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两天。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汉宫:指唐宫,言唐为汉,是以汉代唐的现象。

这首诗写唐代京城长安寒食节禁火、改火景象,是唐诗中的名篇。全篇构思新巧,语言清丽,章法绵密,使诗意层层连属,步步推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这首诗之所以历代传诵,主要是把京城春景写得生动,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首句描绘春城到处柳絮、杨花纷纷扬扬,“无处”“不”强调有力。后两句写帝王赏赐烛火传到“五侯”家中,可以看出帝王的恩宠,是对宦官或外戚专权、朝政腐败的委婉讽刺。

古诗很注意章法结构。除常见的“起——承——转——合”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结构形式。或层层推进,或倒装逆挽,或前后照应,或环环相扣。阅读此诗,要仔细思考如何做到结构绵密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章法细密,使诗意层层连属,步步推进。“春城”生出“御柳”,“东风”照应“飞花”,“飞花”又用“柳斜”印证,而“寒食”则是“传蜡烛”的伏笔,“传蜡烛”自然接以“轻烟”,并借“散入”而点出“五侯家”。真可谓环环相扣,细针密线,足见诗人构思布局之精心。

山 居 即 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荜门,柴门。

(1)诗的颔联“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含义?第三联“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答:

(2)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

[解析]对颔联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要抓住“松树遍”、“荜门稀”中的“遍”和“稀”的含义进行分析。赏析第三联,要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体味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动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艺术。概括诗歌的内容,要建立在对全诗的仔细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

[参考答案](1).颔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以“鹤巢松树遍”来反衬“人访荜门稀”,不仅描写生动形象,对仗工整,还隐隐含有人比鸟势利、人不如鸟的意味。

第三联风景如画:嫩绿的新竹上有一层薄薄的新粉,更加显示出其勃勃的生机。残荷如衣着鲜艳的采莲女,褪下残破的红衣,换上翠绿的靓妆,依然风姿绰约,风韵不减!第三联由于作者观察细腻,写景入微,抓住了嫩竹和残荷的特点来写,敷色鲜艳,比拟动人。

(2)此诗主要写山居幽静闲雅的生活和傍晚美丽动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解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生机蓬勃,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丝丝下垂、随风摇荡的绰约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意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景象,既紧扣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含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羁旅他乡,不能归乡省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但苏轼毕竟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参考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 ):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

答:颔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颈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寒 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105天,清明前两天。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汉宫:指唐宫,言唐为汉,是以汉代唐的现象。

这首诗写唐代京城长安寒食节禁火、改火景象,是唐诗中的名篇。全篇构思新巧,语言清丽,章法绵密,使诗意层层连属,步步推进。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这首诗之所以历代传诵,主要是把京城春景写得生动,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首句描绘春城到处柳絮、杨花纷纷扬扬,“无处”“不”强调有力。后两句写帝王赏赐烛火传到“五侯”家中,可以看出帝王的恩宠,是对宦官或外戚专权、朝政腐败的委婉讽刺。

古诗很注意章法结构。除常见的“起——承——转——合”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结构形式。或层层推进,或倒装逆挽,或前后照应,或环环相扣。阅读此诗,要仔细思考如何做到结构绵密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章法细密,使诗意层层连属,步步推进。“春城”生出“御柳”,“东风”照应“飞花”,“飞花”又用“柳斜”印证,而“寒食”则是“传蜡烛”的伏笔,“传蜡烛”自然接以“轻烟”,并借“散入”而点出“五侯家”。真可谓环环相扣,细针密线,足见诗人构思布局之精心。

山 居 即 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灯火起,处处采菱归。

【注】荜门,柴门。

(1)诗的颔联“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含义?第三联“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答:

(2)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答:

[解析]对颔联的艺术手法的理解,要抓住“松树遍”、“荜门稀”中的“遍”和“稀”的含义进行分析。赏析第三联,要把握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体味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动态等细致入微的描写艺术。概括诗歌的内容,要建立在对全诗的仔细阅读理解的基础之上。

[参考答案](1).颔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以“鹤巢松树遍”来反衬“人访荜门稀”,不仅描写生动形象,对仗工整,还隐隐含有人比鸟势利、人不如鸟的意味。

第三联风景如画:嫩绿的新竹上有一层薄薄的新粉,更加显示出其勃勃的生机。残荷如衣着鲜艳的采莲女,褪下残破的红衣,换上翠绿的靓妆,依然风姿绰约,风韵不减!第三联由于作者观察细腻,写景入微,抓住了嫩竹和残荷的特点来写,敷色鲜艳,比拟动人。

