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国际核查机制研究

摘要: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构成在防止核扩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于核不扩散体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条约最大的成果就是建立了国际核查机制,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核查机制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受着国际政治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核查机制的建设。本文叙述了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核查机制及目前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分析了科学技术对国际核查机制的作用,阐明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所确立的国际核查机制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核不扩散;国际核查机制;核试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6-0030-06

由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所构成的核不扩散体系已经形成,在世界各国控制核的扩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的签订对于核不扩散体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1996年签署《条约》的时候,根据所有签署国在谈判时的设想,由国际监测系统、国际数据中心以及全球通信设施所构成的国际核查机制的建设将会在两到四年的时间内完成,根据预期,条约所创立并建设的核查制度将会在21世纪到来之时开始运行。截至2008年,国际监测系统设计建成的337个监测台站中的321个都已完成,可向国际数据中心提供监测数据。到2011年,由于临时技术秘书处对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给予了严格的时间限制,除少数国际监测系统台站外,包括放射性核素实验室都已经建成,并已进入认证、作业和测试阶段。现在,整个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到了困难的结束阶段,来自政治、环境、金融、技术和后勤方面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以使国际监测系统完全建立起来。[1] 一、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

国际核查机制 目前《条约》所建立的核查机制中,主要通过地震、水声、次声和放射性核素四个方面来进行侦测,对于核试验的侦测技术手段也是随着核武器爆炸试验而不断发展。就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核爆炸试验而言,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对大气当中放射性元素进行收集分析进而对核试验进行判断,使侦测机构及各国对核爆炸试验有相当的了解。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起了防止核武器进行攻击的探测系统。

核爆炸试验产生一系列的物质,这些物质使得在较远距离的条件下就能够探知核试验的相关情况。在大气中进行的核试验比水下和地下的核试验更容易被侦测,因为其具有更加明显的特性,包括强烈的电子脉冲和电离辐射。实施核爆炸试验之前进行的基础建设和安装主要的爆破设备在核爆炸中会产生具有辐射性的气体和粒子,这些辐射将会在大气当中传播很远的距离。因为核试验进行的爆炸不仅会产生核辐射,这些辐射还以比通常的频率低的信号方式在大气中传播,经过水环境时会产生水声声波,爆炸同样和地面发生作用产生地震波。相比在水下和地下进行的核爆炸试验,在大气中进行的核爆炸不仅会产生强烈的持续性的环境影响,还会在很大范围内造成严重损害。

在水中和地下进行核试验与在大气中进行的核试验相比,产生的效果有些不同。在海洋中进行的核试验会产生很强的水声信号和地震信号,除了由于核爆炸所导致的水的震动以及海床地图的震动波而产生的水声信号,因为水的巨大反应和与空气接触还同样可以产生次声信号。但是,正是由于核爆炸在水下进行,因为水的削弱作用,因此而产生的地震信号会非常微小,同时,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同样会因为水的作用而变弱,传播的距离变短。如果在降雨的天气状况下进行这样的核爆炸试验,水声、次声、地震、放射性核素四种信号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在地下进行的核试验因为深度的不同,地壳结构的不同将有着更为复杂的情况,因为爆炸的深度和范围的不同受到了岩石层的各种条件的限制。地下核爆炸试验所能够产生的最强烈的信号就是不同距离的地震信号,并且次声、水声、放射性核素的侦测都源自地震信号。爆炸时位置的地理条件和传播介质的情况将影响观测基站的结论。放射性

核素的侦测除了远程侦测,也可通过现场视察来完成,如观察地表情况,因为核爆炸可能产生地面的坍塌坑,在一定时间可能发生地面开裂等情况。

正如以上对现有的四种侦测方式的阐述,进行核爆炸试验的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产生的信号不被他国侦测,换言之,可以防止他国侦测和发现其是否进行核试验以及所进行的核试验的相关情况。例如,在相对较大的空间进行相对较小规模的核试验就能减少地震信号的强度。但是,为了避免对地震信号的侦测,在地下构建这样巨大的空间进行核试验,是一个庞大的基础工程,这个工程本身的建设就可能被卫星等其他的技术手段探知。

