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机会与问题

1.问题的提出: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充满着各种信息。在所面对的微观经济领域,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信息不完备与不对称分布、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等假设;在协作生产与交易过程中难以避免搭便车等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市场为此而不完备的现象,使得我们对现实世界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以及由此可能会为企业与消费者带来的机会与问题非常关注。经过对国内14个主要城市40余种快速消费产品历时几年的追踪研究,我们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果,即: 在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 各类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确实不同。有些地区的一些类产品,消费者倾向于接受企业制造出来的多样化的产品概念;而在其他类或地区,消费者则对产品概念反应相对冷淡。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个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交互的过程,谁在某个阶段起到多大的作用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揭示。我们今天的研究只是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程度,并由此得到的一些简单的推论。

2. 文献综述: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备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唯一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但这一 "充分信息假定" 在60年代就遭到一批欧美经济学家的质疑。进入70年代以后,乔治· 斯蒂格勒(G.J.Stigler于1982年以其在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廉·维克里、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从现实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中发现,不仅行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即同一经济行为的当事人双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这一重要发现(此前也许有人发现过这类问题,但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 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不对称信息的概念:

不对称信息指的是在商业活动中,交易双方对于他们面临选择的有关经济变量所拥有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即某些参与方比别人知道的信息更多。它是许多商业情况的特点。例如,厂商和消费者常常缺乏对手和交易品的信息而无法预期可能的收益;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具体状况缺乏足够的信息;拍卖商不知道主顾究竟肯出什么样的价格,而欲购者同样也不了解其它竞购者愿意支付多少钱;雇主并不清楚每个雇员的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等等。

2)不对称信息的形成: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对于个别行为者而言,他所掌握的与某一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果有关的信息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有行为者或当事人双方都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公共信息;另一部分则是只有某个行为者自己知道,其它行为者或对方当事人所不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私人信息。例如,商品交易行为中的买方知道自己的消费偏好、支付能力和意愿价格等,但不了解商品的质量、性能和成本;而卖方则恰好相反。如果当事人双方各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其中,持有较多私人信息的一方具有信息优势,在交易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对方则居于信息劣势。通常,在消费品市场中,销售者对于一个产品的质量比消费者知道得多。

3)有关研究:

以往对消费品市场不对称信息的研究,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不对称信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交易的达成显然要比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困难得多,因为信息劣势方总要试图使交易更加"公平"。美国经济学家平狄克、鲁宾费多尔德以旧车市场为例,

指出:不对称信息使得旧车消费市场的需求曲线不断向下移动,并最终与低质量旧车的需求曲线重合,造成低质量旧车把高质量旧车逐出市场。这一情况在其他市场中也同样存在。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销售者对产品质量的了解都比购买者多。除非销售者能够向购买者提供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否则低质量产品就会把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去,从而出现市场失灵。经济学中称这一现象为"逆淘汰"。

② 销售者如何通过给予潜在的购买者有关产品的信号,以避免一些与不对称信息相关的问题。

市场信号传递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斯宾思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在某些市场,卖方向买方发出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信号。通过它,卖方和买方可以对付不对称信息问题。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会盲目购买,更不可能对所有的商品进行比较,这样代价很高。因此可以认为,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就知道商品的信息,他们将会得益很多。与此同时,如果消费者不知道哪些产品更可靠,较好的产品就不可能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这就促使那些生产质量较高、较可靠的产品的厂商更愿意把包含有自身商品信息的信号传递给消费者。而这种包含商品信息的信号要强烈,就必须使高质量的、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比低质量的商品更容易给出;而消费者也可以把依据这一信号所做出的选择认为是正确的。

因此,如果卖方提供标准化产品、提供保证或保证书或者其他办法来为他们的产品维持好的声誉,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失灵。

③ 政府行为。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包括制定质量标准、实行质量监督、要求销售者提供质量保证、以及其他一系列行为,试图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来规范交易双方的行为,缓解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消除"逆淘汰"问题。

