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栽培技术

丹 参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丹参

(SalviamiltiorrhizaBge .) 的干燥根,又名血参、赤参、紫丹参、红根等,是常用的中药,是世界公认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首选药物,年需求量15000吨左右。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等功能。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等症的治疗。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初心肌梗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 对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折及断肢再植术后疼痛等均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及伤寒杆菌等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丹参还具有降血糖和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活性成分主要有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I 、丹参酮IIA ,丹参酮IIB 、隐丹参酮等)主要用于治疗脓性、感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性疾病。水溶性成分主要为芳香酸、多酚芳香类,如丹参酸甲乙丙丹参素、丹酚酸A 、C 等,主治抗心肌缺氧类疾病。

丹参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等省,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有分布和栽培。闽北部分县市有栽培。常见的品种有滇丹参、甘肃鼠尾(甘丹参) 、鲁丹参等,一般情况下,它们的产量依次为500公斤、420公斤、350公斤。鲁丹参栽值当年就可开花结籽。肉质根细长,直径0.5—2厘米,长可达50厘米,须根较多,根条皮红质白。干品红色,断面粉白色,是市场上最抢手的丹参。耐寒、耐旱能力很强,伯涝,很适合在丘岭地区发展。鲁丹参既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分根繁殖,也可以用种子繁殖。比较起来,根繁的产量不如种繁的产量高。

(一)生物学特性

多年生草本,株高30-100厘米,全株密被柔毛。根粗长,肉质,外皮朱红色,内部白色。茎直立,四棱形,紫色或绿色,具节,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7,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卵形顶端小叶较大,边缘具圆锯齿。轮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每轮3-4朵,多轮排列成疏离的总状花序;小苞片披针形,被腺毛。花冠钟状,蓝紫色或白色,M 唇形;雄蕊2,内藏成微外露,花丝长3.5—4mm ,药隔长15—20mm ,上臂长约为全长的4/5,2下约室败育黏合,花柱外露,柱头2裂不相等,子房上位4深裂。小坚果4,黑色或褐色,椭圆形。花期5-8月,果实6-8月陆续成熟,成熟果实落地。种子不耐贮藏,无休眠期,容易萌发,干粒重1.64g 。

丹参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环境条件。野生丹参多见于向阳山坡草丛、沟边、路旁或林边等阳光充足、较湿润的地方。耐寒,初次霜冻后叶仍保持绿色,茎叶能经受短期-5℃左右低温,气温在-15℃左右,最大冻土深度43厘米左右,可安全越冬。但气温低的地区,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幼苗出土亦慢。春季5厘米地温10℃丹参开始返青,温度20-26℃、相对湿度80%时生长旺盛,秋季气温降至 10℃以下时,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怕旱又忌涝,秋季持续干旱,会影响根部发育,降低产量,低洼积水引起烂根死苗。丹参在年平均气温17-20℃,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生长良好。气温偏低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但在北京年平均气温11℃也能正常生长。丹参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生长发育良好,在阴蔽的条件下植株生长极为缓慢,主产地全年日照约1200小时。主产区四川中江县多栽培于海拔400-700m 的丘陵小山丘周围,年平均气温16.7℃,相对湿度80%,年降雨量950mm ,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

种子在18-22℃时15天左右即可出苗,陈种发芽率极低。根段在地温15-17℃时开始萌生不定芽,根段上部发芽、发根均较下部早。

二、关键生育时段适宜气象条件指标及气象灾害种类和指标

(一)适宜气象条件指标

1、温度:在年平均温度12.5—17.1 ℃的条件下均可种植,最适温度20—25℃,高于32℃生长受阻,低于-15℃会遭到冻害,播种期(6月上—7月上)要求平均温度18—20℃,分根繁殖移栽期(11月上或3月)要求温度8—10℃,旺盛生长期(6—8月)要求平均温度20—25℃,年无霜期大于190天,≥0℃积温4700℃,≥10℃积温大于4000℃。

2、降水 要求年降水量650—800 mm 之间,空气相对湿度70—80%为宜,大于80%或小于60℃生长受影响,播种期要求降水20—25mm ,才能保证正常出苗。移栽期要求降水大于30mm 旺盛生长期降水量需大于350mm 秋淋季节注意田间排水,以防水渍烂根减产,降低品质。

3、光照 喜光植物,要求年日照时数1700—1900小时,旺盛生长期总日照时数大于600小时为宜,日照时数6—8小时最好。

(二)气象灾害种类,时段及指标

丹参的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和秋淋

1、干旱时段及指标

4月中旬—5月中旬正是丹参花蕾形成期,也是植株生长旺期和扦插育苗期,如遇干旱,对种子形成和育苗繁殖影响较大。气象指标为最高气温≥32℃或平均气温小于10℃,降水量小于40mm ,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5%,生长发育将受到一定影响。

2、秋霖时段及指标

8月下旬—9月此时正是丹参根茎生长的转折期,也是根系逐渐膨大期,如遇秋霖,光照条件差,一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二是多雨、土壤湿度过大,水渍易烂根。气象指标为平均温度小于14℃,降水量大于220mm ,相对湿度大于85%,连阴雨时间大于15天以上。

现代研究开发: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重要中药。现代研究表明,丹参根含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ⅡB, 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酮ⅡA 及二氢丹参酮Ⅰ等菲醌类化合物和水溶性活性成分原儿茶醛及丹参酸、维生素E 等成分。具扩张血管、降压、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及抗菌作用,此外尚具镇静、安神、镇痛作用。其菲配类化合物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动过速等症疗效显著,许多治疗心血管病的中成药,丹参都是主要成分之一,为此丹参的临床需要量极大。丹参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症,亦有很好的疗效。此外丹参酮为红色色素,可供化妆品等用。丹参用途极为广泛,具很大开发潜力,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二)选地与整地

丹参是深根植物,根部可伸入土层30厘米以上。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能生长,黄沙土、黑沙土、冲积土都可种植,零星的“十边”地也可种植,但土质黏重和低洼积水的土地不宜种植。以地势向阳,土层深厚,中等肥沃,地势略高、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栽培为好,利于根部生长、发育。土壤过于肥沃,则枝叶徒长,根条反不粗壮,土壤为中性或微酸性为宜,土壤的pH 值等于7或稍大稍小于7均可。

整地。丹参为根类药材,生长期长,尽量多施迟效农家肥和磷肥作基肥,这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条件。前茬作物收获后,先在地上施好基肥,每亩入厩肥 1500-2000公斤作基肥,然后进行深翻30厘米以上。种植前,再行翻耙、碎土、平整、作畦,宜作成宽1.2米的高畦(南方) 或平畦(北方) 。在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地区栽培,为防止烂根,需开挖较深的畦沟。过长的畦,宜每隔20米距离挖一腰沟,并保持排水畅通。

(三)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丹参种子很小,千粒重1.64克,发芽率70%左右,种子出苗不齐,因此多采用育苗移栽法。贮藏时间延长发芽率降低,生产上最好随采随播。种子繁殖分为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法。

直播:

育苗田除草技术

福建省于5月下旬播种,采用条播或穴播。穴播按行距30-45厘米和株距25-30厘米,穴深1厘米,覆土0。6厘米,每穴播种子5-10粒;条播沟深1厘米左右,覆土0.6-1厘米,每1/15公顷播种量0.5公斤左右。如遇干旱,事前先浇透水再播种。播后半月出苗;苗高6厘米时进行间苗定苗。采用这种方法,生产成本低,种源丰富,可以大面积发展生产。每1/15公顷用苗4000-6000株。

育苗移栽:生产上最好随采种随播种。6-8月,种子成熟后,分批采下种子,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用扫帚轻轻拍打,使种子进入浅土层,立即浇水,并盖草保湿。3—5天后,丹参出苗达50%时,揭去盖草,浇一次水。也可在备好的畦上按行距25-3Ocm ,开1-2cm 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地播入沟内,覆土荡平,以盖住种子为度,浇水,覆盖稻草保湿。约半月后便可出苗。也可催芽播种:将丹参种子置40度温水中浸泡40小时,捞出瘪籽后,将种子和洁净的河沙按1:2的比例拌匀催芽。3—5天后,当有1/5一l /4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以后注意除草、防虫、防旱,待3—5片叶子、当苗高6-10cm 时间苗,株距3—5厘米。间出的幼苗可另行假植、培育。间苗后,每亩撒施30公斤磷酸二钙,精心管理,第二年二月下旬就可移栽。每亩用种籽5公斤。

