喜欢上了;

还有些人,一直渴望做某件事情,但真有机会了,反而没多久就索然无味了。

你可能认为:这辈子,如果不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枉活一生。

所以,当你在没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你就会很痛苦。

而你父亲可能对你说:狗屁!什么“做想做的事”?能赚钱才是王道!你不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做你想做的事?信不信会饿死你?

重点不在于:

你和你父亲的观点,谁是正确的。

而是:

为什么你会因为“无法做自己想做的事”万分痛苦,但你的父亲却根本不会在意这些呢?

你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这很重要。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人和人是不同的。

没错,你可能也早就知道了“人和人是不同”的。

你觉得我给你的这个答案,没有丝毫出彩之处。

但“人和人是不同的”这句话背后的内涵是:

你和别人不一样,

所以,

别人的经验于你而言,

没有意义。

你和别人不一样,所以你只应该做你自己。

别人的成功、喜好、评判标准等等,都和你没有丝毫的关系。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你而言,“了解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想在一个小城市里过安逸的生活,那么,当听从鸡汤和他人的劝慰、在大城市打拼时,你是很痛苦的。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是一个很容易记仇的人,那么,当你强迫自己宽容别人时,你一定会不舒服。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是喜欢安静地画画,那当你拼命赚钱时,这又能给你带来多少发自内心的快乐呢?

但问题是:

你从一生下来,就开始被周围的人和社会洗脑了。

他们告诉你 ——

“你要努力!”

“你有钱了就会快乐了”

“你能出国的话,别人都会羡慕你”

......

你相信了“别人”所说的这些,

并认为你就“应该”去追求这些东西,

你也“以为”你得到这些的话你就能快乐了。

因为,别人都在追求这些东西,

所以,你也应该去追求这些。

但事实上,你和别人不一样。

你只是从始至终都在被周围的人“压迫”和“忽悠”,被他们的语言和暗示蛊惑。

你害怕被大家抛弃,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开始追求那些别人告诉你“你应该去追求”的东西。

你以为当你考上好大学之后你会很开心,但是你没有。

你以为当你嫁给一个多金温柔的好老公时你会开心,但你反而感觉很空虚。

你以为当你赢得很多人的关注和认可时你就会满足,但这种满足却好像永远无法被填满。

Yes,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就像你看重“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快乐,而你父亲看重的是“赚到很多金钱”的世俗意义一样:

你们只是各自看重的东西不同。这无所谓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的选择更好或更坏。

这只是每个人不同的选择和喜好。

仅此而已。

但问题在于:

所有人都在试图,令别人变得和他自己一样。

你父亲看重金钱的世俗意义,他就想让你努力赚钱。

老师看重学习的意义,他就想让你努力学习。

也许等你为人父母时,你也会给你的孩子说:学画画多好啊,妈妈给你报个班吧!

但是

赚了钱会开心的,是你父亲,

学习好了会开心的,是老师,

画画学好了会开心的,是你。

这就是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性被阉割和压制的过程。

如果我们没有在“做自己”,那么 ——

无论别人眼中的你多么成功、多么优秀

—— 你都会感觉到很不舒服。

几乎所有人从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家长、老师等人压制和操控着。

他们无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所以,他们只会从大人的角度出发,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威吓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剥夺孩子自由选择和自由表达的权利。

所以,几乎从一出生到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在“做自己”。

父母和外界环境的压制剥夺了我们“自由探索”的机会。

Q : 一个能够“做自己”的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

A : 他从小有一个自由的成长环境,或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觉醒”。

他基于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这个世界。

在探索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他喜欢做的事情,这逐渐成为他的兴趣。

对兴趣的探索越来越深入,这就内化为了他的理想或目标。

因为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所以,他会孜孜不倦的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广度,钻研这个世界的深度。

他会充分的信任自己的感觉。

最终,他将成为一个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激情、创造力的人。

绕回我们在一开始提到的那四个误区。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个在外部世界像找寻宝藏似的发掘的过程,而是一种对于自身天性的发展。

假如你抱着一种“寻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态度去寻找的话,那么,往往你是无法得到结果的。

因为,答案并不在外部的世界,不在于一个工作、一次旅游、一次辞职。

真正的答案在你心中。

并且,你是否喜欢一件事情,往往也都是由“非理性因素”决定的。

你认为:

做这件事情很有前途

选择了这个职业会让你活得很光鲜

然后,就想把它设立为自己的终生目标,然后逼迫自己去为此奋斗。

这是不可能的。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有些人不会过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但有些人就一定得在“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时才能开心。

如果你开始看了这篇文章,并且还看到了现在,那么,你很可能是属于后者。

这也就意味着 ——

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你的内心是不会停歇下来的。

你骗不了你自己。

你也没办法用一个“在别人看来很好的理由”说服自己。

“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对于你而言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

这很可能意味着 ——

这是你对自己发出的一个信号。

因为你常年被压制,永远都在被他人的要求与期待牵着走;

所有的生活,都是被动参与,而非你主动创造。

并且,你还在日复一日地追求别人洗脑给你的“金钱、好工作、好老公、买车、买房”等这些对于你的「真我」而言无聊透顶的东西。

你的内心一直在试图提醒你:

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但是你呢?你在做什么?

你从来没胆量从这些、你已经习惯了的生活中,逃离出来。

你害怕别人看不起你。

你害怕自己一旦去追寻内心想要的,就会流落街头。

你害怕自己会失去现在你所拥有的。

你害怕父母会严厉地阻止你并对你生气。

......

你可能在想:

一边做着一份不喜欢但是能养活自己的工作,一边慢慢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

先攒着钱,等钱赚够了,就去尝试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为了不让父母伤心,找寻一个又一个折中的办法。

NO!

这些是不可能的。

你会发现:

在做那些你不喜欢的工作时,无聊的琐碎会吞没你,令你根本没时间去探索自己。

你的钱永远攒不够,或者钱攒够了、你也不敢去迈出那一步。

折中的办法并没有用,你还是处于父母的掌控之中。

令你活得不自在的,根本不是这些外在生活对你的压迫,而是你的恐惧。

只要恐惧存在一天,它就会压迫你。

当你害怕失去由那个“外在的你”所建筑的一切,

你就会不敢释放“内在的你”。

而这是任何「折中」办法都不能解决的。

因为,“外在的你”和“内在的你”本不兼容。

如果二者兼容度高的话,你也不会想去寻找“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电影《搏击俱乐部》中有一句台词:

自我成长就和手淫一样,仅是自我安慰。

只有全部毁掉,才能重新开始。

你要明白,你现在所有的思维模式,都是由于外在的环境和他人塑造的。

所以,你在探索世界、看待问题时,总会不由自主的以那种功利性的思维去衡量。

如果你还是“环境塑造”的那个「外在你」,无论你怎样尝试和寻找,你都不可能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就像:你喜欢一个精神世界能和你相通的男人,但由于经济原因嫁给了一个多金的男人,最后你一定会忍不住和这个男人离婚。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有前途还是没前途

能赚钱还是不能赚钱

这些对于你而言,根本不重要。

你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

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 ——“怎样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也许,比起紧抓着从外界寻来的念头,静下心来逐渐「成为你自己」会更重要一些。

重要的不在于: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所喜欢的。

最根本的在于:你的心态。

当你感觉“你不是在做自己”时,即便你做着一件你以往很喜欢的事,你还是会烦躁不安。你无法安然的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当你在“做你自己”时,也就无所谓什么事情是你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了。

因为,这一切都是你主动的选择。

那么我们要如何逐渐的「成为自己」呢?

通常来讲,有两个步骤:

Step 1: 修通阻碍

Step 2: 自由探索

这两个步骤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这意味着,你要开始将那些所有阻碍你“做自己”的东西都清除掉。

我们可以假设在你的精神层面存在着两个你,一个是你的「真我」,一个是你的「社会我」。(当然事实上这种假设是不存在,也不严谨的,“真我”这种说法也可能将你带入一定的误区,令你认为“真我”就和那个外在的你喜欢做的事情一样,只要去寻找到它就可以了。但绝对不是这样,这个比喻只是为了方便你去理解。)

你的「社会我」往往为了生存或者旧有的观念,做出了很多的违背你本心的事情,比如:

你为了未来的生活而选择了一份高收益的金融工作,但实际上,你想成为一名作家。

你很想辞职好好的休息一段时间,但你怕自己辞了职就很难再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了。

这二者的冲突,往往令我们痛苦不堪。

修通阻碍就意味着,你要解决这两者的冲突。

即,你的「社会我」和「真我」开始整合,并且,是前者为后者服务。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作家,在一边工作的同时,一边在业余时间去写作会是更为理性的选择;