3. 消费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构成: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常为双方带来各种问题。企业不完全了解消费者需求,不做充分的市场研究,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消费者受到部分企业宣传的误导,选择自己本来不需要的产品;或企业抓住了消费者关注的要素,并据此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同时消费者接受企业的产品概念,但在消费过程中发现所选择的产品与企业的承诺不相符。而在以上两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中,消费者由于其理性的有限,信息不充分,信息获取成本过高,将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

另一方面,什么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要驱动力呢?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产品概念!消费者一般认为,企业发展的产品概念与产品的内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致的。由此造成消费者从'产品消费'向'概念消费'的转化。这为部分短视企业,设置了利益陷阱。即:他们可以通过在短时间内卖出概念,使自己的劣质产品销售出去。当然消费者一般不会上两次当,所以,品牌既可以成为消费者忠诚您的产品的标识,也可以成为消费者回避您的产品的依据;所以建立诚实、可靠、重信用的品牌形象,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卖概念的品牌长期来看都是昙花一现,因为产品概念包装越漂亮,消费者在选购产品后的满意度越低;越多消费者接受产品,越多消费者会停止购买。所以,宣传出去的概念应该是企业的一种承诺。消费者尝试您的产品,与消费者能持续购买你的产品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消费者接受了你的产品概念;而后者,消费者接受了你的产品本身。

换一个角度,品牌的忠诚度则可以理解为企业针对消费者,良性地运用信息不对称。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由于信息不完善,理性有限,理性决策的重要性不足,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商品,进而放弃了市场中获得更适合自己的消费品的机会。对任何组织和个人来讲,信息对称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只有在不对称的损害风险大于信息收集+加工+决策的成本时成为必要。所以当如果产品涉及的决策风险较低,收集正确决策所需成本较高时,消

费者将倾向于忠诚已经使用过的产品。另外,在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市场规范性高,产品同质性强,消费者购买产品没有什么风险,也没有必要收集更多的信息,从而没有品牌选择的决策必要,产品品牌忠诚度也相对较低。

而面对我们现在的消费品市场,消费者品牌消费的决定可以被区分为两种消费心理:在信息相对充分的情况下,消费者认为所选择的商品是最适合自己的;或是选择的商品可能不是最适合的,但不愿意(不必要)为最优选择付出(时间)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经验+品牌忠诚度直接引导消费。

1)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由广告产生的品牌印象,在消费者有个人需要时将转化为品牌考虑,进而转化为购买倾向,当消费者真正根据广告的宣传购买某一品牌时,企业将同时承担广告宣传所谓消费者带来的期待与消费者实际消费感受不吻合的风险;实际上,在消费者消费企业的产品之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但消费产品的行为将使得这一信息对称起来;当消费者认为广告宣传

与产品消费感受基本吻合时,会正面的修正品牌印象,进而在下次考虑购买同类产品时,形成品牌忠诚;反之,消费者将负向修正品牌印象,进而停止再次购买。所以,好的广告将加快不好产品的灭亡,因为更多的人去尝试,更多的人因为失望而停止。

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产品宣传往往首先能打动创新型消费者+早期使用者。如果广告宣传与产品实质不一致,传播效应将不会触发随后的过程,即:不会有多数消费者购买产品。同时,创新型消费者+早期使用者也会从购买行为中学习到对不良媒介环境的适应,增加对尝试购买产品的风险意识,顿化对媒介宣传的反应。这样的结果,将会使消费者总体中,敢于尝试的人群减少,而这一稀缺元素是各个行业进步的关键。

2)信息不对称对消费影响的研究模型:

各类产品信息不对称水平的仿真

接下来的研究将在类别的水平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展开:产品概念与品牌忠诚对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影响,从而反映各类产品在不同地区信息不对称的水平,以及这种状态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状况。因为某一类产品的价格构成将是反映产品概念丰富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将在研究模型中以价格的深度来反应市场概念的丰富水平。而价格的深度可以通过各类产品的价格离中趋势来反映,各类产品的价格标准为元/公斤。(根据央视固定样组调查2000年数据)