北方于3月下旬条播,按行距8—15厘米横向开沟,沟深约1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一层薄土,稍加镇压后浇水,畦面加盖薄膜,温度20℃左右时,半月可出苗,出苗后逐渐揭去薄膜。苗高5—10厘米时,按行株距30厘米X 20厘米移栽于大田。

2.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也称芦头繁殖。在种植的丹参收获时,选取健壮、无病害的植株,剪下粗根作药用,剪去地上部分茎叶,留取长20cm 的芦头,将细于香烟的根连芦头带心叶用作种苗,进行种植。大棵的苗,可按芽与根的自然生长状况,分割成2-4株,然后再种植。在备好的畦上接行株距(30-40)cm×(25-30)cm开穴种植,每穴1-2株,芦头向上, 覆土,浇水即可。40-45天芦头便可生根发芽。

此外,还可采挖野生丹参,连根带苗移植。如有粗根,也可在移栽前先取下作药用。种植季节一般在立冬至第二年惊蛰。行、株距与种子繁殖法的定植距离相同。每1/15公顷需用家种或野生种苗150公斤。

3.分根繁殖

作种栽用的丹参一般都留在地里,栽种时随挖随栽。选择直径0.3-1厘米左右、粗壮充实,色泽鲜红,无腐烂、无病虫害的一年生侧根,不宜选用空心的老根和生长不良的细根作种根。于 12月至翌年 2-3月栽种,也可在 11月收获时选种栽植。按行距 30-45厘米和株距25-30厘米穴栽,穴深3-4厘米。栽时将选好的根条折成4-6厘米长的根段,边折边栽,将根段直立栽种,大头朝上,小头朝下,不可倒置,每穴栽1-2段。栽后随即覆土,早春栽种一般覆土厚度为3cm ,秋冬栽种覆土15厘米左右(年后发芽时退土),稍压实即可。用根的头尾做种栽则出苗早,而中段出苗迟,因此要分别栽种,便于田间管理。每亩需种根50-6Okg 。

4、地膜覆盖丹参种根育苗移栽法 北方地区3月上、中旬采用地膜覆盖种根育苗,可保持苗床内土温在15℃-26℃,又能促进丹参种根萌发生根,且比大田分根繁殖生长期提早45-50天,从而使丹参及早进入生长旺季。选避风向阳的地块,做成宽度比地膜幅度稍窄的苗床。将苗床内20cm 厚的表土挖出,混入适量的土杂肥。在苗床底部铺一层5cm 厚的牛、马粪肥,再将混肥表土填入苗床,耙细整平,略低于地面。3月上、中旬,取上年留种的种根的上、中段,剪成3-5cm 长的小段,按行株距2cm×1cm ,将种根斜插1/2于床上中,随剪随插,且保持原种根的上下方向,不能倒置。随后覆土,以不露种根为度,浇透水后,用竹片做成弧形支架,上面覆盖地膜,两边用土封闭严实。每周浇水1次,保持床土湿度40%左右。晚间加盖草帘,白天揭去,以利保温保湿。1个月左右便可出苗。当苗高2-2.5cm 时,中午可将地膜掀起练苗1-2小时,5-7天后,将地膜撤去,让幼苗在自然气候条件下适应1-2天,即可移栽于大田。一般育苗lOm2,可移栽大田1亩。

5、扦插繁殖 南方4-5月,北方于7-8月,剪取生长健壮的茎枝,截成17-2Ocm 长的插穗,剪除下部叶片,上部保留2-3片。在备好的畦上,按行距2Ocm 开斜沟,将插穗按株距1Ocm 斜放入沟中,插穗入土1/2-1/3,顺沟培土压实,得另一扦插沟,再扦插,培土压实,依法进行扦插。最后浇水,搭矮棚遮荫,保持土壤湿润。一般20天左右便可生根,成苗率90%以上。待根长3cm 时,便可走植于大田。

栽种鲁丹参与滇丹参不同的是:一是栽鲁丹参耕地要深,耕地深度在40厘米以上;二是鲁丹参栽植密度较大。在垄上挖的穴,穴心距应控制在25—30厘米;三是鲁丹参在4月初要抽薹开花,消耗大

量养分。除留种地外,要分期分批剪除,以利养分集中于根部。苗期抗旱灭荒,保证苗全苗旺,

丹参覆膜栽培,能提高产量30%—50%。但是,丹参幼苗非常娇嫩,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烤苗”,导致缺苗断垄。所以,覆膜后立即用直径O .3—0.5厘米的硬棒在苗子上方扎一小孔,就可有效防止“烤苗”。待长到5—6片叶子时,再打孔放苗。

移栽时间以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较为适宜。移植前,在整好的畦面上以 25厘米×25厘米的株行距开穴,穴深视幼苗根部的长度而定。每穴栽种1~2株,栽种深度以微露心芽为准,不要过深,也不要使根头露土。种后覆土至平穴,稍压实,并及时浇水稳根。丹参早移栽,早生根,至寒冬来临时早已成活,来年早返青,尽可能不要推迟到严寒季节才移植。

(四)田间管理

1.排灌

地面积水易造成烂根,干旱植株生长不良,因此,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排灌。整个生长期都要注意清理沟道,保持排水畅通,防止多雨季节丹参受涝。挖沟清沟可结合施肥进行,将沟泥覆在肥料上。伏天或遇持续秋旱时,可行沟灌或浇水抗旱。沟灌应在早晚进行,并要速灌速排。

2.中耕除草

丹参前期栽种后至出苗时间为40天左右生长较慢,这期间杂草生长较快,要做好除草工作。栽种后1天~3天可用芽前除草剂禾耐斯或拉索喷雾,如土壤湿润,效果更好。在出苗前后可用盖草能喷雾杀死2叶期~3叶期的禾本科杂草。中耕除草,一般在封垅前要进行两或三次,可结合施肥进行。封垅后杂草要及时拔掉,以免杂草丛生,影响丹参生长。

3.施肥

丹参开春返青后,要经过长达9个月的生长期,才能收获。除下种时应尽量多施基肥外,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追肥几次。第一次在返青时施提苗肥,每1/15公顷用沤腐的人粪尿400公斤冲水浇,或用尿素5公斤或硫酸铰10公斤施入。第二次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施,不留种子的地块,可在剪过花序后施,每1/15公顷施腐熟人粪尿500公斤、饼肥50公斤。第三次在6、7月间剪过老茎秆以后,施长根肥,宜重施,每1/15公顷施入浓粪80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氯化钾10公斤。第二次和第三次追肥以沟施或穴施为好,施后即覆土盖没肥料。

4.摘蕾

除留种植株外,花葶抽出时,应及时摘除,以抑制生殖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的生长发育。不准备收种子的丹参,从4月中旬开始,要陆续将抽出的花序摘掉,以保证养分集中到根部。最好在花序刚抽出半寸长时,就用手指甲掐掉。如摘得迟,花序长得老而长,则需用剪刀在花序基部剪掉。花序要摘得早,摘得勤,最好每隔10天摘或剪一次,连续进行几次,注意选晴天无露水时摘除花薹。这是丹参增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剪老秆:留种丹参在采收过种子以后,植株茎叶逐渐衰老或枯萎,对根部生长不利。如剪掉老茎秆,则可使基生叶丛重新长出,促进根部继续生长。因此,宜在夏至到小暑,将全部茎秆齐地剪掉。

(五)病虫害防治

1.叶枯病

叶枯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在病残组织中越冬,成为 翌年的初侵染源。生长期产生分生抱于,借风雨传播危害。病害 于5月上旬始发,持续到11月。多雨高湿,有利发病。发病初 期,叶

面产生褐色、圆形小斑,随后病斑不断扩大,中心呈灰褐色、最后,叶片焦枯,植株死亡。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健壮的种栽,下种前用5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浸种10分钟消毒处理。②加强管理,增施磷、钾肥,及时开沟排水,降低湿度,增强植株抗病力。③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8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

2.叶斑病

叶斑病是一种细菌性叶部病害。叶片上病斑深褐色,直径1-8毫米,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严重时病斑密布、汇合,叶片枯死。5月初开始发生,6-7月发病严重,可延续到秋末。防治方法:①剥除基部发病的老叶,以加强通风,减少病源。②发病初期喷1:1:150波尔多液。多菌灵、托市津、代森锌防治,发病严重时,喷 50%多菌灵500- 1000倍液,或 70O 托市津 800借液,7-10天 1次,连续2-3次。③增施磷钾肥,或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以提高丹参抗病力。

