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语文二年级试题及答案

龙岗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臵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一组是 (3分)

A.戏谑(xuâ) 金瓯(qū) 翡(fěi)翠 夙(sù)昔

B.遒(qiú)劲 发酵(jiào) 聒(guō)噪 蜚(fēi)声

C.遏(â)制 浮藻(zǎo) 长篙(gāo) 溯(shuî)源

D.虔(qián)诚 慰藉(jí) 深邃(suì) 镶嵌(qi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长歌当哭,大地同悲。2009年10月31日,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称的钱学森在北京逝世。连日来,社会各界群众通过各种形

式,纷纷表达对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泰斗的沉痛哀思。

B.探索者在茕茕孑立,艰难地攀登一座座文化高峰的时候,他是寂寞的;

在率先到达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又是幸福的。

C.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

不能成就大业。

D.张艺谋新片《三枪拍案惊奇》经过长期宣传后,终于上映了。很多观众看后表示,“喜剧效果出来了,但惊悚部分却差强人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

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B.武广客运专线开通在即,大部分航空公司下调了广州往长沙、武汉方向

的机票价格,广州到武汉的最低机票价格只需要190元左右。

C.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

而在于是否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D.为民族情绪提供制度化的宣泄渠道,意味着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保证

政府自身能够及时回应公民维护民族自尊心的诉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靠山”又称“龙脉”

②“靠山”这个词来源于风水

③中国有个俗语叫“靠山”

④成语“来龙去脉”也来源于此

⑤说一个人根基牢固,就说这个人有“靠山”

A.②①④③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②①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秦士录

宋 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

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

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游:交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7.下列省略句括弧中所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弼)折仆地

B.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王)通

C.徒欲驰骋文墨,(两书生)儿抚一世豪杰

D.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弼)立勋万里外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9.断句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4分)

弼 死 未 二 十 年 天 下 大 乱 中 原 数 千 里 人 影 殆 绝

玄 鸟 来 降 失 家 竞 栖 林 木 间 使 弼 在 必 当 有 以 自 见 惜 哉 弼 鬼 不 灵 则 已 若 有 灵 吾 知 其 怒 发 上 冲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①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

光。

注:①不一定指秦朝或秦国的战士,可以看成借指中原汉人战士。

②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

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第一句意思为:乌孙使臣朝罢带着礼物(玉帛)西归,而频

频回望帝京长安。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辞帝乡②,乌孙归去不称王。

(1)这两首唐诗《塞下曲》在选材上独辟蹊径,表现了不同寻常的思想内

容,许浑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常建在诗中赞颂了什么?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4分)

浑 。

建 。

(2)两首诗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各有鲜明的特色。常建的《塞下曲》在开

头两句叙史实作铺垫,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遣字新颖,意思凝练。请你说一说许浑的诗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

(2)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

《离骚》)

(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庄子《逍

遥游》)

(4)桃李罗堂前。 , 。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归

园田居》)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

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3.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

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定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14.“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15.“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附耳细说

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

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惟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有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了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得我们快速向前。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者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语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和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霪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有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学林出版社)

16.文章开篇引述韩国古书上的小故事,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4分)

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附耳细说”的理解。(5分)

18.文章最后说:“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有心。

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请结合本文,谈谈这一段文字对你的启发。(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侠者梁羽生

梁羽生出身书香门第,岭南大学国际经济专业毕业后,在香港《大公报》编辑《新晚报》文学副刊。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双方相约在澳门擂台比武,以决雌雄。比武经报刊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新晚报》总编罗孚触动灵机,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由此开山,梁大侠初露头角,而他的原名——陈文统倒逐渐被人淡忘。

此后梁羽生一发而不可收。梁羽生写完《龙虎斗京华》,金庸也写起《书剑恩仇录》。两人写了10年后,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均名声大振。1966年,罗孚在《海光文艺》创刊号上推出笔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执笔者即梁羽生本人。该文说:“近十年来港台东南亚各地武侠小说大兴,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梁羽生对情节的安排,远不及金庸之变化多样。金庸小说情节往往出人意料。”他自认在诗词运用、史实把握上胜金庸一筹。他指出金庸最闹笑话的是《射雕英雄传》让“宋代才女唱元曲”,黄蓉与“渔樵耕读”对唱的《山坡羊》是元代张养浩的。罗孚随后动员金庸写文章回应。金庸有些息事宁人地说,自己写武侠小说,是“武侠只是一种娱乐”的态度,而梁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缺陷,“作者不必故意迁就某种思想和政策”。

梁羽生以“名士”自况。传统意义上的名士,以学养承担思想教化的责任。1966年,文革波及香港,他走出“江湖”,关注时局,改写时评,一时挥斥方遒,成为“革命群众”的坚定支持者。动乱岁月过后,梁羽生“大隐隐于市”。1978年,邓小平在广州接见他,他仍穿一套旧西装,皮鞋烂了鞋尖。陪同人员问:“您老就这样去见小平同志吗?”他才如梦方醒。“竹林七贤”披发跣足是古时的隐,现代的隐无出乎梁羽生了。1979年,华罗庚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讲学碰见梁羽生,两人一见如故。华罗庚刚看完《云海玉弓缘》,“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的著名论点,就是这时当面告诉梁羽生的。