经过对各类产品的价格标准差无因次处理(价格标准差/平均价格),我们有如下发现:在某一城市市场中,各类产品的价格离中趋势相差非常悬殊,由此,我们推定各类产品的概念丰富程度相差很大,而且差异程度同时与地域相关。这主要由于参与竞争的企业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造成:产品趋同策略(如包装水)或差异化经营策略(化妆品)。

另外,如果进一步考虑各类产品的规模,我们可以将各行业在入图所示的二维空间中进行定位,结果我们发现:

1. 一些产品的规模较小,同时产品概念的丰富程度较低,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旮旯产品;

2. 一些产品的规模较小,但产品概念丰富,我们可以建议企业进一步推广那些有生命力的概念;

3. 一些产品的规模已经较大,但产品概念的丰富程度较低(在一般情况下,这是消费者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对产品+感念选择的结果,此时的产品多处在成熟期),在发现新概念之前,产品的成本领先将是较好的市场策略;

4. 一些产品的规模较大,同时产品概念也很丰富,这种情况下,类别有可能进一步的分化,细分市场可能演化并独立成新的产品类别。

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影响,以及消费者的学习过程

在更加精确的案例研究中我们将反映产品概念对消费者的影响。首先是观察消费者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并以此指标来反映概念引入的成功性;同时分析重复购买发生的条件与程度,并以此指标来反映产品本身对概念的拟合程度。经常困扰企业的一个问题是新产品上市后如何评价其表现,怎样算成功?怎样算失败?如果不成功,是因为广告公司的问题?还是企业产品本身的问题?在不同城市上市同一产品的差别在哪里?这次产品上市与历史上其它产品上市相比,好在哪里?差在哪里?等等

我们在研究模型中将企业新产品上市后在连续12个月(或6个月)的月度市场占有率依次计算出来,并将其分解为尝试购买、重复购买两方面的贡献,并且我们可以进一步区分出重复购买来源于那个月的首次尝试购买。

由于尝试购买与广告投放策略、产品铺货努力有极大的相关性;而重复购买一般意味着产品被消费者接受,即:消费者对产品满意。而重复购买的程度则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满意度,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被广告说服的消费者,在产品购买后,有多少比例对产品满意/不反感,从而在下次需要时,再次购买。所以当新产品上市后尝试购买很少而造成的总市场占有率低,则与广告公司、销售铺货有直接关系;若铺货没有问题则必然是广告公司的问题,或者是广告创意,或者是媒体投放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当然可以进一步挖掘问题所在。相反,在新产品上市后,若尝试购买比例较高,重复购买程度不够,一般可以推断是产品是了问题,或者是因为品质,或者是因为产品概念相对宣传的过好,而实际产品不能做到。

在上面一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该产品上市的三至五月中,尝试购买者对市场占有率贡献很高,说明经过一、二两个月的铺货努力,三至五月的广告效果对消费推动较为明显;随后,尝试购买者对市场占有率的贡献降低,说明广告的投放下降,以及可尝试人群减少(易感目标消费群在广告拉动下,已经在之前的各月对产品尝试过)。同时,数据告诉我们从五月份开始,形成了一定比例的重复购买者,因为对产品本身的不反感而再次购买,这个贡献的大小反映了产品对消费者的拉力大小。另外,通过一次产品上市研究结果,我们很难确定此次产品上市活动是否成功,我们需要通过多次与自身产品、竞品,在不同城市(地区)上市结果的比较,产生经验值,作为我们评价产品上市效果的重要标准。

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消费行为的学习过程

由前面的消费者决策过程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品牌忠诚只有在广告宣传与消费者消费产品后的感受一致(满意)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设想,如果消费者经常会在尝试新产品后而感到失望,这种打击对产品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消费者如果生活在'概念充斥'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对环境的适应+学习,将会对新生事物逐渐冷淡,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所以兑现企业的承诺,谨慎的宣传,将是企业,行业,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结论:

面对各种市场机会,企业可以选择不同市场战略,当企业有能力推出消费者满意的新概念产品时应该抓住机遇;但当企业不能(如:从成本/效益角度)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新概念产品时,生产简单概念产品将是上策。