3.根腐病

此为一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丹参栽种后、遇适宜条件,病菌开始侵染危害根部,使根条发黑腐烂。一般4月下旬发病,5-6月进人发病盛期,7-8月高温,地面积水易发病,8月以后逐渐减轻。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发生初期,个别支根和须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发病后,导致全根腐烂,地上部分茎叶枯萎死亡,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②选用无病苗栽,栽种前严格剔除病苗,种用苗用50%托布津1000倍液、25%多菌灵200倍液浸5-10分钟,晾干后栽种。③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水防涝,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④防治地下害虫,减轻病害发生。⑤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 50%甲基托布律 1000倍液浇灌病株。

4.菌核病

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首先侵害茎基部、芽头及根茎部,使这些部位逐渐腐烂,变成褐色.常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以及茎秆基部的内部,发生灰黑色的鼠粪状菌核和白色的菌丝体。与此同时,病株上部茎叶逐渐发黄,最后植株死亡。防治方法:①做好选种工作。发生菌核病的地块不收取种苗,根茎提早收获。剪根茎作种时,注意剔除基部腐烂的茎秆。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沟道,保持沟深出水畅通。保持土壤干燥,及时排除积水。③实行轮作。发过病的地块,不宜重茬,可与水稻轮作,淹死种核。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井冈霉素、多菌灵合剂喷雾;也可用50%利克菌1000倍稀释液喷雾或浇注,或用50%氯硝胺可湿性粉剂0.5公斤加石灰7.5-10公斤,撒在病株茎基及周围土面。但施药后要隔10天以上才能翻挖根茎,以保证药用安全。用50%速克灵1000倍液浇灌。

5.根结线虫病

根结线虫病在丹参须根上形成许多瘤,是由于根结线虫寄生而引起,植株矮小,叶片退绿,逐渐变黄,最后全抹枯死,造成丹参严重减产。根结线虫可通过丹参种根和土壤传播,为害程度又与土质有一定关系。沙性重的土壤透气性较好,对线虫生长发育有利,线虫病也较严重。丹参被害时,须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根瘤,呈念珠状一串,内有根结线虫害生,用针桃开,肉眼可见白色小点,此为雌线虫,瘤的外面黏着土粒,难以抖落。防治方法:①实施植物检疫:建立无病留种田,无病区不从病区调人种根。②实行轮作:不重茬,不与花生等易感染本病的作物轮作,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③药剂处理土壤: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甲基异硫磷5公斤,撤于地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或用滴滴混剂(D-D混剂) 熏蒸土壤。

6.丹参疫病

症状与危害:生产

于浙江、安徽、四川、

辽宁、内蒙古、河北、

河南、山东、江苏、江

西、湖北、贵州、云南

等省(区) 。发病初期地

上部植株下部叶片变

黄,顶部叶片于中午高

温天气则失水萎垂,早

晚仍可恢复,至后期整

株叶片萎垂且不恢复,并从基部开始腐烂。挖出地下部,可见植株的主根表皮水渍状,稍变为淡黄色;剥开表皮,可见髓部完全腐烂,腐烂的髓部颜色不变,稍有臭味,呈湿腐状。此类型病害的扩展速度较快,一般染病植株在1—2周内可造成死亡。土壤潮湿时,栽苗后不久便可发生,蔓延很快,根部可断续产生白霉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

发病原因:

病原 Phytophthora cactorμm (Leb. et Cohn) Schroet. 称恶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在V8汁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稀疏,淡色,分枝较少,幼菌丝无色,无隔,较细,宽2—4μm。老龄菌丝较粗,略呈浅黄色,后期可出现稀疏的隔膜,宽5—6μm,分枝呈直角状;孢子囊梗与菌丝无区别,合轴分枝,孢子囊顶生或间生,数量较多,未见层出现象;孢子囊洋梨形或近球形,大小为20一34×18—28(μm),长宽比值l 一1.2,孢子囊乳突明显或不明显,单个或双个,尤以间生孢子囊具双乳突为多见,乳突高0.5—6μm,宽3.5—6μm,成熟孢子囊易脱落,基部近圆形,不具柄或具柄,柄长0.5—3μm,孢子

囊在水中易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休止时近球形。同宗配合,藏卵器数量多,球形,淡黄色,表面不光滑,直径18—26(21)μm,雄器棍棒形,大都同丝生,侧生,较小,

6—10×4—7(μm);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近满器,直径14—20μm,壁厚1.5—4μm。生长最适温度23—28℃,不形成厚壁孢子。在CMA 及PSA 上,菌丝体繁盛,可形成孢子囊及藏卵器、雄器,但变异大。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丹参上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表皮进入寄主体内,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病菌以两种方式产生孢子囊:一是从气孔抽出较短的菌丝状孢子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二是由气孔抽出菌丝,菌丝分枝,在分枝上长出菌丝状孢子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在叶面上静止2小时后萌发或孢子囊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开始从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菌丝在叶片细胞间和细胞内扩散,也有从气孔伸出菌丝,再从气孔侵入或在叶面上扩展蔓延,经几天潜育即显症。该病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量大小有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产上连作或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

(2)采用高畦栽培,可减少与病菌接触,如能采用地膜覆盖,效果更好。

(3)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撒生石灰消毒。

(4)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喷洒72%霜脲锰锌(克抗灵) 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667m2 喷对好的药液50L ,隔10天左右1次,视病情防治2—3次。

银纹夜蛾

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老龄幼虫取食叶片,严重危害时,仅剩下主脉。每年发生5代,以第2代幼虫于6一7月开始危害丹参,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危害最为严重,以老熟幼虫在土中或枯枝下化蛹越冬。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将田间残核病叶集中烧毁,冬季进行翻耕整地,可以杀灭在土中越冬的幼虫或蛹。②灯光诱杀成虫。栽培地于夜间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蛾。③7-8月在第二、第三代幼虫低龄期,喷施农药防治,隔7天1次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使用的药物及浓度为:1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500-2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

7.蚜虫

成、幼虫吸茎叶汁液,严重者造成茎叶发黄。防治方法;①冬季清园,将枯株落叶深埋或烧毁。②发病期喷50%杀螟松10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n -2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数次。

8.棉铃虫(又名钻心虫)

幼虫为害蕾、花、果,影响种子产量。留种田要注意防治。防治方法:现蕾期开始喷洒50%磷胺乳油1500倍液或25%杀虫眯水剂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西维因600倍液防治防治。

9.蛴螬

以幼虫为害,咬断苗或取食根,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危害严重。防治方法:①冬前清除杂草,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虫口; ②施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温堆肥;灯光诱杀成虫。③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拌种。④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洗灌。⑤用氯丹乳油25克拌炒香的麦麸5公斤,井加适量水配成的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诱杀。

小地老虎:春季危害幼苗。可用90%敌百虫100克拌入炒香的茶籽饼5公斤作毒饵,撒入田间诱杀。

中国菟丝子:生长期及时铲除病株,清除菟丝子种子。

(六)采收加工与综合利用

1.种子的生产、采收

丹参越年开花结实,栽植后的第二年,从4月底或5月初开始,种子陆续成熟。在花序上,开花和结籽的顺序是由下而上进行,下面的种于先成熟。种子要及时采收,否则会自行散落地面。采种时,如留种面积很小,可分期分批采收,即在田间先将花序下部几节果萼连同成熟种子一起捋下,而将上部未成熟的各节留到以后采收。如留种面积较大,可在花序上有2/3的果萼已经褪绿转黄而又未完全干枯时,将整个花序剪下,再舍弃顶端幼嫩部分,留用中下部的成熟种子。花序剪下后,需即行曝晒,打出种子,扬净。经晒过3个晴天的种子,播种后发芽率较高,出苗较整齐。种子晒干后,装人布袋,挂在阴凉、干燥的室内保存。如种子不晒就贮藏,则易发热,丧失发芽能力。

种子不耐贮藏,最好当年播种。建阳等地,多用新鲜种子,随来随播,发芽、出苗均很好。

2. 根和根茎的采收与加工

丹参在大田定植后,经过10-12月生长结束,即可收获。从年底茎叶经霜枯萎至翌年早春返青前,是最适宜的收获期,一般丹参于栽种当年10-11月上旬收获。过早收获,根不充实,水分多,折干率低;过迟,则重新萌芽、返青,消耗养分,质量也差。