(2)此诗主要写山居幽静闲雅的生活和傍晚美丽动人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之情。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颔联:(1)“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2)“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3)“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1)“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2)“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3)“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解析】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上任,其时,当地“比岁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超然台记》)。经过他一年尽心竭力的治理,局面趋于安定。为了调节“济世”与“归隐”的矛盾心境,他于熙宁八年底修葺园北田台而成超然亭,由其弟弟苏辙命名,点出其超然物外,优游自乐的情性。这首词便是次年春登超然亭而作。词题一作“暮春”。词调《望江南》即《忆江南》,本为单词,宋人将其重复一遍,成为一种双调新格体。

词的上片,写密州春景。前两句写登台前所见——“春未老”,以拟人的手法写仲春的生机蓬勃,含意亲切;“风细柳斜斜”,似一特写镜头,细腻地描绘出季节的特征。“斜斜”两字,形象地表现了柳条丝丝下垂、随风摇荡的绰约风姿。后三句再写登亭后眺望的景色,词人为眼前的春色所触动,意兴盎然地登上超然亭去欣赏全城的春景,只见“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壕”,指护城河,碧绿的春水环城绕墙,满城娇红的鲜花相映绽放,好一幅艳丽夺目的春光图!“烟雨暗千家”,进一步勾画出千家万户笼罩在烟雨迷蒙之中的朦胧景象,既紧扣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又暗含着深沉的意蕴,为下片抒情作好铺垫。

下片,抒乡思之情。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眼前花红柳绿满全城、轻烟细雨暗千家的景象,寒食、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勾起了词人思乡的情思,强化了欲归不得归的感慨和叹息。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哀悼不愿出山而被烧死的介子推,下令举国禁火三日,故称寒食节。古人寒食、清明,又有扫墓的传统风俗。寒食节后,重新生火,谓之“新火”。“咨嗟”,叹息。酒醒后,词人为羁旅他乡,不能归乡省亲、扫墓而叹息;为仕途失意、抱负未展却又不得归隐山林而叹。但苏轼毕竟是一位豁达超然的人物,此时未泯灭“致君尧舜”的宏愿,故而结尾三句笔锋一转,抒发了特有的随缘自适、自我解慰的旷达胸怀。面对着来自家乡的“故人”,词人说,让我避而不谈思念家乡的愁肠,而悠然自得地生起新火煎烹新焙制的茶,邀客人一道美美地品尝吧,趁着自己年富力强的美好时光,赋诗饮酒、享受人生、超然物外、忘却世间一切愁思苦闷吧!

全词写登超然亭所见的春景及由此牵动的羁留异乡的乡愁,又以“超然”的情怀贯穿其中,情景相融,天衣无缝。写景抓住时节特征,诗意盎然,为抒情制造气氛,抒情出自肺腑,情真词显,又紧扣季节景物,上下呼应。其谋篇布局,章法韵格,乃天设地造,无懈可击,显示了苏轼按谱填词的过人技巧,堪称双调《望江南》的典范之作。

【参考答案】

(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 (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 ):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相关文章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 2.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学习重点 1.掌握炼字试题分析的方法.步骤,掌握并运用相应类型的答题模式. 课时数 3 课 ...查看


  •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题讲义
  •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专题讲义 李庆云 一.知识概说 1.何谓鉴赏古诗词?鉴赏古诗词要鉴赏哪些内容? 所谓鉴赏古诗词,就是要把握古诗词的形象,领会古诗词的思想内容,赏析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揣摩古诗词的语言.把握诗词形象,就是要透过作者情感世界的 ...查看


  • 浅析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 浅析古代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麻栗坡县董干中学 冉忠文 [摘要]古代诗词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近年来考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总结一些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答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本文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 ...查看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 古诗词鉴赏题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歌鉴赏题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整体感知,即阅读诗歌时不忘题目.作者.注解,注意辨析诗歌类别. 二是意象情感,即把握意象意境,并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是答题要求,即审读题干,弄清要求,有针对性作 ...查看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 ...查看


  •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 高考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 第一课时 一.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法)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 ...查看


  •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案
  • 古代诗歌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案 徐州七中 郑春莲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的范畴与内涵. 2.明确高考试题有关考查表达技巧的命题特点. 3.掌握试题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知识构建.解题思路和方法 [考试说明及解读] 考试说明: ...查看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1
  • 中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格式 一.基本概念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 ...查看


  • 鉴赏诗歌技巧
  • 鉴赏诗歌技巧 一.考点解析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 ...查看


  • 高考语文:13种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附答题技巧]
  • 高考语文:13种古诗鉴赏题答题模式[附答题技巧] 来自:要学习网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 2.看作者 3.看注释 4.看意象 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