梁羽生一生所爱有三:武侠小说,古典诗词,棋。象棋、围棋皆好,有国手之誉。1957年,他与娇妻到北京旅游。一时技痒,独自到北京棋院,结果棋逢敌手,忘了回去,害新婚妻子彻夜独守旅店。

梁羽生享年85岁,35部武侠小说名世,散文随笔数本,棋艺为乐且出经典棋评。功成名就,不枉此生。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2月5日,有改动)

19.本文写了梁羽生的不少趣事,请列举。写这些趣事有什么作用?(4分)

20.同为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和金庸在哪些方面有不同?(5分)

2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梁羽生的“侠者”形象的?(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8分。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核心内容(不超过12字)(3分)

意大利威尼斯市本周将通过在该市运河底下兴建地铁的计划,以免居民逐渐外移。威尼斯市政府计划修建8公里长的地铁,地铁连接机场、慕拉岛及圣马可广场东边的旧船坞。地铁兴建工程将在明年年中展开,预定3年内完工。这条铁路将建在运河之下约18米,设7个站,全程行车时间约14分钟。为减少震动,车轮将为橡胶材质,轨道采用单轨设计。地铁规划人员说,这条铁路将吸引人们住在威尼斯,对威尼斯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答:

23.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

句子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如“红花„„,绿叶„„”;“太阳„„,月亮„„”),并构成对偶。(5分)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注:“太阳热烈、奔放”,“月亮温馨、宽容”都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蕾的绽放声,是新岁的爆竹声,是雾中的短笛声,是赛场的呐喊声,还是父母的叮嘱声?

请以“牵动内心的声音”为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书写要工整文体特征要鲜明。请在作文纸第一行注明你的作文的体裁。常用的文章体裁有微型小说、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诗歌、戏剧等;另有一种分类法,将常用的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

龙岗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中学业评价试题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A金瓯(ōu);C溯源(sù);慰藉(jiâ))

2.A(B项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C项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D项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3.D(A项句式杂糅,可把“取得的”删掉。B项成分赘余,删掉“左右”。C项前后不一致,“真正的政绩”应为好的一面,去掉“是否”)

4.C

5.C (C 负 :自负)

6.A (A.两个“其”,代词,代邓弼。B.“何”,怎么;什么。 C.“而”,表转折;表修饰。D.“乃”,于是;竟然。)

7.D (A.省略了“牛”。 B.省略了“弼”。 C.省略了“今人”。)

8.B ( B项:“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无中生有)

9.(10分)

(1)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4分。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2)

①如果你们一定不依从我,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逃到山林中,绝不能忍受你们的羞辱!

[3分。“不我从”1分,“亡命走山泽耳”和“不能忍君苦也”大意对,各1分。]

②四库书(经史子集)任凭你们提问,如果我不能回答,一定让这把刀染上鲜血。 [3分。“四库书从君问”大意对1分,“即”1分,“血是刃”1分。]

【参考译文】

邓弼,秦地人,身高七尺,能够凭气力在众人中称雄。邻家的牛正争斗得难以分开,邓弼用拳头击打牛的背脊,牛立刻背脊折断,跌倒在地。但是他嗜好喝酒,并且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他总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他就一定要受到羞辱。”

一日,邓弼独自在青楼饮酒,两位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拉对方入楼内一起喝酒。两位书生向来瞧不起他这个人,便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俩如果一定不依从,我一定杀死你俩,然后逃进山林里,我绝不能忍受你俩的羞辱!”两位书生迫不得已,只好听从了他。酒喝得很尽兴,邓弼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席地而坐。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会撒酒疯,便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今日并非想请你们喝酒,而是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随即摘取《七经》数十则义理来考问邓弼,邓弼都能一一列举古书中对经文的注解来回答,一点都没有遗漏。邓弼笑着问:“你俩服还是不服?”两书生再也不敢提问。邓弼披头散发跳着说:“古人学经是要养气,如今的人一穿起读书人的衣服,反而就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的豪杰当作小孩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你两个算了吧。”两书生向来自恃博学多才,听了邓弼的话,感到非常羞愧。他俩回去后去询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邓弼的朋友也说从未看见邓弼拿书本吟咏诵读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邓弼写了数千字的文书,笼在袖中去拜见德王。守门的士兵不替他通报,邓弼便接连击倒好几个人,德王命令差役把邓弼揪了进去。邓弼用咄咄逼人的语气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今天虽然号称天下无事,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那么你在百万军中,能够斩杀大将吗?”邓弼回答说:“能够。”德王看看左右说:“姑且试试看。”德王暗中命令五十名擅长使槊的人,骑马赶快到东门外。等到邓弼来到,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那五十人急忙后退五十步躲避。一会儿,烟尘漫天,只见双剑飞舞,顷刻马首被纷纷砍落坠地。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

“真是壮士啊!真是壮士啊!”于是吩咐拿酒奖赏邓弼,邓弼就站着喝酒,也不跪拜。

德王于是上书把邓弼推荐给天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便故意阻挠,致使德王举荐不成。邓弼知道后慨叹道:“上天生我一具铜筋铁肋,却不让我在疆场上建立功勋,竟然让我默默无闻地困死在草野,这是命运啊!这也是时运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随后就跑进王屋山做了道士,十年后死去。

史官评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飞来,却无家可归(喻指人才投靠无路),都竞相跑到山林里。假如邓弼还健在,那一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如若显灵,我知道他一定会怒发冲冠的!