采挖:选择晴天进行。丹参根条入士深,质脆,易折断,须小心挖掘。整个根部挖起后,抖去泥块,放在地里曝晒几天。待根部失去部分水分发软后,再除去根上附着的泥土,运回加工。

产地加工

将鲜根剪去芦头、细尾,置太阳下晒或通风处晾至五成干变软时,用手理顺成束,堆放2-3天,摊开再晒或晾至顶端老根透心时,用火燎去根条上的须根及毛茸即可。一般亩产干货200一300公斤,高产时可达400-500公斤,单株可重达800克。鲜干比为3.1~4.4:1。 南方有些产区在加工过程中有堆起" 发汗" 的习惯。根据科学研究,采用堆起" 发汗" 的方法加工,会使丹参根中的一种有效物质丹参酮含量降低,故此法不宜采用。

一等:干货,呈圆柱形或长条形。偶有分支。表面紫红色或黄红色,有纵皱纹。质坚实,皮细而肥壮。断面灰白色或黄棕色,无纤维。气弱,味甜、微苦。多为整枝,头尾齐全,主根上中部直径在1厘米以上。无芦茎、碎节、须根、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圆柱形或长条形。偶有分支。表面紫红色或黄红色,有纵皱纹。质坚实,皮细而肥壮。断面灰白色或黄棕色,无纤维。气弱,味甜、微苦。主根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下。但不得低于0.4厘米、有单支及撞断的碎节。无芦茎、须根、杂质、虫蛀、霉变。

贮藏

丹参用麻袋或竹筐包装,每件装30千克~40千克。贮藏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霉变、虫蛀。丹参的商品安全水分为11%~14%,贮藏适温30℃以下,相对湿度70%~75%。

丹参成品质脆易折断,要防止重压及吸潮,吸潮后变软,不易折断,容易变色。易虫蛀,被害虫蛀食的丹参表面可见细小蛀洞,堆垛间可见碎屑。

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发现受潮或温度过高,要及时翻垛、摊晾,虫情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高温、高湿季节前可进行密封抽氧充氮养护。

3、综合利用

丹参为临床上最常用中药材之一,不仅对治疗脑栓塞、宫外孕、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慢性肝病、肝硬化、脉管炎、硬度病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还是10多种剂型、几十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

丹参中含有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铜等。这些成分能促进毛发黑色素的生长,亦能补足因微量元素等不足而造成的白发黄发。头发于燥等症。主要成分丹参酮为红色色素,在化妆品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用于研制生产各种养发、乌发、护发的系统化妆品和保健品。

丹参的用途广,用量大,除内销外还是大量出口创汇的中药材。丹参适应性强,对土壤、环境条件要求不严,种植技术难度不大,成本低,适合闽西北各地栽培。因此,扩大发展丹参栽培,既可增加药源,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炮制 (1)处方用名 丹参、酒丹参。(2)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3)历史沿革 唐代有" 熬令紫色"(《千金》)

的炮制方法。末代有炒制、炙制(《总录》) 、焙制(《宝产》) 等方法。明、清有酒洗(《入门》) 、酒浸(《原始》) 、酒炒(《辨义》) 、酒蒸(《笔花》) 、猪心血拌炒(《害利》) 等炮制方法。现行,有酒炙、米炒、炒、酒润麸炒等炮制方法。(4)炮制方法 ①丹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②酒丹参 取丹参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丹参片每100kg ,用黄酒10kg 。(5)成品性状 丹参为类圆形的厚片,片面红黄色或黄棕色,见有散在黄白色筋脉点,呈放射状排列,中心略黄,周边外皮暗红棕色。气微,味微苦涩。酒丹参表面黄褐色,略具酒香气。(6)炮制作用 丹参多生用。生品祛瘀止痛力强,并能通行血脉,善调妇女经脉不匀,因其性偏寒凉,故多用于血热瘀滞所致的疮痈,产后瘀滞疼痛,经闭腹痛,心腹疼痛及肢体疼痛等症。如用于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的丹参饮(《医学金针》) ;治乳痈肿痛的消乳汤(《参西录》) ;或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的清营汤(《条辨》) 。酒制后,缓和寒凉之性,增强活血祛瘀、调经之功,并能通行血脉,善调妇女经脉不匀。多用于月经不调,血滞经闭,恶露不下,心胸疼痛,癥瘕积聚等症。如用于月经不调的丹参散加减(《妇人明理论》) 和治气血凝滞,心胸疼痛的活络效灵丹(《参西录》) ,以及治风湿痹痛的独活散(《普济方》) 。(7)炮制研究 ①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对丹参切片前后水镕性成分的分析证明,丹参切片前经水浸泡,水镕性成分损失严重。总酚类成分损失约97%,原儿茶醛损失约55%。浸泡24小时与72小时情况基本相同。由于酚性成分易氧化变质,用闷润法软化时,总酚类成分也损失近50%。但总丹参酮含量,浸泡者较未浸泡及闷润者要高,系由于水镕性成分的损失,导致脂溶性成分易于溶出所致。 对丹参饮片及其不同

炮制品中水溶性总酚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丹参饮片经酒、醋炙或炒炭后,水溶性总酚浸出量显著增高,尤以丹参炭最为显著,为生品的5倍多。说明丹参经酒、酷等辅料炮制后,能显著提高丹参水溶性总酚浸出量,这一点与文献所载,酒制助其活血调经,能增强活血、镇痛作用悬相符的。②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通过对比实验,观察生丹参、酒丹参、醋炒丹参三种不同炮制品对由四氯化碳造成家免急性肝损伤,中毒性肝炎模型的ARP(谷丙转氨酶) 变化,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丹参生品、酒炙品对兔模型的ARP 升高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尤以生品为优,而醋炒丹参作用不显著。肝脏病理学观察结果与此相一致。(8)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酒丹参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联系电话:[1**********] [1**********]

丹 参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植物丹参

(SalviamiltiorrhizaBge .) 的干燥根,又名血参、赤参、紫丹参、红根等,是常用的中药,是世界公认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首选药物,年需求量15000吨左右。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等功能。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等症的治疗。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初心肌梗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作用; 对心绞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骨折及断肢再植术后疼痛等均有一定的镇痛效果;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及伤寒杆菌等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丹参还具有降血糖和一定的抗肿瘤作用。活性成分主要有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脂溶性成分主要为二萜醌类化合物,(丹参酮I 、丹参酮IIA ,丹参酮IIB 、隐丹参酮等)主要用于治疗脓性、感染性疾病和心脑血管性疾病。水溶性成分主要为芳香酸、多酚芳香类,如丹参酸甲乙丙丹参素、丹酚酸A 、C 等,主治抗心肌缺氧类疾病。

丹参主产于四川、安徽、江苏等省,我国大部分省、自治区有分布和栽培。闽北部分县市有栽培。常见的品种有滇丹参、甘肃鼠尾(甘丹参) 、鲁丹参等,一般情况下,它们的产量依次为500公斤、420公斤、350公斤。鲁丹参栽值当年就可开花结籽。肉质根细长,直径0.5—2厘米,长可达50厘米,须根较多,根条皮红质白。干品红色,断面粉白色,是市场上最抢手的丹参。耐寒、耐旱能力很强,伯涝,很适合在丘岭地区发展。鲁丹参既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分根繁殖,也可以用种子繁殖。比较起来,根繁的产量不如种繁的产量高。

(一)生物学特性

多年生草本,株高30-100厘米,全株密被柔毛。根粗长,肉质,外皮朱红色,内部白色。茎直立,四棱形,紫色或绿色,具节,上部多分枝。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3-7,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卵形顶端小叶较大,边缘具圆锯齿。轮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每轮3-4朵,多轮排列成疏离的总状花序;小苞片披针形,被腺毛。花冠钟状,蓝紫色或白色,M 唇形;雄蕊2,内藏成微外露,花丝长3.5—4mm ,药隔长15—20mm ,上臂长约为全长的4/5,2下约室败育黏合,花柱外露,柱头2裂不相等,子房上位4深裂。小坚果4,黑色或褐色,椭圆形。花期5-8月,果实6-8月陆续成熟,成熟果实落地。种子不耐贮藏,无休眠期,容易萌发,干粒重1.64g 。