国际核查机制中国际监测系统的监测主要是通过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监测系统的建立需使其有能力监测并确定在全球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发生的核试验爆炸。因此,国际监测系统的建立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监测网络需要覆盖全球;其次,需要全天候24小时不停的监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违反《全面禁核试条约》的情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被监控到。国际监测系统通过四种不同的核查方式监控缔约各国遵守条约的情况,到目前为止共有321个台站和16个放射性核素实验室,整个监控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国际监测系统不仅监测核试验爆炸的情况,对全球环境同样也可以进行监测。[2]

二、国际核查机制的建设

1. 国际监测系统监测台站建设

国际监测台站主要由以下类型的台站组成,水声监测主要是依靠自然和人工现象在海洋中所产生的声波来进行监测。水声监测整个网络包含6个水听器台站和t项台站,水声监测网络的11个台站覆盖了全球所有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0%的范围。大气中对声波的监测由60个网络台站组成。这样的次声网络台站在技术上也是从未有过的,因此需要对大气中的声波甚至对大气本身进行研究,这样的成果被应用于核爆炸试验的侦测,同样在科学上也是一种进步。放射性核素台站是测量大气层放射性核素的,其整个台站网由80个台站构成。所有台站均应能够监测大气中是否存在相关的微粒物质,其中40个台站在《条约》生效后还应该能够监测是否存在相关的惰性气体。放射性核素台站是监测爆炸是否是核爆炸的唯一方法,因此放射性台站的建设和运行能够确定所需观察的事件的性质,对《条约》中国际监测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监测台站根据不同类型分布在地球的各处,因此,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条件的影响。除了分布在大陆上的台站,为了保持平衡的分布,很多岛屿也需要建立台站。[3]除此之外,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给台站的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除了地理条件,气候也是台站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全球各地的气候差异巨大,有些地区的气候是非常恶劣的,设备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等自然的环境,因此为了保证设备的持续性工作和工作的稳定性,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除了自然的因素,人为的因素也影响着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因为监测台站的建设需要使用所在国的土地,而由于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同,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各国的差异很大,因此必须遵守当地法律。除此之外,还应适应当地风俗。

2. 国际监测系统台站认证程序

国际监测系统的监测职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相关的技术规范加以确定,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在成立之初的1997年确定了国际监测系统的技术规范,这些技术规范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延用至今,并没有改变。当时确定的技术规范在目前有些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监测台站的建成和运行也产生了新的程序,需要新的技术规范加以确定。不论是原有技术规范的更改,还是新技术规范的确立,都要以条约生效后的国际监测系统职能发挥为原则,保证条约生效后国际监测系统的良好运行并发挥作用。除了技术规范的重新确定,国际监测系统运作的程序性规范也要确定以满足条约生效后的需要。技术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的确立需要根据国际监测系统的具体要求由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予以认证并加以实施。

监测设备和设施需要符合国际监测系统的具体要求,符合技术性规范,最后由国际监测

系统进行认证。监测到的数据经过数据验证设备和通信设施相连接,并通过通信设施传输到国际数据中心,国际数据中心能够准确接收到数据,表明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监测台站一旦经过筹备委员会的认可,该监测台站有权开始运行,并获得筹备委员会的预算支持。 筹备委员会需要承担监测台站运行的费用和认证程序之间的矛盾就显现出来,越快速地进行认证,意味着筹备委员会后期承担的运行费用越高。各签署国在《条约》签署前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来进行认证的程序。这样保证了认证程序的存在能够确保监测台站达到条约规定的要求,保证条约生效后正常运行。相对较高的标准规定了台站的规格,从销售商到生产日期等进行考察,这样缩小了能够通过认证的台站的数量,减小了筹备委员会运行监测台站的开销。

临时技术秘书处将采购程序标准化,制定统一的程序性规定。在采购合同当中,约定了经销商能够对后期进行升级和保障,这样在短期内可以降低后续的开销,为筹备委员会节省开支。监测台站的设备的采购除了遵循筹备委员会规范化的采购程序,也可以由所在国进行监测设备的采购。所在国采购的设备减少了筹备委员会进行复杂的采购程序,采购设备认证需要由所在国承担责任。所在国继续设备的采购同样会保证监测台站的正常运行,对生效后国际监测台站发挥条约所规定的职能也不会有所影响,但是,不同的设备后期运行的维护费用是不同的,这样的采购程序可能造成条约生效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成立开始工作时的维护成本的增加。