10.(7分)

(1)许浑的诗通过很多士兵死去了,家里还寄来了寒衣的惨痛事实,隐晦地表

达了反战思想;(2分)

常建的诗通过天下没有战争、干戈变成日月光华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外交政策的肯定,以及对和平的喜爱和向往之情(2分)

(2)许浑的诗开头两句记述我军夜战死亡过半的事实,三四句用对比的形式展

示了一个细节。用于浅近自然,含意深远。(3分) 11.(6分)

(1)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3)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5)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12.A、E(5分)

(A项,整合第一段“春秋战国„„‘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和第二段开头“‘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的信息可知是错误的。B项,由第二段中“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

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可知是正确的。C项,整合第四段“‘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及最后一段的“和同之辨”可知是正确的。D项,由第6段对晏婴语意的解说可知是正确的。E项,由最后一段的相关信息可知,“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并不是孔子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后来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所以本项说法是错误的。)

13.D(3分)

(和谐理念的核心是“和实生物”和“和而不同”两个命题。A项只有“和”而无“不同”,不符合和谐理念。B项两个阵营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C项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都不是和谐共处。只有D项蔡元培坚持“兼容并包”的办学方正请来不同思想的学者任教,使北大生机勃勃,符合“和谐理念”。)

14(4分)

(1)“和”是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体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2)“同”是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的单一体,是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每点2分)

15.(4分)

(1)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与“同”对举和“和实生物”命题。(3)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体现“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将“和”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4)先秦诸子对“和”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

(每点1分)

16.(4分)

由一个感人的故事引出一个深刻的哲理;(2分)从对畜类的评说,引申到对人的评说,从而引出“心灵的抚慰”这一论题。(2分)

17.(5分)

文章主要阐述批评和表扬的适度问题,(1分)说明尊重被教育者的尊严的重要性。(2分)“附耳细说”,属于人们交往的“亲密距离”,形象地涵盖了本文的主旨。(2分)

18.(6分)

农夫对牛倾注淳厚的爱心,是为了不伤及牛的自尊;(2分)而对人进行批评或表扬时,更应该以不伤及人的自尊为前提,故而需要“附耳细说”。(2分)“附耳细说”说说容易,做到难,所以我们需要“学会”。(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4分)

笔名大噪而本名被淡忘;见领袖而不修边幅;沉溺对弈而忘了新婚娇妻。(3分)这些都增加了可读性。(1分)

20.(5分)

(1)在新派武侠小说史上的地位不同。(或:梁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风气者,金是发扬光大者。)(2)创作才能各有擅长。(或:梁擅长诗词运用,金擅长情节安排。)(3)创作动机不同。(或:梁写小说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金抱着“娱乐”的态度。)(答出1点1分,两点3分,3点满分)

21.(6分)

(1)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祖,以“侠”立名。(2)以小说和时评承担思想教化的责任,有“侠”的理想。(3)性情率真,有“侠”的性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3分)

示例:威尼斯将在运河下建地铁

23.(5分)

示例:高山稳重、深沉,带着千古的定力,给我以宁静,

平原平和、坦荡,带着万里的追求,给我以开阔。

24.写作(60分)

等级评分标准

┌─┬─┬─────────┬───────┬──────────┬───────────┐ │ │内│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 │ ├─────────┼───────┼──────────┼───────────┤ │基│容│ 切合题意 │ 符合题意 │ 基本符合题意 │ 偏离题意 │ │础│25│ 中心突出 │ 中心明确 │ 中心基本明确 │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

│等│分│ 内容充实 │ 内容较充实 │ 内容单薄 │ 没有什么内容 │ │级│ │ 感情真挚 │ 感情真实 │ 感情基本真实 │ 感情虚假 │ │ ├─┼─────────┼───────┼──────────┼───────────┤ │50│表│ 符合文体要求 │ 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 │分│达│ 结构严谨 │ 结构严谨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 │ │25│ 语言流畅 │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 │ │分│ 书写工整 │ 书写较工整 │书写潦草 │字迹难辨 │ ├─┴─┼─────────┼───────┼──────────┼───────────┤ │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 ├─────────┼───────┼──────────┼───────────┤ │发展等│立意深刻 │立意较深刻 │立意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 │ │材料丰富 │材料较丰富 │材料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 │级10分 │语言表现力强 │语言表现力较强│语言略有表现力 │个别语句较精彩 │ │ │见解、构思新颖 │见解、构思 │见解、构思 │个别地方有新意 │ │ │ │较新颖 │略有新意 │ │

└───┴─────────┴───────┴──────────┴────

龙岗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试题

高一语文

本试卷共10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

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臵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一组是 (3分)

A.戏谑(xuâ) 金瓯(qū) 翡(fěi)翠 夙(sù)昔

B.遒(qiú)劲 发酵(jiào) 聒(guō)噪 蜚(fēi)声

C.遏(â)制 浮藻(zǎo) 长篙(gāo) 溯(shuî)源

D.虔(qián)诚 慰藉(jí) 深邃(suì) 镶嵌(qi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长歌当哭,大地同悲。2009年10月31日,有“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称的钱学森在北京逝世。连日来,社会各界群众通过各种形

