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彩陶

新石器时期彩陶

仰韶文化——其年代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彩陶: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艺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人面、鱼、鹿以单独纹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在各种鱼形纹样中,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和含义很有启发。

2.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 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稳重。碗较小,直口。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纹饰大多为两端相交的弧线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弧线的内侧空白,外侧填以黑色,这样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黑白各自成形,有阴阳双关、虚实相生之妙。造成纹样构成变换微妙,还包括加进的黑圆点和并列直线,以及用斜向交错的细线构成的网纹等因素。特别是以花瓣形纹组成的菱花饰带,空间相互借用,构思尤为出色,格调华丽优美。

以鸟为母题的纹饰亦多,有侧面和正面鸟纹,有作展翅飞翔状的鸟纹,有三足鸟以及鸟与日纹复合图像。有研究者对鸟纹进行排列分析,认为它与半坡鱼纹一样,也有一个由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而晚期那些不对称的钩羽圆点纹,很有可能就是鸟纹意象化的表现。

马家窑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展示出新石器时代彩陶工艺的发展与成就。马家窑文化是以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的,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很可能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所派生。二者时间有先后,分布地区也不同,因而也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以示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区别于联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分为四种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这四个类型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地域上由东向西延伸。

1.石岭下类型:

以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其中心区域在天水、武山一带。

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叠手制的居多,器形有壶、罐、瓶等。

其彩陶纹饰大致分几何和动物纹两种,多为黑色彩绘,构图舒朗。几何纹有单行线或多线平行条纹、波浪纹、锯齿纹、叶形纹、垂弧纹等;动物纹有鲵鱼和各种不同姿态的鸟纹。它们的文化内涵既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因素,又有马家窑文化的成分,显示出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的明晰线索。

2.马家窑类型:

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武威以东的甘肃境内和青海东部。

陶器的制作也是以泥条盘叠手制。器型较前丰富,有翁、壶、罐、盆、钵、盂、碗等,大容积器皿增多。

陶器的装饰以彩绘为最多,主要是黑彩,也有一部分在黑彩中施红彩。彩绘装饰的面积大,有的饰满器体全身。盆、钵、碗等器物往往内外加彩绘。纹样多为波状纹、垂幛纹或漩涡纹,流利生动;图案构成丰富繁密而多变,装饰带有主次之分。有些作品吸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在并列直线之间和波状、垂幛纹单位的两端点缀墨黑圆点的办法,产生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3.半山类型:

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流域。半山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半山类型彩陶器型最有特点的是长颈(或段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比例权衡和外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形象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彩绘以黑为主,黑红兼用的也颇多。装饰面积较大,装饰带往往多至四五条,主次之分更明显,主次之间互相配合呼应,形成一个多样而统一的装饰整体。纹样结构严谨,描画规整而又灵活自然。装饰纹样大多都是各种各样的几何纹,如螺旋形纹、波状纹、平行线纹、菱格纹、方格纹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纹。在螺旋形纹、大圈纹或葫芦形纹的中间,往往

填以网纹或点线,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4.马厂类型:

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

马厂类型代表性的器型为小口折沿宽肩罐。有的与半山型陶罐相似,但其形体比较高耸,双耳增大,外廓线不及半山型的紧凑和富于弹性感。

纹饰一般显得粗犷简约,有的流于草率,到晚期尤甚。最具特色的纹样是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和蛙形纹。在作为二方连续单位纹样的大圆圈纹内,都填有不同的纹饰。大圆圈纹似乎为后来广泛流行的“开光”法的先驱。卷曲纹和勾连纹可能是夏商两代青铜器和陶器上的云雷纹和回纹的前身。

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遗址而得名。龙山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初步从农业中分出,制陶、琢玉以及石器、骨器制作都展现出新的水平。

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也有红陶、灰陶和白陶,器型种类较彩陶明显增多,有碗、盘、豆、杯、罐、鬲、鬶、鼎等,制作技术已采用快轮成型。

龙山文化的陶鬶多为白陶或灰陶,它的三个袋形足扩大了受热面,加快了炊煮速度,还起着稳定的支撑作用。其腹部丰满,上接筒状的颈,颈口有斜出的流,颈和腹的一侧安装有绳纹把手,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立兽,美观而有气势。造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

1.黑陶

乌黑光亮的黑陶是烧成后在窑顶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所致,在陶色上具有特殊风格。黑陶工艺具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色,即色调五黑;器表光亮如施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在0.1厘米至0.2厘米之间,俗称“蛋壳陶”;转折关系清楚明确,有的器物上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纽鼻。黑陶以造型取胜,不施彩绘。陶色单纯古朴,它是继彩陶之后在制陶工艺上的又一次突出创造。

2.彩绘陶

陶寺类型,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而得名。同类遗址现已发现70余处,主要分布在晋西南的汾河、浍河流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陶寺类型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上居新石器时代晚期,下接夏代前期。

陶寺类型出土的彩绘陶斑斓陆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征。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装饰着繁缛纹样的彩绘木器和玉、石礼器。