从临时技术秘书处建造完成第一个监测台站至今,已经超过了十年的时间,很多监测设备都已经达到了使用寿命,监测系统的软件也需要升级来满足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监测系统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将会给现有的国际监测系统更好的机会来更换陈旧的设备,提高软件的工作能力,减少运行的成本,使国际监测系统更加的优化。

3. 国际数据中心职能

监测系统台站给国际数据中心所提供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连续传输,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监测到核爆炸所造成的地震信号,并以此判断地震信号所发生的具体位置。在所有的监测台站中,有50个主要的地震台站是国际监测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当地下核爆试验发生的时候,地震信号是最先可以被监测到的讯号。50个地震台站当中有33个台站是按照位置并排设置,每一个监测台站都是由很多个感应装置组成,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更有利于进行定位,并且能够更敏感地感应到较弱的地震信号源,从而更精准地对事件做出判断。每一个主要的地震信号网络都是由辅助的地震台站所组成的,根据国际数据中心的需要将监测到的数据传到国际数据中心。在实践当中,辅助的地震台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际数据中心对事件进行判断的数据多来自此,不仅如此,通过这些数据,能更准确地报告需要审查的事件,并确定相关情况。

将国际监测系统台站和国际数据中心相连接,同时连接相关国家授权机关和国际数据中心的是国际通信设施,国际通信设施通过招投标的商业模式,以承包商的方式确定下来。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将承包合同的期限规定为10年,从条约签署后的两年通信设施开始建设,2008年第一轮的承包合同履行完成,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合同履行。国际通信设施主要依靠卫星将地面的两个终端相连接,互联网技术作为补充。国际通信设施将国际监测系统和国际数据中心以及国际数据中心和相关国家机关相连接,及时、可靠地传输监测数据和分析数据,以判断缔约国遵守条约的情况。作为遵守条约的主要证据,这些技术数据应当不损坏、不丢失,力求准确和可靠。在数据传输时,也要确保安全、可靠和及时,这是国际法律的要求,同样也是国际政治的要求,因为传输问题将导致对遵守条约事件的认定,而由于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敏感性,国际关系可能会被直接影响。

三、 科学技术对核查机制建设的作用

《条约》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条约,其所构建的最主要的机制就是对于核爆炸试验的核

查机制,作为主要部分的国际监测系统,需要建设监测网络,通过水声、次声、地震、放射性核素四种不同的方式对核试验爆炸进行监控,一些监测的方法和设备都是以前科技领域所没有的,也因此带来各种不同的科学和技术问题,[4]科学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条约中制度的构建,但是在国际政治的背景下,解决科学和技术问题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所遇到的技术问题都是紧迫的,因为只有在构建过程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下,科学和技术问题才慢慢凸显出来,但解决的过程却受多方条件的制约,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科学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构建监测系统工作的步伐和进程都会放慢,整个条约核查机制的构建也因此受到影响。为保证建成的监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解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技术问题,有关方面都要严格遵守《条约》及议定书和筹备委员会的工作规则。 国际监测系统的构建除了需要解决科技问题以确保监测制度的建设和运行,筹备委员会对于监测设备的采购也制约着监测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国际监测系统中的监测设备都属于高科技设备,通过地震、水声等方式来对核试验爆炸进行监测。监测设备是专业产品,在普通的商品市场很难采购到,国际大型生产商也不生产需求量很小的产品,因此监测设备就需要由专业性很高的小型生产企业来完成,而这类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都是有限的,监测设备供给商难以满足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需求,最终制约了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

四种不同的监测方式在技术上和设备上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对于次声和放射性核素台站来说,不仅缺少能够共享的国际技术和经验,也不可能有通用和统一的设备来满足国际监测系统的需要,因此需要多途径的开发不同种类的技术和设备。放射性核素监测网络的最大问题在于,在科学领域缺少对惰性气体的监测设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提供资助对多惰性气体监测的方式,开发了四个不同的方式分别进行试验,在法国、俄罗斯、瑞士和美国建立实验室独立地进行试验,之后选择了世界上四个不同地点来进行并行测试,在我国的广州建立了测试点来对应美国的测试系统。地震和水声台站的建设较为顺利。