式,纷纷表达对这位德高望重的科学泰斗的沉痛哀思。

B.探索者在茕茕孑立,艰难地攀登一座座文化高峰的时候,他是寂寞的;

在率先到达山巅,一览众山小的时候,他又是幸福的。

C.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

不能成就大业。

D.张艺谋新片《三枪拍案惊奇》经过长期宣传后,终于上映了。很多观众看后表示,“喜剧效果出来了,但惊悚部分却差强人意。”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朝韩双方能够重新回到谈判桌前,靠的是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中、俄、

美三国政府从中积极不懈的斡旋取得的。

B.武广客运专线开通在即,大部分航空公司下调了广州往长沙、武汉方向

的机票价格,广州到武汉的最低机票价格只需要190元左右。

C.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

而在于是否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D.为民族情绪提供制度化的宣泄渠道,意味着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保证

政府自身能够及时回应公民维护民族自尊心的诉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靠山”又称“龙脉”

②“靠山”这个词来源于风水

③中国有个俗语叫“靠山”

④成语“来龙去脉”也来源于此

⑤说一个人根基牢固,就说这个人有“靠山”

A.②①④③⑤

B.③①⑤②④

C.③⑤②①④

D.③②①⑤④

二、本大题7小题,共3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秦士录

宋 濂

邓弼,秦人也,身长七尺,能以力雄人。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折仆地。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曰:“狂生不可近,近则必得奇辱。” 一日,独饮娼楼,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素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弼止之曰:“勿走也!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两生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弼笑曰:“君等伏乎未也?”两生不敢再有问。弼被发跳叫曰:“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归,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泰定末,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连击踣数人,王令隶人捽入。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王曰:“尔自号壮士,百万军中,可刺大将乎?”

曰:“能。”王曰:“姑试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暨弼至,众槊进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已而烟尘涨天,但见双剑飞舞,连斫马首堕地。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格其事不下。弼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本文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两生素贱其人,力拒

之 贱:鄙视

B.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速:邀请

C.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负:享有

D.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游:交往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①两生雅闻其酒狂,欲起走 ②询其所与游,亦未尝见其挟册呻吟也

①此何可哉!君等休矣 ②命也,亦时也。尚何言

①虽曰称臣奉贡,而称制与中国等 ②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

①乃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②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

7.下列省略句括弧中所补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邻牛方斗不可擘,拳其脊,(弼)折仆地

B.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王)通

C.徒欲驰骋文墨,(两书生)儿抚一世豪杰

D.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弼)立勋万里外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邓弼,秦地人,身材高大,力气极大,而且嗜好喝酒,常常借酒使性,羞辱旁人,因此大家看见他就都远远地躲避开。

B.邓弼强拉两位儒生到娼楼喝酒,并与他俩比试学问。邓弼博通经传,让两儒生非常羞愧,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

C.邓弼带着文稿,强闯德王府,建议德王要居安思危,礼贤下士,并指出,若能这样做,就能安抚边夷,天下皆为王土。

D.德王向朝廷举荐邓弼,但丞相与德王不和,便从中作梗阻止。邓弼因此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于是遁迹山林。

9.断句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 (4分)

弼 死 未 二 十 年 天 下 大 乱 中 原 数 千 里 人 影 殆 绝

玄 鸟 来 降 失 家 竞 栖 林 木 间 使 弼 在 必 当 有 以 自 见 惜 哉 弼 鬼 不 灵 则 已 若 有 灵 吾 知 其 怒 发 上 冲 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分)

①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苦也!

②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塞下曲

许 浑

夜战桑乾北,秦兵①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

光。

注:①不一定指秦朝或秦国的战士,可以看成借指中原汉人战士。

②乌孙是活动在伊犁河谷一带的游牧民族,为西域诸国中的大邦。据《汉书》记载,武

帝以来朝廷待乌孙甚厚。第一句意思为:乌孙使臣朝罢带着礼物(玉帛)西归,而频

频回望帝京长安。 塞下曲 常 建 玉帛朝回辞帝乡②,乌孙归去不称王。

(1)这两首唐诗《塞下曲》在选材上独辟蹊径,表现了不同寻常的思想内

容,许浑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常建在诗中赞颂了什么?请结合每首诗的三四句加以分析。(4分)

浑 。

建 。

(2)两首诗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各有鲜明的特色。常建的《塞下曲》在开

头两句叙史实作铺垫,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和平图景。遣字新颖,意思凝练。请你说一说许浑的诗在语言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3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

(2) ,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

《离骚》)

(3)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庄子《逍

遥游》)

(4)桃李罗堂前。 , 。狗吠深巷中。(陶渊明《归

园田居》)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

壁赋》)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和”之内涵与定位

李中华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史伯认为,这样的道理随处可见:如“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一种声音构不成动听的音乐,一种颜色构不成美丽的图画,一种味道构不成美味佳肴,一种事物则无从比较。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史伯提出“和”与“同”两个概念,标志着“和”的理念趋于成熟。

B.史伯认为周必然走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

C.“和同之辨”体现了中国哲学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D.晏婴说“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意思是“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

E.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反应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13.下列行为,符合“和谐理念”的一项是(3分)

A.与同学称兄道弟,经常投其所好,尽量不给他提意见,彼此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B.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90年代苏联解体,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