陶寺类型的陶器主要有灶、斝、罐、壶、瓶、盆、盘、豆等,个别墓中有鼎和觚。绝大部分陶器都有彩绘,它们以黑彩为地,上施红、白、黄彩,或以红彩为地,上施黄、白彩。纹样有圆点、条带、涡纹、云纹、回纹、蟠龙纹、变体动物纹等。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其最富有特征的器物,盘内蟠龙蜷曲,口衔植物,为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蟠龙图像标本。除此之外,这里的彩绘陶壶亦有特色。陶寺类型的彩绘陶器多为陪葬器或礼器,它们的一些纹样构成与后来青铜器上的纹样构成接近。从这些彩绘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史前陶器装饰向夏商周青铜器装饰转变的一些线索。

新石器时期彩陶

仰韶文化——其年代为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辅以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村类型。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彩陶: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和锰土,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白色的陶艺作衬底,最后入窑经1000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1.半坡类型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造型风格朴实厚重。彩绘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常见的几何纹有宽带、波折、三角、斜线、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人面、鱼、鹿以单独纹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在各种鱼形纹样中,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和含义很有启发。

2.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和 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代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盆较大,口部有折沿,造型挺秀饱满,轻盈稳重。碗较小,直口。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纹饰大多为两端相交的弧线组成的新月形、叶形、花瓣形纹,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三角形纹。弧线的内侧空白,外侧填以黑色,这样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黑白各自成形,有阴阳双关、虚实相生之妙。造成纹样构成变换微妙,还包括加进的黑圆点和并列直线,以及用斜向交错的细线构成的网纹等因素。特别是以花瓣形纹组成的菱花饰带,空间相互借用,构思尤为出色,格调华丽优美。

以鸟为母题的纹饰亦多,有侧面和正面鸟纹,有作展翅飞翔状的鸟纹,有三足鸟以及鸟与日纹复合图像。有研究者对鸟纹进行排列分析,认为它与半坡鱼纹一样,也有一个由写实到写意,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而晚期那些不对称的钩羽圆点纹,很有可能就是鸟纹意象化的表现。

马家窑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8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彩陶,展示出新石器时代彩陶工艺的发展与成就。马家窑文化是以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而得名的,它与仰韶文化相近似,很可能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所派生。二者时间有先后,分布地区也不同,因而也被称为“甘肃仰韶文化”,以示与中原仰韶文化的区别于联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可分为四种类型: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这四个类型在时间上前后衔接,地域上由东向西延伸。

1.石岭下类型:

以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其中心区域在天水、武山一带。

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叠手制的居多,器形有壶、罐、瓶等。

其彩陶纹饰大致分几何和动物纹两种,多为黑色彩绘,构图舒朗。几何纹有单行线或多线平行条纹、波浪纹、锯齿纹、叶形纹、垂弧纹等;动物纹有鲵鱼和各种不同姿态的鸟纹。它们的文化内涵既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因素,又有马家窑文化的成分,显示出甘肃地区马家窑文化受关中地区仰韶文化影响而发展的明晰线索。

2.马家窑类型:

以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集中分布在武威以东的甘肃境内和青海东部。

陶器的制作也是以泥条盘叠手制。器型较前丰富,有翁、壶、罐、盆、钵、盂、碗等,大容积器皿增多。

陶器的装饰以彩绘为最多,主要是黑彩,也有一部分在黑彩中施红彩。彩绘装饰的面积大,有的饰满器体全身。盆、钵、碗等器物往往内外加彩绘。纹样多为波状纹、垂幛纹或漩涡纹,流利生动;图案构成丰富繁密而多变,装饰带有主次之分。有些作品吸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在并列直线之间和波状、垂幛纹单位的两端点缀墨黑圆点的办法,产生了很好的装饰效果。

3.半山类型:

以甘肃和政县半山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其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及其支流湟水、洮河、庄浪河流域。半山类型彩陶代表着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半山类型彩陶器型最有特点的是长颈(或段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比例权衡和外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形象浑厚,稳重大方,是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成功的造型之一。

彩绘以黑为主,黑红兼用的也颇多。装饰面积较大,装饰带往往多至四五条,主次之分更明显,主次之间互相配合呼应,形成一个多样而统一的装饰整体。纹样结构严谨,描画规整而又灵活自然。装饰纹样大多都是各种各样的几何纹,如螺旋形纹、波状纹、平行线纹、菱格纹、方格纹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螺旋形纹。在螺旋形纹、大圈纹或葫芦形纹的中间,往往

填以网纹或点线,呈现出丰富的变化。

4.马厂类型:

以青海民和县马厂塬遗址出土的彩陶而得名,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

马厂类型代表性的器型为小口折沿宽肩罐。有的与半山型陶罐相似,但其形体比较高耸,双耳增大,外廓线不及半山型的紧凑和富于弹性感。

纹饰一般显得粗犷简约,有的流于草率,到晚期尤甚。最具特色的纹样是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和蛙形纹。在作为二方连续单位纹样的大圆圈纹内,都填有不同的纹饰。大圆圈纹似乎为后来广泛流行的“开光”法的先驱。卷曲纹和勾连纹可能是夏商两代青铜器和陶器上的云雷纹和回纹的前身。

