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析与调整建议

  摘要:对体育学下属4个二级学科进行分析与调整,认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内容需要重组,“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将作为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部分得以发展。   关键词:体育学科;体育学科分类;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06-05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LU Chang-fen1,YANG Wen-xuan2,LUO Xiao-b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and adjusted 4 level 2 disciplines under sport scie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Sport Humanistic Sociology” and “Sports Human Body” are two important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in the sport science system; the cont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need to be regrouped; “Physical Educ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s” will be developed as the sport disciplinary system.   Key words: sport discipline;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disciplinary system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3个一级学科之一,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体育学学科专业体系的雏形,从而使体育学在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对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体育文化的迅速提升、体育事业(特别是运动竞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实践中许多新“体育问题”的出现,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也牵动许多原有体育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不断衍生新学科,从而冲击和改变了现有体育学科专业体系的内部结构。为了适应体育学科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现有体育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已成为必然。本文将在分析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体育学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新方案,为我国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特征      1.1体育人文社会学在分化中初建整体观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由众多的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组成。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以“体育理论”的面貌出现,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体育理论的裂解和大量人文社会科学向体育领域的渗透,许多新兴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育人文社会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并逐渐从改革开放前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体育学科专业体系的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中冠之于“学”的分支领域共有70多个,许多分支学科已经有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独立的学科理论框架和特有的研究角度,确立了学科的特质,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学科发展趋于成熟;有些成熟的体育学科甚至分化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例如:体育经济学分化成体育经济学概论、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学、体育营销学、体育赞助、体育经纪等,体育管理学分化成体育管理学概论、赛事经营管理、社会体育管理、体育健身管理,运动竞赛学分化出体育竞赛裁判学、体育战术学、体育博弈论。   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自1997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进入学科体系以后,有关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框架的讨论在课题立项和学术论文中不时出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在深入发展、不断分化新学科的同时,其自身的整体概念也不断加强。2003年,应体育人文社会学整体化发展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建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整体概念,树立了关于体育的人文观和社会观[1]。   1.2运动人体科学分化多于综合   运动人体科学,以前亦称“体育生物科学”或“体育自然科学”,是一个学科群。在运动人体科学中,对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分支学科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多。据统计,包括那些从成熟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已有66个分支。运动人体科学整体性研究极少,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篇名“运动人体科学”,对截止至2009年的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发现105篇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整个运动人体科学的框架结构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运动人体科学概论》[2]。该书内容覆盖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必需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体育保健和运动医学等多门人体科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一本首次从整体上探讨运动人体科学的著作,但实际上也是各分支的组合。可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凝聚力十分有限,其整体概念尚未建立。   1.3体育教育训练学以教学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主体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于1997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3]。长期以来,我国丰富的身体教育和运动训练实践,为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003年出版的《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4]就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就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目教学与训练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初步建立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框架。但由于该学科的非成熟性,其整体抽象性水平较低。   1.4民族传统体育学以武术项目为核心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与科学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技术与理论整合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经过10余年的发展,部分学校设置了以武术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发展围绕武术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兼顾一些其它民族传统项目的发掘与整理,其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论述和介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共同特征与发展规律等的探讨不足。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与一门成熟学科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调整的必要性      现行体育学下4个二级学科的划分,既缺乏科学的分类思想,也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这是从分类学意义上来说明其调整的必要性的[5]。本文将主要从体育学下属学科自身的特性和发展水平来阐述对当前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1)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不能体现体育学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科群自身的开放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性学科群,受母学科的发展影响较大,在本质上分别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从研究对象上看,前者主要研究体育中的人文社会现象,后者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人的机体的生物变化规律;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大多限于各具体学科所依据的母学科研究方法,如体育管理学的案例分析法,体育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政策分析法等、运动生理学的实验法、运动解剖学的解剖法等;在理论体系上,这两个二级学科虽然建立了整体性的学科概念,但其内部结构还停留在各分支学科的排列组合上。可见,二者仅仅是母学科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而非从整体上研究体育运动自身的学科,不具备体育学自身的特殊性。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性学科群,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将随着母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体育学科。因此,在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群和自然科学群中,将其应用性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学科体系来看待,把具有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学科凝合在一起,既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体育中的人文社会现象和生物现象,也不利于新兴体育学科的出现和发展。   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范围模糊、学科性质难以定位。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应该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和领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应该属于“训练类”的范畴和领域。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际上包括“教育类”和“训练类”两个学科群。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体育形式,二者合并在一起,不仅容易造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与学校体育学(或体育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边界模糊,而且也使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难以定位,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在实践中,有些高校为了增加申报学位点的实力,将“教育类”与“训练类”的成果合并申报“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点,转而又将“教育类”的成果作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申报“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位点,这种重复使用材料的做法,使“以学位点促进学科建设”的初衷流于形式,导致学位点多而实际学科根基薄弱的状况,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质量。这种实践中的尴尬,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科自身范围模糊、性质不明确所导致的。   3)以武术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不足以成为一门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形态源远流长,而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识却相当薄弱。民族传统体育学设立之初,其本意是建立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然而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学宏观研究仍显得不够,其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空白点较多,尚欠开拓创新意识,缺乏从完整知识体系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进行概括、提炼和总结,且研究内容极不平衡,武术研究受到重视甚至有代替民族传统体育之势。除武术研究外,还有一些运动项目,如大成拳、气功、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散打等,被冠之予“学”,形成大成拳学、体育气功学、意拳学、太极拳学、八卦拳学、散打运动学等,介绍各项运动的概况、技术、方法、战术等。这些作为手段和内容的运动项目在学理上至多算“课程”,不能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一个“学科”。   以学科的评判标准来衡量,以武术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尚不具备一个学科的基本条件,就更别说是一个“学科群”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概念。   4)新兴学科难以归类。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健身、休闲、娱乐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健身休闲的理论研究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如2002年,成都体育学院在经过多年对休闲体育研究的基础上,申报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软科学课题《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开始了对休闲体育的系统研究工作。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小明、虞重干先生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200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卢锋先生的《休闲体育学》,对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此外,刘同员、马永红、董晓虹等学者还对健身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健身休闲理论为健身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领域。然而,审视现有的学科框架,健身休闲理论既不能归类到体育教育训练学,也不能放到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体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3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调整的基本策略      1)保存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对体育学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体育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形成的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这是因为:体育学科是研究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中的人的综合学科,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专门性,在本质上应属于体育学科自身。而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在本质上是属于其它学科的。然而,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所形成的交叉性体育学科,也是体育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交叉性体育学科用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体育问题,为掌握运动状态中“人”的身心活动机制、深入理解各种体育文化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   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与科学技术研究大系统的基础学科,其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大致相当于整个科学技术系统中应用学科的层次。但是体育科学本身也存在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如果不进行具体分析,一概认为体育科学只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则会导致对基础学科研究工作的忽视,进而影响体育学科发展的后劲。因此,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基础支撑作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开放的学科群。体育自然科学通过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和科学手段把体育科学引向微观世界,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却向体育所涉及的社会宏观方向发展,从个体的心理,到家庭、小群体、社团、社区、单位,直到国家和国际。二者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将体育实践引向深入,不断推动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及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体育从政治需求向文化层面的回归,体育逐步走上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长远关注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发展的立体化道路。锻炼身体,追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体育事业的清晰目标。因此,在体育科学领域,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已成必然之势。这既是现代科学发展使然,也是促进体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抉择。   对种种“体育问题”的聚焦,是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在一起的内在动力。而对种种“体育问题”的深入剖析,还需要二者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对运动人体科学而言,应及时运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来研究体育运动当中的人体适应性规律,并将研究视野从传统的竞技运动领域扩展到体育教育和健身休闲活动中;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应保持与人文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兼容性与学科张力,突出体育社会科学的批判性和应用性,加强体育人文科学的导向性和基础性。