四、国际核查机制的发展

国际监测系统的构建因为技术性强和建设的地理位置等特性,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条约》谈判时期,预计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的国际监测系统至今还没有完成。根据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的资料,到目前为止预计建成的337个台站中有321个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行,已经将监测数据发送到国际数据中心。[5]有约不足百分之十的台站需要和所在国进行磋商,以求特殊对待并建立,而这些国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条约的签署国。从整个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看,绝大部分台站都已经完成并在运行,从条约的签署至今经历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国际监测系统的规模已经基本成型,距离整个制度的完成也不会经历很长时间。但是,《条约》规定了条约生效时核查机制应能满足条约的核查需要。筹备委员会成立的文件也明确规定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就是筹备核查机制的建设,按照条约的要求确保条约生效时核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虽然完成了绝大部分,但是距离全部建成还需要一个过程,而条约只要满足了附件的要求就能生效,因此,有可能出现条约生效而国际监测系统还没有构建完成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的考虑,国际监测系统的构建速度和结束工作需要加速完成以满足条约生效的要求。

国际政治形势不仅仅对条约的生效造成了影响,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核查机制的构建速度。核查机制的构建需要签署国以及台站的所在国和筹备委员会的合作,以及提供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政治因素影响了这些条件,并且导致国际数据中心构建的速度十分缓慢,不过缓慢的构建速度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首先,不快的速度给了足够的时间来规范规则和制度,使其规定完善和明确;其次,签署国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加以讨论并协商一致;再次,国际数据中心的系统需要测试和评估,缓慢的建设速度给了测试和评估足够的时间,以保证中心能够更好的运行;除了以上三点,签署国利用分析数据的能力都因各国的技术水平而有很大差异,不是每一个签署国都能从分析的数据报告中来判断各签署国

遵守《条约》的情况。国际数据中心的构建速度,使签署国有时间来学习和提高通过分析数据来判断事件的能力。

《条约》中的核查机制,如上所述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在政治等因素,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到目前为止构建成型了大部分设施,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已经到了结束的阶段。核查机制的构建框架在建立的初期就已经确定,结束阶段的任务就是更具体地予以规范和改进,将核查机制主要构成部分的具体程序予以规范,制定具体的程序性规则,进一步完善核查机制,根据具体的核查制度以及组织机构中重要部门的需要,制定行为准则。核查机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必将促进《条约》的生效和执行,在当今国际社会有效保障核不扩散。

摘要: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构成在防止核扩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对于核不扩散体系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条约最大的成果就是建立了国际核查机制,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核查机制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受着国际政治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核查机制的建设。本文叙述了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际核查机制及目前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分析了科学技术对国际核查机制的作用,阐明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所确立的国际核查机制在国际大环境中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核不扩散;国际核查机制;核试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6-0030-06

由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条约所构成的核不扩散体系已经形成,在世界各国控制核的扩散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下简称《条约》)的签订对于核不扩散体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当1996年签署《条约》的时候,根据所有签署国在谈判时的设想,由国际监测系统、国际数据中心以及全球通信设施所构成的国际核查机制的建设将会在两到四年的时间内完成,根据预期,条约所创立并建设的核查制度将会在21世纪到来之时开始运行。截至2008年,国际监测系统设计建成的337个监测台站中的321个都已完成,可向国际数据中心提供监测数据。到2011年,由于临时技术秘书处对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给予了严格的时间限制,除少数国际监测系统台站外,包括放射性核素实验室都已经建成,并已进入认证、作业和测试阶段。现在,整个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到了困难的结束阶段,来自政治、环境、金融、技术和后勤方面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以使国际监测系统完全建立起来。[1] 一、以科学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

国际核查机制 目前《条约》所建立的核查机制中,主要通过地震、水声、次声和放射性核素四个方面来进行侦测,对于核试验的侦测技术手段也是随着核武器爆炸试验而不断发展。就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核爆炸试验而言,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对大气当中放射性元素进行收集分析进而对核试验进行判断,使侦测机构及各国对核爆炸试验有相当的了解。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建立起了防止核武器进行攻击的探测系统。