对于消费者,我们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尝试购买,给企业推出的产品一个机会;但当证明企业在卖概念时(即:产品与宣传不吻合),通过停止购买产品,并将感受传播给周围的人,作为给企业惩罚。

1.问题的提出:

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充满着各种信息。在所面对的微观经济领域,环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有限理性的经济人,信息不完备与不对称分布、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等假设;在协作生产与交易过程中难以避免搭便车等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市场为此而不完备的现象,使得我们对现实世界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以及由此可能会为企业与消费者带来的机会与问题非常关注。经过对国内14个主要城市40余种快速消费产品历时几年的追踪研究,我们找到了一些规律性的结果,即: 在企业与消费者沟通的过程中, 各类产品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确实不同。有些地区的一些类产品,消费者倾向于接受企业制造出来的多样化的产品概念;而在其他类或地区,消费者则对产品概念反应相对冷淡。我们可以理解这是一个消费者与企业之间交互的过程,谁在某个阶段起到多大的作用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揭示。我们今天的研究只是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存在、程度,并由此得到的一些简单的推论。

2. 文献综述:

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是理性的经济人和"完备信息"。在此前提下,任何经济行为的结果都是确定的和唯一的。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任务是最优化决策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效率最大化。但这一 "充分信息假定" 在60年代就遭到一批欧美经济学家的质疑。进入70年代以后,乔治· 斯蒂格勒(G.J.Stigler于1982年以其在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方面的开创性研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廉·维克里、詹姆斯·米尔利斯等人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研究,从现实的制度安排和经济实践中发现,不仅行为者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而且信息的分布是不均匀、不对称的,即同一经济行为的当事人双方所持有的信息量可能是不等的。这种状况会严重影响市场的运行效率并经常导致"市场失灵"。这一重要发现(此前也许有人发现过这类问题,但并未给予充分重视和深入研究) 构成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不对称信息的概念:

不对称信息指的是在商业活动中,交易双方对于他们面临选择的有关经济变量所拥有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即某些参与方比别人知道的信息更多。它是许多商业情况的特点。例如,厂商和消费者常常缺乏对手和交易品的信息而无法预期可能的收益;保险公司对投保人的具体状况缺乏足够的信息;拍卖商不知道主顾究竟肯出什么样的价格,而欲购者同样也不了解其它竞购者愿意支付多少钱;雇主并不清楚每个雇员的工作能力和努力程度等等。

2)不对称信息的形成:

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对于个别行为者而言,他所掌握的与某一交易行为和交易结果有关的信息都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所有行为者或当事人双方都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公共信息;另一部分则是只有某个行为者自己知道,其它行为者或对方当事人所不了解的信息,我们称之为私人信息。例如,商品交易行为中的买方知道自己的消费偏好、支付能力和意愿价格等,但不了解商品的质量、性能和成本;而卖方则恰好相反。如果当事人双方各拥有自己的私人信息,就形成了信息不对称。其中,持有较多私人信息的一方具有信息优势,在交易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对方则居于信息劣势。通常,在消费品市场中,销售者对于一个产品的质量比消费者知道得多。

3)有关研究:

以往对消费品市场不对称信息的研究,着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不对称信息如何导致市场失灵。

由于不对称信息的存在,交易的达成显然要比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困难得多,因为信息劣势方总要试图使交易更加"公平"。美国经济学家平狄克、鲁宾费多尔德以旧车市场为例,

指出:不对称信息使得旧车消费市场的需求曲线不断向下移动,并最终与低质量旧车的需求曲线重合,造成低质量旧车把高质量旧车逐出市场。这一情况在其他市场中也同样存在。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销售者对产品质量的了解都比购买者多。除非销售者能够向购买者提供有关产品质量的信息,否则低质量产品就会把高质量产品驱逐出去,从而出现市场失灵。经济学中称这一现象为"逆淘汰"。