  2)重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是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聚合体,前者是一种体育方法传授形式,后者是实现运动竞技目标的一种途径,二者聚合在逻辑上讲不通。从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只有武术的部分项目,作为一个运动项目何以成为一个具有“群”概念的体育学科?可见,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两个不成熟的学科群概念,应该淡出学科框架。   然而,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体育学下属的两个二级学科,都以运动技术项目研究、教学与训练为核心,二者具有同质性,其具体内容是反映体育学专门性与特殊性的主体,是体育学发展着力建设的部分。因此,取消这两个学科概念,却不能否认这两个学科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对体育学下属学科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具体内容进行重组。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有区别于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设立,寄托着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情。但寄托民族感情并不等于学科建设,这是由民族传统体育学经多年发展而无实质性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了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实际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开发、教学训练,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属于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范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和训练分别属于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的范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体育文化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可考虑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成熟项目开发列入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分别纳入到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归入体育文化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设立,表达了人们对“体育特色”学科的关注。作为体育学的主干,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包括身体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和各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由于身体教育和运动训练是两种不同的实践形式,身体教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理应分开来发展。运动项目作为实现体育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方法学意义,因此,可以将研究各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统称为“体育方法学”。   3)为新兴学科预留发展空间。   健身休闲理论研究的兴起,是与近年来健身休闲活动实践形式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相适应的。进入21世纪,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健身、休闲、娱乐必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要开展健身休闲活动,科学的健身休闲理论是必须的。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健身休闲理论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因此,新的学科框架需要为这些学科预留发展空间。      4对体育学科体系的调适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体系实际包含着两大类学科,即基础性体育学科和专业性体育学科。基础性体育学科是专业性体育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基石,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新知识、新原理和新方法,内含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两个学科群。专业性学科是指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本质、关联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中的人服务,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   体育学科发展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时代新挑战,始终需要积极倡导身体运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这就是体育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发展的最大不同。体育学科发展坚持“通过身体运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这是区别于其他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医学、理学等)的特色,也是体育学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准则。新时期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体育学科的建设,增强其辐射性、应用性、导向性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专业性体育学科的发展,以突出体育学的特色和独立性,这才是体育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回顾体育发展史,分析体育存在的现实形态,可以发现,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是现实世界体育存在的3种主要形态,并随着体育实践深入发展逐步发生分化,且各自的发展轨迹越来越清晰。体育学就是由研究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各分支学科组成的。体育学科体系分类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分类依据,兼顾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将体育学分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3个分支学科群,并在各分支学科群下重新分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对体育方法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健身学、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性体育学科做重新分布。以此为思路,将体育学的总体框架调适如下(见图1)。      其中,运动训练学是运动竞技学的主干学科,健身学、体育休闲娱乐理论是健身休闲学的主干学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身体教育学的主干学科,体育方法学根据体育实践形式的目的不同分化为身体教育方法学、运动竞技方法学和健身休闲方法学分别列入体育学的3个分支学科群中。      5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和体育实践的发展,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现有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分类已明显不适应体育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现有4个二级学科进行解构与整合,是体育学科深入发展和体育科学理论不断完善的现实需要。新时期体育学科体系可考虑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来建设,重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核心内容,重视新兴的健身休闲理论并将其纳入学科框架,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将作为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部分得以发展。体育学科框架必将在新的学科发展阶段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健.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81.   [4] 黄汉升. 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鲁长芬. 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及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6-10.      [编辑:李寿荣]