阵营和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C.伊朗落选的总统候选人穆萨维及其支持者,号召民众继续不顾政府禁令,参加原定于6月17日13时30分在德黑兰举行的“没有口号的沉默”新游行。

D.1917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也请来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

14.“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内涵有什么不同?(4分)

15.“和”的理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先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附耳细说

毕淑敏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捧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

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辩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能够约束人们不再重蹈覆辙的惟一缰绳,是内省的自尊和自制。它的本质是一种对自己的珍惜和对他人的敬重,是对社会公有法则的遵守服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在无穷心理折磨中丧失了尊严,无论他今后所受的教育如何专业,心理的阴暗和残缺都很难弥补,人格将潜伏下巨大危机。

人们常常以为只有批评才需注重场合,若是表扬,在任何时机任何情形下都有是适宜的。这也是一个误区。

批评就像是冰水,表扬好比是热敷,彼此的温度不相同,但都是疗伤治痛的手段。批评往往能使我们清醒,凛然一振,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失,迸了挺进的激奋。表扬则像温暖宜人的沐浴,使人血脉贲张,意气风发,勃兴向上的豪情。

但如果是在公众场合的批评和表扬,除了对直接对象的鞭挞和鼓励,还会涉及到同时聆听的他人的反应。更不消说领导者常用的策略往往是这样:对个别人的批评一般也是对大家的批评,对某个人的表扬更是对大多数人的无言鞭策。至于做父母的,当着自家的孩子,频频提到别人孩子的品行作为,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再幼稚的孩子也都晓得,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沙射影。

批评和表扬永远是双刃剑。使用得好,犀利无比,斩出一条通达的道路,使得我们快速向前。使用得不当,就可能伤了自己也伤了他人,滴下一串串淋漓的鲜血。

我想,对于孩子来说,凡是隶属天分的那一部分,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必过多地拘泥于此。就像玫瑰花的艳丽和小草的柔弱,都有浓重的不可抵挡的天意蕴藏其中,无论其个体如何努力,可改变的幅度不会很大,甚至丝毫无补。玫瑰花绝不会变成绿色,小草也永无芬芳。

人也一样。我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特质,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比如相貌,比如身高,比如气力的大小,比如智商的高低„„在这一范畴里,都大不必过多地表扬或批评。夸奖这个小孩子是如何美丽,那个又是如何聪明,不但无助于他人有的放矢地学习,把别人的优点化为自己的长处,反倒会使没有受表扬的孩子滋生出满腔的怨怼,使那受表扬者繁殖出莫名的优越。批评也是一样,奚落这个孩子笨,嘲笑那个孩子傻,他们自己无法选择换一副大脑或是神经,只会悲观丧气也许从此自暴自弃。旁的孩子在这种批评中无端地得了傲视他人的资本,便可能沾沾自喜起来,松懈了努力。

批评和表扬的主要驰骋疆域,应该是人的力量可以抵达的范围和深度。它们是评价态度的标尺而不是鉴定天资的分光镜。我们可以批评孩子的懒散,而不应当指责儿童的智力。我们可以表扬女孩把手帕洗得洁净,而不宜夸赏她的服装高贵。我们可以批语临阵脱逃的怯懦无能,却不要影射先天的多病与体弱。我们可以表扬经过锻炼的强壮机敏,却不必太在意得自遗传的高大与威猛„„

不宜的批评和表扬,如同太冷和的冰水和太热的蒸汽,都会对我们的精神造成破坏。孩子的皮肤与心灵,更为精巧细腻。他们自我修复的能力还不够顽强,如果伤害太深,会留下终生难复的印迹,每到霪雨天便阵阵作痛。遗下的疤痕,侵犯了人生的光彩与美丽。

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有心。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

(选自《毕淑敏散文精品赏析》学林出版社)

16.文章开篇引述韩国古书上的小故事,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4分)

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附耳细说”的理解。(5分)

18.文章最后说:“山野中的一个农夫,对他的牛,都倾注了那样的淳厚的有心。

人比牛更加敏感,因此无论表扬还是批评,让我们学会附在耳边,轻轻地说„„”请结合本文,谈谈这一段文字对你的启发。(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侠者梁羽生

梁羽生出身书香门第,岭南大学国际经济专业毕业后,在香港《大公报》编辑《新晚报》文学副刊。

1954年,香港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发生争执,双方相约在澳门擂台比武,以决雌雄。比武经报刊大肆渲染而轰动香港。《新晚报》总编罗孚触动灵机,推出了署名“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轰动文坛的“新派武侠小说”由此开山,梁大侠初露头角,而他的原名——陈文统倒逐渐被人淡忘。

此后梁羽生一发而不可收。梁羽生写完《龙虎斗京华》,金庸也写起《书剑恩仇录》。两人写了10年后,在香港和东南亚一带均名声大振。1966年,罗孚在《海光文艺》创刊号上推出笔名“佟硕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论》,执笔者即梁羽生本人。该文说:“近十年来港台东南亚各地武侠小说大兴,开风气者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梁羽生对情节的安排,远不及金庸之变化多样。金庸小说情节往往出人意料。”他自认在诗词运用、史实把握上胜金庸一筹。他指出金庸最闹笑话的是《射雕英雄传》让“宋代才女唱元曲”,黄蓉与“渔樵耕读”对唱的《山坡羊》是元代张养浩的。罗孚随后动员金庸写文章回应。金庸有些息事宁人地说,自己写武侠小说,是“武侠只是一种娱乐”的态度,而梁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的缺陷,“作者不必故意迁就某种思想和政策”。