② 销售者如何通过给予潜在的购买者有关产品的信号,以避免一些与不对称信息相关的问题。

市场信号传递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斯宾思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在某些市场,卖方向买方发出传递产品质量信息的信号。通过它,卖方和买方可以对付不对称信息问题。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会盲目购买,更不可能对所有的商品进行比较,这样代价很高。因此可以认为,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商品之前就知道商品的信息,他们将会得益很多。与此同时,如果消费者不知道哪些产品更可靠,较好的产品就不可能以较高的价格出售。这就促使那些生产质量较高、较可靠的产品的厂商更愿意把包含有自身商品信息的信号传递给消费者。而这种包含商品信息的信号要强烈,就必须使高质量的、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商品比低质量的商品更容易给出;而消费者也可以把依据这一信号所做出的选择认为是正确的。

因此,如果卖方提供标准化产品、提供保证或保证书或者其他办法来为他们的产品维持好的声誉,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市场失灵。

③ 政府行为。

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包括制定质量标准、实行质量监督、要求销售者提供质量保证、以及其他一系列行为,试图在不确定、不对称信息条件下寻求一种契约和制度来规范交易双方的行为,缓解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消除"逆淘汰"问题。

3. 消费品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的构成:

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经常为双方带来各种问题。企业不完全了解消费者需求,不做充分的市场研究,致使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被消费者接受,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消费者受到部分企业宣传的误导,选择自己本来不需要的产品;或企业抓住了消费者关注的要素,并据此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同时消费者接受企业的产品概念,但在消费过程中发现所选择的产品与企业的承诺不相符。而在以上两个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中,消费者由于其理性的有限,信息不充分,信息获取成本过高,将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

另一方面,什么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要驱动力呢?我们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产品概念!消费者一般认为,企业发展的产品概念与产品的内涵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一致的。由此造成消费者从'产品消费'向'概念消费'的转化。这为部分短视企业,设置了利益陷阱。即:他们可以通过在短时间内卖出概念,使自己的劣质产品销售出去。当然消费者一般不会上两次当,所以,品牌既可以成为消费者忠诚您的产品的标识,也可以成为消费者回避您的产品的依据;所以建立诚实、可靠、重信用的品牌形象,对企业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卖概念的品牌长期来看都是昙花一现,因为产品概念包装越漂亮,消费者在选购产品后的满意度越低;越多消费者接受产品,越多消费者会停止购买。所以,宣传出去的概念应该是企业的一种承诺。消费者尝试您的产品,与消费者能持续购买你的产品最大的区别是:前者,消费者接受了你的产品概念;而后者,消费者接受了你的产品本身。

换一个角度,品牌的忠诚度则可以理解为企业针对消费者,良性地运用信息不对称。因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由于信息不完善,理性有限,理性决策的重要性不足,从而选择自己熟悉的商品,进而放弃了市场中获得更适合自己的消费品的机会。对任何组织和个人来讲,信息对称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种成本只有在不对称的损害风险大于信息收集+加工+决策的成本时成为必要。所以当如果产品涉及的决策风险较低,收集正确决策所需成本较高时,消

费者将倾向于忠诚已经使用过的产品。另外,在许多发达国家由于市场规范性高,产品同质性强,消费者购买产品没有什么风险,也没有必要收集更多的信息,从而没有品牌选择的决策必要,产品品牌忠诚度也相对较低。

而面对我们现在的消费品市场,消费者品牌消费的决定可以被区分为两种消费心理:在信息相对充分的情况下,消费者认为所选择的商品是最适合自己的;或是选择的商品可能不是最适合的,但不愿意(不必要)为最优选择付出(时间)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消费经验+品牌忠诚度直接引导消费。

1)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由广告产生的品牌印象,在消费者有个人需要时将转化为品牌考虑,进而转化为购买倾向,当消费者真正根据广告的宣传购买某一品牌时,企业将同时承担广告宣传所谓消费者带来的期待与消费者实际消费感受不吻合的风险;实际上,在消费者消费企业的产品之前,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处于不对称的状态,但消费产品的行为将使得这一信息对称起来;当消费者认为广告宣传

与产品消费感受基本吻合时,会正面的修正品牌印象,进而在下次考虑购买同类产品时,形成品牌忠诚;反之,消费者将负向修正品牌印象,进而停止再次购买。所以,好的广告将加快不好产品的灭亡,因为更多的人去尝试,更多的人因为失望而停止。