丹参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环境条件。野生丹参多见于向阳山坡草丛、沟边、路旁或林边等阳光充足、较湿润的地方。耐寒,初次霜冻后叶仍保持绿色,茎叶能经受短期-5℃左右低温,气温在-15℃左右,最大冻土深度43厘米左右,可安全越冬。但气温低的地区,植株生长发育不良,幼苗出土亦慢。春季5厘米地温10℃丹参开始返青,温度20-26℃、相对湿度80%时生长旺盛,秋季气温降至 10℃以下时,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怕旱又忌涝,秋季持续干旱,会影响根部发育,降低产量,低洼积水引起烂根死苗。丹参在年平均气温17-20℃,海拔5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生长良好。气温偏低生长期短,生长缓慢。但在北京年平均气温11℃也能正常生长。丹参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生长发育良好,在阴蔽的条件下植株生长极为缓慢,主产地全年日照约1200小时。主产区四川中江县多栽培于海拔400-700m 的丘陵小山丘周围,年平均气温16.7℃,相对湿度80%,年降雨量950mm ,年日照时数1200小时。

种子在18-22℃时15天左右即可出苗,陈种发芽率极低。根段在地温15-17℃时开始萌生不定芽,根段上部发芽、发根均较下部早。

二、关键生育时段适宜气象条件指标及气象灾害种类和指标

(一)适宜气象条件指标

1、温度:在年平均温度12.5—17.1 ℃的条件下均可种植,最适温度20—25℃,高于32℃生长受阻,低于-15℃会遭到冻害,播种期(6月上—7月上)要求平均温度18—20℃,分根繁殖移栽期(11月上或3月)要求温度8—10℃,旺盛生长期(6—8月)要求平均温度20—25℃,年无霜期大于190天,≥0℃积温4700℃,≥10℃积温大于4000℃。

2、降水 要求年降水量650—800 mm 之间,空气相对湿度70—80%为宜,大于80%或小于60℃生长受影响,播种期要求降水20—25mm ,才能保证正常出苗。移栽期要求降水大于30mm 旺盛生长期降水量需大于350mm 秋淋季节注意田间排水,以防水渍烂根减产,降低品质。

3、光照 喜光植物,要求年日照时数1700—1900小时,旺盛生长期总日照时数大于600小时为宜,日照时数6—8小时最好。

(二)气象灾害种类,时段及指标

丹参的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和秋淋

1、干旱时段及指标

4月中旬—5月中旬正是丹参花蕾形成期,也是植株生长旺期和扦插育苗期,如遇干旱,对种子形成和育苗繁殖影响较大。气象指标为最高气温≥32℃或平均气温小于10℃,降水量小于40mm ,空气相对湿度小于65%,生长发育将受到一定影响。

2、秋霖时段及指标

8月下旬—9月此时正是丹参根茎生长的转折期,也是根系逐渐膨大期,如遇秋霖,光照条件差,一是影响正常生长发育,二是多雨、土壤湿度过大,水渍易烂根。气象指标为平均温度小于14℃,降水量大于220mm ,相对湿度大于85%,连阴雨时间大于15天以上。

现代研究开发: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常用重要中药。现代研究表明,丹参根含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 丹参酮ⅡB, 丹参酸甲酯,羟基丹参酮ⅡA 及二氢丹参酮Ⅰ等菲醌类化合物和水溶性活性成分原儿茶醛及丹参酸、维生素E 等成分。具扩张血管、降压、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及抗菌作用,此外尚具镇静、安神、镇痛作用。其菲配类化合物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动过速等症疗效显著,许多治疗心血管病的中成药,丹参都是主要成分之一,为此丹参的临床需要量极大。丹参用于治疗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症,亦有很好的疗效。此外丹参酮为红色色素,可供化妆品等用。丹参用途极为广泛,具很大开发潜力,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二)选地与整地

丹参是深根植物,根部可伸入土层30厘米以上。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能生长,黄沙土、黑沙土、冲积土都可种植,零星的“十边”地也可种植,但土质黏重和低洼积水的土地不宜种植。以地势向阳,土层深厚,中等肥沃,地势略高、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质壤土栽培为好,利于根部生长、发育。土壤过于肥沃,则枝叶徒长,根条反不粗壮,土壤为中性或微酸性为宜,土壤的pH 值等于7或稍大稍小于7均可。

整地。丹参为根类药材,生长期长,尽量多施迟效农家肥和磷肥作基肥,这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条件。前茬作物收获后,先在地上施好基肥,每亩入厩肥 1500-2000公斤作基肥,然后进行深翻30厘米以上。种植前,再行翻耙、碎土、平整、作畦,宜作成宽1.2米的高畦(南方) 或平畦(北方) 。在地下水位高的平原地区栽培,为防止烂根,需开挖较深的畦沟。过长的畦,宜每隔20米距离挖一腰沟,并保持排水畅通。

(三)繁殖方法

1.种子繁殖

丹参种子很小,千粒重1.64克,发芽率70%左右,种子出苗不齐,因此多采用育苗移栽法。贮藏时间延长发芽率降低,生产上最好随采随播。种子繁殖分为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法。

直播:

育苗田除草技术

福建省于5月下旬播种,采用条播或穴播。穴播按行距30-45厘米和株距25-30厘米,穴深1厘米,覆土0。6厘米,每穴播种子5-10粒;条播沟深1厘米左右,覆土0.6-1厘米,每1/15公顷播种量0.5公斤左右。如遇干旱,事前先浇透水再播种。播后半月出苗;苗高6厘米时进行间苗定苗。采用这种方法,生产成本低,种源丰富,可以大面积发展生产。每1/15公顷用苗4000-6000株。

育苗移栽:生产上最好随采种随播种。6-8月,种子成熟后,分批采下种子,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用扫帚轻轻拍打,使种子进入浅土层,立即浇水,并盖草保湿。3—5天后,丹参出苗达50%时,揭去盖草,浇一次水。也可在备好的畦上按行距25-3Ocm ,开1-2cm 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地播入沟内,覆土荡平,以盖住种子为度,浇水,覆盖稻草保湿。约半月后便可出苗。也可催芽播种:将丹参种子置40度温水中浸泡40小时,捞出瘪籽后,将种子和洁净的河沙按1:2的比例拌匀催芽。3—5天后,当有1/5一l /4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以后注意除草、防虫、防旱,待3—5片叶子、当苗高6-10cm 时间苗,株距3—5厘米。间出的幼苗可另行假植、培育。间苗后,每亩撒施30公斤磷酸二钙,精心管理,第二年二月下旬就可移栽。每亩用种籽5公斤。

北方于3月下旬条播,按行距8—15厘米横向开沟,沟深约1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一层薄土,稍加镇压后浇水,畦面加盖薄膜,温度20℃左右时,半月可出苗,出苗后逐渐揭去薄膜。苗高5—10厘米时,按行株距30厘米X 20厘米移栽于大田。

2.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也称芦头繁殖。在种植的丹参收获时,选取健壮、无病害的植株,剪下粗根作药用,剪去地上部分茎叶,留取长20cm 的芦头,将细于香烟的根连芦头带心叶用作种苗,进行种植。大棵的苗,可按芽与根的自然生长状况,分割成2-4株,然后再种植。在备好的畦上接行株距(30-40)cm×(25-30)cm开穴种植,每穴1-2株,芦头向上, 覆土,浇水即可。40-45天芦头便可生根发芽。

此外,还可采挖野生丹参,连根带苗移植。如有粗根,也可在移栽前先取下作药用。种植季节一般在立冬至第二年惊蛰。行、株距与种子繁殖法的定植距离相同。每1/15公顷需用家种或野生种苗150公斤。

3.分根繁殖

作种栽用的丹参一般都留在地里,栽种时随挖随栽。选择直径0.3-1厘米左右、粗壮充实,色泽鲜红,无腐烂、无病虫害的一年生侧根,不宜选用空心的老根和生长不良的细根作种根。于 12月至翌年 2-3月栽种,也可在 11月收获时选种栽植。按行距 30-45厘米和株距25-30厘米穴栽,穴深3-4厘米。栽时将选好的根条折成4-6厘米长的根段,边折边栽,将根段直立栽种,大头朝上,小头朝下,不可倒置,每穴栽1-2段。栽后随即覆土,早春栽种一般覆土厚度为3cm ,秋冬栽种覆土15厘米左右(年后发芽时退土),稍压实即可。用根的头尾做种栽则出苗早,而中段出苗迟,因此要分别栽种,便于田间管理。每亩需种根50-6Okg 。