梁羽生以“名士”自况。传统意义上的名士,以学养承担思想教化的责任。1966年,文革波及香港,他走出“江湖”,关注时局,改写时评,一时挥斥方遒,成为“革命群众”的坚定支持者。动乱岁月过后,梁羽生“大隐隐于市”。1978年,邓小平在广州接见他,他仍穿一套旧西装,皮鞋烂了鞋尖。陪同人员问:“您老就这样去见小平同志吗?”他才如梦方醒。“竹林七贤”披发跣足是古时的隐,现代的隐无出乎梁羽生了。1979年,华罗庚在英国伯明翰大学讲学碰见梁羽生,两人一见如故。华罗庚刚看完《云海玉弓缘》,“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的著名论点,就是这时当面告诉梁羽生的。

梁羽生一生所爱有三:武侠小说,古典诗词,棋。象棋、围棋皆好,有国手之誉。1957年,他与娇妻到北京旅游。一时技痒,独自到北京棋院,结果棋逢敌手,忘了回去,害新婚妻子彻夜独守旅店。

梁羽生享年85岁,35部武侠小说名世,散文随笔数本,棋艺为乐且出经典棋评。功成名就,不枉此生。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2月5日,有改动)

19.本文写了梁羽生的不少趣事,请列举。写这些趣事有什么作用?(4分)

20.同为武侠小说大家,梁羽生和金庸在哪些方面有不同?(5分)

2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梁羽生的“侠者”形象的?(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8分。

22.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核心内容(不超过12字)(3分)

意大利威尼斯市本周将通过在该市运河底下兴建地铁的计划,以免居民逐渐外移。威尼斯市政府计划修建8公里长的地铁,地铁连接机场、慕拉岛及圣马可广场东边的旧船坞。地铁兴建工程将在明年年中展开,预定3年内完工。这条铁路将建在运河之下约18米,设7个站,全程行车时间约14分钟。为减少震动,车轮将为橡胶材质,轨道采用单轨设计。地铁规划人员说,这条铁路将吸引人们住在威尼斯,对威尼斯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答:

23.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两个句子。要求每个句子都采用比拟的修辞方法,两个

句子之间有某种对应关系(如“红花„„,绿叶„„”;“太阳„„,月亮„„”),并构成对偶。(5分)

太阳热烈、奔放,带着万丈光芒,给生灵以活力;

月亮温馨、宽容,带着无际清辉,给万物以安宁。

注:“太阳热烈、奔放”,“月亮温馨、宽容”都采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蕾的绽放声,是新岁的爆竹声,是雾中的短笛声,是赛场的呐喊声,还是父母的叮嘱声?

请以“牵动内心的声音”为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书写要工整文体特征要鲜明。请在作文纸第一行注明你的作文的体裁。常用的文章体裁有微型小说、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诗歌、戏剧等;另有一种分类法,将常用的文章体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等。

龙岗区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高中学业评价试题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B(A金瓯(ōu);C溯源(sù);慰藉(jiâ))

2.A(B项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C项引而不发: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此处误用为“做事不果断”,属望文生义。D项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3.D(A项句式杂糅,可把“取得的”删掉。B项成分赘余,删掉“左右”。C项前后不一致,“真正的政绩”应为好的一面,去掉“是否”)

4.C

5.C (C 负 :自负)

6.A (A.两个“其”,代词,代邓弼。B.“何”,怎么;什么。 C.“而”,表转折;表修饰。D.“乃”,于是;竟然。)

7.D (A.省略了“牛”。 B.省略了“弼”。 C.省略了“今人”。)

8.B ( B项:“自此他俩再也不敢拿书吟诵”,无中生有)

9.(10分)

(1)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4分。错、漏两处扣1分,扣完4分为止。]

(2)

①如果你们一定不依从我,我一定杀了你们,然后逃到山林中,绝不能忍受你们的羞辱!

[3分。“不我从”1分,“亡命走山泽耳”和“不能忍君苦也”大意对,各1分。]

②四库书(经史子集)任凭你们提问,如果我不能回答,一定让这把刀染上鲜血。 [3分。“四库书从君问”大意对1分,“即”1分,“血是刃”1分。]

【参考译文】

邓弼,秦地人,身高七尺,能够凭气力在众人中称雄。邻家的牛正争斗得难以分开,邓弼用拳头击打牛的背脊,牛立刻背脊折断,跌倒在地。但是他嗜好喝酒,并且酒后使性,怒视旁人,人们见了他总回避,说:“狂徒不可接近,接近他就一定要受到羞辱。”