核爆炸试验产生一系列的物质,这些物质使得在较远距离的条件下就能够探知核试验的相关情况。在大气中进行的核试验比水下和地下的核试验更容易被侦测,因为其具有更加明显的特性,包括强烈的电子脉冲和电离辐射。实施核爆炸试验之前进行的基础建设和安装主要的爆破设备在核爆炸中会产生具有辐射性的气体和粒子,这些辐射将会在大气当中传播很远的距离。因为核试验进行的爆炸不仅会产生核辐射,这些辐射还以比通常的频率低的信号方式在大气中传播,经过水环境时会产生水声声波,爆炸同样和地面发生作用产生地震波。相比在水下和地下进行的核爆炸试验,在大气中进行的核爆炸不仅会产生强烈的持续性的环境影响,还会在很大范围内造成严重损害。

在水中和地下进行核试验与在大气中进行的核试验相比,产生的效果有些不同。在海洋中进行的核试验会产生很强的水声信号和地震信号,除了由于核爆炸所导致的水的震动以及海床地图的震动波而产生的水声信号,因为水的巨大反应和与空气接触还同样可以产生次声信号。但是,正是由于核爆炸在水下进行,因为水的削弱作用,因此而产生的地震信号会非常微小,同时,核爆炸所产生的放射性核素同样会因为水的作用而变弱,传播的距离变短。如果在降雨的天气状况下进行这样的核爆炸试验,水声、次声、地震、放射性核素四种信号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在地下进行的核试验因为深度的不同,地壳结构的不同将有着更为复杂的情况,因为爆炸的深度和范围的不同受到了岩石层的各种条件的限制。地下核爆炸试验所能够产生的最强烈的信号就是不同距离的地震信号,并且次声、水声、放射性核素的侦测都源自地震信号。爆炸时位置的地理条件和传播介质的情况将影响观测基站的结论。放射性

核素的侦测除了远程侦测,也可通过现场视察来完成,如观察地表情况,因为核爆炸可能产生地面的坍塌坑,在一定时间可能发生地面开裂等情况。

正如以上对现有的四种侦测方式的阐述,进行核爆炸试验的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使产生的信号不被他国侦测,换言之,可以防止他国侦测和发现其是否进行核试验以及所进行的核试验的相关情况。例如,在相对较大的空间进行相对较小规模的核试验就能减少地震信号的强度。但是,为了避免对地震信号的侦测,在地下构建这样巨大的空间进行核试验,是一个庞大的基础工程,这个工程本身的建设就可能被卫星等其他的技术手段探知。

国际核查机制中国际监测系统的监测主要是通过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监测系统的建立需使其有能力监测并确定在全球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发生的核试验爆炸。因此,国际监测系统的建立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监测网络需要覆盖全球;其次,需要全天候24小时不停的监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违反《全面禁核试条约》的情况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被监控到。国际监测系统通过四种不同的核查方式监控缔约各国遵守条约的情况,到目前为止共有321个台站和16个放射性核素实验室,整个监控体系已经基本建成。 国际监测系统不仅监测核试验爆炸的情况,对全球环境同样也可以进行监测。[2]

二、国际核查机制的建设

1. 国际监测系统监测台站建设

国际监测台站主要由以下类型的台站组成,水声监测主要是依靠自然和人工现象在海洋中所产生的声波来进行监测。水声监测整个网络包含6个水听器台站和t项台站,水声监测网络的11个台站覆盖了全球所有的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70%的范围。大气中对声波的监测由60个网络台站组成。这样的次声网络台站在技术上也是从未有过的,因此需要对大气中的声波甚至对大气本身进行研究,这样的成果被应用于核爆炸试验的侦测,同样在科学上也是一种进步。放射性核素台站是测量大气层放射性核素的,其整个台站网由80个台站构成。所有台站均应能够监测大气中是否存在相关的微粒物质,其中40个台站在《条约》生效后还应该能够监测是否存在相关的惰性气体。放射性核素台站是监测爆炸是否是核爆炸的唯一方法,因此放射性台站的建设和运行能够确定所需观察的事件的性质,对《条约》中国际监测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监测台站根据不同类型分布在地球的各处,因此,会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条件的影响。除了分布在大陆上的台站,为了保持平衡的分布,很多岛屿也需要建立台站。[3]除此之外,有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很差,给台站的建设带来了很大困难。除了地理条件,气候也是台站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因为全球各地的气候差异巨大,有些地区的气候是非常恶劣的,设备的工作也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等自然的环境,因此为了保证设备的持续性工作和工作的稳定性,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改进。除了自然的因素,人为的因素也影响着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因为监测台站的建设需要使用所在国的土地,而由于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同,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在各国的差异很大,因此必须遵守当地法律。除此之外,还应适应当地风俗。