4、地膜覆盖丹参种根育苗移栽法 北方地区3月上、中旬采用地膜覆盖种根育苗,可保持苗床内土温在15℃-26℃,又能促进丹参种根萌发生根,且比大田分根繁殖生长期提早45-50天,从而使丹参及早进入生长旺季。选避风向阳的地块,做成宽度比地膜幅度稍窄的苗床。将苗床内20cm 厚的表土挖出,混入适量的土杂肥。在苗床底部铺一层5cm 厚的牛、马粪肥,再将混肥表土填入苗床,耙细整平,略低于地面。3月上、中旬,取上年留种的种根的上、中段,剪成3-5cm 长的小段,按行株距2cm×1cm ,将种根斜插1/2于床上中,随剪随插,且保持原种根的上下方向,不能倒置。随后覆土,以不露种根为度,浇透水后,用竹片做成弧形支架,上面覆盖地膜,两边用土封闭严实。每周浇水1次,保持床土湿度40%左右。晚间加盖草帘,白天揭去,以利保温保湿。1个月左右便可出苗。当苗高2-2.5cm 时,中午可将地膜掀起练苗1-2小时,5-7天后,将地膜撤去,让幼苗在自然气候条件下适应1-2天,即可移栽于大田。一般育苗lOm2,可移栽大田1亩。

5、扦插繁殖 南方4-5月,北方于7-8月,剪取生长健壮的茎枝,截成17-2Ocm 长的插穗,剪除下部叶片,上部保留2-3片。在备好的畦上,按行距2Ocm 开斜沟,将插穗按株距1Ocm 斜放入沟中,插穗入土1/2-1/3,顺沟培土压实,得另一扦插沟,再扦插,培土压实,依法进行扦插。最后浇水,搭矮棚遮荫,保持土壤湿润。一般20天左右便可生根,成苗率90%以上。待根长3cm 时,便可走植于大田。

栽种鲁丹参与滇丹参不同的是:一是栽鲁丹参耕地要深,耕地深度在40厘米以上;二是鲁丹参栽植密度较大。在垄上挖的穴,穴心距应控制在25—30厘米;三是鲁丹参在4月初要抽薹开花,消耗大

量养分。除留种地外,要分期分批剪除,以利养分集中于根部。苗期抗旱灭荒,保证苗全苗旺,

丹参覆膜栽培,能提高产量30%—50%。但是,丹参幼苗非常娇嫩,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烤苗”,导致缺苗断垄。所以,覆膜后立即用直径O .3—0.5厘米的硬棒在苗子上方扎一小孔,就可有效防止“烤苗”。待长到5—6片叶子时,再打孔放苗。

移栽时间以当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较为适宜。移植前,在整好的畦面上以 25厘米×25厘米的株行距开穴,穴深视幼苗根部的长度而定。每穴栽种1~2株,栽种深度以微露心芽为准,不要过深,也不要使根头露土。种后覆土至平穴,稍压实,并及时浇水稳根。丹参早移栽,早生根,至寒冬来临时早已成活,来年早返青,尽可能不要推迟到严寒季节才移植。

(四)田间管理

1.排灌

地面积水易造成烂根,干旱植株生长不良,因此,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排灌。整个生长期都要注意清理沟道,保持排水畅通,防止多雨季节丹参受涝。挖沟清沟可结合施肥进行,将沟泥覆在肥料上。伏天或遇持续秋旱时,可行沟灌或浇水抗旱。沟灌应在早晚进行,并要速灌速排。

2.中耕除草

丹参前期栽种后至出苗时间为40天左右生长较慢,这期间杂草生长较快,要做好除草工作。栽种后1天~3天可用芽前除草剂禾耐斯或拉索喷雾,如土壤湿润,效果更好。在出苗前后可用盖草能喷雾杀死2叶期~3叶期的禾本科杂草。中耕除草,一般在封垅前要进行两或三次,可结合施肥进行。封垅后杂草要及时拔掉,以免杂草丛生,影响丹参生长。

3.施肥

丹参开春返青后,要经过长达9个月的生长期,才能收获。除下种时应尽量多施基肥外,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追肥几次。第一次在返青时施提苗肥,每1/15公顷用沤腐的人粪尿400公斤冲水浇,或用尿素5公斤或硫酸铰10公斤施入。第二次于4月中旬至5月上旬施,不留种子的地块,可在剪过花序后施,每1/15公顷施腐熟人粪尿500公斤、饼肥50公斤。第三次在6、7月间剪过老茎秆以后,施长根肥,宜重施,每1/15公顷施入浓粪800公斤、过磷酸钙20公斤、氯化钾10公斤。第二次和第三次追肥以沟施或穴施为好,施后即覆土盖没肥料。

4.摘蕾

除留种植株外,花葶抽出时,应及时摘除,以抑制生殖生长,减少养分消耗,促进根部的生长发育。不准备收种子的丹参,从4月中旬开始,要陆续将抽出的花序摘掉,以保证养分集中到根部。最好在花序刚抽出半寸长时,就用手指甲掐掉。如摘得迟,花序长得老而长,则需用剪刀在花序基部剪掉。花序要摘得早,摘得勤,最好每隔10天摘或剪一次,连续进行几次,注意选晴天无露水时摘除花薹。这是丹参增产的重要栽培措施之一。剪老秆:留种丹参在采收过种子以后,植株茎叶逐渐衰老或枯萎,对根部生长不利。如剪掉老茎秆,则可使基生叶丛重新长出,促进根部继续生长。因此,宜在夏至到小暑,将全部茎秆齐地剪掉。

(五)病虫害防治

1.叶枯病

叶枯病为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在病残组织中越冬,成为 翌年的初侵染源。生长期产生分生抱于,借风雨传播危害。病害 于5月上旬始发,持续到11月。多雨高湿,有利发病。发病初 期,叶

面产生褐色、圆形小斑,随后病斑不断扩大,中心呈灰褐色、最后,叶片焦枯,植株死亡。防治方法:①选用无病健壮的种栽,下种前用50%多菌灵胶悬剂800倍液浸种10分钟消毒处理。②加强管理,增施磷、钾肥,及时开沟排水,降低湿度,增强植株抗病力。③发病初期,喷洒50%多菌灵8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倍液。

2.叶斑病

叶斑病是一种细菌性叶部病害。叶片上病斑深褐色,直径1-8毫米,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严重时病斑密布、汇合,叶片枯死。5月初开始发生,6-7月发病严重,可延续到秋末。防治方法:①剥除基部发病的老叶,以加强通风,减少病源。②发病初期喷1:1:150波尔多液。多菌灵、托市津、代森锌防治,发病严重时,喷 50%多菌灵500- 1000倍液,或 70O 托市津 800借液,7-10天 1次,连续2-3次。③增施磷钾肥,或于叶面上喷施0.3%磷酸二氢钾,以提高丹参抗病力。

3.根腐病

此为一真菌病害,病菌在土壤中和病残体上越冬,丹参栽种后、遇适宜条件,病菌开始侵染危害根部,使根条发黑腐烂。一般4月下旬发病,5-6月进人发病盛期,7-8月高温,地面积水易发病,8月以后逐渐减轻。地下害虫危害严重的地块发病重。发生初期,个别支根和须根变褐腐烂,逐渐向主根扩展,主根发病后,导致全根腐烂,地上部分茎叶枯萎死亡,严重影响产量。防治方法:①实行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②选用无病苗栽,栽种前严格剔除病苗,种用苗用50%托布津1000倍液、25%多菌灵200倍液浸5-10分钟,晾干后栽种。③加强田间管理,注意排水防涝,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④防治地下害虫,减轻病害发生。⑤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 50%甲基托布律 1000倍液浇灌病株。

4.菌核病

菌核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首先侵害茎基部、芽头及根茎部,使这些部位逐渐腐烂,变成褐色.常在病部表面、附近土面以及茎秆基部的内部,发生灰黑色的鼠粪状菌核和白色的菌丝体。与此同时,病株上部茎叶逐渐发黄,最后植株死亡。防治方法:①做好选种工作。发生菌核病的地块不收取种苗,根茎提早收获。剪根茎作种时,注意剔除基部腐烂的茎秆。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理沟道,保持沟深出水畅通。保持土壤干燥,及时排除积水。③实行轮作。发过病的地块,不宜重茬,可与水稻轮作,淹死种核。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井冈霉素、多菌灵合剂喷雾;也可用50%利克菌1000倍稀释液喷雾或浇注,或用50%氯硝胺可湿性粉剂0.5公斤加石灰7.5-10公斤,撒在病株茎基及周围土面。但施药后要隔10天以上才能翻挖根茎,以保证药用安全。用50%速克灵1000倍液浇灌。