  摘要:对体育学下属4个二级学科进行分析与调整,认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内容需要重组,“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将作为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部分得以发展。   关键词:体育学科;体育学科分类;学科体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4-0006-05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 and suggestions for adjustment   LU Chang-fen1,YANG Wen-xuan2,LUO Xiao-bi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and adjusted 4 level 2 disciplines under sport scie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Sport Humanistic Sociology” and “Sports Human Body” are two important foundational disciplines in the sport science system; the cont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Training” and “Traditional National Sports” need to be regrouped; “Physical Educatio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Leisure Physical Exercises” will be developed as the sport disciplinary system.   Key words: sport discipline;classification of sport disciplines;disciplinary system      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将体育学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3个一级学科之一,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体育学学科专业体系的雏形,从而使体育学在规范化、科学化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对我国体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年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体育文化的迅速提升、体育事业(特别是运动竞技)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实践中许多新“体育问题”的出现,形成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也牵动许多原有体育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不断衍生新学科,从而冲击和改变了现有体育学科专业体系的内部结构。为了适应体育学科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现有体育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已成为必然。本文将在分析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体育学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新方案,为我国体育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1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发展特征      1.1体育人文社会学在分化中初建整体观念   “体育人文社会学”,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由众多的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组成。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以“体育理论”的面貌出现,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体育理论的裂解和大量人文社会科学向体育领域的渗透,许多新兴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体育人文社会学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并逐渐从改革开放前的边缘位置走到了体育学科专业体系的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体育人文社会学中冠之于“学”的分支领域共有70多个,许多分支学科已经有了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独立的学科理论框架和特有的研究角度,确立了学科的特质,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学科发展趋于成熟;有些成熟的体育学科甚至分化出一些新的研究领域,例如:体育经济学分化成体育经济学概论、体育产业学、体育市场学、体育营销学、体育赞助、体育经纪等,体育管理学分化成体育管理学概论、赛事经营管理、社会体育管理、体育健身管理,运动竞赛学分化出体育竞赛裁判学、体育战术学、体育博弈论。   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自1997年体育人文社会学进入学科体系以后,有关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框架的讨论在课题立项和学术论文中不时出现。体育人文社会学在深入发展、不断分化新学科的同时,其自身的整体概念也不断加强。2003年,应体育人文社会学整体化发展之势,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建立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整体概念,树立了关于体育的人文观和社会观[1]。   1.2运动人体科学分化多于综合   运动人体科学,以前亦称“体育生物科学”或“体育自然科学”,是一个学科群。在运动人体科学中,对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分支学科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较多。据统计,包括那些从成熟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已有66个分支。运动人体科学整体性研究极少,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篇名“运动人体科学”,对截止至2009年的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发现105篇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对整个运动人体科学的框架结构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几乎没有。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运动人体科学概论》[2]。该书内容覆盖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运动训练专业必需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体育保健和运动医学等多门人体科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一本首次从整体上探讨运动人体科学的著作,但实际上也是各分支的组合。可见,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学科凝聚力十分有限,其整体概念尚未建立。   1.3体育教育训练学以教学训练理论和方法为主体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于1997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3]。长期以来,我国丰富的身体教育和运动训练实践,为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2003年出版的《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4]就其学科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基础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就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体操等项目教学与训练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初步建立了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框架。但由于该学科的非成熟性,其整体抽象性水平较低。   1.4民族传统体育学以武术项目为核心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与科学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技术与理论整合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经过10余年的发展,部分学校设置了以武术为核心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点和硕士点,学科发展围绕武术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兼顾一些其它民族传统项目的发掘与整理,其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论述和介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共同特征与发展规律等的探讨不足。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与一门成熟学科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2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调整的必要性      现行体育学下4个二级学科的划分,既缺乏科学的分类思想,也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这是从分类学意义上来说明其调整的必要性的[5]。本文将主要从体育学下属学科自身的特性和发展水平来阐述对当前学科专业体系调整的必要性。   1)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不能体现体育学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科群自身的开放性。   