2. 国际监测系统台站认证程序

国际监测系统的监测职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需要相关的技术规范加以确定,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在成立之初的1997年确定了国际监测系统的技术规范,这些技术规范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延用至今,并没有改变。当时确定的技术规范在目前有些已经不符合实际情况,监测台站的建成和运行也产生了新的程序,需要新的技术规范加以确定。不论是原有技术规范的更改,还是新技术规范的确立,都要以条约生效后的国际监测系统职能发挥为原则,保证条约生效后国际监测系统的良好运行并发挥作用。除了技术规范的重新确定,国际监测系统运作的程序性规范也要确定以满足条约生效后的需要。技术规范和程序性规范的确立需要根据国际监测系统的具体要求由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予以认证并加以实施。

监测设备和设施需要符合国际监测系统的具体要求,符合技术性规范,最后由国际监测

系统进行认证。监测到的数据经过数据验证设备和通信设施相连接,并通过通信设施传输到国际数据中心,国际数据中心能够准确接收到数据,表明整个系统能够正常运行,监测台站一旦经过筹备委员会的认可,该监测台站有权开始运行,并获得筹备委员会的预算支持。 筹备委员会需要承担监测台站运行的费用和认证程序之间的矛盾就显现出来,越快速地进行认证,意味着筹备委员会后期承担的运行费用越高。各签署国在《条约》签署前经过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标准来进行认证的程序。这样保证了认证程序的存在能够确保监测台站达到条约规定的要求,保证条约生效后正常运行。相对较高的标准规定了台站的规格,从销售商到生产日期等进行考察,这样缩小了能够通过认证的台站的数量,减小了筹备委员会运行监测台站的开销。

临时技术秘书处将采购程序标准化,制定统一的程序性规定。在采购合同当中,约定了经销商能够对后期进行升级和保障,这样在短期内可以降低后续的开销,为筹备委员会节省开支。监测台站的设备的采购除了遵循筹备委员会规范化的采购程序,也可以由所在国进行监测设备的采购。所在国采购的设备减少了筹备委员会进行复杂的采购程序,采购设备认证需要由所在国承担责任。所在国继续设备的采购同样会保证监测台站的正常运行,对生效后国际监测台站发挥条约所规定的职能也不会有所影响,但是,不同的设备后期运行的维护费用是不同的,这样的采购程序可能造成条约生效后,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成立开始工作时的维护成本的增加。

从临时技术秘书处建造完成第一个监测台站至今,已经超过了十年的时间,很多监测设备都已经达到了使用寿命,监测系统的软件也需要升级来满足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整个监测系统网络的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将会给现有的国际监测系统更好的机会来更换陈旧的设备,提高软件的工作能力,减少运行的成本,使国际监测系统更加的优化。

3. 国际数据中心职能

监测系统台站给国际数据中心所提供的数据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连续传输,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监测到核爆炸所造成的地震信号,并以此判断地震信号所发生的具体位置。在所有的监测台站中,有50个主要的地震台站是国际监测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因为当地下核爆试验发生的时候,地震信号是最先可以被监测到的讯号。50个地震台站当中有33个台站是按照位置并排设置,每一个监测台站都是由很多个感应装置组成,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更有利于进行定位,并且能够更敏感地感应到较弱的地震信号源,从而更精准地对事件做出判断。每一个主要的地震信号网络都是由辅助的地震台站所组成的,根据国际数据中心的需要将监测到的数据传到国际数据中心。在实践当中,辅助的地震台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际数据中心对事件进行判断的数据多来自此,不仅如此,通过这些数据,能更准确地报告需要审查的事件,并确定相关情况。