5.根结线虫病

根结线虫病在丹参须根上形成许多瘤,是由于根结线虫寄生而引起,植株矮小,叶片退绿,逐渐变黄,最后全抹枯死,造成丹参严重减产。根结线虫可通过丹参种根和土壤传播,为害程度又与土质有一定关系。沙性重的土壤透气性较好,对线虫生长发育有利,线虫病也较严重。丹参被害时,须根上形成大大小小的根瘤,呈念珠状一串,内有根结线虫害生,用针桃开,肉眼可见白色小点,此为雌线虫,瘤的外面黏着土粒,难以抖落。防治方法:①实施植物检疫:建立无病留种田,无病区不从病区调人种根。②实行轮作:不重茬,不与花生等易感染本病的作物轮作,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③药剂处理土壤:结合整地,每亩施入3%甲基异硫磷5公斤,撤于地面,翻入土中,进行土壤消毒。或用滴滴混剂(D-D混剂) 熏蒸土壤。

6.丹参疫病

症状与危害:生产

于浙江、安徽、四川、

辽宁、内蒙古、河北、

河南、山东、江苏、江

西、湖北、贵州、云南

等省(区) 。发病初期地

上部植株下部叶片变

黄,顶部叶片于中午高

温天气则失水萎垂,早

晚仍可恢复,至后期整

株叶片萎垂且不恢复,并从基部开始腐烂。挖出地下部,可见植株的主根表皮水渍状,稍变为淡黄色;剥开表皮,可见髓部完全腐烂,腐烂的髓部颜色不变,稍有臭味,呈湿腐状。此类型病害的扩展速度较快,一般染病植株在1—2周内可造成死亡。土壤潮湿时,栽苗后不久便可发生,蔓延很快,根部可断续产生白霉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

发病原因:

病原 Phytophthora cactorμm (Leb. et Cohn) Schroet. 称恶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在V8汁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稀疏,淡色,分枝较少,幼菌丝无色,无隔,较细,宽2—4μm。老龄菌丝较粗,略呈浅黄色,后期可出现稀疏的隔膜,宽5—6μm,分枝呈直角状;孢子囊梗与菌丝无区别,合轴分枝,孢子囊顶生或间生,数量较多,未见层出现象;孢子囊洋梨形或近球形,大小为20一34×18—28(μm),长宽比值l 一1.2,孢子囊乳突明显或不明显,单个或双个,尤以间生孢子囊具双乳突为多见,乳突高0.5—6μm,宽3.5—6μm,成熟孢子囊易脱落,基部近圆形,不具柄或具柄,柄长0.5—3μm,孢子

囊在水中易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肾形,休止时近球形。同宗配合,藏卵器数量多,球形,淡黄色,表面不光滑,直径18—26(21)μm,雄器棍棒形,大都同丝生,侧生,较小,

6—10×4—7(μm);卵孢子球形,淡黄色,近满器,直径14—20μm,壁厚1.5—4μm。生长最适温度23—28℃,不形成厚壁孢子。在CMA 及PSA 上,菌丝体繁盛,可形成孢子囊及藏卵器、雄器,但变异大。病菌以菌丝体和卵孢子随病残体组织遗留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或卵孢子遇水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丹参上萌发芽管,产生附着器和侵入丝穿透表皮进入寄主体内,遇高温高湿条件2—3天出现病斑,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借风雨或灌溉水传播蔓延,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病菌以两种方式产生孢子囊:一是从气孔抽出较短的菌丝状孢子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二是由气孔抽出菌丝,菌丝分枝,在分枝上长出菌丝状孢子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在叶面上静止2小时后萌发或孢子囊直接萌发长出芽管,开始从气孔保卫细胞间隙侵入,菌丝在叶片细胞间和细胞内扩散,也有从气孔伸出菌丝,再从气孔侵入或在叶面上扩展蔓延,经几天潜育即显症。该病发生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量大小有关。发病早气温高的年份,病害重。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有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或造成流行。生产上连作或采用平畦栽培易发病,长期大水漫灌、浇水次数多、水量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1)实行3年以上轮作。

(2)采用高畦栽培,可减少与病菌接触,如能采用地膜覆盖,效果更好。

(3)加强水肥管理,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增施磷钾肥,适当控制氮肥,有条件的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并撒生石灰消毒。

(4)中心病株出现后及时喷洒72%霜脲锰锌(克抗灵) 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或72%克霜氰可湿性粉剂800一1000倍液、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液、18%甲霜胺·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乙膦·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667m2 喷对好的药液50L ,隔10天左右1次,视病情防治2—3次。

银纹夜蛾

幼虫咬食叶片,造成缺刻、孔洞,老龄幼虫取食叶片,严重危害时,仅剩下主脉。每年发生5代,以第2代幼虫于6一7月开始危害丹参,7月下旬至8月中旬危害最为严重,以老熟幼虫在土中或枯枝下化蛹越冬。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将田间残核病叶集中烧毁,冬季进行翻耕整地,可以杀灭在土中越冬的幼虫或蛹。②灯光诱杀成虫。栽培地于夜间悬挂黑光灯,诱杀成蛾。③7-8月在第二、第三代幼虫低龄期,喷施农药防治,隔7天1次能收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使用的药物及浓度为:10%杀灭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40%乐果乳油1000倍液,50%杀螟松乳油1500-20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

7.蚜虫

成、幼虫吸茎叶汁液,严重者造成茎叶发黄。防治方法;①冬季清园,将枯株落叶深埋或烧毁。②发病期喷50%杀螟松10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n -2000倍液,每7-10天1次,连续数次。

8.棉铃虫(又名钻心虫)

幼虫为害蕾、花、果,影响种子产量。留种田要注意防治。防治方法:现蕾期开始喷洒50%磷胺乳油1500倍液或25%杀虫眯水剂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或50%西维因600倍液防治防治。

9.蛴螬

以幼虫为害,咬断苗或取食根,造成缺苗或根部空洞,危害严重。防治方法:①冬前清除杂草,深翻土地,消灭越冬虫口; ②施肥要充分腐熟,最好用高温堆肥;灯光诱杀成虫。③用75%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1%拌种。④田间发生期用90%敌百虫1000倍液或75%辛硫磷乳油700倍液洗灌。⑤用氯丹乳油25克拌炒香的麦麸5公斤,井加适量水配成的毒饵,于傍晚撒于田间诱杀。

小地老虎:春季危害幼苗。可用90%敌百虫100克拌入炒香的茶籽饼5公斤作毒饵,撒入田间诱杀。

中国菟丝子:生长期及时铲除病株,清除菟丝子种子。

(六)采收加工与综合利用

1.种子的生产、采收

丹参越年开花结实,栽植后的第二年,从4月底或5月初开始,种子陆续成熟。在花序上,开花和结籽的顺序是由下而上进行,下面的种于先成熟。种子要及时采收,否则会自行散落地面。采种时,如留种面积很小,可分期分批采收,即在田间先将花序下部几节果萼连同成熟种子一起捋下,而将上部未成熟的各节留到以后采收。如留种面积较大,可在花序上有2/3的果萼已经褪绿转黄而又未完全干枯时,将整个花序剪下,再舍弃顶端幼嫩部分,留用中下部的成熟种子。花序剪下后,需即行曝晒,打出种子,扬净。经晒过3个晴天的种子,播种后发芽率较高,出苗较整齐。种子晒干后,装人布袋,挂在阴凉、干燥的室内保存。如种子不晒就贮藏,则易发热,丧失发芽能力。

种子不耐贮藏,最好当年播种。建阳等地,多用新鲜种子,随来随播,发芽、出苗均很好。

2. 根和根茎的采收与加工

丹参在大田定植后,经过10-12月生长结束,即可收获。从年底茎叶经霜枯萎至翌年早春返青前,是最适宜的收获期,一般丹参于栽种当年10-11月上旬收获。过早收获,根不充实,水分多,折干率低;过迟,则重新萌芽、返青,消耗养分,质量也差。

采挖:选择晴天进行。丹参根条入士深,质脆,易折断,须小心挖掘。整个根部挖起后,抖去泥块,放在地里曝晒几天。待根部失去部分水分发软后,再除去根上附着的泥土,运回加工。