如果你想辞职休养,那么等你做清楚了预算,攒够了钱之后再辞职会更为妥帖。

听起来,这和前文所说的“由于恐惧而不敢去做决定”矛盾了。

事实上,这完全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

你“因为不敢冒险,所以不敢辞职,而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写作”;

这和你“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一边工作一边写作”,

虽然从表面看,做法都是一样的,但对你而言,却有本质的不同。

这两者的区别,其实你心里清楚得宛如明镜。

你很清楚,你做出一个决定,是因为“对某些束缚的恐惧”,还是“在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之后做出的最好选择”。

不过,由于很多人并没有幸运到像例子中那个“从事金融行业还有一个自己的兴趣是写作的人”一样,他们往往连一个真正的兴趣都没有。

所以,你需要“自由探索”。

去完成你在童年时未能完成的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和你对未知的好奇。

归根结底,你要做的事情是:

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做出尝试,探索世界。

是的,听起来都是很虚的词。

但是,你有试着在一张纸上记录你的想法和行为,试着分析这是你的「社会我」还是「真我」吗?

没有人知道,你做出一个选择是“主动地追求”还是“被动的逃避”。

我们不清楚,你在有些时候所谓的“顿悟”是真的想通了、还是只是在自我欺骗。

谁能够了解,你做出了一个决定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

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

我又能为你做什么呢?

—— 不过是告诉你:

这一切都要你自己为了你自己去做,

而已。


相关文章

  • 父母如何毁掉自己孩子的七大绝招!
  • 父母如何毁掉自己孩子的七大绝招! (2010-07-16 00:02:33) 转载 标签: 教育 分类:心理学和心理辅导 我受当地一位领导的特别委托,希望我对他下属迷茫的子女教育问题辅导一下.这位领导的确很够人情味.因此昨天用了一下午,对两 ...查看


  • 假如我是罗切斯特
  • 假如我是罗切斯特- -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认真的读<简·爱>,一部经久不败的经典作品.我想很多人都会被简爱的勇气.理性.独立和倔强所深深的感染,也会为她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所深深感动.作为一部女性主义作品,它成功地塑造了英 ...查看


  • 禁毒手抄报资料:可怕的毒品
  • 毒品,真是太可怕了,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甚至毁掉一个家庭啊! 这是我看了<纸飞机>这部影片后的一个深刻体会. 影片中,一位普通妇女被人蒙骗吸上了所谓的"头痛药"(其实是毒品),并且上了瘾.等她知道这不是头痛药, ...查看


  •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 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1.什么样的夫妻最幸福一句话,知道自已幸福的夫妻最幸福--身在福中而知福.最大的不幸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在别人看来再大的幸福他都看不见,因为他不知福,也就永远不幸福,至少不是最幸福:而最大的幸福是身在福中 ...查看


  • 邰亚臣 还孩子们旷野上的青春
  • 2012/04/19 00:00:00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1 /4张) ■一位校长个性而诗意的演讲录在网上被点爆,而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大胆教育实践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去寻找那些能够让孩子激动的东西,要让孩子们自然地长大 ...查看


  •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 (豆瓣)
  • 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 原作名: Comment j'ai raté ma vie 作者: [法] 贝尔当·桑帝尼 文 / [法] 贝尔当·哥地尼 图 译者: 武娟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1-1 页数: 37 定价 ...查看


  • 哈佛教授:求圆满不求完美
  • 一个曾有失败婚姻的哈佛教授:离婚教我的事 哈佛商学院教授霍华.史蒂文生(Howard Stevenson),<富比世>誉为「创业家之狮」,他发现幸福不在于统统拿A,求圆满不求完美,最快乐.很多成功的人并不幸福.但为何会如此,却很 ...查看


  • 红十字会副会长:郭美美事件三天毁掉红会一百年20111105
  • 红十字会副会长:郭美美事件三天毁掉红会一百年 2011年11月15日00:34 中国经济周刊 专访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赵白鸽: 让红十字会在骂声中变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妍︱北京报道 "她会出席吗?发言时会说郭 ...查看


  • 给自己的一句暖心话语
  • 给自己的一句暖心话语 1. 总有一天,你能体会到:大多数的梦想都不是用来实现的,而只是挂在遥远上空的一个湿漉漉的月亮.它只负责在黑暗中给你隐隐的光亮,并告诉你路在前方.它也会伴随着我们对未来的迷茫和选择而有阴晴圆缺的变化.所以,顺着光亮,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