将国际监测系统台站和国际数据中心相连接,同时连接相关国家授权机关和国际数据中心的是国际通信设施,国际通信设施通过招投标的商业模式,以承包商的方式确定下来。全面禁核试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将承包合同的期限规定为10年,从条约签署后的两年通信设施开始建设,2008年第一轮的承包合同履行完成,开始了第二阶段的合同履行。国际通信设施主要依靠卫星将地面的两个终端相连接,互联网技术作为补充。国际通信设施将国际监测系统和国际数据中心以及国际数据中心和相关国家机关相连接,及时、可靠地传输监测数据和分析数据,以判断缔约国遵守条约的情况。作为遵守条约的主要证据,这些技术数据应当不损坏、不丢失,力求准确和可靠。在数据传输时,也要确保安全、可靠和及时,这是国际法律的要求,同样也是国际政治的要求,因为传输问题将导致对遵守条约事件的认定,而由于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敏感性,国际关系可能会被直接影响。

三、 科学技术对核查机制建设的作用

《条约》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条约,其所构建的最主要的机制就是对于核爆炸试验的核

查机制,作为主要部分的国际监测系统,需要建设监测网络,通过水声、次声、地震、放射性核素四种不同的方式对核试验爆炸进行监控,一些监测的方法和设备都是以前科技领域所没有的,也因此带来各种不同的科学和技术问题,[4]科学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条约中制度的构建,但是在国际政治的背景下,解决科学和技术问题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所遇到的技术问题都是紧迫的,因为只有在构建过程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下,科学和技术问题才慢慢凸显出来,但解决的过程却受多方条件的制约,速度必然会受到影响。在科学技术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构建监测系统工作的步伐和进程都会放慢,整个条约核查机制的构建也因此受到影响。为保证建成的监测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和发挥作用,解决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技术问题,有关方面都要严格遵守《条约》及议定书和筹备委员会的工作规则。 国际监测系统的构建除了需要解决科技问题以确保监测制度的建设和运行,筹备委员会对于监测设备的采购也制约着监测制度建设的顺利进行。国际监测系统中的监测设备都属于高科技设备,通过地震、水声等方式来对核试验爆炸进行监测。监测设备是专业产品,在普通的商品市场很难采购到,国际大型生产商也不生产需求量很小的产品,因此监测设备就需要由专业性很高的小型生产企业来完成,而这类生产企业的生产能力都是有限的,监测设备供给商难以满足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需求,最终制约了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

四种不同的监测方式在技术上和设备上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对于次声和放射性核素台站来说,不仅缺少能够共享的国际技术和经验,也不可能有通用和统一的设备来满足国际监测系统的需要,因此需要多途径的开发不同种类的技术和设备。放射性核素监测网络的最大问题在于,在科学领域缺少对惰性气体的监测设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提供资助对多惰性气体监测的方式,开发了四个不同的方式分别进行试验,在法国、俄罗斯、瑞士和美国建立实验室独立地进行试验,之后选择了世界上四个不同地点来进行并行测试,在我国的广州建立了测试点来对应美国的测试系统。地震和水声台站的建设较为顺利。

四、国际核查机制的发展

国际监测系统的构建因为技术性强和建设的地理位置等特性,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在《条约》谈判时期,预计三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的国际监测系统至今还没有完成。根据条约组织筹备委员会的资料,到目前为止预计建成的337个台站中有321个已经建成并开始运行,已经将监测数据发送到国际数据中心。[5]有约不足百分之十的台站需要和所在国进行磋商,以求特殊对待并建立,而这些国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是条约的签署国。从整个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情况看,绝大部分台站都已经完成并在运行,从条约的签署至今经历了超过十年的时间,国际监测系统的规模已经基本成型,距离整个制度的完成也不会经历很长时间。但是,《条约》规定了条约生效时核查机制应能满足条约的核查需要。筹备委员会成立的文件也明确规定了委员会的主要职能就是筹备核查机制的建设,按照条约的要求确保条约生效时核查机制能够正常运行并发挥作用。国际监测系统的建设虽然完成了绝大部分,但是距离全部建成还需要一个过程,而条约只要满足了附件的要求就能生效,因此,有可能出现条约生效而国际监测系统还没有构建完成的情况。基于这种情况的考虑,国际监测系统的构建速度和结束工作需要加速完成以满足条约生效的要求。