产地加工

将鲜根剪去芦头、细尾,置太阳下晒或通风处晾至五成干变软时,用手理顺成束,堆放2-3天,摊开再晒或晾至顶端老根透心时,用火燎去根条上的须根及毛茸即可。一般亩产干货200一300公斤,高产时可达400-500公斤,单株可重达800克。鲜干比为3.1~4.4:1。 南方有些产区在加工过程中有堆起" 发汗" 的习惯。根据科学研究,采用堆起" 发汗" 的方法加工,会使丹参根中的一种有效物质丹参酮含量降低,故此法不宜采用。

一等:干货,呈圆柱形或长条形。偶有分支。表面紫红色或黄红色,有纵皱纹。质坚实,皮细而肥壮。断面灰白色或黄棕色,无纤维。气弱,味甜、微苦。多为整枝,头尾齐全,主根上中部直径在1厘米以上。无芦茎、碎节、须根、杂质、虫蛀、霉变。

二等:干货,呈圆柱形或长条形。偶有分支。表面紫红色或黄红色,有纵皱纹。质坚实,皮细而肥壮。断面灰白色或黄棕色,无纤维。气弱,味甜、微苦。主根上中部直径1厘米以下。但不得低于0.4厘米、有单支及撞断的碎节。无芦茎、须根、杂质、虫蛀、霉变。

贮藏

丹参用麻袋或竹筐包装,每件装30千克~40千克。贮藏于通风干燥处,防潮、霉变、虫蛀。丹参的商品安全水分为11%~14%,贮藏适温30℃以下,相对湿度70%~75%。

丹参成品质脆易折断,要防止重压及吸潮,吸潮后变软,不易折断,容易变色。易虫蛀,被害虫蛀食的丹参表面可见细小蛀洞,堆垛间可见碎屑。

贮藏期间要定期检查,发现受潮或温度过高,要及时翻垛、摊晾,虫情严重时用磷化铝熏杀。高温、高湿季节前可进行密封抽氧充氮养护。

3、综合利用

丹参为临床上最常用中药材之一,不仅对治疗脑栓塞、宫外孕、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慢性肝病、肝硬化、脉管炎、硬度病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还是10多种剂型、几十种中成药的主要原料之一。

丹参中含有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锌、铜等。这些成分能促进毛发黑色素的生长,亦能补足因微量元素等不足而造成的白发黄发。头发于燥等症。主要成分丹参酮为红色色素,在化妆品生产方面也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可用于研制生产各种养发、乌发、护发的系统化妆品和保健品。

丹参的用途广,用量大,除内销外还是大量出口创汇的中药材。丹参适应性强,对土壤、环境条件要求不严,种植技术难度不大,成本低,适合闽西北各地栽培。因此,扩大发展丹参栽培,既可增加药源,又能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炮制 (1)处方用名 丹参、酒丹参。(2)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3)历史沿革 唐代有" 熬令紫色"(《千金》)

的炮制方法。末代有炒制、炙制(《总录》) 、焙制(《宝产》) 等方法。明、清有酒洗(《入门》) 、酒浸(《原始》) 、酒炒(《辨义》) 、酒蒸(《笔花》) 、猪心血拌炒(《害利》) 等炮制方法。现行,有酒炙、米炒、炒、酒润麸炒等炮制方法。(4)炮制方法 ①丹参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②酒丹参 取丹参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丹参片每100kg ,用黄酒10kg 。(5)成品性状 丹参为类圆形的厚片,片面红黄色或黄棕色,见有散在黄白色筋脉点,呈放射状排列,中心略黄,周边外皮暗红棕色。气微,味微苦涩。酒丹参表面黄褐色,略具酒香气。(6)炮制作用 丹参多生用。生品祛瘀止痛力强,并能通行血脉,善调妇女经脉不匀,因其性偏寒凉,故多用于血热瘀滞所致的疮痈,产后瘀滞疼痛,经闭腹痛,心腹疼痛及肢体疼痛等症。如用于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的丹参饮(《医学金针》) ;治乳痈肿痛的消乳汤(《参西录》) ;或用治温热病热入营血的清营汤(《条辨》) 。酒制后,缓和寒凉之性,增强活血祛瘀、调经之功,并能通行血脉,善调妇女经脉不匀。多用于月经不调,血滞经闭,恶露不下,心胸疼痛,癥瘕积聚等症。如用于月经不调的丹参散加减(《妇人明理论》) 和治气血凝滞,心胸疼痛的活络效灵丹(《参西录》) ,以及治风湿痹痛的独活散(《普济方》) 。(7)炮制研究 ①对理化性质的影响 对丹参切片前后水镕性成分的分析证明,丹参切片前经水浸泡,水镕性成分损失严重。总酚类成分损失约97%,原儿茶醛损失约55%。浸泡24小时与72小时情况基本相同。由于酚性成分易氧化变质,用闷润法软化时,总酚类成分也损失近50%。但总丹参酮含量,浸泡者较未浸泡及闷润者要高,系由于水镕性成分的损失,导致脂溶性成分易于溶出所致。 对丹参饮片及其不同

炮制品中水溶性总酚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丹参饮片经酒、醋炙或炒炭后,水溶性总酚浸出量显著增高,尤以丹参炭最为显著,为生品的5倍多。说明丹参经酒、酷等辅料炮制后,能显著提高丹参水溶性总酚浸出量,这一点与文献所载,酒制助其活血调经,能增强活血、镇痛作用悬相符的。②对药理作用的影响 通过对比实验,观察生丹参、酒丹参、醋炒丹参三种不同炮制品对由四氯化碳造成家免急性肝损伤,中毒性肝炎模型的ARP(谷丙转氨酶) 变化,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影响,结果表明、丹参生品、酒炙品对兔模型的ARP 升高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尤以生品为优,而醋炒丹参作用不显著。肝脏病理学观察结果与此相一致。(8)贮存 贮干燥容器内,酒丹参密闭,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联系电话:[1**********] [1**********]


相关文章

  • 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 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规范 一.论文格式 1. 论文标题(小2号黑体字). 题目应表述课题所研究的方向和内容.要求尽可能简练. 2.作者(小4号楷体字) 作者只写学生姓名, 3.院(系)专业(5号楷体字) 4.摘要(5号黑体字)(内容 ...查看


  • 丹参栽培技术_王惠
  • 农技服务,2013,30(6):615,622责任编辑孙小岚责任校对胡先祥 丹参栽培技术 王惠,王彪,杨付秀,邓德会 (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贵州修文550216) 摘要介绍了丹参标准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关键词丹参:种植:栽培: ...查看


  • 种植密度对丹参产量的影响
  • 种植密度对丹参产量的影响 摘要:以紫花丹参为材料,研究了高.中.低植密度对丹参的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丹参单株根重随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D2处理(111120株/hm2)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以期为丹参的规 ...查看


  • 丹参总酚酸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和质量研究_张秋燕
  • 2013第十五卷第二期★Vol.15No.2 丹参总酚酸类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 和质量研究* □张秋燕 张盈颖 崔翰明** 北京 100053)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摘要:目的:提取纯化丹参中水溶性酚酸类有效成分,并对其进行质量分析. ...查看


  • 丹参提取工艺的实验研究
  • 丹参提取工艺的实验研究 郭增军1, 苏纪兰1, 王 开2, 尤晓娟1(11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 陕西西安710061; 21陕西省制药厂, 陕西临潼710603) 摘要:目的 考察不同提取条件下丹参中丹参酮 A .原儿茶醛的溶出情况.方法 ...查看


  • 丹参的现代研究进展
  • 2010年第23卷第2期Gansu Journal of TCM, 2010Vol.23 No.2 ! " !!!!!!!! " ·文献综述· ! " 丹参的现代研究进展 刘1 慧1,开金龙2 庆阳市人民医院, ...查看


  • 丹参种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_解淑琴
  •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3年第27卷第4期Chin Med J Res Prac,2013 July.Vol.27 NO.4 - 3 - ・药材生产・ 丹参种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解淑琴1,蒋传中2 (1. 陕西省商洛市食品药品检验所,陕西 ...查看


  • 2012-2013年中药材种植前景预测及分析
  • 2012-2013年中药材种植前景预测及分析 中药材是中国的瑰宝,特别是在当今人类保健意识增强潮流中,中药材已广泛应 用于医疗.保健.养生.防病,成为科技时代的开发.利用的重点.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未来市场的解析与分析.山东菏泽市润康中药材 ...查看


  • 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70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年第31卷第7期 ・文献综述・ 丹参酮ⅡA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孙兆卿,王寿福 (山东省乳山市慢性病医院,山东乳山264500) 关键词:丹参酮ⅡA:抗肿瘤: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R285.6 子.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