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性学科群,受母学科的发展影响较大,在本质上分别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从研究对象上看,前者主要研究体育中的人文社会现象,后者主要研究体育运动中人的机体的生物变化规律;在研究方法上,二者大多限于各具体学科所依据的母学科研究方法,如体育管理学的案例分析法,体育经济学的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与政策分析法等、运动生理学的实验法、运动解剖学的解剖法等;在理论体系上,这两个二级学科虽然建立了整体性的学科概念,但其内部结构还停留在各分支学科的排列组合上。可见,二者仅仅是母学科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而非从整体上研究体育运动自身的学科,不具备体育学自身的特殊性。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应用性学科群,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将随着母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新学科的不断涌现,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体育学科。因此,在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群和自然科学群中,将其应用性的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学科体系来看待,把具有不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学科凝合在一起,既不利于从整体上认识体育中的人文社会现象和生物现象,也不利于新兴体育学科的出现和发展。   2)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范围模糊、学科性质难以定位。   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各种运动项目的教学与训练。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应该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和领域;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应该属于“训练类”的范畴和领域。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际上包括“教育类”和“训练类”两个学科群。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体育形式,二者合并在一起,不仅容易造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与学校体育学(或体育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边界模糊,而且也使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科性质难以定位,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在实践中,有些高校为了增加申报学位点的实力,将“教育类”与“训练类”的成果合并申报“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位点,转而又将“教育类”的成果作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内容申报“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位点,这种重复使用材料的做法,使“以学位点促进学科建设”的初衷流于形式,导致学位点多而实际学科根基薄弱的状况,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质量。这种实践中的尴尬,从根本上说是由学科自身范围模糊、性质不明确所导致的。   3)以武术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不足以成为一门学科。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文化形态源远流长,而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的意识却相当薄弱。民族传统体育学设立之初,其本意是建立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然而从总体上看,民族传统体育学宏观研究仍显得不够,其学科体系尚不完善,空白点较多,尚欠开拓创新意识,缺乏从完整知识体系角度对民族传统体育实践进行概括、提炼和总结,且研究内容极不平衡,武术研究受到重视甚至有代替民族传统体育之势。除武术研究外,还有一些运动项目,如大成拳、气功、意拳、太极拳、八卦拳、散打等,被冠之予“学”,形成大成拳学、体育气功学、意拳学、太极拳学、八卦拳学、散打运动学等,介绍各项运动的概况、技术、方法、战术等。这些作为手段和内容的运动项目在学理上至多算“课程”,不能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一个“学科”。   以学科的评判标准来衡量,以武术为核心内容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尚不具备一个学科的基本条件,就更别说是一个“学科群”了。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一个有名无实的概念。   4)新兴学科难以归类。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健身、休闲、娱乐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健身休闲的理论研究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如2002年,成都体育学院在经过多年对休闲体育研究的基础上,申报了国家体育总局的软科学课题《休闲体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开始了对休闲体育的系统研究工作。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胡小明、虞重干先生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2005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卢锋先生的《休闲体育学》,对休闲体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其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此外,刘同员、马永红、董晓虹等学者还对健身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探讨。健身休闲理论为健身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是一个新兴的学科研究领域。然而,审视现有的学科框架,健身休闲理论既不能归类到体育教育训练学,也不能放到民族传统体育学中。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体育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3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调整的基本策略      1)保存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对体育学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   体育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形成的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这是因为:体育学科是研究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中的人的综合学科,研究对象具有独特性和专门性,在本质上应属于体育学科自身。而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在本质上是属于其它学科的。然而,体育学科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所形成的交叉性体育学科,也是体育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交叉性体育学科用其它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体育问题,为掌握运动状态中“人”的身心活动机制、深入理解各种体育文化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   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与科学技术研究大系统的基础学科,其内涵和外延是不同的。体育学科体系中的基础学科大致相当于整个科学技术系统中应用学科的层次。但是体育科学本身也存在着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如果不进行具体分析,一概认为体育科学只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则会导致对基础学科研究工作的忽视,进而影响体育学科发展的后劲。因此,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体育学科体系中基础支撑作用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开放的学科群。体育自然科学通过提供精确的量化指标和科学手段把体育科学引向微观世界,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却向体育所涉及的社会宏观方向发展,从个体的心理,到家庭、小群体、社团、社区、单位,直到国家和国际。二者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轨道将体育实践引向深入,不断推动体育的科学化进程及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体育从政治需求向文化层面的回归,体育逐步走上了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长远关注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发展的立体化道路。锻炼身体,追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体育事业的清晰目标。因此,在体育科学领域,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已成必然之势。这既是现代科学发展使然,也是促进体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性抉择。   对种种“体育问题”的聚焦,是运动人体科学与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融合在一起的内在动力。而对种种“体育问题”的深入剖析,还需要二者进一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专长。对运动人体科学而言,应及时运用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来研究体育运动当中的人体适应性规律,并将研究视野从传统的竞技运动领域扩展到体育教育和健身休闲活动中;对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应保持与人文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自己的学术兼容性与学科张力,突出体育社会科学的批判性和应用性,加强体育人文科学的导向性和基础性。