国际政治形势不仅仅对条约的生效造成了影响,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核查机制的构建速度。核查机制的构建需要签署国以及台站的所在国和筹备委员会的合作,以及提供足够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政治因素影响了这些条件,并且导致国际数据中心构建的速度十分缓慢,不过缓慢的构建速度也有其有利的一面。首先,不快的速度给了足够的时间来规范规则和制度,使其规定完善和明确;其次,签署国在很多问题上的分歧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加以讨论并协商一致;再次,国际数据中心的系统需要测试和评估,缓慢的建设速度给了测试和评估足够的时间,以保证中心能够更好的运行;除了以上三点,签署国利用分析数据的能力都因各国的技术水平而有很大差异,不是每一个签署国都能从分析的数据报告中来判断各签署国

遵守《条约》的情况。国际数据中心的构建速度,使签署国有时间来学习和提高通过分析数据来判断事件的能力。

《条约》中的核查机制,如上所述经过十年多的发展,在政治等因素,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下,到目前为止构建成型了大部分设施,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规范,已经到了结束的阶段。核查机制的构建框架在建立的初期就已经确定,结束阶段的任务就是更具体地予以规范和改进,将核查机制主要构成部分的具体程序予以规范,制定具体的程序性规则,进一步完善核查机制,根据具体的核查制度以及组织机构中重要部门的需要,制定行为准则。核查机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必将促进《条约》的生效和执行,在当今国际社会有效保障核不扩散。


相关文章

  •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能源需求旺盛,核能种新型高能量密度能源非常适合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中国历届政府都高度重视核能这种高效能源的发展. 1959年<南极条约>:禁止在该大陆驻扎军队和进行任何试验. 1963年<禁止在大 ...查看


  • 中国的国防
  • 中国的国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九九八年七月·北京 前 言 一.国际安全形势 二.国防政策 三.国防建设 国防体制 军事法制建设 国防费 裁减军队员额 参加和支援国家建设 驻军香港 四.国际安全合作 对外军事交往 建立信任措施 ...查看


  • 2002年国际安全形势综述
  • 2002年,在美国积极展开全球性反恐战争的背景下,全球军事和安全格局都发生巨大 变化,全球各主要大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也有大幅度的调整,如美国出台以"先发制人" 为 本质的新国家安全战略,俄罗斯与北约建立"20国机 ...查看


  • 联合国对朝制裁决议草案全文
  •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章第41条款采取的措施包括: 1. 最强烈地谴责朝鲜在2009年5月25日的核试验,(此举)违反并公然无视相关决议,特别是1695号决议和1718号决议以及2009年4月13日的主席声明: 2. 要求朝鲜不再举行任何其他核 ...查看


  • 亚太地区禁止生物武器的进程
  • 作者:夏立平 国际观察 2002年04期 生物武器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一.它用于战争的历史很长,甚至可追溯到14世纪中叶蒙古军队用散布鼠疫迫使守军弃城逃跑的方法占领黑海港口城市法卡.在美国独立之前,驻扎在北美的英国士兵曾用感染天花的毛毯来减 ...查看


  • 朝鲜核问题和半岛稳定的关键是朝鲜弃核
  • 2016年1月6日,朝鲜进行第4次核试验(朝官方宣布,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试验),2月7日又使用弹道导弹技术(远程火箭)发射卫星.接连核试和射星,违犯联合国相关决议,招致国际上一片谴责之声.但朝鲜态度强硬,根本无礼视国际社会的反对. 3月2 ...查看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本条约各缔约国(以下称"各缔约国"), 考虑到一场核战争将使全人类遭受浩劫,因而需要竭尽全力避免发生这种战争的危险并采取措施以保障各国人民的安全, 认为扩散核武器将使发生核战争的危险严重增加, 根据联合 ...查看


  • 论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管辖权的冲突与协调
  • 作者:廖诗评李若楠 江淮论坛 2015年11期 中图分类号:DF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4-0072-007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界定 ...查看


  • 朝核问题由来
  • 朝鲜半岛核问题的由来 朝鲜半岛核问题由来已久. 最初: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据,怀疑朝鲜有用于研制核武器的设施,扬言要对朝鲜的核设施实行检查.朝鲜反复声明它没有制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时指责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它的安全. ...查看


热门内容