一日,邓弼独自在青楼饮酒,两位书生经过楼下,他急忙拉对方入楼内一起喝酒。两位书生向来瞧不起他这个人,便竭力拒绝他。邓弼发怒说:“你俩如果一定不依从,我一定杀死你俩,然后逃进山林里,我绝不能忍受你俩的羞辱!”两位书生迫不得已,只好听从了他。酒喝得很尽兴,邓弼解开衣服,两腿岔开,席地而坐。两书生向来听说他酒后会撒酒疯,便想起身离开,邓弼制止他们说:“不要走!我今日并非想请你们喝酒,而是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气罢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书籍任凭你们询问,如果不能回答,就让这把刀沾上鲜血。”两书生随即摘取《七经》数十则义理来考问邓弼,邓弼都能一一列举古书中对经文的注解来回答,一点都没有遗漏。邓弼笑着问:“你俩服还是不服?”两书生再也不敢提问。邓弼披头散发跳着说:“古人学经是要养气,如今的人一穿起读书人的衣服,反而就毫无生气,只想卖弄学问,把世上的豪杰当作小孩子看待,这怎么可以呢?你两个算了吧。”两书生向来自恃博学多才,听了邓弼的话,感到非常羞愧。他俩回去后去询问与邓弼交往的朋友,邓弼的朋友也说从未看见邓弼拿书本吟咏诵读过。

泰定末年,德王任职西御史台,邓弼写了数千字的文书,笼在袖中去拜见德王。守门的士兵不替他通报,邓弼便接连击倒好几个人,德王命令差役把邓弼揪了进去。邓弼用咄咄逼人的语气说:“您为什么不礼遇壮士?今天虽然号称天下无事,但东海岛上的部族(指日本),还没有称臣降服;西南众多野蛮部落,虽然说称臣进贡,却行使与中原皇帝一样的礼制。如果您能得到一两个像我这样的人才,让他们带领十万精锐善战的士卒去征伐,那么普天之下,就没有哪一处不是大王您的疆土了。大王您怎么不礼遇壮士呢!”德王说:“你自称壮士,那么你在百万军中,能够斩杀大将吗?”邓弼回答说:“能够。”德王看看左右说:“姑且试试看。”德王暗中命令五十名擅长使槊的人,骑马赶快到东门外。等到邓弼来到,众槊齐发;邓弼大呼奔走,那五十人急忙后退五十步躲避。一会儿,烟尘漫天,只见双剑飞舞,顷刻马首被纷纷砍落坠地。德王拍着大腿高兴地说:

“真是壮士啊!真是壮士啊!”于是吩咐拿酒奖赏邓弼,邓弼就站着喝酒,也不跪拜。

德王于是上书把邓弼推荐给天子,正巧丞相与德王不和,便故意阻挠,致使德王举荐不成。邓弼知道后慨叹道:“上天生我一具铜筋铁肋,却不让我在疆场上建立功勋,竟然让我默默无闻地困死在草野,这是命运啊!这也是时运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随后就跑进王屋山做了道士,十年后死去。

史官评说:邓弼死后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才尽绝。燕子飞来,却无家可归(喻指人才投靠无路),都竞相跑到山林里。假如邓弼还健在,那一定有表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可惜啊!邓弼的魂魄不显灵则罢了,如若显灵,我知道他一定会怒发冲冠的!

10.(7分)

(1)许浑的诗通过很多士兵死去了,家里还寄来了寒衣的惨痛事实,隐晦地表

达了反战思想;(2分)

常建的诗通过天下没有战争、干戈变成日月光华的景象,表达了对和平外交政策的肯定,以及对和平的喜爱和向往之情(2分)

(2)许浑的诗开头两句记述我军夜战死亡过半的事实,三四句用对比的形式展

示了一个细节。用于浅近自然,含意深远。(3分) 11.(6分)

(1)信誓旦旦 不思其反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3)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4)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5)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12.A、E(5分)

(A项,整合第一段“春秋战国„„‘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和第二段开头“‘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的信息可知是错误的。B项,由第二段中“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

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可知是正确的。C项,整合第四段“‘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及最后一段的“和同之辨”可知是正确的。D项,由第6段对晏婴语意的解说可知是正确的。E项,由最后一段的相关信息可知,“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并不是孔子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也是后来在长期的历史中形成的,所以本项说法是错误的。)

13.D(3分)

(和谐理念的核心是“和实生物”和“和而不同”两个命题。A项只有“和”而无“不同”,不符合和谐理念。B项两个阵营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C项不同政治势力之间的冲突,都不是和谐共处。只有D项蔡元培坚持“兼容并包”的办学方正请来不同思想的学者任教,使北大生机勃勃,符合“和谐理念”。)

14(4分)

(1)“和”是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体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2)“同”是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的单一体,是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每点2分)

15.(4分)

(1)殷周时期积累了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2)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与“同”对举和“和实生物”命题。(3)春秋时晏婴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体现“中庸”思想;春秋末期,孔子明确提出“和而不同”,将“和”的思想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中。(4)先秦诸子对“和”进行了深入讨论,使“和”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

(每点1分)

16.(4分)

由一个感人的故事引出一个深刻的哲理;(2分)从对畜类的评说,引申到对人的评说,从而引出“心灵的抚慰”这一论题。(2分)

17.(5分)

文章主要阐述批评和表扬的适度问题,(1分)说明尊重被教育者的尊严的重要性。(2分)“附耳细说”,属于人们交往的“亲密距离”,形象地涵盖了本文的主旨。(2分)

18.(6分)