  2)重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体育教育训练是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聚合体,前者是一种体育方法传授形式,后者是实现运动竞技目标的一种途径,二者聚合在逻辑上讲不通。从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只有武术的部分项目,作为一个运动项目何以成为一个具有“群”概念的体育学科?可见,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两个不成熟的学科群概念,应该淡出学科框架。   然而,民族传统体育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作为体育学下属的两个二级学科,都以运动技术项目研究、教学与训练为核心,二者具有同质性,其具体内容是反映体育学专门性与特殊性的主体,是体育学发展着力建设的部分。因此,取消这两个学科概念,却不能否认这两个学科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对体育学下属学科的调整,实际上就是对这些具体内容进行重组。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有区别于西方竞技性体育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传统体育学的设立,寄托着中国人民对自己传统文化的特殊感情。但寄托民族感情并不等于学科建设,这是由民族传统体育学经多年发展而无实质性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了的。民族传统体育学实际包括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开发、教学训练,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属于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的范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和训练分别属于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的范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则是体育文化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可考虑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成熟项目开发列入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分别纳入到体育教学论和运动训练学中,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归入体育文化学。   体育教育训练学的设立,表达了人们对“体育特色”学科的关注。作为体育学的主干,体育教育训练学主要包括身体教育学、运动训练学和各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研究。由于身体教育和运动训练是两种不同的实践形式,身体教育学和运动训练学理应分开来发展。运动项目作为实现体育目的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论与方法研究具有方法学意义,因此,可以将研究各运动项目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统称为“体育方法学”。   3)为新兴学科预留发展空间。   健身休闲理论研究的兴起,是与近年来健身休闲活动实践形式的不断普及和发展相适应的。进入21世纪,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与进步,健身、休闲、娱乐必将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指导实践。要开展健身休闲活动,科学的健身休闲理论是必须的。从学科发展的角度,健身休闲理论的研究也是必要的。因此,新的学科框架需要为这些学科预留发展空间。      4对体育学科体系的调适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体系实际包含着两大类学科,即基础性体育学科和专业性体育学科。基础性体育学科是专业性体育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基石,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新知识、新原理和新方法,内含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两个学科群。专业性学科是指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本质、关联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中的人服务,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   体育学科发展要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时代新挑战,始终需要积极倡导身体运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这就是体育学科发展与其他学科发展的最大不同。体育学科发展坚持“通过身体运动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宗旨,这是区别于其他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医学、理学等)的特色,也是体育学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准则。新时期体育学科体系的建设,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基础性体育学科的建设,增强其辐射性、应用性、导向性外,更为重要的是,要推动专业性体育学科的发展,以突出体育学的特色和独立性,这才是体育学存在和发展的根本。   回顾体育发展史,分析体育存在的现实形态,可以发现,身体教育、运动竞技和健身休闲是现实世界体育存在的3种主要形态,并随着体育实践深入发展逐步发生分化,且各自的发展轨迹越来越清晰。体育学就是由研究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各分支学科组成的。体育学科体系分类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分类依据,兼顾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将体育学分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3个分支学科群,并在各分支学科群下重新分化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对体育方法学、运动训练学、体育健身学、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业性体育学科做重新分布。以此为思路,将体育学的总体框架调适如下(见图1)。      其中,运动训练学是运动竞技学的主干学科,健身学、体育休闲娱乐理论是健身休闲学的主干学科,体育课程与教学论是身体教育学的主干学科,体育方法学根据体育实践形式的目的不同分化为身体教育方法学、运动竞技方法学和健身休闲方法学分别列入体育学的3个分支学科群中。      5小结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文化和体育实践的发展,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的不断分化与综合,现有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的分类已明显不适应体育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现有4个二级学科进行解构与整合,是体育学科深入发展和体育科学理论不断完善的现实需要。新时期体育学科体系可考虑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作为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来建设,重组“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核心内容,重视新兴的健身休闲理论并将其纳入学科框架,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将作为体育学科体系的主体部分得以发展。体育学科框架必将在新的学科发展阶段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健.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7-81.   [4] 黄汉升. 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鲁长芬. 我国体育学科体系研究的必要性及策略[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2):6-10.      [编辑:李寿荣]


