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导学案

《哈姆雷特》导学案

一、作品简介

《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2、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3、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4、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三、剧情概述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 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

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四、创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 ”,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五、主要人物

(因为版本差异,人名可能有出入,请参考英文原名和莎剧汉译。以下从朱生豪译本。)

哈姆雷特(Hamlet)——丹麦王子,丹麦前任国王之子,现任国王的侄子 克劳狄斯(Claudius)——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

乔特鲁德(Gertrude)——丹麦王后,哈姆雷特的母亲

波洛涅斯(Polonius)——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Ophelia)——波洛涅斯的女儿

雷欧提斯(Laertes)——波洛涅斯的儿子

霍雷肖(Horatio)——哈姆雷特的朋友

马塞勒斯(Marcellus)——军官

伯纳多(Bernardo)——军官

弗朗西斯科(Francisco)——士兵

雷纳尔多(Reynaldo)——波洛涅斯的仆人

哈姆雷特父王的灵魂(Ghost of Hamlet's Father)

福丁布拉斯(Fortinbras)——挪威王子

《哈姆雷特》导学案

一、作品简介

《哈姆雷特》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他亦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Aeschylus)、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

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2、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3、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4、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三、剧情概述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突然接到父亲的死讯,回国奔丧时接连遇到了叔父克劳迪斯即位和叔父与母亲乔特鲁德在父亲葬礼后一个月匆忙结婚的一连串事变,这使哈姆雷特充满了疑惑和不满。紧接着,在霍拉旭和勃那多站岗时出现了父亲老哈姆雷特的鬼魂,说明自己是被克劳迪斯毒死并要求哈姆雷特为自己复 仇。随后,哈姆雷特利用装疯掩护自己并通过"戏中戏"证实了自己的叔父的确是杀父仇人。由于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莉亚的父亲波罗涅斯,克劳迪斯试图借英王手除掉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趁机逃回丹麦,却得知奥菲莉亚自杀并不得不接受了与其兄雷欧提斯的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克劳迪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死去,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

双双中了毒剑,得知中毒原委的哈姆雷特在临死前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来人。

四、创作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 ”,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五、主要人物

(因为版本差异,人名可能有出入,请参考英文原名和莎剧汉译。以下从朱生豪译本。)

哈姆雷特(Hamlet)——丹麦王子,丹麦前任国王之子,现任国王的侄子 克劳狄斯(Claudius)——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叔叔

乔特鲁德(Gertrude)——丹麦王后,哈姆雷特的母亲

波洛涅斯(Polonius)——御前大臣

奥菲利亚(Ophelia)——波洛涅斯的女儿

雷欧提斯(Laertes)——波洛涅斯的儿子

霍雷肖(Horatio)——哈姆雷特的朋友

马塞勒斯(Marcellus)——军官

伯纳多(Bernardo)——军官

弗朗西斯科(Francisco)——士兵

雷纳尔多(Reynaldo)——波洛涅斯的仆人

哈姆雷特父王的灵魂(Ghost of Hamlet's Father)

福丁布拉斯(Fortinbras)——挪威王子


相关文章

  • [哈姆莱特]的读书笔记
  • 看到<哈姆雷特>这本书的名字,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应该是描述一个人的.我曾也听过身边的人提过这一本书,这是一个伟大的悲剧,我是带着好奇心,去看着一本书. 起初,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因为人物不熟悉,而且人物也不少,我是有些看得不是很明 ...查看


  •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 内蒙古科技大学 外国文学史作业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张文 0969150202 2011/11/6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 ...查看


  • 关于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 关于哈姆雷特复仇延宕的原因 关于这个话题,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研究家,都试图给出一个最恰当的解释,可是几百年来,莫衷一是,于是出现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关于这个问题,我大概总结了一 ...查看


  • [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
  • 清华大学中文系文留92 <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 <哈姆莱特>读后感 2009080188 朴先镐 20011年10月23日 欧美文学期中论文 2009080188朴先镐 <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 <哈 ...查看


  •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多重形象分析 就算你没有阅读过<哈姆雷特>原文,那么你一定听说过"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俗语.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理解的一个哈姆雷特形象,的确,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将 ...查看


  • 哈姆雷特读后感
  • 小编导语:他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丹麦的一位王子,他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他就是哈姆雷特.更多高中作文尽在巨人作文网. 有人说,他是一位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具有萌芽和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貌的王子. 有人 ...查看


  • 课本剧哈姆雷特剧本
  • 哈姆雷特剧本 第一幕:哈姆雷特 霍拉旭 女仆 旁白: 霍拉旭: 殿下,这场比赛,我想你会输的. 哈姆雷特: 哦,不,我不会失败的,女人才会因为一个莫名奇妙的预感而惊慌失措,霍拉旭,没关系的-- 我定能把他击败. 不过,似乎你不能体会到我心中 ...查看


  • 论哈姆雷特
  • 经典重写:<哈姆雷特>在现代中国 <哈姆雷特>--这一莎士比亚所创作的经典悲剧巨制,在多少年后的今天依然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各个国家流传,依然被改编成舞台剧在各个国家的舞台上上演.尽管常言道,"一千个人心中有 ...查看


  •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及其成因
  • 借鉴与比较作家杂志WriterMagazine2010No.2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及其成因 白莉范晔 摘要戏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本文通过对主人公哈姆雷特言行的描写,分析 ...查看


  • 凋零的爱_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
  • 2004年3月第25卷 第2期 F oreign L anguage Educa tion 外语教学 M ar . 2004V o l . 25N o. 2 凋零的爱 --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 司 微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