农夫对牛倾注淳厚的爱心,是为了不伤及牛的自尊;(2分)而对人进行批评或表扬时,更应该以不伤及人的自尊为前提,故而需要“附耳细说”。(2分)“附耳细说”说说容易,做到难,所以我们需要“学会”。(2分)(言之成理即可)

19.(4分)

笔名大噪而本名被淡忘;见领袖而不修边幅;沉溺对弈而忘了新婚娇妻。(3分)这些都增加了可读性。(1分)

20.(5分)

(1)在新派武侠小说史上的地位不同。(或:梁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风气者,金是发扬光大者。)(2)创作才能各有擅长。(或:梁擅长诗词运用,金擅长情节安排。)(3)创作动机不同。(或:梁写小说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金抱着“娱乐”的态度。)(答出1点1分,两点3分,3点满分)

21.(6分)

(1)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祖,以“侠”立名。(2)以小说和时评承担思想教化的责任,有“侠”的理想。(3)性情率真,有“侠”的性格。(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3分)

示例:威尼斯将在运河下建地铁

23.(5分)

示例:高山稳重、深沉,带着千古的定力,给我以宁静,

平原平和、坦荡,带着万里的追求,给我以开阔。

24.写作(60分)

等级评分标准

┌─┬─┬─────────┬───────┬──────────┬───────────┐ │ │内│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 │ ├─────────┼───────┼──────────┼───────────┤ │基│容│ 切合题意 │ 符合题意 │ 基本符合题意 │ 偏离题意 │ │础│25│ 中心突出 │ 中心明确 │ 中心基本明确 │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

│等│分│ 内容充实 │ 内容较充实 │ 内容单薄 │ 没有什么内容 │ │级│ │ 感情真挚 │ 感情真实 │ 感情基本真实 │ 感情虚假 │ │ ├─┼─────────┼───────┼──────────┼───────────┤ │50│表│ 符合文体要求 │ 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 │分│达│ 结构严谨 │ 结构严谨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 │ │25│ 语言流畅 │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 │ │分│ 书写工整 │ 书写较工整 │书写潦草 │字迹难辨 │ ├─┴─┼─────────┼───────┼──────────┼───────────┤ │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 ├─────────┼───────┼──────────┼───────────┤ │发展等│立意深刻 │立意较深刻 │立意略显深刻 │个别语句有深意 │ │ │材料丰富 │材料较丰富 │材料略显丰富 │个别例子较好 │ │级10分 │语言表现力强 │语言表现力较强│语言略有表现力 │个别语句较精彩 │ │ │见解、构思新颖 │见解、构思 │见解、构思 │个别地方有新意 │ │ │ │较新颖 │略有新意 │ │

└───┴─────────┴───────┴──────────┴────


相关文章

  •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试卷.课件.素材全集
  • 山东省华侨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物理寒假作业(全套18份,含答案,全站免费)02-08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导学案全集[52份打包,全站免费]01-31 (苏科版)初中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全集[40份打包,全站免费]01-3 ...查看


  • Acqeavt语文教师考试题库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00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doc 题库 09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理论 ...查看


  • 中国教学大师 中学物理教案学案全集
  • [大师版] 2013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分类解析(26个专题,120页) 07-04 2014届高考物理第二轮复习全套教案(139页) 07-03 2012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解析集(全国14套,82页) 05-24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全 ...查看


  • 2013年无锡中考录取分数线_中小学教育网
  • 14-5-30 正保教育开放平台 闪耀登场 会计 医学 2013年无锡中考录取分数线_ 中小学教育网 建筑 法律 职教 中小学 帐号 自考 密码 成考考研 验证码 外语中文创业 首页 网络课堂 1对1答疑 小升初 初中 中考 高中 高考 华 ...查看


  • 猩猩砍树阅读答案
  • 篇一:猩猩砍树阅读答案 猩猩砍树 炎热的夏天,猩猩找到了一棵浓阴如盖的大榕树,高兴极了.他把自己的家搬到树下.树下清风徐徐,很凉爽. 到了冬天,北风刺骨,树底犹如冰窖."都怪这棵树,如果没有它,温暖的阳光可以照到我的床前. 猩猩很 ...查看


  • 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
  • 与"初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相关的推广 一年级语文学习,题不会做?学而思网校来帮你! 思维培养,第一讲免费,与100万学生一起学习!提供海量习题集,复习直播课,立即免费注册! http://www.xueersi.com 初 ...查看


  • 高考答题规范指导大全
  • 2010-11-27 14:13:36|  分类: 考试技能 |字号 订阅 高考语文答题规范 高考数学答题规范 高考英语答题规范 高考物理答题规范 高考化学答题规范 高考生物答题规范 高考政治答题规范 高考历史答题规范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 精 ...查看


  • 2016届高三年级5月备考建议(供参考)
  • 孝感市教科院2016届高三年级各学科5月备考建议 [按语] 4月6日-7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2016年高考命题工作会议,与会记者对会议从两个方面做了报道:一是2016年高考命题的总体变化:二是根据变化各学科在复习备考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策略 ...查看


  • 佛家经典名句 名言(82-181)-618教育网
  • 首页  | 时事  | 论文  | 教案  | 试题  | 英语  | 美文  | 办报  | 百科  | 图片  | 范文  | 搞笑  | 幼教  | 博客 | 古诗词 小考  | 中考  | 高考  | 作文  | 职教  | 自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