相关文章

  •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2
  • 宁 波 大 学 文 件 宁大政„2010‟101号 宁波大学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适应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与建设服务型教育教学体系的需要,学校决定启动新一轮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指导性意见. ...查看


  • 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
  • 2卷 第2期 第3014年3月 2中 国 林 业 教 育 ForestrEducationinChina y 23 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 宋桂龙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草业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畜牧业 ...查看


  • [体育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 <体育法学>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教学大纲依据社会体育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一.课程说明: 课程名称:体育法学 课程编号:102123002 总学时数:32 学 分:2 学时分配:讲授32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 ...查看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规范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专业规范 长安大学 2005年12月28 一.总 则 (1) 自教育部1998年颁布本科基本专业目录和引导性专业目录以来,传统的地质工科已归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个大的学科,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必须作了一些大的调整 ...查看


  • 田径专修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现状与分析
  • 第32卷第2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3月 Vol. 32 No. 2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r. 2010 田径专修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现状与分析 杨杰夫 (广西师范大学 漓江学 ...查看


  • 体育科学研究 1
  • 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群 体育科研是人们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 研究方向,是指课题所归属的学科领域和研究范围. 课题指该学科领域和研 ...查看


  • 模块式教学在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 模块式教学在体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张俊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体育模块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对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特长,对学生终身意识的 ...查看


  • 学校体育校本教材的初步探讨
  • 学校体育校本教材的初步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课程的改革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例如,体育课程对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材 ...查看


  • 小学体育与健康答案
  • 2013年宁夏小学体育与健康继续教育考试答题要点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评分要求: 1.评分标准设计了三个评分档次,以便教师评分时参考. 2.以下答案仅供参考,不要死抠文字,只要意思符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