从传播学的角度考虑,产品宣传往往首先能打动创新型消费者+早期使用者。如果广告宣传与产品实质不一致,传播效应将不会触发随后的过程,即:不会有多数消费者购买产品。同时,创新型消费者+早期使用者也会从购买行为中学习到对不良媒介环境的适应,增加对尝试购买产品的风险意识,顿化对媒介宣传的反应。这样的结果,将会使消费者总体中,敢于尝试的人群减少,而这一稀缺元素是各个行业进步的关键。

2)信息不对称对消费影响的研究模型:

各类产品信息不对称水平的仿真

接下来的研究将在类别的水平上,集中在两个方面展开:产品概念与品牌忠诚对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影响,从而反映各类产品在不同地区信息不对称的水平,以及这种状态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状况。因为某一类产品的价格构成将是反映产品概念丰富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将在研究模型中以价格的深度来反应市场概念的丰富水平。而价格的深度可以通过各类产品的价格离中趋势来反映,各类产品的价格标准为元/公斤。(根据央视固定样组调查2000年数据)

经过对各类产品的价格标准差无因次处理(价格标准差/平均价格),我们有如下发现:在某一城市市场中,各类产品的价格离中趋势相差非常悬殊,由此,我们推定各类产品的概念丰富程度相差很大,而且差异程度同时与地域相关。这主要由于参与竞争的企业采取两种不同的策略造成:产品趋同策略(如包装水)或差异化经营策略(化妆品)。

另外,如果进一步考虑各类产品的规模,我们可以将各行业在入图所示的二维空间中进行定位,结果我们发现:

1. 一些产品的规模较小,同时产品概念的丰富程度较低,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旮旯产品;

2. 一些产品的规模较小,但产品概念丰富,我们可以建议企业进一步推广那些有生命力的概念;

3. 一些产品的规模已经较大,但产品概念的丰富程度较低(在一般情况下,这是消费者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对产品+感念选择的结果,此时的产品多处在成熟期),在发现新概念之前,产品的成本领先将是较好的市场策略;

4. 一些产品的规模较大,同时产品概念也很丰富,这种情况下,类别有可能进一步的分化,细分市场可能演化并独立成新的产品类别。

信息不对称对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影响,以及消费者的学习过程

在更加精确的案例研究中我们将反映产品概念对消费者的影响。首先是观察消费者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并以此指标来反映概念引入的成功性;同时分析重复购买发生的条件与程度,并以此指标来反映产品本身对概念的拟合程度。经常困扰企业的一个问题是新产品上市后如何评价其表现,怎样算成功?怎样算失败?如果不成功,是因为广告公司的问题?还是企业产品本身的问题?在不同城市上市同一产品的差别在哪里?这次产品上市与历史上其它产品上市相比,好在哪里?差在哪里?等等

我们在研究模型中将企业新产品上市后在连续12个月(或6个月)的月度市场占有率依次计算出来,并将其分解为尝试购买、重复购买两方面的贡献,并且我们可以进一步区分出重复购买来源于那个月的首次尝试购买。

由于尝试购买与广告投放策略、产品铺货努力有极大的相关性;而重复购买一般意味着产品被消费者接受,即:消费者对产品满意。而重复购买的程度则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满意度,即: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被广告说服的消费者,在产品购买后,有多少比例对产品满意/不反感,从而在下次需要时,再次购买。所以当新产品上市后尝试购买很少而造成的总市场占有率低,则与广告公司、销售铺货有直接关系;若铺货没有问题则必然是广告公司的问题,或者是广告创意,或者是媒体投放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当然可以进一步挖掘问题所在。相反,在新产品上市后,若尝试购买比例较高,重复购买程度不够,一般可以推断是产品是了问题,或者是因为品质,或者是因为产品概念相对宣传的过好,而实际产品不能做到。