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因1928年首次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发现遗址而得名。龙山文化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初步从农业中分出,制陶、琢玉以及石器、骨器制作都展现出新的水平。

龙山文化陶器以黑陶为主,也有红陶、灰陶和白陶,器型种类较彩陶明显增多,有碗、盘、豆、杯、罐、鬲、鬶、鼎等,制作技术已采用快轮成型。

龙山文化的陶鬶多为白陶或灰陶,它的三个袋形足扩大了受热面,加快了炊煮速度,还起着稳定的支撑作用。其腹部丰满,上接筒状的颈,颈口有斜出的流,颈和腹的一侧安装有绳纹把手,犹如一只昂首挺胸的立兽,美观而有气势。造型规整,胎体厚薄均匀。

1.黑陶

乌黑光亮的黑陶是烧成后在窑顶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碳所致,在陶色上具有特殊风格。黑陶工艺具有黑、光、薄、棱、鼻五个特色,即色调五黑;器表光亮如施釉;胎质细腻致密而坚硬,有的厚度仅在0.1厘米至0.2厘米之间,俗称“蛋壳陶”;转折关系清楚明确,有的器物上有凹凸的弦纹,有的器物有盖、把手或穿绳的纽鼻。黑陶以造型取胜,不施彩绘。陶色单纯古朴,它是继彩陶之后在制陶工艺上的又一次突出创造。

2.彩绘陶

陶寺类型,属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而得名。同类遗址现已发现70余处,主要分布在晋西南的汾河、浍河流域。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陶寺类型年代约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上居新石器时代晚期,下接夏代前期。

陶寺类型出土的彩绘陶斑斓陆离,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特征。此外,遗址中还出土有装饰着繁缛纹样的彩绘木器和玉、石礼器。

陶寺类型的陶器主要有灶、斝、罐、壶、瓶、盆、盘、豆等,个别墓中有鼎和觚。绝大部分陶器都有彩绘,它们以黑彩为地,上施红、白、黄彩,或以红彩为地,上施黄、白彩。纹样有圆点、条带、涡纹、云纹、回纹、蟠龙纹、变体动物纹等。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其最富有特征的器物,盘内蟠龙蜷曲,口衔植物,为中原地区所见最早的蟠龙图像标本。除此之外,这里的彩绘陶壶亦有特色。陶寺类型的彩绘陶器多为陪葬器或礼器,它们的一些纹样构成与后来青铜器上的纹样构成接近。从这些彩绘陶器上,我们能接触到史前陶器装饰向夏商周青铜器装饰转变的一些线索。


相关文章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1)概 论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查看


  • 马家窑彩陶
  • 马家窑彩陶 中国的彩陶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八千年前就有彩色陶器.从那时以后,我国的彩陶在持续的工艺改进中得到进一步发展,西部边远地区一直延续到东汉时期.中国彩陶从兴起.繁荣到萧条,经历了约四千年之久的历史,形成了一部完整有序的彩陶制做工艺发展 ...查看


  • 第二讲 甘肃彩陶文化
  • 第二讲 甘肃彩陶文化 在瑞典考古学家安特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80周年之际,甘肃省正式挂牌成立了甘肃省彩陶会和兰州市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省市领导都参加了揭牌仪式,瑞典专家也专程发来贺电,表示愿与甘肃省有关专家共同探究人类的远古文化. 彩陶是中国古 ...查看


  • [讲座回顾]薛新明:从枣园农家到逐鹿中原
  • [讲座回顾] 题目:寄情山水--从枣园农家到逐鹿中原 时间:6月11日9:30-11:30 地点:山西博物院艺术中心一层 主讲人:薛新明 主讲人简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 内容提要:枣园文化因最早确认于山西翼城 ...查看


  • 人面鱼纹彩陶盆
  • 人面鱼纹彩陶盆 简介: 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新石器时代前期,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历史介绍: 在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是中国氏族社会的繁荣 ...查看


  • 论仰韶彩陶文化的艺术特征
  • 艺术设计概论论文 题目:浅析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艺术特征 课程:艺术设计概论 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学号:13078406 姓名:郑欣 2014年8月 一.摘要: 仰韶文化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最明显特征就是其出土的 ...查看


  • [陶器]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04
  • 20566053 拍摄时间:2010-07-17 舞蹈人彩陶盆,马家窑类型,青海省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青海省博物馆藏. 20566020 拍摄时间:2010-07-17 十字网纹内彩盆,马家窑文化早期马厂类型,民和县出土,青海博物馆藏. 2 ...查看


  • 马家窑文化
  • 学号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马家窑的文化与彩陶 学 院 名 称: 专 业 名 称: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 教授 二○一四年五月十六日 目录 第一章 ...查看


  •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汇
  • 中国古代设计美学思想总汇 一. 原始社会: 原始社会时期被称为"石器时代"石器是人类最早的文化产物,石器则是交织着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人造物.石器制造是以实用为原则和使用便利,开始有了极为初级的形式美感.设计起源于生活,并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