在上面一例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该产品上市的三至五月中,尝试购买者对市场占有率贡献很高,说明经过一、二两个月的铺货努力,三至五月的广告效果对消费推动较为明显;随后,尝试购买者对市场占有率的贡献降低,说明广告的投放下降,以及可尝试人群减少(易感目标消费群在广告拉动下,已经在之前的各月对产品尝试过)。同时,数据告诉我们从五月份开始,形成了一定比例的重复购买者,因为对产品本身的不反感而再次购买,这个贡献的大小反映了产品对消费者的拉力大小。另外,通过一次产品上市研究结果,我们很难确定此次产品上市活动是否成功,我们需要通过多次与自身产品、竞品,在不同城市(地区)上市结果的比较,产生经验值,作为我们评价产品上市效果的重要标准。

消费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消费行为的学习过程

由前面的消费者决策过程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品牌忠诚只有在广告宣传与消费者消费产品后的感受一致(满意)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设想,如果消费者经常会在尝试新产品后而感到失望,这种打击对产品的发展,社会进步的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消费者如果生活在'概念充斥'的市场环境中,通过对环境的适应+学习,将会对新生事物逐渐冷淡,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所以兑现企业的承诺,谨慎的宣传,将是企业,行业,经济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结论:

面对各种市场机会,企业可以选择不同市场战略,当企业有能力推出消费者满意的新概念产品时应该抓住机遇;但当企业不能(如:从成本/效益角度)提供消费者满意的新概念产品时,生产简单概念产品将是上策。

对于消费者,我们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尝试购买,给企业推出的产品一个机会;但当证明企业在卖概念时(即:产品与宣传不吻合),通过停止购买产品,并将感受传播给周围的人,作为给企业惩罚。


相关文章

  • "柠檬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 "柠檬市场"中的"逆向选择" 摘要 市场上普遍存在着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现象.所谓"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逆向选择&quo ...查看


  •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失灵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
  • 第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IW0(F@WE>: V4?S 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失灵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 蒋小丰,高晓清,李 丹 !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教育服务有效供给的相 ...查看


  • 乳制品安全事故:信任品
  • 乳制品安全事故:"信任品"的信任危机 王威尚杰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摘要:近年频发的乳制品安全事故已经引发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危机.本文从乳制品具有"信任品"特征的 ...查看


  • 品牌效应与品牌传播
  • 品牌效应和品牌延伸** 于 珺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2001级基地班 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品牌问题将是中国企业在未来长期面临的核心问题,国内企业能否塑造出世界品牌,关系到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运用博弈论,供求分析以及信息不对称 ...查看


  • 信息不对称.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
  • 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 原因与对策探讨 乔娟,李秉龙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3) 随着消费者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 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食品安全问题的 凸现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和信心,而且更 严重 ...查看


  • 信息经济学试题
  • 二.名词解释题 1. 信息甄别:委托人实现预订一套策略或设计多种合同,根据代理人的不同选择,可以将代理人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2. 不确定性:指经济主体队状态这一不可控制变量的产生与否不具备完全知识 3. 道德风险:指经济代理热在使自身效用最大 ...查看


  • 经济学名字解释
  • 1. 转移支付:指政府以失业保险,失业救济,抚恤金,各种困难补助及国债利息等形式对个人(企业或灾区)的一种支出. 2. 寻租:个人或利益集团利用各种合法或非法的手段,如游说,疏通,哄骗,贿赂,以得到占有这种由于行政管制或垄断而产生的经济租金 ...查看


  • 2014年物业管理综合能力教材电子版
  • 一章 经济学基础知识与应用 概要地说,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学科,它解释人们在面临稀缺性时做出的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变化.相对于人类的无限需求而言,世界上的资源绝大部分都是稀缺的,或者说是有限的.所有的经济探究与问题都产生于稀缺性.对企业生 ...查看


  • 霸王条款的含义
  • 霸王条款的含义 有学者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的霸王条款,主要是指一些经营者单方面制定的逃避法定义务,减免自身责任的不平等的格式合同. 本人认为,霸王条款是指生产者或经营者在格式合同中规定的,违反公平,诚信等民法基本原则且损害格式合同相对人的条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